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屈大均山水记研究

屈大均山水记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屈大均山水记研究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屈大均山水记研宄宁永颖二〇一九年六月闽南师范大学学校代码:10402学号:2016012010分类号:密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屈大均山水记研究学位申请人:宁永颖指导教师:张则桐教授学位类别:文学硕士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九年六月CODE:10402NO.:2016012010U.D.C.:ClassifiedIndex: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LiteratureAResearchonQuDajun&rsquo...

屈大均山水记研究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屈大均山水记研宄宁永颖二〇一九年六月闽南师范大学学校代码:10402学号:2016012010分类号:密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屈大均山水记研究学位申请人:宁永颖指导教师:张则桐教授学位类别:文学硕士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九年六月CODE:10402NO.:2016012010U.D.C.:ClassifiedIndex: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LiteratureAResearchonQuDajun’slandscapeNotesCandidate:NingYong-yingSupervisor:Prof.ZhangZe-tongSpecialty:TheancientliteratureofChina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LiteratureUniversity:MinnanNormalUniversityDateofOralExamination:June,2019摘要I摘要伴随着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转型,文学的演变充满了惊喜和突破,游记文学亦不例外。在这段时期,文人因政治、社会或个人等原因奔走,留下了诸多山水散文,加上在清代朴学精神的影响,融入诸多学术考证的“学人游记”应运而生。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和屈大均等都是“学人游记”创作主体的主要代表,他们批判晚明以来空疏的学风,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给文坛注入的新的生气,促进了传统游记文学的新旧转型。屈大均作为其中一员自然功不可没。本文将立足于明末清初具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屈大均的山水记作品作系统的探究,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山水记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首先对屈大均的生平进行梳理概述;其次勾勒出屈大均游历岭南各地和多次逾岭北游的具体踪迹,尽量还原屈大均的游历的面貌;最后对屈大均山水记散文进行梳理。第二章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从明清易代这一复杂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其具体的文学创作,展现屈大均山水记当中丰富政治意味。第三章屈大均山水记的地域书写。根据屈大均的游历的踪迹,通过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探究屈大均的山水记有关岭南、西北以及其他地区的地域书写,从而展现各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人物景观以及风俗民情。第四章屈大均山水记的艺术成就。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展示屈大均山水记中的艺术成就,分别为:重考据的学者之气;善说理、尚议论;不拘一格的抒情特色;灵动变化而富有诗意。其次,通过联系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这一时期的游记文学风貌与价值。关键词:屈大均;山水记;政治;地域AbstractIIIAbstractWiththetransformationofsocialhistoryin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ies,theevolutionofliteratureisfullofsurprisesandbreakthroughs,andtravelliteratureisnoexception.Duringthisperiod,theliteratiranaroundbecauseofpolitical,socialorpersonalreasons,leavingalotoflandscapeprose.CoupledwiththeinfluenceofthespiritoftheschoolintheQingDynasty,the"studytravelnotes"thatincorporatedmanyacademictextscameintobeing.GuYanwu,WangFuzhi,HuangZongxiandQuDajunarethemainrepresentativesofthecreativesubjectsof"StudentTravelNotes".TheycriticizedthestyleofstudythathasbeenemptysincethelateMingDynasty,andheldhighthebannerofsocialadiministration,theseactionshaveinjectednewenthusiasmintotheliteraryworldandpromotedthenewandold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travelliterature.Asoneofthem,QuDajunmadealotofcontributions.Basedonthespecificpolitical,socialandculturalbackgroundsof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ies,thispapersystematicallyexploresQuDajun'slandscapeworksandexploresitsuniquevalue.Theintroductionpartof