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沈氏文章摘錄

沈氏文章摘錄

举报
开通vip

沈氏文章摘錄沈氏文章摘錄摘《吴興志》談鈅,文物出版社 志4.8 漢沈戎海昏侯沈戎葬於此上(金鵝山),歸安縣 志4.8 宋書云:沈道虔居縣北石山下,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鳳頭里爲立宅,臨谿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編注:歸安縣石城山) 志4.13 統記云宋沈道虔隱居於此。(編注:武康縣石城山) 志4.14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統記載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此山山上。編注:武康縣 志4.15 隋龍州刺史沈慤昔結廬讀書其中有遺址一名馬頭塢。編注:武康縣覆船山。 志4.16 沈壁山在縣(武康縣)東北十五里,有九峰迆邐相接,沈氏自東陽居此故名。 ...

沈氏文章摘錄
沈氏文章摘錄摘《吴興志》談鈅,文物出版社 志4.8 漢沈戎海昏侯沈戎葬於此上(金鵝山),歸安縣 志4.8 宋書云:沈道虔居縣北石山下,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鳳頭里爲立宅,臨谿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編注:歸安縣石城山) 志4.13 統記云宋沈道虔隱居於此。(編注:武康縣石城山) 志4.14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統記載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此山山上。編注:武康縣 志4.15 隋龍州刺史沈慤昔結廬讀書其中有遺址一名馬頭塢。編注:武康縣覆船山。 志4.16 沈壁山在縣(武康縣)東北十五里,有九峰迆邐相接,沈氏自東陽居此故名。 志4.16 石山在縣(武康縣)西北二十里。齊書云沈道虔隱居於縣北石山精廬。 志4.17 吴羌山在縣東南一里……後人名焉。又宋沈麟士居於此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千人,時爲之語曰吴羌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若城市。(編注:德清縣) 志4.17 東主山在縣東北三里。陳書云侯景圍台城右軍將軍沈恪爲東主山拒戰以功封東興侯而名之,今呼爲。(編注:德清縣) 志4.18 囚女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高千丈周逥十五里。入東記云後漢青州刺姚恢與海昏侯沈戎卜居柯田山恢女密報戎,戎先居之姚氏囚女於此山三世不復養女後人名之(編注:德清縣) 志4.18 金鵝山在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嘗有金鵝飛集此山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故邑人云金鵝鳴。沈氏興今山南有三邨,號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有梁沈麟士述祖碑,見碑碣。 志4.22 餘英嶺在武康縣四十五里,岑嶺之西世傳梁沈氏族居之地,後有五峰聳峻如屏,俗譌爲夷羊嶺。 志5.4 五官瀆在武康縣北二十里,吴五官郎中沈衍居之因名。 志5,8 漢沈戎居餘不郷。(編注:烏程縣餘不谿。) 志5。9 志5.11 餘英谿在縣西十三里。統記舊編云十七里即前谿上流沈行宗族所居之旁也。(編注:武康縣) 志5.18 仙人渚在武康縣西四十里,俗傳沈義登仙之地,上有石盤名曰石胡梯。 志5.19 鄱陽汀在武康縣北十五里,宋鄱陽太守沈雍之開。 志6.1 佑聖官在城西弁山南,已廢,今邑人即基址惟建玄武祠。紹興初,道士沈無礙結庵此處,恍惚見真武象,命工圖寫刻石奉事,既而庵前石洞有一龜一蛇相隨而出,自是晝出夜藏,人加歸響,因建祠宇,移德清元峰觀,廢額揭之後請於賜今額。(編注:吴興州治。) 志6.3 延真觀在縣西北隅崇福里,齊永明二年置號崇福,本朝治平四年改賜今額,神仙沈羲故居也,觀北極殿東有環翠堂,西有翠屏軒東廡有靈廡真君道院。(編注:武康縣) 志6.3 東嶽行宮西南面大谿枕城山新開鎮,開有之見舊編紫極觀在縣西十里文墅山,梁大同七年建東宮直沈文仲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云,曾祖吴興太守道思少好玄默以祖父故宅捨爲觀清以太玄名之壇三級唐中岳道士沈法謙捨錢五億造銅鐘及醀壇繞壇有古柏十九株、椶櫚三株,治平二年改今額。(編注:德清縣) 志8.4 散授廳在州學之西,東有澹軒,政和七年馮晉立淳熙三年虔儔重建,今廳壁有題名記。題名記曰州學始建時安定先生主之其後常用他官兼領故題名不立,崇寧初,廣舍法於天下州置,教授自昇至淳熙王寅凡三十人至罷歲月俱刻之石,今録於後……沈揆…… 志8.12 縱雲台在松竹堂後,縣令沈造同沈長卿陳祖安長觴詠於上取韓退之釋嶠孤云縱易今名,劉一止爲記刻石臺上。(編注:德清縣) 志9.2 餘英館在縣西南餘英谿上。毛滂詩云故國園林改遺亭壁户新垂虹一橋月來繡兩隄春。即沈約宗族所居之地館南,有雙鴛沼。舊編云舊尼寺基地張子野樂府之雙鴛沼池水溶溶南北小橈通即此處。今廢,基尚存。(編注:武康縣) 志9.3 得助亭在丞廳之右詹事沈樞有沽酒頻留客圍棋不計功之句。(編注:安吉縣) 志11.4 舊學在德清縣南一百二十步,至聖文宣王殿在縣學本朝舊有故相陳堯佐所撰碑,康定元年命天下州學縣建學遂因廟爲之。建炎中經兵火紹興﹢縣令楊錟重修,有大成殿講堂,後有職事位兩廊分四齋故參政沈與求撰記刻石,淳熙中縣令沈杞复加葺治額吴興郡公李彦穎書。(編注:德清縣) 志12.5 隋吴興太守沈法興墓。在烏程縣東南南八十六里 志12.5 尚書左僕射沈該墓。在烏程縣後堇 志12.6 旂門博士沈洙墓。在武康縣北二十五里 志12.6 司徒左長史沈子春墓。在武康縣北二十里西陽山 志12.6 陳尚書左丞沈不害墓。在武康縣北三十里 志12.6 廬陵王長史沈覿墓。在武康縣北十五里,統記云在吴頭山,餘英志舊編地闕 志12.6 積射將軍沈紹墓。