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培训教材)1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轨道5.路基6.桥梁7.隧道8.动力牵引供电9.通信10.信号11.信息12.综合接地13.噪声、振动与电磁环境14.声屏障和屏蔽门15.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16.运行试验17.报告编制211.总则1.0.1为统一新建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根据现行高速铁路竣工验收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其他专门用于旅客运输的新建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按照执行。1.0.3动态验收必须制...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培训教材)1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轨道5.路基6.桥梁7.隧道8.动力牵引供电9.通信10.信号11.信息12.综合接地13.噪声、振动与电磁环境14.声屏障和屏蔽门15.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16.运行试验17.报告编制211.总则1.0.1为统一新建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要求和质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根据现行高速铁路竣工验收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其他专门用于旅客运输的新建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按照执行。1.0.3动态验收必须制定验收过程相关运输管理规定,以及相关安全标准和设备操作规程,涉及既有线的还应执行既有线相关运输管理规定。1.0.4动态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和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32.术语2.0.1静态验收StaticAcceptance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进行检查确认的过程。2.0.2联调联试TestingandCommissioning通过采用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列车、综合检测列车、试验列车及相关检测设备,对各系统的功能、性能、状态和系统间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检测、验证、调整和优化,使整体系统达到设计要求。2.0.3动态检测DynamicInsepction通过采用检测列车、综合检测列车、试验列车及相关检测设备,根据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对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系统功能、动态性能和系统状态进行检测。2.0.4运行试验TrialRunTest按试验或实际运行图组织列车运行,对整体系统在正常和非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客运服务以及应急救援等进行演练,验证是否具备开通运营条件。2.0.5动态验收DynamicAcceptance通过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对列车运行状态下工程质量检查和确认,并通过运行试验对整体系统在正常和非正常运行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客运服务以及应急救援等进行检验的过程。422.术语2.0.6常规检测RoutineInsepction为准确评价系统的功能、性能、工作状态、系统间匹配关系及运营安全,动态检测中均应进行检测的项目。2.0.7专项检测SpecialInsepction动态检测中对于某些特殊工况、特殊结构、新结构、新装备等特定工程设施以及运营条件变化时,为系统评价其功能和性能等,根据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2.0.8试验列车TestTrain按照试验需要采用的实际运营列车。2.0.9综合检测列车安装多专业检测系统的动车组。2.0.10检测列车InspectionTrain由机车牵引的轨道检查车、接触网检测车、电务试验车等专业检测车组成的列车。53.基本规定3.0.1动态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提供或组织有关单位提供下列技术资料:1.设计文件,包括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及环境等单项评估报告等;2.工程承包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技术条款及相关技术文件;3.各专业建筑安装阶段所应完成的检测、检验、试验、评估报告;4.相关专业工程竣工图纸,电力、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信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等系统的设备技术文件;5.静态验收报告(含静态测试报告)及审查意见、不合格项目的整改情况及复测报告;6.