首页 吴式太极拳讲义

吴式太极拳讲义

举报
开通vip

吴式太极拳讲义 吴式太极拳讲义 吴公藻编(1899-1983)为吴鉴泉宗师之次子 第一章 概论 太极拳创于何时?众说纷纭。据明史“方伎传”所载“洪武(1368-1398)十 七年太祖诏求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遁入云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访三丰于武当,适从平越归 来,相得甚欢。永乐四年侍读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 此说大致 可信,是则太极拳传于世已六百年。清同治(1862-1874)年...

吴式太极拳讲义
吴式太极拳讲义 吴公藻编(1899-1983)为吴鉴泉宗师之次子 第一章 概论 太极拳创于何时?众说纷纭。据明史“方伎传”所载“洪武(1368-1398)十 七年太祖诏求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遁入云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访三丰于武当,适从平越归 来,相得甚欢。永乐四年侍读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 此说大致 可信,是则太极拳传于世已六百年。清同治(1862-1874)年间吴家太极拳第一代 宗师全佑受业于杨露蝉杨班侯父子,受露蝉之命拜于班侯门下,于今已传世五世,亦百有余 年。 一种学术能流传于久远而不替,且世世代代发扬光大,战后更发展至南洋、美加等 地,定有其必传之价值,兹综其要而言之: 一、以盘架为体,在强健筋骨,调和气血,合乎现代生理学与病理学之理,能防疾 病于未发,亦能疗之于已发,祛病延年,为后天养生之术; 二、以推手为用,循太极动静之理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为用,合乎心理学和力学之理, 以柔克刚,以刚济柔,可以得技击实用之效; 三、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因人之势,借人之力而致敌于败,非力敌,而系智取; 四、太极拳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养,每一姿势无不中正安适,每一动作无不轻灵 圆活,决无刚猛激烈致敌于死地之意,此为仁; 五、以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则愈练愈精,愈练愈微,由微入妙, 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达到大勇无畏境界。 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则尽(唯初学者 则不能无法,须知先有规矩后成方圆;先有法而后无法,则臻最高境界)。而系以棉、柔、 巧为行功要旨。其动也,则全身无不动;其静也,则全身无不静,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动 静互变,无笨重迟滞之弊。男女老幼皆可习练,动作纯任自然,物来顺应,学之毫无困难, 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获益非浅。 第二章 太极原理 孔子(551-479B.C.)赞易,始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宋周颐撰“太极图”推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如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 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 太极乃宇宙生化之原,虽是无形无象, 无声无色,然一切形象,声色皆有太极生化而出。是以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 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此可知太极者,动静而已;阴阳者,太极而 已。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中,太极永处变动开合之状态。举凡天地万物,一往一来,无 时不刻尽在变动之中,此即太极之微旨。在拳而言太极者,因其原理由太极之动静、阴阳、 开合之变化而来。其基本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其动作则主要研究虚实,虚实即是阴阳。 是以学者首先应知阴阳动静之理,然后循序渐进。 第三章 阴阳动静 阴阳者,天地之道。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凡一切立于对等地位之 事物,皆曰阴阳。 以太极拳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 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此乃双方立于对等地位 而运用其变化者也。 运用变化中,无论在动在静,必须保持中定,否则即有过或不及。过者,过其量也, 在势、在力、在劲均超过其本能之谓。不及者,不足也,不足则本能无从发挥。 