在武康縣鳳凰山 志12.7 後漢述善沈戎墓。在德清縣東二十三里金鵝山,戎初過江居烏程縣餘不郷永仁里,則此地也。 志12.7 尚書令沈禮墓。在德清縣 志12.7 荊州刺史沈彦墓。在德清縣 志12.7 河門相沈景墓。以上(注指沈戎墓、沈禮墓、沈彦墓、沈景墓)並在德清縣金鵝山,後漢書各有列傳。 志12.7 梁吏部尚書特進沈約墓。在德清縣東五十八里 志12.7 陳侍中特進金紫先禄大夫沈恪墓。在德清縣北十五里 志12.7 齊徵士沈麟士墓。在德清縣南吴羌山下 志13.7 三彙亭在疊翠亭北,以衆谿所會名亭,以爲公廨者,二會谿亭在白蘋亭北,近運河水會霅谿處,故名,今爲歸安主簿廨舍乾道中主簿沈與求請建。 志13.12 德貺廟在吴文皇帝廟之左,崇寧初敕賜廟額神,姓沈諱約,宋時人,沈爲吴興著姓,約在宋以文名官至左僕射特進,俗號吴興地主,不詳創廟之始。 志13.18 沈尚書廟在縣南一里,尚書沈伯儀也。統記云沈伯儀武康人,有儒學解褐授太子文學國子祭酒。 志13.18 九沈廟在神壁山,號九沈公。舊編云沈氏初徒居山下兄弟九人,山有峰頂各立一廟。 志13.18 沈麟士廟在吴羌山之隂面,大谿墓在廟後。 志13.25 普靜寺在縣東南九十里烏鎮梁天監中司空沈約捨父墓地建先福寺,約先葬父於此,今寺殿基即其處,約歳時來展墓,武帝遣照明太子迎之,約不自安乃遷葬,以地爲寺,本朝大中祥符閒改今額。密印寺在普靜寺側,梁照明太子之館也,沈約展墓昭明館,此約捨著地爲寺,昭明因以此館别爲一寺,今約與昭明爲二寺伽藍神,舊有碑刻。 志13.29 崇報勝因神院在縣西二十五里後董村,本朝(注:宋)紹興初丞相沈該請置功德院賜額。 志13.30 獅子吼寺在縣南崇禮郷射邨吴太元中有居人劉鉞賞與費長房覩空中奇獸全毛五色哮吼之聲三振遂奏捨宅爲寺,因此爲名,唐會昌中廢,中和二年重建,本朝天聖申歳僧有感等起三門及軒廡,景祐乙亥畢工有記在寺慶元二年重建,編修沈瀛述記。 志13.31 無爲寺在縣東南福增郷千金里晉王衍捨宅建,唐時士人馮倫、沈演復建,移郡城興國寺廢,額榜之會昌中廢,咸通三年又建,郷貢進士張蟾撰記,本朝(注: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志13.32 淨慈院在太之郷含山,唐乾符三年沈從昭捨地建號含山院,本朝(注:宋)台平二年改今額。 志13.32 禪智寺在縣東南三十里竹墩,唐咸通十五年沈思立建號大乘禪院,錢氏時,沈思蘊重修,當後唐同光四年又改名廣福羅漢院,當周顯德六年也,本朝(注: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志13.38 證道寺在縣西二百步,南齊建元元年置。餘英志云以邑人秘書郎沈密舊居建。名齊昌,唐天寶四年改名,永安建隆三年縣令羅文圭重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舊編云門對大谿南望群山最清勝,餘英志載毛澤民遊證道寺詩有:“更看酴醿一夜春”之句。統記又云沈密爲其寺碑。 志13.39 皇覺寺在縣(注:武康縣)東北十五里鳳凰山,後漢述善侯沈戎故居地名沈碧,沈氏世居之,宋元嘉三年(426年)戎之八世孫司空慶之吏部尚書曇慶五兵尚書懷寧光禄大夫孟韙等請以始祖宅爲寺,文帝以述善侯有功於人,人懷其德,錫名懷德,唐天復九年(901年)重建改名永德,本朝(注:宋)治平二年(1064年)改賜今額。 志13.39 建靈寺在縣(注:武康縣)北一里。統記云晉義熙二年八月(406年)晉車騎將軍沈充捨宅爲寺,今廢。 志13.39 龍光寺。統記云縣(注:武康縣)東北三十里,宋元嘉三年九月(426)置,其中即車騎將軍沈充别館,今不存。花藏尼寺餘英云在縣東二百步,今廢。 志13.42 大中乾元寺在縣南十里天寶橋南關羌山之隂,梁大同二年戴可先捨宅爲寺,大殿棟宇巍然,釋迦寳殿四字梁武帝書,大中中乾元元寺六字唐柳公叔書,寺舊有塔,本朝(注:宋)乾道中沈作式重建,初成燈火闔,邑人呼之爲腰金塔。不數歳鄭聞沈復、李彦穎、韓元吉相繼爲執政侍從。 志13.42 夀聖寺在縣(注:德清縣)東三十六里韶邨,寺記云基四百畝,谿水環繞,梁天監五年(506年)青州節度使沈子真居宅一夕鐘磬自鳴,堂前井中放出毫光,俄有龍騰而去,子真遂捨爲寺,武帝賜今名。統記云會昌六年(846年)置。先建大殿宏壯高峻,皆香𣏨木,殿有一世佛,佛碑石曼卿所書,在彌勒象前,吴越王病目,聞此井神異,取水洗之愈,因賜旃檀香作並欄,唐太宗皇帝並賜御書佛賦逍遥詠,急就章四十餘卷,寳函鎮寺,唐成通中,刺史高湜重修大殿其後弼陵,沈氏别立禪院於寺後,順廢本朝(注:宋)皇祐間重建三門兩廊,記阿育禪院,懷璉作奉化知縣沈時升立石,紹興十二年太上皇帝降御旨省劄許比慈感夀聖兩寺免諸色科。 志13.43 大善寺在縣(編注:德清縣)南二十七里唐棲邨,梁大同二年(536年)水部員外郎沈著捨宅爲寺,號永明,唐貞觀中改爲大名寺,本朝(編注:宋)治平二年(1064年)改賜今額。 志13.43 覺華寺在縣(編注:德清縣)東北二十七里新塘,梁天監中郡人沈悦捨宅爲寺號華林,本朝(編注: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一石經幢,唐會昌初僧清?建、處士胡季良贊。 志13.44 妙嚴院在縣(編注:德清縣)北十里大壯嶺東,唐乾符二年號號集雲院,後改今額,本朝(編注: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樞密沈與求乞爲功德院,有妙峰堂,詩榜甚多。 志13.44 延壽院在縣(編注:德清縣)東北二十七里敢邨,梁天監四年邑人沈慶之捨宅爲寺,唐大中初賜今名。統記云在縣東十八里咸通十年置。 志13.45 永寧院在縣(編注:德清縣)東北三十六里白彪邨,齊永明二年丹陽太守沈豫捨宅建,唐咸通中復賜今額。 志14.8 沈嘉統記云晉度支尚書吴興太守又重開,獲塘更名吴興塘,見獲塘下。 志14.10 沈文季記云字仲遠,慶之子,司空吴興太守飮酒至五斗,妻王氏飮亦至三斗,常對飮,竟日而視,事不廢,昇明元年(477年)沈攸之反齊高帝加文季冠軍將軍督吴興錢塘軍事。 志14.11 孔山士《南史·隱逸傳》沈麟士吴興人,宋時太守孔山士辟不應。 志14.11 沈道思德清紫極觀梁大同東宮直沈文沖表祖,宋吴興太守道思少好玄默,以故宅捨爲觀,見統記及舊編。 志14.15 沈崇傃吴興人至孝天監二年太守柳惲辟爲主簿見孝傳。 梁御史中丞沈浚 志14.21 沈恪《南史·本傳》杜龕平文帝襲張彪以恪監吴興郡,武帝受禪,恪自吴興入朝踐阼除吴興太守,永定三年除散騎常侍。 