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

“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

举报
开通vip

“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毕业论文题目:“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学生姓名:许辉学生学号:0802010355系别:中文与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届别:2012届指导教师:祝亚峰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1目录引言………………………………………………&...

“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
毕业论文题目:“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学生姓名:许辉学生学号:0802010355系别:中文与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届别:2012届指导教师:祝亚峰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1目录引言…………………………………………………………………………………………(2)一、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叙事………………………………………………………(3)二、“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的主题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4)(一)小说主题………………………………………………………………………(4)(二)电影主题………………………………………………………………………(5)三、“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改编…………………………………………(5)(一)、人物的改编……………………………………………………………………(6)1、主人公的变化……………………………………………………………………(6)2、王小灯父亲的改编………………………………………………………………(7)3、王小灯婚姻的改编………………………………………………………………(7)(二)、叙事线索的差异………………………………………………………………(8)1、小说叙事…………………………………………………………………………(8)2、电影叙事…………………………………………………………………………(10)注释………………………………………………………………………………………(11)致谢………………………………………………………………………………………(11)“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2“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学生:许辉指导教师:祝亚峰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摘要:2010年,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催泪之作《唐山大地震》与全球观众见面了,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获得了巨大成功。电影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小说和改编后的电影在内容、主题、人物、叙事线索等方面表现出了差异性,但两部作品均呈现出了各自的精彩。本文将从作品表述的内容、主题表达、人物改编、叙事线索等方面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两部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关键词:余震;唐山大地震;主题;人物;叙事线索TangshanEarthquake:FromthenoveltothemovieStudent:XuHuiInstructor:ZhuYafengDepartmentofChineseandthemedia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Abstract:In2010,ThefamousChinesedirectorFengXiaogang'stearfor"Tangshanearthquake"withtheglobalaudience,afterthefilm'sreleasecausedastrongreaction,wasagreatsuccess.ThefilmsadaptedfromChineseAmericanwomanwriterZhangLing'snovel"Aftershock",toldastoryof"23seconds,32years".ThenovelandThefilmintermsofcontent,themes,characters,narrativethreadshowsdifferences,butthetwoworksareshowingtheirwonderful.Thisarticleworksfromtherepresentationsofthecontent,theme,characters,thenarrativeclue,adaptedto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works.Keywords:Aftershock;TangshanEarthquake;Themes;Characters;Narrativeclue引言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2010年,也很少有人不知道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主题表达、制作技术等方面都是成功的,其票房更是创了多项国产电影的记录。