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originofresearch,theresearchresultsofpredecessorsandthedefinitionofrelatedconceptsoflandscapes.ThefirstchapterdiscussesQuDajun'stravelcareerandlandscapecreation.Firstofall,itsummarizesthelifeofQuDajun.Secondly,itoutlinesthespecifictracesofQuDajun'stravelstoLingnanandmanytimesoverthenorthoftheridge,alsotriestorestoretheappearanceofQuDajun'stravels.Finally,itsortsouttheQuDajunlandscapeandessays.ThesecondchapterisaboutthepoliticalwritingofQuDajun'slandscape.Startingfromthecomplicatedbackground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combinedwithitsspecificliterarycreation,itshowstherichpoliticalsignificanceof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IVQuDajun'slandscape.ThethirdchapterisabouttheregionalwritingofQuDajun'slandscape.AccordingtothetracesofQuDajun'stravelsandanalyzingandunderstandingofthetextindepth,itexploredtheregionalwritingofQuDajun'slandscapesaboutLingnan,Northwestandotherregions,thusshowingtheuniquegeographicalfeatures,characterlandscapesandcustomsofeachregion.ThefourthchapteristheartisticachievementofQuDajun'slandscape.Firstly,throughin—depthanalysisofthetext,theartisticachievementsintheQuDajunlandscapeareshownas:thescholars'ethicsofre—examination;thegoodreasoningandtheargumentation;theeclecticlyriccharacteristics;theagilechangeandpoetic.Secondly,throughthespecialbackgroundofthetimesin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ies,thestyleandvalueoftravelliteratureinthisperiodwasrevealed.Keywords:QuDa—jun;landscape;politics;region目录V目录摘要..............................................................................................................................ⅠAbstract....................................................................................................................III绪论................................................................................................................................1第一节研究缘起..........................................................................................................1第二节研究综述..........................................................................................................2第三节山水记相关概念的限定..................................................................................8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11第一节屈大均生平与思想................................................................................11一、生平......................................................................................................11二、思想......................................................................................................13第二节屈大均的游历........................................................................................18一、东北之行与漫游吴越..........................................................................18二、西北之旅..............................................................................................19三、入桂与避祸南京..................................................................................20第三节屈大均山水记创作梳理........................................................................21第二章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书写............................................................................25第一节悼故国之沦亡........................................................................................25第二节悲民族之衰微........................................