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PPT课件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PPT课件目录 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0、总复习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问题:1.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要求西宁到拉萨的路程。)2.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一、情境引入二、探究规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PPT课件
目录 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0、总复习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问题:1.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要求西宁到拉萨的路程。)2.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一、情境引入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一)理解题意问题:1.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线段图的。3.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在图上怎样表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km?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一)理解题意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814+1142=1956加得的数叫做和。=和(二)明确减法的意义②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1956-814=1142问题:①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西宁到拉萨的路程和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问题: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1956-1142=814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明确减法的意义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问题: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明确减法的意义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问题: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二)明确减法的意义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问题:如果知道和与一个加数,能求出另一个加数吗?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问题: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能求出减数吗?减数=被减数-差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问题:如果知道减数和差,能求出被减数吗?被减数=减数+差3.加法与减法间的关系问题:你认为加法与减法间有什么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043-2468=3043-575=问题: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24681.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575三、巩固新知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350-147=203350-203=14755+12=6767-12=55239+611=850850-611=239三、巩固新知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情境引入问题:1.根据题意,列式计算。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问题:2.算式中的3和4各表示什么意思?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一)明确乘法的意义3+3+3+3=123×4=12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因数×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积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12÷3=4问题: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12÷4=3(二)明确除法的意义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问题: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3×4=1212÷3=412÷4=3(二)明确除法的意义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问题: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二)明确除法的意义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问题:如果知道积与一个因数,能求出另一个因数吗?另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商=被除数÷除数问题:如果知道被除数和商,能求出除数吗?除数=被除数÷商问题:如果知道除数和商,能求出被除数吗?被除数=商×除数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问题:你认为乘法与除法间有什么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19÷6=3……1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13-13=0+504=0×8=0÷36=0÷9=392×0=24+0=70-0=口算下面各题。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247005040000(四)有关0的运算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三、巩固新知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3614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504÷14=504÷36=2.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71561636三、巩固新知 时间/秒 3 13 路程/km 84 192四则运算括号一、复习旧知问题:我们目前学过哪几种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二、感受括号的作用(一)感受小括号的作用2.如果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3.先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96÷12+4×2问题: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预设:96÷(12+4)×2=96÷16×2=6×2=12(二)感受中括号的作用问题:1.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再加上中括号,你知道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吗?2.先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96÷[(12+4)×2]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16×2]=96÷32=33.算式中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二、感受括号的作用三、巩固新知1.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360÷(70-4×16)=360÷(70-64)=360÷6=60158-[(27+54)÷9]=158-[81÷9]=158-9=149问题:算式中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三、巩固新知2.你知道吗?3.按照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275627511352092631484320×[(128+147)÷25]=3520(920+438÷73)×34=31484三、巩固新知作业:第11页练习三,第1题、第3题。四、布置作业四则运算解决问题(例5)一、情境导入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怎样租船最省钱?二、复习导入,揭示课题5.你认为哪种租船方法更省钱?为什么?6.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尽量租大船、没有空位)2.谁读懂了他的意思?说一说。3.谁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能再说说吗?问题: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出你的思考过程。4.你做的正确吗?32÷6=5(条)……2(人)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4条大船:30×4=120(元)2条小船:24×2=48(元)120+48=168(元)三、巩固练习3.谁读懂了他的意思?说一说。4.谁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能再说说吗?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出你的思考过程。5.你做的正确吗?1.春游。怎样租车最省钱?三、巩固练习2.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价格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选方案二合算。选方案一合算。(2)成人4人,儿童6人,选哪种方案合算?(1)成人6人,儿童4人,选哪种方案合算?作业:第12页练习三,第6题。四、布置作业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图形的形状观察物体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一)自主探究1.横向连续摆三个正方体,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2.同组四名同学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3.用小正方形摆出你所在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二)看一看,连一连问题: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面?2.从左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3.从上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二、巩固练习问题: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面?2.从左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3.从上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作业:第15页练习四,第1题、第2题。三、布置作业从不同方向观察3组正方体搭的几何体观察物体一、复习导入从上面、左面、前面看这些图形,分别能看到什么形状?问题:你发现什么了?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二、探究新知从左面和前面看呢?三、巩固练习问题: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说一说你思考的过程。1.摆一摆,看一看。2.摆一摆,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三、巩固练习3.看一看,说一说。1、2、4、6(3)这几个物体从上面看有形状相同的吗?2、3、51、4、6没有三、巩固练习四、拓展练习问题:你是怎么摆的?说一说你思考的过程。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它摆出来。五、布置作业作业:第15页练习四,第4题。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一、复习导入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6+18=18+7656+72+28=56+(72+28)31+67+19=31+19+6724+42+76+58=(24+76)+(42+58)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知道了李叔叔后四天每天计划要骑的路程,要求的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问题: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2.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预设①:预设②:3.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4.后一种方法为什么计算起来比较简洁?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115+132+118+85=85+115+132+118=(85+115)+(132+118)=200+250=450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一)尝试解决问题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已知昨天、今天看的页数和整本书的页数,要求还剩多少页没看。)(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预设①:234-66-34=168-34=134问题: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234-66-34=234-(66+34)=234-100=134问题:1.