通常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好的剧本。《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翎写于2006年的小说《余震》,电影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小说有所改动,最终效果是很理想的。本文旨在从主题、人物、叙事线索等方面来品析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性。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3一、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叙事张翎的小说《余震》以旅加(加拿大)华人王小灯(原名万小登)为主人公,叙述了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给她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小登与小达是一对双胞胎,地震时姐弟俩被埋在废墟中,被同一块水泥板压住,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母亲李元妮最终选择了儿子小达。由于母亲的放弃,小登幼小的心中充满了被抛弃的伤痛。幸存之后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一对中年夫妻收养了与亲人离散的小登,从此改名为王小灯。养母董桂兰就像小登心灵的一盏守护灯,给小灯最细心的呵护和全部的爱。然而在小灯13岁时养母罹患癌症去世,养母的死使小灯重新回到了无依无靠的孤独之中,加上养父长期孤寂生活的扭曲以致于对小灯做出了侵犯行为,小灯带着“冰冷”再次回到一个人的世界。后来小灯结婚生子,去了加拿大,但由于心理阴影的困扰,她常年焦虑失眠头痛,无法正常工作,家庭关系紧张,三次自杀未遂。在心理医生的提议下,30年后,小灯重回唐山,在老楼前见到了母亲李元妮,伴随老人的是一对孙子、孙女——纪登、念登,还有老人心中对女儿无限的思念。小灯终于推开了心灵之窗。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1969年,卡车司机方大强在祈祷中迎来了自己的龙凤胎儿女:方达、方登。妻子李元妮差点因难产送命,好在母子平安,一家人欢喜地离开医院,从此过上普通却幸福的生活。时间走到1976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夏天,唐山这个中型工业城市,一家人虽然只拥有很小的空间,却温馨和睦。方大强这次出车回来,给娘仨带来了普通人家难得一见的物件——风扇,姐弟俩抱着一路撒欢似地跑回家,惹得旁人侧目。姐姐方登明显比弟弟方达要活泼,方大强经常出门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姐弟俩都特别高兴。李元妮看着孩子和丈夫,心中满是对未来好日子的憧憬。她不会想到,几个小时以后,一家人的幸福会以怎样惨烈的方式被撕碎。7月28日3时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的两边。李元妮依稀听见方达微弱的喊声,四周余震不断,若不做决定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无论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从哪边开启,都意味着另一个凶多吉少。救哪个,决定权只能交给母亲。李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救弟弟吧……”。两个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地听到了母亲的宣判。命运让她成了最残忍的人!夹裹着灰泥的大雨倾盆洒落,黑色的天幕下哀鸿遍野。23秒的天崩地裂,让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震后,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4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分隔多年的姐弟俩分别赶赴抗震第一线,弟弟这才知道姐姐还在人间,于是引出了姐姐回家这一段剧情。而姐姐在近乎重演的历史面前,才真正触摸到当年的疼,理解母亲曾经的决定。他们一家人的生命轨迹才重新有了交点,走到了一起。二、“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的主题表达(一)小说主题小说作者张翎曾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余震》这部小说,我觉得是‘疼’。一直写到结尾,我也没能给那样一种疼痛找到一种解脱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1]。实际上“疼”到极致的地方是小说的结尾,王小灯回来找她妈妈。隔着20多年的时空,母亲站在阳台上,俯视女儿,却完全认不出来,只问“闺女你找谁?”那一刻是“疼”的极致。地震给主人公王小灯带来的痛苦不仅是肉体的痛,更有精神的巨大疼痛。王小灯被埋在地底下,那是疼的开始,只是肉体的疼,而伴随她之后30年的都是一种心灵的疼。她内心的疼痛像是一个球滚在世界上,滚过岁月,又沾染了其他的疼——继父给她的疼、丈夫和女儿给她的疼。最后这个球越滚越大,大得几乎超越了生活本身。她没有办法消除疼痛,所以自杀了好几次。