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1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2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活动1.2.3.5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活动2:活动分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最后总结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1.“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特点:传统型:阅读: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活动32.“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过渡型:分布:3.“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阅读: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情况表:特点:现代型:分布:(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阅读: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我国正在向现代型过渡小结:略课后作业:新课堂P2研究性学习:1.查找青岛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其变化曲线,判断目前青岛市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不协调,因此,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目前,只有地球环境适合人类生存,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明确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该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合理容量则是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可达16亿左右,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特别是人口与淡水、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正视我国人口与环境的严峻现实,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2.地球及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环境的限制性。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图片、表格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些类型?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生(回答)1.“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J”形曲线。推进新课课件展示:展示“人口爆炸”漫画。资料: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3.5亿,按每年20‰速度递增,2005年可达到67亿,2075年将是268亿,前景令人忧虑。人口学家预言:如果地球上的人口每35年翻一番,到3550年,人类自身机体总质量将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师“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提出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板 书: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爆炸”生(回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课件展示:“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1.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2.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生地球上的总人口从公元初年的2亿增加到10亿,大约经历了1800年的时间;从10亿增加到20亿,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1830~1930年);从20亿增加到30亿,大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1930~1960年);从30亿增加到40亿,只经历了14年的时间(1960~1974年);从40亿增加到50亿,只经历了13年(1974~1987年);从50亿增加到60亿,只经历了12年(1987~1999年)。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间隔逐渐变短。生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呈“J”形曲线增长。师这种“J”形曲线有何特点?生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人口的指数增长。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1页“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对两种观点加以分析评论。生(阅读、讨论,得出意见)赞成观点二。师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即“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096比13。他的“两个级数”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而虚构出来的。若据他计算,当今世界人口应超过550亿,与事实不符。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能主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马尔萨斯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提出人口问题,并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明确地摆到社会面前,是有参考价值的。他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因而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关注。(承转)人口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的生存发展可能会受到环境的限制。  板 书:二、环境的限制性师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课件展示:漫画“人与资源”  提问: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生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师资源是制约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的资源的数量,与科学技术水平有关,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页的活动“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思考问题1、2、3。生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生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因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会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承转)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只有建立良性循环关系,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师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哪些影响?生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P12页“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下表。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课堂训练:选择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读“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将适当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A.破坏生态平衡 B.土地退化 C.人均耕地减少 D.破坏植被 E.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F.毁林开荒 G.自然灾害频繁 H.粮食需求增加生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为:CHDBGEFA(说明:H与C,A与F可互换位置)。师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带来哪些影响?生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师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短时间内难以再生,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弥补矿产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状况?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会日益广泛深入,资源后备储量会有所增加,对一些可能耗尽的矿产资源,人类应寻找新的可以代替的资源。师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品种日益增加,类型越来越多,要求不断降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矿产资源的减少。再加上海底矿产资源,如锰等的开发利用已经提上日程,使许多重要矿产的储量至少可保证今后若干年的需要。钻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给人类开发利用地壳深层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为什么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由于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上水污染等。师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生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所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目前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该地区水源紧张的局面。师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人类毁坏森林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生大面积毁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表面的环境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状况,地球能一直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生活的地球空间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板 书:三、人口的合理容量师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生人口容量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环境生态能够承载多少人,而不是指地球有多大的空间,有多少人的立足之地。师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区别的。有何区别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人类的空间”材料,思考问题。生(回答)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要了解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必须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探究]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生(自主学习后回答)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二者的区别是: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课件展示: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学生讨论,找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师(归纳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宽和丰富人类的生存环境;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外部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来实现的,开放能够增大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师读“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漫画。请学生阅读教材P下标14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呢?课件展示: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生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内容。课件展示:(展示时只保留最左一栏和最上一栏,学生回答后分步显示表格内容) 观点 着眼点(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派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派 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派 介于悲观派和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师由于采取的分析和预测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针对这些观点,从全面分析看,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有失偏颇,只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才更加全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口容量。师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人口容量有哪些特点?生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师临界性,说明人口数量应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相对性,说明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警戒性,说明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低警戒线。[活动探究]教材P15“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思考问题1、2。 潜力区 具体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北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4800 480 38 中温带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南温带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北部、辽南 87900 22000 279 北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 中亚热带 江南丘陵、南岭、武夷山区、四川盆地、湘西—黔东 229700 57000 427 南亚热带 台湾中北部、福建东南部、两广中南部及滇南 91900 22900 460 热带 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藏东南 22400 5600 486 干旱及半干旱区 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河西走廊、新疆 85600 8500 32 青藏区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生(阅读思考讨论后回答)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师该表把我国按气候因素分成九个地区,给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和可承载人口数。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也说明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各地区可承载人口之和应该就是我国的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超过这一数量,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环境就会恶化,因而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警戒性的特点。课堂小结由于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导致某些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特定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估算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深入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分组讨论,确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3)讨论各要素的影响。(4)根据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对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算。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小论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答案B2.水能作为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历史时期是()A.旧石器时代B.农业社会C.产业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答案B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应为()A.110亿或略多B.60亿C.200亿D.250亿答案A4.某地区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②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③人口不断迁移④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答案D5.关于全球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世界各国假定的条件、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果大体一致②出现了悲观、乐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不同观点③中国的人口已达到极限④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较合理健康的生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C6.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本国策是()A.珍惜粮食B.环境保护C.计划生育D.控制大城市规模答案C7.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消费水平B.资源C.科技水平D.生产能力答案A二、综合题8.(1999年广东高考题)下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请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生存条件恶化()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土地生产力下降()人均资源减少()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人均收入减少()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答案依次为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a或b、d或c、h或g、f或e9.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年份 1949 1957 1966 1971 1977 1982 1990 人口(亿) 5.4 6.4 7.4 8.4 9.4 10.3 11.3 人均耕地(亩/人) 2.70 2.34 2.02 1.79 1.60 1.50 1.40(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以上情况,你认为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3)将表格资料绘成曲线图。答案(1)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逐渐减少(2)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3)略1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1999年人均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图(15个总排放量最高的国家)材料二:全球CO2排放量分布表——各国排放比重(据世界银行2000年报告) 美国 日本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其他高收入国家 全世界其他国家 23% 5% 15% 7% 4% 19% 27%材料三:1997年12月11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达成。它反映了人类应对地球变暖这一有害现象的迫切需要。议定书规定38个主要工业国在2008~2010年期间将CO2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在《千年宣言》中承诺:确保《京都议定书》在2002年联合国环保大会10周年之前生效并按规定减排温室气体。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宣称,在美国经济下滑时采用低排放、高成本的能源,对美国经济不利。近期宣布退出克林顿政府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国际环保事业形成巨大阻力,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了1.1℃。近期上升速度加剧,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惊人地上升了0.4℃。地球变暖趋势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2)气候变暖将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招来世界一片反对声?运用所学相关知识(主要地理、政治)分析其原因。答案(1)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工农业发展,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草场过度放牧与垦殖,使草场沙化,急剧减少。(2)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两极冰川和高山冰川部分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部分城市和低地;②导致热量带——特别是温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使耕作区发生变迁;③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旱涝加剧,沙漠化严重;④威胁地球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导致许多物种的锐减和灭绝;⑤许多气象灾害会加剧,如出现极端高温、水旱灾害、台风等。(3)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大气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通过大气运动扩散到世界各地,而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严重破坏了国际环保事业。美国在国际社会中背信弃义,大搞强权政治,不得人心,必然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11.思考: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人口容量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在单位的地理空间里,人口容量城市大于乡村,乡村又大于牧区。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来看,影响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的空间容量、经济规模及对外的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分析差异的原因从上述因素入手,言之有理即可。第三节 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现在人口8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其所受的影响。  板 书:第三节 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课件展示:思考题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师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生(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展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生观察讨论后,填表:课件展示: 迁出地 迁入地 迁移的原因 亚洲 中国、印度等地 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 欧洲 欧洲 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 非洲 美洲 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生阅读材料,填下表:课件展示: 时间 人口迁移特色 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比例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课件展示:课堂训练: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 长江三角洲(或沪宁) 珠江三角洲(或广东) 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也不相同,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空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板 书: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师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课件展示: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生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课件展示: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师思考如下问题: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生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流入。问题2: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生(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师(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参考答案)课堂小结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性”迁移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未来人口迁移规模将不断扩大,由农村迁往城镇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人口迁移模式将由社会自然形态向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婚姻迁移比重将逐渐下降。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山东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山东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②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家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活动与探究的结果:①分析迁移人口总的流向对未来山东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②深入探究山东吸引人才的措施,改善人口知识结构的举措。