动态验收所需的其他资料。3.0.2动态验收工作应包括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和运行试验三部分内容。3.0.3动态检测结合联调联试进行,以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的最终结果作为动态检测评价的依据。3.0.4轨道几何状态、车辆动力学响应、接触网、分相装置、通信、信号、运行试验在全线线路进行检测评价,轨道结构、道岔结构、路基、桥梁、隧道、牵引供电、远动系统、信息、综合接地、噪声、振动、电磁环境、声屏障、屏蔽门/安全门、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选取线路典型检测点进行检测。633.基本规定3.0.5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运行试验的具体检测内容应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3.0.6检测单位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结合联调联试工作,与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运行试验大纲。3.0.7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大纲应包括检测区段、检测内容,检测方法、评定标准,检测用车辆、测点布置、时间计划、组织机构和分工等;运行试验大纲包括试验区段和试验列车、测试内容与方法,时间安排、组织分工、行车组织等;同时还应结合枢纽地区、与既有铁路的接口等运营需求,考虑本线的相关线路和相衔接线路的跨线运行和不同车型、不同列控等级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检测。3.0.8动车走行线、联络线和站线等相关工程的动态检测要求在本规范中没有规定的,参照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在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大纲中确定。3.0.9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工作按下列流程进行:1现场检测准备和动车组上线条件确认;2逐级提速联调联试;3信号系统联调联试;4全线拉通。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进行问题整改、复测。73.基本规定3.0.10动态检测采用的检测列车和试验列车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3.0.11动态检测和运行试验所用方法和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所用仪器、仪表应状态良好,并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检测数据应全面、准确,评价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3.0.12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时,检测速度应由低向高逐级提速进行;若某一速度级的安全指标超限,必须在采取整改措施、安全指标达标后方可更高速度级的检测。设备条件允许时,综合检测列车最高测试速度应达到工程设计速度的110%。3.0.13综合检测列车以高于检测列车最高检测速度等级开始逐级提速,速度级差可为10km/h、20km/h,距线路设计速度50km/h以内时宜选用10km/h,每个速度级按照2~4个往返进行检测。3.0.14动态验收按照工程设计速度或铁道部相关规定进行评价。3.0.15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过程中主要按照铁道部现行的相关标准和管理规定进行行车安全控制。3.0.16动态验收过程中的工程质量问题,应及时整改、复验确认。3.0.17动态检测和运行试验完成工作后应编写相应的报告,报告编写应符合本规范第17章的规定。844.轨道4.1轨道几何状态4.1.1检测项目包括高低、轨向、轨距、轨距变化率、水平、三角坑(扭曲)等。4.1.2检测标准应同时采用局部幅值和区段质量进行评价。局部幅值按每千米线路评价,检测结果不应出现II级偏差,且除轨距外每千米线路出现单项I级偏差长度不应大于5%;符合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要求。94.轨道表4.1.2-1轨道几何状态幅值评价允许偏差验收管理值线路设计速度等级(km/h)V=16016080m设计速度(km/h)160~200≤L/1733≤L/1600≤L/12002)160~250(不含)km/h铁路桥梁梁体应符合表6.0.2-2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表6.0.2-2桥梁梁体的竖向挠度限值跨度范围L≤40m40m80m设计速度(km/h)160~200≤L/1300≤L/1200≤L/900200~250(不含)≤L/1400≤L/1400≤L/10003)高速铁路桥梁梁体应符合表6.0.2-3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表6.0.2-3桥梁梁体的竖向挠度限值跨度范围L≤40m40m80m设计速度(km/h)250≤L/1400≤L/1400≤L/1000300≤L/1500≤L/1600≤L/1100350≤L/1600≤L/1900≤L/1500216.桥梁2梁端竖向转角高速铁路桥梁梁端转角限值桥上轨道类型位置限值(rad)备注桥台与桥梁之间q≤2.0‰-有砟轨道相邻两孔梁之间q1+q2≤4.0‰-q≤1.5‰梁端悬出长度≤0.55m桥台与桥梁之间q≤1.0‰0.55m<梁端悬出长度≤0.75m无砟轨道q1+q2≤3.0‰梁端悬出长度≤0.55m相邻两孔梁之间q1+q2≤2.0‰0.55m<梁端悬出长度≤0.75m22116.