在易理而言,阳盛则阴消,阴盛则阳消。火盛制水,水盛制火,彼此循环不息。 在拳理而言,盛是将过其体力与气力合用之极,一过限谓之偏盛、失中,此乃阳极 阴生,阴极阳生之理。 习练太极拳必须注意阴阳消长与物极必反之理;尤须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之道,悟阴阳 互相之妙而达中和之本,则规矩方圆得其要矣。 第四章 入门基础 太极拳以盘架为体,推手为用。初学盘架时,姿势务求中正安适;动作必须轻灵圆活。 兹将八大要点列述如下: 一中:心气中和,神清气沉,立点在脚。重心紧于腰脊,精神含敛于内,乃能中定沉静。 二正:每一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虽或俯或仰,或伸或曲姿势繁多,其重心必须 稳定。重心稳定则开合灵活自如,进退有序;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虚实不清。 三安: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动作均匀,呼吸和平,神气镇静 乃无气滞之病。 四舒:舒展之意。姿势动作务求开展,使全身关节节节舒展,然非用力伸张,而系自然 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着之趣。 五轻:轻灵之意,然忌漂浮。动作轻灵缓和,往来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劲,进而 生粘黏之劲,故轻字是练拳下手之处,入门之径也。 六灵:灵敏之谓。由轻灵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连随,能连随而后能灵敏, 则可悟及不丢顶。 七圆:圆满之意。每一动作务求圆满而无缺陷,则能浑成一气而免凹凸断续之病,推手 用劲,非圆不灵,处处能圆则活矣。 八活:灵活而无笨重迟滞之意。上述各节融会贯通后,则屈伸开合,进退俯仰皆能自由。 第五章 身法要义 人身可分三部九节,三部即脊椎,两臂与两腿。 属于脊椎者:一头顶,二胸背,三腰腹,此三节为人体之主干。 属于两臂者:一两手,二两肘,三两肩,此三节为人体之上肢。 属于两腿者:一两胯,二两膝,三两足,此三节为人体之下肢。 身法分上中下三盘。胸背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膝腿以下为下盘。 三盘功夫非每人能兼而有之,因人体之长短,体力大小而不同。所以矮者多取 高者之中 下盘,高者专打矮者之中上盘。身小灵活者善走,身高体重者善守。力大 者多攻势,力小 者多守势。 初学盘架应走低势,动作开展,进退之间注意虚实转换,缓步而进、缓步而退 。如 此则肌肉日渐坚实,筋络增强力量,关节曲伸持久,日久自能产生弹力,此种 弹力即柔中 寓刚之力。 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为武功身法主要部分,进退顾盼之时,必须立身中正,四 末自 然就序。太极拳用腿之时甚多,如单双摆莲、分脚、蹬脚、金鸡独立、胯下势 、进步搂膝、 退步倒撵猴等等皆是。而用腿之时必须腰胯松沉,上下四平八稳,以 两膝两胯旋转之法而 出之,所以要涵胸、拔背、松肩、垂肘、裹裆、护臀、松胯及 尾闾中正。 太极拳身法是由上而下,所以上盘功夫最为重要。每一动作全是圆形,运用连 续不 断。点有点之转法,线有线之转法,面有面之转法。轴心与车轮之面积虽有大 小,而圆周 一定是三百六时度,转法分寸全*自己掌握。 人体虽有三部九节,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盘,然应用之时则须完整一气,以意行 气,以 气运身,节节贯穿,自能得心应手。 第六章 推手法则 太极推手是甲乙双方处于对等地位,进行互攻互守,目的虽在战胜对方,然非 敌我斗争, 而是同门之间互作技术研究,冀理论实践相结合,用以锻炼手法、身法 与腿法。也即是锻 炼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沉一浮、一屈 一伸、一开一合与劲走圆 圈之功夫。 推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谓之“问”,被动谓之“答”。彼有所问,我必 “听”而 后“答”,主动采取各种方法进攻,背动者亦采取各种方法以系重心,一 攻一守、一问一 答,时而反守为攻,反答为问。以意探之,以劲问之,待其答复 ,再听虚实,若问而不答, 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 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 互作攻守之时,平面进退状如波浪,有起有伏;立体升降则如螺旋转动,旋上 旋下 作弹性伸缩;圆圈方位分横圈、纵圈与平圈三种,横圈是上下旋转,纵圈是前 后旋转,平 圈是左右旋转,再加一种斜圈旋转,用之于周身,就如一颗九曲球,令对方感到针插不进, 水泼不入。 太极拳讲究阴阳,说对待,论动静。何谓阴阳、对待与动静?则由推手实践中 体会 得来。当双方对立而未有任何动作是谓静态,阴阳未分。挨*一方拟有所动而在将展未展之 际,谓之动机。静态象征太极,一动则阴阳已分。由无而有,互相对待,一理二气,四象八 卦种种变化随之而生。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主攻,阴主守;阳以进为长,阴以退为消; 阳以变为开,阴以化为合。进退伸缩,盼顾旋转尽在变化之中矣。 太极推手有不动步推手,进退步推手。大履步步法于九宫步步法等多种。