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功修炼全论

气功修炼全论

举报
开通vip

气功修炼全论 《气功修炼全论》 什么是气功的三要素?   气功的流派很多,各流派又有许多不同的练功方法,其练法虽各有所异,但就功法的基本内容而言,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简称“三调”,也称作气功的三要素。每一种功法都是三者的具体结合和运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调身:调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放松身体,摆成一定的姿势,即调练体势。体势的锻炼主要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所谓“外练筋骨皮”主要是指这种锻炼说的。不同的体势对机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健身作用。同时,适...

气功修炼全论
《气功修炼全论》 什么是气功的三要素?   气功的流派很多,各流派又有许多不同的练功方法,其练法虽各有所异,但就功法的基本内容而言,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简称“三调”,也称作气功的三要素。每一种功法都是三者的具体结合和运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调身:调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放松身体,摆成一定的姿势,即调练体势。体势的锻炼主要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所谓“外练筋骨皮”主要是指这种锻炼说的。不同的体势对机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健身作用。同时,适当的体势也是顺利进行调息调心的必备条件。   气功的体势也分为行式、站式、坐式、卧式四类。行式、站式使很多肌肉群,尤其是身体下半部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对强壮筋骨,增强体力有很大的好处。坐式、卧式可使全身放松,有利于入静养神,培育真气,多用于静功。   2、调息:调息,也称吐呐,是指练功时对呼吸的调整和锻炼。一般认为调息不仅直接起着调畅气机,按摩内脏的特殊功效,而且有助于身体的放松和入静。   正常成人的呼吸为12—18次/ 分钟。练功入静后,呼吸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明显减慢,有时甚至每分钟仅呼吸 1—2次。各流派功法对呼吸锻炼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要求顺呼吸,有的要求逆呼吸,有的要求自然呼吸等。实践证明,呼吸锻炼方法掌握不当,极易出现偏差,可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胸闷、气短、腹胀,甚或不能自主呼吸等。故初学者对呼吸锻炼要特别小心。我们认为,没有特殊病情,还是以自然呼吸为好。   3、调心:调心,也称调神,是对意识的锻炼和调整。它要求练功中精神放松,情绪安宁,杂念逐渐消除,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这是气功具有祛病强身、改善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作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调心在练功三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古人所说“全凭心意练功夫”就概括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在练功三要素中,调身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同时,调心也有利于调息,即所谓“心静则息自调”。可见,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整体的调节作用。 呼吸锻炼就是气功吗? 翻开《汉英词典》寻找气功一词的英译时,我们会看到竟将BREATH EXERCISE(呼吸锻炼)等同于气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必须从气功一词的选定谈起。   “气功”一词虽可在个别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上见到,但并无当今的释义。到了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人将强调呼吸的养生锻炼方法称作“气功疗法”,但也未在全国广泛流行。至1955年,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实验小组”的临床工作受到卫生部表彰,经各种传播方式推向全国,自然使“气功疗法”一词在全国广泛传开,并得以确定。刘贵珍在1957年9月第一版《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为什么要称它为气功疗法呢?‘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从这段话以及他在书中介绍的以强调特殊呼吸方法为特点的功法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是将呼吸之气调整看作是气功的本质特征的。从此,国内的《汉英词典》等工具书沿用了这种说法。   气功中确有一类以强调特殊呼吸方法为特点的功法,在古代称作“吐呐”、“服气”、“食气”等等。人们一般的呼吸运动是在呼吸中枢支配下的自然活动,不需要意识的调节,而气功中要求的特殊呼吸方法,必须在特定意念的参与诱导下才能实现。这一点在古代气功文献中就有明确的论述。如在最初记载六字诀功法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不仅说明了呼吸的方法(“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四,皆出气也。”)而且强调了特定的意念要求(“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在《诸病源候论》中也记载:“治四肢痛闷及不随,……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可见,在开始练功时,必须先放松肌体,安心定意,才注意呼吸。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使用不当,反而会感到呼吸紧迫,情绪紧张,还可能导致胸闷等不良反应。因此,气功中还有很多功法只要求自然呼吸,“心静息自调”,同样也可达到练功的目的,而且有些功法中,呼吸方法只是让练功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被强调的呼吸形式上来帮助入静。   从以上可知,将调整呼吸之气看作是气功的本质特征,并“顾名思义”地把气功解释为“呼吸锻炼”,是不对的。 气功中的姿势动作有什么特殊要求? 气功功法种类很多,各功法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可谓千姿百态。有的保持固定的姿势,因而被称为静功;也有的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被称为动功。这些姿势和动作仅从外表来看,有很多与一般的体育、武术甚至舞蹈差不多似乎很难区分。