桥梁236.桥梁5有砟轨道桥梁的强振频率不大于20Hz的桥面竖向振动加速度不应大于3.5m/s2。无砟轨道桥梁的强振频率不大于20Hz的桥面竖向振动加速度不应大于5.0m/s2。6200~250km/h铁路在动车组作用下钢桥端横梁的拼接纵梁位置处的挠度不应大于2mm,300~350km/h高速铁路在动车组作用下钢桥端横梁的拼接纵梁位置处的挠度不应大于1mm。7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相邻梁端两侧的钢轨支点横向相对位移不应大于1mm。8动车组通过桥梁区段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按照表4.2.2-1中的标准评判。250km/h高速铁路桥梁当桥长大于1250m时,300~350km/h高速铁路桥梁当桥长大于1750m时,动车组通过桥梁区段时的平稳性指标按照表4.2.2-2中的标准评判。250km/h高速铁路桥梁当桥长不大于1250m时,300~350km/h高速铁路桥梁当桥长不大于1750m时,动车组通过桥梁区段时的车体垂向加速度不应大于1.0m/s2,横向加速度不应大于0.6m/s2。9未具体规定检测指标的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4126.桥梁6.0.3桥梁检测点选取原则和数量1.桥梁检测工点选取原则1)选择主型梁;2)选择首次使用或改变使用条件的标准设计梁;3)选择新型结构、特殊结构、大跨度桥梁等;4)选择铺设新型或特殊轨道结构的桥梁;5)施工过程出现重大缺陷或静态验收中异常的桥梁;6)建设、运营单位特别要求的桥梁。2.检测抽样数量根据桥梁分布,每200km正线选择不同墩高的常用跨度主型梁2~4孔,新型结构、特殊结构和大跨度桥梁按需要检测。257.隧道7.0.1检测项目车内瞬变压力、隧道内列车风、附属设施气动力、洞口微气压波等。7.0.2检测指标1.列车通过隧道时车内瞬变压力应小于1.25kPa/3s。2.附属设施气动力应符合设计要求。3.隧道两端洞口微气压波应符合表7.0.2的要求。表7.0.2隧道洞口微气压波建筑物至洞口距离隧道洞口有无特殊环境要求基准点微气压波标准有按要求<50m建筑物无≤20Pa≥50m有距洞口20m处<50Pa26137.隧道7.0.3隧道检测点选取原则和数量1.隧道选取原则1)隧道长度大于1.6km的隧道,特别是长度在4km以上隧道;2)洞内或洞口有特殊缓冲措施的隧道;3)隧道洞口附近有建筑物的隧道;4)洞口附近有特殊环境要求的隧道。2.检测隧道抽样数量根据隧道分布,每200km正线选取有代表性的隧道1~2座,适当增加长度大于4km隧道的检测数量。7.0.4检测方法微气压波应采用微气压波检测仪检测。当建筑物无特殊环境要求时,微气压波测点应布置在洞口距建筑物最近处;当建筑物有特殊环境要求时,微气压波测点应根据环境要求布置。微气压波、瞬变压力和附属设施气动力的采样频率不宜小于1000Hz。278.电力牵引供电8.1牵引供电8.1.1检测项目供变电系统主电路运行性能指标、供变电设施运行的安全性检测和功能检验,专项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接触网人工短路检测。8.1.2检测指标1.接触网电压应符合下列要求:1)标称电压:25kV;2)长期最高电压:27.5kV;3)短时(5min)最高电压:29kV;4)平均有效电压:不小于22.5kV。2.牵引变电所在试验列车取流时段的一次侧平均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3.110kV、220kV、330kV供电电源电压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和不超过10%。4.220kV、330kV母线的正常电压不平衡度低于2%,短时值不超过4%。5.条件具备时,应按设计要求规定的追踪间隔、运行速度条件,检测列车运行时的供电运行参数及越区供电运行参数。6.接触网人工短路时,0.1s内的钢轨电位应小于1684V。故障点标定装置测距精度28和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应符合有关技术条件要求。148.电力牵引供电8.1.3测点选取原则不同的电源电压等级和不同的供电制式、主变压器结线型式各选取一处检测。8.1.4检测方法1.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检测的电压传感器并接于电压互感器二次输出,电压传感器输入阻抗应大于20kΩ。2.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检测的低阻抗电流传感器串接于电流传感器二次回路,电流传感器输入阻抗应小于0.1Ω;或电流钳于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取得电流信号,优先采用电流钳。3.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运行参数,采用24h以上连续测量方式。4.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原、次边运行参数,采用同步测量方式。5.牵引变电所、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被测信号的数量,应符合电能质量分析、牵引供电能力分析及牵引网内电流分配比例分析的需要。6.应采用接触线对钢轨、正馈线对钢轨2种方式进行接触网人工短路试验。7接触网短路试验点,直接供电方式宜设于供电臂中间及末端,AT供电方式宜设于第一AT段末端及第二AT段中间位置。298.电力牵引供电8.2接触网8.2.1检测项目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指标、弓网受流参数等。