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学诚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学诚法师)

举报
开通vip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学诚法师)准讲师班学习师父开示《百法》第一讲: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分三次课学习。 0511学习纲要一. 因缘所生法,心门的钥匙;二.认识无明危害,纠正状态等流;三.正住所缘境,觉悟依存性 0518学习纲要四.调整听闻状态,把握做事动机;五.透析所观境,病患药来除0525学习纲要六.剖析内心世界,修整错误心相;七.听闻基础入止观,搞清路线是捷径 《百法》第一讲: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研修处准讲师班20140511-18-25 核心提要:师父如是开显内心世界,让我们找到所缘境,安住当下,认识无明的状态,调整听闻的心态,把握...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学诚法师)
准讲师班学习师父开示《百法》第一讲: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分三次课学习。 0511学习纲要一. 因缘所生法,心门的钥匙;二.认识无明危害,纠正状态等流;三.正住所缘境,觉悟依存性 0518学习纲要四.调整听闻状态,把握做事动机;五.透析所观境,病患药来除0525学习纲要六.剖析内心世界,修整错误心相;七.听闻基础入止观,搞清路线是捷径 《百法》第一讲: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研修处准讲师班20140511-18-25 核心提要:师父如是开显内心世界,让我们找到所缘境,安住当下,认识无明的状态,调整听闻的心态,把握做事动机,透析所观境,搞清路线图,契入觉悟之道。 理路纲要: 一.因缘所生法,心门的钥匙 二.认识无明危害,纠正状态等流 三.正住所缘境,觉悟依存性 四.调整听闻状态,把握做事动机 五.透析所观境,病患药来除 六.剖析内心世界,修整错误心相 七.听闻基础入止观,搞清路线是捷径 思考题: 1.怎样认识自己?为什么要认识每棵树及每棵草呢?草的作用与危害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什么? 2.什么是无记法?内心为什么没有力量缘更多更广的境界?有何负面作用? 3.何为过去状态的等流?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认识到人生既是无限又是有限? 4.“器过”与“有色眼镜”的状态?强大的共业力量来解决我们哪些自身问题? 5..学唯识需要了解辨析什么?如何对症下药?信解行证的关系?如何做到解行相应? 6.有没有闻法的动机和意乐?有没有偏差?有问题为和不能主动去调整? 7.如何做到抓药,吃药,病好?怎么来认识这些因缘、和现象的差异性? 8.如何转变生命状态?心念是什么?如何生起?偏于理论、概念、名言有何负面作用? 9.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有何希求?什么是止?什么是观?为什么天天要做功课? 10.如何做到既能“广学多闻”,又能“一门深入”呢? 11.为何学法学不下去?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有何害处? 12.为什么说听法师在讲什么是第二层的功夫?如何把握法师讲法的意趣? 听闻心得: 疑问点: 《百法》第一讲: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山上甲一班学习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2013 核心提要:师父如是开显内心世界,让我们找到所缘境,安住当下,认识无明的状态,调整听闻的心态,把握做事动机,透析所观境,搞清路线图,契入觉悟之道。 师父开示(20090513): 各位同修,今年是我们寺院的第六个安居,04年开始,04、05、06、07、08,今年09年。我们国家都是有五年规划,前面五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又一个安居的开始。 一.因缘所生法,心门的钥匙00:30-03:40 二.认识无明危害,纠正状态等流01A03:40-17:22 我们常常是眼光短浅,眼光短浅呢,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只能看到局部的东西,只能看到片面的东西、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层的东西,我们看到不周全,我们看到不系统,所以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处在自我矛盾当中,常常都是自我矛盾当中。因为自我矛盾,所以呢,就会得了很多的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毛病,焦虑呀、彷徨啊、烦躁啊、对人的怀疑呀、猜忌呀、对别人的嗔恨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因为人的认识的偏差和局限性,最后导致自己的分崩离析。就是自己不能把握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所以,我们只有学了佛法以后,学了唯识以后,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它就告诉我们认识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心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一个训练的体系。 就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一样。一棵树,我们可能靠得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树干,或者看到的是树叶,或者看到的是树枝,他就不能看到整棵树的完整性。但是你如果处得很远,也可能你能够看到一棵树。但是我们认识不清,这棵是什么树?是松树啊?是柏树啊?是菩提树啊?就认识不清楚。那我们看到一棵树,还能够知道说,这棵是什么树?我们还要一定的植物的常识。就如我们庙里面长了很多花草树木,但实际上面我们都不认识,我们看到很多的花,我们就说这是鲜花,我们看到很多的草,我们就说这是杂草,我们看到很多树,我们就说看到树。实际上面是不同的,一棵树一棵树是不一样的,一棵草一棵草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有些草,吃下去人都会死的,有些草吃下去,对症的话,它能当药。