实际上,气功与一般的体育、武术等有很大的区别。对练功的姿势动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功的姿势动作要求在放松入静的基础上,以意念为主导,从而使心身高度协调统一。虽然有些功法格外强调姿势动作,如导引按摩类功法。但是按气功的要求,不管什么姿势都要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而且这些姿势动作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念,如抱球、捧气等。因此,这些姿势动作除了具有一些体力锻炼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帮助调神练意。   2、气功的姿势动作以轻松自然、舒适得力为原则,并不要求动作的绝对准确。气功锻炼时,只要按照规定姿势动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轻松自然,舒适得力”就可以了。无需格外计较姿势动作是否绝对准确。切忌为姿势而姿势,造成精神紧张,影响放松入静。当然,随着练功的深入,可以不断调整姿势动作,使之更加体现练功的特定意念,并趋于艺术化。   3、气功的姿势动作可以因人因病因练功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变换,不必强求一致。虽然各种气功功法对姿势动作都有特定的要求,对于不同的练功人来说,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变换。例如,年老体衰的病人,最好先采用卧式或靠坐式,待体力好转后再逐步转为坐式、站式,动作的幅度也应逐渐由小增大,以适宜为度;不同的病,要选用不同的姿势,有的人病情复杂多样,可以采用几种姿势交替调配的方法;不同的练功阶段,也可以调整练功姿势和动作,初学时选用简单、易于放松的姿势,当练功一个阶段后逐步根据练功要领和姿势的具体要求,重新选用或调整练功姿势,并增加动作的难度。在一次练功过程中,既要适当坚持保持特定姿势,也要及时调整和变换姿势。在选择练功姿势时,在不影响练功效果的前提下,还可参考练功人平时的习惯姿势,适当地考虑个人的习惯,以便迅速适应和掌握。此外,在具体练功时,还应根据时间、气候、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姿势动作。 什么叫意守?  意,指意识、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气功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意守,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练功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意守是一个包括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暗示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心理活动的过程。   意守要求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这种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心理学称之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围事物现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务法。内部注意是对本身的思想、感情和体验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则有意守身体部位法。注意还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时的意念有杂念(妄念)与正念之分。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目的、并经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对象是由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而确定的。要使意识集中在这样的对象上,就必须有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意守中的正念则是诱导意识达到和维持在入静状态的目的性明确的主动意念。   注意虽然在意守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动中毕竟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随和帮助完成其它各种过程的心理特征。当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对象上后,并不是意守的结束。练功人利用感觉、知觉进一步仔细地体察身体内部的变化,这时机体内部感觉、知觉处于敏锐状态。而练功人在意守中采用意守某些事务法时,利用的是想象手段。在意识达到入静状态时所进行的自我调整过程,如以意领气,意气相随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参与。   总之,气功锻炼中断意守,即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意守在古代称为调心、凝神、存神等,并认为“养气在于存神”,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从现代心理学来分析,意守的过程不仅是与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暗示等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而且意守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性的自我心理调整过程。这种认识既可指导练功,提高意守锻炼的效率,同时,气功实践中对意守的认识和运用,也将为心理学的研究提出新课题,增添新内容。 气功锻炼有哪些主要的意守方法? 意守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谓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云、意守鲜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   1、意守身体放松:有意识地使身体放松,是练功中最基本的内容。从练功一开始,就要注意身体姿势摆得安稳妥当,舒服自然,并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不断加深放松的程度。   2、意守身体某一部位:在全身放松后,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杂念;另一方面,由于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对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疗效。常见的具体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意守经络法,如小周天功法;意守病灶法等。   3、意守呼吸: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为了使思想安静,呼吸缓慢下来,可采用下列三种呼吸方法:   数息:一面呼吸,一面默数其次数,从一到十,如此周而复始。   