8.2.2检测指标1接触网几何参数,包括接触线高度、接触线坡度、拉出值、接触线相互位置(锚段关节、线岔、分相关节等断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接触线平顺性包括硬点(垂直加速度)、一跨内接触线高差Hmax-Hmin(2A),宜符合表8.2.2-1的规定。硬点检测值超过标准值跨数应小于检测总跨数的0.5%。表8.2.2-1接触线平顺性检测标准检测速度等级(km/h)160≤V<200200≤V<300300≤V≤350硬点(m/s2)<490<588<6862A(mm)<150<150<15030158.电力牵引供电318.电力牵引供电8.2.3检测方法1.接触网动态检测:应采用接触网检测车、综合检测列车或安装检测装置的试验列车,按规定的检测速度对接触网的几何参数、接触线的平顺性和弓网受流参数进行检测。2.接触网的几何参数检测:可用接触和非接触两种方式进行检测。3.定位点处的接触线动态抬升量检测:可采用综合检车列车进行检测,接触网的特定断面(包括定位点、跨中、锚段关节、线岔)的测量可采用地面测量方法。4.检测系统应具备时间和里程同步定位及接触网支柱识别功能。32168.电力牵引供电8.3远动系统8.3.1检测项目牵引供电远动系统、电力远动系统。8.3.2检测标准远动系统的遥控(调)、遥信、遥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规定。8.3.3检测数量:1.被控站抽样数量为:牵引变电所、分区所、自耦变压器所、电力变(配)电所、箱式变电站各一个。2.遥控(调)功能检测不应少于遥控(调)总数的20%。3.遥信功能检测不应少于遥信总数的20%。4.遥测功能检测不应少于遥测总数的20%。8.3.4检测方法1.通过控制站对被控站的遥控(调)、遥信、遥测功能进行检测。2.遥控(调):通过控制站对被控站的遥控(调)对象进行操作,在控制站及被控站对遥控(调)对象的状态进行确认。3.遥信:在被控站设置各类信号,在控制站进行确认。4.遥测:在被控站进行实际测量或设置模拟量,在控制站进行确认。338.电力牵引供电8.4分相装置8.4.1专项检测项目动车组过分相ATP控制方式、磁缸控制方式的断电和合电的里程位置、主断路器动作状态及网压变化、动车组过分相时的速度损失和时间损失检测。8.4.2检测标准动车组自动过分相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动车组车载过分相装置接收地面信号(ATP、磁缸)正确、主断路器断合位置正确。8.4.3检测方法观察司机显示屏相关信息显示。记录车载过分相装置信号、动车组网压变化、主断路器状态、速度损失,计算时间损失等。检测全线每一分相设置点;全线至少检测2个往返。34179.通信9.0.1检测项目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以下简称GSM-R系统)场强覆盖、GSM-R系统服务质量、调度通信功能、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系统功能、调度命令信息无线传送系统功能、应急通信系统功能和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等。9.0.2检测指标表9.0.2-1GSM-R系统场强覆盖要求业务种类接收天线位置统计概率最小可用接受电平Prmin(dBm)电路域话音动车组/机车顶部95%-98电路域列车控制类数据动车组/机车顶部95%-92表9.0.2-2GSM-R系统电路域语音业务服务质量指标服务质量项目指标值铁路紧急呼叫<2s(95%),<3s(99%)同一区域内司机之间MS组呼<5s(95%),<7.5s(99%)端到端呼叫(连接)建立时间除上述外,MS-FT的运营呼叫:<5s(95%),<7.5s(99%)除上述外,FT-MS的运营呼叫:<7s(95%),<10.5s(99%)除上述外,MS之间的运营呼叫:<10s(95%),<15s(99%)其他低优先级呼叫:<10s(95%),<15s(99%)呼叫(连接)建立失败概率<10-2越区切换中断时间<0.5s(95%)越区切换成功率≥99.5%359.通信表9.0.2-3GSM-R系统电路域列车控制类数据业务服务质量指标服务质量项目指标值移动台发起的连接建立时延<8.5s(95%),≤10s(100%)连接建立失败概率<10-2最大端到端传输时延≤0.5s(99%)连接丢失概率≤10-2/h传输干扰时间TTI<0.8s(95%),<1s(99%)传输无差错时间TREC>20s(95%),>7s(99%)网络注册时延≤30s(95%),≤35s(99%),≤40s(100%)表9.0.2-4GSM-R系统分组域数据传输延迟等级检测标准数据包大小128Byte1024Byte延迟等级平均延迟95%数据包延迟平均延迟95%数据包延迟1<0.5s<1.5s<2s<7s2<5s<25s<15s<75s36189.通信表9.0.2-5GSM-R系统分组域数据传输峰值吞吐量检测标准峰值吞吐量级别Byte/s峰值吞吐量级别Byte/s110006320002200076400034000800480009256000516000表9.0.2-6GSM-R系统分组域数据传输平均吞吐量检测标准平均吞吐量级别Byte/h平均吞吐量级别Byte/h1100101000002200112000003500125000004100013100000052000142000000650001550000007100001610000000820000172000000095000018500000001.调度通信功能应符合编号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系统应能按照规定条件传送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成功率不应低于99%。379.通信3.调度命令信息无线传送系统应能按规定发送列车进路预告、调度命令等信息,传送成功率不应低于99%。4.应急通信系统现场至应急中心之间动态图像、静止图像和多路语音通信实时传送和显示功能正常,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要求。