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_李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_李敏

举报
开通vip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_李敏《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5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李敏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按照这一观点来看,盐文化是泛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由此可见,盐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与盐相关的建筑、遗址、制度、风俗、人物、生产方式、生产技艺,以及人们对盐业发展史、盐业经济史、盐业科技史等的研究成果,均可以称之为盐文化。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_李敏
《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5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李敏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按照这一观点来看,盐文化是泛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由此可见,盐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与盐相关的建筑、遗址、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风俗、人物、生产方式、生产技艺,以及人们对盐业发展史、盐业经济史、盐业科技史等的研究成果,均可以称之为盐文化。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当一些盐业现象不能完全从史学、经济学角度来解释时,学者们便会探寻从文化的视角来阐释与盐相关的事象。渐渐地,盐文化学应运而生。可见,盐文化学脱胎于盐业史、盐业经济史等母体学科。如今,学者们对盐业史、盐业经济史、盐业科技史的研究已经成熟,因此,本文不再将已经成熟的盐业史、盐业经济史、盐业科技史的研究成果作为盐文化综述内容。在1990年召开的首次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陈然、曾凡英《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和宋良曦《盐业历史中的文化踪迹》(《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当重视对中国盐文化的研究的问题,从此揭开了盐文化研究的序幕。至此,盐文化研究2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发表的论文达200篇,其中专门刊载盐业史研究学术成果的期刊《盐业史研究》,辟有盐业与文化专栏。著作有柴继光的《中国盐文化》(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张银河的《中国盐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曾凡英主编出版的《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至五辑)》(巴蜀书社2005年至2010年版)和《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及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起先后推出的《中国盐文化研究丛书》6本:胡建树《东方盐文化论丛》(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邹迎曦《盐垦研究》(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汪崇筼《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巴蜀书社2008年版),吉成名《宋代食盐产地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吕福玉《垄断转型:当代盐产业组织优化进路》(巴蜀书社2009年版),何清等《诗意之盐:唐代盐诗辑释》(巴蜀书社2011年版)。这些研究内容广泛、视角多样。在此,笔者拟通过对专家学者的盐文化学术成果进行文献梳理,探讨盐文化研究进程、研究内容,并对研究视角进行分析,进而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概况,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作者简介:李敏(1982-),女,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1985:1533.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53·一、盐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分析近20年来,专家学者对盐文化的探索,成果丰硕。笔者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将盐文化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盐文化研究的萌芽阶段,盐文化研究的初探阶段,盐文化研究的繁荣阶段。(一)盐文化研究的萌芽阶段(1990年以前)1990年10月,在四川自贡召开的首次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宋良曦《盐业历史中的文化踪迹》指出,盐文化研究理应成为盐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然、曾凡英《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提出,将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在这次会议以前,尚未有学者提出关于研究盐文化的课题。即使有研究者研究盐文化事项,也并非是为了盐文化本身,而是为了服务盐业史、盐业经济或盐业科技。这一时期,对盐文化的研究应该是无意识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时期盐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是研究者的无心插柳之作。在中国知网上检索,1990年及以前约有7篇文章,除了前面提到的《盐业历史中的文化踪迹》和《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之外,黄健《自流井王爷庙的建筑年代及建筑风格》(《盐业史研究》1989第1期),杨志烈《秦腔入川与自贡戏雕》(《陕西戏剧》1984年第5期),王强《西秦会馆戏雕考述》(《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1期),这3篇文章主要介绍盐业建筑;谷雨《盐与考古学文化及其遗址的关系》(《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1期)则主要介绍盐与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址的关系;王芳《她的笔触闯进了盐业领域——评罗淑的四部描写盐工的作品》(《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1期)认为罗淑描写盐工的作品,主要从文学角度塑造了三类典型的盐工人物。总之,有关著述并不多见,盐文化研究正处于萌芽阶段。(二)盐文化研究的初探阶段(1990—2005年)从1990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盐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论述盐文化的文章明显增多。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出现50多篇文章。文章内容涉及到民俗、节会、饮食、建筑、盐业生产遗迹等方面,极大丰富了盐文化研究的内容。但这些文章研究内容“是从盐在人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具体表象来讨论的”①,缺少概念上的认知和理论上的探讨,“也很难形成对盐文化的总体认识”。可见,这一阶段盐文化研究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三)盐文化研究的繁荣阶段(2005—现在)2005年以后,在盐文化研究方面,研究机构成立、学术研讨会定期召开、相关著述大量涌现。