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彻悟禅师语录 第06讲

彻悟禅师语录 第06讲

举报
开通vip

彻悟禅师语录 第06讲彻悟禅师语录 第二讲 (2007年3月31日——4月1日讲于宁波佛教居士林)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大家手头上资料的第一段:[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   好,请看这一段。我们修...

彻悟禅师语录 第06讲
彻悟禅师语录 第二讲 (2007年3月31日——4月1日讲于宁波佛教居士林)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大家手头上资料的第一段:[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   好,请看这一段。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大乘的通途教理有所了知,这样对我们净业、净土的信心的建立才会有理论的基础。这样既有理论的突破,又有深切的净土情怀,我们的信心才会坚固。那么我们来观照一下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我们一生的命运,来自什么?“唯业所感,唯心所现”。每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投生在哪个地方,一生所受的教育如何,遇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境界了,这些境界不是偶然的,都是我们自己往昔的善业或者恶业,或者善恶业交杂的情况所感召过来的。我们很多人同时生活在一个时空态,比如在娑婆世界,堪忍的世界,在五浊恶世末法的时候,这都是大家同分共业所感的一个情况;在同分共业所感当中,共业当中又有别业。有的人同时在这个地方,虽然五浊恶世,在见浊里,他可能会有正知正见。在这种物质生活匮乏的时候,福报下降的时候,他也许能够享受天福,这都是他宿世的别业所感。那么这些都是我们的心识所现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讲的心净则佛土净,那么心秽则国土秽。这些外在的依报和正报,都是我们的业心所变现出来的,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教传达给我们的,基本的观照世界和我们心性相关的,一个根本的原理,唯心所现,唯业所感。在《维摩诘经》里,当佛说出“心净则佛土净”的时候,这个命题告诉我们,净土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当时舍利弗就生起一个疑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坑坎砂砾,是污秽的国土,我们这些弟子生活在这秽土的境界,那是我们自业所感了。那么佛陀都已断除一切烦恼了,为什么佛也生活在这样的秽土呢?那跟心净则佛土净如何会通呢?”他就生起这么一个疑问。这时天上来听法的,有一个天王叫螺髻天王,他在空中就开始发话了,跟舍利弗说,“你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看到的就是你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就在我螺髻天王眼里,娑婆世界也像天宫一样的庄严、清净,在佛的眼里当下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七宝为地的,不是你所看到的境界。”这样一说完,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为了证明这句话,就足指按地,马上整个的地面就是七宝地,佛的境界现前。再一收回来,又是娑婆秽土。所以在同一处,由于不同的心和不同的业,他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佛的眼里看娑婆世界,它就是常寂光土;天人看娑婆世界,它就是天宫;我们凡夫看娑婆世界,就是坑坎砂砾,秽土;就好比同样的水,面对这个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却是琉璃,饿鬼看到的是脓血,鱼看到的是它的宫殿,各人的眼睛所观照的是不一样的。庄子曾经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审美,它没有纯客观性,一切随着审美主体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我们人道的人看到西施认为很美,但是如果一只鹿,动物看到西施,它会觉得美吗?一条鱼看到西施,它会觉得美吗?它不会觉得美,它会觉得很恐惧,所以“沉鱼落雁”,大雁从天上落下来,不是由于惊叹西施的美,而是恐惧害怕掉下来了。这条鱼呢,它赶紧游走,不愿看。所以感知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对世界的观照:这个世间是没有纯客观性的,也没有纯实体性的东西,一切都跟我们的业,跟我们的识心紧密相关,它是由我们的识心流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了。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常常不能现量把握真理,于是这种方法论传达过来,我们要作如是的观照:当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境界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心和境是不二的。佛教讲“依正不二”,这个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从正报里面流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是从阿弥陀佛的愿心流现出来的,所以全体的依正庄严,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平等心、实相心。同样,娑婆世界,五浊的秽土,也是由我们凡夫这种具有见惑、思惑,这种对待的心所流现出来的。由于我们充满心机,就有高山峻岭,就有遍地的荆棘。