5.综合视频监控系统1)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设备管理和视频内容分析等功能、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与既有视频系统的互联功能和接口协议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与旅客服务、应急通信、地理信息、会议电视等其它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4)与通信电源监控及生产设备房屋环境监控、SCADA、旅客服务、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外部系统联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5)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应符合《铁路图像通信设计规范》TB10085的相关规定。38199.通信9.0.3检测方法1GSM-R电磁环境检测采用频谱扫描的方式进行检测;检测天线应安装在试验列车车顶;检测前应关闭本线及临近相关线路GSM-R基站;检测范围应为本线全线,检测数量不少于1个往返。2GSM-R系统场强覆盖、服务质量动态检测应采用试验列车在全线进行往返检测;检测天线应安装在试验列车车顶;GSM-R基站子系统采用交织冗余覆盖方式时,应分全部基站打开、奇数基站打开和偶数基站打开3种情况分别进行系统场强覆盖和电路域列车控制类数据业务服务质量动态检测。GSM-R基站子系统采用同站址双网覆盖方式时,应分A网工作和B网工作2种情况分别进行系统场强覆盖和电路域列车控制类数据业务服务质量动态检测。3调度通信功能采用试验列车进行往返检测;位置寻址、组呼、紧急呼叫等与基站范围有关的功能需在对应的所有基站范围内进行检测。399.通信4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系统由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CIR)向调度集中系统(CTC)发送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试验列车上的检测系统向地面GPRS检测服务器发送模拟车次号校核信息检测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成功率。检测的总样本数应不少于1000个,每个基站范围内样本数不少于3个。5调度命令信息传送系统由CTC向CIR发送调度命令信息,包含调度命令、列车进路预告等。检测中应分别进行单包和多包调度命令信息的发送。由地面GPRS检测服务器向试验列车检测系统发送模拟调度命令信息检测调度命令信息传送成功率,根据列车检测系统反馈的自动确认和手动签收信息进行统计。检测的总样本数应不少于1000个,每个基站范围内样本数不少于3个。6应急通信系统功能选择1~2个事故模拟现场接入点;将事故模拟现场设备连接到接入点;检测事故模拟现场至应急中心之间动态图像、静止图像和多路语音通信实时传送和显示等功能。40209.通信7综合视频监控系统1)在视频接入节点和视频采集点抽取典型的视频采集点,对系统画面进行调用,检验系统的各项功能。2)在视频采集点人为模拟入侵等场景或者调用入侵告警历史图像,检验系统的视频内容分析功能和性能。3)在视频区域节点和接入节点抽取典型的视频采集点,对视频的画面进行调用,检验系统的互联功能;通过网络协议和性能测试工具检测互联接口协议。4)在视频区域节点、接入节点和视频采集点抽取典型的视频采集点,对视频的画面进行调用,检验互联与联动功能。5)通过标准电视测试卡、视频图像发生器等设备检测系统图像的清晰度、灰度等指标。419.通信9.0.4通信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GSM-R场强覆盖动态检测按照采样间隔4cm、统计区间100m、95%地点统计概率的条件统计最小接收电平。2.GSM-R系统服务质量动态检测样本数量应保证能反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时应剔除异常情况下的样本。3.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成功率按发送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成功的数量与发送总数量的比值进行统计。4.调度命令信息传送成功率按发送调度命令信息成功的数量与发送总数量的比值进行统计。9.0.5除上述之外的其它通信动态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422110.信号10.0.1检测项目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以下简称列控系统)功能,联锁系统、调度集中(CTC)系统的相关功能,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的相关功能,信号轨旁设施状态等。10.0.2检测标准1CTCS-3级列控系统1)CTCS-3级列控系统双向信息传输功能正确,无线闭塞中心(RBC)发送正确的行车许可及线路参数等信息;2)列控中心控制轨道电路编码正确,控制有源应答器发送报文正确,并通过联锁向RBC传送信息;轨道电路发送的低频连续信息符合机车信号可靠接收要求;3)地面应答器安装位置、链接关系及报文正确;4)列车注册与注销功能正确;5)CTCS-2与CTCS-3级间转换功能正确,无线通信中断条件下CTCS-3转CTCS-2功能正确;6)单移动终端(MT)、双移动终端(MT)条件下RBC移交功能正确;7)临时限速拆分、下达、执行与取消功能和时机正确;8)自动过分相功能正确;4310.