③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媒体与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概念辨析【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投影: 西    方 中     国 婚育年龄 婚姻稳定程度 学生分四组完成这张表格,每一组在完成一个空格的同时,也要讲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板书】二、中外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讲解】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生育年龄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早,婚姻相对西方来说也要稳定,这些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通过同学们进一步的挖掘,我们也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造成婚育年龄、婚姻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小的计算题,计算一下你自己的婚育年龄大概是几岁左右。(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发言)【讲解】很高兴看到大家的答案,如果是国家计生委主任看到这个答案的话,我估计他不会再为计划生育担心了(学生笑)虽然大家的答案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基本相同,大家基本上将这个年龄定在24岁以后,有很多人还将这个年龄划到了28岁以后,从婚育年龄上看,你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学生又笑)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呢?(提问部份学生)(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求学、事业、不想过早有家庭的压力等。【过渡】在这里,我已经看到我们同学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文化也正在悄然的经历一场变革,这也正印证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接下来,我们就来将中国的古代文化与你们现在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作一个比较,看看这两种文化对我们国家的人口究竟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板书】三、中国文化与人口【资料分析】投影“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看出当时婚姻所具有的特点吗?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这一特点对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讨论、回答)当时的结婚年龄比较早,十七岁就已经结婚了。当时人口少,人均寿命短,劳动力不足。在当时,早婚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加。【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第十六条有关内容。【思考】婚姻法里提到的“晚婚”和“计划生育”内容,对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吗?(学生回答)略【思考】从孔雀东南飞到我国的婚姻法,我国的婚育年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了我国的婚育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活动】填表比较中国文化对我国人口其它方面影响的古今变化。 古代 现代 婚姻观 生育观 择业观 居住观 【承转】我们再来看“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这段文字里面,我们看到,焦仲卿的母亲要休刘兰芝是说“此妇无礼节”,我想问一下,刘兰芝在哪里失了礼节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原因是刘兰芝没有生育,而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失了礼节。【讲解】对,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现在我们看屏幕。投影:《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从这则材料里,我们看到刘兰芝在当时没有生育,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的确是失了礼节。但是看看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观念吗?我们当前又是怎样一种生育观呢?(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活动】 逐渐革除的陋习 发扬光大的文化 积极意义 婚俗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生育特点 职业选择 迁移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合作讨论】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3.8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近13亿。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北半壁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胡焕庸线示意图材料三: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试举例说明。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点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材料说明了”,不要离开了这个要求去泛泛谈论我国人口的所有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浩瀚的海洋,其中既有优良美好需发扬光大的一面,也有迷信落后需扬弃的一面。特别是在长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大自然还显得非常渺小,形成了人口、婚育观念,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亲上加亲”等等,这些观念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口就没有限制地猛增起来。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第2题的回答,一定要结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国家政策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概念的区分1、文化2、地域文化二、中西方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1、中西方婚姻对人口的影响2、中西方宗教对人口的影响三、中国文化与人口1、古今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文化是发展的3、对文化的态度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本章规划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产物,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潮流。城市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城市的形成又时刻不停地改变着地理环境。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本章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研究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发展、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是个可以从多角度研究的对象,其中城市的空间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地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城市的功能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为此,课程标准及教材选择了以下内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影响下的地理环境。本章内容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热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多进行城市问题调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基本技能。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2课时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环境 1课时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课时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从容说课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等内容。“城市区位分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通过一些实例,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重点分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教材设计了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分析,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教学中要使学生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会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可采用个案分析法,找典型的、具体的城市,说出其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广为承认的理论,其中以“中心地理论”最为典型,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实地调查等方式,理解中心地理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3.城市功能分区。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2.中心地理论。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者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推进新课 板 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师城市功能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生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师北京市中心城区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而是形成了行政区,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历史文化因素。师很好。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那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昔日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生否。师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例如,许多有污染的工厂从市区迁至郊区,原址改建为住宅区等。因此说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师(承转)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种因素中,对城市功能区划分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经济因素。请同学们思考,多数城市中,它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生中心商务区。师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合作探究]生(讨论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强,商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师(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受付租能力的影响,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如何布局的呢?课件展示:图片:生(观察图片后回答)A为商业区,是城市的中心,因为商业付的地租最高。B为住宅区,靠近市中心附近,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住宅区选择这里,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C为工业区,这里由于不是最佳位置,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师请同学们读教材图25,中心商务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生建筑物以高层为主。师由于城市中心地价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都高度集中。课件展示: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示意请同学们再观察上面一组图片,谈一下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有哪些功能。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主要功能有商业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等。师可见,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很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务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也都具有显著影响。师(承转)从图中看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区,在景观特色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区。城市除了建成区外,在周围还有一部分环状分布的郊区,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问题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上的活动材料,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分析建成区与郊区的关系。2.谈一谈郊区的景观特色。3.分析郊区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旅游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讨论问题1,二组讨论问题2,三组讨论问题3)学生讨论后回答:一组:建成区为郊区提供货物和服务,郊区为建成区提供一些农副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的需要。二组:郊区在景观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如粮食种植、蔬菜花卉种植及乳畜养殖等。三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旅游——游览、蔬菜花卉等园艺种植基地、养殖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等。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承转)在历史、经济、交通、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往往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请同学们看教材P32的阅读材料,了解西方城市结构学说。生阅读材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再次观察三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图,并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城市空间结构。生同心圆式、扇形式、多核心式。师(承转)这几种模式,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的,这一时期的城市地域结构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其实,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并思考后回答)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而古代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大多以皇宫为中心。课件展示:课堂训练:1.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地区与浦西的外滩同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是(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2.商务区多位于(  )①市中心 ②城市的外缘 ③街角路口处 ④交通干线两侧A.③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3.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越小B.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居住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C.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D.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通达度较好参考答案:1.A 2.B 3.C城市内地租的立体分布有何规律?师(承转)学习了城市主要功能区和空间结构,了解了中心商务区是为周围人群提供商品和各种服务的功能区,那么,你在平时购买商品时,会根据什么原则来选择哪个中心地来满足你所想得到的服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中心地理论。  板 书:四、中心地理论师什么是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级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生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有级别高低之分,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师什么是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呢?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生服务范围即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作用的范围。服务范围大小受服务人数、周围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师回答得非常好。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叫门槛,它是服务范围大小的决定因素。(承转)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那么,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特别是相同等级的中心地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中心地理论示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讲边演示正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师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服务范围的正中间,每个六边形内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位于这个六边形内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问题探究]师请同学们观察此图,思考:(1)图中共有多少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2)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中,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3)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呈什么关系?(4)你能分析出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六边形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吗?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一组讨论(1)、(2)题,二组讨论(3)题,三组讨论(4)题)一组回答:(1)图中有5级中心地。(2)中心地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少。二组回答:(3)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大,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小。三组回答:(4)一个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的面积正好是下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师回答得非常好。在一个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形态均呈六边形,但因各级中心地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不同,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课件展示: 中心地等级 服务范围 数量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 高 大 少 远 高级 低 小 多 近 低级师(承转)现实生活中完全呈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是不存在的,受地形、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正六边形的形态会发生改变,但六边形的嵌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探究)1.结合北京市区图,读图探讨北京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2.把图中的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看看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哪里?并就此对中心地级别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展示分析。北京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生(讨论后回答)(1)北京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符合正六边形规律。(2)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在天安门。中心地级别越低,服务范围越小,中心地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及中心地理论两大问题,分析了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等,并掌握了中心地理论中六边形的嵌套规律,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多加巩固。板书设计第2课时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主要功能区类型—2.四、中心地理论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一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调查你所在城市的地域分区情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1)主要功能分区各有何特点?(2)实地考察验证。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进行实地考察。(2)到当地政府网站或市规划局搜集材料。活动与探究的结果:(1)绘制清样,设计注明图例,说明城市功能分区情况。(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活动与探究二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中心地等级与景观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调查学校所在的城市中幼儿园、小学、高中学校的数量。探究:(1)不同级别学校数量不相同,为什么?(2)级别与数量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3)这些学校分布是否合理?反映了什么?(4)学校的数量能否反映本市人口数?如何计算?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实地调查本地城市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校的数量,总结调查结果,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对讨论结果进行班内交流,加深对中心地理论的全面理解。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 书: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推进新课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指出)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使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大幅度下降。课件展示:课堂训练:1.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C.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2.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正确答案:1.C 2.C 3.A师像这种城市数量、规模的扩大,都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有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生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生城市化的表现有三方面: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承转)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何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精讲总结)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促进了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生(回答)乡村—城市转变,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变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课件展示:课堂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城市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5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磅,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171万磅。材料二: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300 87% 13%(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欧美主要国家怎样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材料中的统计数字不能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B.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C.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3)有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90%以上B.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C.从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D.目前农村人口仍大量流向城市答案:(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2)C(3)ABC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板 书:二、城市化动力机制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答案。师(总结)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的推进”世界城市化的推进师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生(回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回答。 板 书:(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师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2.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P37~P39内容及活动,小组合作讨论。讨论结果:问题1:通过读图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英国更是高达9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速度快,近5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发达国家的2.7倍,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问题2:城市化进程各有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市区城市化;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上述两种城市化现象可以用知识框图表示:(1)城市郊区化(2)逆城市化(承转)以上我们分析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状况,那么,我国城市化有何特点呢?