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举报
开通vip

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鞘翅目昆虫的重要分类特征有哪些? 如何划分虎甲科、步甲科、瓢虫科、隐翅虫科昆虫? 虎甲科、步甲科、瓢虫科、隐翅虫科昆虫的主要种有哪些?主要的捕食害虫有哪些?鞘翅目主要分科肉食亚目与多食亚目区别1、肉食亚目中,后足基节向后延伸,将第1腹板完全切割;多食亚目中,后足基节不把第1腹板完全分割。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2、肉食亚目昆虫前胸有背侧缝;多食亚目昆虫前胸无背侧缝。肉食亚目与多食亚目区别InsectDepar...

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鞘翅目昆虫的重要分类特征有哪些? 如何划分虎甲科、步甲科、瓢虫科、隐翅虫科昆虫? 虎甲科、步甲科、瓢虫科、隐翅虫科昆虫的主要种有哪些?主要的捕食害虫有哪些?鞘翅目主要分科肉食亚目与多食亚目区别1、肉食亚目中,后足基节向后延伸,将第1腹板完全切割;多食亚目中,后足基节不把第1腹板完全分割。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2、肉食亚目昆虫前胸有背侧缝;多食亚目昆虫前胸无背侧缝。肉食亚目与多食亚目区别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3、肉食亚目昆虫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多食亚目昆虫后足基节可动,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4、肉食亚目昆虫后翅具小纵室;多食亚目昆虫后翅无小纵室。肉食亚目与多食亚目区别虎甲科与步甲科形态特征区别1、虎甲科昆虫头下口式,比胸部略宽;步甲科昆虫头前口式,比前胸窄。虎甲科与步甲科形态特征区别2、虎甲科昆虫触角丝状,着生于上颚基部上方;唇基宽大于触角间距。步甲科昆虫触角细长丝状,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唇基宽小于触角间距。3、虎甲科昆虫下颚长,有1能动的齿;步甲科昆虫下颚无能动的齿。4、虎甲科昆虫后翅发达,能飞行;步甲科昆虫后翅常退化,不能飞,仅能在地面行走。虎甲科与步甲科形态特征区别3、虎甲科昆虫鞘翅上无沟或刻点行;步甲科昆虫鞘翅表面具纵沟或刻点行。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瓢虫科形态特征1、体形半球形,像一个倒转过来的圆瓢,腹面扁平;头小,紧嵌入前胸。2、触角短,锤状。3、鞘翅有缘折,第一可见腹节腹板有后基线。4、跗节4-4-4,为隐4节。5、色彩鲜艳,并常有斑点。虎甲科(Cicindelidae) 形态特征: 具金属光泽和鲜艳斑纹; 头比前胸宽,下口式; 触角间距小于上唇宽度; 下颚长,有1能动的齿; 鞘翅上无沟或刻点行; 后翅发达,能飞行。 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本科全世界已知2000余种。肉食亚目-虎甲科Cicindelidae 腹部第5节背面突起上着生1-3对倒钩头部圆盘形,上颚发达,每侧6个单眼生物学特性 大多数种类生活于地面,也有少数树栖 成虫多数活跃,常在田坎,河边觅食小型昆虫。 无翅类常在夜间活动,幼虫常在洞穴中捕捉过往小虫本科昆虫在热带地区1年1代,在寒冷地区可延长至2-3年1代。卵产于土中,散产,产卵时雌虫先在地面上挖坑,每坑1卵。主要种类中华虎甲 形态特征: 头、胸和腹部腹面具强烈的金属光泽。 头和前胸背板的前、后缘绿色,背板中部紫金色或绿色而带金色光泽。 鞘翅底色深蓝,光泽较暗;沿鞘翅基部、端部、侧缘和翅缝翠绿色,足绿色或蓝绿色。 上唇蜡黄色,周缘黑色。金斑虎甲(八星虎甲) 形态特征:成虫体狭长,中等大小;一种体色艳丽的肉食性昆虫,因背部有八个白色斑点而得名,通体呈金属绿色,头大,复眼突出;唇基较触角基部为宽;触角丝状,11节;鞘翅长,盖于整个腹部生活习性:主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栖息于森林环境中,国内普遍见于南方各省。曲纹虎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头、胸部暗绿色,具铜色光泽。