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科学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科学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粤教版(科学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大家都来学化学1.1社会生活与化学教学目的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讲述]1.家里的塑料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3.食品中的添加剂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5.药箱里的药品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

粤教版(科学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大家都来学化学1.1社会生活与化学教学目的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讲述]1.家里的塑料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3.食品中的添加剂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5.药箱里的药品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板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1.2物质的变化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观察活动]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4玻璃破碎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5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糖现象:食糖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讲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检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观察活动]【实验1-1】火柴梗燃烧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燃烧后:黑色物质【实验1-2】镁条燃烧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讲述]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颜色形状镁条燃烧前银白色固体条状镁条燃烧后白色粉末状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白色粉末状新物质[讲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观察活动]【实验1-3】在盛有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观察:产生气泡判断:发生化学变化【实验1-4】在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氯化镁溶液。观察:产生白色沉淀判断:发生化学变化[讲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板书]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讲述]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检查]完成课本12页“检查站”内容。[板书]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达式点燃镁+氧气氧化镁MgO2MgO[讲述]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练习]P.13/1.2.P.26/1.[布置作业]1.抄写概念各两遍。2.P.26/4.6.1.3化学实验室之旅教学目的1.认识所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2.了解实验中所接触的仪器,识记名称,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3.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操作原理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阅读]化学实验室规则[讲解]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1.试管用途: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收集少量气体。注意:装液体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1/2,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用试管夹夹持或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振荡时靠腕力甩动。2.试管夹用途:夹持试管注意:从试管底部向上套或取下,不能横进横出;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手握长柄,不能按短柄,防止试管脱落;防止烧损或腐蚀。3.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蘸取少量液体。注意:搅拌时不可用力过猛,不要碰器壁;引流时下端紧靠接收器内壁;蘸取液体的玻璃棒要洁净,用后要冲洗。4.酒精灯用途:加热注意:使用时将灯放稳,灯帽竖放;灯体内酒精不可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1/4;添加酒精必须先将火熄灭;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用时要盖上灯帽;失火用湿布或砂土盖灭。5.胶头滴管滴瓶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吸得太满,不能将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要深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不能将滴管倾斜滴加;用过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滴瓶的胶头滴管与滴瓶口磨毛配套,不能互换或移作他用,滴瓶的胶头滴管取用药品后应立即插回原瓶,不能用水冲洗。6.铁架台用途:固定和支持仪器(常配有铁夹和铁圈)。注意:不能用力敲打;夹持玻璃仪器要注意松紧适度,铁夹内衬以绒布或石棉纸。7.烧杯用途:盛放较多量试剂的容器;较多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承接滤液。注意: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应干燥并垫一石棉网;不能加热固体;加入液体不应过多。8.量筒用途:量度液体体积注意:量筒的最大量程应与液体的体积相近且一次量完;平放在桌面上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用于加热,不能量热的液体,不能用于溶解、稀释,不能作反应器。9.集气瓶用途: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进行某物质与气体的反应。注意:收集或储存气体时用毛玻璃片盖住;不能加热;做某些反应的反应器时应装少量砂子或水。10.锥形瓶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注意:加热时需要点上石棉网11.其他:水槽、药匙、蒸发皿、漏斗、坩埚钳、试管架、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烧瓶。[讲解]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注意:①注意安全“三不准”: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②节约少取为原则: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③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讲解](1)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药匙、镊子都应保持干净,药匙不能用来搅拌。向试管里装入小颗粒或固体粉末时,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壁(或管口)上,应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向玻璃仪器中装块状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滑”,以免打破容器。[观察活动]【实验1-5】【实验1-6】(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缓缓倾倒,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将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回忆量筒及胶头滴管的用法。[观察活动]【实验1-7】2.托盘天平的使用用于粗略称量,能准确到0.1g(1)称量前游码回零,检查是否平衡(通过平衡螺母调节)。(2)“左物右砝”(先大后小再游码),用镊子夹取砝码。m物=m砝+m游若放成“左砝右物”,因m砝=m物+m游故m物=m砝-m游(3)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4)干燥的药品方在洁净的纸上称量;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3.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①加热液体可用:试管、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须垫石棉网)加热固体可用:干燥试管、蒸发皿、坩埚不能用于加热:集气瓶、水槽、量筒、漏斗②玻璃容器加热时应注意:a.外壁干燥b.不要接触灯芯,也不要远离外焰c.