志14.22 沈欽《南史·陳紀》天康元年廢帝即位,以吴興太守沈欽爲尚書右僕射。 志14.22 沈法興《唐書·本傳》隋大業末爲吴興郡守,東陽賤樓世干略其郡,煬帝詔法興與元祐討之顏真卿石柱題亦云隋吴興太守沈法興。統記云大業十四年吴興太守沈法興與討東陽賤樓世干,按隋紀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改元義寧,大業十四年即義寧一年也。 志14.34 沈韜文晉天福五年十一月(940年)自檢校太保授五代史唐潞王清泰三年(936年)誠晉高祖改之天福元瓘以天祐六年卒,子佐立以上二人係元瓘時。 志14.43 沈麟朝請郎直祕閣政和七年六月初三日到任,轉朝奉大夫直天章閣,宣和元年四月六日致仕。 志15.2 沈憲《南史》云字彦璋,武康人,爲烏程令,甚著政續太守褚彦回歎美以爲方圓可施。 志15.8 庾肅之《南史》沈道虔武康人,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爲立宅臨谿山水之玩時還石山精廬。 志15.8 孫欣之《南史》沈道虔居武康郷里,少年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立學,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學者,咸得有成。 志15.9 沈峻《南史》梁時爲中書通事舍人出爲武康令,卒官。 志15.9 統記廣德元年袁晁賊傾陷浙,右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徒以應之 沈造 沈彬 沈杞 志16.2 沈姓台駘之後或曰聃季食采于沈姬姓後也。春秋有沈子國即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沈滅,其後子孫因國爲氏。秦末有沈逞,召爲丞相不就。逞之曾孫保,漢封爲竹邑侯。竹邑侯之十世孫戎,後漢初,說降劇賊尹良,光武封爲海昏侯,不就,避地徒會稽烏程之餘不鄉,遂家焉,死葬于金鵝山。戎生尚書令酆,酆生河間相景、仲高。景生荊州刺史彥。演之慶之曇慶懷文其後也。仲高七世孫延晉潁川太守,始居縣之博陸里余烏村。田子、林子、約,其後也。《統記》又載沈氏先賢傳諸書云,沈戎子孫,見史傳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宋梁陳間皇后三人,尚主者五人。唐有君亮相武后彥之裔孫曰傳師。而睿真太后亦曰吳興人。至今,人物視三姓爲盛雲。《南史》沈約字修文,吳興武康人。自敍曰:沈台駘之後,沈自國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時列於盟會,魯昭公四年,晉使蔡滅沈,其後因國爲氏。秦末,有沈逞,徵丞相不就。漢初,逞曾孫保封竹邑侯。保子遵,遷九江之壽春,官至齊王太傅,封敷德侯。遵生驃騎將軍達,達生尚書令乾,乾生南陽太守弘,弘生河南太守勳,勳生禦史中丞奮,奮生將作大匠恪,恪生尚書關內侯謙,謙生濟陰太守靖,靖生戎。光武封爲海昏侯,不受,徒居烏程之餘不鄉。戎生三子,酆零陵太守、仲高安平相、景河間相。演之慶之曇慶懷文其後也。仲高子鸞,鸞子直,直子瑜儀,儀子曼吳定陽侯,曼子矯立武校尉晉長沙太守,矯子陵晉元年命參軍事,陵子延潁川太守,始居縣之博陸裏余烏村。延子賀南中郎參軍,賀子警,警子穆夫,穆夫子田子龍驤將軍。林子建威將軍宋封漢壽縣,伯子璞嗣淮南太守,璞子約梁尚書令,約子旋、趨。旋司徒右長史。趨黃門,鏇子寔眾陳民部尚書。《姓氏錄》沈出自姬姓周文王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成八年爲晉所滅,沈子逞奔楚遂爲沈氏。曾孫諸梁號葉公,曾孫郢召爲丞相不就,生平封竹邑侯。平生遂,遂生倧左庶長竹邑。侯生遵徒壽春,遵生乾,乾生承,承生助,助生奮,奮生恪,恪生謙,謙生靜,靜生戎,後漢光祿勳以九江從事說降劇賊尹良。光武封爲海昏侯,辭不就,因避地徒居會稽之烏程縣餘不鄉遂家焉。戎四子酆、懿、齊、恭。酆四子許、仲、高、景。景生彥,彥裔孫尹亮相武后。《統記》載,後漢述善侯戎墓在金鵝山。尚書令酆,荊州刺史彥,河間相景,墓並在焉。晉吏部尚書嘉太子詹事回墓在鳳凰山。宋齊梁陳諸友墓並在武康縣。又載《沈氏先賢傳》(《吴興統記》)太山太守霸,丹陽太守裕。又云,沈戎子孫,見史傳者一百五十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宋陳至唐四皇后、宋朝宣太后、陳文帝皇后、後主皇后及唐睿真太后。陳朝尚主者五人,君理尚會稽長公主、遵禮尚安康公主、繕尚義興公主、修智尚湘安公主、規尚智平公主。按沈約自敍其家世,與班固、楊雄自敍之體同。宜其視姓氏諸書?述者必精確。而謂楚使蔡滅沈在魯昭公四年。今傳載昭四年楚子沈子會于申又同伐吳,明年又同伐吳,則沈之滅安得在四年也。以其顯著者差齲如此,則其他亦未必皆可信。《姓氏錄》謂沈之滅在成八年,其失又遠矣。又世系載在諸書者多不同,今悉存之。 志16.10 宋明宣沈太后,《吴興統記》云武康人,沈氏爲文帝美人,生明帝爲婕好,明帝即位,追尊皇太后,按本傳諱容姬,不知何許人,諡曰宣,《統記》必有據。 志16.11 陳文帝沈皇后,《南史·本傳》諱妙容,武康人,父法深,梁大同中歸文帝,文帝爲吴興太守屬侯,景作亂,帝與后悉爲景所收,及景平高祖踐祚永定元年後爲臨川王妃,文帝即位爲皇后,廢帝即位,尊爲皇太后,宮曰安德。 陳後主沈皇后,《南史·本傳》諱婺華,武康人,父君理,母即武帝女,會稽穆公主,早卒,后尚幼而毁瘠過甚,爲皇太子妃,後主即位爲皇后,后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慾,聰明强記,獵涉經史,工書翰。父君理卒,居憂,處别殿,哀毁踰禮。時張貴妃有寵后,澹然未嘗有所忌怨。身居儉約,衣服無錦繡之飾,惟尋閲圖史及釋典爲事。遇歳旱,自暴而誦經,應時雨降,數上書諫後主。 唐代宗睿沈皇后,《唐書·本傳》吴興人,開元末以良家子入東宮,太子以賜廣平王,寔生徳宗,天寳亂失后所在,代宗立以德宗爲皇太子,詔訪后,存亡不能得。德宗即位乃先詔贈后,曾祖士衡太保,祖介福太傅,父易太師,弟易良司空,易直子震太尉,一日封拜百二十七人,詔制皆錦翠池,飾以廄馬負載賜其家,建中元年乃具册前上皇太后尊號,分遺諸沈行州縣物色咨詢,故中官高力士女額能言禁中事,年狀差如后,於是迎還上陽宮,馳以聞,帝喜,群臣皆災,力士子知非是,具言其情,詔貸之,帝謂左右吾寧受百罔,冀得一真,於是自謂太后者數矣,及索驗皆辭窮,終帝世無聞焉。 