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O第五章总部经济(新)

O第五章总部经济(新)

举报
开通vip

O第五章总部经济(新)第5章总部经济(修改后的《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的第五章总部经济)重点问题·总部经济的概念内涵与形成机理·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雷达模型·总部经济助推城市经济转型第一节总部经济的概念与机理的系统描述一、引言跨国公司是总部经济的载体。它通过地区总部对分散在各地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和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集中决策和运营,并通过产业链和营销渠道不断扩大自己发展的空间。总部经济作为整个经济体的决策和控制中心,它既给所在地区带来资本、技术、产品和服务,又带来经营的理念、管理方...

O第五章总部经济(新)
第5章总部经济(修改后的《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的第五章总部经济)重点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总部经济的概念内涵与形成机理·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指标体系与雷达模型·总部经济助推城市经济转型第一节总部经济的概念与机理的系统描述一、引言跨国公司是总部经济的载体。它通过地区总部对分散在各地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和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集中决策和运营,并通过产业链和营销渠道不断扩大自己发展的空间。总部经济作为整个经济体的决策和控制中心,它既给所在地区带来资本、技术、产品和服务,又带来经营的理念、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带动,是一种具有外来刺激的现代经济形态,对经济全球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要它愿意将自己融入到全球化竞争之中,愿意分享外来人各种先进理念和经济收益,就必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支持和推动这种具有国际意义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只要这个国家是开放的,这个新经济形态就会进入和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处于体制、产业和结构加速转型期,并且以开放度不断提高的一个大国经济中国来说,引入和发展总部经济的空间最大。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亚洲地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新加坡大约6000家外国公司中,有3600家跨国公司以区域总部形式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有210家获得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颁发的“区域总部地位”证书,其中30%的企业属于“财富500强”。而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资公司已达966家,开设地区办事处的外资公司2241家。然后,再考察一下中国大陆,截止到2005底,被商务部认定的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跨国公司达29家,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数量达到104家。经商务部批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有260多家(北京和上海合计),其中120家位居世界500强行列。部分规模较大的投资性公司正计划向地区总部过渡。总之,在现今总部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确实为各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因此,总部经济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一个热点经济学话题。但是,什么是总部经济?总部经济的功能是什么?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又如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出科学的解释。为此,本节从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等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系统地描述。二、总部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描述2.1概念描述总部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学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共识的定义。我们这里也不去追求总部经济的严格定义,因为这是很困难的,意义也是不大的。首先对总部经济作较宽泛的界定,也就是说先讨论总部经济的外延,然后论述它的内涵,最后自然就会抽象概括出一个清晰的概念。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物。在上述界定的框架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准确和客观地讨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最早出现类似于总部经济定义的是在蔡来兴主编的《上海: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书中。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迈向21世纪的上海将成为一大批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汇集地,并通过这些企业建立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1],尽管这样的表述还不深刻,也不全面,但这的确可以算是国内学者对总部经济最早的探讨了。总部经济的系统研究和讨论还是进入21世纪近几年的事情。下面介绍一下对总部经济颇有研究的两位学者对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一是赵弘在《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一文中提出的“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作者在本文中还作了进一步解释:“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汇报,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竞争能力。”[2]二是林文俏在《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一文中,也给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这样描述:“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而且认为:“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3]从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两种总部经济定义来看,实际上大同小异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核心内容就是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而且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首先要搭好一个平台,吸引跨国公司和外部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然后通过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来享受总部经济带来的效应,比如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为了全面、系统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总部经济,在对总部经济概念与内涵进行描述时,还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并对某些抽象和概括做进一步的阐述:1.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换的界定。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实际上是要把中心城市的功能由原来的生产转换到管理和服务上来,即由原来的生产型城市转化为对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型城市。这就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2.对总部的形式应作一定程度的界定。显然,国内的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国内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尽管如此,要想把外国跨国公司或国内其他城市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吸引入驻到本市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一旦无法做到则很容易使发展总部经济的想法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难于实现并最终流于形式。北京和上海在出台设立地区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3.在定义总部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强调主观的愿望而不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应该这样表述: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市的费用成本的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必将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外迁,从而带动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只有引导性的作用。