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经济学框架

西方经济学框架

举报
开通vip

西方经济学框架西方经济学框架 第一章 引论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西方经济学包含的内容;西方经济学的变革;西方经济学的作用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 本章节包括8个知识点: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供求定理、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供给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5个,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供给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例题,选做课后习题,再查阅本科讲义和课堂讲...

西方经济学框架
西方经济学框架 第一章 引论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西方经济学包含的内容;西方经济学的变革;西方经济学的作用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 本章节包括8个知识点: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供求定理、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供给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5个,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供给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例题,选做课后习题,再查阅本科讲义和课堂讲解等方法和曲径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例题1】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需求曲线的移动 分析:要了解需求曲线的移动必须区别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两个概念 解题: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的变动,变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某商品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变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易错点:对需求和需求量概念混淆。 【知识点2】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例题2】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的关系 分析:要理解弹性的相关概念和划分 解题:首先要将弹性分五种情况讨论,即 ed>1,ed<1,ed=1,ed=0,ed=?。其次,对于富于弹性的商品,降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收入,因为降价导致商品销量增加而增加的收入要大于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收入。缺乏弹性正好相反。单位弹性对于厂商无影响。对于无弹性的商品,提高商品价格时销售收入将同比例与价格增加,降价时,销售收入将同比例与价格降低。对于无限弹性的商品,当提高商品价格时销售收入会减少为零,一般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因此厂商不会降价。 易错点:将商品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对应关系混淆 【知识点3】互补商品、替代商品和交叉价格弹性 【例题3】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商品,汽车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如何,汽车和飞机是替代商品,汽车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有何不同, 分析:从概念入手,分析商品之间关系的性质 解题:首先要解释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商品间关系的性质不同,替代品之间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正,XY两种商品,当Y商品价格提高或减少时,X商品的需求量也随之提高或减少,其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越强。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表示Y商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X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减少或增加,弹性系数越大,互补性越强 习题:一、名词解释 局部均衡: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局部均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他于1890年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使用,局部分析法也成了马歇尔经济学说在方法论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局部分析法是在分析的时候,只以一种商品为研究对象,假设其他事物不变的方法。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相对。法国瓦尔拉提出。它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则在生产要素的供给函数与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以及反映生产技术状况的生产函数为既定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互相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将各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这时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供销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现象间互相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反映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运动过程,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公式为 e=,(dx/dp)×(p/x) 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x为相应的需求量。 弧弹性: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 恩格尔定律: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它是政府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实行最高价格的目的:为了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保持人民生活的基本安定,并且体现国家的价格政策。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农产品、生猪等)在失去均衡时发 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该模型所描述的价格运动的图形貌似蛛网而得名。分为三种类型: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稳定型蛛网。三类蛛网模型的条件: (1)收敛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因为需求弹性大,表明价格变化相对较小,进而由价格引起的供给变化则更小,再进而由供给引起的价格变化则更更小。 (2)发散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3)稳定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二、简答题 1. 运用供求分析说明:(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2)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1)“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收年份,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 (2) 同理,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油价下降,造成损失。故要限制石油产量。 2. 粮食价格提高对猪肉的供给曲线有何影响,猪肉价格提高对猪肉销售量和猪肉供给曲线是否会发生影响, 粮食价格的提高将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因为粮价提高将使猪的饲养成本上升,进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猪肉量随之减少。猪肉价格提高将增加猪肉的销售量。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提高意味着增加猪肉这种商品的供应量将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因此生产者和销售者提供更多的猪肉上市,这表现为猪肉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但猪肉价格提高本身并不会对供给曲线的变动产生影响。 3. 试述微观价格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价格政策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采取的政策。价格政策包括许多种,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1)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的含义及特征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最低必须达到的价格。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实行这一价格的结果就是供过于求,必然产生部分剩余产品。为了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政府购买过剩商品,用于国家储备或用于出口。二是给消费者以补贴,如减免税收等,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或者由政府按照P1价格收购,却用P0的价格出售,差额由政府补贴。三是给厂商以补贴,为了销售产品,厂商按低于其成本价出售,政府为了支持该行业的生产,给予差额补贴,从而促进生产。 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最低限价和最低工资都属于支持价格政策。 ?支持价格的影响 支持价格如同所有经济政策一样,既有其有利作用,也有其不利作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支持价格的利大于弊。 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同时政府也为收购过剩的农产品而增加了财政负担。就最低工资而言,有利于维护低收入者的利益,但增加了劳动供给,减少了劳动需求,有增加失业的副作用。 (2)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的含义及特征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这类商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实行这一价格的结果是供给量小于需求量,该商品市场将出现短缺。这样,市场就可能出现抢购现象或是黑市交易。为解决商品短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但配给制只能适应于短时期内的特殊情况,否则,一方面可能使购物券货币化,还会出现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会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使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限制价格的影响 限制价格也有其有利与不利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价格政策是弊大于利,要谨慎使用。 限制价格的实行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也有不利作用: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三,价格水平不合理是社会风气败坏,官员腐败等不良风气的经济根源之一。 限制价格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使用,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政府可以采取限价政策。 4. 简述均衡及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在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可分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的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此时,既无剩余也无短缺。 (2)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自发进行的。均衡价格由市场上对立而又变动着的供求关系决定,在市场机制对供求进行自发调节的过程中形成。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从而导致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从而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这正是前述的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交叉作用的结果.它使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波动中逐渐趋于一致,并形成买者和卖者都能共同接受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的均衡价格。 P P D S E PE O Q Q Q E 三、计算题 1. 设需求曲线的方程为Q=10,2P,求其点弹性为多少?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解:根据点弹性的定义 dE = —(dQ/Q)/ (dP/P) p = —(dQ/dP)? (P/Q) = —(-2)?(P/Q) =2?(P/Q) 价格的调整与总收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弹性的大小有关。 d 若E <1,则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此时若提高价格,则需求量降低不太显著,从而总收p 益会增加; d若E >1,则表示需求富于弹性。此时若降低价格,则需求量会增加很多,从而总收益p 会增加; d若E =1,则表示单位需求弹性。此时调整价格,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p 2.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d=14,3P;Qs=2,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解: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Qd = Qs 也就是14-3P=2+6P 解得 P=4/3,Qs = Qd =10 D 需求价格弹性为E= -(d Qd /dP)?(P/ Qd)=3?(P/ Qd),所以,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 PD性为E=3*[(4/3)/10]=2/5 PS 同理,供给价格弹性为E=(d Qs /dP)?(P/ Qs)=6?(P/ Qs),所以,均衡时的供给弹PS性为E=6*[(4/3)/10]=4/5 P 3. 已知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a,b为正常数。 (1)求市场价格的市场需求价格弹性; (2)当a=3,b=1.5时的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量。 解:(1)由Q=a-bP,得DQ/DP=-b,于是Ed=-DQ/DP×P/Q=-(-b)P/Q=bP/a,b, 当P,P,时,Q,,a,b P,,于是E,(P,),,P,,,,,P, (2)当,,3,,,1.5,和E,,1.5时,有 E,,,P,,,,,P,,1.5 P,,3,1.5 P,,1.5 解得p,1.2 此时市场需求为,,,,,P,3,1.5*1.2,1.2 第三章 效用论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效用论,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5个:效用论,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知识点1】无差异曲线 【例题1】简述无差异曲线 分析: 必须理解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性质 解题:把无差异组合从表的形式转换为几何形式,并作出变量连续性假设,那就是无差异曲线。 (1)定义:无差异曲线,又称“等效用曲线”或“效用等高线”。它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为: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 ?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组成无差异曲线群。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意程度。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较高,离 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较低。 ?在同一平面上,无差异曲线决不会相交,也不会相切。