这两位同学算得都对吗?2.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你还能写一些吗?3.234-66-34和234-(66+34)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是从234里分别减两个数,一个是从234里一次减去两个数的和。)(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预设②: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预设①:234-66-34=168-34=134234-66-34=234-34-66=200-66=134问题:1.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吗?他这样做是关注到了什么?3.为什么234-66-34和234-34-66相等?(关注到数据的特点,234-34正好是整百数。)2.具有这样特点的式子你还能写出一些吗?(它们的差相等。都是从234里减去相同的两个数,只是减的顺序不同。)(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预设③:1.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225+328+175=225+175+328=400+328=728(元)答:王阿姨一共要汇728元。(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王阿姨一共要汇多少钱?(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000-416-284=2000-(416+284)=2000-700=1300(m)答:海拔1300m。2.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0+9+8+7+6+5+4+3+2+1=10+(9+1)+(8+2)+(7+3)+(6+4)+5=10+10+10+10+10+5=55(根)(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答:这堆原木一共有55根。3.这堆原木一共有多少根?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五、布置作业作业:第23页练习六,第5题。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一、复习引入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2.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初步发现规律;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问题: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预设①: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一共6人。)预设②: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6人对应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预设③:一共有25个小组。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二)提出问题,独立尝试解决2.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两种不同的列式均板书。)4×25=100或25×4=100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三)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监控: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4~5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运算定律,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能继续研究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2.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一)独立解决问题问题:1.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一共25个小组,每组种5棵树,每棵树浇2桶水。)4.仔细观察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试着说明你的发现。(25×5)×2=125×2=25025×(5×2)=25×10=250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监控: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4~5组。)问题:谁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结合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2.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525482514858问题:(1)根据题意,请你列式解答,并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预设①:(50×7)×2=350×2=700(m)(2)还可以怎样算?预设②:(50×2)×7=100×7=700(m)这个游泳池长50m。他每次游多少米?2.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五、布置作业作业:第28页练习七,第10题。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一、复习引入问题:1.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2.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学习过程:初步发现规律;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问题: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2.要想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监控:“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二)独立解决,思考不同方法问题:1.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2.谁能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4+2)×25=6×25=1504×25+2×25=100+50=1503.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有6人,再乘25个组,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抬水、浇树的人数,把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三)枚举验证,比较概括规律2.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展示学生的举例,4~5组。)问题:1.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结果相等,(4+2)×25=4×25+2×25。)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吗?3.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叫做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56×(19+28)=56×19+28()32×(7×3)=32×7+32×3()64×64+36×64=(64+36)×64()××√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117×3+117×7=117×(3+7)24×(5+12)=24×174×a+a×5=(4+5)×a36×(4×6)=36×6×4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计算吗?说一说你这样计算的理由。(75+45)×60=120×60=7200(元)监控:75和45可以凑整,计算比较简便。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监控: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4.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03×12问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一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100+3)×12=100×12+3×12=1200+36=123620×55=20×(50+5)=20×50+20×5=1000+100=11005.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四、布置作业作业:第28页练习七,第7题。运算定律解决问题(例8)一、复习导入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5副羽毛球拍,共330元。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羽毛球的包装上的信息,“一打”是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买了25筒羽毛球、“一打”装、“一打”是12个。)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问题: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2.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预设②:3.比较3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后两种方法都关注到了数字的特点,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12×25=(3×4)×25=3×(4×25)=3×100=30012×25=(10+2)×25=10×25+2×25=250+50=300预设①: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预设③:(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问题: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关注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预设②:12×25=(3×4)×25=3×(4×25)=3×100=30012×25=(10+2)×25=10×25+2×25=250+50=300预设①:预设③: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一)独立尝试,解决问题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预设①:问题:1.330÷5后,为什么还要÷2?2.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要求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330÷5求的是一副羽毛球拍的价格。)330÷5÷2=66÷2=33330÷5÷2=66÷2=33(二)比较观察,发现规律预设②:问题:1.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吗?2.为什么330÷5÷2和330÷(5×2)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3.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30÷5÷2=330÷(5×2)=330÷10=33(先求一共有10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①它们的结果相等。②都是求一支羽毛球拍的价格。)(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后两个数的乘积。)预设①: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1.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350÷14=350÷(7×2)=350÷7÷2=50÷2=25(册)答: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25册。(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3)谁读懂了他的意思?说一说。(4)谁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能再说说吗?(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出你的思考过程。(5)你做的正确吗?这学期一共有多少天?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2.9×21+9×19=9×(21+19)=9×40=360(m2)答:这块菜地的面积有360m2。3.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右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作业:第30页练习八,第3题;第31页练习八,第7题。五、布置作业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问题:1.你能列式计算吗?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0+56=96或56+40=96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问题:1.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2.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一)尝试解决问题(二)枚举中验证规律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问题:1.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2.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写不完。)