我们应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呢? 板 书:(二)中国的城市化课件展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资料及“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水平”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949~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2.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及“跃进”失败后的调整造成。3.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使经济停滞,工业化停滞,加上农村人口猛增,使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不前阶段。4.1979~1995年的恢复正常发展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开始步入正常轨道。5.1995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拟定《中国城市规划》,决定对城市布局作重大调整,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师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回答。生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39.1%,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20601个。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课堂小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目前城市化水平也不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过快发展造成的“虚假城市化”,也要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防止出现“滞后城市化”,在发展经济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找到根本的出路,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世界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读图中五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图,探究回答: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阅读材料及插图,小组内合作讨论。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对五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深入研究和了解后,将研究成果小组间交流。●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题。1.④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A.37.6∶17.4∶45.0B.31.6∶30.5∶37.9C.15.5∶24.5∶60.0D.37.6∶24.5∶37.9答案D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4.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答案C5.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B.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答案A6.下列叙述与下图相符的是()A.发达国家农村人口逐渐减少B.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减少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逐渐增多D.20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答案C7.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答案A8.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答案B9.分析“加尔各答、纽约、伦敦、墨西哥城4个超级大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图”,指出下列4组选项中,城市名称排列与图中顺序相同的是()A.①加尔各答②墨西哥城③纽约④伦敦B.①墨西哥城②纽约③加尔各答④伦敦C.①墨西哥城②加尔各答③纽约④伦敦D.①伦敦②纽约③加尔各答④墨西哥城答案B10.由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答案C11.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城市职能单一化B.限制重工业的发展C.实现郊区城市化或建卫星城D.积极在新区建设新城市答案C12.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答案D13.下列著名的几大城市带不属于沿海分布的是()A.波士顿—华盛顿B.鲁尔区C.东京—横滨D.大阪—神户答案B14.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答案D15.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答案D二、综合题16.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增长图”,完成问题。(1)在1800~190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_____________个百分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目增加了_____________个。(2)在1900~199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_____________个百分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目增加了___________个,可见进入20世纪特别是____________年代,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革命促进了_____________的发展,尤其是_____________业的发展。答案(1)610(2)427050~80加快经济商业和服务17.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问题。(1)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_____。答案(1)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2)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3)郊区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课主要包括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关于“城市与我们的生活”,要使学生明确城市化过程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地理环境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可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先整理出知识网络;再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城市化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城市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重点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要让学生明确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教学时,最好从学生周围的生活讲起,利用视频等手段提供新材料和问题情境辅助教学,对高中学生来讲,不能只谈问题,教师要结合实例,拓展讲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关于“我国城市发展趋势”,要充分利用“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展开教学,并结合“阅读”及“活动”,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开放式教学,重点强调现代城市应具备生态化和特色化两方面属性。教学重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逆城市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材料、填充图册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对于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 书: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推进新课师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生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生(合作探究):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师由于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课件展示:“城市化与地面下沉”图解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生(合作探究):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师(激励性评价后,请学生阅读P43“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生1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②城市人口膨胀等。生2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②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 板 书:景观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环境污染师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产生了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板 书: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生(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内容空缺,让学生填写)。课件展示:表格: 主要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师(待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后,依次呈现答案并作精讲,及时查缺补漏。)(承转)城市的急剧膨胀,使原来的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结构、城市的市政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会造成哪些问题呢?生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等。课件展示:城市交通拥挤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师当前为什么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策略?生(合作探究)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小汽车对个人来说改善了交通条件,提供了舒适的交通环境,但小汽车过多会造成交通阻塞,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小汽车低速行驶还造成能源的浪费和尾气污染。实行“公交优先”,公交车的大容量可以同时解决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交通问题,这样一方面可提高社会效率,减少了交通阻塞现象,还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师城市人口因规模大,未充分就业,存在一定数量的失业队伍,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导致失业问题加重,也影响社会安定。此外,城市化过程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等。贫困问题,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报酬较高的工作要求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具有过硬技术的劳动力,无技术或缺乏充分教育或熟练技术的人就容易陷入贫民群体。内城衰落问题,二战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汽车的迅速增加,引发了城市工业、人口、商业大规模郊区化,内城地区出现了工业基础缩减、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自然环境恶化、服务设施缺乏等衰落现象。 板 书: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师(承转)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请你具体描述该现象的发生。生这是城市化过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称为逆城市化现象(或城市郊区化)。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追求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市中心的衰落。师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生(小组汇报各组实地调查后的改进措施)①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师(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生1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生2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生3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板 书: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生(回答)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师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课件展示:师说一说它们的建筑风貌及形成原因。生(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风貌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师生完成表格填写后,多媒体展示答案,同步查缺补漏。课件展示: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过程既对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学习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以“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为案例,具体展开讲述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同学们要理解掌握。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城市化与环境问题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堵等是怎样产生的?应如何治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一篇论文。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本章规划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人类在这些区域上从事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地理环境为产业活动提供了空间和资源,人通过各种产业活动,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区域建设中,人类如何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本章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阐述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运用许多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领会。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2课时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2课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课时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人类离不开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主要学习两项内容:一是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二是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主要分析了如何选择理想的区位及不同的产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区位,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会发生相应变化。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四部分内容,教学中可运用相关的图片及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学习本节教材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及动画,来突破重、难点。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学会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教具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学生:调查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主要的分布,预习新课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其发展变化。2.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3.结合生活事例了解商贸的含义及主要环节。4.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5.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及发展变化。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画,并适当解说。课件展示: (攀枝花——因采矿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东北黑土地的开发) (受酸雨污染前及受酸雨污染后的对比照片)         (土地盐渍化)师从这些画面中你想到了什么?生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让荒凉的地区变成美丽的大城市,大片荒地、沼泽地变为良田。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酸雨、土地盐渍化、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等。师回答得很好。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人类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在创造空间物质文明的同时,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要合理、灵活的安排各种产业活动。个人的行为,企业的活动都与区位有关,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 书: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推进新课课件展示:“区位与我们的生活”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50的资料,然后思考并讨论:什么是区位?生区位就是地理位置。师(补充)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位于哪里),二是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影响区位的因素或区位条件)。(情景设置)1.购买日常用品,你会选择到哪里去买?2.假设你是老板,你想建制糖厂,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厂?3.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建分公司,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找三位同学单独回答。)生(1)选择合适的地点,节省时间、钱。(2)靠近原材料地,因为大约八吨甘蔗才产一吨糖。(3)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师三位同学回答处都很好。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区位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几个可能的区位进行比较,然后确定一个最为理想的区位。 板 书: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师目前人类从事的产业活动有很多,你能联系实际说说都有哪些活动吗?生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师(补充)对,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在蓬勃兴起,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不同的产业活动,由于部门特点不同,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不同。[合作探究]课件展示: (浙江杭州龙井茶)     (三江平原的种植业) (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师上述图片表明,农业的生产区位与什么联系最为密切?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有哪些?生农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方面。师回答得很好,你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生我国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的变化与热量有关。如:东北地区的一年一熟和海南岛的一年三熟。新疆的绿洲农业就与水源有关。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很出名,当地人发展基塘生产考虑的主导因素就是地形。随着社会的进步,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也在变化,除自然环境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探究]思考并分析影响下列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1)荷兰的鲜花点缀世界许多大城市(2)中国北方大超市出现南方的水果(3)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生影响以上三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是交通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师回答得不错,这说明社会经济、技术也是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矿业的生产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请举例说明。生矿产是在历史时期生成的,开采活动的区位受矿藏状况限制并受到运输条件的影响。如: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煤。攀枝花早期只有7户人家和一棵大树,发现了大铁矿以后,攀枝花现在已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人口已达中等城市规模。师这位同学知道的真多,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对来说,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那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呢?[问题探究]课件展示:     (鞍钢的区位)         (宝钢的区位)看图片师生共同分析:鞍钢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宝钢在上海,接近消费市场,且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师请同学们读P51的相关文字,并结合刚才的分析,总结影响工业的因素有哪些。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师回答得不错。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课件展示: 工业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工业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 劳动力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知识和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课件展示:课堂训练:下表是我国四个地区建厂的区位优势比较(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完成1~3题。 地点 优势比较 原料 市场 工资 甲 4 1 4 乙 1 4 1 丙 2 3 2 丁 3 2 31.最适合发展原材料指向型工业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某高科技跨国公司要建立自己的组装生产基地最有可能在(  )A.甲B.乙C.丙D.丁3.影响甲地工业布局最不利的因素可能是(  )A.生产成本高B.原材料缺乏C.能源不足D.劳动力缺乏答案1.A 2.B 3.A师不同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在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时,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发达国家往往会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移到了我国。为了抓住这一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80年代初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了一系列的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那么你知道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哪里吗?生深圳。师回答很好。深圳作为广东省一个南陲小镇,自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靠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短短10多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特区城市。[活动探究]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学生用约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P51~P52的相关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说出深圳的地理区位特点。(2)深圳迅猛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深圳充满了发展活力?问题突破:(代表回答)生(1)深圳的地理区位特点位于广东省南部,南临深圳湾和大鹏湾,与珠海隔珠江口相望,京广、广九两条铁路交会于此,南紧邻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东南亚相邻。(2)深圳迅猛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3)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工业以高质量和高科技而著称,交通运输便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是一座高效率的城市,这里的人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师你们的结论很正确,说明同学们理解了这部分知识,工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灵活性,在季节上具有连续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那么商业和服务业呢?课件展示:师两副图片表明商业网点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少一些,它们的区位选择主要是面向什么?生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主要指向消费人群。师(强调)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如西藏地区的大篷车,采用流动服务的形式,哪里有顾客,就会到哪里。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将下列产业活动与其主要区位条件用直线连接起来:橡胶种植原料基地石油开采气 候甜菜制糖自然资源面包制作廉价劳动力软件开发市 场普通服装生产技术力量(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强调)参考答案:课堂小结现代人类的产业活动种类繁多、特点不同,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原料地、燃料、消费市场等因素。