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3)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完全替代 完全互补 易错点:不能完全理解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知识点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例题2】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分析:必须结合图形来解题 解题:(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替代效应是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总效应:消费者均衡的变动的总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 X 2A F a c b UU 12 X1 B G ,,XB,,,,,XXO 111 替代收入效应 效应 总效应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易错点:不能清楚的分别二者 【知识点3】消费者剩余 【例题3】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回答与这种方案有关的下列问题: (1) 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 (2) 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影响, (3) 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可采取什么补救的办法, 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 解题:可用提高自来水使用价格的方法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因为自来水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刺激厂商增加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其结果将使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或消除。 ?自来水使用价格提高后,用户实际支付的货币数额增加,反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总额与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之间差额的消费剩余将会减少。 ?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 ?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因自来水价格提高所引起支出的增加必然会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补救的方法,可选择给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给予价格补贴。 习题:一、名词解释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这种商品或劳务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量所增加的效用满足量。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边际效用随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即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是因为: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二是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作为理性的人,他一定会将该商品按顺序用于其重要性相继减少的各个用途上。 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X+PX=m。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该曲线的斜率1122 的绝对值=P/P 12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所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减少。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之所以会出现边际替代率递减现象,是由于消费者更喜欢多样化。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在减少,从而使得第一种商品相对充裕,而第二种商品变得更为稀缺。这样,在满足既定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第一种商品只能代替更少的另外一种商品。 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MU/MU= P/P和PQ+PQ=m 1,21212 1122 二、简答题 1. 简述预算线的变动的影响因素。 (1)收入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那么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将平行移动: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收入减少,预算约束线向原点移动。 (2)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不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比如,,不变而,,变动,那么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其与纵轴的交点而旋转:如果,,增加,预算线向左下方旋转;如果,,减少,预算线向右上方旋转。 2. 简述消费者剩余。 (1)定义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2)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数量-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数量 Q0CS,f(Q)dQ,PQ 00,0 例如:需求函数为 P=20-2Q d 当P=10元,Q=5,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为10×5=50 d 他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之和为: 5 ?(20-2Q)dQ=100-25=75 0d 消费者剩余为75-50=25 (3)消费者剩余的图形 P A 消费者剩余 B P 0 O Q Q0 3. 简述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 (1)总效用(TU)指从某商品消费总量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 TU,f(Q) 边际效用(MU)指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最后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TU(Q)用公式表示为; MU, ,Q TUQdTUQ,MU()(),,lim,Q,0QdQ ,(2)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 如果边际效用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为负时, 总效用减少。 三、计算题 (1)已知某人的生产函数U=xy, 他打算购买x和y两种商品,当其每月收入为120元,Px=2 元,Py=4元时,试问: (1) 为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如何选择x和y的组合, (2) 货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各是多少, 解: ? 因为MUx=y,MUy=x,由 MUx/MUy=y/x=Px/Py, PxX+PyY=120 则有 Y/x=2/3, 2x,3y=120 解得 X=30 , y=20 ? 货币的边际效用 MUm =MUx/Px=y/Px=10 货币的总效用 TUm= MUm×M=1200 (2)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为dY/dX=-20/Y的 点上实现均衡。已知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P=2,P=5,那么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XY少, 解:消费者的均衡的均衡条件为 -dY/dX=MRS=P/PXY 所以 -(-20/Y)=2/5 解得 Y=50 根据收入I=XP+YP,可以得出 XY 270=X*2+50*5 X=10 则该消费者消费10单位,和50单位, (3)某消费者A消费两种商品X1和X2的效用函数为U=,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 和P2,收入为M,请推到出消费者对X1和X2的需求函数。 解:构建拉格朗日函数为: L(X1,X2,,)=+ 则 +=0 +=0 =0 解得 X1= X2=,为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四、论述题 1.何为低档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低档物品是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物品。替代效应是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总效应:消费者均衡的变动的总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 (2)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A b F a U2 c U 1,,,X1B ,,XG ,,XBO 11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总效应 2. 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替代效应是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总效应:消费者均衡的变动的总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X2 A b U2F a c U ,,, X11,,XB ,,XG BO 11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总效应 3. 试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答: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 两者有明显的差异: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特点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 (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基数效用论表达为MUi/P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P/P。 1,212 二者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1)它们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需要,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2)它们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即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3)它们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4)它们推导得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第四章 生产论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厂商的目标,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数的生产函数,规模报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 【知识点1】边际产量 【例题1】短期中,厂商生产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 分析:理解边际报酬递减和可变要素的含义 解题: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第?阶段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第?阶段为边际产量为负值。在?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个区间。在第?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而在第?阶段,虽然变动要 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总产量。故,第?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 易错点:不能分别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知识点2】生产者均衡 【例题2】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分析:必须对二者的概念理解 解题:理性的经济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有其相似的地方。但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两者的行为理论又有所区别,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易错点:混淆二者的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3】生产函数 2【例题3】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10L—3L,其中L为雇用工人的数量。试求: (1)、厂商限定劳动投入量的合理区域, (2)、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P=5,现行工资率r=10,企业应雇用多少工人, L 分析:掌握生产函数类型的计算 解题:?由生产函数可以求得厂商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2AP=(10L-3L)/L=10-3L (1) L MP=10-6L (2) L 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即 AP=MP 时,决定最低的劳动投入量:将(1)、(2)代入, 10-3L=10-6L 得 L=0 LL 当边际产量为零,即MP=0时,决定劳动投入量的最大值: L 10-6L=0 得L=5/3 可见,该厂商的合理投入区为[0,5/3]。 ?厂商雇用劳动的最优条件为 P×MP=r5(10-6L)=10 L=4/3 即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4/3个单位。 LL 易错点: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导致不会解题 习题:一、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可能的生产要素组合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厂商使用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那么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f(L,K),其中,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y为产出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的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 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后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即一种生产要素对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并以RTS 表示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L,K 率:MRTS =- dK/dl. L,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 规模收益:规模收益是针对生产规模定义的,分析厂商投入结构不发生变动的条件下生产规模与相应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如果所有的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一倍,所生产的产量超过一倍,那么生产过程是规模收益递增的。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所生产的产量也恰好增加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所生产的产量增加少于一倍,则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二、简答题 1. 如何区分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列举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 生产函数不仅以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为前提,而且与厂商可以调整生产要素的时间有很大关系。如果某些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则此时厂商处于生产的短期,相应的生产函数就是短期生产函数。常以资本投入量不变,劳动投入量变动的生产函数作为短期生产函数的例子。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厂商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则生产处于长期,此时的生产函数就是长期生产函数。常以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同时变动的生产函数作为长期生产函数的例子。 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αβy=f(L,K)=A LK(A,α,β>0) 其中,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y表示这些投入量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A表示现有的技术水平;α是劳动对产出的弹性值;β是资本对产出的弹性值。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产生的原因。 边际收益之所以会出现递减,直观的解释是,在固定的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当变动要素数量较少时,固定投入量相对过剩,增加变动投入量将有助于充分利用固定投入。但当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变动投入出现相对过剩,从而边际产量呈递减的趋势。 3.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TP、AP、MP都经历一个先递增而后递减的过程。 LL 在边际收益递增阶段,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递增的,直到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总产量增幅减小,但仍然增加,直到边际产量减为0;继续增加投入,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递减。 