复眼大而突出。前缘中部黑褐色,中央具一小齿。上颚强大,基部灰白色,其余黑褐色,唇须和颚须除末节黑褐色外余均黄褐色。鞘翅暗赤铜色,其上具细密颗粒,并杂以较粗稀的深绿色刻点,翅上的“C”字形肩纹、中央的“S”形纹、两侧缘中部的带状纹以及翅端的“V”字纹均为白色。体下两侧及足腿节密被白色长毛。多型虎甲 形态特征: 身体具强烈的金属光泽。 头和前胸背板翠绿或蓝绿色,鞘翅紫红色具金属光泽,体腹面蓝绿色或紫色。 头具一对大而突出的复眼,额具纵皱纹,头顶具横皱纹。 触角细长。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步甲科(Carabidae) 形态特征: 小至大形,体黑色或褐色,具光泽。 头小于胸部,前口式,比前胸狭。 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 下颚无能动的齿; 鞘翅表面具纵沟或刻点行。 后翅常退化,不能飞翔,但行动敏捷。 腹部可见腹板6节。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成虫和幼虫常栖息于砖石、落叶下或土中,昼伏夜出,多捕食鳞翅目、双翅目幼虫、蜗牛、蛞蝓等小形软体动物。生活史比较长,一般1-2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幼虫过冬。世界已知约2.5万种,中国约800种以上。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黄缘步甲 形态特征:体长15.5-17.5mm;体宽6.2-7mm。头、前胸背板前、后缘、小盾片及鞘翅大部为黑色,头顶在复眼间有两个黄斑,触角、颚须、唇须、前胸背板、翅缘两侧、鞘翅末端1/4-1/5缘折及足(除基节褐色外)全为黄色。寄主为粘虫、地老虎、菜青虫等。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中华广肩步行虫 形态特征:为大型步甲,黑色,背面幽暗但常闪烁铜色光泽(尤其在刻点间),腹面明亮,每鞘翅有四行金色粗刻点。头密被刻点,触角短,鞘翅近于长方形。为鳞翅目幼虫(粘虫、切根虫等)的重要捕食者。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色鲜艳。头、前胸背板及鞘翅暗红铜色,具绿色光泽。口器、触角、小盾片、足及虫体腹面(除前胸侧板红铜色外)蓝黑色,有反光。鞘翅疣突黑色。眼小,微突出。前胸背板呈六边形,具细皱刻,侧缘弧形,。鞘翅愈合,无后翅.基部较前胸后缘宽,两鞘翅末端在翅缝处形成上翘的刺突,每鞘翅都有7行瘤突,二、四、六行瘤突较大,长椭圆形,其问有浅纵隆线相连;一、三、五、七行瘤突较小,近似圆形。瘤鞘艳步甲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6-39mm,黑褐色,闪烁铜色光泽。头部密生刻点,两侧凹陷;触角线状11节,长度不及体长之半。;复眼圆形;上颚黑色发达,下颚须,下唇须末节端部截状。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呈弧形,密布刻点。鞘翅近于长方形,肩胛方形,表面具小颗粒。每鞘翅上有3行金色圆形粗刻点,沿鞘翅前缘及外缘处密生金色小刻点,排成1金色边线。雄虫前跗节基部3节膨大,前胫节内端有毛刷,中、后足胫节极弯曲。中国曲胫步甲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毛青步甲 形态特征:长卵圆形。头、前胸背板、小盾片铜绿色并带金属光泽;鞘翅深绿,缘折蓝绿;触角、颚须、唇须及足(除基节黑色外)赭色。腹面黑色。体表被棕色绒毛,鞘翅毛密,腹面及足毛极稀疏。此虫以成虫过冬,捕食粘虫、切根虫及半翅目成虫,此属的一些种类捕食蝗虫卵荚。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赤胸步甲 形态特征:头黑色,复眼间有红褐色横斑;触角、颚须、唇须、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黄色或红褐色;鞘翅黑色,两鞘翅中央常有一红褐色斑,近似长三角形。自鞘翅基缘伸至翅后部。头部复眼微突出,背面无明显刻点,鞘翅狭长,雄虫个体较雌者为小。捕食粘虫,捕食率很高。据日本报道。此虫还捕食切根虫,以幼虫过冬。