依报跟我们正报有很多是同构的,包括我们的身相,阎浮提的地形就跟我们的脸型差不多,北面阔,南面狭,我们的脸型也是这样,随着它转。整个地球的水量占70%,我们身体的水分也占到70%,所以我们透过这些境界要了解我们的心。那既然透过境界现前,当体即心,当然只要我们的心有念头,也一定会出现境界。所以一般来说不要随便动念头,动念头它会显现境界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念头一动,想要宫殿就有宫殿,想要宝衣就有宝衣,念头一动就有境界。在凡夫地由于我们是虚妄的心,有时候他的力量不够,它不能马上现。比如我们讲心想事成,从原理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我们有时候心想的不一定就能成功,是你心力的力量到达不了那个临界点。但总的来看,境界的现前,都跟我们的念头有关系的。于是既然会出现境界,那么所有的境界当中,可以概括为十种境界,这就是我们谈的十法界。十法界,我们看十法界有个图,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下面是六凡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凡境界。中间就是一个心,都是由这个心所变现出来的。于是我们存什么心,就会得出相应的境界。比如我们的心,是大平等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是跟一真法界、依正功德,以及弥陀名号相应的心,那么它就会现佛的境界。当佛境界现前的时候,其他九法界就隐下去。我们以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就会显现菩萨的境界。以无我的心,跟十二因缘相应,就是缘觉的境界。以无我的心,观察苦集灭道四圣谛,就会显现声闻的境界,这是四圣境界。那么六凡境界,都是跟相应的因果相关的,你修十善业,天境界;五戒、五常,人境界;贪瞋痴慢疑的有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恶的程度,分别显现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我们凡夫不可能没有念头,他一定会有念头,就看这个念头落在哪个地方。如果显现不出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就必定会显现六种凡夫的境界。在三恶道里面,在六道里面,你不能显出人、天、鬼、畜生的境界,就马上会显现地狱的境界。所以这是佛教一些基本的观照,境界和心的关系,实际上它也是谈因果的问题。我们一念的因心在哪个地方,就现出它的果报,境界相应。那么在十法界里,佛法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现的境界,虽然他们断惑的程度、心量广大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享受法乐,法性的乐。我们众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快乐,趋乐避苦是一切众生的生命的本能。但我们在无明颠倒当中,就会认为五欲是很快乐的事情,殊不知这五欲里面,财、色、名、食、睡,它的快乐是非常有限的,是马上会转化的,它的本质是苦,不能持久。而且享受这样的乐,你造作恶业享受的时候,当下苦苦、坏苦和行苦伴随这五欲的乐,所以它本质上是无常、败坏、逼恼苦。而法性是不生不灭的,这种快乐,是能够长久保持的。那么三乘的境界,象声闻、缘觉、权教的菩萨,他享受的法乐是偏真涅槃,漏尽通,他享受那种法乐。如果到了佛的境界,他享受的是大涅槃常乐我净的乐,超越了苦乐对待的乐,是我们的法性完全展示的绝待的乐,这种乐,才是真正的、真实的,能够令我们安心立命的。所以我们要获得真正的乐,就要体认,找一种具有真实性的乐。为什么西方净土叫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展示的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四德的那种乐,那是法性的乐,是超越苦乐对待的乐,是真乐。所以了解这样的真乐、法乐之后,我们就得一往情深的去寻求这样的乐,不能被虚幻的乐,本质上是苦的乐所蒙骗。除了四圣境界,能够享受法乐之外,在六凡的状态当中,对五欲的享受有程度的浅深。在色界、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面,诸天从欲界天的六天,到色界天的十八天、四空天,所现的境界,有定中的乐,禅定的乐,也有由于他修上品的十善,所感得的财色名食睡这样微妙的乐。在天堂,也真的有很多娱乐的地方。夜摩天,天天唱着快哉快哉,每天到游乐场所,都玩不过来,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天女如云,他是很快乐的。正因为这五欲的乐太乐了,他就生不起修道出离的心。那么人间,作为人呢?这样的境界,他是有苦有乐,或者苦多乐少,或者乐多苦少,所以叫苦乐相间。人道的众生,他苦乐的程度浅深,也随着每个人宿世的业力不同而不同。比如你生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这次我们一路过来的温州、苏州、宁波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存、温饱都解决得很好,生态环境也不错。我们到安养院看看,这些老人居住的环境很好,有这个境就能看到他的心,他是善心,修的善业,才感得这个善的境界。如果生到非洲,难民,吃饭都没得吃,饥寒交迫,很苦啊。所以同样在人道,同样在一个时空态里面,苦乐是有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各各随着他宿世的善恶业所感召过来的。所以我们在人道,知道是业力所感召的,我们就不要过于的攀比了。人家能买宝马的车,自己骑自行车,你不要心里不平衡。人家修的善业得财富报,自己没有修布施,那只有自己骑自行车了。骑自行车也没有什么不好,为环保作贡献。你要这样去想,你不要心里不平衡啊。自己能有一间房子住,没有在桥底下蹲着就不错了,你不要看到他怎么有别墅呢,心里不平衡。各随其业,苦乐不同。所以要改变命运,你不要在果上一定搞平均,搞攀比,你要在因地当中去修善因,才能得善果。这些道理是决定不移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你不能从这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想走捷径。