因此不同的产业活动具有的区位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影响他们的主导因素不同,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板书设计第1课时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从容说课人类离不开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主要学习两项内容:一是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二是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主要分析了如何选择理想的区位及不同的产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区位,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会发生相应变化。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四部分内容,教学中可运用相关的图片及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学习本节教材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及动画,来突破重、难点。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学会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教具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学生:调查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及主要的分布,预习新课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其发展变化。2.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3.结合生活事例了解商贸的含义及主要环节。4.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5.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及发展变化。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目前我国东西经济差距逐渐拉大,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中国提出开发西部的伟大策略。图中所示是我国“十五”期间提出的四大工程。请思考并讨论:中国为什么实施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生(讨论后回答)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资源调配措施。师回答得很好。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通过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导致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板 书:二、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生产协作推进新课[合作探究]课件展示: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注:产品销往市场的箭头的精细表示销售量的相对多少。生观察图片,并结合P53~54的相关文字,思考并回答:生产协作和联系有哪几种方式?师通过看图片,我们知道,服装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那么生产协作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生由各道工序或由若干具有生产联系的工厂来完成,或由一个工厂的若干车间来完成,他们之间存在着生产协作联系。师生产协作有时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有些不是,如汽车的生产过程,那么他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生产联系呢?课件展示: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生汽车的生产过程,它们的产品共同成为另一种产品的零部件,表现为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活动探究]师同位协作,认真分析教材P53“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思考讨论后回答: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并分析这种联系对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有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生1该镇服装产业主要是来料加工,应该属于劳动力指向型,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生2在生产上既体现了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又体现了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生3影响包括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有利方面:利于安置劳动力,增加当地的外汇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方面:图样、订单、原料、设备从国外进口,本地主要以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当地纺织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低,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理解得很透彻。有些产业活动,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要依靠其他相关的部门为其提供原料或配套产品,如钢铁生产。师请同学们读教材P53~P54,并结合图片了解钢铁生产过程。同时讨论回答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体现怎样的生产联系?生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各道工序之间衔接密切,存在产品上的联系,有关的车间或工厂分工协作,形成连续的生产链。师(精讲)回答得很好。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相互接近的工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如: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等,还包括与钢铁生产有联系的工厂,如氧气厂、修配厂等,再加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等,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如四川攀枝花、安徽马鞍山、上海的宝钢。钢铁产品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阅读教材P54:宝钢集团公司(学生速读教材P54小栏目,了解我国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宝钢集团公司。)(拓展提升)同位合作,思考并讨论,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其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分散在15个国家和地区。你认为这样的布局合理吗?为什么?生合理。因为汽车的零部件很多,所以由很多工厂供应,不同工厂之间相互协作生产,这样可降低生产成本。师(强调)美国福特公司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把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形成跨国公司,零部件遍及15个国家。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经全球化,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来降低成本,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师(承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日益频繁。 板 书:(二)商贸联系课件展示:纽约的华尔街     香港的一个股票交易所生欣赏图片,读教材P55的相关文字,了解:①商贸联系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②为什么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③现代物流过程中商务联系的基本环节有哪些?[问题探究]师商贸联系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主要区别?生商贸联系可分为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它们主要区别是:区际贸易是本国范围内,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师不错,那为什么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生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差异,所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区际之间的活动十分明显。师对。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需要,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现代物流过程中商贸联系的基本环节有哪些?课件展示:教材图3-8生(观察图片,然后回答)基本环节有: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师正确。那么现代物流业的意义有哪些?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起着促进作用。师(承转)商贸联系是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通信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的交往变得十分快捷。 板 书:(三)科技与信息联系课件展示:我国温州制鞋业相当发达,大大小小的鞋业近万家,企业为了了解世界鞋业新潮流:公司甲:派人去香港、意大利进行市场调查,并购买外国皮鞋作为参考资料。购买一双正宗皮鞋需要上千元人民币,出国一趟耗资几万元,往返十几天。公司乙:利用国际互联网,他们通过网站提供的服务,很快得到了很多新款鞋样的彩色照片,为设计新款式鞋子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该公司很快研制出符合国际潮流的鞋子,并投入市场。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两家公司不同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获取信息,把握市场动态,抢占市场先机,促进企业的发展。师(强调)答得非常好。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竞争胜负的重要手段之一,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在市场上就能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互联网的诞生大大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课件展示: 电子邮件         电子商务示意图        电视会议师请同学欣赏三幅图片,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除了促进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发展,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生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如:网上购物、远程教学、网上医院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在国际互联网的电子公告板上发表最新的思想,最新的论文,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师这位同学知道得真多,回答得很好。科技与信息联系,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使得不同企业能够交流和共享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企业之间科技与信息联系的经常化,减少了物质消耗,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阅读提升)技术的地域扩散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读教材P56的小栏目“技术的地域扩散”,了解技术地域扩散的三种形式。师技术的地域扩散,一般有哪几种形式?生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师对,近邻扩散是指以创新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强度逐渐减弱。那么什么叫等级扩散、位移扩散?生等级扩散是指以创新地为起点,按照一定的等级顺序的逐步扩散。比如,某些高新技术先在大城市传播,再扩散到中小城市。位移扩散是通过传播者自身的移动,将新技术带到新的地域。师(对学生所答问题进一步总结强调。)师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建立生产厂家外,还设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生中国具有人才优势,中国市场潜力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课件展示:某市产业空间集群分布示意师(承转)为了加速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具有生产协作的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板 书:(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师现代工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个区域来讲,往往是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存,请思考: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生读教材P57第二自然段,然后单独回答。应遵循的原则: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师(强调)工业地域的发展方向,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无论是规划建设的工业新区,还是需要改造升级的老工业基地,都要遵循这一原则。那么工业地域布局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呢?生工业地域布局,要尽量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域区位、科技人文等资源的优势,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应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师(补充强调)回答很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像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等。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工业发展潜力小,地域布局时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规模大。师请阅读教材P58小栏目“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了解以下问题:(1)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会出现纺织工业集群现象?课堂小结人类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不同的产业活动,区域资源、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进行,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等方式进行交流,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运转自主的整体。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以促使区域的持续发展。板书设计第2课时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一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调查家乡的工业区位条件。活动与探究的内容:1.你所居住的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2.家乡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状况。3.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情况,影响他们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实地考察、访问、查阅资料、网络查询等。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将资料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合作撰写一份加速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活动与探究二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调查学校附近的一家工厂,分析该工厂与哪些地区(或部门)存在商贸联系?活动与探究的内容:①了解这家工厂的原料(或零部件)的来源,该工厂的产品主要销售市场。②分析该工厂与其他地区(或部门)存在怎样的商贸联系。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活动与探究的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同学间相互交流。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师对。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业种类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 板 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推进新课师(承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思考这个问题。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回答)农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的制约。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师请同学们看一组材料,并思考材料当中所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中国名茶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乡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的,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问题:说说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生(观看投影,并分组讨论,回答)日本与中国江南的自然条件不同,日本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茶树的生长。师(总结)是这样的。不同作物,所需条件是不同的,由于茶树性喜温湿的气候和酸性土壤条件,所以在我国的江南一带生长较好,而日本的土壤不适宜种植茶树,所以日本人尽管想精心培育,却不能成功。这说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 书:自然条件师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照,那么光照对农业生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板 书:光照生(讨论并回答)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阳辐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师(总结)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光照。但光照条件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如新疆,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十分充足,而英国,由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光照条件则较差。同时,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瓜果生长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而多汁牧草则可以在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所以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承转)农作物的旺盛生长,不仅需要光照,而且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热量条件。请同学们看相关内容并讨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何重要影响。 板 书:热量生(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也不同。师(总结)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展示:“中国南北方农业布局及耕作制度”的影像资料问题: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及耕作制度有何不同,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观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通过材料可知,我国南北方的农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种植喜热的甘蔗、橡胶等作物,而北方则主要是喜温的大豆、苹果等。同时,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达一年三熟,而东北则为一年一熟。师很好。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我们常以活动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积温不同,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也不同,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承转)热量和光照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任何农业活动都必须在土地上进行,所以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板 书:土地(提问)讨论当地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并选代表回答。生人口增长,建筑用地增多,土地污染严重,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师(精讲)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为了缓和人地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土地应该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而且,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如江汉平原的耕地,由于水源丰富,又较肥沃,就可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且产量较高,而像内蒙古高原,由于缺少水源,较适宜发展畜牧业;城市郊区由于地价较高,农业生产只能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花卉、蔬菜等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另外,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不同。 板 书:地形(承转)请同学们讨论:农作物的生长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离不开什么?生水分。  板 书:水分师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任何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那么,水分是怎样影响农业布局的呢?请同学们从水的作用、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对农业的影响方面来讨论。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水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可知,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课件展示:表格(系统梳理知识)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①—热量 ②—光照 ③—地形 ④—地形(承转)同学们的答案很正确。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他众多因素相关。请看下一组材料。课件展示:“以色列的智能农业”图片和材料在以色列,有一种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溉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能达到最佳效果。更神奇的是,这种灌溉系统的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埋在地下的湿度传感器,可以传回有关土壤湿度的信息;有的传感系统还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灌溉的间隔;等等。计算机收到这些信息后,便自动调节和控制灌溉,既节水,又省时、省力。师请同学们思考,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生(分析材料讨论回答)科学技术。师由此事例可见,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板 书:(二)农业技术因素师(提问)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有何不同?生(合作探究后回答)各种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就种植业来说,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又要大于小麦。师(补充总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借助土地、农具、种子、化肥、农药等来完成农业生产活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而不同的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等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请看以下图片。课件展示:A图 我国水稻农耕景观        B图 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张图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生(讨论并回答)A图是手工劳作,B图是机械化作业,两种方式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不同;先进的技术装备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师对,先进的耕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如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培育的杂交水稻,因单产高而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承转)对于种植业来说,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的种植方式及耕作制度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方式呢?生种植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套作、连作等。师(精讲)不同地区,人们的种植方式是不同的,如华北地区的玉米与大豆的套作,南方水稻田的连作等。采用不同种植方式,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空气等资源,并且可以做到养分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一个区域在确定了农作物种类和数量后,要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并落实到具体土地上去。课件展示:课堂训练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a.培育良种 b.机械化 c.节水技术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②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    )③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答案:①—a;②—b;③—c(承转)由以上学习可知,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技术因素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条件,那么,农民在土地上生产什么,生产规模多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看屏幕展示的资料:“我国20世纪90年代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2004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师请同学们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后回答)市场条件的变化。师(精讲)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会上升,导致更多的农户进行生产。