其次,MP曲线和AP曲线一定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MP >AP,AP递增,LLLLL L相交后MP < AP,AP递减。 LL L 再次,当MP=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L 4. 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原因。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一单位生产要素对另一种要素边际替代率的大小取决于这两种要素的相对边际产量,即 MRTS =- dK/dL=MP / MP L,KL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 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因此随着一种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量是递减的。 5. 分析边际收益、规模收益和规模经济三者的区别。 边际收益即边际产量,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规模收益是针对生产规模定义的,分析厂商投入结构不发生变动的条件下生产规模与相应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厂商的生产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 三、计算题 1/22/3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24LK,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1和r=2。试求: Lk (1)、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2)、如果资本的数量K=27,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3)、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 解:?根据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 MP/r=MP/r LLKK-1/22/31/2-2/3得(12LK)/1=(16LK)/2 得2L=3K,即为劳动与资本最优组合。 ? ?短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二方程组所决定: y=f(L,K) c=rL+rK LK 1/22/3 即 y=24L×27 c=L+2×27 2解得c=(y/216)+54 ?长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三条件方程组所决定: y=f(L,K) c=rL+rK MP/r=MP/r LKLLKK1/22/3即 y=24LK c=L+2K 2L=3K 6/72/7从生产函数和最优组合这两个方程中求得L=y/1536 6/72/7和 K=(2/3)×(y/1536) 2/7代入到第二个方程中得到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c=5/(3×1536) 四、论述题 运用生产理论分析说明理性的厂商应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理性的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在长短期中,由于存在生产要素的可调整性问题,因此厂商在长短期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行为是有所区别的。具体的讲: (1)短期中,如果考察的是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其合理投入量应选择在第二阶段,即在该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要素 的投入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要素投入增加到这一阶段。至于在第二阶段中的哪一点为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点,取决于投入的该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该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为其付出的边际成本(该要素的价格)时,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该要素的数量。 (2)长期中,如果考察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成本),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边际技术替代率,P/P时,所确定的两种要素的数,, 量即为最优组合。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两者相切之点所对应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当要素价格或成本变动时,等产量和等成本线会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的轨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至于理性的厂商应选择生产扩展线上的哪一点,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报酬情况。 (3)当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生产规模的确定要视收益情况而定。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增加;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减少,直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到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厂商选择适度规模时,其基本原则MR=MC不变。 第五章 成本论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成本的概念,短期产量和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成本函数的计算,短期产量和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总成本、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1】成本 【例题1】有关成本之间的概念 分析:明白各种成本之间的含义 解题: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量而购买生产要素的总费用。 注意以下几组成本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实际支付的费用,是一种历史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机会所带来的成本,它是由其他机会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加以衡量的。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如机器厂房设备的折旧,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支出。 隐性成本是指厂商使用自己的生产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机会成本。 总成本是指所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是一种行为的当事人因该行为而需要支付的成本;而社会成本则是一种行为给全社会造成的成本。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依照考察的时期内厂商是否能够对所有的生产要素加以调整,成本被区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易错点:各种概念之间的混淆 【知识点2】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 【例题2】分析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分析:对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综合理解 解题: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也就是说,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由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最低短期成本所构成的,即长期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LTC 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也就没有总成本,其变动趋势也是随着产量增加,开始增加较快,以后增加较慢,最后又增加较快。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长期边际成本LMC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它是那一条曲线的斜率。但LMC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不过,在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相切的地方,这一产量相应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恰好与那一短期成本曲线相应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知识点3】短期产量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 【例题3】短期产量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的关系 分析:注意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解题: C TC TPC L B TVC TPL TFC A O 每期产量 (a) APL4 6 9 L MP L ? ? ? A′AC MC ′ B′ AVC AFC AC C′ AP L AVC O AFC L 4 6 9 MP (b) Q QQL12 3 每期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 总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 习题:一、名词解释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在经济学里,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包含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如给工人支付的工资,为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货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它们可以从企业的会计账簿上得到反映。隐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薪金,生产中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厂房、机器等。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性成本包含在内。 对于许多小规模工商企业而言,隐性成本所占的比重相当高。例如,自己投入劳动的工资,投人资金的利息,自己的用于经营的房屋的租金等。我国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安排的时候(通常都没有计算自己投入劳动的工资,如果考虑农民进行生产的隐性成本,就容易理解民工潮的兴起了。 对于许多大企业而言,最主要的隐性成本是投入资金的利息。如果汁算这部分隐性成本(也就容易理解国企改革的迫切性了。 规模报酬:所谓规模报酬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等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由于企业只有在长期中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因此,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具体来说,规模报酬的变动存在三种可能性 :首先,如果所有要素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也带来产出的同比例增加,称为规模报酬不变;其次,如果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带来产出更大比例的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递增;反之,则称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也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假设生产函数如式(4-13)所示,即: Q=f(L,K) 当劳动L和资本K同时增加一个大于1的倍数α,产出增加到f(αL, αK),因此,规模报酬将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如果f(αL,αK)> αf(L,K),表示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要素增加的速度,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 如果f(αL,αK)= αf(L,K),表示产量增加的速度等于要素增加的速度,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 如果f(αL,αK)< αf(L,K),表示产量增加的速度小于要素增加的速度,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 利用齐次生产函数,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某厂商生产规模报酬的变动情况。假设生产函数为Q=f(L,K),ALαKβ,如果将L、K增加λ倍,则有: A(λL) α (λK) β =λ(α+β)A LαKβ =λ(α+β)Q 显然,当α+β,1时,该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α+β>1时,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反之,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本章第一节提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实际上是指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二、简答题 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定义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会出现规模经济。它主要是针对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一种独特的规模和成本结构,进而营造出强大的先行者优势 (first—mover-advantage)而言的。由于规模经济本身对企业的资金、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由它造就的竞争优势很难被一般性的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判断可以从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两方面进行。 (2)内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范围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因为在一定的经营规模区间,经营规模的批量增长可以使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管理费用、固定资本费用、交易费用等减少。同样,范围经济也包括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而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3)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本产业的扩大和企业所在地基础设施及其他产业企业的增加,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及收益增加。换句话说,也就是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于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范围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达到成本的节约。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产生根源 (1)在企业内部更加有效率地使用设施和技能,使得企业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市场的开发,从而使大企业的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各种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 3(规模并不总是越大越好 4(多元化是否就等同于范围经济 2. 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s)又可称作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s),是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创始人布鲁斯?汉德森(Bruce Handersen)于1966年提出的。它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对所从事的岗位或工作的熟悉程度、经验积累乃至感情会越来越深,从而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种经验不会永远增加,随着时间推移,经验的积累也将越来越慢,直至停止。 简单来说,学习(经验)曲线意在表示单位产品 平生产时间同所生产的产品总数之间的关系。学习(经 均验)曲线理论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在生产制 成造方面,学习曲线可以用来估计产品设计开发时间和 本 生产时间,同时也可以用来估计某一个产品的成本。学习曲线 图4?25为某企业学习曲线图。横轴表示企业所生产 的机器的累积批量,纵轴表示生产每批机器所需的劳 O 动时间。每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累积产量 产成本,因为所需的劳动时间越少,生产的边际成本学习曲线 和平均成本就越低。 2(学习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学习曲线基于以下三条假设: 第一,每次完成同一性质的工作后,下次完成该性质的工作或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将减少; 第二,单位产品生产时间将以一种递减的速率下降; 第三,单位产品生产时间的减少将遵循一个可预测的模式。 β 学习曲线的数学表达式通常为: y=a+bx 式中 x——可生产的产出的累积单位 y——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常数,b—常数 β——常数,,1?