最近几年做生意没有赚到什么钱,几个哥们喝喝酒想一想,“怎么样,我们想办法弄点钱用吧?弄点钱用,怎么弄啊?”“抢银行啊。”你这一个恶心起了,你抢银行,牢狱就在等着你啊。你不能用这个方法来改变命运。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业力构成的,我们改变命运要修善因。那么在饿鬼的境界,畜生的境界,就更苦了,它是苦多乐少。虽然看到那个畜生,那头猪吃饱了,摇摇头,睡睡觉,摇头晃脑很快乐,过段时间成为人间一道菜,那就很苦啊。它越长得膘肥,死得越快,苦多乐少。到了地狱,那就纯一极苦,万死万生,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自因自果所显现的十种境界。   好,请看下面:[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好。刚才讲的“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的理,有时候还是觉得很难,很难相信。所以下面,彻悟祖师又用一个比喻,来比喻这桩事情。我们大家都有做梦的体验,在梦中,有正报,就是人物,有自己。也有山川环境,所产生的环境。在梦中我们会感觉到很真实,当一只老虎来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真实的恐惧,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出一身冷汗,有时真的是恐惧到极点,蹦地一下心脏停止跳动,还真的就呜呼哀哉了。那么梦中所现的一切,等到我们醒过来之后,哦,才知道梦是假的。那么梦里的境界,它是怎么出现的?它是依照我们做梦的心所显现的,也就是我们的心显现了梦境。如果没有做梦的心,就没有梦境。好,这里我们来体会下,般若系经典常常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在梦中会认为一切真实,醒过来之后认为它是假的。当我们说昨天晚上做的梦是假的时候,现在也有人物,有他人,有自己,有桌椅板凳这样的环境,那么昨天的梦,昨天看到的山川人物是梦,是假的。而现在看到的山川人物又何尝是真实的呢?它也就不是在梦中吗?无非昨天晚上做的是个小梦,现在的梦稍微大一点而已啊。你小觉就觉小梦,中觉就觉中梦,大觉才能觉大梦。所以一切众生没有离开无明,都是在梦中,这叫无明大梦。但我们的可怜就在于把梦中的一切都认为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执著、那样的造业。在梦中造业,在梦中堕三恶趣,在梦中遭受剧苦。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来救度我们,怎么救度?无非是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而已。“梦中分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醒过来了,就没有这些虚幻的三界六道轮回了,也没有这些境界了。这些虚妄的轮回的境界,都是由我们八识的妄心这样的梦心,所显现出来的,它全体是虚假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受苦是冤枉受苦。就好像在梦中,你那么害怕,怕得不得了,是冤枉一样。我们本有的那种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的真如妙心,被我们这个八识的妄心,在无明梦里面,搞得非常得狭隘,忘记了我们本有的性觉妙明的心,把梦心、识心认为是根本。于是把这个梦心、识心所显现的境界也认为是真实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觉悟过来。这里有个比喻,就好像一个皇帝,他穿上龙袍,富丽堂皇的,长相也很庄严,这样的一个皇帝,躺在他的龙塌上,很好的床上。他在做梦,他梦见什么呢?他梦见自己是一个蚂蚁,循着台阶去找食物,它找食物,对那些腥膻的食物特别感兴趣。去找,找的过程当中,别人也来了,于是相互在那儿竞争,在那儿打架……他在做梦作那些东西。在他执著梦里的蚂蚁的时候,他忘记了躺在床上还有那么富丽堂皇的皇帝的形象,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我们众生依稀仿佛的情况。我们本来是佛啊,现在我们就变得这么狭隘,在这里追逐名利,看到五欲的境界就生起贪瞋痴慢疑的心,猛厉地执著,造作种种的恶业,就好像那个皇帝变成个蚂蚁一样,认为蚂蚁很真实,而他很好的身相还躺在床上呢。所以我们知道这桩事情,我们现在一切的依、正二报的境界,都是依着我们八识虚妄的念头建立的。离开这个念头就没有一切法,要了解这个。但是在俗谛层面,我们还没到朗然大觉的时候,我们要透过这个心和境之间的原理来认知一切事情。如果没有这个心,就必然没有这个梦境。无念,就不会出现境界。所以庄子也说,“至人无梦。”到了至人的境界,他心非常清净,他就不会有梦。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念头很多,天天做梦。上次在温州有个居士说,“我一天到晚做梦,做很多梦,怎么办?”做梦做得很疲倦,白天也无精打采,他念头太多了。我们看到西方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专门对梦进行分析,《梦的解释》对梦的形成有一个基本原理,他认为梦是现实当中未曾满足的欲望在梦中的补偿。很多欲望是来自于力比多,性的驱动,在梦境当中常常有很多象征性的,都跟情爱有关系。他进行这么一些解释。那么我们看梦的形成,它也确实有未曾满足的欲望的显现,补偿的显现。也有它的前尘缘影,就是往世的业力种子,在我们阿赖耶识,藏识里面的一些显现。还有日常间的一些事情,我们很注意它,落在心里的显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是这样的。当然还有些托梦的情况,托梦,或者天神,或者佛菩萨,在梦中来作佛事。比如净业行人,很多能够预知时至,都是佛菩萨在梦中来告诉我们,你什么时候走。佛菩萨有时候在三昧当中,有个如梦如幻三昧,就是在众生的梦中来教化他、点醒他、提升他的这么一种三昧,这么一个教育功能。有时候梦也有预测的功能,就是还没有发生,即将发生,先从梦里显发出来。所以梦也是一门很深邃的学问。总的来看,梦境的出现是跟我们的梦心有因果的关联。所以就知道心外无境,在我们的心之外是没有境的,没有境界的,境界都是从心显现出来的。反之,境外无心。