当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致使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户减少。可见,农业区位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的变化作科学的预测。师(出示材料)①我国北方市场上销售着南方的热带水果。②春节期间南方的鲜花装点着北方家庭的居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生(讨论后回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师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另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一般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国三江平原的国营农场,就是在我国政策的指导下产生的。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①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②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③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④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⑤2004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    )答案:①冷藏保鲜技术 ②运输条件 ③饲养技术 ④运输条件 ⑤市场供求关系师请阅读教材,了解以下问题:1.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绿色农业的含义是什么?3.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何不同?4.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有哪些?学生自主学习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问题1:近些年来,农业生产的弊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高成本、高污染、土壤退化、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依赖、单一化经营所导致的病虫害等。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问题2: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物技术为基础,通过生物工程失去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变换与农产品品质提高的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问题3:与传统农业不同,绿色农业必须以“绿色”为核心,妥善处理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4: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生产,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使农业不断持续发展。板书设计第1课时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从容说课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温室无土栽培”推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生(回答)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2.光照充足。3.科学技术。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且牧则牧,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在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 书:二、农业地域类型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师(激励性评价后讲述)为了加强理解,请同学们看一则实例。课件展示:多媒体资料“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展开讨论:该地区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有哪些?生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师(总结)该地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价较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该国又通过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措施,使该地畜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其乳肉产品远销至欧洲等世界各地。师(精讲)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表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区域。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承转)但是,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看书讨论两个问题:1.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2.农业地域类型是怎样形成的?生(分组讨论并作答)1.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师第一个问题好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所以,从生产目的到耕作方式再到生产规模都不断发生着变化。第二个问题则较抽象。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科技水平、有关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农业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的需要外,还能够向区外提供比较多的商品性农产品。因此,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业等都是在地域分工的前提下形成的。(拓展提升)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区域。师(承转)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等。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从不同侧面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板 书:世界农业生产类型师(精讲)按生产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那么,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展示:资料(一)“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的影像资料”(如教材图3-14)师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生(合作探究,回答)自给农业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商品化农业是在较广阔的耕地上,利用现代耕作方式,大规模经营,农产品商品率较高,价格较低。多分布在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区。师对,像热带雨林地区的热带迁移农业就是自给农业,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则是商品化农业。课件展示:资料(二)“集约型农业与粗放型农业的影像资料”请同学们思考:(1)什么是集约型农业?分哪几类?(2)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有何不同?生(合作探究后回答)1.集约型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集约型农业分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以及技术集约化三大类。2.粗放型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师(评价并总结)这二者之间存在鲜明的不同,集约农业投入较多,产量、产值较高,如花卉培育厂、养猪场等;而粗放农业投入较少,产量相对较低,如内蒙古的游牧业、热带雨林地区的迁移农业等。目前,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师请同学们看图讨论,合作完成下列内容。课件展示:1.填写下表:(斜体字为填写部分) 对象 生产类型 特点 分布 A 混合农业 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所种植的农作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B 地中海式农业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油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2.将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分类:①中国的水稻种植业 ②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生产 ③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④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 ⑤蒙古的游牧业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有___________;畜牧业有___________。按投入状况分:集约型农业有___________;粗放型农业有___________。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化农业有___________;自给型农业有___________。生(做题并相互校正)(承转)民以食为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其中,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在世界上,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P65,图3-20“世界水稻、小麦、玉米主要产区”生合作探究所提问题,并回答:(答案不明确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补充)小麦: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原因是小麦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热条件。水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降水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原因: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这是因为这里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适合玉米生长。师可见,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品种是不同的,这与作物本身特性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现仅以水稻生产为例来分析。(提出问题)(1)水稻的自身生长特性是什么?(2)水稻生产有什么特点?生(合作探究两问题后,回答)问题1: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问题2:水稻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投入比较多的劳动力,而且不太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水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不高,比较适合于个体农户经营。师(总结)可见,水稻生产是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水稻单产量较高,是人类喜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均有分布。(师提出问题)水稻能否实现机械化作业?生能,日本在这方面就有了很大突破。(拓展提升)水稻喜温喜湿,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我国纬度较高的东北平原能否种植水稻?为什么?生(讨论回答)能。因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能满足水稻生长的水热需求。师是这样的。我国农业分布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在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都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而且我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多的国家。(承转)那么,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水稻种植特点一样吗?生不一样,南方多水田,北方为旱稻。师回答正确。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我国南北方的土地景观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南方由于降水丰富,耕地多为水田,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多为旱地。课件展示:教材图片,图3-21,图3-22及图3-23。师请看画面,我国的耕地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田和旱地,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分析讨论,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斜体部分学生填写)课件展示:表格 类型 特点 分布 水田 平地水田 主要是指种植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每年有季节性积水的农田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在北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水田多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梯田水田 旱地 平地旱地 通常是指种植旱地作物、一般不需要季节性灌溉的耕地。包括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和一般旱地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南方丘陵山地亦广泛分布 坡地旱地 生(合作探究,完成上表。)师(对学生所填内容作评价总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类型。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个勤看、多想、多联系的习惯,充分利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并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做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板书设计第2课时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一课题:当地农业主导因素分析过程:查阅当地的有关资料,如自然条件方面的气候、土壤等资料。人口、耕地总数、农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资料。到农田中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活动与探究二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调查某种农产品的商品率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影响农产品商品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某种农产品的商品率?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先从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条件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然后解答探究问题。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知道农产品商品率的计算公式: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出售量/农产品总产量×100%。●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是正确的)1.下列不属于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优越的区位条件有()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B.气候温和,降水丰富C.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水陆运输发达,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答案C2.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A.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B.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混合农业C.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D.牧牛和牧羊混合农业答案C3.下列各组国家中,是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区的是()A.丹麦、法国B.新西兰、南非C.美国、加拿大D.阿根廷、巴西答案B4.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A.种植业农业B.养殖业C.自给农业D.混合农业答案D5.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B.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商品率很高C.亚洲水稻生产主要以大农场为主D.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扩大播种面积答案A6.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C.单产低,商品率低D.资金投入多答案B7.下列符合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是()A.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B.科技水平较高C.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D.小农经营答案C二、综合题8.下图是“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年降水量及水资源利用图”,读图并回答问题。(1)B、C两侧降水稀少的是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2)E处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混合农业区,该地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是__________。(3)澳大利亚政府是采取什么措施发展E处农牧业生产的?答案(1)C位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背风坡,处于雨影区(2)灌溉(或水源)(3)发展水利工程,东水西调。9.下图示意是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Ⅰ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问题。(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________。(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_____________。(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A.减少运输成本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答案(1)“四季如春”,降水丰沛(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3)技术创新(或技术开发,引进先进技术)(4)CD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从容说课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联系。教学难点工业联系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80%的工业和90%的财富,人口却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20%的工业,10%的财富。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受控制地位,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尽快过渡到工业社会,实现强国富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要想发展工业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板 书: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推进新课师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生(齐答)运输、土地、集聚。生阅读教材P67页第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课件展示:材料: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一书中,曾以“原料指数”分析最低运费点,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有消耗原料、燃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如果原料指数大于1,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企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则为产品指向型工业,企业应在产品消费地;如果原料指数等于1,则企业区位可在原料产地或产品消费地。如下图,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完成1~2题。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2.若生产两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参考答案1.D 2.C生审题得知,M1O=M2O=NO,且工厂选在O点最合理,在工厂选址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的条件下,说明从M1和M2运来的原料重量相等,且等于从O点运到N市场的产品重量,即可知第1题正确选项为D。同理可证,第2题正确选项为C。师(精讲命题立意)工业区位的选择事关企业的生存,利益相关,务必慎重。决定工业区位的因素当然很多,如社会协作条件、税收政策、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交通条件等。但运费无疑是一重要因素(有时是主要因素)。因为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本题正是立意于这一因素,来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在材料限定的范畴内,这两题几乎是一个纯数学问题。所扣考点是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师(提问)相关产业的集聚有什么好处?生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②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师(指导学生阅读,提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列举出主要因素。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环境生态因素。(承转)除上述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外,信息化在工业布局中有何影响呢?  板 书:信息化与工业布局思考:在一定的区域或某一行业构筑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是什么?生(自主学习,讨论后回答)①利于整合工业资源、协调专业化生产;②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功能互补,加强协作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合作探究]师生双边活动:(1)绘制工业区、居住区简易布局图,注意图例和风向的标示。(2)理解风向频率图(即风玫瑰图)的意义,可确定该地区一年中的主导风向,并依此布局城市功能用地,协调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生(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一个工厂,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生(举例)某热电厂,发展优势是:某城区唯一集中供热单位,在政府“取消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还城市一片蓝天”的政策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产品具有不可取代性。限制性因素是:已被新发展的市区包围,粉煤灰、废渣、废气对市区有污染,煤炭价格持续上升,暖气价格较高,缺乏铁路专用运煤干线,公路运输量小,污染重,价格高。改进措施:搬迁至城区西寺火车站附近,既解决了市区污染问题,又靠近铁路,可降低成本。(承转)上述事例说明,工业企业要想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注重与其他工业部门、交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板 书: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一)工业联系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实例:课件展示:工业联系和工业链(以袜子生产为例)思考:(1)如何理解“在生产链中,许多中间环节的承担者既是供应商,又是消费者”?(2)从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海尔冰箱的上游工业是什么?下游产业呢?(3)美国福特汽车在本土仅生产阀门、螺母,其余零部件的生产遍及瑞典、德国、日本、挪威、法国等15个发达国家,以此例说明有些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生产链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家的,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生产系统。有些粗加工工业或生产过程较单一的产品生产链可在同一个地方,即相关工业部门的企业聚集到一个具体区域,形成地方生产系统。课件展示:课堂训练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在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①汽车厂 ②化纤厂 ③电视机厂 ④有色金属冶炼厂 ⑤机床厂参考答案:①⑤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联系两大问题,从宏观上指明了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这些条件又在不断变化着、发展着、联系着,任一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调整,甚至整体的转移、集聚,实行专业化生产,以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板书设计第1课时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从容说课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联系。教学难点工业联系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工业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到某一企业,则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而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必然会依据条件的改变寻找最低运费点布局工业,这就会引起工业的迁移和工业集聚。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内容后,自主学习并思考: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如何?2.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为什么仍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1879~1930年,德国→美国。1950~1990年,美国→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问题2: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③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所以劳动密集型工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师(强调)提醒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要严格审核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和其他污染问题,防止盲目引进,以防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机会转移污染工业。问题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师这是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P72材料,小组讨论,完成1~2题。问题1:(1)原因: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大增。