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

举报
开通vip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国际贸易的纯理论一、纯理论产生前的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商主义产生于十五——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格局都改变了。货币成为全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于是货币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且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2、重商主义的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增加财富积累的最好手段就是保持国际贸易的顺差。其信念是:金银贵金属是最为重要的,取得金银财宝是一个国家发财致富的最可靠的途径,对于缺乏金银矿脉的国家要想发财致富,除了进行掠夺之外,通过国际贸易取得金银则...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纯理论一、纯理论产生前的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重商主义产生于十五——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格局都改变了。货币成为全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于是货币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且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2、重商主义的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增加财富积累的最好手段就是保持国际贸易的顺差。其信念是:金银贵金属是最为重要的,取得金银财宝是一个国家发财致富的最可靠的途径,对于缺乏金银矿脉的国家要想发财致富,除了进行掠夺之外,通过国际贸易取得金银则是唯一的途径。强调贸易顺差是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1)早期重商主义其学说是货币差额论,即重金主义的学说,代表人物英国人威廉•斯塔福,W•Stafford(1554-1612)。早期重商主义者反对输入,认为一切输入都会减少货币,而减少货币对本国是有害的,对外应该少买或根本不买。同时他们主张鼓励输出,对外销售越多越好,因为出口越多,从国外吸收的货币越多。他们还要求禁止货币出口。(2)后期的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man(1571-1641),代表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孟说:“有了货物的人是不可能会缺钱的”,“货币生产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孟认为增加英国财富,增加英国货币的手段就是对外贸易,但是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卖给外国人的商品的总值应该大于购买他们的商品的总值。3、重商主义的政策(1)管制对外贸易重商主义者对于任何能促进出口,减少进口的措施都是设法加以利用的。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实行奖出限入政策。(2)各国制订发展本国航运业的法律(3)管制本国工业,鼓励制造业的发展(4)掠夺殖民地(2)对外贸易的利益①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使用价值的转换。②从交换价值的角度看,对外贸易的利益“是一国土地和劳动动年产物交换价值的增加,或是一国居民年收入的增加”。③对外贸易的利益还在于“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④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利数量取决于什么?斯密是从对外贸易增加一国居民年收入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因此,通过对外贸易获利数量取决于一国出口商品中国产品所占的重。国产商品占交换的最大部分而外国货物占交换品最小部分的国家,总是主要的得利者。(3)绝对利益说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指明一国出口的是那些在本国进行生产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在国外进行生产有绝对优势商品,这样就使双方较之在闭关自守时交换到更多的商品量。 在进行国际分工前 小麦 布 劳动日数 产量 劳动日数 产量 美国 100日 50吨 100日 20匹 英国 150日 50吨 50日 20匹 总数 250日 100吨 150日 40匹美国与英国相比,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英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因此,英国宁愿只生产、出口布以换取美国的小麦,而不愿在国内种植小麦,而美国将集中生产并出口小麦以换取英国的布。在进行国际分工后 小麦 布 劳动日数 产量 劳动日数 产量 美国 200日 100吨 英国 200日 80匹 总数 200日 100吨 200日 80匹斯密用国际分工有益的论点给自由贸易政策以理论上的支持,他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垄断,特权和限制,人为地提高了被保护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结果就会从有利的生产部门抽出资本而运用到不利的生产部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一般下降。只有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种适宜的国际分工体系才能建立起来。斯密主张贸易的无限自由,资本运用的自由,并要求取消对外贸易中的一切特权和限制。他的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英国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斯密理论存在的问题:①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产生的思想。②把自然条件说成是国际分工形成的决定因素。③对外贸易对一切参加者都有利的观点还需进一步分析。④绝对利益本身的缺陷。三、大卫·李加图的比较利益说大卫·李加图DavidRicardo(1772—1823)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比较利益说”的产生英国工业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围绕“谷物法”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李加图的比较利益说指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大量进口,这是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的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更大。