这个疼痛的发展过程是合理的,因为她的人生在7岁时就已经被毁坏了,她过早地看见了人生的残酷,她所有的世界都被这场地震震碎了。她一直没有从回忆中苏醒过来,而是包裹在一种对世界极端疏离的情绪里行走在世上,所以她跟周围任何一个人的关系都是不正常的。小说写到最后,作者忍不住疼痛,安排让她回家。结尾处,她回到唐山找母亲,母女隔着一层楼,似乎见了,似乎没见——那是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她给她的心理医生发了一封信,说道:“我终于推开了那扇窗”——这是一种比喻,预示着她终于能够推开她心灵的阻隔了。地震只教会了她一种方式:紧紧地抓住一切,爱情、亲情、友情……可是她抓得越紧,就失去得越多。王小灯被抛弃的“痛”,李元妮放弃女儿的“痛”,一个是显性描写,一个是隐性体会,一个是在手术灯下大大的特写,一个是似有若无、隐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而不同的疼痛方式互相补充着疼痛的丰富内涵。疼痛是作品最主要的颜色。小说的叙事中心,是一个女孩经历地震灾难,在灾难的废墟下被母亲“遗弃”,始后她的人生就定格在那一刻,她所有的努力、挣扎都与此相关,而救赎的希望不再,是作者不忍心让王小灯的人生过于悲惨,而草草给了一个母女相认的结局。“结尾处小灯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5千里寻亲的情节是我忍不住丢给自己的止疼片,其实小灯的疼是无药可治的。”[2](二)电影主题电影表述的是一个“暖”字。电影以“温暖”的主流精神贯穿始终。地震前四口之家的温情脉脉,即使在地震中遭遇了生与死的考验,即使家庭变得残缺,人的心理遭受重创,但李元妮对丈夫的爱的死守,对女儿多年刻骨的内疚和补偿,对残疾儿子的呵护……使那个家还是一样充满着爱的温暖。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深刻的理解,竭尽所能地回报,人与人关系的浓厚的情感因素冲淡了天灾带来的残酷。改编后的《唐山大地震》中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结尾:女儿32年后重回唐山,进屋看到西红柿泡在一盆凉水里。原来地震那天晚上,母亲把惟一的西红柿留给了弟弟,许诺第二天买给她吃,现在,母亲终于履行了承诺。当步履蹒跚的母亲以向女儿下跪的方式道歉,以求得女儿的宽恕时,温情伴随恣肆的泪水包围了屏幕和观众,也萦绕于时空之上感动了中国人的灵魂。事实上,电影也表现了“疼痛”,那场天灾必然给灾民带来“疼痛”,但电影的主旨不在于表现“疼痛”,而是探求用什么方式来治疗这种“疼痛”。《唐山大地震》表现的是灾后心灵重建的过程,是从天灾中站立起来的坚强。所以,在电影中,方登的疼痛被弱化被过滤,她虽然被别人抱养,但养父母对她很好,养父母的爱把她七岁时的那个梦魇般的记忆慢慢淡化消除,后来她嫁给一个老外,夫妻之间恩爱,和女儿的关系也融洽。方登的弟弟方达在母亲李元妮的艰难抚养下长大,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总,最后为母亲娶媳生子,极尽孝顺之情。那种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母慈子孝的伦理情感,那种达观知命、勇敢顽强、从不对困难低头的生活态度,散发出浓浓的温馨色调。电影结尾,方登、方达和元妮三人终于团聚,虽历尽劫难,但终得“大团圆”结局。“影片的情节是感人的,结局是温暖的,传递着家园重建的希望和心灵重建的温暖。”[3]电影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性的温暖。“我的小说表述的是一个‘疼’字,而电影表述的是一个‘暖’字,我觉得大部分电影观众,可能更加喜欢看一部比较温馨的亲情电影,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能被观众接受的成功电影。”[4]三、“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改编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张翎的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因关注唐山大地震而结缘。地震灾难之后人的内心伤痛和自我的修复是两部作品叙事的核心所在。作“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6为不同文体和叙事伦理诉求的不同,小说的叙事被改编成电影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味。(一)人物的改编1、主人公的变化从小说到电影,主角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主角是方登,而电影中变为李元妮。电影把小说中以小灯为主角的故事改编为母女两条线索,尤其凸显苦情母亲的形象。小说关注的是震后女儿的内心伤痛,而电影更多的描写母亲灵魂的自我折磨;小说直面心灵创伤,电影侧重对伤痛的修复。在小说中,张翎采取“蒙太奇”的结构手法,以多伦多、唐山和上海为故事发生地点,以方登的回忆和生命过程为主线,串联起其他人物的“珠子”,以表现灾难给生命个体带来的“疼痛”为主题,来结构整个故事。小说以生活在“余震”中的女儿小灯如何找到治愈方法为主线,讲述了小灯治疗自己“无名头痛”的故事。在这篇不甚复杂的心理治疗中,小灯被治愈的时刻,就是回到地震所在地唐山,看到母亲和弟弟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场景,这种回归母体的行为终于打开了锈住的铁窗,心结终被解开。冯小刚导演在改编时,将原著以方登为主人公改成了以母亲李元妮为主人公,元妮的心灵余震完全来自她的负罪感。丈夫在危机关头推了她一把,自己去了鬼门关,后来她又做主放弃了女儿的生命。这两座大山压在她的心头,让她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按照元妮的话就是“我如果过得好,怎么能对得起死去的人?”