志16.14 沈戎,《南史》云初爲九江從事説降劇賊尹良,光武封爲海昏侯,辭不就,徒居會稽烏程縣餘不郷,遂家焉。戎後爲述善侯,葬金鵝山。宋元嘉三年戎八代孫司空慶之、吏部尚書曇慶、五兵尚書懷明、左光禄大夫孟頫等奏請過江捨祖宅爲寺,以爲述善侯有功於人,同懷其德,因以懷德名寺。 志16.16 沈瑜、沈儀,《統記》云烏程人也,俱少有至行。瑜十歳、儀九歲而父亡,居喪毁瘠過於成人,外祖會稽盛孝章名士也,每每撫慰之,曰汝竝黄中英爽,終成奇器,何遽逾制自取滅性耶。瑜早卒,儀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時海內大亂,經術廢馳,士少全行,而儀淳深隱默,守道不移,州府禮請,二府交辟,公車竝召,不屈,以夀終續圖經曰:當漢末未置郡,烏程縣提封稍廣,沈氏所居餘不郷屬今之德清,今係烏程,則失實,附德清則難以預名,故載之於郡。 志16.21 沈勁,字世堅,吴興武康人也,父充爲帝曲將吴儒所殺,勁當坐誅,郷人錢匿之,得免其後竟殺讎人,勁少,有節操,哀父死於非義,志欲在動以雪先恥,年三十餘以刑家不得仕進,群將王胡之深異之,及遷北平將軍司州刺史將鎮洛陽,上疏曰:吴興男子沈勁清操著於郷邦貞固,足以幹事,且臣今求之武士,故吴興人最多若令勁參臣府事者,郡人既悦義附亦衆詔聽之,勁既應命,胡之以疾病解職,升平中慕容恪侵通山陵時,冠軍將軍陳祐守洛陽,衆過二千,勁自表,求助祐效力,因以勁補冠軍長史令,自募壯士千餘人以助祐擊賊,頻以寡制衆,而糧盡援絕,祐懼不能保全,會賊寇許昌,祐因以救許昌爲名,興寧二年留勁以五百人守城,祐率衆而東會許昌已没,祐因奔崖隝,勁志欲致命欣獲死所尋,爲恪所攻城陷,被執,神氣自若,恪奇而將宥之,其中軍將軍慕容虔曰:勁雖奇士,觀其志度終不爲人用,今若赦之,必爲後患,遂遇害。恪還從容言於慕容暉曰:前平廣固,不能濟衆黎,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媿於四海,朝廷聞而嘉之,贈東陽太守,子赤黔爲大長秋,赤黔子叔任義熙中爲益州刺史。 志16.21 沈警字世明,惇篤有行業,後將軍謝安命爲參軍,甚相欽異,警內是於財爲東南毫士,無進仕意,謝病歸安固留不止,還家積載,以素業自娱。將軍王恭鎮京口後引爲參軍,手書勤懇,苦相招致,不得已而應之,尋復謝去。 志16,22 沈田子,吴興武康人也,字敬先。後武帝剋京口,進平建業參鎮軍事,封營道縣五等侯,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田子與順陽太守傅宏之各領别軍,從武陽入屯,據青泥姚泓將自御大軍慮田子襲其後,欲先平,田子然後傾國東出,乃率步騎數萬,奄至青泥,田子本爲疑兵所領裁數百欲擊之,傅宏之曰:彼衆我寡,難可與敵。田子曰:師貴用奇,不必在衆宏之猶固執。田子曰:衆寡相傾莫不兩立,若使賊困,既固人情喪沮事便去矣,及其未整,薄之必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志也。便獨率所領鼓譟,而進賊合圍數重,田子乃棄糧毁舍,躬勒士卒,前後奮擊賊衆,一時潰散,所殺萬餘人,得泓僞乘輿服御武帝表言其狀。長安既平,武帝䜩於文昌殿,舉酒賜田子曰:咸陽之平,卿之功也。即以咸陽相嘗即授咸陽、始平二郡太守。 志16.23 沈林子字敬士,田子弟,林子少有大度,年數歳隨王父在京口,王恭見而奇之曰:此兒,王子師之流也,嘗與貴人共見遺寳咸爭趨之,林子直去不顧,年廿三遇家禍,既門陷妖黨,兄弟竝應從誅,而沈預家甚富强志相陷,林子兄弟沈伏山澤無所投厝,會孫恩屢出會稽,武帝致討,林子乃自歸,陳情,率老弱歸罪請命,乃流涕哽咽,三軍爲之感動,帝甚奇之,乃載以别船,盡室移京口,帝分宅給焉。林子博覽衆書,留心文義,從剋京口進平東邑,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沈預慮林子爲害,常披甲持戈,至是林子與兄田子還東報讎,五月復節日至,預止大會,弟子盈堂,林子兄弟挺身入斬預首,男女無論長幼悉屠之,以預首祭父祖墓,武帝代姚泓參征西將軍事,林子禦之,連戰皆捷,帝至閿郷,姚泓埽境內,兵屯嶢柳時,田子自武關北入,屯軍藍田,泓自率大眾攻之,帝慮衆寡不敵,遺林子步入秦嶺,以相接比至,泓已破走,田子欲窮追進取長安,林之止之曰:往取長安如指掌,爾復剋賊城便爲獨平一國不嘗之功也。田子乃止,林子威震,關中豪右望風請附,帝以林子、田子綏略有方,頻賜書裦美,時武帝以邡禺未靖,復欲親戎,林子固諫帝,答曰:吾轍當不復自行,帝踐位以佑命功封漢夀縣伯,固讓不許,永初二年卒。 志16.23 沈林子字敬士 志16.25 沈懷文字思明 志16.26 沈沖字景綽 志16.27 沈曇慶 志16.27 沈叔任 志16.27 沈演之 志16.27 沈顗字處黔 志16.28 沈麟士字彦禎 志16.30 沈道虔 志16.30 沈慶之字弘光 志16.33 沈昭略字茂隆 志16.34 沈文季字仲逹 志16.35 沈昇之 志16.36 沈巑 志16.37 沈瑀字伯瑜 志16.39 沈浚字叔源 志16.39 沈崇傃字思整 志16.40 沈文阿字國衛 志16.41 沈約子休文 志16.42 沈旋字士規 志16.42 沈衆字仲興 志16.43 沈恪字子恭 志16.43 沈烔字初明 志16.44 沈洙字宏道 志16.44 沈重字德厚 志16.46 沈顒 志16.46 沈君理字仲倫 志16.47 沈德威字懷遠(梁) 志16.49 沈不害字孝和(陳) 志16.49 沈光 志16.50 沈伯儀(唐武后) 志16.52 沈傳師(唐貞元) 志16.53 沈懷文 志16.53 沈嶠 志16.53 沈景筠 志16.53 沈綜 志16.53 沈志廉 志16.53 沈務本 志16.53 沈希文 志16.53 沈頌 志16.53 沈如筠 志16.54 沈孝澄 志16.54 沈存城 志16.54 沈房 志16.54 沈待聘 志16.54 沈士弼 志16.54 沈雅 志16.54 沈大禮 志16.54 沈庠 志16.54 沈徽 志16.54 沈法興 志16.55 沈長封(唐) 志17.3 沈清臣字正卿 志17.6 沈該字守約(南宋) 志17.9 沈尹字叔寬 志17.10 沈琯字次律 志17.10 沈興求字必先 志17.10 沈介字德和 志17.10 沈復字得之 志17.11 沈樞字持孝 志17.20 法瑀俗姓沈,八十五禪坐而終,數年始葬,建塔,其顏貌如生,鬚髪長數丈,高僧皎然爲其立碑。 志17.22 沈法護,吴興德清人,幼聰智,爲葉天師弟子,景雲二年執墨敇使江南十二州采藥。 