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

举报
开通vip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 辽东王姑祠 庙会调查 民俗研究 詹娜 怕 帕 众所周知 , 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都在农历七月十五 , 两个 节 日有一种共同的民俗功能 , 即祭祀神佛 , 超度亡灵 。 在民间 , 人们常将道 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孟兰盆节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 而将这一天称为 “ 鬼 节 ” 。 “ 鬼节 ”必然要祭鬼 , 这种祭祀风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其宗教色彩始终 未能泯灭 , 至今仍是俗民生活中最重要的民间节 日之一 。 俗话说 “ 人间七月半 , 世上鬼乱串” 。 即使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化 的今天 , ...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
辽东王姑祠 庙会调查 民俗研究 詹娜 怕 帕 众所周知 , 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都在农历七月十五 , 两个 节 日有一种共同的民俗功能 , 即祭祀神佛 , 超度亡灵 。 在民间 , 人们常将道 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孟兰盆节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 而将这一天称为 “ 鬼 节 ” 。 “ 鬼节 ”必然要祭鬼 , 这种祭祀风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其宗教色彩始终 未能泯灭 , 至今仍是俗民生活中最重要的民间节 日之一 。 俗话说 “ 人间七月半 , 世上鬼乱串” 。 即使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化 的今天 , 我国一些地区的城乡民众在鬼节当天还是要依照传统为亡灵举行 上坟 、烧纸 、送灯等祭祀活动 。 同时 , 许多寺庙 、道观也多在这天举行盛大而 庄严的超度活动 。 以笔者所生活的辽宁东部本溪地区为例 , 每到农历七月 十五都有远近闻名的几大庙会 , 如铁刹山庙会 、 崔娘娘庙会 、 王姑祠庙会 等 , 尤其是近几年 , 庙会盛况空前 。 这里的庙会融合了传统的信仰观念与现 代人的行为方式 , 可以说真实地再现了当代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俗民群体的 信仰生活 , 笔者于 年和 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日两次参加了王姑祠 庙会 , 围绕着庙会活动进行多方调查 ,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 餐 刊 第一期 一 、王姑祠概况 王姑祠坐落于辽宁省东部腹地的本溪满族 自治县上 卜村柳沟境内的 一面山坡上 。 上 卜村原有居民三百多户 , 年本溪县境内兴修观音阁水 库 , 前后共有七百多户移民迁人 。 目前 , 上 卜村是当地容纳移民最多的村落 之一 , 现住居民达一千多户 。 几乎所有的上 卜村民都信奉在当地普遍崇拜 的并有着深厚的信仰基础的神灵 —王大仙姑 ,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仙姑的 尸一 祭日时 , 每家至少要有一人去参加庙会 。 据仙姑祠内的碑文记载 大仙姑 , 满族人 , 其名不详 , 为上山城寨 今上 卜村 —笔者注 寨主之女 。 传说她貌美心善 , 深得乡邻喜爱 。 因与家中长 工汉人刘姓青年相爱 , 立下海誓山盟 。 然他们并未冲破封建婚姻之牢笼 , 被 其父以违背礼教家规而活埋于柳沟 , 竟为地下冤魂 。 此后其常与私生女显 灵于世 , 舍药治病祛邪消灾 。 四方生灵多受其庇护 , 本地萨满奉其为王大仙 姑 , 其女为翠花仙姑 。 每逢庙会之 日 , 各方香客善男信女皆云集于此祭奠 , 有求必应 , 颇为灵验 。 祭奠仙姑 , 将希望与向往寄托于斯 , 百年来已成为本 地民间之习俗 ⋯ ⋯。 ① 关于王大仙姑的由来 , 当地一直流传着动人的传说 。 清朝年间 , 仙姑本 是当地一王姓的满族女子 , 其父是地方的官员 。 王女 自幼丧母 , 由于父亲与 她的婶母私通 , 事事都听其婶母的话 。 王女长大后 , 与家中一个刘姓放牛长 工相爱并怀有身孕 。 后来她的婶母发现此事 , 随后告诉她的父亲 , 并劝其父 将她除掉 , 以免辱没家门 。 