随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计呼吸次数。   听息:仔细倾听自己呼吸的声音。   4、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时默念字句,如吸气时念“静”,呼气时念“松”(或念类似的字句)。这是给自己一种良性暗示,起安静放松的诱导作用。   5、意守某种外界景物:注意外界环境某一景物,如花朵、绿树、天空等。   6、存想法: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具体的内容,如患者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梦遗盗汗,可存想体内一轮明月,存贮丹田,周身发凉,虚火渐退,真阴来复等景象。   意守的方法有很多种,应因人因病进行适当的选择。内守部位虽多,但大多以守丹田为主。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功法等而意守命门、足三里、涌泉等处。如肾虚命门火衰,可选守命门穴;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者,可选守足三里;高血压患者,可选守涌泉穴。外守景物,主要是在内守不适应或内守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采用。如果只是为了排除杂念,可以采用简单的“存神”法,使“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见《保生秘要》)。   此外,以意领气(指感觉)也是运用意念的一种方法,如用意念引导体内暖流在身体前后沿任督二脉周流,或用意领气直接攻疾患处等。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 “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什么叫“入静”? “入静”,是一个气功术语。“入静”一词较早出现在宋末元初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佛家把“入静”称为“入定”,指入于禅定或叫禅坐。儒家则将这种状况称为 “坐忘”。除“入静”、“入定”、“坐忘”外,还有“虚静”、“凝神”、“心斋”等多种说法。虽然说法不同,出处不一,但是所指的基本上是同一状态。前人们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近人认为“入静是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和神态清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状态”(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入静是一种练功状态,这当然是对的。笔者认为,入静这个概念除包括是“一种练功状态”的内涵外,还应包括入静是一段练功过程的内涵,亦即是练功人采用自我调整的方法逐渐地排除思想杂念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练功人的意识从普通的清醒逐渐地过渡到特殊的清醒状态。所谓特殊的清醒,是指入静状态中,意识处在普通的清醒与睡眠之间,有人称之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时,大脑除自知自己是在练气功这一点上保持清醒兴奋外,其它部位都处于一种主动的睡眠抑制状态。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样,是“万念俱泯,一灵独存”,“一念代万念”。反之,如果从产生万念的大脑部分所处的功能状态来认识,也可将入静状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   其实,除上述这种目的明确、行为自觉、主动性强的入静状态外,离开医学范围的限制,入静有更广泛的意义。例如,一个人被书中的情节内容深深地吸引时,往往感觉不到其它方面的变化。再如当一个演奏家演奏时,可以使整个心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去,不仅意念专一,而且全身的动作也是那么协调。我们通常将这类状态称作“聚精汇神”。实际上这类“聚精汇神”也是一种入静状态。这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   入静状态并不是单纯地、绝对地、被动地静止、抑制与睡眠。相反,入静状态的静是相对的,并充满了主动性,就象看有兴趣的书一样,虽然大脑对外界的其它变化无感知,处于静的状态,但对书中的内容不仅能深刻地感知,而且能随时根据书中的情节调动出自己以往经历体验所留下的记忆并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总之,气功的入静是外静内动,是静中有动,是在大脑相对安静的状态下,主动地利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来调节自身机体的生理功能状态,从而起到“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育真气”的作用。 怎样才能入静?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地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广泛的兴奋,起到维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种具有阻断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措施,都有促进入静的作用。   从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部感觉的环节来讲,这些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其中 80%以上的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因此可以通过轻闭双眼以及选择安静的环境练功等措施来阻断视觉、听觉刺激,减弱神经冲动帮助入静。当然,对于那些有益于入静的良性视觉、听觉刺激,仍可保留和利用,如悦耳的轻音乐、悦目的君子兰花等。   其次是采取阻断机体内部刺激的措施。这类措施可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动地放松肌肉,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紧张引起的肌梭向中枢传导的神经冲动。一般来说,卧式静功最能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因此初学气功者可以先练卧式静功。但是初学者由于自控能力差,在躺着练静功时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所以也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才能恰到好处地将意识保持在不同于清醒与睡眠的气功入静状态。   另一方面是调整好练功时的精神状态:   首先要避免情绪激动,当情绪激动时练功是无法入静的。   其次是避免主观上急于求成,一味想放松入静,反致精神紧张,有碍入静。   除上述两种应避免的精神状态外,还有三种良性精神状态调节手段可以被利用来帮助入静:   其一是练功时要保持心情舒畅。   其二是练功时要采用合适的意守方法。意守的方法很多,可以只选一种,也可以选用多种依次进行。