信号9)与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接口关系正确,具备异物侵限防护报警功能;10)列控中心、临时限速服务器及RBC等设备冗余功能正常,可实现系统或设备主备机的正常切换;11)在轨道电路非正常占用、道岔失去表示、人工取消进路或列控中心故障、无线链接中断等降级运行条件下,系统功能正确;12)CTCS-3级列控系统后备模式功能应符合本规范第10.0.2条第2款的相应规定。2CTCS-2级列控系统1)列控中心控制轨道电路编码正确,控制有源应答器发送报文正确;2)地面应答器安装位置、链接关系及报文正确;3)轨道电路码序正确;4)CTCS2与CTCS0级间转换功能正确;5)上下行载频切换功能正确;6)临时限速拆分、下达、执行与取消功能和时机正确;7)自动过分相功能正确;8)列控中心、临时限速服务器等设备冗余功能正常,可实现系统或设备主备机的正常切换。442210.信号3联锁联锁与列控系统接口功能正确。4CTC系统具备中心控制和车站控制两级控制功能,系统控制功能、监督功能和管理功能等正确。5轨道电路轨道电路载频与应答器报文描述一致。6信号轨旁设备轨道电路状态1)轨道电路载频、低频正确,频偏、轨道电路主信号、工频干扰信号、邻线、邻区段干扰信号幅值符合设计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2)补偿电容的位置、步长、工作状态等检测合格率大于99%,且每个轨道区段失效补偿电容数量不大于1个。7应答器对与动车组运行有关列车进路上的应答器组进行动态检测;临时限速报文应按CTCS-2级列控系统和CTCS-3级列控系统临时限速要求进行多种组合和临时限速一致性的检测。4510.信号8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1)列车驾驶模式转换功能正确。2)ATO系统自动驾驶、自动折返功能正确。3)ATO系统自动控制车门开闭及车门与屏蔽门/安全门联动控制功能正确。4)列车位置功能和巡航、惰行功能正确。10.0.3信号动态检测方法1信号动态检测采用车载设备验证地面系统;2采用检测列车和配备有列车动态监测系统(DMS)的试验动车组对列控系统进行检测,车载超速防护设备(ATP)型号应以本线运用车型为主,并兼顾跨线运行车型;3动态检测前,试验动车组或检测列车设备状态应符合下列条件:1)车载设备应工作正常,可靠接收相关列控数据,正确计算速度监控曲线,控制列车安全运行;2)测速、测距、列车位置报告与位置校正功能符合铁路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要求;3)显示与故障报警功能正确;4)车载记录单元功能正确;5)车载设备速度监督功能及与列车制动接口正确。4对配置ATO的铁路,采用配置ATO的列车,自动驾驶条件下对自动折返、定位停车、车门自动开闭、巡航、惰行等功能进行动态检测。462310.信号10.0.4信号动态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通过对车载ATP司法记录单元(JRU)、集中监测系统监测记录数据、RBC维护记录单元记录数据、GSM-R网络接口监测记录数据的数据分析,对列控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价;2.根据轨道电路主信号接收电平和频谱特性、邻线邻区段干扰等指标,以轨道区段为单位,对其工作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3.根据线路设计速度条件下应答器报文信息的接收质量监测记录数据,对列控系统地面点式信息接收质量进行评价;4.根据补偿电容接收脉冲的变化判断补偿电容的位置与工作状态,以轨道区段为单位对补偿电容运用状态进行评价;5.对应答器报文信息进行自动解码、比较与评价,其中有源应答器信息评价应结合地面临时限速信息、进路信息、RBC发送的列控信息等数据,以检测线路为单位对应答器信息传递、链接关系等进行评价。10.0.5信号系统动态检测前,应完成信号系统集成测试。10.0.6除上述之外的其它信号动态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4711.信息11.1运营调度管理系统11.1.1检测项目运营调度管理系统(计划编制、动车管理、供电管理、维修管理、客运调度和客货营销)的功能、内部接口以及与外部系统的接口。11.1.2动态检测要求1.计划编制基本计划、实施计划、列车运行计划、供电计划、动车组交路计划、维修计划、乘务计划编制功能正确;各类计划的下达与交换功能正确。2.供电管理电力监控(SCADA)、供电计划调整、调度命令编制与下达、系统时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功能正确。3.动车组管理列车运行状态监控、动车组交路计划调整、调度命令编制与下达、系统时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动车组运用管理功能正确。4.维修管理维修计划接收、维修计划审批、维修计划下达、维修作业监控、设备监控、维修、抢修与抢险指挥、调度命令编制与下达功能正确。482411.信息5.客运调度运行状态监控、突发事件监视、客运方案计划、乘务管理、大站视频监控、调度命令编制与下达功能正确。6.运营调度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接口功能正确。11.1.3检测方法1.采用人工或模拟方式进行系统功能检测。2.采用专用检测软件进行系统性能检测。3.采用人工方法检测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网络等冗余设备的切换时间。4.检查发送和接收的系统接口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并统计分析。5.对线路、车站、供电、信号等基础数据及显示进行审核。4911.信息11.2客运服务系统11.2.1检测项目票务系统功能、旅客服务系统功能、网络性能、安全保障平台功能、系统内部接口及与外部系统的接口等。11.2.2检测标准及要求1.票务系统正常情况下售票(含窗口和自动售票)、退票、改签、补票、自动检票、自动取票、实名制验票、结账、管理、统计等功能正确;应急情况下售票、自动检票等功能正确。