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一)尝试解决问题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方法一:方法二:88+(104+96)=88+200=28888+104+96=192+96=288(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问题: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这叫做加法结合律。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28+5679+O۞+69۞+O56+28O+7969+۞O+۞3578+=43+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30043786832704a300+600=600++65=65+35a+12=12+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问题:观察一下,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有些利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写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14171332213374431213721141713321563742704315924.先计算,再填表。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133784811185.新风商场第一季度电器销售情况统计表。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五、布置作业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问题:1.对于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预设:用复名数、分数或小数来表示。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小数?小结: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常用小数来表示。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一)初步探究一位小数的改写问题: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你能用分数或小数表示出其中的1份吗?2.0.1表示什么意思?图中还有哪部分表示0.1?监控: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3.0.1和又有怎样的关系?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一)初步探究一位小数的改写问题:4.第2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可以表示多少分米?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它代表多少米。5.0.3和0.1有什么关系?6.第3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呢?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就是几个0.1。巩固练习:0.60.7分数:小数:(一)初步探究一位小数的改写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问题: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第2个和第3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用分数和小数分别可以怎样表示?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就是几个0.01。()m()m()m()m(二)辨析理解两位小数的改写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监控:为什么可以写成0.32?说一说你的想法。0.32(二)辨析理解两位小数的改写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巩固练习:分数:小数:问题:1.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第2个和第3个红色箭头所指的刻度用分数和小数分别可以怎样表示?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就是几个0.001。()m()m()m()m0.001m(三)深入、灵活理解三位小数的改写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小结:我们可以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使人们应用起来更加方便、简单。(四)小结二、研究改写方法,探究小数意义三、巩固意义,体会计数单位和进率(一)应用感受,巩固意义分数:()米()米()米小数:()米()米()米幼儿身高8分米桌子高85厘米小蚂蚁身长4毫米(二)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问题:1.我们在学习整数的过程中,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1个一是10个();1个十分之一是10个();1个百分之一是10个();……小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三、巩固意义,体会计数单位和进率 …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 .四、介绍小数的历史,拓展视野五、布置作业作业:第36页练习九,第1题、第2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例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一)认识小数的数位——十分位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问题:1.从这幅图上得出分数,并改写成小数。2.如果从0.1开始数,你能数出几个这样的小数?3.小数点后面的这一位叫什么位?监控:十分位,计数单位是0.1。(二)认识小数的数位——百分位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问题:1.从这幅图上得出分数,并改写成小数。2.小数点后面的第2位叫什么位?监控:百分位,计数单位是0.01。一、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三)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问题:1.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2.为什么在百分位的后面排上千分位,你是怎么想的?一、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二、深入认识数位(一)出示例题情境(二)研究数位的意义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12.3781.85.63问题:1.介绍个位及其计数单位,并说一说它表示什么。2.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其他数位表示什么吗?3.说一说12.378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表示几个一。二、深入认识数位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2.83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2832.写出下面各数中的“2”表示的意思。20.04()5.42()0.25()0.672()2个十2个百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2个千分之一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作业:第37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例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创设情境,探究小数读法(一)创设情境,试读小数问题:1.自己试着读出这枚古钱币的有关数据。2.说一说你是怎样读的。监控:小数部分的读法。零点五八四十一点四七三点五高:0.58m厚:3.5cm重:41.47kg0.58读作:3.5读作:41.47读作:一、创设情境,探究小数读法(二)归纳小数的读法零点五八四十一点四七三点五高:0.58m厚:3.5cm重:41.47kg0.58读作:3.5读作:41.47读作:小结: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成“零”,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三)巩固练习监控:小数部分的读法。读出下面各数。6.5读作:0.04读作:6.72读作:0.058读作:340.09读作:六点五零点零四六点七二零点零五八三百四十点零九一、创设情境,探究小数读法二、探究小数的写法(一)创设情境,试写小数问题:1.自己试着写出上面这段话里的小数。2.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监控:小数部分的写法。1.45.80.090.88一点四写作:五点八写作:零点零九写作:零点八八写作:二、探究小数的写法1.45.80.090.88一点四写作:五点八写作:零点零九写作:零点八八写作:小结: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就写成“0”,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二)归纳小数的写法(三)巩固练习小结: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就写成“0”,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三百点七一写作:五点零六写作:零点零八九写作:300.715.060.089二、探究小数的写法三、巩固练习问题:1.哪几个可以连线?你是怎么想的?把小数和它正确的读法连起来。4.10515.72.080.21350.90一五点七二点零八三百五十点九十四点一零五零点二十一2.你能把其中错误的读法改正吗?四、布置作业作业:第36页练习九,第5题;第37页练习九,第6题。小数的性质(例1、例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问题: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预设:学生可能会借助元、角、分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2.50元就表示2元5角0分,2.5元就表示2元5角,所以它们是相等的。二、探究小数的性质(一)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问题:1.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1m长的纸条分别量出0.1m、0.10m和0.100m长的纸条,并进行标记。2.比较量得的三张纸条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监控:量得的三张纸条长度相等。问题:1.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监控:因为1dm=10cm=100mm,所以0.1m=0.10m=0.100m。2.观察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3.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二、探究小数的性质(一)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二)比较0.3和0.30的大小问题:1.在两张正方形的纸上分别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2.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二、探究小数的性质问题:0.3和0.30的大小相等吗?说一说你的理由。(二)比较0.3和0.30的大小二、探究小数的性质(三)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问题: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并得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探究小数的性质三、联系生活,巩固性质(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问题:三个小朋友的身高都一样高吗?为什么?1.下面有三个小朋友。问题:它们运送货物的质量一样吗?2.一家公司用下面三种交通工具运送货物。三、联系生活,巩固性质(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知识对比,揭示真谛问题:1.为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就变了,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呢?监控:借助数位顺序表,揭示整数末尾的0不能添上或去掉。2.小数中间的“0”,为什么不可以随意添上或去掉?监控:借助数位顺序表说明。小结:强调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末尾与小数点的后面不一样。三、联系生活,巩固性质(三)巩固练习1.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3.90m0.30元500m1.80元0.70m0.04元600kg20.20m三、联系生活,巩固性质2.把相等的数连起来。(三)巩固练习三、联系生活,巩固性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41页练习十,第3题。小数的性质(例3、例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创设情境感受小数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小结:根据生活需要,我们在记录数据时,有的小数末尾有“0”,有的小数末尾没有“0”。二、探究小数化简的方法(一)通过数据对比,感受小数可以化简0.7000000.700.7问题:1.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觉?预设:三个数据大小相等。2.既然它们的大小相等,你愿意写哪一种?为什么?3.0.700000和0.70能不能写得简单一些?预设:0.70=0.7(二)自主尝试,探究小数化简的方法问题:1.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把这个数写得简单一些?预设:105.0900=105.092.在小数里,除末尾的0外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105.0900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写成简单的形式,这个过程叫做化简。二、探究小数化简的方法(三)及时巩固,练习化简化简下面各数。0.401.8502.9000.08012.000=0.4=1.85=2.9=0.08=12二、探究小数化简的方法三、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研究问题问题:1.