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李加图在论证自由贸易的利益时,发展和修改了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这是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在进行国际分工前 呢绒 酒 葡萄牙 90人/1单位 80人/1单位 英国 100人/1单位 120人/1单位虽然葡萄牙在生产这两种产品的任何一种所耗费的劳动量都比英国的少,因而它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效率都比英国高,但萄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效率并不是一样的。萄生产酒的效率比生产呢绒的效率更高一些。这就是相对利益(优势)或比较利益(优势)的意义之所在。换一句说话,萄生产这两种产品都具有绝对利益(优势),但两相比较,它在酒的生产方面比较更有优势(也就是相对优势)。英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效率都比葡低。但两相比较,英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地高一些。这就是说,英国在生产呢绒方面有相对优势或比较利益。在进行国际分工后 呢绒 酒 葡萄牙 170人/2.125单位 英国 220/2.2单位单位:产量,人,年数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前 分工后 分工前 分工后 呢绒 1 1.100 1 1.100 酒 1 1.100 1 1.025但在下面的情况下,双方不会发生贸易。单位产品:人时数 甲国 乙国 产品X 1 2 产品Y 2 4比较利益说指出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安排生产,进行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比较少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闭关自守时更多的产品,并增加了总的消费量。3、比较成本论的前提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的全部产品只有两种。(2)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没有熟练和非熟练的区别。(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进行的。(4)没有运输费用。(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李加图的相对优势或相对成本说运用的是“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择其轻”的博奕论基本原理。①任何国家都能参加国际贸易并得益,扬长避短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②国际交换中必有一个不同于任何一国内部的交换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就是国际交换标准。③价值规律的国际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④模式显示出通过国际贸易而使贸易双方互利的数量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个幅度。四、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约翰·司德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英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他认为本国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成本,而外国商品的价值则决定于,为了得到这种商品所必须支付给外国的本国产品的数量。换句话说,外国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国际贸易条件。穆勒认为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比率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这就是“相互需求”原理。1、相互需求强度决定了贸易条件穆勒假设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在英、德两国的产出量的情况如下: 英国 德国 亚麻布 15码 20码 细棉布 10码 10码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首先说明实际的贸易条件是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的那种贸易条件,它是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的需求所确定的。他假定,在德国10码细棉布的价格是17码亚麻布,这是用亚麻布的数量来表示细棉布的价格。这个价格也就是这两种商品的物物交换的贸易条件。在英国,17码亚麻布的价格是10码细棉布,在这个贸易条件下,英国所需求的亚麻布的数量恰好抵补德国所需要的细棉布的数量,双方的需求正好足以吸收对方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这两种商品将按假定的17与10之比,继续进行交换。即:(1000×10):(1000×17)=10:17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英国只愿消费800×17码的亚麻布,德对细棉布的需求不变,1000×10码,此时10:17的交换比例显然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方程式:(1000×10):(800×17)≠10:17因此国际价值不能稳定下来,必然发生变动。此时德国只能得到800×10码细棉布。为了能够获得其余的200×10码,它将会提供多于17码的亚麻布来交换10码的细棉布。假定提供18码,在这个价格水平上,由于亚麻布的价格下跌,英国的购买量可能增加为900×18码。同时由于细棉布的价格上涨,德国对它的需求可能要降低,假定降低到900×10码,这样的需求恰好抵补了英国能购买的900×18码的亚麻布。在这个贸易条件下,双方的需求再一次恰好吸收了对方的供给。即:(900×10):(900×18)=10:18假定相反的情况发生了,按照10:17的交换比例,英国现在不是购买800×17码亚麻布,而是购买1200×17码的亚麻布,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由于英国要求更多的亚麻布,因此它使得交换比例变得不利于它自己了。在两个国家内,10码细棉布的价格将要跌到17码亚麻布以下,亚麻布的价格将要上涨。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开始减少,而德国对细棉布的需求却增加了。这样的变动使交换比例自行调整到细棉布和亚麻布的需求相互之间恰好抵补为止。穆勒得出结论:在两国两种商品的模型中,如果运输费用等不计,那么它们相互的交换价值,会按两国消费者的需要情况,自动调整,使有一致的交换比率,在此交换比率下,两国相互对于进口的需求量,恰好能由它们的出口完全偿付。实际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均衡的贸易条件。2、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劈穆勒的相互需求的原理还在于说明,由于两个国家相互需求的强度不一样,由此确定的均衡贸易条件对这两个国家的有利程度也不一样。