................................................29一、华夷之防..............................................................................................29二、坚守正统,以夏变夷..........................................................................31第三节展复明之抱负........................................................................................33第三章屈大均山水记的地域书写............................................................................39第一节述父母之邦——岭南地域书写............................................................39一、自然山水............................................................................................39二、历史古迹............................................................................................42三、民间信仰............................................................................................43第二节寻中华之源——西北地域书写............................................................45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VI一、自然山水..............................................................................................45二、历史古迹..............................................................................................49三、民俗民情..............................................................................................52第三节其他地区地域书写................................................................................55一、代州......................................................................................................55二、北京......................................................................................................57第四章屈大均山水记的艺术成就............................................................................61第一节重考据的学者之气................................................................................61第二节善说理、尚议论....................................................................................63第三节不拘一格的抒情....................................................................................66一、雄肆奔放..............................................................................................66二、含蓄蕴藉..............................................................................................68第四节灵动的语言............................................................................................71第五节明末清初的游记风貌与屈大均山水记的价值....................................73结语..............................................................................................................................77参考文献......................................................................................................................79致谢..............................................................................................................................8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87绪论1绪论第一节研究缘起屈大均(1630—1696)生在广东南海县,遭遇坎坷传奇,身份复杂多变,以致姓、名、字、号多变。屈大均因曾寄养邵家,初姓邵名隆,后复姓屈,易名绍隆,字介子,归儒后定名为大均,字翁山,世称“翁山先生”。屈大均一生著作丰富,但是其作品多具有反清思想,雍正、乾隆年间曾经两度饬行禁毁。嘉庆以后,屈大均的诗文因清廷文禁政策有所松动才能再度显于人世。今以朱希祖(1879—1944)《屈大均著述考》所列观之,屈大均著述三十余部,部分已经散佚,只有其中十余部存世:《翁山易外》七十一卷、《四书补注兼考》二十八卷、《皇明四朝成仁录》(今存四卷本、三卷本以及十卷本)、《永安县次志》十七卷、《广东新语》二十八卷、《屈翁山诗外》二十卷、《屈翁山文钞》十卷、《翁山文外》(今存十六卷本、二十卷本、十七卷本以及四册不分卷本)、《道援堂诗集》(今存二卷本、八卷本以及十三卷本)、《骚屑》二卷、《屈翁山诗略》四卷、《屈翁山诗集》八卷、《广东文集》八册、《广东文选》四十卷。1996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欧初、王贵忱所编撰的《屈大均全集》八册是在前人研究整理成果的基础上而成的,是屈大均著作的大汇集,方便了当今学者对屈大均的研究。历经明清易代动乱的屈大均,一生乐游山水,在粤期间已是游遍岭南山水,又曾多次北上游历,纵览各地名山胜水,凭吊古今历史之遗址。自清顺治九年(1652)始,屈大均多次逾岭北游。