②相比于高端产品而言,电视机生产已不属于高新技术,再加上日、美两国国内市场的饱和,这类工业也逐渐向中国迁移。③中国三大品牌电视(长虹、TCL、康佳)生产技术日臻完善,产销两旺,所以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上升。(2)影响电视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市场;②知识和技术。问题2:原因:①资源供给方面,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等地资源丰富,材料供应充足;②以上三地劳动力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却低于美国硅谷;③市场需求量和环境容量都很大。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评点精确到位。近年来,地理高考中简答题比重逐步提高,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审视具体问题,总结要点要逐条、有重点地列出,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书写工整。(展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师珠江三角洲地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实行了开发区在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里独资引进或合资合作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工业企业,凭着技术先进,依托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深圳市国内GDP分别居我国计划单列城市的第3、4位。 板 书:三、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思考: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浙江温州等地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的生产格局。试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生专业化生产,使同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服务部门也随之兴起,所在区域呈现出该种工业的文化氛围。[合作探究]讨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发展特色?学生分四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要点。原因:①历史基础较好,广州自清朝起就是对外开放的商埠,对外联系较密切。②改革开放的政策惠及该地。③毗邻港澳,经济辐射作用强。④著名侨乡,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⑤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技术先进,国际市场把握较准确。发展特色:专业化生产,同一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一县一品”,“一镇一品”。(承转)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产生废弃物,不同的工厂所产生的废弃物,在性状上有很大不同。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因而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  板 书:(四)工业与环境课件展示:“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师读图思考: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污染物排放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较高。随着处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在逐渐变小。问题2:不合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部门的有效制止。生阅读教材P74“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师(1)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必须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转变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2)开发清洁技术,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无氯纸,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国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课件展示:课堂训练1.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玻璃瓶、塑料袋B.废铜烂铁、破布料C.旧报纸、易拉罐D.烂菜叶、果皮2.1996年6月5日以“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为主题的活动日是(  )A.世界环境日B.世界地球日C.世界气象日D.世界粮食日答案1.D 2.A师要求学生做P74~P75两个活动,完成问答及填空。生活动1:(1)①水泥厂、酿造厂对大气都有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其中酿造厂对水源也有污染,还要考虑布局在河流下游区。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均对水源产生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市区河流下游。③化工厂、炼油厂均对大气有污染,其区位条件也应该是市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④发电厂、钢铁厂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渣,所以应选择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远郊。(2)在淮河流域陆续关闭一大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虽然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牺牲一点局部利益,但是还淮河以本来面目,一条清澈的淮河,却保全了淮河流域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活动2:(学生填写)(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2)江苏、浙江、广东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课堂小结现代的文明社会,几乎无时无处不与工业生产有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文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工业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产生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为污染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绿色GDP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出现的。板书设计第2课时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一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的新变化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分别如下:(一)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因工业需要建造厂房、安装设备、建造职工宿舍,一般是需较平坦的平原地区,但如果位置重要、海运方便,或者矿藏丰富,也可以“创造”合适的地形,如香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劈山填海造陆;再如中国攀枝花,劈山造地,都用人工方法创造了工业用地。(二)资源条件。早期的工业企业受原料、燃料产地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超高压输电技术、集装箱和巨型运输船的出现,使工业逐步摆脱了区域资源条件的束缚。以钢铁工业为例,市场、技术、劳动力素质、便利的海运条件已越来越成为钢铁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如日本濑户内海沿岸的福山、上海的宝山、意大利的塔兰托、鲁尔区在莱茵河河口鹿特丹建立炼铁厂等等就是实证。(三)市场条件。商品经济的特点,即一切为了消费者,所以市场决定工厂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早期那些易损坏、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多接近市场,但随着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成熟化,这些产品也可以在原料地加工,远销海内外。例如蒙牛牛奶、伊利牛奶、三鹿牛奶保质期均可达8个月,畅销全国各地。(四)劳动力条件。采矿、冶炼、伐木、纺织、服装、成衣,这些工业确实需要大量男女劳力。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换言之,是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许多第三产业愿意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周围布局的原因。(五)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德国鲁尔区从初期成长阶段到转型和再生阶段的发展史,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经济上,人们追求的是“绿色GDP”的增长;生活上,人们追求的是高质量。所以,不光是一些拒绝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感光器材厂、IT产业,就是一些普通企业也追求环境洁净的区域。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一个具体工厂的区位选择因素。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小论文,班级交流。活动与探究二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活动与探究的内容:精略估算自己穿过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再了解父母、祖父母像你这样年龄时所穿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通过对比,谈谈你对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访问,查阅材料,汇总成编,或上网查询。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班级展览评比。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受地质规律的影响,资源供给在全球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这就产生了生产区与消费区的空间分离,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就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边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共有五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交通运输网络一旦形成,其对聚落、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过程与方法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 书:一、交通运输与聚落(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P77页,并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课件展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思考: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有什么关系?生(思考后回答)几乎所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生阅读教材P77活动,结合上图,合作讨论完成1~2题。问题1: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众多,为了区域之间联系的便利,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交叉,海、河、陆、空并存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这种经济方便、快捷迅速的交通网络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员和信息的沟通。问题2: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有三大项:①高原多年冻土层;②高寒缺氧;③生态环境脆弱。师(承转)交通运输不仅对聚落(点)的形成有决定意义,而且对聚落空间布局(形态)也有深刻的制约作用。  板 书:(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师(1)列举我国南方依水而建的城市及其对应的河流(三个)。(学生回答)扬州(京杭大运河)、苏州(京杭大运河)、杭州(钱塘江)。(2)列举我国北方三个主要枢纽城市及其在此交汇的铁路干线。(学生回答)郑州(京广线、陇海线)、石家庄(京广线、石太线、石德线)、徐州(京沪线、陇海线)。(3)读教材图3-31“华北民居”和图3-32“江南水乡”,分析比较两处在屋顶坡度、墙壁厚度、房屋朝向三个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屋顶坡度及原因 墙壁厚度及原因 房屋朝向及原因 华北民居 坡度较小,甚至是平顶。降水较少,利于晒粮 厚度大,土砖墙,有时是窑洞,利于保暖 坐北朝南,避风向阳 江南水乡 坡度较大,降水较多,利于排水 厚度较小,多窗,利于通风,防水防潮 依河流走向和山势走向而定,全年温暖湿润师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道路呈棋盘式。南方地区,河网沿河道、公路分布,多呈带状。(活动)(1)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可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开展,调查后写出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班内交流。(承转)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场所——集市,许多早期城市是在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的兴起,人员和物资交流的需要,促成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又会改变城镇分布格局,加快城市的发展。 板 书: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师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读“我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内河港口城市分布”图,生分析后回答:城市的兴起往往倾向于河流的三种部位:①内河航运的起讫点;②干、支流交汇处;③河流入海口。师请在图中分别找出以上三种部位上兴起的典型城市。生①宜宾 ②武汉 ③广州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部分,找出:1.沿河发展的城市;2.依陆路交通系统发展的城市;3.因相同线路的铁路修建而显著衰弱的水运枢纽城市。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问题1: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的形成和发展皆得益于水运,而黄河入海口却未能形成大城市,其原因如下:①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②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③黄河下游已成“地上河”,泥沙含量大,航运价值不高。问题2:我国城市多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城市分布稠密地区,交通运输布局也密织成网。问题3: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学生阅读教材P79~P80(包括活动内容)。师(点拨)关于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是指早于城市而存在的,并给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地理事物。主要有矿产资源、河流汇合处,入海口、铁路、旅游、科技、宗教等,同一因素,可以是某一城市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也可以是另一城市的派生物。如京汉(北京-武汉)铁路是石家庄这座城市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却是武汉的派生物。师(提问)列举因矿产资源的开发、河流汇合处、入海口、铁路的修建、旅游资源的开发、科技、宗教、军事城堡等区位因素而兴起的城市。生矿产开发:大庆、阿伯丁(英)、攀枝花、六盘水。河流汇合处:重庆、武汉。入海口:上海、广州、鹿特丹、汉堡、新奥尔良、布宜诺斯艾利斯。交通:株洲、怀化、石家庄。科技:圣弗朗西斯克“硅谷”、筑波(日)、班加罗尔(印)、杨陵(中)。宗教:拉萨。军事城堡:嘉峪关。师(提问)从扬州、济宁、聊城等运河城市的兴衰,我们得到什么启示?生(回答)交通运输条件始终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板 书: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师(提问)(1)交通运输是通过哪两点来体现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的?(2)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相比有什么不同?生(回答)(1)人流和物流。(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之下有许多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由若干个商店组成。学生阅读教材P81活动,读两幅图,思考回答。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回答。问题1:山区的交通线路沿山谷、河谷、等高线相同或相近的地区布局,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可在两城镇之间的线段布局。问题2:山区商业网点沿公路、河谷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山区人口少,分布零散。平原商业中心、商店也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比较稠密,这是因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分布相对集中。课件展示:课堂训练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D区是科学教育园区。将图中其他代号填入下表适当空格内。 小区职能 代号 出口加工区 基本无污染工业区 商贸、金融、房地产和对外服务区 城郊农业区 港区和保税仓库区(有特大型电厂) (2)超高层商贸大厦宜布局在__________小区,石油化工厂宜布局在__________小区。(3)老城区对新城区有何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下列世界著名巨大城市群中,不属于沿海分布类型的是(  )A.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B.横滨—东京—千叶C.苏州—上海—杭州—宁波D.埃森—杜伊斯堡—多德蒙德(鲁尔区)参考答案1.(1)B E C F A(2)C A(3)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商业服务基础等。利大于弊。2.D课堂小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交通运输就在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对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对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形态、布局,甚至经营方式都有着巨大影响。同学们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理解掌握。并对城镇分布、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方式,提出你的建设性建议。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有何关系?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将主要的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填注在家乡平面图上。简要分析它们的布局与交通线路、居民区分布的关系。(2)调查主要商店的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销售对象等内容,填写下表。 路段 商店名称 特色商品 商品产地 销售对象 (3)对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要评价,提出你的改进建议。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将调查资料汇编成册,写出对商家有指导作用的论点。●追踪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不适宜城市发展B.在山区,城市一般分布在视野开阔、空气流通的半山腰上C.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原上D.高原、山区不会有城市分布答案C2.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A.气候干旱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C.高纬度寒冷地区D.中低纬度地带沿海地区答案D3.河流对城市区位影响很大,通常属于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是()A.河口位置B.河流沿岸C.渡口位置D.河流发源地答案D4.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A.水运的起点B.处于水道天然障碍处,货物集散地C.河流的汇合处D.在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建桥和码头的地点答案C5.世界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城市密布,主要是因为()①河流两岸全部为平原②河流两岸气候湿润③便利的水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④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C6.我国下列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地处河谷地带的是()A.广州B.西安C.济南D.贵阳答案B7.巴黎是在塞纳河中的一座小岛上发展起来的,建城之初首先考虑的区位因素是()A.军事防卫B.地形C.气候D.水运答案A8.在太原、西安能买到新鲜海产品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条件B.居民需求C.运输技术进步D.航空事业发展答案C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据此回答第9题。9.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温和湿润B.河网密集C.矿产资源丰富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答案C10.下列世界著名巨大城市群中,不属于沿海分布类型的是()A.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B.横滨—东京—千叶C.苏州—上海—杭州—宁波D.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鲁尔区)答案D11.下列“河流、河口城市、注入海洋”的组合中正确的是()A.湄公河—金边—泰国湾B.拉普拉塔河—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西洋C.墨累河—墨尔本—太平洋D.密西西比河—休斯敦—加勒比海答案B读“台湾岛轮廓图”,回答12~14题。12.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资源D.军事答案B13.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A.平原地形B.亚热带季风气候C.铁路沿线D.濒临大海答案C14.图中众多河流的河口不能发育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少,径流量小B.泥质河岸不利于港口城市建设C.河流短促湍急,不利于航运D.沿海台风频率高,不利于城市发展答案C读下图回答15~16题。15.上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A.aB.bC.cD.d答案B16.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A.土地生产力大小B.水资源的多少C.基础设施的建设D.经济规模的设想答案B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其生产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据此回答17~19题。17.影响这些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研发机构的主要因素是()①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②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多③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④中国科技人员数量大且工资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18.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是为了()A.加快其产品本地化的进程B.加快其产品全球化的进程C.加快其产品工业化的进程D.加快对中国工业改造的进程答案A19.这些研发机构在布局上首先需要考虑靠近()A.沿海城市B.公路枢纽城市C.铁路枢纽城市D.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城市答案D2000年的“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和委员们广泛讨论了我国新世纪的“四大工程”,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据此回答20~22题。20.“四大工程”中属于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是()A.南水北调,西电东送B.西电东送,青藏铁路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D.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答案D21.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A.境内没有大江大河B.河流冰期长,不利于通航C.河流流速快,不利于通航D.政府对发展内河运输不够重视答案C22.“青藏铁路”的建设表明()A.自然条件是影响铁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B.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C.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地区空白D.社会经济因素有时对铁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答案B·学力测评迁移应用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30题每小题3分,31~34题每小题1分)1.我国西北部城镇分散的主要原因是()A.平原面积小B.水源供给不足C.交通便利D.山地面积广大答案B2.下列城市中,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A.大同、鹤岗、抚顺、开滦B.大庆、东营、玉门、塔中C.鞍山、宝鸡、包头、白云鄂博D.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答案D3.下列城市既沿河分布,又是重要铁路枢纽的是()A.乌鲁木齐B.大连C.南京D.台北答案C4.扬州、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A.自然资源影响城市区位B.交通条件影响城市区位C.政治、军事影响城市区位D.宗教活动影响城市区位答案B5.目前中外石油公司在我国各地竞相建立加油站。影响加油站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汽车耗油量B.汽车流量C.汽车制造厂的位置D.炼油厂的位置答案B6.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吐哈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答案A7.下列农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是()①水稻种植业②园艺业③乳畜业④游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B8.谷物和牧畜混合农场将耕作、放牧、休耕进行轮作的主要原因是()A.牧畜需要不断地更换环境B.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C.有利于节约用水D.有利于农业的管理答案B我国天山附近牧民夏季在山上放牧,冬季在山下放牧,据此回答9~10题。9.这种农业按投入多少分类属于()A.种植业B.畜牧业C.粗放农业D.密集农业答案C10.这种迁移农业证明了农业生产具有()A.季节性B.地域性C.周期性D.不稳定性答案A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的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水果。据此回答11~12题。11.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A.价格因素B.交通运输不便C.消费者习惯变化D.气候变化答案A12.“温室大棚”能反季节种菜,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A.水分B.土壤C.热量D.光照答案C13.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大批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D.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答案A14.