穆勒是用“外国需求的增加程度(Extensity)这一概念来分析这一论点的。穆勒假定德国的生产技术有了改进,使得德国工人能以同样的劳动量生产30码亚麻布,英国的生产技术没有改进,劳动生产率无变化。如果英国对亚麻布购买量的增加程度,也就是“外国需求的增加程度”,等于在德国的细棉布表示的亚棉布价格下降的程度,那么最后的均衡贸易条件就会是25.5码的亚麻布交换10码细棉布。因此,10码细棉布交换25.5码亚麻布是在新情况下恢复国际需求平衡的均衡贸易条件,即:(1000×10)∶(1000×25.5)=10∶25.5 如果德国亚麻布价格的下降,引起英国购买量的增加程度大于亚麻布价格下降的程度,英国势必要用比以前为多的细棉布来交换已经降价的亚麻布,换言之,德国以同样劳动出口亚麻布,换取细棉布的量比以往多。因此,均衡的贸易条件将是10码细棉布交换到少于25.5码的亚麻布。按这样的贸易条件,英德二国虽然都能得到贸易利益,但德国得益较大。据此,穆勒认为:“一个国家现实的产品和外国相交换的交换将决定于……它对这些国家的产品的需求和它们对它的产品需求的数量和需求的增加程度的比较……外国对它的商品需求愈是超过它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贸易条件对它愈是有利,这就是说,它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将会换回更多的外国商品”。穆勒对比较利益论作了重要的补充:(1)确定了国际贸易中的交换价格及国际贸易中的规模;(2)确定了各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的相对大小。经过这二点补充后,比较利益论更趋完善了。这是穆勒对比较利益论的重要贡献。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与实际的国际交换存在差距。因他是在假定物物交换的条件下,供给等于需求时得出的,现实中出口和进口不是以物换物同时进行的,而是彼此分离的,是商品对货币的两个不同过程,出口的货币收入不一定同时用于进口,甚至不一定用于进口。五、马歇尔的供应条件曲线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1-1924),新古典学派的领袖,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1890年)、《工业和贸易》(1919年)、《货币、信贷和商业》(1923年)。 马歇尔的对外贸易理论主要是对穆勒“相互需求”学说的补充,其补充材料都是技术性的,而不是原则性的。马歇尔首次尝试把图表和曲线应用到国际贸易学说上。1、供应条件曲线的性质和形成供应条件曲线(又称为提供曲线offercurve)表明,根据不同的交换比例,一个国家对于两种商品所愿意进行的不同的贸易量。因此,供应条件曲线可以看成是供给曲线,也可以看成是需求曲线。现假定英美两国都生产小麦和呢绒。在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2:1,在美国是2:1,所以英国出口呢绒,美国出口小麦,这两个交换比例决定两国贸易条件的上下限。即英出口1码呢绒至少要换回0.5蒲式耳的小麦,美出口2蒲式耳的小麦至少换回1码的呢绒。图1均衡贸易条件的界限(1)美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占有优势,但现由于爱好改变,对国内的和进口呢绒的需求量大量地增加起来,因此它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呢绒,这意味着以小麦数量来表示呢绒的相对价格上涨了。英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大多数贸易利益归英国所有。 图2英国贸易条件的改善(2)假定英国对国内的和美国进口的小麦的需求量大量增加,英国愿意支付的小麦相对价格上涨,贸易条件逐渐向英国国内交换比例接近,美国的贸易条件逐渐改善,分享贸易利益的比重愈来愈大,一定数量的小麦出口可以换来更多的呢绒的进口。 图3美国贸易条件的改善(3)图4,ABC曲线代表英国的供应条件曲线又是需求曲线。(对进口产品小麦的需求量)在图4中,在贸易条件为t2时,英国愿意出口OCO的呢绒交换OWO的小麦,贸易条件为t1时,愿出口OC1的呢绒以交换OW1的小麦。当英国贸易条件改善的时候,如在t0时,英国可用较少的呢绒(仅增加C1C2)交换到W1W2量的小麦,因此,英国愿提供更多的呢绒以供出口。 图4英国供应条件曲线(4)图5,ABC曲线代表美国的供应条件曲线,美国的贸易条件愈加改善,它会以定量的小麦出口,换回更多的呢绒。因此,美国愿意提供更多的小麦以供出口。 图5美国供应条件曲线2、以供应条件曲线表示市场均衡和均衡的恢复图6供应条件曲线所表示的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 把图4、图5供应条件曲线合并到一个图中那么通过它们的相交点E的贸易条件线,表明实际的贸易条件或均衡的贸易条件,整个情况表明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因为只有在两条供应条件曲线的交点上,两国之间的进出口量才会相等。E点表示英美两国的市场均衡状态,贸易条件为tE时,英国愿意出口呢绒OC0恰好等于美国愿意进口的数量OC0,而美国愿意出口小麦的数量OW0恰好又等着于英国需要进口的数量OW0,因此tE代表均衡的贸易条件,E点表示国际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图7市场均衡的恢复,呢绒供过于求,小麦求大于供 图7与图6相反,tG分别交英美国供应条件曲线于T、U,以tG和tE相比较,美国处境比较不利。使得美国的小麦供应量OW3小于英国小麦的需求量OW4,而呢绒则供过于求。小麦的相对价格将要上涨,而呢绒的相对价格则会下降,tG移向tE,直到达到E点,恢复市场均衡为点。 3、需求变动和市场均衡(1)国内对出口商品需求增加 图8国内对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现在由于美国的爱好从购买进口的呢绒,转变为购买本国出口的小麦。美对呢绒的要求变得不如早先那样强烈,因此,只愿用比以前要少的小麦来交换一定量的呢绒。因此美国的供应条件由线由WC0下移到WC1。根据原先的贸易条件t0,则市场失去均衡。小麦的相对价格将要上涨,也就是贸易条件将一直移到t1,两国供应条件曲线相交于G点,市场的均衡状态重新恢复为止。 (2)国内对进口商品需求增加时的情况 图9国内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加现在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英国对小麦的需求相对于呢绒来说相当大幅度地增加了。这种情况使得英国的供应条件曲线由CW0移向CW1,按原有的贸易条件t0来衡量,贸易失去平衡,美国的供求情况不变,仍以E点表示,只愿以OW0的小麦交换OC0的呢绒。英国的供求情况改由F点表示,愿意以OC2的呢绒交换OW2的小麦。这样,小麦求大于供,而呢绒则供过于求,小麦的相对价格上涨,贸易条件由t0改变为t1,市场在G点恢复均衡。 六、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赋予理论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瑞典经济学家,1919年发表一篇重要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文中运用不同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第一次运用生产要素密集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俄林BertilOhlin(1899-1977)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学生,接受了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1、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赋予理论(1)赫——俄理论的基本假定①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式。