2.旅客服务系统正常情况下列车到发管理、广播管理、引导管理、设备监控和自助查询等业务功能正确;应急情况下广播和引导等业务功能正确。3.系统内部接口1)旅客服务系统从客票系统正确获取车次、票价及余票等信息。2)自动售票系统从客票系统实时获取基础数据、车次、余票、窗口定义、票价等信息,并将售票存根实时上传至客票系统。3)自动检票系统从客票系统正确获取基础字典、列车运行图等信息。4)自动检票系统从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实时获取与检票业务相关的晚点、变更检票口等信息。502511.信息4.与外部系统接口1)旅客服务系统从运营调度系统正确获取车次、列车动态到发时间、股道等信息;2)旅客使用银行卡、中铁银通卡等电子支付方式购票应符合设计要求,铁路和银行之间能够进行正确的账务结算;3)客运服务系统应从通信时钟系统正确接收时间信号,与NTP服务器和子钟时间同步;4)旅客服务系统应通过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浏览系统管辖内车站的全部图像,并具备抓拍、回放图像的功能;旅客服务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可正常监控视频设备的工作状态;5)当火灾报警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时,火灾报警系统能够通过旅客服务系统的广播设备进行消防广播,自动检票机在接收到火灾报警系统给出的信号后应自动打开闸门。5.网络性能表11.2.2-1广域网性能要求检测项目要求带宽按设计要求吞吐率大于设计带宽的99%传输时延小于100ms丢包率小于1‰车站内部局域网的测点抽样合格率应不小于99%。5111.信息6.车站安全保障平台与安全认证、访问控制、网络与通信传输安全、网络与应用区域安全、网络与主机设备安全等与安全保障相关的功能符合设计要求。11.2.3测点选取原则:1.铁路局集中模式的旅客服务系统,应在相应铁路局开展旅客服务系统的功能检测。2.中心站代管小站模式的旅客服务系统,应在中心站开展旅客服务系统的功能检测。3.独立站模式的旅客服务系统,应在本站开展旅客服务系统的功能检测。4.选择不同规模的车站及安装有代表性客运服务系统的车站开展客运服务系统的抽样检测。5.在被测试车站,窗口售票系统、自动售票系统、到站补票系统各选择1台设备进行抽样检测;自动检票系统进、出站闸机各选择1组设备进行抽样检测;广播系统在站前广场、候车室、售票厅、进出站通道、站台和出站口等旅客主要集散地各选择1个广播区域进行抽样检测;引导系统对各类显示屏选择1~2块设备进行抽样检测;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接入交换机、防火墙等安全设备各选择1台进行抽样检测。6.车站局域网的信息点按总数的10%进行抽样测试。522611.信息11.2.4检测方法1.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设置检测场景和检测案例对系统的主要业务功能和内部接口功能进行检测。2.应搭建客票系统模拟检测环境,为客运服务系统的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源,模拟检测环境应与将投入使用的客票系统软件版本保持一致。3.车站客运服务系统拟接入路局既有集成管理平台的,应搭建集成管理平台模拟检测环境,模拟检测环境应与将投入使用的集成管理平台软件版本保持一致。4.根据不同的外部系统接口设计要求和特点,采用事件模拟、主观评价等方法对系统的外部接口功能进行检测。5.采用网络测试设备对广域网性能和局域网性能进行检测。6.采用访谈调查、手工检查和专用设备核查等方法对安全保障功能进行检测。7.车站内部局域网性能检测采用抽样测试方式。5311.信息11.2.5客运服务系统动态检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检测场景、检测案例的结果对系统的功能正确性进行验证。2.根据系统记录的检测数据结果对票务系统管理、结账及统计功能的正确性进行验证。3.根据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终端设备记录的日志数据,分析系统和设备的响应时间特性。4.根据网络检测工具记录的检测数据,分析网络的性能指标特性。542712.综合接地12.0.1检测项目列车通过时的钢轨、轨旁设施电位、钢轨电流、PW线或架空回流线电流、贯通地线电流等,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接触网人工短路时钢轨电位、钢轨电流和贯通地线电流。12.0.2检测指标1.列车正常运行情况下,钢轨电位、轨旁设施电位应小于120V(持续时间>300s);故障状态下,应不超过1684V(持续时间t=100ms)。2.列车正常运行情况下,钢轨电流不应大于2000A。3.贯通地线接入处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Ω。4.列车通过时的PW线或架空回流线电流、贯通地线电流以及接触网人工短路时钢轨电流和贯通地线电流应符合设计要求。12.0.3测点选取原则和数量1.电位检测应在每200km正线选择路基、桥梁和隧道检测点各1处,不足200km线路按200km考虑。2.牵引回流检测应在每200km正线选择路基、桥梁、隧道和牵引变电所(或自耦变压器所、分区所)检测点各1处,不足200km线路按200km考虑。5512.综合接地3.贯通地线接地电阻检测,应根据分析钢轨电位和综合接地系统回流的需要,选择特定位置进行检测。12.0.4检测方法1.电位检测电压探头一端接被测端子(钢轨、轨旁设施金属螺栓),另一端接参考地端子(距线路100m的接地电极),两端子之间电位差即为测得电位,由录波仪记录。2.牵引回流检测采用电流钳分别卡住扼流变压器中心抽头联线、贯通地线、PW线或架空回流线,所测得电流值即为钢轨、贯通地线、PW线或架空回流线的牵引回流,由录波仪记录。3.接地电阻检测采用直线三极法检测。562812.