于是 , 父亲谎称送她去外婆家 , 而将女儿领到后 山上 , 准备把她活埋 。 但终究不忍心而把她放走了 。 王女不甘心 , 跑回家里 想与放牛的长工一起私奔 。 可放牛的长工害怕 , 假说自己要回去取点东西 , 却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婶母 。 婶母大怒 , 与其父商议 , 一定要将她杀掉 。 最 后其父将女儿及其私生女带到山上 , 活埋在现在的仙姑坟处 。 王女及其私 生女死后 , 两人冤魂不散 , 时常出来作福或作祟于当地民众 , 因而当地人将 王姓女子奉为王大仙姑 , 其私生女奉为翠花仙姑 。 传说王大仙姑出道 俗语 称 “ 出码 ” 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王姓家族 , 闹死了她的婶母和放牛长 工 , 并作祟于王家 , 令其家风辈辈不正 。 据当地村民讲 , 时至今 日 , 当地王姓 家族仍频有乱伦之事发生 。 后来 , 随着民间的信奉 , 王大仙姑的功能也 日益 泛化 , 已成为当地民众崇信的扶危助困 、 治病救人 、 百应百灵的一位神灵 。 当地有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言称亲眼见过王大仙姑显灵 , 说她常化身为一老 太太形象出来作福或行祟 。 于是 , 当地百姓越发崇信她 , 崇拜王大仙姑的信 仰圈也不断向四方扩展 。 仙姑祠最早只是一座仙姑坟 , 后来 , 随着仙姑治病救人 、 扶危助困的传 说不断地流传和扩布 , 当地民众对其的崇信也 日益加深 。 于是 , 由众多善男 信女共同捐资 , 于 年在当地建成了目前的这座仙姑祠 。 整个仙姑庙是 由仙姑祠 、仙姑殿以及后山上的小庙所组成 , 共占地七百平方米左右 。 仙姑祠的正面是一个方圆约两百平方米的院落 。 跨上几步台阶 , 远远 就可以看到正前方的仙姑殿 , 殿前两根柱子上一副金光闪闪的对联尤其引 季 刊 第一期尸 口一 惫餐 民俗研究 是须先往羊耳朵中灌酒 , 然后一刀把它的耳朵割出血 , 待羊一摆脑袋即表 示神仙已经领取 , 当地人称之为 “ 领牲 ” 。 “领牲 ”原是满族萨满祭祀时的仪 式之一 , 可见 , 王姑祠的祭祀一直是沿袭着满族传统的祭祀习俗的 。 “ 领牲 ” 之后 , 人们可以把羊牵回家 , 或者杀掉 , 或者继续饲养 。 但多数情况下 , 人们 都将羊杀掉 , 吃羊肉 , 喝羊汤 。 所以 , 当地民众一提到农历七月十五立刻会 想到两件事 , 一是祭仙姑 , 二是喝羊汤 。 近年来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辽东山区的农民们的经商意识也逐渐增长 , 他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赚钱的机会 , 庙会便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 个时机 。 笔者见到 , 从山下一直到庙前的路上 , 卖香 、卖纸 、卖鸡 、卖羊的处 处都是 。 随着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 在仙姑祠的祭祀现场除了卖羊 , 近两年还 出现了出租羊的行为 。 一大群等待被 “领牲 ” 的羊 , 每个羊角上都系着一条 红色的布带 。 信徒可以不必花大笔的钱去买一只羊 , 而只花少量的钱租一 只羊 , 然后将它领到庙前行过 “领牲 ”仪式后即可还给羊的主人 。 如此斗胆 与神仙玩起了 “ 空手道 ” , 当代民众对神灵祟信的虔诚已大不如传统社会 了 。 笔者在调查现场还见到 , 近一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赚钱职业 , 即人神 之间的“代诉者 ” 。 这些人专门代前来许愿或还愿的香客向神灵申诉并请其 保佑 , 当地人称这一职业为“ 叨咕 ” , “ 叨咕者 ”赚的是“ 嗓子钱 ” 。 通常 , 进香 的香客需先向代诉者说明情况 , 然后请其大声高喊 , 以求仙姑能明见 。 代诉 者在替香客申诉的同时 , 还包办进奉供品的职责 , 最后再收 “ 嗓子钱 ” 。 “ 嗓 子钱 ” 由 一 元不等 , 一般杀一只鸡 元钱 , 杀一只羊 元钱 , 一 口猪大概 要 元钱 。 据了解 , 普通的香客大多是求身体健康 、子女升学 、买卖兴隆 、祛 病消灾等 , 所以代诉者的措辞也大同小异 , 如 “ 王大仙姑 , 某某给你送来一 个大角子 羊 , 他家养个车 , 求你保佑他出车平安 , 生意兴隆发大财 , 孩子 好好学习 , 将来出国留学 , 念大书 。 您老要是高兴地话 , 就把它给领走吧 ” “ 王大仙姑 , 某某给你送来一个尖嘴凤凰 鸡 , 求您老保佑他家老人健康 , 孩子好好学习 , 将来好出国留洋 。 您老就乐呵地把它给领走吧 ”另外 , 还有 人拜托仙姑为其已过世的女儿或儿子缔结冥婚 。 据笔者观察 , 不管进香者 求的是什么 , 代诉者在多数情况下都要加一句 “保佑其孩子好好读书 , 出国 留学 ” 。 