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本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经济管理、决策和服务等职能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4]5.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它截取了产业链的高端,以办公、研发、商务作为具体的功能形态,具有明显的内聚功能与扩散功能。总部经济藉由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来带动区域经济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并进而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引擎的经济形态。显然,通过上述对总部经济具体的描述和较宽泛的界定,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有了更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吸引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埠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形成“总部”,他们侧重于管理、决策和控制等方面职能,同中心城市侧重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是一致的;总部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心城市下一步的目标可以是多元化的地区经济中心、全国经济中心或国际经济中心,这样,中心城市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2.2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和特征描述通过总部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描述总部经济的功能。总部经济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总部经济至少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经济效应”:1.“税收贡献效应”。包括企业税收贡献和总部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贡献,还有新增的产业链企业的税收贡献,另外,理解总部经济税收贡献,还要从传统追求企业百分之百的税收在当地上缴,转变为对于城区内CBD范围内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因为总部与基地的分离,税收分流一部分是必然的,但城区同样的面积通过建造商务写字楼可以容纳几十倍原有数量的企业,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2.“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信息采集加工、企业咨询、金融保险、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3.“消费带动效应”。包括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和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如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文化设施和娱乐等。4.“就业乘数效应”。这是“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总部经济首先提供高知识群体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一般性服务业岗位增加。5.“社会资本效应”。也可以称为社会效应。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城市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各种条件更趋完善,进一步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所以,对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了若干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特征。第一,知识密集性。“总部经济”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企业的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知识密集性劳动。第二,经济集约性。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体现集约经济的特点。第三,产业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第四,发展辐射性。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向欠发达地区的强力辐射。第五,合作共赢性。“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无序争夺,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价值链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赢结果。三、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一)总部成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并发挥特殊的功能美国企业史的权威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D·Handler)第一次在理论上系统地阐释了企业总部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与规律。铁路被钱德勒称为“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就铁路来说,如果要做到乘客及货物的安全运输并防止发生事故,车辆的调度必须由一个单独的总部进行管理。这里单独的管理机构的存在纯粹是技术上和生产力发展上的需要,与价格机制无关。而“来源于组织上和技术上的革新”则充分体现了企业组织和协作生产所能够产生的“创造”出来一种生产力。在钱德勒看来,铁路和由它构成的铁路企业是一张巨大的网。而总部就是联结这张网的中心结点,总部因此被称为企业管理的中枢和“大脑”。从《看得见的手》开始,钱德勒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战略与结构》则更为细致进行探讨美国企业的战略与组织变迁,从最早的中央集权式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到公司“总部一分部”结构。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科层结构有多种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部与下属经营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表现为组织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共同点是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它们分别由总部和下属经营单位承担。在现代大型公司中总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它一般不直接参与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总部的职能是:战略规划和实施;交易协调和资源配置。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企业的目标函数。这个目标函数可表述为:Y=f(x1,x2,……,xn)其中,y是变量,代表“替代净效益”,即企业内化或通过各种类型长期契约替代市场交易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和所产生的组织协调费用之差。X1,X2,……Xn是自变量,主要包括: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预算和经营计划管理,风险和危机管理等。公司总部的功能就是对这些变量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替代函数"的目标值极大化。(二)“总部+生产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地域要素优势在一个企业内的优化配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需要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源和要素。一是战略管理、研发、中试、营销策划、资本运作等企业总部所需要的信息、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二是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常规要素。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取得成本差异也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较低,常规资源稀缺且成本较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尽管常规资源的取得成本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也难以取得。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生产基地”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则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从而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一个企业内的集中优化配置。企业价值链空间分离虽然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组织、协调、管理成本,但是,由于企业价值链不同的空间布局有效地利用了不同地域的要素优势,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通过企业“总部+生产基地”的组织变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增加的组织、管理、协调成本小于企业将不同价值链环节布局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的成本,而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差额正是决定企业将总部建立在中心城市、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城市郊区或中小城市的重要原因。