顺治十五年(1658)春,继庐山之行后屈大均再次逾岭北游,他先前往东北周览辽东形势,其后转向齐鲁,流连吴越,与抗清义士魏耕(1614—1662)、祈班孙(163—1673)等人结交,参与郑成功(1624—1662)等人的匡复大计。不久,郑成功、张煌言(1620—1664)的北伐失利,江南局势不稳,屈大均便于康熙元年(1662)南归,迁居家乡沙亭,还俗为儒。三年后,屈大均重启北游之旅。康熙四年(1665),他又至前往金陵,游吴越,是年岁暮至陕西三原城,期间游太华、入西安,至代州识顾炎武(1613—1682),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又数次往返京师,于康熙八年(1669)归番禺故里,此后移居东莞,游历粤西等地。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1612—1678)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决意复明的屈大均成为吴三桂幕僚,入湘从军,后监军桂林,不过因洞悉吴三桂僭窃之意,毅然于康熙十五年(1676)托病辞职返粤。康熙十八年(1679),为避狱祸屈大均携妻儿入江西,只身赴南京,直至风声渐平,于康熙十九年(1680)回到番禺。其后,三藩平,台湾郑克塽(1670—1707)归降,屈大均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产,从此不复远游,足迹不出岭南,而是常与当地官员、文人唱和,以特殊的身份斡旋于遗民和当政者之间。在这段漫长而充满传奇的岁月中,屈大均写下不少出色的山水记作品,这些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描写山水、歌颂自然,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加上屈大均本人厚重的学者气息和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使其山水记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值得后世深入探讨。本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拟依据欧初、王贵忱编撰《屈大均全集》中的《翁山文外》、《翁山文钞》、《翁山佚文》以及《广东新语》里相关的散文篇章,以屈大均山水记散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考察,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和屈大均的生平经历,对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书写、地域书写以及艺术成就进行深入的论述,以期对屈大均山水记散文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第二节研究综述据笔者所搜集整理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来看,由于清代前期严厉的文禁政策,具有反清思想的屈大均的著述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关注,直至清末,学界对于屈大均的研究才逐渐展开。从清末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界对屈大均的研究集中于对屈大均生平和具体行迹等方面。虽然现存清代不少有关屈大均的传记,但是除了钱林(1762—1828)《文献征存录》和陈伯陶(1855—1930)《胜朝粤东遗民录》对屈大均生平和行迹作了详细的记载外,大都较为简略。直至清末民初,屈大均成为关注热点,其生平事迹的挖掘得到新的进展。《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文苑》一、邓之诚(1887—1960)《清诗纪事初编》卷二、陈衍(1856—1937)《感旧集小绪论3传拾遗》卷四、汪兆镛(1861—1939)《岭南画征略》卷二等等各有其小传。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三详细记录了屈大均的一生,近人朱希祖《屈大均传》、《番禺县续志》卷十八和《屈氏族谱》亦记载了屈大均的一些鲜为人知事迹,另外黄节(1873—1935)《屈大均年谱》、汪宗衍的《屈翁山先生年谱》先后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屈大均的生平行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有关研究部门在广东联合召开了纪念屈大均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就屈大均的思想、文学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这一时期,学界开始把注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对屈大均的思想、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上,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不多,除了陈卫民《翁山诗论初探——兼评翁山与渔阳的异同》(《开放时代》,1985年第1期)、赵永纪的《屈大均诗学渊源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朱则杰的《论清初浪漫主义诗人屈大均》(《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等数篇有分量的文章外,而其他论文论述都较为浅薄和空泛,研究价值不大。进入到九十年代,学界对于屈大均的研究迎来了一个相对繁荣和稳定发展的局面。“屈大均思想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番禺市举行,会后出版了有关屈大均研究的论文集,为屈大均研究提供了各种新思路。同时,1996年整理出版的《屈大均全集》共八册,为屈大均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材料,给研究者带来不小的便利。根据笔者整理,自九十年代以来,现有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屈大均的著述7本、相关学术研究论文约140篇。