②假定自由贸易,假定没有运输成本、关税。③在各个区域或国家内部,生产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各区域间或各国间,它们是没有流动性的。 ④完全竞争假定。⑤假定规模收益不变。⑥两国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生产函数是相的,投入同样数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同等数量的某种商品。⑦要素密集度假设。同种产品在两个国家的密集度是相同的,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⑧消费者偏好相同假定。⑨资源充分利用假定。假定两国在贸易前后都能产生出最大可能的产量,生产点总是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2)俄林的资源赋予论①价格的国际绝对值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②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条件。③不同的成本比例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在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costratios)不同。成本比例的不同是赫——俄模型式的核心问题。小麦和纺织品的成本比例,在美国是1:2,在英国是3:1。如果美国输出小麦,输入纺织品,英国输出纺织品,输入小麦,这时就发生了相互有利的贸易关系。 美国 英国 小麦单位成本(美元) 1.00 3.00  纺织品单位成本(美元) 2.00 1.00 ④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各国国内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诸要素组合(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管理的组合)生产出来的。在每一个国家,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就是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小麦:5单位土地+1单位劳动力纺织品:1单位土地+10单位劳动力 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利益,而英国在纺织品的生产上有比较利益。 美国 英国 土地的单位价格(美元) 1.00 4.00 劳动力单位价格(美元) 2.00 1.00 小麦的单位价格(美元) 7.00 21.00 纺织品的单位价格(美元) 21.00 14.00总之,当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时,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的数量多、价格便宜的要素,较少使用它的数量少,价格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利益。每个国家出口的就是这些有着比较利益的商品。每个国家在那些较多地使用它的价格昂贵的要素,较少地使用它的价格便宜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而每个国家输入的就是这些在生产上处于比较不利地位的商品。 ⑤生产诸要素不同的供给比例供给方面包含着两种决定因素,一种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即资源赋予情况:另一种是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决定了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表现出要素密集的性质。例如,鲍恩等提供了1966年部分国家的数据,用三种生产要素说明三个不同的要素秉赋情况。 国家 资本/劳力 资本/土地 劳动/土地 澳大利亚 7415.5 67.2 0.009 巴西 1151.6 42.8 0.038 加拿大 10583.1 198..0 0.019 日本 3358.5 5286.5 1.574 香港地区 1368.5 90739.2 66.304 美国 10260.9 1058.6 0.103俄林的结论是: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会有相对大量的、比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是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的商品。总之,进口的是使用了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的商品。根据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大的生产要素的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土地密集型的、资源密集型的或技术密集型的等不同类别的商品。⑥对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需求比例需求方面包含着两种决定因素,一种是消费者的欲望,要求和爱好;另一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状况。这种分配状况影响着个人的收入,从而影响到需求情况。⑦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基础俄林认为在整个链条中,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没有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每一个环节既是一个原因,也是一个结果,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互相依赖关系。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它们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也就是构成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基础。2、要素价格均等说赫克歇尔和俄林都认为国际交换可以逐渐消除不同地区和国际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从而使国际贸易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趋向于相等;如果推论到极限的话,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最后趋向于完全一致。这就是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说。在俄林看来,通过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是一种趋势。