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③加热固体:先预热,再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加热液体:液体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预热,加热时不时移动时管使受热均匀,试管倾斜约450角;加热时切不可使试管口朝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观察活动]【实验1-8】【实验1-9】[阅读]课本P.19知识视窗实验室的安全知识[练习]P.20/1.2.3.P.26/2.3.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的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板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讨论交流]课本14页[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观察与问题【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1.预测:1-a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1-b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预测2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实验与事实【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结论:预测1-a错误【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现象:铜片变黑结论:预测1-b错误【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结论:预测2正确。解释与结论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加热铜+氧气氧化铜CuO2CuO拓展与迁移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如吸尘器或大号注射器)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随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你估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会有什么变化?说明理由。[阅读]课本24页“长话短说”。[布置作业]抄写概念各两遍。全章精要回放关键词或词组化学课的学习内容(1.1)物理变化(1.2)化学变化(1.2)常用化学仪器(1.3)实验基本操作(1.3)实验室安全知识(1.3)化学性质(1.4)物理性质(1.4)科学探究(1.4)1.1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方法。1.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3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练习取药和加热实验的基本操作。1.4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授课课题: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的知道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成分及其大致含量,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认识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分辨混合物与纯净物。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同学们,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周围有什么吗?空气就存在于我们四周,无处不在。同学们看得到摸得到空气吗?空气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空气被污染了我们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反映,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一种成分——氧气。那么,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测定。1.实验装置及仪器①燃烧匙②导管③止水夹④集气瓶⑤烧杯药品:红磷(紫红色)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左后右。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身,看烧杯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4.实验演示(1)操作:用药匙取用足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迅速把燃烧匙放入集气瓶中,拧紧胶塞。等集气瓶内气温降到室温,松开止水夹。(2)现象及解释: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注意白烟和白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烧杯中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红磷在燃烧时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气体约占1/5。(3)结论:证明瓶中的空气约有1/5体积的气体支持燃烧,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中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气体,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5.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0.03%注意:强调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实验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7.实验成功的关键:①装置的气密性要好②红磷的量要足够多③要待集气瓶内温度降到室温且瓶内水面不再往上升时,读取进入瓶内水的体积。8.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1/5的原因: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未冷却至室温便打开止水夹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作业布置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5次。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2.1空气的成分(1)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装置及仪器药品:红磷(紫红色)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3.实验现象及结论4.空气的组成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6.实验成功的关键7.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1/5的原因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测定氧气的实验,还知道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存在便是道理。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各种成分,它们有什么性质呢,它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揭晓答案。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熔点低;密度:1.251g/L。2.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变化,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3.用途(1)保护气(2)冷冻剂(3)化工原料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1.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气体的总称。2.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氦气——粉红色;氖气——红光;氩气——紫蓝色光;氙气——特强白光。3.用途:霓虹灯、焊接保护气、激光技术、控空气球。四、混合物与纯净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N2、02、CO2、P、P2O5、H2O等。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海水、河水、矿泉水等。3.混合物中各物质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4.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纯净物混合物组成只有一种成分由几种纯净物组成组成性质固定不固定表示方法有化学符号无固定符号举例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05)空气,海水5.提问学生,以下列举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浮有冰的水,纯净水,水银,铁粉,石灰水,盐水,镁。作业布置P392.1习题1、5、7板书设计2.1空气的成分(2)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四、纯净物与混合物第三课时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成分以及他们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同学们想想,如果空气中多出了其他物质,或者空气中的种成分含量增多或者减少,后果会怎样呢?五、空气污染危害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空气也在跟着变化,不过这不是变好,而是变差。人类的活动往往造成空气污染。1.污染源: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2.污染物①有害气体:SO2、NO2、CO、氟氯烃。②可吸入颗粒物③PM2.5PM2.5: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3.