在这个境界之外去求心,是没有的。所以全体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心,全体的心、念头就是我们所显现的境界。我们修行,如果说常常碰到善知识,常常碰到能够督导我们,能够念佛、求出离的这些同参道友,这说明你的善心现前了,宿世的善根深厚了,你显出这样的境界。你想修行,忽然碰到邪师,忽然碰到那些让你起躁妄心,在五欲里奔驰的人,谈玄说妙的人,谈鬼谈神的人,这些都是你不好的心变现出来的。你碰到这些人,碰到不好的事,你不要怪别人,首先怪自己,这跟你的念头是有关系的。你有什么样的期待,你有什么样的宿因,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和事,碰到什么样的环境。所以全体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念,全体的你的心念就会变现出你所住的境界。所以我们要用智慧观照因果境界的关系,你要在因中来察果。我们很多人常常喜欢搞预测、算卦、看命这些,其实这些你都离不开方寸,不能离开念头。你想在事情结果还没有来之前,就想知道它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方便,就是观察你的心念,你的心念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比重多,那么它的果必然就相应地出现。这就是从因中来观察果报,观察果报从哪观察?观察自己的念头。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常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你存了好心,善心,你显现的就是善的境界,遇到善人,遇到帮助你的人,就有贵人相助。你总是念头里充满机心、狡诈、损人利己,这些心所变现的,有一个比你更厉害的来骗你,当你受别人骗的时候,你会结结实实地被别人骗,你很相信他。就好像一个要讨债的人,做你的儿子,本身他是来讨债的,就偏偏这个讨债的儿子让你非常爱他,爱得都离不开他,他死了等于自己死了,他就让你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我们常常用这样的智慧观照,把自己的心念观照住、觉照住,念头在什么地方重,就必然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然后还有人想知道往事之因,往事之因就是现在我们得的什么果,我们现在的人生际遇、果报怎么样,从我们所处的果报,就可以推究、推溯我们往事的因。那么从果上来验因,怎么验,就是观察我们的境界,我们境界包括我们的贫穷还是富贵,健康还是多病、夭折,是碰到很多的好朋友,还是碰到很多酒肉的朋友,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生态环境好还是生态环境恶劣。就从这些境界里面,从果就能知道我们宿世修的什么因。就跟佛陀常常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就这个意思。这就教给我们观察因果链的方法,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所以没有无心之境,无心之境是没有的。你说环境跟我的念头无关,那是不存在的,一定跟你的念头,跟你的因心相关的。所以未有无心之境,也不会有无境之心,境界都涵摄着众生的心的。那么就像大家今天来听《彻悟禅师语录》,这说明大家有什么心呢?有一颗学佛、想求出离、想了生脱死的心,你有这个心,才感得来听闻净土祖师法语这样的境界。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也是随着众生的心来显现的。如果众生一点出离的心都没有,就显现不出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跟他讲出离世间的出世法。他没有出离心,佛菩萨来到世间,就会顺着他的心去讲世间的善法,就好像孔子在公元前500年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对那个时代的众生,他只能讲“礼乐”、“伦常”,因为中国那时候的众生就是那样的心。但如果孔子同时生在了印度,他一定会讲出世间法,讲佛法。佛法传到中国,在孔子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传过来的,因为众生没有这个心。所以一定要用儒家、道家来循循善诱,慢慢地引导他生起这样的心。到了汉代,尤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法大兴,这些境界的现前,都跟我们民族的众生心念是相关的,这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业所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原理。所以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在诠释因果二字,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这个因和果都是如影随形。果,果报,必定是从因心里流现出来的。这个因,因心,最终必定要符合完成这样的果报。如果一个净业行人真的了知这心和境的内在关联,因和果不二的道理,他知道这个原理之后,他就会赶紧念佛求生净土。何以故?我们在这个世间,遇到的五浊恶世的境界,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烦恼很重的心所感召过来的,都是我们无明的妄心所现的。这是很苦的啊,像火宅,像茅坑,像牢狱,所以这个境界我们要离开它。要离开它,怎么离开?我修什么因?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用无明、造业的因心,感召五浊的苦果。我现在一定要修念佛之净因,感得求生极乐世界净土的果。因为极乐世界境界的现前,一定要我们的因心在这里起作用,感召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令我们横超。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见到的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梦中所现,是我们的秽心,恶因所感召的恶果。