不论是选用一种还是多种,都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勿忘勿助”、“勿贪勿求”。而急于求成,用意过强,在气功中称之为“着意”,则是入静的重要障碍。   其三是主动地利用良性自我暗示手段。例如可想象宁静的夜晚,站在绿草丛中……   以上方法运用时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随着方法的熟练,会形成一个有利于自我心身平衡的条件反射,到那时,入静就不再是难事了。 入静与清醒和睡眠有何不同? 入静即是由一般的觉醒状态进入气功态的过程,又是气功态的表现。入静是练功人在练功过程中,在意识清醒与意念集中的情况下,思维活动比较单一化,杂念减少,心平气和,对无关的内外刺激因素反应减弱的一种特殊功能状态。它即异于清醒,也与睡眠不同。这种差别可以通过脑电图反映出来。   脑电图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反映,脑电图波形可按其频率不同划分为:   δ波(0.5—3次/秒);   θ波(4—7次/秒);   α波(8—13次/秒);   β波(14—30次/秒)。   通过观察发现,练功入静时脑电图呈现α波节律增强,表现为波幅增高,频率减慢,节律稳定,各区域趋向同步化以及由枕部向额叶转移等。部分练功人出现θ波,甚至出现更慢的δ波。   常人在闭目静息状态下,就可出现α波节律,表明α波是反映大脑皮质处于安静状态的波形。静息状态下的α波与练功时的α相比较,其波幅较低,频率较快,且不稳定,说明静息与入静不是同一机能状态。   θ波一般在困盹情况下出现,困盹是大脑皮质由清醒向睡眠状态发展的过程,。这时还表现为α波幅降低,进而消失。而入静时出现的θ波则是在α波节律增强的背景上显现。因此,练功入静和困盹也不是统一功能状态。   非练功的成年人在觉醒状态下几乎不出现δ波,在睡眠时又总是出现δ波,所以δ波是反映睡眠的主要波形。睡眠开始时,脑电图上出现α波振幅降低,周期缩短,进而α波消失,代之以纺棰波,然后继以同步化的慢波,进入慢波睡眠时相和快波睡眠时相,并按一定时间交替若干次,最后移行为觉醒状态。显然,睡眠时的脑电图变化,也明显异于练功入静状态。   对练功人脑电图变化的研究表明:气功入静状态既不是一般的清醒状态和安静休息状态,也不同于昏沉和睡眠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气功入静时的大脑功能状态不完全是抑制过程,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这种状态下,可使人体各层次的功能趋向一个新的水平。因此,练功人常在入静后自觉头脑清晰,杂念减少,对外刺激反应减弱;停功后,自觉全身舒畅,精神倍增。 入静的机理实质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所依据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不同,对气功入静的认识深度也不同。从历史发展来看,呈现为逐步深入的趋势。   古人对入静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如何来达到入静以及达到入静状态所呈现的现象的描述上。例如,要求做到“澄神虑静,无私无营”,“舌柱上腭,心注一境”。现在许多人对入静的认识与古人相比虽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种进展主要是表现在入静方法的多样化和对入静现象描述的更清晰一些。例如,认识到“入静是一种在意念集中和甚至清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练功状态”,“大脑皮质的活动是处在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也叫清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清醒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可见,这些进展尚没有达到揭示入静的机理实质的程度。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气功在民间流传,未能对传统气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在现代机理研究方面,也未能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尤其是未能用与气功关系密切的有关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等方法来认识气功的缘故。   众所周知,古人强调意识在练功中的作用,提出“全凭心意练功夫”的观点。用心理学的知识剖析一下从古到今的气功书,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功法的介绍中都充满了暗示词语和手段。例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通过这些含义确切的暗示词语所介绍的练功过程,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心理学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气功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暗示和学会暗示方法的过程。开始练功到入静的过程实质是利用暗示方法进行自我暗示达到自我催眠状态的过程。   人的意识可概括地分为清醒与睡眠两种状态。实际上,在由清醒进入睡眠以及由睡眠回到清醒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过渡状态,这种过渡状态既不同于普通的清醒,也有别于普通的睡眠,恰是气功入静所描述的清醒状态下的特殊安静或安静状态下的特殊清醒。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意识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催眠状态。   心理学的催眠多由施术者通过对受术者施加暗示手段来实现,也有通过自我暗示的手段使自己进入催眠状态的自我催眠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催眠状态中出现的主客观反应与气功入静状态中出现的主客观反应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如果说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的话,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气功入静使用的暗示语言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术语。从这一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将气功方法定义为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暗示催眠疗法。动功除包含自我暗示催眠的核心内容外,还含有不同程度的、由不同姿势动作所产生的体力锻炼内容。另一个不同表现为通过气功锻炼达到的催眠状态较之心理学的催眠状态,在主动性上更强一些。因为当练功达到入静后,练功人还可继续向自身施加定向性的自我暗示,来主动调整内脏的功能活动。 什么叫“一念代万念”?  念,指意念。练气功时意念有正念与杂念之分。正念是诱导、保持与深化入静状态的意念;杂念是影响练功入静的杂乱念头。所谓“一念代万念”是指用主动保持的恒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头脑中不断涌现的散乱的杂念。   