来源①SO2:含硫燃料的燃烧(酸雨)。②NO2:汽车尾气(酸雨)。③CO: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中毒)。④氟氯烃:空调、冰箱(破坏臭氧层)。⑤可吸入颗粒物:汽车尾气、建筑、生活垃圾。六、保护大气环境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2.空气质量检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项目: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3.空气质量级别:优(0~50)、良(51~100)、普通(101~200)、不佳(201~300)、差(301~400)。级别越高,空气质量也差。4.空气污染物的防治①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②煤炭的综合利用;③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新能源,如空气能、太阳能、风能、水力等;④使用无铅汽油;⑤植树造林。5.三大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6.三大环境问题①酸雨:SO2、NO2②温室效应:CO2③臭氧层:O3作业布置P392.1习题2、3、4、6板书设计2.1空气的成分(3)五、空气污染危害大1.污染源2.污染物3.来源六、保护大气环境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2.空气质量检测标准的项目3.空气质量级别4.空气污染物的防治5.三大环境污染6.三大环境问题授课课题: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教学时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周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知道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物质本身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今天我们来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注意大标题,构成,不是组成,关于组成,后面的学习中会接触到,先不讲。一、分子是什么分子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发现关于分子的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书本40页。【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现象:香味微粒运动到空气中。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现象:生成白烟。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生成浓浓的白烟?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白烟状的氯化铵。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知道,(P41长话短说)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H2、Cl2、H2O、HCl、CO等。二、分子的特性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呢?学校综合大楼后面有一棵白玉兰,远远就可以闻得到香味,中午回家还没进家门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在这几个事件中,我们都没有直接接触香水、白玉兰、饭菜,为什么能闻得到它的味道呢?解释:因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接下来,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现象:溶液变为红色。【实验2-5】由两位同学各拿两只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哪只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请你解释。现象:吸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解释: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容易压缩。液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不易压缩。(P44长话短说)1.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与温度、气流有关)2.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来说,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小的多。(注意: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间间隔变大,不是分子变大。)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作业布置P44习题2.21、3、4、6板书设计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分子是什么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H2、Cl2、H2O、HCl、CO等。二、分子的特性1.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与温度、气流有关)2.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间间隔变大,不是分子变大)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授课课题:2.3构成物质的微粒(2)——原子和离子教学时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四周教学目的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通过氯化钠的生成,使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教学重点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紧密相关。离子的形成与写法。教学难点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2.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分子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如C3H8的化学性质由C3H8分子保持。新课讲授世界上大多数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能不能分割呢?经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证明,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也就是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什么是原子?一、原子阅读课本46~47页内容。通过对硫化汞分解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汞原子和氧原子。由此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有的物质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3.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变化,只是组合方式发生改变,它们重新组合后构成新的物质。由此总结出: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某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根本变化。(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原子不可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5.原子具有分子的特性。原子的特性: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②原子在不断运动③原子间有间隙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6.误区:分子大,原子小。(要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与原子才能比较)课堂练习,P47检查站作业布置学考金练练习题。板书设计2.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1)一、原子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原子不可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5.原子具有分子的特性。6.误区:分子大,原子小。(要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与原子才能比较)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原子非常非常小,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呢?原子内部有什么奥秘呢?阅读课本48页内容。二、原子内部的奥秘①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揭示了原子还可以再分。②另一位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提出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微粒。[来源:学科网]③原子核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力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作高速的运动。原子核虽小,但仍可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原子核变化时所放出的巨大的能量。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原子内部的奥秘,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因为原子核里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带电荷相等且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带电。