那么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净心所感得的净土,它也是在梦中。但娑婆秽土的梦是恶梦,是让我们在梦中越来越苦,是梦中套梦,梦里更添梦,梦中加梦。那么极乐往生净土一法,虽然是梦,但它是好梦,而且这好梦是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这叫“声声唤醒梦中人”,我们每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都把梦中之人唤醒出来,无量光寿的性德就是朗然大觉,出离梦的境界,以这个无量光寿境界来唤醒我们无明的妄心。所以我们要从梦境当中出来,要赶紧念佛求生净土。这样我们唯净业所感的极乐世界,唯心所现的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自性佛就是自性觉,我们就能够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破一品无明,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法身同生性,就从见思惑里醒过来了。但还有变易的惑,就是无明惑,那就一品一品破,直到最后一生补处,最后金刚智,断最后一分生相无明,就朗然大觉了,就完全从无明大梦里出来了,安立在常寂光土。所以我们了解这样的义理之后,彻悟禅师说“如果还不去念佛求生净土的话,我不信也。”也就说,你了解这个道理,一定会念佛求生净土。 好,请看下面,第二段:[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 好。这段《语录》也是义理深邃。一切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教诲,都在我们现前一念指点。要了解我们轮回,之所以轮回的过程,开始,最初,最初也没有一个初,所以就叫无始,迷失我们的真如、妙明真心,生起的妄心,这叫一念妄动。我们的性觉妙明,本觉必明,所以我们的自性,它是寂照的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就是它的明,但是最初这一念无明,就是迷真起妄,就是一真起妄,就是妄动。无明是妄动,那怎么会动起来呢?在这个性觉妙明里,忽然它有一念想来觉明,觉一个明,这一念它就生起一种对待,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对待一来,它马上就生起了三种相,三种相第一是无明业相,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不觉的意思,以黑暗为它的体性,无明嘛。那么无明就有它的业相,业相现前他就想见一切相,就能见相。有能见之相,它就生起境界相,这就是法相宗讲的“一念无明生三细”。那么这个境界之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它有智相想了知这些,智相。那么心里的念头有相续之相,相续有贪恋、执持之相,执取之相,又给它安立名相概念之相,由这些去造业,造了业就会有苦,就系缚在三界里面。所以一念妄动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都是由于最初的无始无明所导致的一切染法,最初迷失的真如自性,生起的一念虚妄的心,这叫妄动。到后来我们开始觉悟,用本有的真如自性来就路还家,来返归我们的自性本源。修行到最后,始觉和本觉合一,相应,归到我们的自性本源里面,这就叫一念相应。所以从这样的始终我们来看,从开始无始无明起虚妄之后,到回归我们的真如自性之前,一切法,无论是我们造业、轮转的染法,还是回归自性的净法,都离不开我们现前一念,我们现前这一念。要了解这个道理,这一念,有悟、迷、净、染的区别。如果我们一念觉悟,开了智慧,我们就会随清净之缘,来造作、来显现圣人的境界、佛的境界。如果一念迷,迷失了自性,它就会随贪瞋痴的染缘,污染的缘,生起九法界。比如我们随净缘,水就变成了八功德水。如果随染缘,它就是贪瞋痴的毒水,那就到地狱里,像油锅啊,像血河啊,像沸汤啊,它也是水。同样是水,有的是八功德水,有的却是让我们遭遇剧苦的水。火也是这样,这个地水火风,如果火随净缘,这个火把瞋恚的热恼消除,它就成了光明,成了智慧;如果随着那种贪瞋的烦恼的染缘,这个火就是焚烧我们的地狱猛火。这都是随着一念的迷悟和我们缘生法的业所导致的。由此,我们身心世界都离不开这一念。我们看十方的虚空是怎么来的?也是这一念无明妄动,把这个“昧”,迷茫,迷懵,认为静的状态,暗冥的状态,这就成了虚空。一切国土,国土是以地水火风构成的。它的一念无明的摇动就成了风,一念无明的坚固的性就成了地、金这样的因素。一念无明向上的情况就成了火的元素。润下就成了水的因素。所以,这国土,地水火风构成的国土,也是由这一念的澄凝所构成的,这是依报。那么正报,四生的正报,四生是一切有情的四种生命诞生的形态,胎、卵、湿、化。胎生的众生,像人、牛、马,这些属于胎生、怀孕的胎生众生。卵生,像鹅、鸭、鸡这些属于卵生。还有湿生,就是有湿气的地方,生起了生命,那些昆虫之类。还有化生,忽然变化而生的,像地狱众生,像天道的众生,都是变化而生的。那么这四种生的正报,都是这一念的情想合离。情,我们的胎生怎么来,是由我们一念的情爱来投胎的,爱不重不生娑婆。是带着那种情欲的心过来的。这个想,想是卵生,由想来形成它的生命形态。合,就是那种和合而成的湿生的众生。离,就是离应,化生的众生。所以这四生的正报的生命、躯体都是这一念的状况所决定的。那么,四大的依报,四大,我们讲四大皆空,地水火风构成的依报,环境的构成元素,也是由于这现前一念的动静违顺所构成的。动,就是它的风,现在起风了,就是风的要素。六祖慧能他刚出来的时候,看到法会上有两个比丘在争论那个幡,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有个坚持是风动,有个坚持幡动。六祖慧能走过去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印宗法师一听,大法师啊,一听觉得,“哎!这个人,很有智慧!”就请他来谈一谈,才知道他是弘忍五祖的衣钵传人。是印宗大和尚发现了六祖慧能,就给他剃度。剃度,又马上拜六祖为老师、为师。所以这个动静的现象都是由我们一念所形成的,动是风相。静,形成土的因素。违顺,风,水,水火的要素,都是由这一念的状况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唯依靠这现前一念变现世间一切色法、心法,都不能离开这一念之外。如果离念,就没有一切法的建立。所以三界六道轮回的一切依正的法都是依我们虚妄的念头来建立的。