萨缪尔森在他1948年发表的《国际要素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和1949年发表的《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论文中,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根据这些前提条件,萨缪尔森的结论是:两国实际要素价格必然完全相等(并且美国生产粮食的投入的要素比例必须和欧洲的一样,而纺织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也是一样)。这些条件是,在发生贸易之前和进行贸易之后,两个国家生产同样的两种商品,如粮食和纺织品;生产每种商品都只使用土地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两国生产每种商品的技术水平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商品的要素密集性不一样,粮食是土地密集型的,而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的;美国生产粮食,欧洲生产纺织品,要素的供给情况没有变化,假定没有关税的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地流动,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两国根据各自的比较利益,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但不实行完全的国际分工,就是始终都生产粮食和纺织品,而不是只生产一种占优势的产品。 根据这些前提条件,萨缪尔森的结论是:两国实际要素价格必然完全相等(并且美国生产粮食的投入的要素比例必须和欧洲的一样,而纺织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也是一样)。 概括起来,H-O理论可表述为:1)“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间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并且会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3)商品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间接移动,从而弥补生产要素在国际中不能移动的缺陷。评价:1、俄林的资源赋予理论被誉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说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的论点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认为它的逻辑结构严密,结论可以从前提条件中直接推导出来,论点简单明了,可以进行几何学和代数上的推导。它在解释二十世纪以来的国际贸易格局和许多贸易问题都是十分有用的。2、俄林的理论是从供给方面论证国际贸易的格局,忽略了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例如,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生产像稻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传统习惯,人民的主食是大米,因此生产的大部分的稻谷用于国内消费,出口量很少。按照俄林的说法,就是供给的不平衡为需求的不平衡所抵消了。美国生产稻谷的量按国际标准衡量,数量不大,但是由于本国人们不习惯吃米,美国却成为主要的大米出口国。3、俄林的资源赋予说显然是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的。三要素论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三个要素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共同创造的,工资、利息和地租就是分别为取得劳动、资本和土地的生产性服务所获得的代价,这些代价也就是这三种要素的收入,并确定了商品的价值。其实,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相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有的假设与现实不完全一致。要素价格的均等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在现实中,贸易壁垒以及运输成本等原因会使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较难实现。南北贸易及收入不均的案例分析70-90年代,美国工人工资收入不均的现象急剧增长。最高和最低各为10%的人口中,男性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15%,中间80%的人口中,实际工资下降25%。收入不均现象使美国的社会问题更加恶化……为什么工资不均的现象在急剧增长呢?很多学者将其原因归之于世界贸易的增长,尤其是NIES中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如韩国、中国。 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占进口国或地区的百分比) 年份 所有工业化国家 欧盟 美国 1970年 0.24 0.22 0.28 1990年 1.61 1.30 1.91国际贸易只是收入差距扩大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因素。(1)发达国出口资本密集型,进口劳动密集型,但收入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没有很大区别。贸易造成收入差距的说法只适用于说明收入分配在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转移,而不是工人和资本之间的转移。(2)要素秉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要素的价格。如果使国际贸易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那么,同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就应该有明显的上涨。但是没有这一方面的有力的国际商品价格的证据。(3)模型预测要素价格会趋于一致。如果在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工人工资上涨,而非技术工人工资下降的话,那么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将相反。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在中国,在NIES,收入不均现象的增长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其技术工人的收入也同样不错。(4)尽管发达国同NIES贸易增长迅速,但这些贸易只占发达国家总支出的很小比重。这意味着,这种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劳动和进口非技术劳动中的“要素含量”只能占其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总供给的小部分。这说明,这些贸易往来并没有对收入分配造成很大影响。
本文档为【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zzx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6-30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