阅读课本55页表格,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1.原子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质子数决定元素总类,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4.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H原子没有中子)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内部的奥秘,核外电子是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那原子内部的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呢?如果要大家表示原子的内部结构,要怎么去表示呢?三、原子结构示意图科学家为了形象直观、简便地表示原子的内部结构,设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看课本50页知识视窗。氢(H)第一层(最外层)氧(O)第一层第二层(次外层)(最外层)铝(Al)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次外层)(最外层)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的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数。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2.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是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第一层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如氦、氖、氩等。3.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趋向于里层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反应中较易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趋向于本层的稳定结构。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如氮的化学性质与磷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5。作业布置画出1~20号单数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设计2.3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2)二、原子内部的奥秘1.原子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质子数决定元素总类,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4.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H原子没有中子)三、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2.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第三课时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的,它有质量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大家看书本51页中间的图表中列举了一些原子的质量。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原子质量是非常之小的,如果要我们记这些原子的质量,是不容易记住的,所以科学家用一种相对质量来衡量原子的质量,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相对原子质量。四、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C-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跟这个标准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国际单位为1,省略习惯说没有单位。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C-12、C-13的含义C-12的含义:相对原子质量是12;C-13的含义:相对原子质量是13。做练习:分别求C-12和C-13的中子数,P50检查站。五、离子阳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的形成得电子失电子失电子得电子阳离子原子阴离子1.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原子团。①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如Na+、Al3+等。②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如Cl-、S2-等。③原子团:CO32-、SO42-、NO3-、OH-、NH4+。2.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①书写:先写元素符号,再在符号右上角写上带几个单位正(负)电荷,如Na+、Al3+、Cl-、S2-。②离子符号上数字的意义:如Al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3.氯化钠(NaCl)的形成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酸、碱、盐。如NaCl、NaOH、H2SO4等。作业布置P552.3习题2、3、4、5板书设计2.3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四、相对原子质量五、离子离子的形成得电子失电子失电子得电子阳离子原子阴离子1.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原子团。2.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氯化钠(NaCl)的形成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酸、碱、盐。NaCl、NaOH、H2SO4授课课题: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时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四周教学目的1.懂得元素的含义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3.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4.通过元素的学习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能正确运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2.会正确写出并掌握27中元素符号。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理解。2.27种元素符号的记忆。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用某保健品的营养成分中的钙、镁、铁等引入元素。问什么是元素?问:以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水、二氧化碳、氧气。解答:水——H2O分子,二氧化碳——CO2分子,氧气——O2分子。问:这三种分子有什么共同特点?解答:都含有氧原子。这三种分子中的氧原子都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解答: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核内都有8个质子,核电荷数均为8。像这样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核电荷数均为8的所有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如:铁元素就是所有铁原子的总称等等。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能说几个什么元素。列举C-12和C-13,它们都原子核内都含有6个质子,是同一种元素。小结:一、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和联系(1)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3)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5.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O、Si、Al、Fe(养闺女铁心)6.生物体中元素的含量:O、C、H、N二、元素的名称和符号1.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除汞外,都有“钅”部。(2)非金属元素:含“气”、“氵”、“石”部。(3)稀有气体:氦、氖、氪、氙等。2.元素的读与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带领学生正确读P58的元素名称。)3.元素符号的含义(1)宏观上: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2)微观上: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3)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阿拉伯数字,仅表示某元素的若干个原子。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概念: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已知的元素按原子序数科学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2)规律:横行(周期):7个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纵行(族):18个纵行,16个族,最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三、物质的分类以下物质可以怎样分类,分为几类?