既然小数可以化简,那么我们生活中都用这样简单的小数就最方便了,可是到书店买书时发现了这样一件事。小结: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来记录数据。2.为什么购物小票中没有用最简小数来表示呢?(二)自主尝试,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问题:1.能把它们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吗?依据是什么?2.在它们的后面补几个0?3.在整数3的后面直接补3个0吗?3的小数点在哪儿呢?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2=4.08=3=0.2004.0803.000三、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三)及时巩固,练习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930.045.48.1814=0.900=30.040=5.400=8.180=14.000三、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四)梳理化简和改写方法,提升认识问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预设:0.704.080.310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去掉0,会怎么样?可以添上0吗?三、探究小数改写的方法作业:第41页练习十,第4题。四、布置作业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创设情境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368元,老师带的钱够吗?问题: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500元>368元2.说一说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预设: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二、尝试探索老师买了一些日用品后,剩下14.8元,还想买一支标价是13.50元的钢笔,老师带的钱够吗?问题:1.老师剩下的钱够买钢笔吗?说一说你的想法。14.8元>13.5元2.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较大小。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一)呈现例题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二)探究整数不同的小数比较方法问题:谁跳得最远?预设:先比较整数部分,小明的成绩整数部分是3,其他同学的成绩整数部分都是2,小明跳得最远。①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三)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①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②问题:1.小红、小莉和小军,谁跳得最远?预设: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小军的成绩十分位上是9,小红和小莉成绩的十分位上都是8,所以他们三人中,小军跳得最远。(三)探究整数相同的小数比较方法①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②问题:2.小红和小莉,谁跳得更远?预设: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小红的成绩百分位上是4,小莉的成绩百分位上是8,所以他们两人中,小莉跳得更远。③④(四)整理比较结果,梳理比较方法问题:1.他们最后的名次是什么?小结: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首先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上比起,十分位数字大的小数大;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比较百分位上的数字,百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大,依次这样比下去。2.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三、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四、应用拓展监控:说一说比较的方法。><<<监控:说一说比较的方法。2.每种用品到哪个商店买便宜一些?四、应用拓展蓝天体育商店兴华超市监控:说一说比较的方法。43.9kg>43.6kg>38.5kg>37.8kg小强小芳小军小红3.按照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四、应用拓展五、布置作业作业:第42页练习十,第6题、第7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谈话交流,揭示课题(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下面是马小虎在四年级学生体检时所记录的三位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请大家看一看。小丽身高1.33米,体重23.5千克;小明身高14.5米,体重3.35千克;小芳身高0.137米,体重252.5千克。(二)观察数据,引发思考小结:小数点很重要,它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一、谈话交流,揭示课题小丽身高1.33米,体重23.5千克;小明身高14.5米,体重3.35千克;小芳身高0.137米,体重252.5千克。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问题:下面我们边听故事边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看看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讲故事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问题:下面我们边听故事边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看看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讲故事信息呈现:0.009m0.09m0.9m9m问题:孙悟空的金箍棒神奇吗?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知道的?=9mm=90mm=900mm=9000mm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一)讲故事(二)探究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问题: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倍;……10010010001000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二)探究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问题: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二)探究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10010001001000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二)探究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二)探究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小结: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可以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下面各圈里的数同圈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变化?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1.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0.07×10=0.70.07×100=70.07×1000=70小结:把0.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是乘10;把0.07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是乘100;把0.07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就是乘1000。实际上就是把0.07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问题:(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呢?(2)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小结:把3.2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除以10;把3.2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除以100;把3.2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除以1000。问题:(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呢?(2)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3.2÷10=0.323.2÷100=0.0323.2÷1000=0.0032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1.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4.80.73512.64.8×10=484.8×100=4804.8×1000=48000.735×10=7.350.735×100=73.50.735×1000=73512.6×10=12612.6×100=126012.6×1000=12600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93.5500999993.5÷10=9.3593.5÷100=0.93593.5÷1000=0.0935500÷10=50500÷100=5500÷1000=0.59999÷10=999.99999÷100=99.999999÷1000=9.999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把6.25改写成下面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62.50.6256250.06256.25×10=62.56.25÷10=0.6256.25×100=6256.25÷100=0.0625可以这样想: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4.在下表中填出每种商品的总价。389026.326326304.54545038.9389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5.填上适当的数。(1)把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2)把3.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3)把0.03扩大到它的倍是30。(4)把42缩小到它的是0.042。0.363141000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四、布置作业作业:第46页练习十一,第3题、第4题。解决问题(例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复习旧知0.7去掉小数点,就是把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0.604去掉小数点,就是把0.604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0.56去掉小数点,就是把0.56扩大到原来的100倍。2.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0.580.0580.0058323.20.320.60.060.006一、复习旧知 缩小到原来的 缩小到原来的 缩小到原来的 5.8 320 6我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二、探究新知问题: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我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二、探究新知问题:1.对于“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你是怎么理解的?2.你能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吗?预设②: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预设①: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问题:1.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请你列出式子。2.同学们,你们还有别的想法吗?0.1563×10000=1563(美元)二、探究新知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检验的?预设:1563÷10000=0.1563,算对了。问题:1.我们做得是否正确呢?0.1563×10000=1563(美元)答: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1563美元。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1.100张A4纸摞起来厚1cm,1张A4纸有多厚?1÷100=0.01(cm)答:1张A4纸有0.01cm厚。0.85×100=85(kg)0.85×1000=850(kg)答:100kg小麦可以磨85kg面粉,1000kg小麦可以磨850kg面粉。2.100kg小麦可以磨多少千克面粉?1000kg呢?三、巩固练习方法一:82÷100=0.82(件)0.82×10000=8200(件)方法二:10000÷100=10082×100=8200(件)答:达到一等品标准的大约有8200件。三、巩固练习3.四、布置作业作业:第47页练习十一,第7题、第8题。小数与单位换算(例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复习铺垫1m=()dm1dm=()cm1m=()cm1km=()m1kg=()g1m2=()dm2101010010001000100填空。