β?0 当x,1时,y,a+b表示生产第一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当β=0是,意味着当累积产出水平上升时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保持不变,因此学习效应就不存在。当β为负数时,如果x不断变大,y将趋近于a,从而a代表所有的学习发生之后单位产出的最低劳动投入。β的值越大,学习的作用就越重要。当β等于0.5时,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相应降至与累积产出的平方根相等。这一学习程度可以在企业变得更有经验时真正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3. 机会成本与经济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们知道,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物品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定量,也就是说,当生产要素被用于一种产品生产时,它就不可能被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即失去了这种资源可能用于其他产品生产所能获得收益的机会。当资源稀缺,且这种资源具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用途时,就需要考虑机会成本。由于经济分析中更注重机会成本,我们也因此把机会成本称为经济成本。显然,厂商经济成本应该等于厂商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之和。如果用公式表示厂商的经济成本,则有: 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正常利润 三、计算题 21. 已知某厂商总成本函数为,试求: TCQQ,,,300005 (1)Q=3时,试求TFC,TVC,AFC,AVC,AC和MC (2)Q=50,P=20时,试求TR,TC和利润或亏损额。 2解:(1)已知企业总成本函数为 TCQQ,,,300005 所以TFC,30000 2 =6 TVCQQ,,5 AFC=30000/Q=10000 AVC=TVC/Q=5-Q=2 AC=TC/Q=(30000/Q)+5-Q=10002 =-1 MCdTCdQQ,,,52 (2) 当Q=50,P=20时 TR=P×Q=1000 2 =27750 TCQQ,,,300005 ,,,TRTC=1000-27750=-26750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亏损,亏损额为26750。 2. 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总生产 32TPLLL,,,,0.1612函数:,试求: (1)劳动的平均产量AP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L (2)劳动的边际产量MP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L (3)平均可变成本AVC最小(平均产量APL最大)时的产量 (4)假定每人工资为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最大时雇佣用的劳动人数 32TPLLL,,,,0.1612解: 已知:总产量 (1)因为:平均产量AP=TP/L; L 32,,,0.1612LLL2所以 APLL,,,,,0.1612L 求平均产量AP最大,以L为自变量对上式进行求导,同时令其为零,即: L ,AP/,L=,0(2L+6=0 L 0(2L=6 ;L=30 所以劳动的平均产量AP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30。 L 32dLLL(0.1612),,,2(2)因为:MPLTPLLL,,,,,,,,0.31212 dL 求MP最大,以L为自变量对上式进行求导,同时令其为零,即: ,MP/,L=,0(6L+12=0 L 0(6L=12; L=20 所以,劳动的边际产量MP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20。 L (3)又知:平均变动成本AVC最小,即平均产量AP最大;由(1)问得知平均产量APLL 最大时雇佣劳动人数为30,则:平均变动成本AVC最小时的产量为: 32TPLLL,,,,0.1612 =,2700+5400+360=3060 所以平均变动成本AVC最小时的产量为3060。 (4)又知,工资W=360,价格P=30 根据利润π=TR,TC=P×Q,W×L 32 ,,,,,30(0.1612)360LLLL 32,,,,,3180360360LLLL 32,,,3180LL 求利润最大,以L为自变量对上式进行求导,同时令其为零,即: 2 ddLLL,,,,,93600 L=40 利润最大化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40。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厂商和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厂商与行业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与行业的长期均衡。本章考生需掌握的内容有: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为一条水平直线,由此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因此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厂商利润 最大化的均衡条件P=MC。在短期均衡中,可能出现继续生产、停止生产和关闭点三种情况;2.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因此,在长期中,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且厂商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3.与短期不同,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二是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三是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知识点1】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 【例题1】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 分析:行业与厂商要注意区别 解题:1(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 其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京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原因在于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不变的。水平的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内,成本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提供产量,这个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市场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但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均衡价格。 2(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增的。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随着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长期供给价格是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还引起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化。成本递增行业是我们常见的行业,因而,一般而言行业的长期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3(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 习题:一、名词解释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卖价与他实际获得的产品卖价的差额。就单个生产者而言,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就整个市场而言,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以上、市场价格以下部分。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的情况,也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o(4)信息是完全的。 消费者统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简答题 1.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MR=MC。或者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图中的横轴代表产量Q,纵轴代表价格P。(见教材图)厂商经营活动中的生产成本状况用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来表示,厂商的销售收益状况用厂商所面临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表示。根据MR=MC的均衡条件,SMC曲线和MR的交点E便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涸的均衡点,相应的最优产量为Q。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可以写成:MR=SMC。其中MR为边际收益,SMC为短期边际成本。在短期均衡时,厂商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能蒙受最小损失。 (3)(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可以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因为AR,MR,P,所以该均衡条件也为:P,SMC,均衡条件表明:完全竞争厂商为了获得短期的最大利润,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商品的价格和边际成本相等。 从式中P=SMC(Q)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短期均衡点上都存在厂商的产量和商品的价格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种关系表示为:Qs,f(P),这就是完全党争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显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必定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图见教材所示) 2.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且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1)(由于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对厂商长期均衡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长期内,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可以获得利润,则会吸引其他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随着新厂商的加入,行业的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市场价格会一直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相反,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是亏损的,则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就会自动退出生产。随着原有厂商的退出,行业内厂商的数目就会减少,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市场价格会一直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最后,由于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都处于一种既无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也就停止了,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便处于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2)(厂商结合生产规模的调整与行业内厂商数目的调整来实现长期均衡 前面的分析衷明,长期内市场的商品价格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所引起的行业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因面单个厂商在每一个变化了的价格水平上,调整生产规模使其满足MR,LMC的均衡条件。在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单个厂商最后必然将生产规模调整到与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所要求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优生产规模水平。 (3)(长期均衡的条件: LMC=SMC=MR=AR=P=LAC=SAC 3.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并说明短期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在短期均衡中,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亏损,但仍然继续生产。 ?厂商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生产不生产的结果是一样的,该均衡点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将停止生产。 由此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行业供给曲线是的单个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的加总,形状与单个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相似。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博弈论初步,本章考生需掌握的内容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及其特征;垄断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线;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博弈论初步 【知识点1】不完全竞争市场 【例题1】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及其特征 分析:熟悉各种市场类型的特点 解题: 市场类型 厂商数目 产品差别程价格控制程厂商进入产现实中接近 度 度 业难易 的行业 垄断 一个 唯一产品,无很大,但常受不能 公用事业 替代品 管制 垄断竞争 很多 有些差别 有一些 比较自由 零售业 寡头 几个 有或没有差相当有 有限 汽车制造业 别 易错点:各种市场类型混淆 【知识点2】价格歧视 【例题2】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和价格歧视的分类。以分割市场为例说明价格歧视 分析:能够清楚理解价格歧视的原因和分类 解题:垄断厂商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可凭借其对市场的垄断力量实行价格歧视。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 ?完全价格歧视或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 余。 ?二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厂商利润会增加,部分要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此时生产可能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产量。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依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 考察垄断厂商在两个分割市场上采取的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会把每个市场上的产量确定在等于其生产的边际成本之点。因此,在分割市场上,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MR(y)=MR(y)=MC(y+y) 112212 易错点:概念生疏,不会解题。 【知识点3】垄断竞争厂商 【例题3】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有何特点, 分析:掌握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是垄断竞争曲线中的 解题: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 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一般关系: ?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d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D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 d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的预期产量,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d和D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 ? d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曲线的弹性, d比D平坦。 易错点: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不能分清,也不能明白其作用。 【知识点4】古诺模型 【例题4】简述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 分析:古诺模型的由来、含义、作用和计算 解题:(1)假设: (a)只有两个企业,生产同质产品; (b)假定生产成本为零; (c)共同面临的市场需求函数为线性; (d)一个企业A先进入市场,B随后进入;各企业在假定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决定能够给自身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2)几何说明,如图4-1所示: PP FF11PPHHPPGG22 QQ11QQ22 OOQ QA企业率先进入市场时,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A企业生产市场需求的一半;这时,B企业进入市场,B企业生产留下的市场需求的一半。 