志17.25 沈羲 志18.4 烏程令韋公德政碑在烏程縣治唐至德二年沈務本撰,沈仲昌書,文多漫滅,嘉祐中知州楊紘摹題額,九寧刻石,今在墨妙亭。 志18.5 沈府君墓銘在墨妙亭,諱縉字章甫,乾元元年京兆章卓撰並書。 志18.7 真武畫象碑在佑聖宮,丞相沈該贊 志18.9 梁沈氏述德碑按顏魯公集南齊徵士沈麟士制,立於金鵝山,歳久殘闕,乾元中爲盜火所焚,碑首毁裂,嶔然將墮過江,二十葉孫御史中丞震移牒郡國情葺屬兵凶曠而莫修,忽有僕樹生於龜腹,盤根搶趾聳幹夾碑…… 志18.18 吴興僕射沈文季梁延興中爲尚書令王晏嘗戲爲吴興僕射。 志18.18 吴興别駕統記云宋吴興别駕沈懷文 志18.19 武康土地記,唐福州侯官尉沈常撰一卷 志18.24 庱亭,在縣(注:長興縣)西北縣腳嶺下吴孫權建安二十二年嘗擒虎於此,唐初沈法興使其將蔣元超與李子通戰於庱亭,即此竇蘋,《唐書音訓》云庱亭在吴興。 志18.27 金井,在縣東北十五里梁沈傳以孝行聞,嘗夢人遺金,既覺因濬井得銅瓶中有金五十兩,即此井舊編。 志18.27 連理石榴,統記載祥應圖云齊永明元年吴興武康沈熒家有石榴連理太守楊文崇聞奏。 志18.28 孝鵝塚,在縣(注:德清縣)東蔣灣,唐天寶中邑人武義主簿沈朝家一母鵝將死,其雛悲鳴,不復飲食,母鵝死雛銜敗薦以覆之,又銜芻草,若祭之之狀,向天號叫,遂死其旁,沈氏函二鵝葬於此,後人以爲孝鵝塚。 志19.8 沈法興 志19.11 獲塘《武林坊巷志》第一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1.27 《杭郡詩輯》(沈獲林) 武1.62 《成化府志》、《乾隆府志》(沈氏,名妙善) 武1.77 《夢梁録》卷十六《酒肆》(沈家) 武1.155 《大泌山房集》《高行贈大夫莫公墓表》(沈碩人) 武1.156 《容齋四筆》卷十四《潘遊淇沈》(沈介德和伯,兄景伯) 武1.157 《杭郡詩三輯》(沈鑅,原名鑅彪,字蔚堂,號聽篁颺) 武1.178 《宋史》卷二九九《郎簡傳》(沈天錫) 武1.180 《大泌山房集》(沈隱君、沈九齡) 武1.202 《夷堅夫志》庚卷一《蘇相士》(沈監虞卿) 武1.236 《拙吾詩稿》《秋嘯堂詩稿序》(沈文慤) 武1.270 《乾道志》卷二《廨舍》(沈括) 武1.271 《成化府志》(沈括) 武1.295 《吴山遺事詩》(沈嘉) 武1.299 《比勝廟巷》(里人沈氏施宅拓之) 武1.309 《容齋四筆》卷十五《經句全文對》(沈亮功) 武1.346 《武林紀事》(沈直庵) 武1.349 《東維子文集》(沈氏) 武1.365 《咸淳志》(沈公井、沈遘) 武1.366 《成化府志》(沈公井) 武1.366 《成化府志》《萬歷府志》《康熙府志》(沈公井) 武1.366 《萬歷府志》(沈文通) 武1.366 《萬歷錢塘志》《康熙錢塘志》(沈文通) 武1.366 《萬歷錢塘志》《康熙府志》(沈公井巷) 武1.366 《西湖遊覽志》卷十三、姚靖《西湖志》(沈文通) 武1.367 《康熙錢塘志》(沈文通) 武1.367 《康熙府志》(沈文通) 武1.367 《乾隆府志》(沈遘) 武1.367 《成化府志》(沈括、沈文通、沈遼) 武1.368 《咸淳志》《萬歷府志》《康熙府志》(沈括、沈遘、沈遼) 武1.368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二(沈存中括) 武1.368 《宋史》卷二百三十一《沈遘傳》、雍正《浙江通志》、《乾隆府志》(沈遘) 武1.369 《咸淳志》《萬歷府志》(沈文通、沈扶、沈隆嗣、沈賢嗣) 武1.369 《成化府志》(沈文通) 武1.370 《萬歷府志》(沈遘) 武1.370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二(沈文通遘) 武1.371 《康熙錢塘志》(沈文通遘) 武1.371 《康熙錢塘志》、雍正《浙江通志》(沈文通遘) 武1.371 《明一統志》(沈遘、沈遼) 武1.371 《清一統志》(沈遘) 武1.372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遼傳》、雍正《浙江通志》《乾隆府志》(沈遼) 武1.372 《萬歷府志》《乾隆府志》(沈遼) 武1.373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二(沈睿達遼) 武1.373 《咸淳志》《萬歷府志》(沈晦) 武1.373 《成化府志》(沈晦) 武1.374 《康熙錢塘志》(沈晦) 武1.417 《杭郡詩三輯》(沈聯珠字蘊貞、沈紫岩) 武1.417 《秋塍書屋文鈔》(沈聯珠字蘊貞、沈紫岩) 武1.419 《秋塍書屋詩鈔》(沈聯珠字蘊貞) 武1.457 《成化府志》(沈轔) 武1.486 《萬歷府志》、雍正《浙江通志》(沈義) 武1.495 《康熙府志》(沈瑞臨) 武1.513 《長興集》《杭州新作州學記》(沈括) 武1.520 《兩浙金石志》(沈博) 武1.538 《康熙府志》(沈崇安伯) 武1.354 《康熙府志》(沈南金、沈鋭、沈讓、沈瑞臨、沈守正、沈光祚、沈太元、沈淮、沈三洲、沈䁍、沈晉亘、沈昀) 武1.579 《經義考》陳騤《中興館閣録》沈介三首詩(沈介) 武1.646 《灜舟筆談》《武林事物雜詠詩》(沈廣文仲炘) 武1.650 《杭郡詩三輯》(沈文元字?洲) 武1.653 《嘉靖仁和志》(沈尊) 武1.654 《萬歷府志》(沈遵) 武1.655 《西湖遊覽志》卷十五(沈尊) 武1.661 《古今圖書集成》《重建仁和學碑記》(沈鼎垣) 武1.662 《梧園集》《修仁和學宮啟》(沈鋭) 武1.672 《重建仁和縣儒學明倫堂記》(沈用錫、沈朋錫、沈竑、沈謙豫、沈錫駿、沈偘) 武1.678 《杭州省仁和縣儒學田碑記》(沈懋賢) 武1.682 《康熙仁和志》(沈鋭、沈瑞臨、沈守正、沈楠、沈朝煥、沈朝囗、沈騰蛟) 武1.688 《始豐稿》《送趙郷貢序》(沈括、沈晦) 武1.693 《乾隆府志》《續仁和縣學題名記》(沈衍慶) 武1.741 《成化府志》(沈該、沈度) 武1.745 《成化府志》(沈文通) 武1.780 《寓林集》《沈母高孺人墓表》(沈孝廉) 武1.806 《杭郡詩三輯》(沈念農) 武1.813 《清坡類志》林璐《螺山小隱記》(沈聖昭、沈豐垣) 武1.831 《恩古堂集》《答沈聖昭》(沈聖昭)《武林坊巷志》第二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2.12 