她在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释放沉重的负罪感。“电影将小说的重心转移,将方登的‘不治之痛’的故事易为元妮‘顽强生存’的故事”[5],也将方登形象色调由小说中的阴暗变为电影中的光明,她似乎没有小说中那么多的“疼痛和绝望”,而是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电影将主题改变为“温暖”,就不能按照小说的思路展开,于是弱化了方登这条线,把小说中原来处于次要线索的李元妮拉出来,成为主线,表现她重建家园的努力,通过种种细节表现她的勇敢、坚韧、顽强、乐观、旷达、知命、慈爱、奉献、知恩图报等精神,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丧夫后的元妮,平时得到单身的修钟表师傅的关心和照顾,有一次,修钟表师傅向她求爱,要她嫁给他,元妮对他很有好感,可还是拒绝了他,她说“我是我的男人用命换来的,哪个男人能像他那样把命给我?”以命谢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知恩图报、重情重义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7的意识,这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东西。2、王小灯父亲的改编从小说到电影,方登继父王德清这个人物改编是比较大的。“最大的变化是他由小说中的‘慈父+兽父’形象变成电影中的‘慈父’形象”[6]。在小说中,王德清的形象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方登的养父,多年来倾注满腔爱心毫不懈怠地抚养方登,够得上一个称职的“慈父”。但是后来,因为生活孤寂,在没有两性生活的情况下,他对方登进行性侵犯,“慈父”形象一跃变成“兽父”形象。而在电影中,导演删掉了王德清对方登进行性侵犯这一情节,对小说中复杂多面的王德清进行“提纯”,最终成为电影中一个纯粹的“慈父”形象。冯小刚导演的改编自有他的苦心和策略,“但从人物形象塑造效果来说,电影中的王德清形象无疑是成功的,他是一个‘圆形人物’”[7]。事实上,人性的内涵并不是由单一性格质素构建而成,而往往是由相反相对的两极或多极质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善良和凶恶、崇高和卑劣、美丽与丑陋等人性侧面有时不可思议地同时结合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多维性,所以,刘再复先生提出著名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论。而电影中的王德清是一个“扁形人物”形象,内涵单一,性格是静止的,缺少变化。他虽然是一个成功的“好父亲”,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关于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张翎说过:“小说里的这个人物,我不愿意别人单从一个层次评价他……我希望大家看他的时候,能看到他身上洋葱皮一样复杂多层的面,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冯小刚导演不愿意损害或颠覆传统文化中的“父亲”形象,“父亲”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是高大的、庄严的、正直的、令人尊敬的、没有道德瑕疵的,特别在刻意营造的以“温暖”为基调的电影主题中,他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和谐的人物,让王德清“兽性”的一面破坏整个传统文化伦理秩序中“温情脉脉”的整体氛围。冯小刚其实也考虑到观众对王德清形象的期待心理,在那样一个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浸染下的中国老百姓也不希望王德清以一个“兽父”的形象出现。3、王小灯婚姻的改编小说中,小灯和杨阳是在大学里认识的,他们相遇相知相爱非常简单的过程,研究生和师妹谈恋爱,一个留校教书,等着另一个毕业后结婚,之后移居了加拿大。然而小灯一家在加拿大艰难生存,家庭关系日趋僵化,濒临破碎。小灯本来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头痛失眠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成为专职作家。丈夫杨阳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在街头摆摊篆刻赚取外快。小灯对女儿苏西管束严厉,导致女儿多次离家出“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8走。而与丈夫常年的分居生活,使得两人感情日益淡漠,最终走向了离婚的不归路。而在电影里,小灯和研究生师哥杨志谈恋爱,在读大四的时候未婚先得一个女儿,结果杨志狠心地抛弃了她。但小灯并没有堕落,之后她带着女儿去了加拿大,与大她16岁的外国人结婚,过着还算不错的生活。在小说中,可以说小灯的婚姻是不幸的,看似美满的婚姻最后也走到了尽头。而在电影里,虽然大学的初恋学长狠心地抛弃了未婚先孕的她,但在最后,小灯带着孩子去了国外,终究找到了一个疼她爱她不嫌弃她的老公,婚姻很是幸福美满。(二)叙事线索的差异1、小说叙事就小说叙事而言,作品并没有遵循传统小说的线型叙事手法,而是将故事的时序打乱,采用诸如,“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1976年7月24日唐山市丰南县”等这类标明时间地点的小标题贯穿作品始终。在过去和现在的不断跳跃中,以两条线交替推进的形式慢慢展开了叙事。小说并不是简单地将“故事片断”像大杂烩一样地拼凑起来,而是借鉴了电影叙事中的蒙太奇手法。