(三)地价竞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集聚地价竞租机制是指地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对于企业区位选择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用机制。在城市中心区,如商务中心区(CBD)由于地价昂贵,一旦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企业的边际经济附加值(BYA),就会导致企业外迁,让位于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企业。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城市的最核心地段,往往成为经济附加值最高的研发申心和商务管理总部的聚集地。区域的相对核心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业区聚集地,区域的相对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低污染制造业聚集地,区域的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最低的传统工业聚集地。在这种地价竞租机制作用下,如果一个区域的中心区域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地价急剧膨胀,一方面促使区域中心外围的产业布局进行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则促使区域中心逐渐向外围区域蔓延,最后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中心区域”——成为商务管理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与其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聚集地,整个区域也就演变为依靠总部经济而发展的区域。(四)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人类历史上的产业进步可以描述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知识经济的演进,在产业进步的推动下城市职能也由生产性职能向服务性、控制性职能转变。信息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给城市带来了深刻变化,城市发生了结构性转型,出现了社会空间的分异。这种变化:一是表现在城市内部,大型城市功能区细化,出现了以服务、商业为主要职能的功能区——CBD;二是表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分工,有的城市从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服务型城市,城市等级产生,出现了“控制性城市”、“头脑城市”、“世界城市”等。"曼纽尔·卡斯特尔(M·Castells)认为,信息化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空间结构;这个结构以相互关联的地域集聚和分散运动为特征,其中的单元是网络。中心城市的本质是对权力的空间分配,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实质对信息和知识的空间控制。(五)城市演化为总部集聚形态的生产力城市在形成的初期即农业经济阶段是小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集聚,在中期即工业经济阶段是大工业化生产的集聚和交换,在后期即知识经济阶段是总部的集聚和知识与信息的交换,城市作为一个实物生产者己经消失,而代之以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在后工业社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企业总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学习效应,企业的总部集聚为产品、服务创新创造了极好的外部条件。中心城市是国家创新的主要区域,集聚在中心城市的企业总部是国家创新的微观主体。企业和城市都能通过集聚获取集聚效应并通过企业总部集聚与城市的互动进一步放大这种集聚效应。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使得城市获得了远比通过商品生产部门的集聚高得多的经济效应,而这正是中国许多城市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原因所在。作为企业总部在城市集聚的空间表现形式的是中央商务区(简称“CBD”)。CBD的高级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在大都市CBD的集聚。CBD是中心城市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的地区。CBD的集聚性可以从写字楼面积存量、从业人数、区位商等指标反映出来。四、总部经济的价值链分析总部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它是由若干个投入产出的企业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价值链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总部向中心城市集群布局,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的、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群布局,区域性的“"总部一生产基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围绕总部经济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价值链(区域价值链)逐步发展起来,且各具特色。企业总部在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与良好的商务服务业基础,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本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城市)集聚,通过包括财务结算、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总部经济活动带动总部产业及各类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通过企业总部与周边地区产业基地分工协作形成企业价值链,以及围绕核心产业与关联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价值链。1、产业价值链企业总部包括全球总部、地区总部、研发总部、商务总部、销售总部等向特定区域的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与相关产业价值链。首先,企业总部的聚集以及企业总部的决策功能、市场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等总部功能的发挥,形成了以研发、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为核心的全新的产业模式—总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软件业、计算机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网络通信服务业等)、专业服务业(人才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管理与公共关系服务业等)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协调总部产业发展的总部型服务业的发展,总部产业和总部型服务业以总部基地为中心互补联动、集群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其次,企业总部通过指挥在它周边地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机构,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与协调管理,形成了七月价值链(见图5—1)。同时,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以及旁侧关联所形成的分工协作,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产业价值链(见图5—2),涉及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总部与其生产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相互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价值链,如IT产业链、汽车产业链。图5—1企业价值链图5—2产业价值链2、空间价值链与区域发展总部经济所体现的空间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空间价值链与产业空间价值链两个部分。从企业来看,总部经济集聚的企业总部是一个大企业、大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公关中心等,而企业的生产环节、物流环节与上述诸环节实现了在地域上的分离,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与相关区域生产基地的企业空间价值链,即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的价值链体系。从产业来看,总部经济聚集了相关产业的诸多企业总部,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端决策及综合管理与生产、原材料供应及物流环节的空间分离,建立了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以总部基地与周边产业基地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价值链—总部基地与产业基地的价值链体系。总部经济的发展,对集聚企业总部的中心城市以及相关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带来了总部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积聚,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有力地推动中心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企业总部与周边生产基地、产业基地的企业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强化了相关产业的实力,扩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有力地带动了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第二节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总部经济是个典型的复杂经济系统,从系统分析的方法入手,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它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一、从主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来阐述总部经济的经济学分析:1.