A调整产量为市场需求3/4的一半,而B生产余下的5/8的一半即5/16; A的产量下降,而B上升; „„直至各生产市场需求的1/3,并形成了均衡。 该模型还可以推广为M个寡头,各生产市场需求的1/(M+1)。 (3)反应函数: 如果把企业的这种选择,根据另一企业既定选择作出自身选择称为一种反应,那么,其行为可以用一反应函数给予描述。如图4-2,例如: 需求函数为Q=1500-p; QQ15001500BB 反需求函数p=1500-Q=1500-Q-Q; AB 在无成本时有: π=(1500-Q-Q)Q AABAQQAA π=(1500-Q-Q)Q BABB 在最大化利润时有: 750750500500 ,QQ,BBA,1500,2Q,Q,0 AB,QA 50050075075015001500,,B ,1500,2Q,Q,0BA,QB 解这一对方程有: (图4-2) Q=(1500-Q)/2 AB Q=(1500-Q)/2 BA 这就是一个企业的产量已定时,另一个企业的反应函数;两企业的反应函数的交点就是均衡解。 (4)缺陷:假定了厂商以对手不改变产量为条件。 易错点:看到不熟悉的东西往往心里产生抵触 【知识点5】计算 【例题n】假定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1:P=4-0.05Q,厂商的边际成本保持在1的水平上 (1)在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此时产品的价格定多高? (2)假定支付10元的广告费,使需求曲线移动到D2:P=6-0.1Q.试问该厂商作广告是否合算? 解题:解:(1)因为平均收益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所以, 2TR=PQ=4Q-0.05Q MR=4-0.1Q 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由MR=MC得出: 4-0.1Q=1 1 Q=30 1 价格根据平均收益来确定: P=4-0.05*30=2.5 1 (2)在市场需求曲线为D2的条件下,重复上述运算,得到: Q=25 2 P=3.5 2 进而广告宣传后获利的数额为:PQ-PQ-10=25*3.5-30*2.5-10=2.5>0 1122 所以,做广告合算。 易错点:不会计算 习题:一、名词解释 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同一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其市场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决策时不考虑对手的反应;?厂商进入和退出较容易;夫妇;?行业存在着模仿。 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又称为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又称为市场份额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其典型特征是厂商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以至于厂商的决策要考虑对手的反应。 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 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 占优策略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选择。一般的,在一个n人对策 *G=(S,S,„Sn;u,u,„,u)中,假定Si和Si’是第i个局中人可行的策略,1212n 如果对其他局中人的任意策略选择,有: ***u(S,„,S,Si,Si+1,„,Sn)?u(S,„,Si-1,Si’,Si+1,„,Sn), i1i-1i1** 则称Si是第i个局中人相对于Si’而言的严格占优策略,而称Si’是相对于Si的劣 *策略。如果对所有的可行的策略Si’上式都成立,则称Si是第i各局中人的严格占优策略。 *在对策G中,如果对所有的局中人i,Si是他的占优策略,那么所有局中人选择的策略组合 **(S1,„,Sn)被称为该对策的占优策略均衡。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 微观经济学认为,厂商行为是利己的,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为达到这一目的,厂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一条件不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市场。所以MR=MC是市场均衡的一般条件。 这一原则可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收益是厂商出售产品的收入,收益函数R=R(Q),表 示收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成本函数C=C(Q),表示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π代表利润,则按照定义:π=R(Q),C(Q),要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dπ/dQ=0,即dπ/dQ=dR/dQ-dC/dQ=0。所以,dR/ dQ=dC/dQ,即MR=MC。 如果MR,MC,这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增加生产有利可图,结果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到二者相等时,厂商才不再增加生产。 如果MR,MC,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由于亏损,厂商减少生产,直到MR=MC。 只有在MR=MC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获得最大利润。 2. 垄断市场的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有何区别, 垄断市场只有一家厂商,因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便为市场的需求曲线。这决定了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同完全竞争厂商一样,垄断厂商生产的目的也是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垄断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产出数量,并同时决定价格。因此,均衡时MC=MR,但是由于AR=P, MRLAC。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生产的调整一般可以有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垄断厂商在短期是亏损的,但在长期,又不遵在一个可以使它获得利润的最优生产规模,于是厂商退出生产。第二,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它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获得利润。第三,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在长期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后两种情况下,垄断厂商的情况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进出不受限制,因此在长期均衡时,厂商不能获得超额利润。而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垄断厂商的利润在长期不会因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 3. 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就像一个完全的垄断者那样决定自身的产量和价格。略微不同的是,垄断竞争厂商行为的结果要受到其他厂商的行为的影响,导致单个厂商重新调整产量和价格。 具体的说,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在假定其他厂商不变条件下得到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d,确定相应的边际收益,并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依照自己的需求曲线确定价格。所有的垄断竞争厂商都会采取相同的行动,结果市场价格位于市场份额曲线D而不是单个厂商自己的需求曲线d上。对应于这一市场价格,单个厂商会不断的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和价格。因此,只有当单个厂商最优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位于它自己的需求曲线d与市场份额曲线D的交点时,厂商才不会变动原有的产量。此时,垄断竞争厂商处于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垄断竞争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并且在短期均衡产量上必定有d=D。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对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要素进行调整,从而长期成本是其进行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厂商面临的外部条件也会因为厂商的进入或退出而发生改变。以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为例。超额利润的存在导致其他行业的厂商进入,从而使得单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D降低。只有当单个厂商按自身的曲线d确定的均衡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使得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时,厂商及市场才不会进一步调整。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 AR=LAC=SAC,D与d也相交于均衡点。 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就像一个完全的垄断者那样决定自身的产量和价格。略微不同的是,垄断竞争厂商行为的结果要受到其他厂商的行为的影响,导致单个厂商重新调整产量和价格。 具体的说,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在假定其他厂商不变条件下得到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d,确定相应的边际收益,并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依照自己的需求曲线确定价格。所有的垄断竞争厂商都会采取相同的行动,结果市场价格位于市场份额曲线D而不是单个厂商自己的需求曲线d上。对应于这一市场价格,单个厂商会不断的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和价格。因此,只有当单个厂商最优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位于它自己的需求曲线d与市场份额曲线D的交点时,厂商才不会变动原有的产量。此时,垄断竞争厂商处于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垄断竞争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并且在短期均衡产量上必定有d=D。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对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要素进行调整,从而长期成本是其进行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厂商面临的外部条件也会因为厂商的进入或退出而发生改变。以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为例。超额利润的存在导致其他行业的厂商进入,从而使得单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D降低。只有当单个厂商按自身的曲线d确定的均衡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使得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时,厂商及市场才不会进一步调整。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 AR=LAC=SAC,D与d也相交于均衡点。 4. 简述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说明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作出解释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如图4-3 所示: PPDD SMC2SMC2 ddSMC1SMC1BB FF dd GG MRMRDDQQ (图4-3) 在B点的价位上,单个厂商提价而其他厂商价格不变;而单个厂商降价则其他厂商也同比降价。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d在B出发生弯折,弯折的需求曲线形成了不连续的边际收益曲线。 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如图所示。厂商将继续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数量。但是,我们注意到,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边际收益的断点处相等时,只要边际成本的变化不超过一定幅度,就不会影响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5. 简述卡特尔模型的含义。 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很容易形成勾结。卡特尔是以明确的价格和产量等形成规定下来的组织。这类组织的行为目标通常是整个组织的利润最大化。典型的卡特尔组织是石油输出组织。 由于有明确的规定,卡特尔组织往往以一个垄断者的身份出现,根据卡特尔组织面临的需求曲线确定这个组织的边际收益率曲线,并将各个成员的边际成本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出卡特尔边际成本曲线,再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 在确定卡特尔的总产量之后,卡特尔组织会按照事先达成的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向各个成员分配产量。一般说来,为了整个卡特尔组织的利润最大化,卡特尔组织会按照所有成员的边际成本都相等的原则分配产量。即: MP(Y)=MCi(y) i=1,2,„,n i 其中,Y=y+y+„+y是卡特尔的总供给量。但是,由于各个成员的经济实力不完全相同,从12n 而获得产量配额的机会也不均等。 为了使得产量约束有效,卡特尔组织往往要制定对违反卡特尔有关产量限定的厂商进行惩罚的措施。 6.什么是博弈论,一个对策模型有哪些要素, 博弈论又名对策论,游戏论。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互动关系的游戏中参与者各自选择策略的科学,换言之,是研究机智而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学科。博奕论把这些复杂关系理论化,以便分析其中的逻辑和规律,并对实际决策提供指导或借鉴。 一个对策模型至少需要三个要素:(1)博弈或游戏参加者。博奕论分析假定参与者都是机智而理性的。(2)行动或策略空间。博奕参与者必须知道他自己及其对手伙伴的策略选择范围,并了解各种策略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可评价优劣高下的决策行为结果。博弈论用数字表示这类结果,并称之为支付(Payoff)。上述3部分描述了一个博弈的规则或结构。 7. 为什么会存在囚犯困境问题, 著名的“囚徒的困境”游戏,从博弈论角度看,这是一个存在支配均衡的博弈:因为对囚犯A,B来说,无论对方如何选择,“坦白”都是各自的最优选择。该博弈的三要素如下图所示: 囚犯B 揭发 坦白 5,5 -1,6坦白 B B 囚犯A 揭发 6,-1 0,0 B B 虽然从两名囚犯共同利益看,最好的选择是合作,即同时选择保持沉默,然而,由于猜忌,试图获得更大好处(3个月刑期)等竞争性动机阻碍了他们达到更好的互利选择,他们面临“囚徒的困境”。我们将看到,寡头垄断厂商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 8.简述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 在自然垄断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造成垄断厂商的高价格、高利润以及低产出水平等经济效率的损失。所以,一些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情况的公用事业、通讯业和运输业都处于政 府的管制之下。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成本定价 (1)边际成本定价法 (2)平均成本定价法 (3)双重定价法 第二、资本回报率管制 9.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减少的现象。 外在经济指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的产量也会增加,但行业中每个厂商的成本降低。 外在不经济指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的产量也会增加,但使得行业中每个厂商的成本增加。 三、论述题 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 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形状及其在长期均衡时与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关系的分析,可比较不同类型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水平和长期均衡产量水平。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 一个行业在长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也是判断该行业是否实现了有效的资源配置的一个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实现了P,LMC,而其他类型市场的厂商的长期均衡时都是P,LMC,它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商品供给不足。 此外,对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垄断市场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厂商利用垄断地位就可以长期获得利润,所以,垄断是不利于技术进步的。另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高额的垄断利润所形成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垄断地位对垄断利润的保持,都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 关于规模经济。在有些行业的生产中,寡头厂商和垄断厂商的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关于产品的差异。