通过对这些成果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现今屈大均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其人格精神的研究在司徒彤、李毅瑜和谭斌等的《从来赵燕多豪杰,舍却沙亭何处寻:试论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屈大均的忧患意识》(《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一文从屈大均的诗文和生平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认为屈大均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形成的动力源自教育熏陶、人生经历和岭南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李建华《多面人生——屈大均的人格内涵》(《岭南文史》,2002年第1期)一文把屈大均作为明清易代变革中众多士人的代表,从“凡夫俗子”、“英雄本色”“本是儒生”和“遗民终老”四个人生轨迹来阐释屈大均人格气节的形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4成和变化,丰富了屈大均的人格魅力;章玳《屈大均人格精神论》(《文教资料》,2004年第1期)则认为屈大均的多元化人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展现其自由的人格特征:以偏执狂热的儒者本色为主导人格、兼有以豪放的性格和英雄主义为主体的游侠人格。另外,如姜小平《翁山先生的“屈姓”情结》(《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袁美丽《僧服儒心,以儒为本—一记王朝鼎革与学术转型中的屈大均》(《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卜庆安《论屈大均“逃禅”》(《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等论文亦从不同角度对屈大均的人格精神、气质风范作出的阐释。这些文章对屈大均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剖析和解读,把其性格和精神立体的、全面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屈大均其它方面的课题大有裨益。二、对其思想的研究在对其儒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何天杰《屈大均的儒学情结》(《学术研究》,1997年第8期)和孙立《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两篇文章较为出彩。前者指出了屈大均异于佛家的生死观、忠孝观和对儒家圣贤之道的狂热追求并论述了屈大均儒学情结的价值取向的多各方面。后者则通过屈大均“逃禅”经历及其因由的诠释,展示了集遗民、志士、游侠、僧人、儒者和骚人六重身份于一身的屈大均复杂的思想状态,从而折射出“逃禅”遗民儒释之争的思想困境。在屈大均的文化思想研究方面,覃召文在《寻根的心迹——论屈大均》(《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中探寻了屈大均的寻根心迹,文中指出了屈大均探寻的不仅仅是楚风荆韵的宗族之根,更是以儒家精神为内核的民族之根,这种寻根心理是屈大均个人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此外,还有部分文章对屈大均经世致用思想和易学思想进行探讨,如胡雪莲《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通过对《广东新语》中体例、内容、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等的述评和分析,简要论述了屈大均经世思想形成的背景、原因、具体内容以及价值;台湾何淑苹《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2年)则对《翁山易外》一书进行了绪论5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翁山易外》的成书过程以及内容的详细考辨,充分展现了屈大均的易学思想。三、对其史学成就的研究屈大均的著述很多,其中最能体现其史学思想并为学界所关注的是《广东新语》和《皇明四朝成仁录》两部著述,关汉华、沈剑民《屈大均及其史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一文便是从这两部著述当中概括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屈大均的史学成就与史学思想的,该文通过五个方面展示屈氏史著蕴含的丰富史学思想,并且肯定了屈大均的史学所起到了启迪和先驱作用,虽然论述较为简浅,但是开创了屈大均的新研究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学界对屈大均史学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广东新语》一书上,蒋祖缘《简论新语对广东农业商品经济史的记述》(《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黄明同《屈大均与岭南商品经济》(《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彭世奖《论屈大均在广东农业文化史上的贡献》(《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第1期),高焕《关于<广东新语>中聚落资料的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张立新《屈大均<广东新语>与所记粤地民族史料》(《沧桑(史志鉴论坛)》2009年第6期),江波《明清时期纳贡贸易与<广东新语>》(《佛山科学科技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等一系列文章通过《广东新语》当中所记载的有关广东的经济、科技、农业、社会习俗等笔记史料的分析和研究,丰富了广东历史文化研究。现今学界对《皇明四朝成仁录》的史学思想的研究远远少于《广东新语》,仅陈文源《屈大均<四朝成仁录>的史学价值》(《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对作了初步的探讨,该文称《皇明四朝成仁录》为“信史”,是旨在劝诫人们勿失大义,充分表现了屈大均“正统论”以及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学思想。四、对其文学成就的研究学界对屈大均文学成就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屈大均诗歌创作的研究。屈大均诗歌是学界当前关注的热点,诸多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涉到了屈大均具体诗歌的研究、诗歌风格、诗歌渊源、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6诗学思想和意象特点等方面。王英志《论屈大均的山水诗》(《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以屈大均出游经历为线索,把屈大均的山水诗分为北方塞上诗、南京山水诗、罗浮山水诗、庐山山水诗等等,并对其山水诗的创作风格和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王瑾《屈大均边塞诗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从“屈大均北上边塞创作与交游”、“屈大均边塞诗的诗学渊源”“屈大均边塞诗的主题内容”以及“屈大均边塞诗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进而揭示屈大均边塞诗创作的地位和影响。