对于初学气功的人来说,“一念代万念”是一种练功要求。它要求练功人采用意守的方法不断地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地进入气功状态。对于达到了入静状态的人来说,“一念代万念”则是指其所处的意识状态。古人们将这种意识状态描述为“照心不灭,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万念”。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此为依据认识“一念代万念”的实质,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种自觉的、有预订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而杂念则属于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无意注意。练气功就是要将有意注意的对象置于意识中心,并保持注意的稳定性,这时的注意广度主要取决于意守的对象。与此同时,那些散乱的杂念在练功人主动的意志活动下,逐渐退于注意的边缘,直至到达注意的范围之外,这时练功人的意识状态正如古人描述那样是“万念不泯,一灵独存”。   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的角度分析,一念代万念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与自我催眠状态密切相关。古人早对气功入静的现象进行了准确的总结,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这种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心理学早有定论,称其为催眠状态。在形式上稍有区别的是,心理学所讲的催眠多是催眠师利用暗示手段来催眠受试者,而气功中,则是练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来催眠自己,属于自我催眠而已。   众所周知,催眠是大脑的部分睡眠。在催眠实施时,受试者的大脑皮层除与催眠师联系的部位保持着清醒与兴奋外,其它部位处于睡眠抑制状态中。练气功的情形与催眠完全一样。当达到入静状态时,练功人大脑皮层除自知自己是在练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处于睡眠抑制状态。从而实现一念清醒兴奋,万念睡眠抑制。   总之,一念代万念是古人通过练功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句比较准确、生动的练功术语。然而只有赋予其现代科学的解释,才能使人们不仅准确,而且更深入地认识一念代万念的机理实质。 什么样的人容易入静? 练气功能否入静,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练功环境、使用的方法等。但是这些因素都属于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这个内因就是指练功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不同人的心理品质是有差别的,练气功时自然在入静的快慢与难易上表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入静呢?   从认知方面来讲,那种具有感知敏锐、理解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受暗示性强等心理特点的人较容易入静。感觉敏锐、理解能力强可以使学功人迅速学会练功方法,掌握好练功要领。方法对头、要领正确,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知敏锐还可以表现在练功时对体内意守部位的仔细体察上。这种体察需要注意力的帮助,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感知清晰;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有助于形成“一念代万念”,达到入静状态。受暗示性也叫做暗示易感性,是指一个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通过言语、手势、表情等表面上含蓄的手段施加的含义明确的观念,并引起自身心理状态变化。对气功入静来说,受暗示性越强,就越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入静状态。一般来说,女性、儿童及有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型的人较易受暗示与催眠,因而也较易入静。反之,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新事物总是采取批判吸收态度的思维型人,受暗示性低,因而也较难入静。   从情绪特点和意志品质上来讲,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具有良好心境、心胸开阔以及具有为达到目的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人,一般较易入静。《医学入门》中说:“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就是这个道理。反之,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则心神散乱,杂念丛生,是难以入静的。练功是为达到健身治病目的而需长期从事的一种养生活动。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要想从不会到会、由浅入深,从清醒到入静,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意志品质。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浅尝辄止,是无法体会到入静的感受的。   除上述心理过程可以影响入静的快慢外,由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因素组成的人体个性,作为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对入静的快慢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那些用其它方法久治不愈的患者,那种患有“绝症”的病人,那些对延长生命十分渴望的人,当他们意识到气功有可能起一定作用后,多能认真学功,刻苦训练,因而也多能很快掌握方法,很快入静,而受各种宣传影响,对气功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达到虔诚信仰程度的人,也多容易入静。不同类型的人,入静也有差别,一般说来,安静、抑制型的人容易入静,活泼、兴奋型的人不易入静。 入静后有哪些主观感受? 练功达到入静状态时,大脑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可调整机体内部各系统生理功能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按中医的话说,使脏腑充实、经络疏通、气血和畅、阴阳平衡。此外,在练功过程中,由于练功人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自己身体内部,相应地提高了对机体内部的感应性,对上述生理改变可以产生一些与平时不同的体验,出现各种主观感受。   