小说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现在时”的加拿大生活,作者在对王小灯加拿大生活描述的同时,总是隐性地提出问题,而问题出现的原因巧妙地设计在另一条主线“过去时”的中国(唐山、石家庄、上海)生活中,在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叙述模式中展开。小说第五节将时间、空间跳转到多伦多的圣诞节,这一天王小灯因忍受不了丈夫与唱诗班女人们在自己家里的演奏而头痛欲裂,因看到女儿与同学的聊天记录而大发雷霆,导致女儿出走,与丈夫大吵大闹,在与女儿、丈夫的炽热化吵闹之后,她得出的结论是“靠不住啊,这世上没有一样狗东西是靠得住的”。王小灯为什么如此容易动怒,对丈夫和女儿的控制欲竟会如此强烈?在接下来第六节“过去时”的唐山生活的叙述中知道小灯虽然在大灾祸中并没有丧生,却患了“失忆症加受害妄想症”。她变得寡言少语,沉默。她的沉默是一条绳索——经过地震的孩子都记得那种拴在某处废墟之上的绳索,绳索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威慑力,真正让人心存恐惧的是绳索所代表的那个符号。经过将近三十年的积累,不可收拾地爆发了。小说中关于王小灯的记忆和加拿大的生活都是片段式的,小说第八、九、十节叙述了经历唐山大地震后的王小灯的家庭和感情生活,小灯被一对夫妻领养,养母不久生病亡故,仅仅十三岁的小灯遭到养父的猥亵。后来小灯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与一个叫杨阳的男孩也就是现在的丈夫谈恋爱。两人虽然结婚生子,也迁居到多伦多生活,但爱情并没有弥补亲情给小灯带来的重创,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9反而一天天凋零了。地震只教会了她一种方式,那就是紧紧握住手心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可是她握得越紧,就失去得越多。小灯一天比一天变得多疑,怀疑起丈夫的感情,对丈夫、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我们也就看到为什么小说第七节中王小灯对心理医生提到自己感情破裂与丈夫分居和离婚的问题。小灯心里有扇窗,一扇很努力却无法打开的窗。亲情、爱情对于她来说都是虚构的,毫无意义的。解铃还须系铃人。2006年王小灯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唐山取离婚所需的资料,傍晚时分,小灯穿过一条小巷,仰望二楼的阳台时看到一幅温馨的场面:一位老妇人正在整理被风雨击倒的花盆,阳台里走进一对双胞胎姐弟,姐姐把扫帚拿给弟弟扫地,弟弟嘟囔地抱怨着“奶奶让你扫的”,奶奶轻轻拍着姐姐责备“纪登你个丫头,也忒霸道了些”。这幅似曾相识的画面,让王小灯感觉脸上有些痛痒,原来那是眼泪!于是第二天,多伦多的心理医生收到王小灯的传真:“亨利:我终于,推开了那扇窗。”王小灯不是浴火重生的凤凰,作者之所以用千里寻亲这样的情节来收尾,也许仅仅是动了“恻隐之心”或为了满足读者的情感要求。《余震》的艺术特点从空间上说不只是从加拿大到中国这样一个简单地理位置的频繁跳转,小说的第二条主线,也就是“过去时”的唐山生活,采用了并置的结构。“并置”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有利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向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换言之,“并置”就是“词的组合”,就是“对意象和短语的空间编制”。小说第五节和第十一节是对王小灯的母亲和弟弟地震后生活的讲述,他们虽然不像王小灯一样对亲情、爱情绝望,却也深受余震的折磨,心灵上的余震迫使母亲无时无刻不在责备自己对女儿的“抛弃”,迫使弟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姐姐。整部小说的主题在这种空间并置的结构中得到强化。地震的余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余震。小说采用了一种“发散”的方式来对故事展开叙述,而这种叙述中颇为生动的自然是人物心理的描写,而这在电影中是很难表现出来的。以小灯被压在水泥板下为例,作者对小灯的人物心理感受做了详实的描写。张翎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小灯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表现一种空间形态。作者的叙述速度是相当缓慢甚至是凝固不前的,而这不再是叙事,而是大量细节片断的呈现。我们可以把这些细节的呈现看作是一种空间形态。小说的空间形态不仅需要作者对细节的详尽叙述,更需要读者对作者所叙述的时空意象展开联想才能实现。小说的结尾是敞开的,给人无穷的遐想和思索空间。“亨利:我终于,推开了那扇“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10窗。小灯”[8],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读者在这里内心会感到安慰的喜悦,同时也禁不住思绪万千。揭开心结后的小灯将如何面对新的人生?小灯会不会与沃尔佛医生展开一段新的恋情?她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前夫和女儿?李元妮和小达将如何面对失而复得的亲人?小说含蓄简省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可以说,作者张翎在构思这个地震故事的时候,把自己的海外人生经历和况味融入到了这部小说的构思,使得小说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2、电影叙事“与小说‘发散’的叙事相比,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叙事上呈现出‘聚焦’的特点,即紧扣大地震的主题,叙事节制凝练。”