这些都是大乘佛法的基本原理。离开这一念之外没有一法可得。所以这一念,追究它的本原,它本是法界的理体。这法界的理体就是真如,随着它的缘,或者净缘,或者染缘而起。所以说一心具足两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就是法界的体性,真空。心生灭门就缘生法,缘生种种的事相。那么缘生,这个缘生的事相当体无自性,当体是空,当体是全体的法界。所以全体法界的体性超越了这个缘生法的局限,它就可以把空间打破,横遍十方无量无边的尘刹。在时间上超越,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它也离开世间的一切解释法,我们世间对待什么事情,总是要分析它四句,是有,还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离四句,都离不开这四句。但我们现前的一念体性是超越了这四句,也杜绝了由这四句衍生的百非——否定性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就是超越了对待。超越对待,这就是不可思议。所以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众生现前一念不可思议。它是法尔具足无量的威神,法尔具足无量的功用,在现前一念当中百界千如,现前一念当体即空。又涵摄着过去,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能够弥纶法界。所以就叫法尔具此功用。 好,请看下面。 [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如或未然,但当任便观察,随分受用焉耳。] 好,请看这里。刚才我们谈到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它的威神功用,一切法不离这一念之外。我们修行,实际上从当下这一念下手是非常直接的,单刀直入,现在就在这一念当中,把这一念安定在西方阿弥陀佛上,再用这一念来至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所以念佛就是用我们当下的心去念,不是仅仅口里发出声音。由于我们这一念本质不可思议,本质具足法界的体性,所以这样的体性,就跟西方极乐世界同构互应,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也是法界的体性。所以正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就映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了解净土念佛法门的圆顿,真的我们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面前。由于名号当中具足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至诚念佛,就把名号当中依正庄严的功能、境界调显出来。但是虽然现在前面,我们的心太染著了、太散动了,我们看不到,肉眼看不到。看不到不是没有,就好像月亮和水的关系,月亮就在那里,只因水太浑浊了,波浪太大了,显不出来。但月亮已经是现量映在那里,我们在水里看不到月亮。为什么一定要得正受正定,西方净土,西方三圣法尔就在面前,就像上面讲的,慧远大师,刘遗民居士,他们见到了,见到了,不是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一直就在面前。只是他通过至诚念佛的三昧,心很清净,见到了。那么我们念佛的时候,西方依正庄严也在我们的心海当中显现,但我们的心散乱、染著,看不到而已。虽然看不到,但是这个事情还就是这个样子,它被召唤过来了。那么也就在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我这个能念的心也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内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信得及的。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心的关系,前面讲心和境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有真心,有妄心,但是又不能说有两个心,这个妄心是从真心里面生起的,由真起妄,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我们的心就像大方广,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这样的没有边际的心。但是由于我们一念无明妄动,就形成了一个有限量的妄心,就好像无量无边的大海,你一执著,你认为这个浮沤、一个水泡就是全体的海,你就执著了这么一个水泡为全体,这就是妄。就在这个妄里面,释迦牟尼佛依据我们的妄心来指点,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这是根据我们的妄心而言,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但是,如果我们离开妄心,我们的妙明真心,它是含裹虚空法界,包容虚空法界的。那么西方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一念真心里面,不在外面,所以它的距离的概念是在妄心的外面,但是在真心的里面,所以在真如自性当中也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当我们能至诚念佛时,心就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了。所以我们的祖师经论都谈到,至诚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这朵莲华可不就是你至诚信愿持名的心的一种表达吗?于是我的莲华在那里,信愿持名功夫用的越绵密,那朵莲华就越灿烂、越光辉。于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可也不就在庄严着西方极乐世界吗?那么我们已经在西方净土报到了,可不就是“虽然还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虽然还未往生净土,但已是净土之嘉宾”,可不就是这两句话的注脚吗?