入静后经常出现的主观感受有: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轻浮、重坠、松弛、紧缩、热气感、电流通过感、蚁走感、麻软舒适等感觉;也有的感到整个身体或某些部位变大、变小或感觉不到存在,仅有一丝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种颜色,方向、位置或时间观念不清等等。古人对此早有观察,总结为两个八触,即“十六触”景象,袁巩在《静坐要诀》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种触景,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捍、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上述主观感觉的出现均属正常现象。   但是,在练功过程中,由于练功方法不当,急于求成等原因,也会引起某些异常的心理、生理变化,产生多种不舒适甚至痛苦的感觉,不利于身心健康,干扰入静后的正常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也有人由于练功意守过于集中,急于求成等或功中出现异常景象的刺激,或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或受到别人练功出偏的暗示等,引起练功中出现惕怵不安的状态。还有人本来就有某些潜在的心理障碍,包括病理性幻觉、思维障碍(如妄想)、意识障碍(精神恍惚)。这些障碍平时表现轻微或隐而不现,通过入静诱发出现或加剧,甚至会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抑郁等精神异常表现,古人称之为“入魔”现象。   对于上述主观感受,要持正确的态度。首先应认识到,练功中整体感觉是主要的如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疲劳解除,症状减轻或消失。而那些局部的感觉反应,在练功中是次要的,与练功效果并无绝对的关联。其次,由于这些感觉都是自然产生的现象,复杂多变,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绝不要凭主观愿望加以判断,以免出现主观上的任意追求或压制,更不要把感觉作为练功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否则会把注意力完全放到感觉上去了,很不利于练功。总之,对练功中出现的某些感觉,应该保持心情镇定,不分散练功的注意力,任其自然,继续练功;同时,对气功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加强自身的精神修养,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保证练功取得良好效果,防止诱发精神疾病。 入静后身体会出现哪些客观变化? 当练功达到入静状态时,不仅能主观上感受到那些极其舒适的心理效应,身体上也会出现许多客观的变化,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这些客观变化表现在全身各个系统。对这方面的研究,是从50年代开始的。大量研究已证实了气功入静的生理效应,其机理尚待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里仅对主要的内容作一简介。   1、神经系统:当练功人进到入静状态时,脑电图发生显著变化,与睡眠安静状态完全不同;大脑皮层主动性抑制增强与扩散,进一步可使感知觉发生改变;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例如泪腺分泌增多,口腔稀薄唾液增多等。   2、循环系统:在入静状态下,可以见到心率减慢,血压多降低,周身微循环改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发生有益的变化,心电图T波幅度增高。实验证明,气功入静对脑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脑血流不足之增加,偏高之降低,恢复到正常范围。对入静状态下意守不同部位的多导血流同步定量观察(包括每搏输出量、脑血流量、上肢和下肢血流量),发现通过意守可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完成血流量的再分配。   3、呼吸系统:入静状态下,呼吸逐渐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变慢;肺活量增大,使氧气的更新率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气体交换率增加。   4、消化系统:入静后,胃肠活动增强,胃电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肠鸣作响,排气增多;胆汁分泌活动增强。   5、内分泌系统:入静状态下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使血浆核苷酸水平发生变化,CAMP/CGMP比值趋向正常,为气功“平秘阴阳”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可纠正性激素的异常,为气功“培精练气”、“培本补肾”作用提供了佐证。   6、免疫系统:入静后嗜酸性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吞嗜功能增高,唾液中的SIGA和溶菌酶明显增高,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增强,说明气功锻炼可提高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   此外还发现,入静状态中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氧耗量减少等。   总之,在入静状态下,各系统的指标都相应地出现了有益的改变。气功锻炼从开始到入静的过程中,首先是从心理调整启动变化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神经系统功能向着同步协调的方向发展,进一步通过神经及神经内分泌途径作用于全身,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从精神到形体,从局部到全身的变化过程。 为什么练气功有时会出现幻觉? 有人练气功时突然觉得眼前出现景物,或听到某种声音,嗅到某种气味,这是出现了幻觉的缘故。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时,能产生相应的感知觉。而幻觉的出现则不象感知觉那样,需要当时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幻觉是一个人由于当时的特殊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把某种观念或大脑记忆中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表象,当作了知觉。例如处于发高热状态的人有时就会虚幻地听到有人在骂他。   练气功出现幻觉时,练功人也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入静状态,或称作气功态。这是一种既不是平常清醒,也不是普通睡眠的意识状态。是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清醒与睡眠中间的过渡状态,这种状态的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催眠状态。