2005年,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在自贡成立,成为我国第一所盐文化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以盐与人、社会的诸种关系为出发点,探寻围绕盐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事象和文化现象,并通过开拓和深化中国盐文化研究领域,填补了在盐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其后,盐文化研究中心举办该研究领域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定期编辑、出版、发行《盐文化研究论丛》,现已出版了6辑。在学术研讨会方面,2005年举办中国盐文化中心首届学术研讨会;2008年江苏省盐城市举办“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中国盐文化中心举办“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2011年在扬州举办“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2012年在自贡举办“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为盐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学术研究成果得到充分认识,推进了对中国盐文———————————①曾凡英.盐文化的理论与历史地位[J].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2).《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54·化应用领域的研究。在专著方面,从2008年始,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出版了6本《盐文化研究丛书》,2009年张银河出版了《中国盐文化史》。在论文方面,相关论文则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共计150多篇。内容主要表现在对盐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上。这时期的盐文化研究已用来指导实践。鉴于研究机构成立、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专著文章的不断涌现,笔者界定从2005年开始,盐文化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二、盐文化研究的内容综述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本文拟从盐文化内涵,盐文化资源概况介绍,盐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护,盐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盐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盐文化,饮食、民俗、节庆、祭祀中的盐文化及盐文化的传播弘扬等方面进行综述。(一)盐文化内涵对盐文化内涵的探讨,是研究盐文化的基础。只有明白了盐文化究竟涵盖了哪些内容,我们才能对其分类,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经过梳理,仅见两篇文章对盐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曾凡英《再论盐文化》(《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认为与盐相关的历史、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民俗、遗址、文学、人物、地理、档案文献等等,都可以作为盐文化研究的对象。而这一广泛的研究内容,使盐文化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用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对盐文化进行综合的、立体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盐文化的内涵。宋良曦《中国盐文化的内涵与研究状况》(《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认为盐文化是以盐和盐业为载体的一切文化事象的总和。他从人类聚居与部落形成、丰富的文学艺术、有关盐和盐业的神话传说、盐业偶像和行业神祇、盐业行帮组织、因盐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会节活动、浩如烟海的盐业典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盐业对政治军事的影响、盐业对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历代建筑群落、食盐与食文化等方面,阐述了盐文化的内涵。(二)盐文化资源概况介绍丰富的盐文化资源,是宣传介绍地区特色,挖掘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邹迎曦《大丰市盐文化资源 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就业的调研报告XX公司人才现状调研报告XX村综治维稳工作的调研报告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就淮盐起源,大丰盐业,大丰盐文化的特色,大丰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大丰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孙亚明、田亚莲《楚雄州盐文化资源调研》(《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4期)分析了楚雄州盐文化的特色,疏理了楚雄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并对楚雄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状况进行了调研。李平毅《四川自贡盐业古建筑景观现状及景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主要给出了盐业古建筑的概念,并就四川自贡地区盐业古建筑的类型及景观研究现状和景观设计特色等作了调查分析。张汝《乐山盐业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探究》(《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对乐山盐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状况进行探究,认为乐山盐业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古老的生产工艺和盐副产品,由盐业生产而带动的兴盛的百业,古老的建筑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等。李平毅等《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自贡仙市古镇景观设计特色分析》(《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版)对自贡仙市古镇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分析。胡小凯《江苏近代名园板浦秋园》(《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年第2期)主要运用文献考证、现场调研和访谈的方法,对秋园的历史沿革及造园特色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基本布局进行了复原。刘卫国《渝东古盐泉奇景探秘》(《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1期)介绍了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55·渝东古盐泉(井)在特殊地段上出现的八大奇特景观,并揭示了部分景观的成因。(三)盐文化旅游的开发旅游资源具有区域分异特性特点,因此本文关于盐文化旅游开发的文章,也以盐产地为划分依据,分类综述。海盐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吴克嘉《挖掘和彰显泰州盐文化旅游资源,融入苏中盐文化旅游圈》(《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梳理了苏中盐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核心部分,提出了泰州盐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希望泰州盐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早日融入苏中盐文化旅游圈。凌申《苏北盐业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3期)论述了苏北盐业古镇保护的意义,分析了盐业古镇旅游开发条件,并提出了开发构想。