赵福坛《略论屈大均及其诗的源流风格》(《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一文介绍屈大均诗歌的源流风格,指出其诗以风骚为宗,以李杜为楷模,兼具各家之所长。此后相关的研究结论亦无出其右,如董就雄《李白对屈大均诗论及诗风的影响》(《李白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认为屈大均诗歌师法李白是其主观追求,详细分析李白及其诗歌对屈大均诗论、诗风的影响,并探究屈大均学习李白的具体表现和继承李白诗的重要意义。董就雄另外一篇文章《杜甫对屈大均论诗的影响》(《杜甫研究》,2006年第2期)则从诗学本体观、诗学创作观、诗学鉴赏观三个方面归纳和评述了杜甫对屈大均诗论的影响,探讨屈大均重杜诗论对后世的影响。董就雄《屈大均诗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9年)是屈大均诗歌文学研究的相关著述,该书宫八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屈大均的生平交游和诗学渊源、重点分析了以本体观、发展观、创作观、鉴赏观为题诗学思想,并且对屈大均诗论的纲领、价值以及局限进行总结归纳。卜庆安《屈大均诗歌意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是对屈大均诗歌意象研究中极具典型意义的一部硕士论文,该论文对屈大均的诗歌意象作全面论述,首先从表现功能角度着眼,把屈大均诗歌意象分为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和描叙型意象三种类型,其次论述了屈大均诗歌意象的八种组合类型,接着就屈大均诗歌意象与其丰厚内蕴、屈大均诗歌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屈大均诗歌意象及其风格,对屈大均诗歌意象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论述。二是对屈大均词创作的研究。早期黄坤尧《骚屑词研究》(《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蔡国颂《海娇明珠—略论屈大均的骚屑词》(《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之四,1997年)对屈大均《骚屑》两卷词作的内容及绪论7其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屈大均的词坛地位和意义做出较高的评价。此后,岳林海《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词作的影响》(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陈冬的《论屈大均词对楚骚传统的继承及风格演变》(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和董菊《浅析屈大均词的沉郁之风》(《重庆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遗民生涯原是梦——佛教对屈大均词的影响》(《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等则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合屈大均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内涵对屈大均词作进行深入的把握,屈大均的词作、词论研究由此迈向了新的高度。三是对屈大均散文的研究。屈大均的散文数量多,并且成就亦相对突出,前人对屈大均的散文成就予以了较高的评价,如清人魏世傚(1655—1725)在《翁山文外序》中曰:“予读《翁山文外》,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不过因长期受屈大均诗名所累,其散文的研究明显不足,成果极其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屈大均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对屈大均的研究仍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屈大均散文的研究便是其中一环。当前学术界对于其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新语》上,通过分析《广东新语》中所载述的粤地史料,挖掘独特的岭南历史文化传统。其次是侧重对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中的名人传记的分析研究,发掘其史学价值。针对屈大均的散文作品与相关散文理论进行挖掘研究的论著较少,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单列一节对屈大均的散文创作进行探讨,作者把屈大均的散文大致分为人物传记、哀祭文、墓表铭文、序、书后、跋和记等七类并对各类散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论述,最后分析屈大均散文的艺术成就。卜庆安《屈大均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并没有把屈大均的散文作为了研究的重点,仅仅是对屈大均《翁山文外》、《翁山文钞》、《翁山佚文》以及《广东新语》基本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粗浅的探究。江露方《屈大均散文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是首部以屈大均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作者对屈大均散文编年进行系统的整理,论述了屈大均的散文理论,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屈大均散文的思想内容,并揭示屈大均立意高远、语言平易、取材精当、善用比兴等散文艺术特征。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8现今学术界对屈大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思想和诗歌等方面,对其散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对于《广东新语》的研究亦多停留在地方文化和民俗研究上。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对屈大均著述中的山水记散文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究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内涵和地域文化内涵,深化屈大均个体研究,从而丰富明清文学研究。