《康熙錢塘志》(沈周) 武2.12 《約略説》(沈周) 武2.12 《蘇州府志》(沈周望之) 武2.13 《泉州志》(沈周望之) 武2.13 《樊榭山房集》(沈周石田) 武2.13 《西村集》(沈周、沈啟南、沈繼南) 武2.13 《清波類志》(沈太源洲) 武2.14 《飛鴻堂印人專》(沈世卜周) 武2.14 《郭西小志》(沈文俊洲) 武2.99 《杭郡詩三輯》(沈楷) 武2.107 《杭郡詩輯》(沈乾沛思) 武2.112 《康熙府志》《雲居道中》(沈建中) 武2.113 《杭都雜詠》何振玉《同李笠翁、沈因伯雲居話舊》(沈因伯) 武2.118 《檀園集》《明高士沈愚公墓志銘》(沈太洽愚公、沈仲子銀江、沈文學佺、沈孝通) 武2.126 《清波類志》(沈衡) 武2.135 《武林梵志》《聖水寺詩》(沈夢麟) 武2.158 《鹿門集》《近溪沈公梅墓志》(沈公梅近溪、沈仕、沈淮光) 武2.168 《杭都雜詠》(沈蓮伯) 武2.176 《西湖八社詩帖》(沈仕懋學青門) 武2.185 《郭西小志》(沈鹵新弘勳) 武2.194 《清波類志》《清波門重建關帝廟碑記》(沈宏、沈燭) 武2.223 《杭都雜詠》(沈遘) 武2.399 《西河合集》《敇封承德郎雲南永昌軍民通判林君墓表》(沈亮宸) 武2.438 《康熙錢塘志》《五公廟》(沈九如) 武2.438 《杭郡詩三輯》《忠清廟》(沈九如) 武2.440 《古今體詩偶抄》《伍相祠》(沈虹) 武2.467 《玩鹿亭稿》《九日同沈青門、劉望洋、童南衡、楊南泉、姜對洋諸友登吴山昊天閣,既而朋1日遝至,分制得五言一律》(沈青門) 武2.471 《湖山便覽》(沈遘) 武2.509 《有正味齋詩集》《觀燈行》(沈梅村赤然) 武2.525 《杭郡詩續輯》(沈仁安純一、沈歸愚) 武2.534 《師竹齋稿》(沈菘町) 武2.581 《鹿園集》(沈青門) 武2.585 《思古堂集》《三茅觀同沈芳舟作》(沈芳舟) 武2.588 《萬歷府志》《康熙仁和志》《九日同諸公登三茅觀,送馮小海楚,賦别詩二首》(沈仕) 武2.629 《矢音集》《臣沈德潛恭和御制吴山大觀歌元韻》(沈德潛) 武2.631 《康熙錢塘志》《登大觀臺》(沈九如) 武2.643 《自怡悦續稿》《偕青門、梅壑、琴甫大觀臺小飮》(沈青門) 武2.648 《花溪集》《清平山賦》(沈夢麟) 武2.662 《祖硯堂集》《同黄勾湖、沈綠舫起潤,訪胡秋白、屠琴隝、范小湖諸君,應宿拂塵庵,分得清字》(沈綠舫起潤) 武2.664 《留春草堂詩抄》《爲屠琴隝、孝廉題拂塵庵》(孝廉與查梅史、胡秋白、范小湖殳積堂讀書處)(沈孝廉) 武2.695 《沈文忠文集》《瑞石記》(沈文忠) 武2.701 《祖硯堂集》(沈大臣) 武2.707 《審是齋詩抄》《夏日同沈燕嘉遊遊瑞石山》(沈燕嘉) 武2.724 《天一閣書目》《白岳遊稿》(沈明臣、沈嘉則) 武2.738 《重陽庵集》《吴山重陽庵天醫行宮記》(沈蕃、沈兼、沈耳、沈友儒) 武2.761 《拗堂詩集》《吴山青衣泉丹院,憶孫、沈二煉師》(沈氏) 武2.766 《杭郡雜詠》《宿青衣泉道院同沈霈霖外舅》(沈霈霖) 武2.767 《武林石刻記》《阮文逹公祠記》(沈映鈐、沈際祥) 武2.770 《重陽庵集》《俞賓梅祈雨實録》(沈君僑) 武2.770 《重陽庵集》《吴山重陽庵陳戴墨法師傳》《仙靈紀異》(沈捷、沈自超) 武2.776 《萬歷府志》(沈子行時珍) 武2.813 《杭郡詩輯》《遊石佛山,次左參政韻》(沈麟貞) 武2.841 《郭西小志》(沈捷大匡) 《武林坊巷志》第三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3.12 《節孝祠記》《敇建仁錢二縣節孝祠掃除記》(沈眉峰、沈衢生) 武3.18 《采坊節孝祠案録》(沈祖懋) 武3.20 《乾隆府志》《清波類志》(沈氏) 武3.20 《吴山遺事詩》(沈捷大匡) 武3.65 《四書説叢》《沈無回守正四書説叢序》(沈無回守正) 武3.67 《錢牧齋集》《都察院司務無回沈君墓志銘》(沈無回守正) 武3.118 《宛委山人詩集》(沈岱瞻嵩士) 武3.121 《古今體詩偶鈔》《吴山望雪》(沈雲虬) 武3.161 《杭都雜詠》《與鈕夢孫、沈復初、張子春登吴山遠眺》(沈復初) 武3.219 《山人集》《遊吴山寺,同翟教諭、沈嘉則、文子敬次韻》(沈嘉則) 武3.272 《西湖遊覽志》卷十二,姚清《西湖志》(沈玄理) 武3.272 《杭都雜詠》(沈元理玄理) 武3.284 《吴山遺事詩》(沈蘭心) 武3.334 《耐冷潭》(沈青藜) 武3.379 《新門散記》(沈開先) 武3.435 《三柳軒雜記》(沈該) 武3.587 《簪雲樓雜説》(沈文定公㴶) 武3.588 《明史》卷二百一十八《沈㴶傳》(沈㴶、沈演) 武3.592 《東城雜記》(沈豐垣遹聲、沈法矜) 武3.593 《澄懷堂詩集》(沈豐垣遹聲) 武3.593 《霞舉堂集》《爲沈遹聲悼亡姬》(沈遹聲) 武3.593 《西冷懷古集》《東城懷沈柳亭》(沈遹聲) 武3.612 《乾隆府志》(沈成法) 武3.624 《蘇州府志》(沈目炳) 《武林坊巷志》第四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4.56 《康熙仁和志》(沈普垣) 武4.89 《武林梵志》(沈坤) 武4.90 《仁和縣志》(沈蘭先、沈佳) 武4.91 《郭西小志》《沈佳學士園》(沈佳) 武4.91 《隱拙齋集》《安化知縣沈府君墓志銘》(沈佳) 武4.95 《萬歷錢塘志》(沈南金) 武4.98 《康熙錢塘志》(沈南金、沈光祚、沈守止、沈鋭、沈甸華) 武4.101 《乾隆府志》(沈尊) 武4.115 《忠孝祠記》(沈升嶠) 武4.145 《萬歷錢塘志》(沈復純) 武4.145 《康熙府志》《古今圖書集成》雍正《浙江通志》(沈復純) 武4.145 《康熙錢塘志》(沈復純) 武4.146 《乾隆府志》(沈復玹、沈養浩) 武4.147 姚靖《西湖志》(沈復玹、沈復純) 武4.151 《武林耆舊集》《重修宗陽宮大通明殿記》(沈棲霞、沈復純) 武4.188 《武林耆舊集》《宗陽宮沈法師夀藏記》(沈琦、沈復純世系) 武4.197 《小峴山人集》《杭州育嬰堂記》(沈宗基) 武4.203 《乾隆府志》(沈氏) 武4.257 《東城雜志》(沈遐庵修齡) 武4.264 《大泌山房集》《福建右叅議沈公朝煥墓志》(沈朝煥) 武4.270 《萬歷府志》(沈遘) 武4.271 《萬歷錢塘志》(沈遘) 武4.272 《西湖遊覽志》卷十六(沈文通) 武4.273 