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有()①机床厂②计算机厂③服装厂④造船厂⑤汽车厂⑥电冰箱厂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④⑤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判断15~17题。材料一: 1992年化纤产量 中国占世界10% 韩国占世界8% 台湾占世界12% 1994年印花布产量 亚洲占47% 纺织品出国 亚洲地区 纺织品主要进口国 发达国家 材料二:1999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全面减产压锭,许多老的生产设备被淘汰、更新。到2000年底,纺织工业才开始整体扭亏为盈。15.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因是()A.发展中国家资金雄厚B.发达国家老工业污染严重C.纺织工业为环境指向型工业D.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丰富答案D16.按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析,纺织工业属于()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答案C17.下列工厂,按投入—产出排列正确的是()A.纺纱厂、毛条厂、织布厂、服装厂、染纱厂B.服装厂、织布厂、染纱厂、纺纱厂、毛条厂C.染纱厂、织布厂、纺纱厂、毛条厂、服装厂D.毛条厂、纺纱厂、染纱厂、织布厂、服装厂答案D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挑战。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与世界相应指标关系图,判断18~19题。18.我国受国际市场冲击最大的农产品将是()A.油料B.水产品C.粮棉D.水果答案C19.我国某些农产品受冲击严重是由于()①投入的农药、化肥、机械化设备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价格偏高②农业科技投入较少,产品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③投入的农业劳动力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④人口多,购买力太强,造成价格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20.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进行农业区化B.加强水利建设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D.退耕还林还草答案C21.在广东省某市布局钢铁工业的最佳方案是()答案B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2~23题。22.下列选项中,可选择的是()A.此地区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B.此地区地形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C.此地区发展耕作业只能修筑梯田D.此地区只适宜发展林、牧、副业答案B23.如果该地区位于西半球,该地区所在国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A.地中海式农业B.混合型农业C.自给型农业D.商品化农业答案D24.世界上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对世界大市场形成意义很大,其重要的区位因素是()①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③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25.我国已加入WTO,与发达国家相比,花卉、蔬菜等园艺业有着自身的优势,而粮食、棉花、玉米等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A.花卉、蔬菜园艺业属劳动密集型农业,我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B.发达国家花卉、蔬菜生产科技投入少C.我国花卉、蔬菜生产已步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阶段D.我国粮食、棉花、玉米等产业还处在粗放农业阶段答案A26.入世后,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民与产业化公司签订生产销售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这种农业属于()A.粗放农业B.原始农业C.自给农业D.商品农业答案D27.影响以下变化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是()①促使我国近年“温室无土栽培生产”得以推广②当代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A.①自然条件,②政策B.①市场,②政策C.①政策,②自然条件D.①技术,②市场答案D28.1996年,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价格大跌,并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市场需求B.国家政策C.气候因素D.交通运输答案A29.关于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B.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C.山地耕作主要是解决水源问题D.我国东南丘陵种植茶树,是地形条件影响的结果答案B30.某地生产的新品种西瓜,第二年种植面积比第一年扩大1倍,第三年又比上一年扩大50%,主要原因是()A.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种西瓜B.西瓜产量高,价格便宜C.西瓜品种好,口味佳D.西瓜销路好,需求量大答案D下图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读图后回答31~33题。31.处于阶段Ⅲ农业的显著特征是()A.大农场生产B.生产专业化C.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D.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答案B32.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区划B.加强水利建设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D.退耕还林还草答案C33.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A.加大技术投入B.加强市场营销C.改善交通条件D.大量使用农药答案D34.以色列是一个人均占有水资源仅285m3的极端缺水国,由于全面推行了管道输水、滴灌技术,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接近0.9,用同样的耗水量使其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这说明()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建立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B.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要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D.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贡献率不如发达国家答案B35.(6分)读下图,回答问题。A.水泥厂B.印染厂C.电镀厂D.火电厂E.服装加工厂F.菜地G.农田(1)从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原则来看,图中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不合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合理,因为__________。(2)从不同类型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等方面考虑,F和G布局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答案(1)水泥厂严重污染大气,工厂应设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即城区东北郊印染厂严重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2)合理因为农田较菜地单位面积产值低,而且需要土地面积大,离城镇越远,地价越低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规划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本章,我们将分析当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章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相关图片、录像等资料增强感性认识;还应分小组实地考查家乡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集体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适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课时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课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课时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课时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容说课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讲述这部分内容要通过举例来使学生理清环境问题的各种类别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来讨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 书: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推进新课师当今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  板 书: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教材P86第一、二段,自主学习,思考:1.什么是环境问题?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生(自主探究后回答)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问题2: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师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课件展示:生(读书看图,讨论并回答)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一看,环境问题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生(讨论后回答)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师请将下列环境问题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课件展示:生完成连接,理由是大气、水、土壤属于环境要素;工业、农业属生产类型;全球局部区域属地理空间。师目前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板 书: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展示:人类对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破坏1.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2.分析“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这部分资料,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提示:①从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角度来看待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②从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角度来讨论人均资源拥有量。③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讨论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生(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1:(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对矿产资源的开采,②不当的灌溉,③建筑用地等。(2)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问题2: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人口增长导致居住空间减小;②人口增长致使人均资源减少;③人口增长加剧环境污染。师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环境污染。课件展示:教材图4-5,图4-6师读图和教材文字,同桌讨论如下问题:1.什么是环境污染?2.有哪些类型的环境污染?3.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如何产生的?生根据课本文字回答。师指导学生读图,并查阅有关资料,讨论该企业在哪些环节会产生污染物质,对当地环境又会产生哪些破坏性的影响?课件展示:教材图4-6生讨论后发言:该企业造纸生产流程中的分离、漂白、增蓝都对水有污染。师(承转)回答得很好。以上同学们讨论了造纸厂对水体的污染,下面继续阅读P92活动,了解煤燃烧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课件展示:教材图4-7,图4-8,并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什么?污染的形式(烟尘、汽车尾气等)和程度(严重、一般、轻度)如何?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理当地的大气污染。生(讨论后,回答)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污染的形式是汽车尾气,污染的程度一般。2.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建筑物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酸雨等。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无铅汽油;③汽车尾气达标排放;④做饭使用清洁能源等。师说明面临哪种环境问题?课件展示:图表“全球物种数目分类” 类别 所有物种 濒危物种 哺乳类 4629 1096 鸟类 9672 1107 爬行类 6900 253 两栖类 4522 124 淡水鱼类 25000 734 高等植物 270000 25971 总计 320723 29285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分析图片后回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课件展示:图表“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栖息地的丧失 32% 60% 外来物种的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请学生阅读教材P89~P90“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和“渡渡鸟的灭绝”两段材料,根据材料及表格,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纵轴表示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2)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从渡渡鸟的灭绝,讨论人类应吸取哪些教训。生(回答)小组发言,展示小组绘图。师补充并展示正确的图表。(承转)除以上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外,对土壤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3,完成活动要求。问题1:以简短的文字写出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问题2:讨论土壤污染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后果?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土壤污染?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问题1: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有: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灌溉污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土壤能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问题2:土壤污染可使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将危及身体健康。治理土壤污染可采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净化灌溉水源、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等措施。课堂小节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同学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板书设计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环境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当地有哪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确定调查主题、方法,并列出调查提纲。(2)进行物质准备,列出注意事项。(3)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4)汇总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容说课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教学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 板 书: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推进新课师我们首先探讨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 板 书: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师阅读教材P94~P95,自主学习,按表格中①~④四个阶段,填写表格内容,回答: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不断进步与演化的? 古代的四个阶段 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A ②农业革命以后 B ③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 C 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生(归纳回答)A.肤浅,被动适应环境B.地理环境决定论C.人定胜天D.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师阅读下列图表,进而巩固提高,从工业文明时期就进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大问题——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课件展示:图表: 时期 时间 阶段特点 人口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渔猎时期 距今300万年↓公元前8000年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约0.1亿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生理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地理环境 农业文明时期 ↓公元18世纪初 约6亿人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造成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工业文明时期 ↓公元20世纪60年代末 约30亿人 新技术革命时期 ↓ 公元2001年61.3亿人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造成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板 书: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师阅读教材P96~P97,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3.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产生条件、后果各是什么?师结合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激励性评价并总结精讲)1.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板 书:背景、主要理论2.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3.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性质。拉采尔的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后来被其他人利用,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并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板 书: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课堂小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等方面是不同的,进而产生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类型,这些思想又指导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过程活动与探究的内容: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各组从有关媒体中收集古今中外人类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各种说法、观念或典型事例,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将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结果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容说课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导入新课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 书: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课件展示:资源预期寿命图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 书:历史背景及必然性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师多媒体播放“环境问题案例”图示。师请学生分析哪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注意:全球性是当前环境问题分布的突出特点。这种特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某些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大大超越其产生地甚至达到全球,而且还意味着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生(合作探究)读图析图完成填注。师(多媒体依次展现答案,纠错后提问)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绝境,怎样才能摆脱绝境,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师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其行动纲领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几部分?生浏览P99“阅读”,了解《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记忆。  板 书: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师(承转)依据《21世纪议程》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各自的行动纲领,制定了相应的21世纪议程,我国颁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我国为什么更有紧迫性和必然性呢?多媒体依次播放如下联系式知识结构,请同学们完成。生1庞大的人口压力生2资源短缺生3深刻的环境危机师激励性评价后,请学生浏览“阅读”,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生阅读《中国21世纪议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其理论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板 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课件展示:P101活动,请学生回答问题。生1第二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第一种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因为第一种生产方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掠夺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威胁。生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师多媒体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说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师(承转)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  板 书:发展的内涵、公平的内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生(略)师为何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生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最终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也即公平性原则,具体体现在资源分配上的时间公平性和空间公平性。请同学们阅读“公平的观念”自然段,解释时间公平性和空间公平性的涵义。生1时间上的公平即“代际公平”。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生2空间上的公平即“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平行的,应互相尊重,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师可持续发展为何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呢?生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师可持续发展还认为,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背景下,全人类都应享有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行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承转)通过以上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生1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生2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请同学们说明它们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课件展示:生只有一个地球——持续性观念;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权利的观念;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持续性观念;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的观念。课件展示:课堂训练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参考答案:(1)第三种方案。(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课堂小结课件展示:两个表格(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内 容 地 位 目 标 生态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原 则 内容和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 持续性原则 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原则 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板书设计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2.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二、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探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去生态农业村实地访问、考察。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把生态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写成调查报告。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从容说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必然选择的正确道路,也已了解了其内涵和本质。