李伟《东台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疏理及开发构想》(《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3期)在对东台海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李加林、龚小红《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策划》(《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第2期)以海洋旅游、生态旅游的理念为指导,在分析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提出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四个策略。奚敏、王雪萍《基于区域合作的淮安盐文化旅游开发》(《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4期)从区域旅游合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淮安盐文化资源的开发举措。喻学才等《盐的未来:关于淮盐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的探讨》(《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在淮盐文化生态产业园区规划中,就“如何使淮盐遗产活化为旅游产品的同时,兼具遗产保护和旅游休闲的性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赵金霞《南河下盐文化旅游开发初探》(《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在对南河下历史街区盐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以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赵爱民《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旅游开发整合研究——以扬州为例》(《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以两淮盐商遗迹最为集中的扬州为案例,分析两淮盐商文化遗迹的开发整合现状及开发策略。张俊洋、殷英梅《潍坊海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以期通过人文景观构造、特色购物、节庆活动等形式,将潍坊丰富的盐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将潍坊打造成中国海盐之都。井盐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吴晓东《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在分析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开发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构想。吴晓东《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在分析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侯虹《自贡盐业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思考》(《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2期)提出了自贡盐业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分区建设构想。杨红《自贡盐文化旅游营销环境综合分析》(《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2期)利用SWOT分析法,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杨红《自贡盐文化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5期)在对盐文化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确定了盐文化旅游目标的市场定位。杨红、曾凡英《自贡盐文化旅游营销综合策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版)论述了盐文化旅游营销的必要性,提出了自贡盐文化旅游营销综合策略。袁霜凌《自贡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通过分析自贡的盐业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引入地理学的文化景观理论、城市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和旅游《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56·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自贡市盐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和策略。李小波、祁黄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兼论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引入了工业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三峡古盐业遗址旅游资源的价值,根据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提出了盐业遗址旅游开发构想。刘彦群《川滇黔古盐道与旅游开发研究》(《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考证了川滇、川黔古盐道概况,分析了川滇、川黔古盐道旅游开发的价值和开发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古盐道旅游开发的策略和建议。刘彦群《我国西南古盐镇旅游开发刍议》(《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考证了西南古盐镇的形成类型和现存古盐镇的分布情况,分析了西南古盐镇旅游开发价值,提出了西南古盐镇旅游良性开发的构想和建议。刘彦群《罗城古盐镇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探析》(《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4期)在考察罗城古盐镇盐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罗城古镇盐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罗城古盐镇旅游良性开发的建议。盛炜《盐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以遂宁卓筒井古镇为例》(《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10期)引入了体验式开发概念,针对井盐文化的发展及现状,提出了体验式开发的策略。孙亚明《创新开发井盐文化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云南黑井古镇为例》(《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8期)为云南黑井古镇旅游开发提出了对策。刘彦群《盐文化与旅游开发》(《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2期)梳理了盐文化的内容,分析了盐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张弘《基于资源保护基础上的自贡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对自贡地区井盐生态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投资创新、树立形象、生态饮食等发展路径,以期能对井盐资源及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借鉴。张弘《四川盐文化资源保护评析与旅游产业开发》(《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在四川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建立井盐文化保护区、抢救盐文化的文物古迹、开发特色化的民俗文化景观等,才能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石军《浅谈自贡仙市古镇旅游》(《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11期)对仙市古镇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分析,总结归纳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旅游发展的建议。