第三节山水记相关概念的限定山水记是以描写山水为对象的记体散文,而山水记之“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多被人归纳为“记体文”、“杂记文”或“杂记体”当中。相对于其它散文体裁,记体散文兴起较晚,据古今学者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其萌芽于先秦,其后一直缓慢发展,直至唐代才兴起并迅速发展,到了两宋时期,便已盛行于世。记体散文最开始以记事为主。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按《金石例》云:‘记者,纪事之文也。’……而《文选》不列其类,刘勰不著其说,则知汉魏以前,作者尚少,其盛自唐始也。其文以叙事为主,后人不知其体故以议论杂之。故陈师道云:‘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耳。’盖亦有感于此也。”①而唐以后,记体散文由叙事为主逐渐转向“专向议论”的变体,这种转变主要是在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大家的手中逐步形成,并到达顶峰。唐代是记体散文发展的分水岭,唐以前的记体散文的内容单一,据《隋书·经籍志》载,唐以前的记体文只有“地理之记”和“旧事之记”,唐以后的“记”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大幅增加,而且划分更为细致,如宋人李昉在《文苑英华》中便将“记”分为“宫殿、厅壁、宴飨、公署、馆驿、楼、阁、城、城门、水门、桥、井、河渠、祠庙、祈祷、学校、文章、释氏、宴游、纪事”②二十体。记体散文历经了唐宋的繁荣发展,在表现手法上兼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一体,突破了单一的叙事模式;在题材上不断扩大,涵括记人、记事、记物、记①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116.②[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M].成都:巴蜀书社,1988.绪论9山水、记风景、记活动等。由于记体散文内容繁复、覆盖面广,其分类比较复杂,现今学者根据曾国藩对杂记文源流的论述将记体散文简约分为四个类别,如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分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①。山水记文是记体散文中的一类,亦是山水散文的一个分支,当今学者研究山水散文时有“山水记”、“山水游记”之分。虽然两者都从属于广义的游记散文之中,但是在内涵和范围上有其差异。山水记是山水文学在记体散文发展起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而山水游记则在唐宋山水记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因此,从描写范围来看,山水游记应从属于山水记。山水记和山水游记都是以山水为描写对象,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征,“游”的有无是区别山水记和山水游记的主要特征。谭家健认为山水游记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以模山范水的再现型描写为基本内容;二、有具体的游踪记录或较明显的游览意图;三、包含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体验。”②另外,王立群在《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中指出“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文体要素”③,而梅新林、崔小敬的《游记文体之辩》则认为“游程、游观、游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核心要素”④。从上述说法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认为山水游记应当有具体行踪并以文字反映自己的山水见闻和感受。山水记文侧重于写景状物,并不强调主体的抒情,同时并不一定从记游出发写山水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山水记的描写对象并不仅仅指山和水,它包括一切自然和人文景观。从内容来讲,山水记既记名山大川、奇石怪木等自然风景,亦记亭台楼阁、古刹名寺等人文景观中的有关山水景观。山水记不一定以“记”名篇,又常常隐藏在序跋文、书信文和笔记等等文体之中。同时从创作手法来看,山水记有以描写为主和记叙为主两种。综上所述,本文所论屈大均的“山水记”包括以描写和记叙为手法创作的以①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64.②谭家健.南朝山水游记初探[J].铁岭: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7.③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J]北京:文学评论,2005(3):155.④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辩[J]北京:文学评论,2005(6):35.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10一切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对象、囊括各种体例的屈大均山水散文作品。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11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第一节屈大均生平与思想一、生平明崇祯三年(1630),屈大均出生广东南海县西场(今广州市荔湾区),因为屈父澹足公自幼遭遇家难,寄养与南海邵氏家中,所以屈大均幼时以邵为姓,名曰龙。屈父讳宜遇,子原楚,号澹足,精通医理,常常为乡邻诊治而不受诊金,以致家里贫苦,但“每得金,必以购书,谓大均曰:‘吾以书为田,将以遗汝,吾家可无田,不可无书,汝能多读书,是则却厥父播,厥子耘耔,而有秋可期矣。’”①屈父饱读儒家经典,有着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耕读传家”思想,对屈大均的要求极其严厉,“日诵不问何书必以数千言为率,亲为讲解,弗以诿之塾师”②,而屈大均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每夜就母亲的黄纺织灯下,读新书三十篇,晨起在父亲面前背诵,不遗漏一字。”③年少时的屈大均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接受儒学的熏陶并打下坚实的儒学基础。明崇祯十七年(1644),也即清顺治元年,大明、大顺、大西和满清的政权不断交替,全国各地烽烟四起。是年三月,李自成率军入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殉国,明王朝宣告灭亡,史称“甲申之变”。