瓢虫科(Coccinellidae) 形态特征: 身体半球形,头后部被前胸背板所覆盖; 多为红、褐、黄、白、黑色等,常具鲜艳色斑; 触角一般11节,锤状; 跗节4-4-4,为隐4节; 腹部可见5或6节腹板。肉食性种类的成虫和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等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幼虫蛃型,很活泼,每节有6个枝刺或毛 瘤,或覆有绵状蜡质分泌物。 幼虫异色瓢虫 形态特征:体卵圆形,突肩形拱起,但外缘向外平展的部分较窄。体色和斑纹变异很大。头部橙黄色、橙红色或黑色。前胸背板浅色,有1个“M”形黑斑,小盾片橙黄色或黑色。鞘翅上各有9个黑斑,腹面色泽亦有变异,浅色型的中部黑色,外绿黄色;深色型的中部黑色,其余部分棕黄色。异色瓢虫猎食棉蚜、豆蚜、高粱蚜、菜缢管蚜等。异色瓢虫寄主:蚜类、盾蚧类若虫等异色瓢虫:三月,当油菜花开遍田野的时候,瓢虫们率先苏醒了,在花丛中到处寻觅蚜虫充饥。十三星瓢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7mm,宽约4mm:虫体长形,扁平拱起。头部黑色,但前缘黄色:复眼黑色.触角、口器黄褐色,触角端部色淡。小盾片黑色。鞘翅基部红黄色至褐黄色.共有13个黑斑,前胸背板和鞘翅缘折橙黄色。腹面除中、后胸后侧片黄白色,腹部1-5腹板外缘部分橙黄色外,均为黑色。足腿节以上橙黄色,以下黑色,跗节来节端部及爪黑色。成、幼虫捕食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亦捕食棉蚜、豆蚜等。澳洲瓢虫 形态特征:体朱红色,被黄绒毛,黑色和红色相同。头部黑色,复眼黑褐色,触角黄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两个圆形黑点,后缘为一黑色宽带。鞘翅肩角处有肾形黑斑,翅中央和接近前缘中部,各有一黑斑相连,略似“T”形,外缘和后缘黑色,后缘中部有“△”形黑斑一个,两翅相并,构成方形黑斑,后翅灰黑色,腹部红色。成虫活跃,飞翔力较强,常栖荫蔽环境,活动于树冠内,杂草间,一经触动便落地假死。大红瓢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近圆形,呈钢盔状。长5.0-6.0mm,宽4.6-4.8mm。头部(除眼外)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黄红色,腹面各部亦呈黄红色。常猎食吹绵蚧。寄主:吹绵蚧七星瓢虫 形态特征: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两鞘翅上有7个黑斑点,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头黑色,复眼黑色,触角栗褐色,足黑色,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猎食棉蚜、麦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梁蚜等昆虫。龟纹瓢虫 形态特征:雌虫长圆形,呈弧形拱起,表面光滑,无毛,黄至橙黄色,具龟纹状黑色斑纹。前额有1个三角形黑斑,复眼椭圆形,黑色。口器、触角黄褐色,胸、腹部全为黑色。雄虫头部后缘黑色,前额黄色,唇基黄色;前、中胸腹板中部白色。唇基有1个三角形黑斑,有时斑扩大致使头部全黑;前、中胸腹板黑色。猎食棉蚜、麦蚜、玉米蚜、高粱蚜等蚜虫。中华显盾瓢虫 形态特征:体长2-3.1mm;体宽1.5-2.4mm。卵圆形,瓢形拱起。虫体基色为黑色,额黄色(雄)或黑色(雌),鞘翅在中部稍后处于中线之外有一近于圆形的红斑。足黑棕色而跗节棕红色。雌虫前足色常较浅。寄主为蚜虫,软体介壳虫,有时取食粉虱,也曾发现取食金花虫卵。红颈瓢虫 形态特征:体长6.6-7.3mm,体长5.9-6.6mm。虫体周缘近于圆形。头部桔黄至桔红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桔红色。小盾片及鞘翅全为黑色。腹面除鞘翅缘折黑色外,其余部分黄褐色。寄主为蚜虫,粉虱等。黑缘红瓢虫 形态特征:体长5.2-7.0mm;体宽4.5-5.7mm。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周缘黑色,背面中央枣红色,小盾片亦常为黑色,枣红色与黑色之间的分界不明显。胸、腹部亦为红褐色,但胸部中央色泽较深。趋于枣红色。