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而且按新区域经济观,它不能构成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学层次,它只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为目前市场机制尚未解决的某些经济学理论,例如,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经济学实践和典型的区域经济范例,也就是说,它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所以它才得以迅速的发展。大家知道,完全竞争型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达到这样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之一是不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即在市场以外不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关联性。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使个别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之间产生差额,这个差额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损失。市场失灵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另一方面靠自身的力量却不能消除外部性这个缺陷。因此,要借助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祢补。现代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从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结构制度,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运用行政方式而不是市场价格机制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协调企业内部交易,形成了与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对应的“看得见的手”。总部经济形成了市场机制以外的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很好地解决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2.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具有替代市场实现交易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即以一个集中决策、人为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分层管理的纵向行政组织层次结构替代一个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横向市场交换体系。这一替代可以视为交易费用的替代,即用企业内部组织协调费用替代市场交易费用。替代的动因是交易费用的降低,而替代的代价则是企业内部“代理人问题”产生的激励机制缺陷和纵向的组织层次结构引起的信息机制的缺陷。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总部经济可以说,基本上消除市场交易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内部而不是市场),这就解决了长期困惑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总部经济起码在实践上部分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正因为它符合经济规律,所以,总部经济在21世纪获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3.现代大型公司是一个庞大、开放的体系。其核心部分是公司的组织架构(framework),其外围是公司经营活动扩展、延伸而形成的网络,包括特许生产厂家、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网络都可以看作某种形态的交易机制(transactiongovernance)。作为一个组织架构,它通过集权的层次结构系统内化市场交易,作为一个网络,它通过各种契约把古典市场契约(classicalmarketcontract)转变成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混合模式(mixedmodeloffirmandmarket)。现代大型公司建立的这两类交易机制都是为了替代市场交易以降低市场费用。而决定这一替代的条件和模式的选择是组织或组织主导的交易机制所产生的协调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4.现代大型公司内部组织层次结构有多种形态,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部与其下属经营单位之间权力的配置,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表现为组织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程度,其共同点是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它们分别由总部和下属的生产、经营单位承担。在现代大型公司中总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它一般不直接参与下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的职能是:一是战略研究和实施;二是交易协调和资源配置。总部职能的确立和实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其目标函数。这个目标函数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替代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替代成本”,以便使“替代净效益”极大化。5.“替代函数模型”的建立[5]基于上述认识,秦晓先生认为应将现代大型公司视为一个“替代函数”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函数”。这一“替代函数”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Y=f(X1,X2,…,Xt),下面对这一“替代函数模型”及相关变量做一简要介绍。Y是因变量,代表“替代净效益”,即企业内化或通过各种类型长期契约替代市场交易所节省的市场交易费用和所产生的组织协调费用之差。X1,X2,…,Xt是自变量,他们主要包括: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无形资产、预算和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等。公司总部的功能就是通过对这些变量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替代函数”目标值的极大化。这些变量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一,与“替代函数”的因变量具有相关性,其存在状况、变动幅度、发展趋势决定了Y值——企业的“替代净效益”;其二,是由公司总部直接控制和管理的,这也正是现代大型公司总部的功能。“生产函数”的变量主要是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原料及其数量、价格和配置;而“替代函数”的变量则主要是一些管理和控制的要素。这反映了两组变量所满足的是两个目标函数值,即生产利润极大化和“替代效益”极大化。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生产函数”描述的对象是传统的企业,而“替代函数”描述的是“现代大型企业”;其次,在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依然可以被视为是一个“生产函数”。当然,由于市场、技术、信息、人力等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对“生产函数”的有关变量也应重新认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现代大型公司的总部则是一个“替代函数”;第三,在现代大型企业中,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提供的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收益,即企业的“基础收益”,而总部对“替代函数”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下属单位的基础收益而且会产生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的效益,即“替代增值收益”。因而,这样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总部不参与或不关注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基础收益,也不意味着两个函数之间是彼此无关的。两个函数的提出主要是反映了管理层次上的区别。这里讨论的重点是公司总部的功能,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被视为是某种给定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现代大型公司视为一个“替代函数”。我们对“替代函数”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在诸多变量中,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交易协调是核心变量,这两个变量与目标函数值的相关性最高,影响程度也最大。因此,对它们的管理与控制也是总部的主要职能。组织结构模式,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配置,政策、规章和程序,企业文化是有关公司制度安排的四个变量,其中包括正式的、有形的制度和非正式的、无形的制度。其设置要满足和适应两个核心变量,为之提供制度的支持。人力、信息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三个重要资源,称之为战略资源,由于与其它资源相比较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将之作为独立的变量。