可见 , 升学考试 、 出国留学等人生 目标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大 事 。 这与现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关 , 传统的光宗耀祖观念已经被一种新的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行为和观念所取代了 。 凌晨 时 , 庙会的祭祀高潮还没有过去 , 参加庙会的人仍然络绎不 绝 。 仙姑殿前香烟缭绕 , 烟气冲鼻 。 仙姑坟前鞭炮声 、羊叫声 、 鸡叫声 、高喊 民俗研究 餐 刊 第一期 尸尸口一 大缸 。由于当地俗信食用仙姑祠摆供用的祭品 , 可以祛病消灾 , 身体健康 。 所以 , 白天的香客们几乎都带着空酒瓶或提着篮子 , 讨要白酒或水果等供 品 , 以求吉利 。 三 、 王姑祠的娱神活动 民俗研究 王姑祠庙会的全部活动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 即民众的祭祀活动与 神婆的娱神表演 。 如果说 , 祭祀的高潮是在七月十四夜里 时前后 , 那么娱 神表演的高潮则是在七月十五 日上午 。 凌晨 时 , 在阵阵欢快的唤呐和锣 鼓的伴奏下 , 由几路神婆带领的几拨秧歌开始上山了 。 笔者见到 , 在当地的 老年妇女所组成的秧歌队的演绎下 , 东北大秧歌原初的豪放和粗犷已被一 种平和的表演所取代 。 这天上午 , 共有三个神婆前来娱神 。 她们中有刚“ 出 码 ” 当地亦称“ 出道 ” , 即神婆已经顶仙看病 的 , 也有出道好几年的 。 在娱 神的招幌下 , 这些人赚钱谋利的意图显而易见 , 因为笔者在现场见到每位 神婆的“ 行为 ”都是有偿的 , 现场看病 , 现场收钱 。 或有专门负责收钱的人 , 或是神婆本人亲自收款 。 有位神婆当场摆上供品 , 顶仙看病 , 为人画符解 难 。 可见 , 她们的娱神不是为了酬谢神灵 , 主要是要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 为 自己的神力昭世镀金 。 神婆的到来使得进香的女香客们十分兴奋 , 平常生活的单调和封闭使 她们很少有欢聚的机会 , 庙会恰恰提供给她们一个欢快和交流的场合 。 此 时 , 大批的进香妇女都饶有兴致地在此观看神婆们的迎赛活动 。 一位多年 进香的香客告诉笔者 , 最热闹的时候还在后面呢 , 等会儿 , 远近闻名的崔神 婆将亲 自带领队伍来娱神 。果然 , 时 分左右 , 仙姑殿门外的左台阶上摆 起了架子鼓 、 双音箱 、 电子琴等现代化的乐队设施 , 并有两位歌手开始轮流 演唱 。 他们演唱的多是一些现代流行歌曲 , 如《小白杨 》、《军港之夜 》、《五星 红旗 , 我为你骄傲 》等 , 甚至像《纤夫的爱 》这样的爱情歌曲也回荡在这乡间 小庙的上空 。 一面是传统的虔诚祭祀 , 一面是现代的歌舞伴奏 , 真给人一种 光怪陆离之感 。 看这气派和架势 , 定是为崔神婆的出场造声势准备 。 据笔者访查 , 当地大名鼎鼎的这位崔神婆 , 本名崔桂燕 , 岁 , 年 从外地迁到上 卜村 。 年 “ 出码 ” , 当地盛传这位崔神婆神通广大 , 可以 引王大仙姑和其女翠花仙姑的神灵附体 , 顶两位仙姑之名为人看病 , 颇为 灵验 , 甚至沈阳等一些大城市的人都常来找她看病 。 笔者曾对崔神婆的丈 夫杨清波 上 卜村移民 进行了专访 。 据杨清波介绍 , 领仙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是其家族内上三代成员中必有一人有 “ 出码 ”经历 其二是本人要有天 餐 刊 第一期 尸尸一 者对崔桂燕本人也进行了专访 , 她声称晚上看病的人最多 , 因为“ 晚上好办 事 ” , 当然平常也不乏寻医者 。 杨清波还特意给笔者讲了邓梅的例子 , 以示 “仙姑 ” 之灵验 。 邓梅是本溪县观音阁村村民 , 年时刚刚八岁 , 患先天 性胯关节脱位 , 大小便皆不能自理 , 曾在本溪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过两次 手术都不见效 。 她来看病时架着双拐 , 崔神婆用手一摸她的腿说 “ 这病看 不了 。 ”在邓家的苦苦哀求下 , 崔神婆就拿家里做活的针在她的膝盖处点了 三下 , 只听咔叭一声 , 小姑娘立刻就能站起来了 。 从此 , 她就认王姑祠中所 供奉的翠花仙姑为干娘 , 逢年过节必来祭拜 。 笔者在庙会上也曾亲眼见到 她 , 已是一个十六岁的大姑娘了 , 双腿确实能独立行走 , 跟正常人没什么区 别 。 医好邓梅使崔神婆名声大振 , 从此 , 崔神婆的灵验渐渐地在四邻八方传 开了 。 时 , 崔桂燕在众多信徒和秧歌队的簇拥下来到殿前 。 应该说这是笔 者所见到的一位最现代的神婆了 。 只见她容貌秀丽 , 身袭红色纱裙 , 高高盘 起的头发上喷着彩色发胶 , 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五颜六色的光 , 好像新娘 子一样 。 她高站在仙姑殿前的左台阶上 , 随着乐队的伴奏起舞饮酒 , 一连喝 下好几瓶老白干 。 