《康熙府志》(沈詔、沈文、沈楠、沈守正、沈光祚) 武4.274 《康熙錢塘縣志》(沈遘、沈詔、沈文、沈守正、沈光祚) 武4.276 《乾隆府志》(林恩妻沈氏) 武4.278 姚靖《西湖志》(沈文通遘) 武4.279 《錢塘先賢傳贊》附錄(沈文通遘) 武4.327 《匡林》(沈志純烈女) 武4.330 《淳祐志》(沈文通) 武4.330 《萬歷錢塘志》(沈文通) 武4.330 《咸淳志》(沈公井) 武4.330 《成化府志》(沈公井) 武4.351 《西湖遊覽志》卷十三(沈文通) 武4.352 《西湖遊覽志》卷十二(沈遘、沈遼) 武4.352 《成化府志》(沈文通) 武4.367 《夢梁録》《百戲伎藝》(沈喜、沈興) 武4.395 《參學知津》(沈起潛) 武4.395 《道光丁酉浙江郷試齒録》(沈樹蘭、沈起潛) 武4.419 《建造節義庵碑記》(沈捷、沈敘、沈光昭、沈源、沈嘉詔、沈台詔) 武4.445 《嘉靖仁和志》(沈淑祥) 武4.446 《萬歷府志》(沈淑祥) 武4.464 《萬歷府志》(沈友儒) 武4.467 《古今圖書集成》(沈友儒) 武4.487 《南猗遺集》(沈昭嗣) 武4.490 《乾隆府志》(沈佳) 武4.499 《南谿寤歌》(沈厚) 武4.502 《藥園今體詩》(沈厚) 武4.517 《商補田氏西湖遊覽志餘》(沈人騏) 武4.518 姚靖《西湖志餘》(沈人騏) 武4.523 《道光癸卯浙江郷試齒録》(沈師濂) 武4.564 《武林梵志》(沈㴶宮詹) 武4.569 《奚囊?餘》《朱近城墓志銘》(沈思) 武4.597 《快雪堂文集》(沈大亨正叔、沈士寧、沈起雋、沈起佑、沈起儔) 武4.599 《快雪堂文集》(沈宜先尚行) 武4.599 《東城雜記》(沈大亨正叔、沈宜先尚行) 武4.601 《大泌山房集》(沈人騏之九、沈仲瞻、沈遘、)《武林坊巷志》第五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5.3 《嘉靖仁和志》《康熙仁和志》(沈梅、沈淮、沈淳、沈坤、沈奎、錬、沈棟、沈佩) 武5.22 《嘉靖仁和志》《康熙仁和志》(沈朝宣) 武5.23 《妙法蓮華經注》(沈二郎) 武5.48 《湖樓集》(沈雲椒初) 武5.62 《杭郡詩續輯》(沈梅村) 武5.63 《綠庵詩話》(沈梅村) 武5.68 《沈文忠公集》(沈文忠) 武5.129 《杭郡詩輯》(沈九如) 武5.151 《嘉靖仁和志》(沈鋭) 武5.164 《崇雅堂文鈔》(沈起潛、沈鑒章) 武5.167 《杭郡詩三輯》(沈福椿樹珊、沈芝塘、沈起潛) 武5.174 《道光辛巳恩科浙江郷試同年齒録》(沈魯生鳬叔) 武5.187 《杭郡詩輯》(沈薇雨炳) 武5.214 《康熙仁和志》(沈懋學) 武5.216 《快雪堂集》(沈尚行) 武5.218 《沈文忠公自訂年譜》(沈兆霖尺生) 武5.226 《武林石刻記》《三聖巷侯庵報親淨業堂記》(袾宏、沈華春、沈廣裕) 武5.244 《山房雜録》(袾宏) 武5.246 《雲棲法彙》(智瑛、沈德鑒) 武5.255 《歳寒堂存稿》《沈長公傳》(沈寤伊) 武5.258 《隱拙齋集》《誥贈通議大夫山東按察使前文昌縣知縣顯考東隅府君行狀》《誥贈淑人顯妣查太君行狀》《伯兄力行先生行略》(沈廷芳世系) 武5.291 《杭郡詩三輯》(沈清藻、沈清任、沈樹棨) 武5.413 《先友記》(沈耕寸、沈玉屏、沈菊人) 武5.414 《東城小志》(沈耕寸、沈玉屏、沈菊人) 武5.414 《桐溪詩草》(沈玉屏) 武5.415 《師竹齋稿》(沈玉屏) 武5.425 《杭郡詩三輯》(沈雲駿) 武5.442 《高陽許氏家譜》(沈大謙、沈顯榮、沈紀、沈左、沈崇禮) 武5.451 《杭郡詩三輯》(沈樹) 武5.459 《杭都雜詠》(沈庾庵、沈直指拱辰、沈紹姬) 武5.460 《東城雜記》(沈秀岩紹姬) 武5.462 《杭郡詩輯》(沈庾庵、沈紹姬) 武5.466 《杭郡詩三輯》(沈直指拱辰、沈紹姬) 武5.467 《竹如意齋詩稿》(沈秀岩紹姬) 武5.467 《豸華堂文鈔》《沈蓮叔都轉庾記》(沈蓮叔) 武5.468 《聽香齋集》(沈蓮叔、沈秀岩紹姬) 武5.468 《梅竹山房詩鈔》(沈蓮叔、沈秀岩紹姬) 武5.470 《煙波漁唱》(沈蓮叔、) 武5.477 《澄懷堂詩集》(沈庾庵、沈秀岩紹姬) 武5.494 《東城雜記》《蓮居》(沈嘉則明臣) 武5.503 《嘯竹堂集》(沈子慎) 武5.519 《夀花堂詩集》《春晚同項子霜田沈子慎徽小憩蓮居禪院集字》 武5.521 李慈銘《桃花聖解庵日記》(沈恒農) 武5.556 《杭郡詩三輯》(沈拱辰、沈秀岩、沈鵬之) 武5.594 《鐵花吟社詩存》(沈輔之) 武5.604 《杭郡詩三輯》(沈映鈐輔之) 武5.604 《杭郡詩三輯》(沈映鈐輔之) 武5.611 《杭郡詩續輯》(沈涵度汪、沈三曾尹斌) 武5.612 《錢塘王氏宗譜》(太孺人慈懿沈太君) 武5.616 《錢塘王氏宗譜》《康熙錢塘志》、雍正《浙江通志》《慈懿沈孺人行述》(沈柔貞、沈沛霖、沈樹本) 武5.624 《城東許氏祠略》沈廷芳《歸休處記》 武5.690 《桐溪詩草》(沈小軒) 《武林坊巷志》第六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6.3 《積山先生遺集》(沈八公) 武6.5 《稗販》(沈尚文) 武6.6 《杭都雜詠》(沈茂才) 武6.8 《武林市肆吟》《沈茂才制筆在青雲街》(沈茂才) 武6.22 《重建東橋碑記》(沈順宇、沈禹卿、沈益玑、沈敬圖、沈國相、沈應元、沈天際) 武6.68 《灜舟筆談》(沈廣文仲炘) 武6.71 《杭郡詩三輯》(沈九如、沈鴻居、沈宋) 武6.82 《思綺堂文集》(沈嘉轍欒城) 武6.146 《葵圃存集》《錢塘沈君墓志銘》(沈允植、沈欽) 武6.151 《尖陽叢筆》(沈衍) 武6.152 《武林石刻記》《重建士谷范明廟碑記》(沈雲鳳) 武6.158 《述學》《誥授通議大夫山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原品致仕恩加一級沈公行狀》(沈廷芳世系) 武6.163 《寳綸堂文鈔》《力行先生墓志銘》(沈廷懷世系) 武6.165 《甌北集》《到杭州寓門人沈南雷儀部齋即贈》(沈南雷) 武6.169 《嘉靖仁和志》《科學仁和志》(沈榮富) 武6.186 《沈氏宗譜》(沈四秀、沈鳴玉、沈古亭) 武6.187 《杭郡詩輯》(沈元曾) 武6.187 《杭郡詩輯》(沈清任、沈清藻) 武6.204 《道光己酉科拔貢同年録》(沈福謙) 武6.207 《杭郡詩三輯》(沈瀛) 