铁(Fe)二氧化碳(CO2)  四氧化三铁(Fe3O4)氮气(N2)高锰酸钾(KMnO4)氯化钾(KCl)二氧化锰(MnO2)氧气(O2)镁(Mg)红磷(P)硫磺(S)二氧化硫(SO2)FeSN2O2MgP→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CO2Fe3O4KMnO4KClMnO2SO2→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CO2Fe3O4MnO2SO2→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氧化物问:KMnO4、KCl是否为氧化物?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氮气、铁、铜、氩气等。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氧化铜、一氧化碳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都是纯净物。作业布置P622.4习题2、3、5、6板书设计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元素二、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三、物质的分类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1我们的水资源(1)一、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2.了解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习惯。2.练习提出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对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的介绍,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国情教育。二、教学设计思路(3课时)重点: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难点:通过对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的介绍,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国情教育教学过程:[引言]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答案:水[提问]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但我们真的熟悉水、了解水吗?如:(1)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如何?  (2)水除了供人饮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3)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能喝吗?  (4)水是无穷无尽的吗?[讲解]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3/4的面积被水覆盖着。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冰川、雪地,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壳中。自然界中水的总量约为1.4×1018t,占地壳总量的7%,为地球总量的0.2%。其中海水约占水的总量的97.2%,约覆盖地球表面的70%。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讲解]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鱼体含水达70%~80%,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90%以上。[阅读]水在人体中存在的有关内容。[练习]根据自己体重计算含水量。[讲解]水在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的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更是离不开水。此外,水在0℃~4℃之间具有反膨胀特性、对水生生物具有特殊意义。4℃时,水的密度最大,冷到0℃结成的冰,密度反而减小,因而浮在4℃的水面上。这无疑是给水生生物“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对于生物的产生、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没有水就没有我们生活的这个缤纷世界。没有水就不会有鲜艳的花朵,可爱的动物,当然就不会有我们人类。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讲解]水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农业用水占人类淡水用量的60%~80%。工业生产、交通、电力等方面也都要用到水。[讨论]讨论工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用到水的实例。[小结]总之,水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和繁殖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一定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讲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想法是错误而且有害的。地球上总水量很多,但淡水量仅占总水量的1%,绝大部分又蕴藏在南极冰原和北极冰山之中,难以利用。可供人类采用的湖河径流和地下浅层水,仅占淡水总储量的0.35%。而人类的各种用水,基本上都是淡水。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缺水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尽管如此,现在全世界水资源污染还十分严重。以我国为例,我国地表水年径流量约为26万亿m3,仅次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五位。但是,按人均年径流量计算,我国仅为27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4位。而据统计,全国日废水排放量接近1×108t,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1t废水能污染14t清洁水。据调查,我国78条主要河流中54条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5条污染严重。长江以南,除内陆河外,已很难找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而在对全国有地下水水质资源的47个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有43个。全国有79%的人口在饮用有害的污染水。水源污染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投影]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污染事件1.水俣病事件:1953~1972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发生有机汞污染水体,死亡百余人。患者耳聋眼瞎,四肢麻木,精神失常,疼痛惨叫。2.痛痛病事件:1955~1979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镉污染水体。患者咳嗽等还可导致骨折,骨骼严重变形,在剧痛中惨死。到1977年已死亡200余人。3.莱茵河污染事件:1986年瑞士巴塞尔赞得兹化学公司一座仓库爆炸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流入莱茵河,酿成西欧10年来最大污染事故。殃及法、德、芬、卢等国,一些地区河水、井水、自来水禁用,莱茵河有可能因此“死亡”20多年。还有上海甲肝事件、阿拉斯加石油污染、海湾石油污染等,对人类社会都造成极大危害。[讲解]现在全世界污水量已达4000亿m3,使5.5万亿m3水体受到污染,占全球径流的14%以上。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印度大约70%的地表水已被污染;马来西亚的40条主要河流污染严重,致使鱼虾绝迹。全世界每天因饮用水污染而丧生的人达2.5万。发展中国家儿童的死亡,约4/5是与污染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还有农业上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小结]水对人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精神,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对水资源的污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自己乃至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作业]三、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4.1我们的水资源(2)一、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及水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2.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习惯。2.练习提出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的介绍,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国情教育。二、教学设计思路(2课时)重点: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难点:通过对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的介绍,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国情教育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根据空气与自然界的关系演说到水也是自然界存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引入新课。[提问]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1)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如何?