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上完全相同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偏好,垄断竞争市场上多样化的产品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产品差别寡头市场的情况与垄断竞争市场相似。 关于广告支出。垄断竞争市场和产品差别寡头市场上都有大量的广告,一方面,广告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过于庞大的广告支出浪费了资源和提高了销售价格,且有些夸张的广告还给消费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计算题 已知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Q=50-3P。 (1)、试求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 (2)、若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4,试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 解:(1)由需求曲线得 P=(50-Q)/3 2从而 TR=PQ=(50Q-Q)/3 MR=50/3-Q×2/3 (2)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又MC=4, 于是 50/3-Q×2/3=4 Q=19 代入到反需求函数中得到 P=(50-19)/3=31/3 第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本章节包括8个知识点:生产要素供给,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买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分配理论概述,欧拉定理,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各类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引致需求。 【知识点1】各类型市场使用要素的原则 【例题1】各类型市场使用要素的原则 解题:6、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要素市场均衡时满足MR?MP=r。 7、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情况下,要素市场均衡时满足MP?p= MFC。 8、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情况下,要素市场均衡时满足MR?MP= MFC。 易错点:不易记清 【知识点2】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 【例题2】为什么在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没有明显的要素需求曲线, 分析:,确切理解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的含义 解题:以劳动要素市场为例。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增。换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这时,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使用量,根据劳动最优使用量,可以在劳动供给曲线上确定唯一的一个劳动供给价格。除非劳动供给曲线发生变化,否则根据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原理只能决定一对劳动价格和劳动需求量;如果劳动供给曲线发生变化,劳动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发生变化,很可能导致同一个劳动要素价格对应不同的劳动需求量,因此买方垄断条件下,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易错点:买方垄断与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混淆 习题:一、名词解释 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边际产品价值: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一定的产量增加量,而这些要素以不随单个厂商产量变动而变动的价格出售。因此,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P=p?MP。 边际收益产品: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要素的边际收益之积,即MRP=MR?MP 欧拉定理:欧拉定理用公式表示为:Y=MPL+MPK。该公式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规LK 模报酬不变,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能够分配完社会总产品。因此,欧拉定理也被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 边际要素成本: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即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者,在产品市场上是竞争者。由于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不再是完全竞争者,故要素价格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从而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要素价格,通常用MFC表示,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会增加的成本。MFC=W(L)+L*dW(L)/Dl. 要素供给:要素的供给即要素的供给量如何随着要素价格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也可以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由于要素所有者拥有的资源总是一定的,全部既定资源中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剩余部分即自用,因而要素供给问题其实是要素所有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上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显然,两种用途上分配的原则应是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二、简答题 1.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有何不同, 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VMP曲线,而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指整个行业对某种生产要素的总需求曲线。这条总需求曲线是和产品市场需求曲线不一样,不能直接将行业中所有单个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简单加总。 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会导致所有厂商对该要素需求的增加并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当生产要素规模扩大后,产品的总供给会相应增加,如果市场需求不变,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而产品价格的下跌则又会导致对要素需求的减少。这时,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因此,在新的价格下,整个市场对该生产工具要素的总需求要比单个厂商对该要素需求的简单加总要小,是个别厂商要素需求曲线左移动后的总和。经济学上把这种由于产品价格下降所造成的对单个厂商要素需求的影响称为“外部效应”。 2. 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假定劳动要素L的边际产品为MP,资本要素K的边际产品为MP,LK则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各自所得的实际报酬分别为MPL、MPK,根据欧拉定理,上述全部要LK 素的实际报酬等与社会总产品,用公式表示为:Y=MPL+MPK。该公式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LK 上,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能够分配完社会总产品。因此,欧拉定理也被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 欧拉定理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是合理的。 3.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 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用于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所以,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都是正常物品;闲暇与其他商品不同,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变动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对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增加对其他商品的消费,通过消费替代以实现相同的效用,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4.为什么在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没有明显的要素需求曲线, 以劳动要素市场为例。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增。换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这时,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使用量,根据劳动最优使用量,可以在劳动供给曲线上确定唯一的一个劳动供给价格。除非劳动供给曲线发生变化,否则根据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原理只能决定一对劳动价格和劳动需求量;如果劳动供给曲线发生变化,劳动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发生变化,很可能导致同一个劳动要素价格对应不同的劳动需求量,因此买方垄断条件下,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5.土地市场的均衡和地租的决定 所谓地租,是在一定时期内里利用土地生产力的代价,或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提供劳务的报酬,它由土地市场上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作为一种自然禀赋的特定资源,土地的供给具有固定性、缺乏弹性的特点,因而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假设开始时土地供给量固定不变为Q,对土地的需求曲线为D,从而地租为0;后来由于技术进步使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由于人口增加使粮食需求增加,从而粮价上涨,对土地的需求曲线便开始往右移动,从而地租开始出现。因此可以这样来说明地租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稀少,供给有限。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时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土地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粮价提高。如果技术不变,则地租就由土地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产生,且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上涨。 三、计算题 1.假定劳动是某厂商的唯一可变的要素投入,劳动的生产函数是,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完全竞争的,如果工资率W=2,试求: (1)当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时,假定产品价格为P=4,那么,厂商对劳动的最佳投入是多少, (2)当厂商在产品市场是完全垄断时,假定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5-0.1q,那么,厂商对劳动的最佳投入量为多少, 解:(1)当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时,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 ,厂商根据VMP=MFC=W原则来确定要素投入量,所以有:2,L=1,即最佳劳动投入为1 (2)产品市场为非完全竞争时,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 MRP=MPP*MR= 由厂商的需求曲线和价格水平可以求得厂商的产量q=10.厂商根据MRP=MFC原则确定要素投入量,因为此时厂商收益最大而亏损最小,MRP=W L=2.25 2.假定某一特定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s=800W,这里Ls为劳动供给的小时数,劳动的需求函数为Ld=24000-1600W。计算均衡的工资和劳动小时。 答: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时,有800W=24000-1600W,所以均衡的工资为W=10元,单位劳动价格为800,所以均衡劳动量为L=800?10=8000。 四.论述题 1.以劳动市场为例,说明产品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消费者供给劳动的最优选择可以概括为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劳动者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假定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在产品卖方垄断市场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由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决定,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且低于边际产品价值。 现在假定厂商是要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者,与其他厂商一样,买方垄断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是边际要素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由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卖方垄断,故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考察,由于厂商是惟一的买主,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有鉴于此,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不再是不变的数值,而是随着厂商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增,结果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MFC高于要素的平均成本,即要素供给曲线。这是因为,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不仅需要支 付该单位的费用(价格),而且会引起所有要素的价格提高。 W MFC W(L) WE 1 VMP MRP 0 L L1 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决定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产品卖方垄断、要素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不仅要决定要素使用量,而且决定支付的要素价格,在这里,厂商根据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要素成本相等的条件决定要素使用量L,同时在要素供1给曲线上支付这一使用量下可能的最低价格W。 1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供给曲线,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小于边际产品价值,因而其要素使用量更少,支付的价格更低。 2. 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试加以分析.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雇佣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数量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利润最大化,厂商每使用一单位数量的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必须等于该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厂商则增加使用。依照定义,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该单位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因而使用该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出卖后获得的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价值,即边际产品乘以边际收益。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临着既定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这时,厂商使用任何数量时,每单位的要素所花费的成本都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由于产品的价格既定,所以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的价格,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样随着劳动的价格(工资率)的变动,厂商依照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决定雇佣劳动的数量。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在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出卖使用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时面临市场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这就使得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低于边际产品价值。