预算和经营计划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是实施公司战略和资源配置、交易协调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变量分为核心和非核心两类,非核心变量包括:制度变量、资源变量、管理方式变量。非核心的变量要满足核心变量,同时它们对“替代函数”因变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6.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化增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这类战略资源不能与常规资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完全替代;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形成的成本差异也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如果按照传统的办法做,仍然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一起,无论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还是布局在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由于战略资源密集,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得常规资源变得稀缺,企业取得常规资源的成本提高,比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土地价格高,环境成本高,人工工资高,等等。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的取得其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之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再高的成本也难以取得。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企业由于将“总部—加工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被“损失”掉的那部分企业“利润”被“释放”出来,这种被释放出来的“利润”正是总部经济的“收益”所在。7.总部经济是体现增长极理论的最佳经济模式。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这里使用的是“经济空间”概念,所谓“经济空间”是指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力是不均等的,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外一些经济元素;经济空间也是不均衡的,而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利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和解释总部经济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区域增长点,即发展总部经济要有选择。因为区域增长极能否取得较好的扩散效应,除了具备推动型单元外,同时需要有适宜的周围环境作配合。如果周围地区的条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在区内实现,并有可能使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具备条件,增长极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可见,增长极的发展与周围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2)增长极的效果取决于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的条件。增长极战略在不同的地区实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发达地区,由于拥有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和关联度较强的产业结构,且各中心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当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时,会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效应,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间关联度低,且基础设施落后,在引进增长极的同时,必然要在区内创立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的条件。(3)把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结合起来。引入外力来促进增长极与周围地区的协同发展。增长极对周围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取决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据国外经验,创建初期,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扩散效应极其微弱,到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一时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在扩散效应占主导发挥作用时,可能会更加剧这种二元结构而不是减弱。因此,应加强政府引导,在培育增长极的同时,要注意周围地区的协调发展,使增长点最终成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4)注意提高区域内的产业关联度。产业之间较强的关联度所产生的外部经注效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有人建议在石景山地区发展以首钢总部为基础的冶金和重型机械总部经济。因为冶金和重型机械产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度,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发展,有利于增长极的出现。增长极一旦出现,利用其扩散效应,就更加有利于形成产业间、企业间在空间网络中的关系,会进一步扩大外部经济效果,这种不断放大的乘数效应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如果把互不相关的产业勉强集中在一起,或者不恰当地选择一个地区作为增长点,那么,增长极就难以发展和壮大。即使形成了增长极也不会持久。8.区域经济的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1)区域经济的辐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扩散问题。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通过一定媒介向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或地区扩散。前者对后者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后者也对前者形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自然资源、人才、资金、市场、信息乃至落后的思想观念等都会向前者渗透。因此,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既可能有利于后者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同时可能有利于前者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进一步扩大还是缩小,则取决于经济运作模式,总部经济则是缩小差距的最好模式。(2)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并较强地向周边城市或地区辐射,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开,辐射的范围取决于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水平相对越高,技术、资金、人才和其他方面的实力就越雄厚,辐射的范围越大,就越能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在辐射中充分实现优势互补的话,前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能够加快,这也是两者之间双向辐射的效应。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充分注意辐射理论的指导作用。(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它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当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市场分割现象不显著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易和其他交流就会高效率地进行,否则,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差距缩小就不可能有效实现。换言之,辐射的效率就不高。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充分考虑梯度理论以下的几个论点: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则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说明它经济发展实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种种不祥之兆,或已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第二,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性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转移。这种转移所以可能是因为创新多发源于城市密集带的中心城市。所以当社会上以新产品的需求增大,创新地区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把生产发展到能够充分满足需求的水平时,邻近的城市就会凭借近水楼台之便,把这种产品的生产接过来。这时,即使它们本身的条件并不十分具备,例如说,技术力量不足,协作条件不完全具备,也可以靠与创新地之间业已建立起的密切关系,通过协作来求得问题的解决。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例如由上海向西安、成都等城市发展。这时决定转移去向的就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而梯度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映。