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_田克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_田克勤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_田克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52007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117)[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_田克勤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52007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117)[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1-0015-05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指导而又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85年来,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新世纪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轨迹,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当十月革命的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苦难的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度过了屈辱和抗争交织的近80个春秋,经历了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风风雨雨。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斗争的指导思想,以其无可争辩的真理性迅速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P151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党在这时和此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尚未完全树立科学的态度,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而在党内一度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者,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的词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他们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办事情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绝对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毛泽东一再强调必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反对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主张“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62007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2](P801)正是在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伟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针对林彪、“四人帮”歪曲、割裂甚至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造成的严重思想混乱,邓小平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党的观点。他强调“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3](P4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更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P14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成果的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4](P284)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科学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党在新世纪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深入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为此,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4](P335)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同时,又必须同教条主义作斗争。教条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民主革命时期主要表现为从书本出发,靠照抄马列著作和共产国际决议、照搬外国经验解决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则表现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当前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一种是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当作教条,对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过时的或者附加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主张采取盲目崇信的态度;另一种是迷信西方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甚至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作教条,进而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深入认识中国国情,揭示和掌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过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最重要的还在于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72007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综合,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性质。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5](P633)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点。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幼年时期,大批党员、干部还没有足够的革命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不懂得或懂得不多。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党的组织是发展了,但是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革命的胜利。历史的灾难,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经过民主革命时期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规律。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鲜明地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6](P115)的观点。遵义会议后,随着“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和思想上逐渐被克服,毛泽东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也逐渐被全党所认同。毛泽东等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揭示中国国情特点和革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著,深入阐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从而确立了党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根据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又提出社会主义阶段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指出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7](P116)这些成果,为后来党对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基本国情、建设和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发展的深刻反思,重新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但总的说来,这三次尽管有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的提法,但都还没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从理论上将其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8](P252)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指出,面对世纪之交改革攻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规律、集中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纲领,标志着党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82007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不断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努力揭示和掌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须不断深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国情的认识不能一劳永逸。要认真记取历史上我们认识和掌握国情、揭示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努力把握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对国情的认识与开辟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党的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重视并善于成功地总结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优势。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把总结经验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价值,不断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和创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领导和怎样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引向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善于从新的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邓小平重视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要求出发,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理论产生于实践,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理论也随之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讲,毛泽东思想具有奠基性的地位,邓小平理论具有再创性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则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总结历史经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首先,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马克思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2007年第1期(总第97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义中国化”的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他当时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9](P658-659)毛泽东的上述论断是针对教条主义者脱离中国的实际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而提出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的。1945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获得伟大的成就,在于我们的党从最初建立时起,就是一个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而在最坚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党。”[10](P315)接着他又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范,是“发展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0](P335)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既科学地对待了马克思主义,又产生了自己的理论成果,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其次,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则是指该概念适用的范围。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内涵和外延,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尽管还不尽一致,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从这个认识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延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或者说,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离开这一进程就不能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和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责任编辑:查朱和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_田克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绘画的问号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5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11-01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