崇拜她的许多善男信女纷纷上来给她献花 , 其热闹景象 不亚于歌迷们追围他们所祟拜的歌星 。 在这种气势的震慑下 , 早来的几个 神婆知趣地匆忙溜走了 。 可是 , 仍有一位身披红袍的神婆带领着几个身披 黄布的信徒围在空地当中摆供祭祀 , 替人看病画符。 此种行为激怒了崔神 婆及其丈夫 , 为了向众人显示 自己的神力 , 他们特意请出给仙姑献锦旗的 一个小伙子上台来讲话 。 笔者随即对此人进行了专访 , 此人名张孝国 , 男 , 岁 , 在本溪市明山区医院工作 。据他所说 , 他 年的时候突然失聪 , 经 家住上 卜村的姨妈介绍 , 在崔神婆处将耳朵医好 。 后来由于工作压力比较 大 , 思想上总是处于混乱状态 , 几乎记不住任何东西 。 年 月 日 , 他 再次来到崔家 , 跟崔神婆谈了几次话 , 结果未用任何药物就将病治好了 。 他 高兴地说 “ 现在我的头脑特别清醒 , 又可以参加工作了 ” 。 今天他特意赶来 参加庙会 , 并制锦旗以表对崔神婆的谢意 。 在张孝国富有煽动性的现身说法之后 , 围着崔神婆看病的人越来越 多 , 那位不知趣的神婆由于害怕发生冲突也转移到后山上去了 。 笔者注意 到 , 在众多围拜崔神婆的信徒中 , 有的为了医病而求药 , 有的为保平安而求 平安符 , 还有的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想让神婆为他过关驱邪 ⋯ ⋯。 可以说 , 在任何情形下 , 健康与平安始终是民间大众所普遍关心的大事 , 在经济发 展的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 热闹的场面大约持续了三个小时 , 中午过后 , 庙会 逐渐进人尾声 。 民俗研究 餐 刊 第一期 尸尸口一 四 、 由王姑祠庙会所引发的思考 民间信仰自其产生 、 发展乃至传承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 , 而庙会始终 是广大民众表达生活愿望 , 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 。 地方庙会虽然有千 百年的信仰与祭祀传统 , 但近几年来 , 随着我国城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一些庙会的祭祀活动也越发隆重 , 呈现出更多的时 代色彩 。 以王姑祠庙会来看 , 从民众的信仰心理到祭祀娱神等信仰行为 , 乃 至器物几具等各层面的文化因子无不与现代化相接轨 , 全方位地展现了传 统信仰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 这种现象足以引发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 考 , 以王姑祠庙会的调查为例 , 便触发笔者如下一些思考 、 传统庙会功能的转化 。 庙会自古以来便是集群性的人神交流场所 , 是民众表达 自己意愿的公开化场合 , 更是民众精神需求的重要依托 。 古代 社会如此 , 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 的实施与社会政治生活向度的日渐宽松 , 民间信仰出现了复苏与反弹的趋 势 , 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庙会的勃兴 , 几乎全国各大山川名寺的庙会活 动都在逐年兴盛 。 以辽东王姑祠庙会为例 , 一个小小的坐落于偏僻的山沟 内 、 占地面积仅七百平方米的王姑祠竟吸引东北各地数千名信徒不畏路途 辛苦 , 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庙会 , 其因何在 归根结底 , 即庙会的功能所致 。 与 传统相比 , 现代的庙会功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 伴随着我国社 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 不但生活节奏 日益加快 , 民众所面临的新的压力与需求也不断产生 。 庙会作为民众精神需求的依 托 , 其功能势必也随之变化 , 它不仅要满足民众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 还 是民众寄托升学 、出国等更高层次的理想与寻求慰藉的场所 。 、 庙会参与群体的变化 。 辽东王姑祠庙会由祭祀和娱神两部分构成 , 从祭祀与娱神活动的参与群体构成来看 , 其性别划分十分鲜明 , 即参与祭 祀者以男性为主 , 而参加和观看娱神表演者以女性居多 。 笔者认为这是受 我国传统思想意识支配的结果 。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权社会 , “ 男尊女卑 ” 的意识形态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即使是在 世纪的现代 社会 , 男权思想仍有残存表现 。 