赖斌、杨丽娟《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挖掘与深度开发研究——以大英死海、自贡盐都为例》(《人文地理》2009年第1期)以大英死海和自贡盐都为典型案例,剖析了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显性市场价值,并提出了深度开发策略。在池盐(湖盐)旅游开发方面:杨强《运城盐池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2007年版)希望通过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培育亮点,来扩大盐池旅游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方建英《运城盐湖文化及旅游价值探寻》(《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就运城盐湖文化、旅游价值及资源开发做出梳理。程起骏《打造盐湖文化旅游品牌景点的意见》(《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年第5期)从景点的品牌定位和设计框架,景点的开发次序和运作策划,提升盐湖文化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这三方面出发,为打造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品牌提出建议。王建华《盐城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索》(《中国商贸》2010年第2期)通过深入发掘盐城盐文化资源的历史内涵,提出了盐城的盐文化资源开发建议。王勇红《论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57·河东盐文化在当代的作用》(《中国名城》2011年第8期)分析了河东盐文化在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此外,张学梅《依托盐文化旅游助推盐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2期)研究了盐文化内涵、盐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农村盐文化旅游面临的问题及开发的建议。可以看出,盐文化旅游开发是对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各地实际出发,提出有效的发展旅游策略,对发展经济、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地区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四)盐文化遗产的保护盐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教育、科研、旅游等各方面有着特殊价值。因此,保护盐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黄俶成《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历史责任》(《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指出盐文化遗产具有多重属性,是多重价值的组合,我们要重视盐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历史责任。周鸿承《博物馆视野下的中国酱盐文化及其保护策略——以首座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为例》(《中国调味品》2009年第12期)指出中国第一座酱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朝“开放、认识和保护”目标前进,具有很大启示。朱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盐文化为例》(《重庆建筑》2006年第6期)以宁厂古镇盐文化保护为例,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问题作出探讨。黄健《关于保护与开发自贡井盐文化遗产的一些设想》(《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提出了构建盐文化长廊和建立“中国盐业科技博物馆”的设想,从盐文化和盐业科技两方面,再现自贡盐业的发展历程。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1期)界定了盐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分析了其保护现状及现存问题,从内容、原则、方法及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对策。赵逵等《川盐文化线路与传统聚落》(《规划师》2007年第11期)首次以“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为线,对沿线聚落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古镇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呼吁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古建筑、遗址等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程诚、程可石《浅谈东台草煎盐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巴蜀书社2009年版)概述了东台草煎盐生产历史后,梳理了东台草煎盐生产文化遗存,以期把东台地区的海盐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刘新有等《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云南禄丰县黑井镇为例》(《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6期)以黑井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盐文化)和众多的古遗迹为基础,针对黑井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保护策略。赵鸣《连云港云台山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确立与框架性构想》(《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综合连云港云台山区域内的山海文化、淮盐文化、渔俗文化、生态文化、徐福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为云台山区域生态保护区提出了框架性构想。陈曦、王海《SWOT模型分析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以自贡老街为例》(《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2期)运用SWOT模型,在分析自贡老街存在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的基础上,对老街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建议。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指出“川盐古道”既是盐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的传承媒介。因此他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文化线路”保护理念,对川盐《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58·古道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论述,并提出建议。石敦岗、周白玉《浅谈川南盐船号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版)指出川南地区的盐场民歌是非常典型的作坊号子,但这一独具地方行业特色的文化符号即将消失,希望盐文化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能够对盐船号子的内涵深入挖掘,加以保护和传承。(五)盐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气质的体现。城市形象的塑造,要展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地区独特的盐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城市品牌,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扩大宣传,提高外界对城市形象的综合认知。