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把它认为说反正都是草,就是认识不清楚。那认识不清楚,就会造成种种的冲突。这佛法他要求真实、真理嘛,就是真实,这种真实。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通过认识自心,来更清楚地认识外境;反过来说外境不敏感,那么我们内心都是模糊状态。 比如说,我们刚才念经,我们两边的念的时间,虽然是同时开始,但是结束的时间不一样,这边我们僧众念得比较快,那边俗众念得慢,差15分钟。但是呢,虽然说这个事情是负责的法师在负责,说大家6点45,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说,这个时间会差15分钟,至少大家没有想到了,或者说没有去想,那这个就是问题了。但是我们可能不会那么认为说,这个时间15分钟差了,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出家的法师会认为说,这个居士义工那么慢,那边义工居士可能会认为说,经刚念完了,我们又要来听课,可能互相埋怨,这肯定,他这个这么赶,这么着急。那我们没有去想,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一个原因?你如果知道说,这个时间不够用,我们念得比较慢,我们给这位法师建议,我们要早一点念,或者我们两个僧众俗众在一起,那他就不会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他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很多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因为大家无心造成的,无心造成的这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无记法,无记法实际上都是一种愚痴。反正你愚痴,我愚痴,大家都愚痴。都是非常可怕的,他这个不是我们学佛法要所要得到的一个结果。 因为我们对事物不能很系统全面地认识,我们不能很深刻地来认识事物,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心力,就是内心没有力量去缘更多更广的境界,没有这种力量,力量不足。那为什么我们力量会不足呢?就是我们内心的包袱非常沉重,就是烦恼重,业障重,所以内心就不灵活,内心对外境的辨别力、抉断力就缺乏,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大家都是能够感受得到。 学佛法就是修行,就是修心嘛,修心就是要修改修正我们自己的心态。心态好了,当然我们的行为也就好了,我们的心态有问题,我们的行为也就会有问题,这是相关的。因为我们的心,是指导我们身语造作的。那么心态是我们的一个状态,内心的一个状态,内心的状态,尤其是此时此刻当下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比如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有没有认识清楚,我们当下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是专注啊?还是散乱啊?还是在思维啊?但是我们更多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过去状态的等流。 “过去状态的等流”,这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听到这个人的名字,你就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的名字,他就不想看,他就不想听,它为什么呢?它就是等流了,他觉得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现在呢,今天我不要看,我不要听,免得他再来伤害自己,他就等流了。那也有可能这个时候刚好他要来帮助你呢,可能你现在有困难了,他来开导你,你有需要,他给你送东西。那反过来说,你认为说这个人对我好,他过去帮助我,有困难的时候资助我,烦恼的时候安慰我,他现在恰恰跟过去、跟前几天不一样,此时此刻的对方不是前几天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刚好是相反,他可能来的时候,跟你谈一些非法非理的事情,可能说大家一起放逸,一起做什么等等。但是我们常常就不会去认识我们当下的状态和对方当下的状态,我们就很容易以我们过去的一个心态,来对待眼前的人和事的这种状态。这些都是不正知、都是不正念,都是很大的问题,都是造成我们生活当中的迷茫,以及一些工作上面的混乱和我们判断方面错误偏差的原因。 三.正住所缘境,觉悟依存性01A17:22-25:00 所以我们佛法非常注重所缘的境,所谓所缘境,是用我们的心,当下去缘外在这个境界,眼前的这个境界,比如我们吃饭一样,那这一碗饭端到我们面前,我们 吃下去肚子才会饱,才能够解除饥饿。那如果我们老想说,昨天晚上自己吃得多好,自己吃得很多很多,美味佳肴。但是呢,这个所缘境已经过去了,这个是昨天的,那么今天你依然会饥饿,你想,它不能代表现在的状态,那我们很容易把客观外在的这些事物当成昨天、前天,甚至去年、前几年的这样子一个结论。 那我们学唯识、学佛法的目的呢,就是要告诉我们、引导我们、培养我们如何 来认识自己的心,怎么样子能够把握好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对这些状态非常 清楚地去认识,了了分明。 比如说,无常,大家都知道,这是佛教的本意,无常无我,大家都知道。但是呢,我们一谈到生死,一谈到生灭,一谈到悲欢离合,一谈到事物的变化,那我们常常就会忘记无常。他认为说,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很多的状态,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就是说反正时间到了就有饭吃、时间到了就能够有课上,时间到了就会有什么,时间到了就会有什么,时间到了应该是怎么样,时间到了应该怎么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实际上面我们内心是一种常执,比如说我们一个教室,坐五十个人,忽然间七十个人、八十个人,哎,这里面怎么这么多人,那有时候我们一个教室里人来少,那你起烦恼,唉,怎么今天人这么少,对不对?就是说我们常常内心当中自己有一个概念和标准,认为说外在的境界应该应该是怎么样子的,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那就是不对的,那这就是一种常执了,外在的事物的存在,怎么能够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教里面的无常什么意思呢?众缘和合。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一百人、两百来人听法,一场法会,它众缘和合。众缘和合它本身就是无常,法会完了、法听完了、下课了,大家各自回寮房,山下的下山。