[9]在总体结构上,电影采用了按时间发展推进的手法,围绕地震,从震前、震中到震后展开叙事,紧凑而清晰。震前,李元妮、方师傅和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一家人的生活温馨和睦。电影选取了几个富有意味的细节,方师傅带来了普通人家难得一见的物品——电风扇,姐弟俩捧着一路跑回家。妈妈和两个孩子打开电风扇,享受着扑面而来的徐徐凉风,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酷热的夏夜,双胞胎儿女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李元妮和丈夫在大卡车里欢快地做爱。电影一开始的叙述流淌着勃勃的生命热情,与地震发生后惨绝人寰的灾难性后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在情绪的一扬一抑,一松一紧,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地震发生后,大地崩裂,房屋倒塌,烟尘滚滚中人们绝望无助地四处逃散,哀嚎声,救命声,响彻云霄,电影用极具震撼力的镜头表现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相比之下,小说只是单纯通过小登的视角来感受地震,“那天小登遭遇的黑暗是没有任何破绽的,如同一条完全没有接缝的厚棉被,将她劈头盖脸地蒙住了。刚开始时,黑暗对她来说只是一种颜色和一些泥尘的气味,后来黑暗渐渐地有了重量,她觉出黑暗将她的两个额角挤得扁扁的,眼睛仿佛要从额上爆裂而出。”小说的叙述胜在细腻真切,而电影则胜在全景式的展现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地震过后,电影有两处与小说相比有较大改动。意外存活的小登不是被一对普通的中年夫妇收养,也没有遭到养父的侵害,而是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爱。这个改动主要突出了军民一家情,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作出的贡献以及受灾群众得到了部队的关怀和爱护等。电影通过这些小角度烘托出的宏大主旨,却也温暖而感人,所呈现的远远超越了意识形态,拨动人心的更是人性深处的善良。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11与小说敞开的结尾相比,电影结尾的设计依然紧扣“地震”,由唐山大地震讲述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通过这次地震,试图“制造”方登内心转变的一个契机。影片中,定居海外的方登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情况,勾起了童年回忆,立刻回国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在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为了救援官兵的安全,同意将女儿的腿锯掉后的痛苦与挣扎,她的内心终于释然,理解了母亲当年选择的无奈。在救灾现场,方登意外重逢了32年未见的弟弟,姐弟俩踏上了返乡的旅程。之后,与母亲的团聚、沟通,在电影中都得到了细致而生动地呈现,而方登内心多年来的伤痛也在温暖的亲情中得到了抚慰。可以说电影“大团圆”结尾的设置基本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也实现了对主题的强调。小说《余震》与改编后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以不同的叙事艺术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小说“发散”的叙事艺术带来了主题和人物内涵的丰富性,给人以开放性的省思空间,但也造成了部分叙事的松散,情节的枝蔓;电影“聚焦”的叙事艺术,紧扣大地震的主题,节制凝练,使得主题和人物内涵鲜明单纯,思考集中,但也由于过度“聚焦”,叙事缺乏自然舒展的韵味。但两者的叙事也基本符合了各自的艺术诉求,呈现出各自的精彩。注释[1][4]张翎.《唐山大地震》:从“疼”到“暖”[N].文汇报,2010.7.24.[2]张翎.浴火,却不是凤凰——《余震》创作谈[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02).[3]邹文武.《唐山大地震》成功的意义[J].电影文学,2010(23).[5][6][7]古大勇.从余震的“疼痛”到唐山大地震的“温暖”——兼论冯小刚的改编策略[J].电影文学,2011(11).[8]张翎.余震[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78.[9]王文艳.小说《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叙事艺术之比较[J].电影文学,2011(1).致谢本论文是在祝亚峰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完成的。祝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祝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使我顺利完成了本论文。祝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这些给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在此,向各位老师,同学及我的家人表示深深地谢意和感激。
本文档为【“唐山大地震”:从小说到电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21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