只有处在第二梯度的城市才有能力很快接受并消化发源于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或创新产品,才有能力把这些产品生命的成熟与老化,它们的生产还会顺序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还会由城市向乡镇、农村转移。农村地区的许多创新(主要在农林牧业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往往是先反馈到城市系统中,然后通过这个系统,扩展到全国有需要的地区。二、总部经济的区位选择理论分析1、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的基础实际上,跨国公司理论早在Hymer时期就和世界城市理论紧密相连。跨国公司理论的奠基人Hymer认为,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国境线只不过是自行消灭的用墨水画出来的印迹,作为跨国公司的分析单位,城市有着比国家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研究应该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即突破跨国公司理论的范围,应该与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对象世界城市相结合(见图5—3)。图5—3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基础世界城市理论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性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场所,跨国公司的总部集中于若干主要全球城市之申。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进步条件下的跨国公司价值链中的基础环节,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的平台,一方面,以世界城市为代表的巨型多维空间载体,不断地参与到全球资源、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竞争中;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世界城市中进行区位选择,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利用世界城市在区位、分工、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高效率地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达到在地区层次和全球层次的战略目标。2、区位选择理论模型中的因子分析地区总部区位选择时最重要的是对于决定因子的挑选以及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本节中对传统的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中的因子进行归纳,并将世界城市理论中和区位选择相关的因子进行提取,综合成为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的因子。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合世界城市理论、城市经济学理论,区位选择理论模型采用八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是政府激励、成本控制、商业环境、地区联系、RHQ(地区总部)间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IT及通信设施。在地区总部区位选择因子上,认为城市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对象,应该被独立出来,城市是一个多维空间,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拥有区位优势,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跨国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而RHQ间的协同效应在现有的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中存在,但是没有被独立出来,随着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在世界城市的集聚,服务性行业在世界城市也出现了集聚现象,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地区总部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间的协同效应越来越重要,因此,地区总部协同效应应该被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研究因子。3、区位选择的理论模型这里将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与世界城市理论、城市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该模型将城市作为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首次将城市引入到总部经济的区位理论,并将RHQ间协同效应作为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独立因子(见图5—4)。政府激励5成本控制5IT及通信设施商业环境5555人力资源地区联系55RHQ间协同效应城市图5—4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可以用以下函数表达:其中:Dj:指跨国公司总部作为备选的第j个城市的评估值。Fji:理论模型中,第j个城市的第i个因子的计量值,其最小值大于0,最大值大于5。因子个数共有8个,分别是政府激励、成本控制、商业环境、地区联系、城市、RHQ间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IT通信设施。Wi:模型中第i个因子对应的权重。其最小值大于0,最大值为1。由于跨国公司的行业、所属国家、战略、对城市的重要性认识等因素不同,每个因子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权重也不相同。:对第j个城市评价的误差调节值。要在此做出说明的是,这里是针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通用性研究,并非针对某一行业或国家的特定范围的跨国公司进行研究。该理论模型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引人城市变量。现有的大部分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都忽略了对地区总部选择对象—城市的研究,对城市的研究被分散在其他的要素内。只有Hymer明确地将世界城市的研究和跨国公司总部结合起来,并以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来评价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等级与地位。其他学者的研究也都涉及城市的相关内容,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城市现状的描述,并没有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立因子纳入'到区位选择理论中。城市是城市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世界城市理论是经济全球化后逐渐兴起的基于城市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新理论,是将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城市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本模型将世界城市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结合起来,将城市作为一个因子引入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建立RHQ间的协同效应变量。现有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究中,对企业集群有所研究,对地区内跨国公司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效应也有少量的文献涉及,但是末涉及对跨国公司RHQ之间的协同效应的研究,现有的少量相关研究被分散在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的子因子中。这里首次将跨国公司RHQ间的协同效应作为独立因子纳入到地区总部区位选择理论。·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评价模型。理论模型对多个变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提供决策支持。而且,模型中的因子具有可扩展性,在实践中,每个因子均是由子变量构成的,这些子变量可以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扩充。第三节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分析一、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市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总部经济是对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特定区域聚集所形成的经济形态的描述及其内在规律的揭示,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不仅有于城市判断其是否具备了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条件,而且有助于城市根据其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劣势条件,准确定位总部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总部经济理论,从总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出发,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所评价的城市进行测度,以确定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的总体能力水平。1、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级(见表5—1)。具体指标是在《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总部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着连续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具体的三个层级指标详细地列在表5—1中。