二、学习新知小结: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题:这些数据太乱了,怎么比呢?预设: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二、学习新知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二、学习新知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1m45cm>1.32m>0.95m>80cm问题:你们现在能按照高矮顺序给他们排队了吗?提炼方法。2.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问题:1.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二、学习新知1.三、巩固练习24dm=()m1450g=()kg6km350m=()km8t40kg=()t2.41.456.358.04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13cm=()dm86g=()kg109dm=()m5350m=()km1.30.08610.95.358000.836003.62.3.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gkgkgkgg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二,第4题(1)、(3);第51页练习十二,第8题(1)、(4)。小数与单位换算(例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复习铺垫23dm=()m1350g=()kg7450m=()km9020kg=()t2.31.357.459.02填空。监控:说一说你的想法。把上面的数据改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0.95m=()cm二、学习新知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0.95m=()cm预设②:1m=100cm0.95m=(0.95×100)cm预设③:0.95×100,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问题:1.你是怎样想的?2.你喜欢哪种方法?二、学习新知想一想:1.32m=()cm预设①:1.32m=132cm1.32×100=132(cm)预设②:1m32cm=132cm1×100+32=100+32=132(cm)问题:1.你是怎样想的?2.你喜欢哪种方法?二、学习新知1m45cm>1.32m>0.95m>80cm问题:你们现在能按照高矮顺序给他们排队了吗?二、学习新知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提炼方法。2.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问题:1.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二、学习新知回顾总结。小结:虽然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统一单位,但是最后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的。小结:我们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问题:我们怎样进行单位间的换算?二、学习新知1.0.3kg=()g0.86m2=()dm22.63km=()m3.7t=()kg3008626303700监控:说一说你的想法。三、巩固练习问题:(1)你能把它们按照体重由大到小排排队吗?(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预设:1.35t>0.75t>0.35t>228kg>35kg三、巩固练习2.1.09m=()mm2.56t=()kg2.3kg=()g4.6m=()dm2.95元=()元()角()分10902560230046295三、巩固练习3.8.5t=8500kg8.6t=8600kg2.189km=2189m7.5kg=7500g三、巩固练习4.><=<6.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32m,每分钟能传播多少千米?332×60=19920(m)19920m=19.92km答:每分钟能传播19.92km。三、巩固练习作业:第51页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四、布置作业小数的近似数(例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复习铺垫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986534    58741     3120050047     398010     14870≈5万≈6万≈3万≈99万≈40万≈1万0、1、2、3、45、6、7、8、9小结:整数中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我们用的是“四舍五入”的方法。二、探究新知问题:你知道豆豆的身高吗?(一)导入新课问题:两位同学所说豆豆的身高,与实际身高为什么不一样呢?小结:生活中根据需要,经常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预设:他们说的是豆豆身高的近似值。1.问题引入。(二)讨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二、探究新知0.9840.984小结: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千分位上的数省略;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把百分位上和后面的数省略;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0.98≈1.0预设①:预设②:2.自主尝试。二、探究新知(二)讨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0.984想一想:0.984≈(保留整数)。讨论:保留整数得到的“1”和保留一位小数得到的“1.0”一样吗?末尾的0能去掉吗?≈1小结:如果保留整数,就要把十分位和后面的数省略。二、探究新知2.自主尝试。(二)讨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问题:我们是怎么求出小数近似数的呢?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保留哪位,就要把这位后面的数都省略。3.提炼方法。二、探究新知(二)讨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0.25612.0061.0987(保留两位小数)0.256≈0.2612.006≈12.011.0987≈1.10(2)3.720.589.0548(保留一位小数)3.72≈3.70.58≈0.69.0548≈9.1监控:你是怎样取近似值的?1.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1)3.470.2394.08(精确到十分位)(2)5.3446.2680.402(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3.47≈3.50.239≈0.24.08≈4.15.344≈5.346.268≈6.270.402≈0.40监控:你是怎样取近似值的?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三、巩固练习3.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10.09.960.90.9151.551.462.02.00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151210三、巩固练习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9.956 0.905 51.463 1.995(3)近似数是6.32的三位小数不止一个。()(2)6.05和6.0599保留一位小数都是6.1。()(1)3.56精确到十分位是4。()(5)0.596保留两位小数是0.6。()×√√√×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5.29在自然数5和6之间,它约等于5。()4.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作业:第54页练习十三,第2题。小数的近似数(例2、例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复习铺垫先读一读下面的数,再按要求写数。1.2010年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人数约七千三百零八万人次。横线上的数写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2.太阳的直径大约是一百三十八万九千千米。横线上的数写作(),四舍五入到万位是()。监控:说一说你的想法。730800007308万1389000139万二、探究新知384400km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38.44万千米问题:怎么解决?778330000km问题:1.怎样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呢?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2.怎样保留一位小数?二、探究新知384400km=38.44万千米778330000km=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提炼总结。小结: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取近似数?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1.下面是我国2011年冰箱和彩电的产量,按照要求改写各数。86992000台=()万台122314000台≈()亿台(保留两位小数)8699.21.22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860000000人次=18.6亿人次32790000000人次=327.9亿人次240000000人次=2.4亿人次290000000人次=2.9亿人次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3.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35990km2≈3.60万km234000km2=3.40万km2监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是35990km2。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是34000km2。三、巩固练习四、布置作业作业:第55页练习十三,第7题、第8题。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一、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高底二、探究新知高底二、探究新知底底ABC二、探究新知高底底底三、知识运用1.说出下面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画出下面三角形各边对应的高。(1)(2)底底底底形外高三、知识运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60页“做一做”;第65页练习十五,第1题。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一、引入新课盖房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二、探究新知稳定、支撑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盖房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知识运用2.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三、知识运用作业:第65页练习十五,第2题、第3题。四、布置作业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1)6、7、8。(2)4、5、9。(3)3、6、10。(4)8、11、11。每组纸条都能摆出三角形吗?我们来做个实验。*二、探究新知(1)(2)(3)(4)√××√*三、知识运用1.(1)两点间线段长度小于曲线长度。(2)三角形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1)(3)(2)(4)()()()三、知识运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66页练习十五,第6题、第8题。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一、复习旧知*二、探究新知(一)明确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有的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有的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如何进行分类?1个直角2个锐角:1个钝角2个锐角:3个锐角:(二)按角进行分类二、探究新知*1个直角2个锐角:1个钝角2个锐角:3个锐角: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二)按角进行分类二、探究新知*把所有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上面每种三角形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可以用右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按角进行分类二、探究新知*三条边相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等:三角形按边的特点如何进行分类?(三)按边进行分类二、探究新知*三条边相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等: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按边进行分类二、探究新知*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三)按边进行分类顶角底角底角底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二、探究新知*1.连一连。三、知识运用我拿的三角形没有钝角。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还可能……2.猜一猜。三、知识运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65页练习十五,第4题;第66页练习十五,第10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明确结论*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二)方法拓展二、探究新知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沿高可以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由于前面证明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180°×2=360°。