明朝剩余势力退守江南,在权力的倾轧和争夺之下,福王朱由崧匆匆上台,监国南京,后即皇帝位,建立南明王朝,勉强延续朱明政权。在北方,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廷,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并定都北京,清朝正式入主中原。动乱的时代预示着屈大均今后传奇复杂的人生际遇,这一年屈大均十五岁,天然禅师函昰(1608—1685)认为屈大均“姿性奇异”,便把他介绍给了南粤明儒陈邦彦(1603—1647),自此屈大均展开了粤秀山(即今越秀山)读书生活。这段经历对屈大均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陈邦彦,字令斌,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年轻早有文名,乡①[清]屈大均.翁山文外[M].卷七《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屈大均全集,第三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37.②[清]屈大均.翁山文外[M].卷七《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屈大均全集,第三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37.③佚名.屈氏族谱[M]//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第八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14.闽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12试落榜后随父在大良设馆授徒,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品行多为时人所推重,是当时南粤硕儒名师。在屈大均跟随陈邦彦读书的三年时间里,屈大均深深地被老师的学识和民族气节所感染。次年(1645),政治局势愈趋动荡,清军攻陷南京,弘光帝被杀,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迎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建,改元隆武。此时16岁的屈大均以“邵龙”的姓名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屈父携家归沙亭谒庙,复姓屈氏,改名绍隆。其后清军入粤,广州城陷,永历帝逃至桂林。战事的蔓延迫使屈大均父亲携家避居屈氏故居沙亭,但是不久后陈邦彦于广东高明山区起兵,屈大均便毅然追随业师参加了抗清斗争。他在诗中亲诉这一悲壮的经历:“一呼市井千人战,广州城下兵如电。半月连营虎豹屯,六花奇阵鸳鸯变。先锋已拔骨都旗,后劲全消当户箭。岂意军无三日粮,马衔枯骨士金疮。”①陈邦彦英勇就义后,屈大均更曾冒险潜入城中收敛遗骸:“有弟子兮后死,曾沙场兮舆尸。抱遗弓兮哽咽,拾发齿兮囊之。”②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击垮初出茅庐的屈大均,反而更加坚定其抗清复国的理想追求,清顺治六年(1649),屈大均奉父命奔赴肇庆投奔永历帝,并上《中兴六大典书》,为当时的大学士王化澄所赏识,推荐其任行将官中秘,正当屈大均打算一展身手时,却收到父亲病危的消息,生性孝顺的他便辞官归乡伺疾,不久后屈父病故,屈大均只能留在家中守孝,无法继续抗清。次年,广州城再次陷入清军手中,曾参与抗清斗争的屈大均为了躲避清廷的搜捕,在番禺雷峰海云寺拜出家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两年后,屈大均以僧人身份出岭南北游,“壬辰年二十三,为飘然远游之举”③,正式展开了其断断续续的、长达约三十年的北游生涯。屈大均以僧人身份游历庐山等地,不久又南归还乡,与游粤士人龚鼎孳(1616—1673)、朱彝尊(1629—1709)互有来往,数年后又以北上访函可禅师为名目开始北游,实际上是联络义士、奔走抗清。他北上榆关,入京师,凭吊故宫;接着奔济南,见御琴,谒孔①[清]屈大均.翁山诗外[M].卷四《秋夜恭怀先业师岩野陈先生》.屈大均全集,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72.②[清]屈大均.翁山诗外[M].卷十四《死事先业师赠兵部尚书陈岩野先生哀辞》.屈大均全集,第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29.③[清]屈大均.翁山佚文[M].《髻人说》.屈大均全集,第三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471.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13林,登泰山,后流连齐鲁吴越,与抗清义士魏耕、祈班孙(1633—1673)等人联络郑成功商匡复大计。清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杀,南明皇朝正式宣告灭亡,后郑成功亦病逝于台湾。屈大均奔走数年,复明无果,唯有南归,迁居沙亭,还俗为儒。在粤期间,屈大均奉母入泷州避难,但亦时刻关注抗清局势,伺机而动。清康熙四年(1665),屈大均再度出岭北游,至金陵,游吴越,岁暮至陕西三原城,期间游太华、入西安。后屈大均在友人的介绍下迎娶王华姜为妻,至代州识顾炎武((1613—1682),又数次往返京师,上下极力奔走,却都无益于抗清事业,只好于清康熙八年(1669)携妻女归番禺故里。此后屈大均移居东莞,游历粤西等地。隔年,由于不堪沿途的奔波加上水土不服,屈大均妻子王华姜病亡,这无疑给屈大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家庭的变故磨灭不了屈大均抗清复国的热情,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1612—1678)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自粤北入湘从军,后监军桂林,后因洞悉吴三桂僭窃之意,遂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托病辞职返粤。随着清廷平叛势力的增强,逐渐收复广东、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害怕清廷秋后算账的屈大均便携妻儿入江西避祸,后只身赴南京,直至风声渐平才于康熙十九年(1680)回到番禺。其后,三藩平,台湾郑克塽(1670—1707)归降,屈大均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产,从此不复远游,足迹不出岭南。在晚年,屈大均有时会与当地官员、文人唱和,以特殊的身份斡旋于遗民和当政者之间,但是绝大部分过时间都潜心于学术,对广东地区的文献、地理和方物等等的研究和整理倾注极大的热情。清康
本文档为【屈大均山水记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9-10-28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