不动步推 手谓之四正,进退步推手谓之四隅,大履步步法又名八门五步。八门者,四正方四斜方,五 步者,上三步退两步。九宫步步法所走方位与儿童学习书法之九宫格同,甲乙双方各进退四 步,二人互踏中央戊己土。太极拳步法均按五行、八卦、九宫步法变化,其他如川字步、丁 字步、八字步、弓腿、坐腿、骑马势全在其中。 第七章 致学十要 一中定: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 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 何以守中?无过不及。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伸 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 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 二虚领顶劲:顶劲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 不倒翁上 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 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 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三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 微。推手 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 四听劲: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 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 确灵敏,随其伸 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五量敌: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而量 敌,以计胜 负也。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策;以己之长 当人之短,谓之得 计。 量敌应问劲,问其动静,听其来劲方向与重心所在。彼此未进入攻守之时,应 以静 待动,以逸待劳,不存主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当彼此相互 承变之间, 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 六知机:推手分三个功夫阶段,由不知不觉而后知后觉,由后知后觉而先知先 觉。当阴 阳未分,动静未明,姿势未成,虚实未知。似有征兆时谓之机,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机则 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低手则反之。高手心气沉静 ,姿态雍容,逆来顺受, 运用自如,低手则进无门,退无路,攻之不可,守之乏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 七双重:无虚实谓之双重。双重之病有双手与双脚之分。拳经曰:‘偏沉则随 ,双重则 滞’。又曰:‘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是故双重之病 最难自知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 。虚实。问答皆融会贯 通。 推手时若对方用力推我,而我用力抗之,相持不下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 若 彼此各顺来势,不以力抗而顺其来劲之方向引之前进,使其落空,此即偏沉所致 。若以双 手按对方之上盘,而对方力气极大,攻之不可,则采×虚实之法,以双手 抚其肩,左手由 彼之右肩下履×,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双手作交*十字势,同主 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圈, 则彼必侧斜而倒地,此即发劲偏沉所致也。 八舍己从人:舍弃自己主见,依从对方动作,随其所适,因而取之,顺而成之,合 而解之,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能造机造势,而后得机得势,处处随曲就伸, 则无往而不利。 九鼓荡: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 ,虚之实 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此种混合之劲谓之鼓荡。以心行意,以意运气 ,以气运身,鼓 荡之劲乃生。由于心气贯穿,阴阳变化顷刻而来,犹如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 在同门之中运用鼓荡劲,多是高手指导低手,使对方腰腿生长弹性抵抗力,增 强感觉敏 锐,久之则感应灵活。在应敌之时则用来摧毁对方之守势,牵引对方之重心,使其立点不稳, 扰乱对方步骤,疲劳对方精神。 