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不属于分割前三角形的内角,因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为:360°-180°=180°。(二)方法拓展二、探究新知法国著名数学家帕斯卡,在12岁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证明其他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方法。(二)方法拓展二、探究新知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它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其中∠1=110°,请计算出∠2=()°,∠3=()°。(180-110°)÷2=35°3535三、知识运用2.剪一剪。把一个三角形纸板沿直线剪一刀,剩下的纸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可能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也可能是其他的情况。三、知识运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解决问题三角形一、复习旧知把一个三角形纸板沿直线剪了一刀,剩下的纸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你能想办法求出右边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三、知识应用1.画一画,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6723180º×5180º×4180º×4-360º=360º180º×5-360º=540º180º×6-360º=720º180º×7-360º=900º67三、知识应用1.画一画,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180º×边数-360º多边形的内角和=180º×(边数-2)180º×(边数-2)=180º×边数-360º三、知识应用1.画一画,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2.算一算。∠1+∠2+∠3+∠4+∠5+∠6=()°180°×6-(6-2)×180°=360°360三、知识应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70页练习十六,第7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计算(例1)一、复习旧知妈妈把一根绳子截成两段,一段长83厘米,另一段长59厘米。83-59=24(厘米)59+83=142(厘米)*一、复习旧知妈妈把一根绳子截成两段,一段长83厘米,另一段长59厘米。83-59=24(厘米)59+83=142(厘米)*二、探究新知6.45+4.29=+74104.291.6.4510.74(元)十分位百分位个位答:一共花了10.74元。(1)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二、探究新知6.45-4.29=-2614.29..6.452.16(元)答:《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2.16元。(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6.45+4.29=10.746.45-4.29=2.16二、探究新知三、知识运用(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答:体重增加了7.1千克。下面是小明的体重统计图。29.8-22.7=7.1(千克)下面是小明的体重统计图。(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24.6-22.7=1.9(千克)27.5-24.6=2.9(千克)29.8-27.5=2.3(千克)2.9千克>2.3千克>1.9千克答:9岁那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2.9千克。三、知识运用作业:第74页练习十七,第2~4题。四、布置作业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计算(例2)一、复习旧知0.90.09>*一、复习旧知0.400.4000.40006.36.306.300010.810.80010.8000*二、探究新知(1)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6.45+8.3=*二、探究新知+75148.3.6.4514.75(元)答:一共花了14.75元。6.45+8.3=(1)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二、探究新知(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8.3-6.45=*二、探究新知-6.458.3158...1.85(元)答:《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1.85元。8.3-6.45=(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末尾添“0”后再计算。二、探究新知三、知识运用1.口算。2.5+0.9=1.2-0.5=7.8+1.6=4.7-2.8=3.40.79.41.911.7+2=8.6-5.3=0.39+0.15=0.96-0.33=13.73.30.540.63三、知识运用17(元)2.7(元)2.8.64+8.36=8.64-5.94=玫瑰花8.64元/枝向日葵8.36元/枝月季花5.94元/枝三、知识运用3.数学诊所:请说出下面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结果没点小数点。小数点没对齐。四、布置作业作业:第75页练习十七,第7题、第8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复习旧知482-234+66482-(234+66)=248+66=314=482-300=182*4.69二、探究新知(1)小刚买了下面3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7.45+5.8+4.69=+94175.81.7.4517.94(元)17.45+5.8+4.69=13.25+4.69答:一共花了17.94元。=17.94(元)*二、探究新知(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20-6.45-8.3=13.55-8.3=5.25(元)20-(6.45+8.3)=20-14.75=5.25(元)答:应找回5.25元。*二、探究新知(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20-6.45-8.3=13.55-8.3=5.25(元)20-(6.45+8.3)=20-14.75=5.25(元)*二、探究新知7.45+5.8+4.69=13.25+4.69=17.94(元)20-6.45-8.3=13.55-8.3=5.25(元)20-(6.45+8.3)=20-14.75=5.25(元)*三、知识运用0.38+0.26+2.65.7-0.81-1.2998.2+32.5-13.4=0.64+2.6=3.24=4.89-1.29=3.6=130.7-13.4=117.31.三、知识运用2.三、知识运用2.50-38.5-4.8=6.750-(38.5+4.8)=6.7三、知识运用1.1+0.15-0.09=1.25-0.09=1.16(m)答:肖红跳过了1.16m。3.四、布置作业作业:第77页练习十八,第4题;第78页练习十八,第7题、第8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复习旧知72+42+28+158=100+200=300=(72+28)+(42+158)*==二、探究新知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二、探究新知=8.51+3.4+0.09=11.91+0.09计算0.6+7.91+3.4+0.09。=12=4+8=(0.6+3.4)+(7.91+0.09)=120.6+7.91+3.4+0.090.6+7.91+3.4+0.09*二、探究新知0.6+7.91+3.4+0.09=4+8=0.6+3.4+7.91+0.09=12=(0.6+3.4)+(7.91+0.09)*(1)6.7+4.95+3.3=6.7++4.95(2)(1.38+1.75)+0.25=+(+)三、知识运用3.3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三、知识运用=1.88+(2.3+3.7)=1.88+6=7.881.88+2.3+3.7=(13.7+4.3)+(0.98+0.02)=18+1=1913.7+0.98+0.02+4.3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三、知识运用5.17-1.8-3.2=5.17-(1.8+3.2)=5.17-5=0.174.02-3.5+0.98=4.02+0.98-3.5=5-3.5=1.5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三、知识运用6.55+5.80+2.20=14.55(元)=6.55+(5.80+2.20)答:一共14.55元。=6.55+84.开心超市。27.606.5513.405.802.2022.25蛋糕火腿肠口香糖饼干牛奶酸奶*四、布置作业作业:第80页练习十九,第1题。轴对称(例1)图形的运动(二)一、复习导入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一、复习导入对称轴二、探索新知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三、知识运用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2条4条3条6条三、知识运用2.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三、知识运用3.对折4次呢?三、知识运用4.四、布置作业作业:第83页“做一做”第1题;剪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例2)图形的运动(二)一、复习导入1条1条5条无数条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二、探索新知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三、知识运用三、知识运用2.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第一步:标出点A和点B;第二步:通过数格找到对称点A'和B';第三步:顺次连线。A5格5格A'B'B3格3格三、知识运用3.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1)三、知识运用3.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2)四、布置作业作业:第84页,练习二十第4题;在方格纸上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平移(例3)图形的运动(二)一、复习导入二、探索新知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三、知识运用1.画出平移后的图形。9三、知识运用2.把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涂上颜色。三、知识运用3.分别画出将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形。三、知识运用4.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再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向右平移10格后的图形。四、布置作业作业:第89页,练习二十一第5题;利用平移设计美丽的图案。解决问题(例4)图形的运动(二)一、复习导入周长:(2+4)×2=12(cm)面积:2×4=8(cm²)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12cm,面积是8cm²。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平移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转化面积不变三、知识运用1.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131231三、知识运用2.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5+4)×2=18(cm)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18cm。......三、知识运用2.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5+2)×2=14(cm²)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14cm²。四、布置作业作业:第87页“做一做”;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平均数(例1)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问题导入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二、探索新知小红小兰小亮小明(一)认识平均数二、探索新知(14+12+11+15)÷4=52÷4=13(个)(二)求平均数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平均每人捐了几本?(8+6+9+8+14)÷5=45÷5=9(本)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三、知识运用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139+140+135+138+139+137)÷6=828÷6=138(cm)(34+38+35+34+36+33)÷6=210÷6=35(kg)三、知识运用 姓名 刘子涵 李强 高风 陈莉 宋东晓 张思思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139 137 体重∕kg 34 38 35 34 36 33201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A.(16+24+35+21)÷4B.(16+24+35+21)÷12C.(16+24+35+21)÷365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B每月12三、知识运用四、布置作业作业: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平均数(例2)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复习旧知田径小组有4名同学,身高分别是139cm、142cm、146cm、141cm,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139+142+146+141)÷4=142(cm)答: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2cm。