游建军、康珺《井盐文化:自贡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提出以井盐文化为核心,塑造自贡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打造自贡对外开放的新名片,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陈星生《井盐文化与自贡的城市精神》(《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认为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井盐文化,铸就了自贡城市的灵魂。弘扬自贡城市精神,应该充分认识井盐文化对自贡城市文化与精神的积淀与彰显。王文广、张军、李义峰《沿海大开发背景下海盐文化的形象设计》(《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要求盐城海盐文化的形象设计要紧紧抓住其独特性,彰显盐城海盐文化特色,才能更广泛地体现盐城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牌。葛雪梅、徐贵耀《海盐文化在盐城发展史上的影响探析》(《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认为海盐业贯穿了盐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奠定了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根基。淬炼“盐城精神”的时代品格,使海盐文化彰显盐城城镇建设的鲜明特色。孙炳元《海盐文化与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指出盐城是自盐起步、因盐设县、由盐兴旺的出产盐的名城。盐阜先民孕育的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文艺、民俗和盐民的性格等各个领域。于海根《海盐文化与盐城城市精神》(《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指出灿烂悠久的海盐文化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城市之魂。于海根《中国海盐文化与盐城城市精神》(《盐业史研究》2009年第1期)指出风格独特的盐城城市精神传承于中国海盐文化的精髓。于海根《论海盐文化在重塑盐城形象中的地位》(《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1期)将多元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是重塑名实相符的现代化“盐”城的必然选择。沈成宏《盐文化与盐城精神》(《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通过对盐文化的历史寻踪,挖掘了盐文化的精神内涵。他指出研究盐文化要扬长避短,培育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盐城精神,寻求新的精神家园。胡北明、雷蓉《城市新城区建设与发展城市旅游的关系研究——以自贡市沿滩新城为例》(《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1期)对自贡市在城市扩张中如何融入旅游的元素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从而为新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于海根《充分发掘方志资料资源,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江苏地方志》2008年第4期)希望方志工作者,充分发掘利用方志资源,找准城市文化定位,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力。詹玲《自贡:一座盐巴塑造的城市》(《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1期)指出辉煌灿烂、盐味十足的人文积淀,造就了自贡土地上特有的文化。井盐文化塑造了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铸就了“千年盐都”活的灵魂,是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程龙刚《自贡,盐味十足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3期)指出,是盐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盐与自贡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密不可分。杨强《试论池神庙与运城的兴建与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59·发展》(《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1期)认为池神庙是运城“盐城”特色的厚重文化载体,它见证了运城的发展变迁。凌申《盐业与盐城的历史变迁》(《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2期)探讨了盐业对盐城形成、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曾凡英《盐业与自贡城市发展》(《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3期)论证盐业赋予了自贡城市异乎寻常的内在动力,并构建了一种理论框架,揭示自贡在中国城市近代化中的典型性和崇高地位。(六)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盐文化“在中国盐业漫长的发展和演进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成为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在此,对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的盐文化进行综述。文学作品中的盐文化:颜同林、谭琳妃《小说<自流井>与盐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从文学的角度指出,左联川籍作家王余杞的长篇纪实小说《自流井》,首次复现了民国时期四川自贡地区王三畏堂盐业世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及其原因。因而,无论是从盐文化还是地域文化角度来审视,《自流井》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陈裕荣《王余杞代表作<自流井>与盐文化》(《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分析得出,小说《自流井》蕴含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体现了自贡这一特殊地区的特殊产业——盐业,描述了自流井这片土地上以盐为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颜同林《<自流井>与井盐文化》(《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认为《自流井》写盐都之事,呈现盐都之文化。小说中描述的井盐生产流程、盐场生活习俗、川南地域的民间风习等盐都景观,都弥漫着浓郁的盐文化特色。李太平《试论魏明伦剧作与盐文化》(《自贡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认为魏明伦作品结胎于盐业文化的母体。仓显《东方盐文化与明清小说》(《水浒争鸣(第十辑)》,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8年版)指出五彩斑斓的盐业生活,为明清时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吴中成认为小说《镜花缘》产生的场所是淮北盐都板浦,由于经受着两淮盐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镜花缘》的问世是盐文化的积淀。李树民《赵熙文学活动与自贡井盐文化》(《盐业史研究》2010年第3期)指出赵熙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十分丰富的自贡井盐文化内容,赵熙在众多文学活动中扮演了由盐业实业家走向艺苑的导师的角色。李树民、王余《西门庆涉足盐业一说》(《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4期)认为《金瓶梅》中描绘的盐商代表西门庆的贩盐情形,为盐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并进一步分析了明代中后期盐业乃至商业发展缓慢而艰难的原因。李树民《明清长篇小说中的“盐”现象发微》(《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版)分析明清长篇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的“盐”现象,借以窥见盐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存在状态。