太极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荡之劲震撼对方,使其如航海遇风,出入波 浪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是鼓荡之作用。 十重心:研究太极拳劲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种姿势与动态之稳定而求其重心。无论站立 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种动态中研究力之平衡关系。如稳定则重心升高, 如为不稳定则重心降低,如为中立则不升不降。更应知稳定平衡之时,重心必须在最低处. 第八章 应用四则 太极拳应用方法有四:发、拿、打、化。用之于周身,无处不可发,无处不可 拿, 无处不可打,亦无处不可化也。 一发劲:发即是发出之谓,或使其跌仆以制止对方进攻,无论主动被动,均可以劲发 之。 发劲之应用犹如打弹子,持杆者要计算台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后决定用高杆或低杆 或平杆,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处时发之。 二拿劲:拿即截止对方进攻,拿住对方手臂,避开对方之重点,或拿住对方关节,以牵 制对方活动,或拿对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并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 与黏拿之。 太极拳拿法与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关节,拿经络,制穴道,使对方不堪痛 楚而就范。太极拳则以劲拿劲,拿对方关节,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对方 腰胯,使其进退 失据;拿对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无法控制。 三打劲:打即是打击对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于制敌致胜,使其无反击 能力。 打劲有打势与打意之分。打势是打对方攻势,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 、膝也 可以打人。打意是刺激对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对方感觉本在上部而劲已打到下部,或先 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或声东而击西,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 ×,使对方难以捉摸。 四化劲:化即是化解对方进攻。以柔化之为主。所谓以柔克刚,有若无、实若 虚,因 其所适,顺而成之谓之化。并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无之意,以期制 止对方赓续前 进,此即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迎而夺之,乘变而击之也。 第九章 十三势解说 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之数,言推手有十三种劲与势也。 五行可分为内外两解。行于外者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蕴于内者 为粘、连、黏、随、不丢顶。 八卦亦分内外两解。行于外者为四正、四隅;蕴于内者为堋、履、挤、按、采 、冽、肘、 *。 行于外者为势,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与四正、四隅。 蕴于内者为劲,即粘、连、黏、随、不丢顶与堋、履、挤、按、采、冽、肘、 * 第十章 五行要义 一粘劲:粘者,如两物互交,粘之使起,太极拳中谓之劲。此劲非直接粘起, 实间接而 生,含有劲意相兼两义。如对方实力强大,体质坚实,气力充沛,椿步稳 固,似难使其掀 动或移其重心,然用粘劲即可使其自动失中。其法系以意探之,使 其气腾,全神上注,则 其上重而下轻,其根自断。此系对方之反动力所致,我只是 顺其反应以不丢顶之劲引其悬 空。其劲似松非松,不即不离,主动吸引对方,是为 粘劲。 粘劲如掌之与球,一抚一 提之间,运用纯熟则球不离手,球随手转,粘之即起 ,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谓也。 二连劲:连者,贯也。不中断、不脱离,继续连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是 为连 劲。此劲属被动,其意即在接触之中始终跟进跟退,不自停息。 三黏劲:黏者,黏贴之意。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对 方感 觉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黏如贴,难解难分。在我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有机则乘,无 机则俟。其进也引而困之,其退也截而击之,于被动中争取主动。 四随劲:随者,从也。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是谓随。