那么无常不是说反正时间到了就无常,一个小时完了就无常,那这个无常有什么意思,那这个佛如果悟道这么简单,那怎么叫做佛呢?它无常要认识到事物互相依存性的重要。你如果认识不到说一切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那么你说人会死,那谁不知道人会死,所有人都是会死。因为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觉悟,既然是一切事物是互相依存,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缘,众缘和合,哪些缘和合会产生什么果?或者说这个果它是由哪些缘和合而成? 比如,我们要成佛——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要有大愿力!对不对?最后才能成佛。那我们这些人要很好地相处、共事,来完成一个任务,要众缘和合,缺一个缘都不行,那这个就是说要众缘和合,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子的观念和意识,现在是哪一个缘不和合了,那么都要注意去纠正,就不会造成说,只要我自己做好了就可以,别人好不好跟我没关系,或者说别人做不好更好,可以看笑话,对不对?甚至幸灾乐祸,那这个心态都很成问题,他就不是一个众缘和合的一个心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无常的内涵,没有认识到说人生的有限,既是无限又是有限。 四.调整听闻状态,把握做事动机01A25:00-33:00 那我们听法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要强调闻法的意乐、求法的动机,就是我们人的心态,这个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如果我们心态有问题,那我们听的一切都会成问题。因为首先我们已经这个心态是有问题了,就是我们这个心就有问题,那你不管听什么它都会有问题,就如我们常常讲——“器垢”,这个器里边本身就有污垢,你什么东西放进去,它都是会染污。 你戴了一个有色的眼镜,看到一切的事物都会变色,都会有颜色的。 那我们要解决闻法动机的一个真实和清净,并且要让它长期持续坚持下去,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的过程,我们通过外在这个法会的力量、我们团体的力量、道场加持力的力量,来调整、矫正我们闻法的动机,我们动机的偏差、缺失,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如此强大外在的道场的加持力,或者说约束力、或者说这种行动力,所有人,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那么这种行动力、这种共业是很强的,也是这种很强的动力强迫了自己、促使了自己,让自己接受、让自己慢慢来调整这种动机和意乐。那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这么强大的外在的一种共业的动力都不能改变的话,那就说明说,我们的状态就会有问题了,所以无论是我们初学的也好,久学的也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特别地重要。 为什么会这么讲呢?除了我刚才讲,因为本身我们有一种执着,有一种妄想,一种分别,比如说我们喜欢听什么经?喜欢听什么论?我们喜欢听哪一个法师讲?我们喜欢哪一种表达的方式?等等,有时候它会成为一种习惯,那更多的情况下,学习佛法比较久的人,他没有耐心听别人讲、甚至他没有耐心去学习经论,常常更会容易说好象我们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的法要讲给别人听,就是慢慢慢慢乐说欲很强,这个乐说欲很强,实际上面都是我们内在的烦恼在作祟,是我们内在烦恼的一种表现。 那么,闻法、讲法,它必须是一种机缘成熟,我们才有办法讲、才有办法听,所以因缘不成熟,一个讲也讲不出来、一个讲你也不信,一个你听也听不进去,它都是有因缘,绝非偶然。所以我们学这个佛法,这种意乐的一种把握,动机的一种调整和持续,都是要常常去提策的。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呢?我们为什么会来这里呢?那肯定我们要学佛,我们要集资粮,才会来这里、才会坐在这里。那我们坐在这里、住在庙里边,我们能不能集到资粮呢?我们有没有去集资粮呢?我们有没有得到资粮呢?那我们没有得到资粮不等于说我们这个道场没有资粮,而是因为说你没有去集资粮。但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认为说我自己没有去集资粮,所以这个外在没有资粮,就变成这样子的一种因果关系,像这些的思惟都是混乱的,都是成问题的,都是忘记了说,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坐在这里?我们为什么大家要在一起?就忘记了这种根本的初发心,这就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最后就没有救。但往往有时候我们还察觉不到,察觉不到说我们会有问题,恰恰我们常常会认为说,我们比别人学得要好,我们懂得比别人要多,别人学的东西我们都懂、别人做过的东西,承担的这些事项的工作,过去都做过,并且做得比别人还好,这些都是我们心态上面很大很大的问题。 五.透析所观境,病患药来除01A33:00-01B11:52 我们到庙里边来修行,修行的话,从根本上面来讲就是两种,一种是依相修、一种是无相修。无相修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依真如修,依佛性修,就像禅宗,它一切相都扫除;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依相修,我们学的唯识就是要了解和辨析所观境、所缘境的状态、形相。 01B那么让这个境相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我们当下的心相都能够看得住、把握得住。那么心相是什么呢?刚才我谈到了,说我们内心的状态。那么内心的状态,如果我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就会成为一个概念,它就成了百法,它就成了百法的定义。 那这些定义,这些概念,就是对于我们内心状态的、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就是给它界定,无明什么定义?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嗔心是一种什么状态? 继续阅读
本文档为【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学诚法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2-16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