蒋朝军《从三组小说的改写看明代小说家的扬州盐商情结》(《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1期)以文言小说改编的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杜子春三入长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石点头》第五回为切入点,指出改写者的扬州盐商情结,说明明代扬州盐商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声名显赫的独特阶层。何清、曾凡英、罗小兵《从“盐梅”、“盐车”意象看唐诗中的盐文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尝试从意象角度出发,看唐诗中的盐文化。由于“盐梅”与“盐车”是《全唐诗》中所辑录的含“盐”诗歌中,使用度最高的两个词汇。认为这两个词在意象上实则附带着封建政治———————————①宋良曦.中国盐文化的内涵与研究状况[G]//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2008.《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60·领袖渴望贤臣良将的心态,粘连着文人们努力跻身于政务高位,并由此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内在驱动力。张银河《汉魏六朝辞赋中的盐文化现象》(《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对汉魏时期著名辞赋家,如贾谊、枚乘、扬雄、左思、王度、鲍照、谢惠连、张融、刘祯及郭璞等辞赋中的盐文化现象,进行了分类介绍。柴继光《黄帝蚩尤之战原因的臆测》(《盐业史研究》1991年第2期)根据神话传说的内容,对黄帝蚩尤之战的原因进行了推测。艺术作品中的盐文化:张传藻《淮盐文化与海州五大宫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认为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演变,与淮盐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州五大调是淮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对其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淮盐文化。宫修建、曾凡英《论文化、生命与盐的关系——兼谈川南盐业经济土壤中蕴育的音乐文化》(《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通过对特定环境下音乐与劳动的关系的分析,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逐渐远离上层建筑的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做出新的解释。(七)饮食中的盐文化综述在饮食中的盐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自贡盐帮菜的研究上,出版专著有吴晓东、曾凡英、康珺《味觉的盛宴——自贡盐帮菜》(巴蜀书社2009年版)和陈茂君《自贡盐帮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在论文方面,以吴晓东的研究较成体系。如吴晓东《论自贡盐帮菜的形成与发展》(《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2007年版)对盐帮菜的定义、形成、发展及特色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吴晓东《自贡盐帮菜文化内涵浅析》(《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从自贡盐帮菜的形成、风味、技艺、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盐帮菜的文化内涵;吴晓东《自贡盐帮菜分类初探》(《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4期)从自贡盐帮菜的发展历程,形成原因等去探寻自贡盐帮菜的类型;吴晓东《发展自贡盐帮菜的构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通过对发展自贡盐帮菜的意义、有利条件及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发展自贡盐帮菜的策略和途径;吴晓东《自贡盐帮菜的特色烹饪技法及其成因探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探寻自贡盐帮菜极富创意的烹饪技法及其成因,希望能够丰富自贡盐帮菜的理论研究,促进自贡盐帮菜烹饪技法的传承;吴晓东《自贡盐帮菜的风味浅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探寻自贡盐帮菜的风味特色及其成因,以期丰富自贡盐帮菜的理论研究,提高盐帮菜的核心竞争力;吴晓东《浅论盐帮菜》(《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探究了盐帮菜兴盛的原因,并对盐帮菜的内涵、特征、分类等进行了界定。吴晓东、曾凡英《自贡井盐对自贡盐帮菜影响初探》(《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通过对自贡井盐在自贡盐帮菜形成、传播、分类、特色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揭示了自贡井盐与自贡盐帮菜的密切关系。王敏、吴晓东《自贡盐帮菜餐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商贸》2010年第13期)在对自贡盐帮菜餐饮企业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贡盐帮菜餐饮企业的发展策略。王敏、吴晓东、康珺《论自贡盐帮菜餐饮企业的经营特色》(《科学之友》2010年第2期)通过对自贡盐帮菜餐饮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鲜明的盐文化主题,紧贴大众的服务理念,口味独特的菜品,合理化的定价,是自贡盐帮菜餐饮企业的经营特色。王敏、康珺《自贡饮食文化特色与现状初探》(《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5期)以饮食文化的内涵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61·为切入点,梳理了自贡饮食文化形成的脉络,总结了自贡饮食文化的特色,并对自贡饮食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康珺《基于盐文化的自贡城市餐饮品牌塑造》(《江苏商论》2011年第9期)认为以盐文化为核心塑造自贡独具特色的城市餐饮品牌,作为自贡对外开放的形象新名片,对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弘扬地方美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宋良曦《中国盐文化奇葩——自贡盐帮菜》(《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论述了自贡盐帮菜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与盐业经济文化的关系,考证了自贡盐帮菜的代表菜、名厨和名店。宋良曦《中国盐与食文化》(《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指出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且是食文化孕萌、衍展的基因和传承密码,中国盐始终与食文化的演进相伴相随。(八)民俗、节庆、祭祀中的盐文化盐文化在形成发展中,逐渐融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民俗、节庆、祭祀文化中,不难发现盐文化的身影。民俗中的盐文化方面:钟长永《盐与云南的民俗风情》(《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2期)从云南的民俗风俗中寻找滇盐文化的踪迹。魏完《盐与异域风情》(《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1期)介绍了有关盐的风情习俗,认为这些风情习俗是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盐文化的历史积淀,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今各民族某些文化生活现象,以及盐文化的影响。节庆中的盐文化方面:石军等《浅谈盐文化促自贡灯会旅游发展》(《现代商业》2009年第35期)希望利用现有的井盐文化旅游资源来促进自贡灯会旅游的发展。游建军、康珺《井盐节庆文化与自贡城市文化建设的探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在分析传统节庆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贡井盐文化的独特性,分析了目前制约自贡节庆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节庆文化活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宋良曦《中国盐业与地方会节》(《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版)指出随着中国盐业的演进发展,逐渐形成的与盐业有关或由盐业的行业群体主办的地方会节,是中国地方会节中别具行业特色的组成部分。