拳 经曰: ‘因敌变化示神奇,须在随字下功夫’。要在对方得意处使其失败,此即被 动中取胜之道。 五不丢顶:丢者,开也;顶者,抵也。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五 行之 源,轻灵为本,是为不丢不顶劲。 双方互作攻守时,心要平,气要静。心之所使,意之 所达,气之所行,进退变 化,攻击防守,粘连黏随,体无不备,用之不赅。 第十一章 八法之力学原理 凡物变换位置,谓之运动。运动之原因则由于力,故论运动之原因者曰力学。 古代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博物学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287-212B. ~ C. )说: ‘如能使我于太空中得一立足之支点,则我能使庞大之地球移动’。阿基米得是杠杠与浮力 原理之发现者,深信利用杠杆。加下力于其上,而能起大力之作 用,无论体质与重量如何 巨大之物体,亦能使之移动。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原理与力学杠杆原理不谋而和,同是一小力起大力作用。技击所凭藉 者,一身与四肢耳。以手击人或以脚踢人,无论为手为脚必须进行一种运 动,此种运动必 有一支点和力点。支点被移,用力点之作用即可改变之。故太极拳之应敌,不接触对方之重 点,而系移动其支点,使其自己失中,或引导对方之力量 ,使其落空;或籍对方之攻势, 使其作方向之转移。凡此种种,皆力学也。 推手八法之堋、履、挤、采、列、肘、*,兹以机械转动之原理解说如下: 一堋劲:此乃轮轴之上旋作用。对方大力压下,其进攻位置当在上部,则顺其来势与方 向,加以向上旋转动作,使对方之力必悬空。上旋作用等于轮带之下加一从动轮轴,可起转 移牵引之效,使对方之力落空。减轻重量之滑轮或轴心中之弹丸 ,以及气之膨胀或浪潮之 向上作用均属堋劲。 二履劲:此乃轮轴之左右旋转作用。左旋谓之左履,右旋谓之右履,斜上旋谓 之堋履, 斜下旋谓之采履。若以手掌运用履劲,不必旋转,只是以掌心或手指加以粘黏牵引即可。轻 重快慢,全以对方之动向为转移,自己只须不丢不顶,随其所之而之。 三挤劲:此乃两个轮轴并行而异向之旋转作用。如压面机之滚轴,同时向内旋 转,则面 片在两重并旋之中逼挤而出。推手时一方以肘劲或*劲进攻,另一方则以采履之劲顺而入反 出。此劲须用刚劲,即口诀曰:‘如钱之投鼓,如球之撞壁’也 。 四按劲:此乃轮带之挫动作用。轮带处于发动机与大车轮之间,其动态如水之 流泄,能 起带动牵引作用。轮带表面属堋劲,里面与车轮接触部分属按劲。大车轮本身是被动,受轮 带之挫力而旋转者也。又如制爆竹之挫纸机,半月形车轮下置半月形挫床,将纸筒置挫 cs, 车轮推过,纸筒即被挫紧,亦属按劲。然按劲并非全 力下按,太极拳诸劲全是旋转,是活 动力而非死力。 五采劲:此乃轮轴之下旋作用。对方用力进攻,我则在其长臂上加一轮轴,有 牵引其前 进之作用,所谓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速之意。此劲在 平衡对方之力时 起杠杆作用,即如秤杆与秤砣,不问物体轻重,仅将极小之秤砣加 以牵引转动而已。凡对 方之力向前向上时均可以采劲牵引之,其根自断,其身自浮 。 六列劲:此乃轮盘之旋转作用。平面旋转或离心旋转均属列劲,如投物于旋转中之轮盘, 必被摔出也。对方一受列劲非但无法站立,无法维持重心,更有被抛离之感觉。列劲包含堋、 履、劲、按、采等功能,兼有一股内在之力,形成一浑圆之 旋转体,其性极刚而烈。 七肘劲:此乃将堋、履、挤、按、采、列等六种劲混合运用于肘臂之上。运用之法完全 听随对方之动作而动作之,如搬拦捶等。无论内圈外圈,或上下左右翻转 ,肘里捶,肘开 花之劲,均由此处。拳经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便是运用肘劲要领,要松软柔化也。 八*劲:分为肩*与背*。肩*多属乘虚而入,或顺势而取。利用肩打,如杵 之与臼、击而 捣之。背*多用于两人相互抱持或转变方向时,由腰而被扭转旋动之 。背*虽用背打,但与 肩*有连带关系,善用肩打也彼连带用背。*劲不在于姿势,而在于气之膨胀作用,宛如突然 爆炸,使对方感受到强烈震撼也。 第十二章 顺势借力 太极拳不尚用力而尚借力,即借用对方之反应力也。借用之理犹如泅水,谙水性者知水 有浮力、压力与阻力;有向上作用、浪潮作用、急流动力与旋转动力等。 推手法则亦与泅 水相似,在任何攻击下,处处皆以对方为水,而保持自己浮于水面 为目的。对方之鼓荡犹 如水之膨胀,一浮一沉,冲击回泄,应以踩水之法维持自己 重心。横过河必须逆上而顺下, 始能到达彼岸。尝见沿河赴市者,上行徒步而去, 下行徒步而返,一泅数十里,不用力, 不用气,物置于顶而不湿,借水浮力而为己用也。 推手道理亦复如此,高手能顺势借力,周旋自如;低手则枉用力气,处处受制 ,且愈动 愈沉,非但不能前进,甚至有灭顶之虞。推手之借力亦如行舟,应知行舟 之际,无论以桨 以撸以螺旋桨,其理皆一,飞机螺旋桨与轮船螺旋桨情形相似,借 他力为己用也。习太极 拳者,能知水之阻力与空气压力,庶几近道矣。所谓借风驶 帆,顺水推舟,顺之则浮,逆 之则沉,设遇险滩急流,如知撑擎支持,一槁之力可 以转危为安,槁之不顺,殆矣。
本文档为【吴式太极拳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860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0-07-28
浏览量: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