但具体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为此本节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学习本节内容,要仔细阅读图文,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归纳出知识要点,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质疑讨论,最终解决难点、疑点。教学重点1.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学难点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3.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地理背景,今天我们具体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板 书: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推进新课师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来探讨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  板 书:一、控制人口规模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自主学习,并思考: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生(回答)世界人口基数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快,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师通过阅读课本“活动”及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在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措施。课件展示:“中国人口战略”资料中国人口战略 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其中5000万为贫困人口,5000万为残疾人,1.8亿为文盲半文盲。在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预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讨论:1.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2.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生(合作讨论,回答)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师(承转)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板 书:二、转变发展模式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3,自主学习并思考: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危害?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益处?(生讨论并回答。)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文相应“活动”,进一步明确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益处。课件展示: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上图)。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讨论: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承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如何搞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 书: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生(归纳总结,回答)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国作出了很大努力,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2.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课件展示: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保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过度垦殖,植被破坏 营造“三北”防护林(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3)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林牧相结合的道路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6,自主探究,思考:1.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状况如何?举例说明如何解决。2.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有哪些措施应对?生总结回答。课件展示:课堂训练1.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3~5题。3.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4.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今后应走的道路是(  )A.近海捕捞   B.远海捕捞C.捕养结合   D.海水养殖5.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  )A.夏季   B.冬季C.秋季   D.春季答案1.D 2.D 3.D 4.D 5.A师(承转)协调人地关系,上述三个措施是针对全社会、整个人类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板 书: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师(总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例如,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课件展示: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师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课件展示:公众参与图师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与习惯。师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课件展示:“环境标志”生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课堂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入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及个人对此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课题题目:玛雅文明的衰落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很难清除的侵入杂草而不得不废弃。这种焚林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后备土地才能养活较少的人口,因为使用过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当时玛雅社会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清理了坡地上的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建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以排除洪水,并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升高地表。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玛雅社会所在的那片土地,有3/4属于极易侵蚀的地区。这就是说,一旦森林被砍伐,土壤就会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另外,玛雅社会因缺乏家畜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据推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原因之一。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小论文,班级展评。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合作讨论阅读下列材料,讨论回答问题。材料一:留民营村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距北京市区21千米。1982年以前,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占78%),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排,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业成本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该村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材料二:“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留民营村把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为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农田和蔬菜大棚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加工后又成为饲料。鱼塘的底泥又可作为农田、果园的肥料。现在,留民营村每公顷耕地化肥平均使用量已由原来的1875千克下降到450千克以下,蔬菜生产已基本做到不使用化肥。讨论:1.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什么?2.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友情提示:1.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2.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避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一些弊病,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知识归纳●学力测评基础部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1.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A.粮食问题B.资源问题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答案D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的反馈作用对人类都是不利的B.环境问题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的C.环境问题是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D.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答案C3.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A.土地盐碱化B.大城市郊区的垃圾山C.土地荒漠化D.水源枯竭答案B4.下列人类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是()A.围湖造田B.黄土高原上种草植树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D.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答案A5.下列人类活动中,容易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是()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B.亚马孙雨林破坏C.城市汽车尾气排放D.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答案B6.尼罗河口附近海域沙丁鱼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捕捞B.水域污染C.大坝建设D.赤潮危害答案C7.核电站对周围水域的主要影响是()A.重金属污染B.热水污染C.放射性污染D.固体废气物污染答案B8.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下列哪一事件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第一次明显加快()A.18世纪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二次世界大战D.新技术革命答案A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B.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C.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D.固体废弃物不会污染环境答案B10.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②③⑥答案D1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答案B12.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张()A.自然是主宰,人类必须完全适应于自然B.人类是能动的,人类能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利用和改造自然C.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D.宁可舍弃发展,也要保护好子孙后代生存的环境答案C13.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于()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新技术革命后答案B14.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是()A.气候变暖问题B.资源和环境问题C.太阳风暴问题D.教育问题答案B15.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A.泥石流B.酸雨C.土壤污染D.台风答案C16.按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可分为()A.全球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B.城市环境问题、乡村环境问题C.陆地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D.高原环境问题、平原环境问题答案A17.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严禁排放工业“三废”C.少建或不建大型工程D.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A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判断18~20题。18.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B.伦敦C.旧金山D.彼得堡答案B19.环境质量逐渐改善提高阶段是()A.后工业化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C.经济发展阶段D.工业化起飞阶段答案A20.图中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A.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B.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D.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答案D21.对下列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类正确的是()①滥伐森林②大量施用剧毒农药③直接排放工业“三废”④过量抽取地下水⑤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⑥捕杀濒临灭绝动物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答案C2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A.环境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B.已经出现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C.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D.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答案B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A.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B.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C.亚洲和非洲各国人口增长过快D.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答案A24.在下列四个时间段里,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1800~1830年B.1830~1900年C.1900~1950年D.1950~1987年答案D25.关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的正确叙述是()A.欧洲人口的增长速度比亚洲快B.近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C.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快D.世界每年的人口增加数量中,发达国家占大部分答案C26.玛雅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战争破坏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答案D27.在自然状态下,一个物种灭绝的时间约为()A.10~100年B.100~1000年C.1000~10000年D.10000~100000年答案B28.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①偷猎②栖息地的丧失③外来物种入侵④其他原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29.土壤污染物主要有()A.氯化钠B.重金属C.二氧化硫D.粉尘答案B30.农业社会以前()A.人类对环境影响较大B.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很肤浅C.劳动工具以铁器为主D.人类主要依靠捕鱼为生答案B迁移应用二、综合题(每题10分)31.下图是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良性循环示意图”和曾经一段时期少数人破坏森林草原后“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根据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示意图,将①~数码填入英文字母后面的横线上(每字母限填一次)。(1)①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②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③提供粪肥④耕区地下水位上升⑤土地盐渍化⑥农业生态系统恶化⑦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⑧森林涵养水源⑨地下径流⑩提高耕地的质量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M___________,N___________,S___________,T___________。(2)该地区农业恶性循环景观,冬春季节受___________气团控制,出现___________等灾害。答案(1)⑦⑩⑧⑨③②⑤⑥④①(2)极地大陆寒潮、沙尘暴32.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2000年春季,有7次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其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严重,实属历史所罕见。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位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山羊对草场的破坏最为严重,人们每穿一件羊绒衫就会造成半亩土地沙化。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开始禁养山羊,而我国近几年大量畜养山羊,已跃升为山羊绒的出口大国,占世界山羊绒贸易总量的90%。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460平方千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负荷加重,土地利用粗放,滥垦滥种,导致大量土地沙化。华北及西北地区2000年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蒸发强烈,疏松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我国长期对草场资源掠夺性利用,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人们常常以采掘药材作为一项主要收入,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从而大范围地破坏了植被。由于我国北方一些贫困地区无能力使用煤炭,因而采挖多种灌木作为燃料,破坏植被,造成地面植被覆盖率整体减少。(1)从以上资料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2000年肆虐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2)朱镕基总理讲,西部开发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对此你如何理解?(3)对我国大量畜养山羊这种经济行为你如何认识?(4)在材料的案例中还有哪些经济行为与畜养山羊这种经济行为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危害是什么?(5)材料中提到一些贫困地区没有能力使用煤炭,而是采挖多种灌木作燃料,对此事实你有何认识?答案:(1)2000年春气温偏高,大风多,降水少毁林毁草,乱采滥垦,过度放牧(2)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减缓西部地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的发展趋势。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开垦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所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盲目开垦所带来的土地沙化的生态损失。③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东部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④西部地区生态脆弱,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会给环境增大压力,因此国家提出“开发西部,环保先行”的指导方针。(3)山羊有坚硬的四蹄,吃草时能把草根刨出,对草场有严重的破坏,大量畜养山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错误行为,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的。(4)材料中的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以及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经济行为都属于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生态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5)这说明发展是第一位的。经济、技术落后,就没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要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尽快脱贫,走出贫穷—环境恶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33.阅读下列三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根据联合国预测,如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110亿。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则有可能达到190亿。这将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材料二:联合国近期一份报告发出警告,水资源缺乏将引发冲突。目前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40%的人口供水不足。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到2010年,世界许多地区将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将因此发生冲突和战争。20世纪战争基本上源于石油竞争,而到21世纪,许多政治和社会纷争,将会以水资源为导火线。材料三:世界环境恶化是多方面的。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出现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增加;世界森林资源每年减少1%;臭氧层的损耗大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大量废弃物将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将下面备选答案填入相应空格内。备选答案:①滥伐森林②水土流失严重③沙暴盛行④气候恶化⑤沿海低地被淹⑥全球变暖,气温升高⑦水旱灾害增多⑧农牧业减产⑨风沙侵袭良田⑩工业、交通工具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内陆年降水量减少(只填序号)(3)上述三组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3)这三组材料足以证明,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如果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以及继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权利。所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3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未能再循环的工业废物严重侵蚀着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现在产生的二氧化碳、家庭污水和其他“无毒”废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循环能够吸收它们的速度。我们还正在越来越大量地排放着有毒的废物,它们正积聚在土壤、空气和水中。后果是,我们正在破坏着自然环境(例如,森林被酸雨和烟雾毁坏)、我们的农业系统(例如,收成被土壤退化以及空气和水的污染所毁掉)和人类的健康(例如,食物中残留的农药、人工合成聚合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室外的烟雾、被污染的饮用水以及家庭和学校地下的有毒垃圾堆)。在未来一些年里,污染的流行病学受到更大的重视。因此,学生们应该熟知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造成的后果以及为清除它们将会付出的代价。(1)文中关于污染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A.环境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B.环境污染速度低于环境自净能力C.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大体相当(2)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导致___________效应,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___________,对气候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3)文中提到环境污染的后果主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方面。(4)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图表达的曲线为(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5)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氟利昂等排放物酸雨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核污染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燃煤等排放SO2等臭氧层破坏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6)除工业污染外,消费污染越来越严重,请列出四种主要的消费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2)温室两极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沿海一些低地和城市将被淹没全球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气候带范围发生变化(如现在的农耕区将变成草原,亚寒带森林区将变成农耕区)(3)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农业系统影响人类健康(4)D(5)(6)排放污水使用塑料制品家庭汽车家庭燃煤使用含氟冰箱乱扔废弃物(答出其中四种即可)_1165916204.unknown_1165924960.unknown_1165924997.unknown_1165926547.unknown_1165926589.unknown_1165927481.unknown_1165927516.unknown_1165927550.unknown_1165927611.unknown_1165927684.unknown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油条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20-03-25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