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3)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和保护?[板书]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讲授]简述第一个问题后,再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陆地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也是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1.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其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仅少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五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故人均占有量较少,只有263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2.我国陆地水资源分配不均,其分布状况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3.我国降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的局面。[板书]二、水与工农业生产先让学生结合环境和生活实际回答第(2)个问题,然后教师举出一些工农业生产及科学实验等方面与水有联系的实际例子,使学生真正了解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它与生物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不但需要水,工业生产中也要用大量的水来进行溶解、洗涤、加热或冷却,如发电厂、化肥厂等大型企业要用大量的水来冷却机器,汽车要用水冷却发动机,除此之外,橡胶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都需要水,而生物的生长更需要大量的水,世界农业用淡水量就占人类耗水总量的2/3之多。可见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板书]三、保护水资源先让学生回答第(3)个问题,此后,教师要抓住学生对淡水缺乏、水源污染及其对人类社会危害的认识不足,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教育: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是最为丰富的物质资源,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却不够充足,地面淡水仅占总水量的1%,所以,淡水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短缺的危机。尽管如此,现在全世界水资源污染还十分严重,就我国水资源状况分析,现有1/4的淡水资源被污染,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年排水量达300—400多亿吨,其中有70%以上的废水未经任何处再而排出,而1t废水就污染14吨清洁水,所以,地表水极易被污染,而地下水被污染后更难消除。由此看来,我们如果不珍惜水,不努力保护水资源,“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一预言可能会成为现实。水源污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污染,即由于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二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对水体的污染。后一种是比较严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种:即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性营养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盐污染和有机物与重金属污染等。水源污染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其严重,一旦水源被病原体污染,人们饮用后会引起多种疾病,如痢疾、伤寒、霍乱、小儿麻痹、传染性肝炎等。对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的污水,会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物的生长。盐的污染会使水源的矿化度增高。有毒化学物质以酚、汞、铬、砷、氰(五毒)是一类十分严重而又很普遍的污染,对人体危害更大,50年代,日本居民吃了含汞污水中生长的鱼、贝类,形成了世界上“十大公害”之一的水俣疗事件。据1988年统计,世界上就有18亿人口因饮用受生物污染的水而致病。在我国,渤海湾的石油污染是我国海洋污染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地表水大江河干流水质良好,而一级支流污染较为普遍,二级支流污染严重,其中包括工业污染和农用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同时,某些城市的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学生讨论]以课本习题进行讨论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此看来,水虽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水资源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危害却又十分严重。所以,我们既要珍惜水、关心水,又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和改良水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精神,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环保意识,使水资源保护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作业]三、教学反思:4.1我们的水资源(3)一、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净化的一般过程,通过明矾沉淀净水及沙层过滤净水2.了解纯净水的组成以及水纯化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习惯。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注意饮水卫生并注意节约用水二、教学设计思路(3课时)重点:了解水净化的一般过程,难点:了解纯净水的组成以及水纯化的方法教学过程:[设疑引入]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阅读讨论]结论:自然界的水一般不宜直接饮用。[提出问题]如何把自然界的水转化为可直接饮用的水呢?[观察活动]实验4-1观察明矾净水现象:1.上层的水较为澄清,下层的水更加混浊。2.上层的水十分澄清,下层有大量悬浮物沉淀。实验4-2沙层过滤净水现象:滤液无色、澄清、透明,十分洁净。[阅读]课本107页“自来水生产过程”[观察]实验4-3加热蒸发和水、自来水、蒸馏水、矿泉水等。现象:盛有自来水、矿泉水的蒸发皿在加热蒸发后有固态残留物,盛有蒸馏水的在蒸发后无固态残留物。结论:河水、自来水、矿泉水不是纯水,蒸馏水是纯水。[阅读]课本“水的蒸馏”[讲解板书]四.硬水1.硬水: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的软水:含有少量或不含钙离子、镁离子的水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泡沫少易起浮渣的为硬水;若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2.硬水的危害(1)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2)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锅炉爆炸。](3)长期饮用硬度高的水,对人体的健康有害。3.硬水的软化(1)生活中:煮沸法(2)实验室:蒸馏法(3)工业上:蒸馏法、化学方法(离子交换法、药剂软化法)[阅读]知识视窗“饮用水与健康”[作业]习题4.1三、教学反思:4.2水的组成一、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设计思路(1课时)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是的成分元素。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教学过程[引入]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讲解]为什么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会将瓶子冻裂?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设问]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探究]实验4-5电解水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讲解]经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这个实验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讲解水分子分解示意图:+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氧化物。[作业]习题4.2三、教学反思:4.3质量守恒定律一、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2.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设计思路(1课时)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反应表达式1.在空气中点燃磷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3.镁在空气中燃烧4.加热碱式碳酸铜[引入]这些反应表达式反映
本文档为【粤教版(科学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doc
大小:76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06-21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