祭祀属于信仰活动中十分重要的 “ 严肃活 动 ” , 家庭中的掌权者 —男性通常在这种 “严肃活动 ” 中占据主导地位 娱 神是信仰活动中欢快的 “娱乐 ” 活动 , 女性则一直是娱乐活动的主要参与 者 。 这种性别划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相吻合 , 传统文化底蕴潜移 默化地制约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 同时 , 纵观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史 , 我们 不难发现 , 女性一直是民间信仰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主体构成 。 即使在今天 , 季 刊 第一期尸 一 拿摹 民俗研究 一些思想新潮甚至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女性竟也因种种原因而饭依某 种民间信仰 , 以信仰仙姑为时尚 , 以期佑助实现她们的个人意愿 。 传统的庙会进人现代社会以来 , 社会强势阶层的成员虽然也参与 , 但 往往采取隐蔽性的方式 , 以前的王姑祠庙会所显示的信息也正是如此 。 但 近几年来 , 一些地方官员及企业商家们虽是在夜间进行祭祀 , 但他们之间 相互攀比 , 讲排场 , 比供品 , 放鞭炮等大造声势的行为已将他们原本隐蔽性 的活动明朗化 , 甚至是公开化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他们已经构成祭祀活动的 主角 , 这无疑对民间信仰的传播与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 民间信仰的现代化特征 。 传统的民间信仰在现代化的冲击与碰撞 后 , 其迷信色彩与精神控制的性质逐渐弱化 。 无论是民众的信仰心态还是 信仰形式 , 都呈现出世俗化趋势 。 以王姑祠庙会娱神的流行歌曲为例 , 很难 把握民众究竟是在娱神还是在椰榆与嘲弄这些神灵 ,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 , 民间信仰的庄严性与神圣性 日渐减弱 , 在一些庙会参与者眼中 , 庙会的娱 乐功能明显增强 , 甚至成为普通民众扩大交往 、 互换信息的一种聚会场 所 。 、 政府与学者的态度 。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 庙会的经济功能 日益 突出 。 但笔者认为 , 一些地方部门试图依靠庙会赚钱的行为是绝对不可取 的 , 这无疑会将民众的思想引向愚昧 。 但是 , 以王姑祠庙会的兴盛来看 , 政 府或学者对民间信仰采取封杀的态度也是行不通的 。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 , 无论民众怎样努力 , 生活中总有许多人力及政府之力所不能及之处 , 人们 通常需要承受来 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 。 同时 , 从人的生理特性看 , 人类还 有一种本能的 “倾诉欲 ” , 希望向别人或神灵诉说自己的主张或烦恼 , 而庙 会恰是这样一个民众可以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公开场所 。 换言之 , 作为 物质实体的庙可以拆除 , 但民众心中的“庙 ”却是拆不掉扒不倒的 。 扬汤止 沸不如釜底抽薪 , 笔者认为 , 解决信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教育 , 努力 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 , 使其 日益强大起来 , 能够更多地主 宰自己的人生与命运 。 民俗研究 餐 刊 第一期 ①此处标点为笔者所加 。 ②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 —范庄 “龙牌会 ”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 比较 》, 参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 》第 页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 月版 。 詹娜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尸尸口一
本文档为【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29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22
浏览量: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