但是气功态与普通心理学所指的催眠状态又有重要的区别:普通催眠状态多由催眠师采用暗示手段引起,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或状态;气功态是练功人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在有明确目的的(健身治病)前提下主动地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状态;自然睡眠过程中由清醒到睡眠间经历的催眠状态时间短暂,不可控制;气功态则是练功人有目的地使自己的意识达到催眠状态,并且人为地控制停留在这个状态中,使之既不进入睡眠,也不回到清醒状态中来。   心理学早已证实,当人的意识进入催眠状态时,可先后出现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其中,均等相是强刺激与弱刺激都引起同样反应;反常相是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超反常相则是阳刺激引起阴性反应,即该兴奋的反应反而被抑制,而该抑制的反应却反常地兴奋起来。在正常生理状态,通常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阶段时间短暂,故催眠时相不甚明显,但是,在大脑皮质活动受到削弱,特别是处在受损害的病理状态下,催眠时相就很容易出现,而且某一个时间阶段可能持续相当长久。如果超反常相持续时间久,则可出现幻觉、妄想及其它一些变态心理与行为。   上述心理学早已证实的内容,可以轻易地帮助我们明白,练气功时出现的幻觉,完全是意识进入催眠态时过渡或滞留在超反常相的缘故。明白了这一机制,就可在练功出现幻觉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滞留在超反常相阶段的意识迅速通过超反常相而消除幻觉。 气功功法有哪些种类? 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功法各异。气功养生的方法不止为医家独有,还散在儒家、道家、释家(佛家)、武术家及民间俗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练功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群众性学练气功高潮的兴起,一些人又创编了许多新的功法。面对众多的功法,初学气功的人往往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果将所有功法按不同标准归纳一下就很容易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1、以动、静作标准: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   其中静功还可按姿势分为卧式、坐式、站式,具体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等等。   动功大多采用站式和行走式,如峨嵋十二桩、太极拳、五禽戏等。也有坐着练的动功,如坐式八段锦。特殊情况下也可躺着练动功。   动功还可按是否有规范化的动作招式节段程序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   非套路动功又可按是否完全随意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2、以姿势作标准:可分为卧功——躺着练的功法;   坐功——一般坐着或盘腿坐练的功法;   站功——站着练的功法;   行功——行走中练的功法。   3、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标准:可分为调息功、调身功、调心功。   (1)调息功:又称吐呐功,是侧重于呼吸方式锻炼的一类功法。   (2)调身功:又称形体功,是侧重于体势、体力锻炼的一类功法。因其注重于筋骨肌肉的锻炼,而称之为外功。通常叫做“外练筋骨皮”。   (3)调心功:也称意守功,是侧重于意念锻炼的一类功法。因其注重于体内意念的锻炼,而称之为内功。通常叫做“内练一口气”。   (4)按流派来源为标准:可分为医学气功、儒家气功、道教气功、佛教气功、武术气功等。   (5)以应用目的作标准:可分为书画气功、音乐气功、舞蹈气功、戏剧气功、表演气功(杂技)体育气功、医疗气功、丹道气功、禅定气功等。   (6)以发源地为标准:如峨嵋气功、武当气功、少林气功、昆仑气功等。   (7)以机体主被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主动气功与被动气功。主动气功是指完全靠自我练功来健身治病的。被动气功则指通过别人帮助,使自己功能状态得到调整来健身治病的一种治疗形式,被动气功亦即通常所说的“外气”治疗。 什么叫静功和动功?两者有何关系? 气功中“静功”与动功的区分,是以练功时躯体的空间位置是否变化为标准的。“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影响下,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内神静”。   “动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断地动,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   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如医家吐呐功法、道教周天功法、佛教禅定功法、儒家静坐功法等;亦可按练功姿势分为卧式静功、坐式静功、站式静功。   动功按不同练功姿势可以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还可按有无规定套路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   所谓套路动功,是指动作具有规范化的要求,从起功到收功的整个过程都有规定的程序。一招一式,一节一段,都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做。非套路动功则没有规范化的动作程序要求和节段招式,练功时可凭当时的感觉和心意来相对随意地运动。非套路动功还可进一步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散手功:是指在纯熟地掌握套路动功的基础上,练功时完全打乱原套路的节段程序,并在招式上也不象套路动功那么典型,仅保留原招式的某些风格,具有既取消了原套路和招式,又内含与原套路和招式似与不似的韵味特点。   诱发功:也被一些人称为自发功、引动功、静动功等,是完全不受套路和招式限制,凭借入静状态时体内出现的感觉随意运动的一类功法。   虽然可将气功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不同类别,但两类功法也有很多共性。如在练功手段上,均要求调息、调身、调心;在练功姿势上,均要求放松、自然,而且两类功法中的动静都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当然,静功与动功在目的性、作用用途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各有所主。例如静功虽然对形体也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宁静心神,培育真气来调整脏腑气机,使整体功能活动协调平衡,来达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动功虽然也要求精神宁静,但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利血脉,舒筋壮骨,使形体更健壮。   