武6.217 《孫寧台集》《沈恭人傳》(沈恭人、沈紹泉) 武6.220 《臥陶軒集》(沈初) 武6.244 《磨鏡後言》(沈鎬) 武6.356 《應潛齋先生集》《紹泉沈公家傳》(沈紹泉、沈懋生) 武6.399 《嘉靖仁和志》、雍正《浙江通志》(沈宗純) 武6.406 《孝學後庵憶語》(蓮池) 武6.440 《雲棲法彙》(蓮池) 武6.445 《雲棲法彙》(蓮池) 武6.446 《西冷仙詠》(袾錦) 武6.447 《杭都雜詠》(袾錦) 武6.447 《康熙錢塘志》(袾宏、袾錦) 武6.447 《康熙仁和志》(袾宏) 武6.448 《乾隆府志》(袾宏、袾錦) 武6.452 《西河合集》《東園沈庵志圓尼師抄化齋糧功德薄序》 武6.483 《杭郡詩三輯》(沈豐垣、沈去矜) 武6.486 《習古齋筆記》(沈海安、沈嗣榮) 武6.487 周廣業《關帝廟》(沈廷芳) 武6.489 《解舂集》《贈沈介亭序》(沈介亭、沈雷臣、沈吉旋) 武6.497 《小倉山房集》(沈德潛) 武6.513 《樊榭山房續集》(沈陶庵) 武6.528 《東城雜志》(沈儀、沈鋭) 武6.552 《東城雜志》(沈秀岩) 武6.555 《悟園集》《沈氏深柳堂哀釋》(沈伯揆時亮) 武6.560 《城東雜志》(沈盼盼) 武6.563 《寒石詩鈔》(沈紹姬秀岩) 武6.564 《東里兩先生集》(沈耕寸) 武6.577 《藥園今體詩》(沈瑶岑) 武6.582 《沈文忠自訂年譜》(沈文忠) 武6.630 《西河合集》(沈約) 武6.632 《沈乾初先生文集》(沈乾初) 武6.649 《靜廉齋集》(沈繹堂荃) 武6.683 《道光乙未科浙江郷試齒録》(沈祖懋懋哉) 《武林坊巷志》第七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7.61 《杭郡詩三輯》(沈寧普字雨溥) 武7.61 《武林市肆吟》《沈雨溥住百福巷口,收賣舊書》(沈雨溥) 武7.134 《薈蕞編》(沈赤然) 武7.149 《菊莊集》《九日偕沈浚之飮天長寺昌上人所》沈浚之 武7.150 《心蘇集》《太守嵇公檄仁,錢二尹授館天長寺》沈宣子 武7.204 《遊宦紀聞》卷九(沈上牢) 武7.211 《梧園集》《明內閣誥敇中書舍人玉涵吴公行狀》(沈氏) 武7.219 《西河合集》《處士蔣君墓志銘》(方舟沈君,沈氏) 武7.270 《道古堂文集》《文林郎行人司行人管理廣東電白縣知縣顧君墓志銘》(沈氏) 武7.324 《西湖金石志》《元西湖書院重修大成殿碑》(沈富仁) 武7.333 《成化府志》(沈尊) 武7.337 《睽車志》(沈蒙) 武7.473 《壬寅紀事》(沈甸華、沈德福、沈穆如) 武7.487 《閒居録》(沈道士) 武7.502 《蘇東坡集》《吉祥寺看牡丹序》(餘從太守沈公,熙寧五年) 武7.502 《西湖塵談》(餘從太守沈公) 武7.503 《禆句》《三壬子》(沈麟洲元滄、沈湘友清正、沈慎㫋廷芳) 武7.511 《棲里景物略》(沈謂) 武7.513 《武林文獻》(沈仕、沈郁林詔、沈太常) 武7.514 《龍珠山房》(沈望陽、沈州守三洲、沈僉憲) 武7.537 《北隅掌録》(沈七太保) 武7.590 《兩浙金石志》(沈郁弟咸、沈文漸、沈演) 武7.610 《龍興尊勝幢記》(沈孟禇) 武7.617 《秘殿珠林》(沈承澤) 武7.627 《遂初堂集》《杭城浚河記》(沈光紹) 武7.647 《杭郡詩續輯》(沈椒園) 武7.661 《嘉靖仁和志》、《退庵雜録》(沈映鈐) 武7.662 《道光壬辰郷試同年録》(沈映鈐) 武7.662 《道光丁酉浙江郷試齒録》(徐念祖,本姓沈) 武7.662 《杭郡詩三輯》(徐念祖,本姓沈) 武7.686 《心蘇集》《願圃對酒待月,同沈宣子、陸蕙畝限韻》(沈宣子) 武7.695 《咸淳志》(沈法興) 武7.696 《嘉靖仁和志》(沈法興) 武7.696 《萬歷府志》、《康熙府志》、《嘉靖仁和志》、《古今圖書集成》、《浙江通志》(沈法興) 武7.696 《杭郡雜詠》(沈法興) 武7.698 姚靖《西湖志》(沈友儒) 武7.716 《嘉靖仁和志》、《古今圖書集成》(蓮池袾宏大師) 武7.716 《乾隆府志》(蓮池袾宏大師) 武7.719 《陳乾初先生文集》《春遊記》(沈朗思) 武7. 《武林坊巷志》第八册,清丁丙撰,浙江人民出版社 武8.3 《湧幢小品》(千步廊·沈氏) 武8.16 《康熙府志》、《康熙仁和志》(沈學) 武8.16 《乾隆府志》(沈學) 武8.16 《魏季子文集》(沈翁) 武8.27 《臥陶軒集》、《沈觀察萃田清任,既令弟少尹芸閣清芬》(沈清任、沈清芬) 武8.34 《康熙仁和志》(沈希珍、沈循) 武8.34 《浙江通志》(蓮池袾宏) 武8.35 《杭郡詩續集》(沈近思) 武8.51 《浙人詩存》、《樊榭園中碧桃花》(沈梓) 武8.99 《頻伽偶吟》、《同沈諦簡至蓮居庵訪住持不遇,隨至報國院小憩》(沈諦簡) 武8.102 《秋雪山房遺稿》、《同沈詩城宿報國院》(沈詩城) 武8.108 《柳洲遺稿》、《歳暮報國院偕沈冰篁、胡滄來》(沈冰篁) 武8.110 《東城小録》、《杳然深處》錢塘沈大林明經映桂著《香粟齋詩鈔》(沈大林) 武8.120 《蓮宅編》、《冬曉尋東鄰詹去矝、唐玉琳、沈亮宸、李珥臣諸子》(沈亮宸) 武8.137 《甘泉郷人稿》、《曝書雜記》(沈小湖侍郎) 武8.139 《東城雜記》(沈大匡) 武8.183 《琅琊家乘》、《逸仲公傳》(沈去矜) 武8.199 《巏務山館集》、《雲棲蓮池祖師傳》(蓮池) 武8.199 《萬歷錢塘志》(袾宏) 武8.199 《康熙府志》(蓮池) 武8.199 《雲棲紀事》、《北門長壽庵放生池記》(袾宏) 武8.200 《武林石刻記》、《重建長壽院放生池碑記》(蓮池) 武8.209 《頻羅庵集》、《秋鴻館記》(沈祖喬) 武8.209 《杭郡詩續輯》(沈祖喬) 武8.217 《咸淳志卷十三》、《太乙宮》(沈該) 武8.230 《康熙仁和志》(沈朝宣) 武8.245 《悔庵學文》、《杭州南庵放
本文档为【沈氏文章摘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14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1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17-08-12
浏览量: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