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举报
开通vip

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 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学法点窍】 1.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给文言文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通篇文章的领会。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 2、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的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应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例如: 3、名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时,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或代词做宾语时,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学法点窍】 1.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给文言文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通篇文章的领会。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 2、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的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应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例如: 3、名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时,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或代词做宾语时,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句首关联词:“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4.根据所用修辞方法断句。 4、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所、无所、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 6、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小试牛刀】 (1)天 何 言 哉 四 时 行 焉 百 物 生 焉 天 何 言 哉 。 (2)喜 宾 客 其 俸 禄 虽 薄 常 不 使 有 余 。[断两处] 解析:(1)“哉”“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句。 (2)此题可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来断句。“宾客”是名词,做“喜”的宾语,其后可断句;“薄”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没有宾语,可在“薄”后断句。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 2.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 ,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5.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卷十一》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7、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9、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 1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答案: 1.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5.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9.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本文档为【文言文断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6-0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