所以我们的心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就好像两面镜子。这一面镜子涵摄着另一面镜子的信息,另一面镜子也涵摄着这面镜子的信息。两面镜子都是交光互相涵摄的,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像大圆镜智这样的表达,我们每一个能念佛的众生,就是一颗摩尼宝珠,我们摩尼宝珠映在大圆镜里面,大圆镜的信息也在我这一颗摩尼宝珠里面,交光互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就是弥陀心中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是众生心中的佛,我以具佛之心念具心之佛,它就非常能够感应,感应同时啊。所以从交光互摄来看,它就超越了空间。这个光明有弥漫之相,十方有众生的地方,这个光明都遍过去,横遍十方之相。既然横遍十方之相,就超越了我们狹劣的三维空间这样的狹劣相。这就是我们的心性,能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号,如空印空,似水投水,超越空间,横遍十方,显发无量光。那么再从时间来看,时间的局限,我们依生灭心有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依清净真如心这种法界的体性,就能够竖穷三际,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局限,入到法界的体性,法界体性进入之后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三际一如,进入三际一如的时候,它就不可思议了。怎么不可思议?我们当下念佛的时候,也就是见佛的时候,也就是成佛的时候,不会有一个次第。我通过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再通过见阿弥陀佛,再去次第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后成佛。我们这样的次第,也是根据我们凡夫的生灭心,从俗谛层面,从行布的角度来建立的。那么从圆顿理体来看,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所以它所得到的功用也是大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就是:念佛时,就是见阿弥陀佛时,也就是成佛时。但我们还是很难去承担这个圆顿的义理。蕅益大师在谈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对“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是这样注解的: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为我们众生信愿善根之因,阿弥陀佛以无量劫以来的行持,作为我们众生福德之缘,我们信愿持名的时候,就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化为我们凡夫众生的功德。而且不是未来成就,是现在成就,是已经成就。这些都是从圆顿理体当中来建立的。因为在这种能念和所念交光互摄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完全接纳过来,完全接纳过来,阿弥陀佛成佛了,也就是我们也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他现量见证到十方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了,这就叫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因心果觉交融一体。由这个竖穷三际来看,我们求生时,我们求生净土时,即是往生净土时。往生净土时,就是度众生时。这个在生灭心当中的一个差别,能够在自性理体的持念中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的,是没有前后的。但这桩事情还是很难理解,所以下面又有两个比喻,这就像忉利天王,他的宫殿有一个宝网,那宝网都是由一千个摩尼珠缀成的,那一千个摩尼珠呢,一颗珠子就把其它九百九十九颗珠子的信息浓缩在一个珠子里面。这个涵摄着九百九十九个珠子的光的珠子,又映照在另外一个珠子里面,交光互摄,重重无尽,所以就叫因陀罗网重重无尽门。这里就表现,在一个珠子里面就涵摄着所有珠子的光明,来比喻我们能念佛的众生也是这个帝网珠中的一珠,阿弥陀佛也是帝网珠的一珠,我这一个摩尼珠里面也完整地把阿弥陀佛的那个珠光涵摄过来了。既然涵摄过来了,那么,求生时即往生时,往生时即度生时。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就用这个因陀罗网重重无尽的玄门来稍微比喻一下。但这个比喻也还究竟难以把阿弥陀佛跟能念佛的众生这样的关系完全的接纳,也很难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所以就难齐全体。下面有个比喻叫南柯梦事,南柯梦事也常常作为戏剧小说的题材,是说有一个人,他在一棵大槐树底下休息,这个人叫淳于棼,休息的时候他就恍恍惚惚好像做梦,梦到一个国家,那个国王要招驸马,为他的公主招驸马,他也就去了,应聘了。结果很侥幸,公主很喜欢他,就招他为驸马。他成了驸马之后,皇帝就派他做安槐太守——他那个国家叫安槐国,就到那个地方做太守,过的是非常荣华的生活,也有一个很漂亮的娇妻。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旁边的一个国家发起战争,侵略他这个地方,他就开始动员兵力准备战争,准备战争,整个打仗的过程,打得非常地惨烈,他被打败了。被打败之后,结果皇帝很震怒,就要惩处他。最后非常潦倒的时候,忽然梦醒了。哎,梦醒了,梦中是栩栩如生哪。再一看那棵槐树底下有一大堆蚂蚁,蚂蚁窝。他一看,哎呀,那个蚂蚁窝所建筑的形态各方面就跟他梦中见到的一样。你看他在梦中,做太守,做驸马,所感知的事情,几十年的光景,然而就是弹指间,一下梦醒,就没有这个境界了。但是梦中却是很长的时间,就超越时间的概念了。你看善财童子在参五十三参的时候,瞿沙仙人这个善知识握着善财童子的手的时候,善财童子就觉得他自己到了很多很多的刹土,经过无量劫的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结果等他惊觉回来,原来这个仙人还在握着他的手。