在要素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会根据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价格的条件决定劳动使用量。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它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从而在既定的劳动价格及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 件下,厂商雇佣劳动数量的原则仍然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方便起见,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与以上两种市场结构不同,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增。换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这时,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决定劳动的使用量,并把劳动的价格确定在比边际要素成本更低的劳动供给曲线上。由于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决定劳动价格,所以在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本章节包括7个知识点: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经济效率,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福利函数。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函数。 【知识点1】交换经济与一般均衡 【例题1】利用埃奇沃斯框图说明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分析:利用图形,紧扣概念,掌握信息 解题:纯交换经济是指只有交换而没有生产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商品的总量是既定的,分别为X、Y;两种商品的价格为p和p。假定第一l212个消费者拥有的第一种商品的数量为W,拥有的第二种商品的数量为W;消费第一种商品AA12的数量为X,消费第二种商品的数量为Y,因此有pX+pY=pW+pW,该方程构成第一个AA1A2A1A2A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同理,第二个消费者拥有、消费的商品的数量记为B。 Y B2 WOBB 1W X AB1P WB E X A 2WO AAY A 很显然,当把两个消费者均衡置于埃奇沃斯框图中时,见图6-1,两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重合。如果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初始点旋转。对于两个消费者而言,在这一预算约束条件下,当该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时各自处于局部均衡。对于第一种商品来 11 说,第一个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的最优消费量满足X+ X=W+W时,则第一种商品市场均AB AB 衡,第二种商品也同样。但在图中不难发现,只要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第二种商品 也一定处于均衡,此时,两个消费者选择的最优点重合。由此决定的价格(事实上是相对价格)即为一般均衡价格。 易错点:不理解消费者拥有商品量和消费的商品量之间的联系,不能准确构建等式。 【知识点2】市场机制的作用 【例题2】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认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分析:正确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能完整的加以说明 解题: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置,都是缺乏效率的。 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应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线之中。因此,当竞争的市场处于均衡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数量。任何其他的生产数量都不是最优的。若消费者的评价超过企业的边际成本,那么增加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反之,若消费者的评价低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同样地,在多种商品情况下,当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与企业将面临同样的价格,企业按利润最大化提供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效用之比。故,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组合。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使得消费最优、生产成本最低,并且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因此,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需要指出,以上得到的有关市场机制效率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旦完全竞争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 易错点:阐述不完整 习题:一、名词解释 经济效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下,当经济再也不可能以现有的可供使用的资源使得社会成员获得更多福利时的一种状态,或者说在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以便实现社会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一般来说经济效率特指资源配置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个经济单位或市场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到的有关理论属于局部均衡论的范畴。相对应的,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就是一般均衡分析,相对应的理论就是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定律:?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由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竞争实现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可以存在一组一般均衡价格使得该价格恰好达到上述状态。 契约曲线:可以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前者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不同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后者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图形中,不同生产者的无差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 社会福利函数:福利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点,而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仅仅告诉我们一个范围,即社会福利最大化应该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达到,但具体是哪一点或哪些点是无法得知的。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中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看成是个人福利的综合加以效用水平表示单个人的福利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W=W(U1,U2„..Un),其中Un表示第n个人的效用。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般均衡论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恰好使得交换、生产以及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具体说明。 首先,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 上。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相同的价格,因而这意味着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均衡时都相等。 其次,从生产方面来看,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同样,由于所有生产者面对的生产要素价格都相同,因而经济处于均衡时,任意两个生产者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 最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选择的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由此可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其主要条件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帕累托最优和经济效率的关系是,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则是缺乏效率的。帕累托最优配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α?纯交换帕累托最优: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MRS1,β=MRS。?生产帕累托最优: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21,212即MRTS=MRTS?生产和交换同时满足帕累托最优:生产过程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L,KL,K 换率等于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S=MRT。 1,21,2 3. 阐述效用可能性边界 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0—3表示。 图10—3 生产可能性边界 它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4.阐述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 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可以过渡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它俩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毕竟不是强迫的。?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 5.说明拍卖者假设(auctioneer hypothesis): 瓦尔拉斯为说明每个市场价格是怎样逐渐地调整到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能够相等,从而实现一般均衡,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拍卖者假设”。这个虚构的拍卖人,有时被称为“瓦尔拉斯式的拍卖人”,这是达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摸索过程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在市场上高声喊出某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然后进行交易,不断调整修正,一直达到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为止。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设”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前提条件:?经济系统中有一个作为信息中心和价格制定者的拍卖者,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逐步调整价格体系,直到各市场供求都达到均衡。?价格变化只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存在其他任何限制价格变动的非经济因素。?市场上所有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不知道其他信息,只是单纯地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市场上所有的交换行为都要等到“拍卖者”制订的价格体系调整到均衡价格以后才进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些假设前提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拍卖者假设”只是一种违反现实的假设,没有实际意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三、论述题 1. 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 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 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 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 xi=xi(p1,„,pk;pk+1,„,pk+r) (i=1,„,k) 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 yi=yi(p1,„,pk;pk+1,„,pk+r) (i=1,„,k) 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 xi=yi (i=1,„,k) 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 xj=xj (i=1,„,k) 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 yj=yj (i=1,„,k) 如果存在着p1,„,pk和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pixi=?piyi,即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得到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2. 简述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并加以评论。 (1) 纯交换经济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尽管是基础性的,但其对一般均衡价格的存在性的证明并没有说服力,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未知量的个数等于方程个数的条件,即不是一组方程有解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即使是一个方程组有解,也不能断定这些解一定是正数值。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存在性问题。 (2) 一般竞争性经济的一般均衡及其存在性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证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数学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的不动点定理更是证明所需要的基础。于是,后来的希克斯、阿洛、德布鲁等人应用这些数学结论给出了一般均衡存在性的精确论述。 在纯交换经济中,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限定,证明需求函数的存在性,进而按照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提高的调整过程,寻求使得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同样的,在包含生产的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中,只需要把生产加入到产品的供给种种,即可应用纯交换经济的结论。 (3) 一般均衡的扩展 一般均衡理论的扩展主要有:把存在性证明所要求的条件进一步降低;把不确定性引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引入时间因素等。 最后需要说明,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一般均衡只是与均衡价格的存在性有关,那么福利经济学要说明一般均衡状态的福利特征。 总之,对一般均衡理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均衡理论是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概括,是整个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 第二,一般均衡论是建立在一系列更加严谨的假设条件之上的。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并不存在。首先,一般均衡理论要求经济系统中的偏好、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其次,为了能够保证一般均衡价格的存在性,通常要求连续性特征。 第三,一般均衡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认为均衡是经济的常态,而把不均衡看成对均衡的一种暂时的偏离,从而也就不可能揭示经济中的矛盾。 不少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一般均衡理论缺乏现实的基础,从而也就缺乏实践的应用价值。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只不过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数学解。 