二、探索新知男生队女生队 姓名 踢毽个数 王小飞 19 刘东 15 李雷 16 谢明明 20 孙奇 15 姓名 踢毽个数 杨羽 18 曾诗涵 20 李玲 19 张倩 19男生:19+15+16+20+15=85(个)二、探索新知85>76女生:18+20+19+19=76(个)二、探索新知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二、探索新知三、知识运用1.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2.哪个小组成绩好些?100÷4=25(个)110÷5=22(个)三、知识运用答:第一小组成绩好些。25>22三、知识运用(1)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3.“五一”期间博物馆门票统计如下图。(2)如果你是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四、布置作业作业: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第6题。复式条形统计图(例3)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复习导入下面是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表。一、复习导入35462127一、复习导入下面是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表。一、复习导入49435854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二、探索新知35494643二、探索新知三、知识运用四年级同学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情况如下表。请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1.做一做。(1)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2)哪一个是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三、知识运用1.做一做。(1)A队员第()赛季平均每场得分最多,B队员第二赛季平均每场得()分。(2)A队员和B队员比,第()赛季平均每场得分差距最大。三、知识运用2.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A队员、B队员近四个赛季平均每场得分情况统计图得分四四22051015202530作业: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第2题;第99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四、布置作业营养午餐综合与实践一、揭示课题二、问题引入每种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如下表。 编号 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g 蛋白质/g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西红柿鸡蛋 899 15 16 6 香菜冬瓜 564 12 1 7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8 香菇油菜 911 11 7 9 韭菜豆芽 497 7 3(一)发现问题,探索交流三、探索新知如果每份午餐由3种不同的菜肴搭配,学校今天提供的午餐符合营养标准吗?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g如果让你来配菜,你能搭配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三、探索新知√××(一)发现问题,探索交流 编号 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g 蛋白质/g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西红柿鸡蛋 899 15 16 6 香菜冬瓜 564 12 1 7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8 香菇油菜 911 11 7 9 韭菜豆芽 497 7 3(二)小组合作,拓展实践在全班搭配出的所有方案中,每人选出6种喜欢的方案。全班同学最喜爱的6种搭配方案1-6-91-7-91-6-83-7-82-5-72-4-8301713271512251510201010187111596三、探索新知 方案 配菜编号 喜爱人数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1 2 3 4 5 6(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三)综合知识,全面分析三、探索新知171312151010107119615(三)综合知识,全面分析(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三、探索新知(2)哪一种搭配所含的蛋白质最多?(三)综合知识,全面分析三、探索新知 编号 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g 蛋白质/g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西红柿鸡蛋 899 15 16 6 香菜冬瓜 564 12 1 7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8 香菇油菜 911 11 7 9 韭菜豆芽 497 7 3(3)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三)综合知识,全面分析三、探索新知四、布置作业作业:调查家中午餐的菜谱,评价午餐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并向父母提出你的建议。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例1一、情境创设,揭示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几只?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预设:画图法枚举法列表法……监控:你可以从上面的方法中选择,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独立思考,尝试探究(二)交流研讨,提升认识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预设:1.如果是8只兔,就有32只脚。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预设:2.如果是8只鸡,就有16只脚。(二)交流研讨,提升认识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预设:3.提问①: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预设①:每多一只鸡,就少两只脚;每多一只兔,就多两只脚。所以有3只鸡,5只兔。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交流研讨,提升认识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 鸡 8 7 6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预设:4.如果笼子里都是鸡。(1)如果笼子里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比题目中少26-16=10只脚。(2)那么需要用兔换鸡,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有10÷2=5只兔。(3)所以有8-5=3只鸡。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交流研讨,提升认识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预设:5.如果笼子里都是兔。(1)如果笼子里都是兔,就有8×4=32只脚,比题目中多32-26=6只脚。(2)那么需要用鸡换兔,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有6÷2=3只鸡。(3)所以有8-3=5只兔。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交流研讨,提升认识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提问②:回顾刚才的三种解法,“如果都是鸡”“如果都是兔”与列表法有什么联系?预设②:“如果都是鸡”相当于列表中的“8只鸡,0只兔”;“如果都是兔”相当于列表中的“0只鸡,8只兔”。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交流研讨,提升认识 鸡 8 7 6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一)介绍《孙子算经》中的算法三、拓展思路,提高认识(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相当于脚数去掉了一半,还有94÷2=47只脚。(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三、拓展思路,提高认识古人的算法是让头的数量和脚的数量对应起来进行思考。(一)介绍《孙子算经》中的算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二)受《孙子算经》中的算法的启发,关于例1,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呢?预设1:(1)每只动物都抬起两只脚,一共抬起8×2=16只脚。(2)那么,26-16=10只脚,全是兔子的。(3)所以有10÷2=5只兔,有8-5=3只鸡。预设2:(1)把鸡翅膀也看成两只脚,那么每只动物就都有4只脚。共有8×4=32只脚。(2)那么就多出来32-26=6只脚,多出来的是鸡的脚。(3)所以有6÷2=3只鸡,有8-3=5只兔。三、拓展思路,提高认识预设3:(1)让兔子有两个头,那么一个头就对应两只脚,共有26÷2=13个头。(2)那么就多出来13-8=5个头,也就是兔子的数量。(3)所以有8-5=3只鸡。三、拓展思路,提高认识问题:你能试着解决前面《孙子算经》中的问题吗?(二)受《孙子算经》中的算法的启发,关于例1,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呢?四、知识运用问题:(1)这道题是“鸡兔同笼”这一类的问题吗?(2)解决这个问题,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预设:(1)如果都是鹤。①如果都是鹤,就有40×2=80条腿,比题目中少112-80=32条腿。②那么需要用龟换鹤,换上一只龟,腿的总数就多2条,有32÷2=16只龟。③所以有40-16=24只鹤。四、知识运用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①如果都是龟,就有40×4=160条腿,比题目中多160-112=48条腿。②那么需要用鹤换龟,换上一只鹤,腿的总数就少2条,有48÷2=24只鹤。③所以有40-24=16只龟。预设:(2)如果都是龟。四、知识运用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①假如让鹤抬起一条腿,龟抬起两条腿,还有112÷2=56条腿。②这时,只要有一只龟,则腿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③这时腿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56-40=16,就是龟的只数,所以有40-16=24只鹤。预设:(3)抬腿法。四、知识运用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问题:(1)这道题是“鸡兔同笼”这一类的问题吗?(2)题目中哪个数量相当于“头数”?哪个数量相当于“脚数”?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四、知识运用预设:(1)如果都是男生栽树。①如果都是男生栽树,就栽了12×3=36棵树,比题目中多36-32=4棵树。②那么需要用女生换男生,一名女生比一名男生少栽1棵树,有4÷1=4名女生。③所以有12-4=8名男生。四、知识运用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预设:(2)如果都是女生栽树。①如果都是女生栽树,就栽了12×2=24棵树,比题目中少32-24=8棵树。②那么需要用男生换女生,一名男生比一名女生多栽1棵树,有8÷1=8名男生。③所以有12-8=4名女生。四、知识运用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①假如每人都少栽两棵树,则一共少栽12×2=24棵树。②这时,女生没栽树,男生每人栽1棵树,剩下32-24=8棵树,这就是男生的人数。③那么有12-8=4名女生。预设:(3)假如男、女生每人都少栽两棵树。四、知识运用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五、布置作业作业: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主题图一、创设情境,理解题意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问题: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二)理解题意一、创设情境,理解题意二、尝试探究,寻找方法问题:这道题怎么解决呢?预设:画图法枚举法列表法……(一)明确方法二、尝试探究,寻找方法(二)独立思考,尝试探究问题:1.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感受呢?问题:2.关于要解决的问题数据太大,你有怎样的思考呢?预设:数据太大,画图解决耗费时间;用枚举法解决可以,但感觉麻烦。预设:把数据变小一些(化繁为简),用画图或枚举的方法解决就比较容易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规律,然后用发现的方法或规律来解决古人的“鸡兔同笼”问题。(三)交流研讨,创新方法——化繁为简二、尝试探究,寻找方法问题:你觉得数据可以改为多少呢?预设:(1)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5个头,从下面数,有1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2)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2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3)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3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三、再次探究,积累经验(一)化繁为简,确定问题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5个头,从下面数,有1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要求:用画图法或列表法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二)再次探究,积累学习经验三、再次探究,积累经验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三)交流研讨,提升认识预设:1.