祭祀中的盐文化方面:杨强《池神庙的变迁与河东盐池的生产》(《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指出池神庙的变迁反映了河东盐池的生产轨迹,每一次的封神与扩建,都反映了当时池盐的生产状况。薛卫荣《运城盐业生产的池神崇拜》(《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指出盐池神庙是河东池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诸神封赐的变化,祭祀活动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宋良曦《中国盐业的行业偶像与神祇》(《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阐释了盐业行业偶像与神祇的诞生,是盐业从业者们给真实的开业祖师赋予了神的智慧,使其成为虚构的技艺神灵,并论述了行业神祇的功能意义。朱荣艳《维吾尔族盐文化浅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从维吾尔人关于盐信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习惯法三方面来阐述盐在维吾尔民众生活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探讨了维吾尔民族盐信仰形成的原因以及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九)盐文化研究的其它内容盐文化研究内容广泛博杂,除前面所述的研究内容外,还涉及到诸如区域文化、盐商文化、盐业建筑、盐井、人物、沐浴、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盐文化研究的区域文化方面:陆远权、邓显皇《重庆古代盐业对文化的影响》(《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指出重庆的盐业开发历史悠久,蕴藏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盐业文化内涵。重庆古代盐业,对语言、文学产生了一《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62·定影响,推动了重庆地区先秦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邓显皇《万县地区盐文化刍论》(《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4期)认为万县地区盐业开发对该地区先秦文化,政区建制和官吏设置,城镇的形成,宗教祭祀和地方会节,与盐有关的民间传说,语言和文学以及古建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江太新、苏金玉《明清扬州繁华之探讨》(《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3期)认为明清之际扬州繁荣的原因,即与漕运的便利、扬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徽商的商业活动密不可分。席建彬《地方文化视域中的淮盐文化精神考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认为作为一种尚处边缘的文化,淮盐文化的建设还有待在物质保护、精神提升等方面做好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工作,进而提升其在地域文化开发和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刘卫国《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2007年)探析了渝东盐业对形成三峡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林文勋《诺邓村: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解读》(《盐业史研究》2004年第4期)分析了诺邓村基本情况及盐与诺邓村的文化和经济关系,并对诺邓村的未来之路进行了思考。阿波《自流井盐文化札记》(《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4期)认为自流井积累了极为丰厚的井盐文化,不仅有自身形成的文化积淀,还有盐业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投影。自流井的自然人文诸领域无处不被“盐”气所“卤”化。盐商文化方面:陈星生《两个城市的背影——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比较研究》(《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2期)对清末民初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如何利用政策、运作市场,以及在致富后捐输报效的目的,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扬州盐商自贡盐商的发轫和衰败,都与国家的盐业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万利《简论自贡盐商的公益行为》(《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2期)论述了自贡盐商发家后,曾对有益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汪崇筼《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一:捐资兴教》(《盐业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二:著述》(《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1期)、《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三:园林聚会》(《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分别论述了清代徽州盐商曾为社会做出的文化贡献表现在:捐资兴教、著述及园林聚会方面。蒋朝军《从清代小说看扬州盐商的经营状况和盐业政策》(《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4期)根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等小说中情节,探究扬州盐商的经营状况和盐业政策。盐业建筑方面:宋良曦《自贡盐业会馆的兴起与社会功能》(《盐业史研究》2001年第4期)论述了自贡盐业会馆的兴起与建筑形制,通过考析自贡盐业会馆的社会功能,论证了盐业会馆的行帮属性、经济运作和文化内涵。郭广岚《西秦会馆戏雕三辩》(《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1期)对西秦会馆献技楼上楼沿栏板下层左起第二副木雕、贲鼓阁楼沿栏板上下层正中的木雕及献技楼楼沿栏板上下层左起第一幅木雕的内容进行了考辨。郭广岚《四川自贡西秦会馆贲鼓、金镛两阁楣板戏雕考》(《中华戏曲》2005年第1期)对西秦会馆贲鼓、金镛两阁楣板戏雕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考证。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木雕赏析(一至十四)》(《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2期至2001年第3期)带领我们赏析了西秦会馆木雕内容。焦颖慧《自贡宗族祠堂建筑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以自贡地区的宗族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对自贡自身历史沿革及其盐业历史文化演变的把握,通过大量的乡土考察和调研,对宗族祠堂的产生、发展、建筑空间艺术,以及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进行了研究。周萌《西秦会馆——盐业盛世的精神、文化流淌》(《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版)介绍了西秦会馆所集中演绎的礼、俗文化及辉煌的装饰艺术。李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63·盐井:刘德林《火井王——磨子井探析》(《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3期)对磨子井开凿的背景,开凿的深度,产量推算方法及开凿成功的价值进行了介绍。鲁子健《临邛火井考》(《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对《华阳国志》记载的“井有二水”一句做了释疑,探索了古临邛火井的深度、地理位置及历史演变等问题。