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

举报
开通vip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每次教学苏洵《六国论》,都为苏洵忧时爱国的远见卓识感动不已,也为宋朝竟不能从苏洵论断中汲取教训最终灭亡而伤感不已。然而我在反复玩味和仔细探究中,发现了苏洵《六国论》的几个疑点。其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请问你,兵也利,战也善,你会以地赂秦吗?割地求和,哪个不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而为呢?再看作者的论证过程,苏洵根本就没有证明六国“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大谈特谈赂地亡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rd...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每次教学苏洵《六国论》,都为苏洵忧时爱国的远见卓识感动不已,也为宋朝竟不能从苏洵论断中汲取教训最终灭亡而伤感不已。然而我在反复玩味和仔细探究中,发现了苏洵《六国论》的几个疑点。其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请问你,兵也利,战也善,你会以地赂秦吗?割地求和,哪个不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而为呢?再看作者的论证过程,苏洵根本就没有证明六国“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大谈特谈赂地亡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他绕开了这个问题。我只在作者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的文字里,找到了一点证据:“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请问,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赵会赂秦土地吗?可是即便这样,赵国毕竟不是六国啊。接下来,李牧被诛,赵国被消灭,还是“兵不利,战不善”的结果啊。苏洵在这里的不妥有二:观点不成立,还缺乏严谨论证和论据支撑。其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强词夺理请看作者对文中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证,“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这恰恰证明了“赂者以不赂者丧”,而不是相反。由上面的论述可知,赂者是在战不胜打不过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割地求和的,那时候,齐却是“与嬴而不助五国”,那些所谓“不赂者”就是这样对“赂者”坐观成败幸灾乐祸甚至投井下石,导致“赂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所以,有思辨不苟和的人都能从苏洵文得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赂者以不赂者丧。苏洵在此的错误同样是观点难以成立且论证混乱,纯粹是强词夺理。带着疑问,我翻看《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主要是春秋时期大事年记),从表中看,秦被周封后,到春秋结束的漫长时间里,秦与晋国有过几次小的战事,双方各有胜负,其余都是各诸侯间不断攻讦内讧杀伐不断消耗不停,只有秦在平安无事中实力强盛起来了。再看《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主要是战国时期,至秦亡)。太史公说:“(战国时期,诸侯)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矫称窎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偏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称雄诸侯……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实则是秦“乘其弊而制之”这是客观方面原因。当然主观方面,秦国大招人才,勇于改革变法,实力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项政策没有大的失误,总之,在这个时候,秦已经是远远地超过了各诸侯。表中确有蜀人楚人义渠用心 爱心 专心 ‐ 1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晋人几次来赂。不过,秦人得到土地,更多的还是通过战争。从表中看,到这个时候,秦军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每次战事斩首少的几千,多的几万,二十几万,最多的是四十五万(长平之战);每次战事攻取城市十几座,二十几座,三十几座,最多的是“客卿错击魏,取城大小六十一”。由此可知,苏洵《六国论》不合历史事实,并非“史论”。而这些不足,古人也有明察。仅举二例。“此篇处处说六国,却处处刺时弊。何以知之?说六国不妨写得详明恺切,刺时事则必写得婉恻缠绵。篇中……何等缠绵,何等婉恻,想见老泉忧时爱国深心。”(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卷二)“韩、魏、楚三国,与秦接地,赵稍远,而燕、齐尤远。以兵力较之皆弱于秦。迨合纵之约既散,而秦挟远交近攻之策,肆其蚕食,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割地所以求罢兵,所谓白刃在前不顾流矢,非韩、魏、楚之行赂皆愚,而赵、燕、齐之不赂独智,易地则皆然也。厥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老泉此论,实为宋赂契丹,借来做个事鉴。以为宋有天下之大,与六国弱于秦不同,尤不待赂。其结穴全在篇末一段;感慨,含蓄。”(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苏洵《六国论》算不上有充足事实论据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篇情感真挚气势充沛富于文采的文学作品。当今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初看文采斐然,再看空洞无物;写议论文,就编造扭曲事实,论证缺乏严密逻辑推理,是不是与我们传统上重文采轻思辨有关呢?科学严谨精神的缺失由此可见一斑了。当然,当前文风的扭转,要靠大家同心协力才行,编写教材者,是不是也该停止对《六国论》这样的文章叫好不绝呢?是不是也要适当指出它的不足呢?比如像这一类的以情胜不以理见长的文章,课后的练习题能不能不设置突出其论证严密有条理的问题呢?.
本文档为【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Refild_983
从教多年
格式:pdf
大小:13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1-04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