如果是5只兔,就有20条腿。三、再次探究,积累经验预设:2.如果是5只鸡,就有10条腿。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三)交流研讨,提升认识三、再次探究,积累经验预设:4.预设:3.每多一只鸡,就少两条腿;每多一只兔,就多两条腿。(三)交流研讨,提升认识三、再次探究,积累经验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 鸡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脚 10 12 14 16 18 20四、布置作业作业:预习第104页,例1。数与运算(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总复习一、知识梳理一、知识梳理 单元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一、知识梳理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一说分别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6.4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25.87.52.5加法结合律42425乘法结合律12570乘法分配律b3203乘法分配律二、基础练习2.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分别写出另外两个算式。92-54=3892-38=5475-46=2929+46=751890÷63=301890÷30=63864÷36=2424×36=864二、基础练习 54+38=92     75-29=46     63×30=1890 864÷24=36    二、基础练习+×104020800(160+880)×20=20800142604601010550+(230×62÷31)=10104.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二、基础练习(1)142+914+58+86(2)35×125×8(3)356-127-73(4)75×101=(142+58)+(914+86)=200+1000=1200=35×(125×8)=35×1000=35000=356-(127+73)=356-200=156=75×(100+1)=75×100+75×1=7500+75=7575三、综合应用2.新学期,四(1)班转来3名新同学,学校为他们买了3套新桌椅,每张桌子68元,每把椅子32元,请你帮学校算一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68+32)×3=100×3=300(元)答:一共需要花300元。三、综合应用1.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476-23×4)÷6(2)846÷[6×(31-28)](3)4800÷25÷4(4)56×99+56=(476-92)÷6=384÷6=64=846÷[6×3]=846÷18=47=4800÷(25×4)=4800÷100=48=56×99+56×1=56×(99+1)=56×100=5600三、综合应用3.四年级3位老师带领98名同学去公园春游。成人票:40元/人儿童票:20元/人团体票:30元/人【10人以上(含10人)】(1)怎样购票最便宜?至少需要多少元?(2)如果小明一家和姑姑一家总共4名孩子、6名大人一起去玩,他们拿出3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买?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分开购票便宜?什么情况下购团体票便宜?分开购票:20×4+40×6=80+240=320(元)够团体票:30×(4+6)=30×10=300(元)300元<320元答:他们应该买团体票,这样300元就够了。40×3+20×98=2080(元)答:老师和学生分开购票最便宜,至少需要2080元。四、布置作业作业:第109页,第1题;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6题。数与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总复习一、知识梳理一、知识梳理我用表格的方式整理了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点。 单元 知识模块 要点提示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一,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小数的性质 化简小数时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其他数位上的0不能去掉;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虽然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计数单位却发生了变化。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大小来比较,数位多少不重要,关键看好最高位;相同数位来比较,如果相同看下位,以此类推错不了。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本领大,走一走,数变化。向左走,数缩小;向右走,数扩大。数位不够怎么办?找“0”补位解决它。 小数与单位换算 名数之间的换算要注意单位间的进率。 小数的近似数 求近似数用“≈”连接,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用“=”连接。一、知识梳理 单元 知识点 具体内容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2)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给小数化简。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1)3.46读作(),其中“3”在()位上,表示3个();“4”在()位上,表示4个();“6”在()位上,表示6个()。二、基础练习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或文字。(3)0.015里面有()个千分之一,4个百分之一写成小数是()。(5)2760g=()kg,7.26km=()m。(6)把3675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再精确到十分位是()。三点四六个一十分十分之一百分百分之一150.040.03102.76726036.75万36.8万(2)六点零零九写作()。6.009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二、基础练习(1)小数一定比整数小。()(2)0.35里面有5个0.01。()(3)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4)由3个0.001和8个0.01组成的小数是0.083。()(5)最大的一位小数是0.9。()(6)0.2和0.20大小相等,意义相同。()(7)2.73去掉小数点后所得的数是原数的100倍。()(8)3.009保留一位小数是3.1。()××√√××√×3.下面是某体校4名游泳队员50m自由泳成绩统计表,请你把前三名的学员名字写在领奖台上。二、基础练习50m自由泳领奖台李菲刘娟王小芳48.50<54.49<55.67<55.83 姓名 徐薇 刘娟 王小芳 李菲 成绩/秒 55.83 54.49 48.50 55.67二、基础练习4.明明的爸爸、妈妈的身高与体重情况如下表。(1)妈妈的标准体重是多少?(2)爸爸的体重超标,超出多少千克?1.61m=161cm161-100=61(kg)答:妈妈的标准体重是61kg。1.75m=175cm175-105=70(kg)82.5-70=12.5(kg)答:爸爸的体重超出12.5kg。 身高/m 体重/kg 爸爸 1.75 82.5 妈妈 1.61 61.2三、综合应用1.(1)李逸只有15元,她能买哪两本书?(2)张波付给售货员16元,他可能买了哪两本书?①能买《有趣的昆虫》和《航天员的故事》这两本书。7.39+6.95=14.34(元)②能买《航天员的故事》和《趣味数学》这两本书。6.95+7.88=14.83(元)①可能买了《有趣的昆虫》和《乐乐奇遇记》这两本书。7.39+8.40=15.79(元)③可能买了《航天员的故事》和《乐乐奇遇记》这两本书。6.95+8.40=15.35(元)②可能买了《有趣的昆虫》和《趣味数学》这两本书。7.39+7.88=15.27(元)2.计算下面各题。三、综合应用(1)45.36-18.72+5.68(2)92.3-(84.5-45.65)(3)13.27-(2.46+5.27)(4)4.8-3.72-0.28+0.2=26.64+5.68=32.32=92.3-38.85=53.45=13.27-5.27-2.46=8-2.46=5.54=4.8-(3.72+0.28)+0.2=4.8-4+0.2=0.8+0.2=11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三、综合应用377509187四、布置作业作业:第109页,第2题;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4题;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第114页练习二十五,第16题。图形与几何(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总复习一、知识梳理一、知识梳理 单元 知识点 具体内容 第五单元:三角形 三角形的定义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高和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二、基础练习1.连一连。二、基础练习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或文字。(1)小明准备用图钉固定硬纸条做一个三角形。他应该准备()根硬纸条,因为三角形有()条边,他应该准备()个图钉,因为三角形有三个()。(2)红领巾按角分类属于()三角形,按边分类属于()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房屋的屋架做成三角形是运用了()。333顶点钝角等腰6045三角形的稳定性ACAD二、基础练习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一定是锐角三角形。()×(2)钝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3)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大于90°。()√(4)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1厘米,底边长是3厘米,则腰长是9厘米。()√(6)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二、基础练习4.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再画出向右平移14格后的图形。三、综合应用1.求下面各角的度数。三、综合应用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和7cm,另一条边可能是几厘米(取整数值)?4+7=11(cm)3+4=7(cm)3cm<第三条边<11cm答:另一条边可能是4cm或5cm或6cm或7cm或8cm或9cm或10cm。三、综合应用3.准备若干个边长为1cm的等边三角形,并按下图所示一个接一个地拼摆起来,然后填写下表。1324354657687981012102四、布置作业作业:第110页,第3题;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第113页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8题。统计与概率及数学广角(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鸡兔同笼)总复习一、知识梳理二、基础练习1.实验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如下表: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了公益活动?(113+87+108+92)÷4=400÷4=100(人)答:平均每个年级有100人参加了公益活动。 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人数 113 87 108 92二、基础练习2.根据下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1)哪个班的男生人数最多?哪个班的女生人数最少?答:六(3)班的男生人数最多,六(1)班的女生人数最少。二、基础练习(2)六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多少人?(14+24+18+22+15+30+18+27)÷4=168÷4=42(人)答:六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2人。2.根据下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基础练习3.某动物园有长、短尾猴共80只,长尾猴每只分给5个桃,短尾猴每只分给3个桃,共分去276个桃,长、短尾猴各几只?如果全都是长尾猴。短尾猴有:(5×80-276)÷(5-3)=(400-276)÷2=124÷2=62(只)长尾猴有:80-62=18(只)答:长尾猴有18只,短尾猴有62只。三、综合应用1.三、综合应用2.有9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33。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120,后5个数的平均数是140。求第四个数是多少。133×9-120×3-140×5=1197-360-700=137答:第四个数是137。三、综合应用3.六年级同学分组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科技类每5人一组,艺术类每3人一组,共有37名学生报名,正好分成9个组。参加科技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各有多少人?如果报名同学参加的都是艺术类。(1)总人数:3×9=27(人)(2)总人数差:37-27=10(人)(3)一组人数差:5-3=2(人)(4)科技类组数:10÷2=5(组)(5)科技类人数:5×5=25(人)(6)艺术类人数:37-25=12(人)答:参加科技类的学生有25人,参加艺术类的学生有12人。四、布置作业作业:第110页,第4题;第114页练习二十五,第15题;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7题。四、布置作业作业:第4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
本文档为【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8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07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1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