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PAGEz.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构造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拟平安的宇宙环境中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
-PAGEz.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构造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拟平安的宇宙环境中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响〔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构造:指太阳的大气构造,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根本特征 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一样,线速度大小一样;赤道1670Km\h,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3)*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假设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假设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防止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限,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限,日期减一天。1.4地球的构造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二、地球部构造地球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圈层  围                    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局部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局部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核呈固态。岩石圈的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根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岩浆2.2地球外表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力作用〔地球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根本板块〔名称与分布〕。〔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部比拟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泼,多火山、地震。〔3〕板块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气构造建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工程建立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2.3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局部吸收比拟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展补偿,起保温作用。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存〔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存〔阿留申低压〕。〔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 冬季向 夏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枯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陆循环、海上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展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展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拟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拟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渔场海洋生物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开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2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开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局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根底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泼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上下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2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3分布规律分异规律主要分异因素地理位置分布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地带分异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经度地带分异水分海陆位置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分异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拟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拟多;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拟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形 态走 向平 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山 区密度低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时间尺度距今1万年以前近一万年来近一两百年来特征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3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4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安康造成危害。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构造多样化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等城市的开展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开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3中国的洪涝灾害〔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我国大局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九月,雨带迅速南移;十月,大陆雨季完毕。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治理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立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局部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围:一样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围愈大。10.地图上方向确实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一样。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外表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外表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平安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6、太阳外部构造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剧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假设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限〔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限为“昨天〞。17、日界限:自西向东越过日界限〔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平安需要)。①:技术力量强;②: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②五带的划分界限: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假设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假设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假设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时机---两次最大值=5\*GB3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市。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地理现象时间季节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出现极夜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我国的降水夏风影响,降水多冬风影响,降水少我国的河流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局部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局部进入枯水期,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局部河流有断流现象我国的季风全国大局部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局部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局部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第三单元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盆地最低。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②变化规律: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1\*GB3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2\*GB3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GB3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3\*GB3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亚撇东亚捺〞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完毕,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②北方雨季开场晚完毕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场早完毕晚,雨季长=3\*GB3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24、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枯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枯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台风旱涝灾害寒潮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围除青藏、云贵、外的广区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29、温室效应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构造发生调整〔农业经济构造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4\*GB3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30、绿化的环境效益: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修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第四单元水环境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陆循环和海上循环。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异: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根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根本的洋流类型。0°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4\*GB3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4\*GB3④影响海洋污染9.世界主要渔场:道、、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第五单元陆地环境1、地球的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4、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5、地质作用:①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4\*GB3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表达出干旱特征。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2\*GB3②从沿海到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2\*GB3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4\*GB3④迎风、背风坡。14、影响雪线上下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①两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震带中。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第六单元季节知识专题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2\*GB3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一、四季的判断天文方面:从光照图上判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从天文现象上判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的半球。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河海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农业方面:作物生长、黄熟、收摘;植树;渔汛;山地牧场的放牧;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特征;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二、常考的季节现象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尼罗河处丰水期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冰川融化〕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北极考察最正确时期〔极昼现象〕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枯燥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亚洲低压势力强盛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北半球热带草原区和季风区正值雨季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我国南方赛龙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场落叶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南极考察最正确时期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我国常遭寒潮影响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枯燥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我国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高中地理记忆知识要点――人文地理局部第七单元人口与城市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3、人口开展模式:人口开展模式人口特点原始型〔“高上下〞〕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传统型〔“上下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场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4、人口开展模式地区分布: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兴旺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兴旺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开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开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兴旺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2\*GB3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开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兴旺国家的城市中心区。人口迁移迁入区:兴旺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开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9、城市化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兴旺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开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开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开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开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开展〕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ysdg83
从事建筑公司质量、技术
格式:doc
大小:503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2-06-0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