虫体背面明显拱起。寄主为桃球形蚧,沙里院蚧,油茶绵蚧,东方盔蚧,矢根蚧等。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形态特征:体细长,两侧平行;鞘翅极短,长约等于宽,大部分腹节外露。多为腐食性,少数捕食性。隐翅虫rovebeetle,全世界已知27000种。毒隐翅虫属Paederus有毒,能引起隐翅虫皮炎。InsectDepartment,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GAU 形态特征:头部扁圆形,具黄褐色的颈。口器黄褐色,下颚须3节,黄褐色,末节片状。前胸较长,呈椭圆形。鞘翅短,蓝色,有光泽,仅能盖住第一腹节,近后缘处翅面散生刻点。足黄褐色,后足腿节末端及各足第五跗节黑色,腿节稍膨大,胫节细长,第四跗节叉形,第五跗节细长,爪1对,后足基节左右相接。腹部长圆筒形,末节较尖,有1对黑色尾突。青翅蚁形隐翅虫青翅蚁形隐翅虫在稻田内甚为常见,以鳞翅目幼虫及其它昆虫为食,例如三化螟的初孵幼虫,常被大量捕食而减少侵入稻株的数量,稻纵卷叶螟幼虫在卷叶苞内常被捕食,飞虱、叶蝉亦常成为捕食对象。 形态特征:体长约6.5毫米。头部黑色,刻点较粗大;复眼黑褐色,触角丝状,除基部第一、二节的基端红褐色外,其余部分黑褐色,唇基黑色,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红褐色,其后都稍收窄,刻点稀而小。鞘翅黑色且带有青蓝色的金属光泽,刻点粗而深。腹部外露于鞘翅端部的前4节红褐色,两侧有下陷而后隆起的镶边,其后3节及尾须黑色。腹面前胸部分及第一至第四节腹板红褐色;中、后胸及腹端黑褐色。足黑色,前足第一至第三跗节扁平宽短,各足的第四跗节双叶状。黑足蚁形隐形虫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稻飞虱、稻叶蝉、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玉米螟、蓟马、三点盲蝽、棉叶蝉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玉米毛鬚隐翅虫红胸隐翅虫(毒隐翅虫)蓝束毛隐翅虫黑巨隐翅虫 芫菁科 体柔软,一般伸长;头急下弯,有窄狭的颈部;前胸背板基部无脊;跗节异型;足长;每个跗爪有凹的叶瓣,具齿或刺。大多数种长形,有窄的前胸背板和长足;体3-30mm长,通常10-15mm;颜色多变,黑色、灰色、褐色、黄褐色,有时有鲜明金属彩色;表面通常有细而很疏的微毛或缺如,少数则有密毛。 头下口式,比前胸背板大,后头急缢如颈,表面光滑,具刻点或皱纹。复眼大,左右离开。触角11节,稀见8-9节,通常丝状或念珠状。 形态特征:体长10.5-18.5毫米;体宽2.6-4.6毫米。头红色,复眼内侧每边各有一个近于圆形的黑褐色而有光泽的瘤。前胸、鞘翅、腹部及足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由灰白色毛组成的纵纹;前胸背板侧缘亦有由灰白色毛组成的镶边。每一鞘翅的中央各有一条由灰白色毛组成的纵纹,鞘缝及鞘翅外缘亦有由白色毛组成的镶边。腹部腹面各节的后缘亦有由白色毛组成的横纹;腹面及足均有白色的长毛。幼虫寄生于蝗虫卵块内捕食蝗卵。锯角豆芫菁 有利方面:该科昆虫能产生芫菁素(亦称斑蝥素),有起泡、利尿等作用,很久以来就在医学中应用。幼虫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捕食性的如芫菁亚科的斑芫菁属和豆芫菁属,幼虫取食蝗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方面:为害豆类、黄麻、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以及牧草、苜蓿等,有的种类还为害药用植物如黄芪、甘草等。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的歧翅栉芫菁属等,幼虫寄生于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内,对养蜂业有害,对植物的授粉亦不利。
本文档为【鞘翅目主要天敌的识别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11-18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