此外,赵伯蒂《圣人与盐——浅谈古代先贤与盐的不解之缘》(《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版)考证《孟子·告子篇》中论述的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六位古圣先贤,竟然均与盐有着密切的关系。王芳《盐与沐浴》(《盐业史研究》2003年第4期)梳理了古代的沐浴习俗,介绍了盐在沐浴中的功用,指出开发盐卤浴,必将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宋良曦《中国盐与中医学》(《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2期)指出中医学上形成的以盐为其内涵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丰富了传统的中医文化,同时盐文化亦在中医中药学的框架中得以延伸。传统中医学对盐的容纳和对盐的药用功能的开发过程,亦即是中医文化和盐文化的融合过程。黄宗凯《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盐文化特色》(《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版)认为民国时期的自贡报业或因盐政、盐商出资兴办,或因以盐业生产、盐政、盐务和盐工生活为其主要内容,而与盐业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黄俶成《东西方商业革命中的两淮盐业文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论述了东西方商业革命时,西方的商业革命很快转入工业革命,而东方则失去机会。因此应总结历史教训,为21世纪东方世界的腾飞作贡献。周鸿承《试论盐在中国酱文化史上的意义》(《酱缸流淌出的文化——2007中国首届酱文化(绍兴)国际高峰论坛文集》,2007年)着力对中国古代盐在中国酱中的地位和中国古代酱盐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对中国酱盐文化情节内涵和外延的拓展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罗林平《<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释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认为《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是河东盐池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盐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可以纠正史之误,而且可补正史之阙,史料价值极高。薛正昌《定戎寨盐池与宋夏战争——兼论盐文化》(《西夏研究》2010年第1期)认为宋夏之间的战争冲突在百余年间时停时起,除了政治、军事等原因外,盐池的争夺是宋朝与西夏边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文化意义上看,丝绸之路穿越千年古道,除了地理意义上的多元价值外,与盐池同样有着密切关系。鲁子健《大宁盐泉与巫臷文明》(《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对古巫臷的地理位置、臷民的族属及其对四川盐业的开发利用情况做了探讨。(十)盐文化的传承弘扬人类在漫长的盐业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了丰富的盐文化。盐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对其进行传承弘扬,是社会的需求,也是盐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陈宏《如何打造具有执行力的渝盐文化》(《中国井矿盐》2009年第1期)、顾永庚《构建新型盐业企业与淮盐文化的现代传承》(《苏盐科技》2007年第3期)、张宜亮《关于对盐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几点思考》(《苏盐科技》2002年第1期)、冯家道《用创意灵感激活淮盐文化产业》(《苏盐科技》2010年第2期)均提出将盐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在发展企业文化过程中,传播和弘扬盐文化。韩爽《海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科技信息》2008年第34期)指出海盐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盐城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从发展海盐产业链条、建立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构建海盐RBD、发展海盐工业旅游、完善网上配套服务设施等方《盐业史研究》2013年2期·64·面,提出了海盐文化产业化的措施。江昀《论盐文化保护的大众媒介策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版)分析了我国盐文化保护局面的严峻性与迫切性,构建了大众媒介对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关系模型,提出了盐文化保护的大众媒介策略。张翅、江昀《论自贡盐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若干问题》(《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版)。在了解了自贡盐文化宣传与保护的现状后,提出了盐文化宣传与传播的三个策略。谭政、江昀《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科技传播》2012年第1期)论述了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作用明显。三、盐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总体来讲,盐文化研究,视角多样。如王瑞成《盐都盐文化初探》(《盐业史研究》1994第2期)用盐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视角,从各个层面对自贡盐文化及其生成过程作了分析。于云洪《论潍坊盐业的起源和发展》(《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从盐业史角度对山东潍坊盐业的起源和发展、制盐体制和技术、盐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赵逵、杨雪松《川盐古道与盐业古镇的历史研究》(《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2期)运用城市史研究视角,以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为线索,对传统民居聚落进行研究。黄健《关于建立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的一些设想》(《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2007年版)从博物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在自贡建立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的一些设想。杨丽娟《盐文化旅游的根隐喻:古代科技文明之现代朝圣》(《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3期)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成功建构了盐文化旅游的实质:古代科技文明的现代朝圣。就其它视角而言,前文提到的盐文化的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多从旅游学视角进行探讨;盐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多从遗产学视角进行分析;民俗中的盐文化,多从民俗学研究视角来挖掘。综上所述,我国盐文化研究成果丰硕。虽然目前盐文化研究已进入繁荣阶段,但若要进入成熟阶段,还需要有更多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论著。从研究内容上看,涉及到盐文化资源梳理介绍、盐文化开发保护诸多方面,内容丰富。从研究视角上来看,这些研究多借诸于历史学、旅游学、遗产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视角宽泛。总之,盐文化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盐文化研究若取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责任编辑:周劲)
本文档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_李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86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