表5—1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编号三级指标指标说明基础条件经济实力1地区生产总值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财政收入政府对区域经济调控能力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经济发展的结构水平基础设施6机场飞机起降架次区域对外交通条件7公路密度区域对外交通条件8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区域内部交通条件9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城市生活设施水平10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城市生活设施水平11居民人均生活用气量城市生活设施水平社会基础12每十万人拥有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师数城市基础教育服务水平13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医疗水平14每百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城市娱乐设施水平15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城市文化教育服务水平1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市住房条件人口与就业17非农人口比重城市化程度18城镇就业率城市就业情况1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就业结构20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环境质量21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城市绿化水平22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程度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固体废弃物治理程度24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城市空气质量商务设施商务基本设施25办公楼竣工房屋面积商务办公楼供给水平26商业营业用房竣工房面积商务基础设施条件27三星及以上旅游饭店数量商务会议等设施条件28展览馆数量商务展览等设施条件信息基础设施29固定电话用户数信息化水平30年未移动电话用户数信息化水平31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信息化水平研发能力人才资源32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研发人才投入强度33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研发人才的可供给能力34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研发人才密度研发投入35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发投入强度36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研发投入总量科技成果37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创新产出水平38技术合同金额技术创新活跃程度39科技论文、成果数量创新产出水平专业服务金融保险40年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资金投入强度41年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资金供给能力42保费保险服务能力专业咨询43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咨询服务能力44文化传媒业从业人员文化娱乐服务能力政府服务服务意识45政策信息透明度政府信息环境46地方法规条例的健全性政策法规环境服务效率47单位财政支出产生的GDP政府服务绩效48投资者满意度投资者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开放程度区域开放49客运总量区域间人员联系的活跃程度50货运总量区域间货物流通与市场的活跃程度51人均邮电业务收入区域间信息交流程度国际开放52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联系紧密程度53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区域吸引国际投资能力54入境旅游收入城市的国际知名度55世界500强在华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数量吸引国际总部及研发中心的能力一级指标层按着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条件设计,主要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6个指标构成。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是稳定的,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二级指标层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该层级指标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会根据一级指标内涵的变化及发展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本节所介绍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对的二级指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二级指标由2005年的15个增加到16个,增加了基础设施、人口与就业两个指标,将原来的交通条件并入基础设施指标内,使得基础条件的二级指标更加具体。三级指标层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该层级指标将根据总部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进行及时调整。本节所介绍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二级指标层的变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对基础条件、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开放程度这四个一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进行了调整。三级指标数由2005年的44个增加到55个,增加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城镇就业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1个指标;更换了民航航线条数等5个指标,使得三级指标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而且易于获取。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雷达模型把上述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抽象概括在一个类似雷达图的模型中,这是我国著名的总部经济专家赵弘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并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效果非常好。具体的雷达模型图见图5—5100基础条件开放程度商务设施政府服务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图5—5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雷达模型图二、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5名城市排名与分析评述(一)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述评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居全国第一,除政府服务外,其他分项指标均排在前三位(见表5—2)。表5—2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得分与排名指标得分排名指标得分排名综合能力基础条件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基础人口与就业环境质量研发能力人才资源研发投入科技成果87.0379.0394.0567.5770.8691.4737.6194.9789.99100.0099.91131531251111商务设施商务基本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专业服务金融保险专业咨询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区域开放国际开放98.9598.0099.9099.9999.97100.0072.1190.7084.8395.5622212191221、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综合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上海北京基础条件各分项指标中,除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外,经济实力、基础设会基础和人口与就业等条件都相对较好,均排在前5位。其中,经济实力保持72003年的领先优势,仍居全国之首,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0%,居全国第一。北京的人口环境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居35个城币首位。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从业重等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北京的社会基础条件也较为优越,仅次于深圳和厦门,排在第三位,尤其是居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了19平方米。受基础设施指标调整的影响,北京的基础设施排名比2005年度交通条件下降了2个名次,公路密度
本文档为【O第五章总部经济(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doc
大小:2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21-01-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