综合接地12.0.5综合接地动态检测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位测量以一次过车最大有效值为该次车辆通过检测对象(钢轨、轨旁设施等)电位代表值。2.牵引回流测量以一次过车最大有效值为该次车辆通过检测对象(钢轨、PW线或架空回流线、贯通地线等)牵引回流代表值。3.直线三极法检测接地电阻时,被测接地装置、电压极和电流极依次排列在一条与铁路垂直的直线上。设被测接地装置与电流极之间的距离为P,在电压极的变化步长不小于5%P的条件下进行检测,若存在连续3个测点,测得的电阻值差别小于5%,则取其中间值为接地电阻最终测得值。5713.噪声、振动与电磁兼容13.1噪声13.1.1检测项目铁路边界噪声、环境噪声、动车组运行时的通过暴露声级、噪声控制工程的A声级插入损失或频带声压级插入损失。13.1.2检测指标1.对设有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1)铁路边界噪声和典型区域环境噪声:列车通过时的等效声级(Leq);2)列车运行辐射噪声:通过暴露声级(TEL)或通过时段内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LpAeq,Tp);3)设有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暴露声级(LAE)或等效声级(Leq),未设噪声控制工程路段(对照路段)的暴露声级(LAE,ref)或等效声级(Leq,ref);4)设有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50Hz~5000Hz的1/3倍频带或63Hz~4000Hz倍频带暴露声级(LAE,f)或等效声级(Leq,f),对照路段相应频带的暴露声级(LAE,f,ref)或等效声级(Leq,f,ref)。2.未设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检测指标应符合本条第1款第1、2项的规定。582913.噪声、振动与电磁兼容13.1.3测点选取1.选取设有声屏障等铁路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敏感点路段布设噪声检测点。2.选取未设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布设噪声检测点。13.1.4检测方法1.检测铁路边界噪声时,传声器应置于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高于地面1.2m处,距反射物距离不应小于1m。2.检测4b类声环境功能区外边界噪声时,传声器应置于4b类声环境功能外边界处、高于地面1.2m处,距反射物距离不应小于1m。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垂向断面测点。3.检测动车组运行时的通过暴露声级时,传声器应置于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25m,距轨顶面高3.5m±0.2m处。4.检测通过时段内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时,传声器应置于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7.5m、距轨顶面高1.2m±0.2m处。5.噪声控制工程路段内的噪声检测点设置除应符合本条第1、2款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5913.噪声、振动与电磁兼容1)噪声检测点应置于声屏障外侧,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25m,距声屏障任一端向内的距离不应小于50m。当检测点地面距轨顶面高度小于或等于1.2m时,应在高于地面1.2m处布设测点;当检测点地面距轨顶面高度大于1.2m时,应在与轨顶面等高处布设检测点。2)其他检测点应符合工程设计规定,并位于有噪声控制工程侧路段,且测点距噪声控制工程(包括声屏障等)任意一端向内的距离不应小于50m;6.声屏障插入损失的对照检测点布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的有关规定。7.未设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对照检测点处的线路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应与设有噪声控制工程路段的检测点条件具有可比性,检测点位置应符合本条第5款第2项的规定。8.检测点的背景噪声(Leq,b)对铁路噪声测试结果的影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声学轨道机车车辆发射噪声测量》GB/T5111的规定进行修正。9.对未设噪声控制工程的典型路段,检测方法应符合本条第1、2、6款的规定。10.同一检测断面内的检测点应采用同步检测的方法。11.声屏障插入损失检测时,每组检测数据应为同次列车以相同速度通过各检测点时的检测结果。12.同一类型列车、同一关键速度级下每个检测点应至少检测3列。13.检测时气象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学轨道机车车辆发射噪声测量》GB/T5111的要求。603013.噪声、振动与电磁兼容13.2振动13.2.1检测项目铁路环境振动、振动控制工程的振级插入损失和振动加速度频谱。13.2.2检测指标1.设有振动控制工程的路段1)设有振动控制工程路段
本文档为【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DNSJDS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12-13
浏览量: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