不论是学习静功,还是学习动功,都要求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因而,入静的快慢及入静程度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练功效果的大小。有些人常常不易入静,可以先通过练习动功,使注意力能容易地集中到不断变换的动作所要求的意念中,然后再转练静功,就比较容易达到入静的目的。 什么是自发功? 人们在公园里常见到一些人在练一种特殊的动功。这种动功没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站着动,有的弯腰动,有的躺在地上翻滚……。人们称之为“自发功”。   “自发功”一词是伴随着前些年鹤翔庄功法的传播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从“自发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创造人对功理的阐述上,都认为这种运动是真气“推动形体自发地做出各种促使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动作”。由此可见,强调自发是其理论的重要环节。   由于自发功广泛地传播是在鹤翔庄功法出现后,加之功法宣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自发功是近年才创立的气功功法。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因为至少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在他的著作中对这种功法作了描述。而近代一些气功家如蒋维乔、胡耀贞等也都在著述中涉及到这种功法。对这种功法,有的名之为“静动功”,有的名之为“外动功”,还有的称之为“引动功”、“显动功”等。也有人通过对这种功法的特点进行分析,称之为“诱发功”。   诱发功与自发功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主张自发功的人认为练功时身体的运动不受意识的控制,完全是自发的,并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出现自发功,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主张诱发功的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意识的控制,自发功的运动完全是意识诱导引起的,即使在运动中,也完全被意识所控制着。例如,练自发功的人在接触和学习自发功前是不可能出现自发功的,换言之,这种运动是在接触和学习了自发功以后才出现的。由此可见,这种运动是通过学习而诱发起来的。此外,介绍自发功练习方法时,又明确地采用了暗示的手段。例如要求练功时,要想到松腰、松胯、调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吊着的钟摆,这个摆就挂在尾椎骨上,垂直吊在两脚当中,如果你前后左右一动,这个摆就摆动,一摆动,气就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前后左右的摆动……这时可能就会出现自发动作。稍懂一些心理学暗示概念的人都可看出上面的论述里充满了暗示内容。学练自发功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上述内容暗示,并按照暗示内容的要求去实践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完全是意识受暗示诱发的。承认这一点,并按照暗示诱发去锻炼,可以有效地发挥这种功法特有的作用。反之,不承认是诱发的运动,一味强调“自发”,强调运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不仅与实际不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指导练功时极易出现大动不已,难以自制的偏差。 学练气功为什么必须掌握练功要领? 对于一个想学气功的人来说,面对繁多的气功功法以及各功法对呼吸、姿势、意念的不同要求,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或虽学练气功很长时间,但进展不大。更有甚者,还有人走火入魔,练出偏差。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练功要领造成的。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学好气功,也必须掌握好相应的规矩。这个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练功要领,其内容包括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上虚下实、练养结合、循序渐进等。   掌握好练功要领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功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常言说:道家有三千六百道法,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与医、儒、道、佛、武等各家有渊源关系的气功,门派与方法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除了流传下来的各派功法外,近年来伴随气功热的兴起,又涌现出许多新创编的功法。表面上看,每一功法都有各自的练功要求,可谓“法无定法”。但从实质上看,每一功法都由呼吸、姿势、意念三要素组成,表面的不同只不过是三要素的具体要求上有所差异而已。各种功法都必须遵循总的练功要领来进行,所谓“万法归宗”。了解这一点,就可以透过繁杂的表面现象,抓住实质来认识气功,并以此指导练功实践。   掌握好练功要领还可以帮助学功人鉴别所学功法在创编上是否合理,有助于避免异常效应和选择正确的功法。在近年来新创编的众多功法中,有不少功法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按照这些不合理的功法要求练功,容易出现异常效应。例如有的功法要求意想两脚如踩棉花,或无论病情怎样,一律要求意守鼻尖,这都违背了练功时必须做到“上虚下实”的基本要领,会使人出现头重脚轻,上实下虚的反应。掌握好练功要领,就具备了功法鉴别能力,可以避免因功法不当引起的偏差。   除功法不当可以引起偏差外,有时功法合理,但练功人没掌握好练功要领,也可造成偏差。这类人往往片面地或错误地理解练功要领,不能全面正确地处理好练功时心与身、松与紧、意与气、动与静、上与下、虚与实、养与练等关系,把握不好分寸火候,从而出现练功偏差。如果开始练功时就先掌握好练功要领,按照练功要领进行锻炼,就可以处理好各种关系,避免出现练功偏差。   总之,练功要领是每一位初学气功的人都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好的气功理论内容。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等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并打好牢固的基本功。反之,学功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
本文档为【气功修炼全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32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7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0-08-22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