握手的很短的时间当中,他就觉得经过了无量劫,很长的时间。我们来体会,这个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这个同时的情况,它的不可思议。由此我们来理解,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是发了一个总的愿,是要度尽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能往生净土成佛,他才能够圆满大愿。等到法藏菩萨圆满大愿的时候,他已经现量地证到了十方众生,都能够往生成佛的。所以我们闻信净土法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劝勉我们:“若已愿”,若已愿,过去已愿,就已经生了;“若今愿”,现在发愿,就今生决定能生;“若当愿”,未来发愿,因缘成熟未来决定要生。无论是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他究竟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净土一法,它的事易行,但是它的理是非常深邃。这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把一个很深的法,用浅的方式来宣说的一个特点。完全具足着华严的事事无碍的法界,超越时空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但由于这个境界不是凡夫的状态,所以我们对此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念佛时,就是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求往生时,就是已往生时,就是度众生时?”佛眼所看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有生灭心,三际不能竖穷,不能同时。那我们可以从行布建立:你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再成佛,再去度众生,它可以这样。从圆顿理体来看,这些话是究竟到家的。这样的理要开悟,要悟入是最难最难。所以净土一法,它的境界是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二乘菩萨不能了知,当然我们就更难了知。彻悟大师很慈悲,给我们透点消息。它就是这样的理,本人也很惭愧,讲这些,可能我也讲得稀里糊涂,也不是我的境界。我只是跟大家共同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转换一个角色来现量思惟。所以这个理,悟入是太难太难。但是在凡夫层面上,我们靠信心去进入就容易了,信心是什么?佛不会骗我,佛有大慈悲,大威神力量,他让我念佛求往生,我就念佛求往生。佛说,见佛成佛,念佛见佛成佛三际同时,我们相信他,虽然现在还不是我现量的境界,但我相信他。相信他,这样对我们理上的信心是有帮助的。于是对念佛就有殷重心了,我在念佛的时候,能念佛的心,就是佛,就见阿弥陀佛了,见佛就成佛了,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完整接纳,我可就不成佛了吗?我可就不也成就了像阿弥陀佛同样的依正庄严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自他不二。净土法门,你在理上透过,一定要了解全在了他即自,全体的佛力、境界就是我的力量、境界。从信心下手,那么我们不能智信,从仰信开始。仰信,如果我们对这个理事因果能够当下担荷,那就全身得到受用了,如果内心有这样的一个决定的信心,你参学事毕、所作已办。不需要再去参学了。梯山航海、餐风露宿,还不知道参个什么东西。参学已毕,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老实念佛,而且当下决定,所作已办,往生的大事已经办成了。昙鸾大师、善导大师他们都能够从理上悟入,所以他才敢说“作得生想,业事成办”,昙鸾大师说,“业事成办”,往生的这桩事情已经办好了。善导大师也说“作得生想,我已经往生了。”那么我们凡夫众生,智慧有限,不敢承担。你说,当下参学已毕,“哎呀,不行哪,我要参那个,参那个,怕这个不够,怕那个不够啊!”,说:“你能否决定往生?”,他马上后退几步,“哎呀,不行哪,我业障深重,我哪能往生哪?我不行哪!”他就是这样。那怎么办?你不能承担,承担不起啊。有时候我们众生也很有意思,我说阿弥陀佛现成的果实,已经要恩赐给我们,你只要伸出手来接纳就可以了,但很多人说,“哎呀,不行啊,等到我要接的时候我会这样啊!”他手会垂下来,不敢接纳。不敢接纳没有办法了,那你就任便观察,方便地随着你的因缘,你的善根的浅深,依照净土圣言量,乃至于祖师大德的观点,好好念佛。理上不能透入,他念佛很难老实,所以就任便观察,随分得到受用。如果理上透入,这就是谈顿渐了,顿信,一信永信,没有怀疑。顿信没有,就像禅宗有顿悟有渐悟,那你就渐信吧,逐渐地往生。再不行你就修点福吧,修点净业三福,福积厚了,增长一点智慧,因为这信心属于智慧,由福转变为智慧,由智慧产生信心,你也可以学点其他的。任便,随着你的方便,你的因缘,再来观照这个净土一法。甚至于对净土一法信不及,要去修其它的,那也没有办法,你可以修其他的。修得头破血流了,再想想还是念佛好,有时候还会转过来。有时候一生兜了个大圈子可能兜回来,有时候兜了几圈兜不回来,这就随分受用,今生也许不能得到真实受用,但为未来的坚信种个远因,所以众生的根机不一。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听闻祖师法语的人,真正能够做到参学事毕、所作已办,那真是无量劫以来稀有难逢之一日了,你成佛的因缘就成熟了,众生也高兴你成佛来度他们了。诸佛,阿弥陀佛也高兴,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一位一生补处的菩萨诞生了。 南无阿弥陀佛! PAGE 1
本文档为【彻悟禅师语录 第06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16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1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