第十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1、垄断的效率损失及对付垄断的政府管制政策;2、外部影响的概念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纠正外在性的方法;3、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供给及其效率,可采取的微观经济政策;4、不完全信息的概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调控不完全信息的方法; 【知识点1】垄断及其评价 【例题1】评价垄断的效率 分析:掌握垄断与效率的关系,反垄断与增进社会福利的联系 解题: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 (1)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但在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 (2)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即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如图10-1所示,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p d Pm b c a AC=MC P* D MR q O qq* m 图10-1 【知识点2】市场失灵 【例题2】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分析:全面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对策 解题: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 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1)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价格管制或者价格与产量同时管制。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措施。 (2)外在性。由于外在性的存在,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外部影响导致社会与私人在最优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判断上出现不一致。 纠正外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纠正外部性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此外,界定明确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在性问题是可行的。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原因是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有时也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免费搭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为了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政府干预可以借鉴对外在性问题的解决措施。此外,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投票也被认为是解决方案。 (4)不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但是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不完全信息可以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发生。 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市场机制可以部分地加以解决。例如,为了自身的利益,厂商会试图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但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对此,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尽管大致说来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由于条件严格,现实中很难达到。即使能够达到,经济波动和分配问题仍然是严重的。因此,政府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政府干预可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 习题:一、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公共物品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竞争性。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在理论分析中,经济学家关注商品的非排他性,并把那些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免费搭车者问题:免费乘车者问题是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例如,国防提供一种服务,而新出生的人也会 享受到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任何不支付费用的经济当事人都试图通过不付费而获得国防的保护,因此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称为免费乘车者问题。 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由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科斯定理: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很小)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那么无论初始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 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所以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称为“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指不完全信息而导致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于竞争市场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完全,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以及各种有关生产的清楚的信息。显然,这个假定不符合现实。现实生活的市场都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消费者并不完全知道要购买商品的质量,生产者也不完全清楚市场上究竟多少本企业的产品,也不完全知道可供他作出最有利现在的所有生产技术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产要素。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调节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不足,也即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调控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领域里,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现实中的政府并非全能全智的政府,也不是一个超越利益之上的政府,政府在这些领域的一些活动也可能失灵或效率低下。同时政府官僚制度以及投票制度也不能解决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而且,政府中的政治力量是各种完全不同力量的混合物,且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不稳定的力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增长。 委托人-代理人: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外部影响, (1)外部影响又可称为外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由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2)如果某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他自己却未得到补偿,就称存在积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经济,如一个人养了一群蜜蜂,使周围果园获得丰收,增加了产量;相反,如果某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就称存在消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不经济,如一个工厂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空气或水质。 2、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公共物品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竞争性。 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 在理论分析中,经济学家关注商品的非排他性,并把那些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3、简述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在供给数量的异同。 (1)从生产的角度而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并无区别,因而,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也是由生产这一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所决定。 (2)与私人物品不同的是,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这就决定了消费者可以共同消费既定的数量。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由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纵向加总得到的。这样,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数量。 4、什么是不完全信息问题, 答:完全信息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但是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5、什么是成本-收益分析,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将一项公共建设项目与其所能产生的收益的现值加以估计,将它与预期所需支出的成本相比较,求出该项目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可能产生的全部收益与成本的比率及效率,然后再将各个项目的效率加以比较,决定取舍,做出抉择。要注意的是,政府与私人对于成本与收益的估计有所不同。私人考虑的是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即直接用于生产的资本、劳动等经济资源的耗费和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从事生产所得的收入。政府考虑的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中不仅包括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还包括公众所受到的环境污染,不安定的社会秩序等各种利益的损失,收益中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直接收益,还包括整个经济发展,公众文化水准与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安定,思想认识的进步等各种因素间接能带来的收益。 三、计算题 21.假定某化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P=600-2Q,成本函数为 C=3Q-400Q+4000(产量P 以吨计,价格以元计)。 (1)试求利润最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 (2)若每增加1单位产量,由于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会使社会受到损失从而使社会成本 2函数成为:C=4.25Q-400Q+4000,试求帕累托最优的产量和价格应为多少, S 解 (1)从厂商需求函数求得边际收益函数为 MR=600-4Q 从成本函数求得边际成本函数为 MC=6Q-400 P 令MC =MR 即6Q-400=60-4Q P 得 Q=100(产量) P=400(价格) 2利润=400*100-(3*100-400*100+40000)=10000 (2)从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函数中可知社会边际成本函数为 MC=8.5Q-400 S 令MC =MR 即8.5Q-400=600-4Q S 得Q=80 P=440 可见,若考虑外部不经济,从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角度看,该工厂的产量应当减少,价格应当上升。 7、假定有一企业,从私人角度看,每多生产1单位产品可多得12元,从社会角度看,每多 2 生产1单位产品还可再多得4元,产品成本函数为C=Q-40Q,试问: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若用政府补贴办法,可使产量增加多少, 在政府没有补贴时,厂商能生产的产量为私人企业利润最大的产量。令MC=MR,即12=2Q-40,得Q=26。 政府补贴后,厂商的边际收益增加到16元。令MC=MR,即2Q-40=16,得Q=29。 四、论述题 1、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 (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 ?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但在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 ?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即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如图7-1所示,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p d Pm b c a AC=MC P* D MR q O qq* m 图7-1 (2) 由于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另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因而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主要有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 ?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其中在美国,从1890年到1950年,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以反对垄断。法律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机构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前者主要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后者主要反对垄断活动。对犯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 ?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对于某些行业而言,过度的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无益处。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即在需求获得满足的范围内,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都是下降的。这时,其他厂商不可能参与竞争,因为任何分割市场的厂商只能以更高的成本进行生产。有鉴于此,政府干预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加生产,降低价格。 为此,政府可以采取价格管制,也可以采取价格和数量管制。以价格管制为例。在长期来看,垄断厂商通常处于获得垄断利润的均衡。为了管制价格,政府可以选择把价格确定在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相交之点。此时,厂商的边际收益由政府的管制价格所限定,因而它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的产量恰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结局。在其他情况下,如更低的价格,垄断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政府希望得到的低价格会因为黑市而失效。需要说明,在管制价格下,垄断厂商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政府不仅管制价格也管制数量,那么从理论上讲,在需求曲线上的任一数量与价格组合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选择在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处。这样,垄断厂商的生产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以在正常利润下生产。 ?除了上述政府干预垄断的政策以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2、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1)外部影响又可称为外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由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如果某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他自己却未得到补偿,就称存在积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经济,如一个人养了一群蜜蜂,使周围果园获得丰收,增加了产量;相反,如果某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就称存在消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不经济,如一个工厂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空气或水质。 (2)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3) 为了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政府通常可采取以下政策。 ?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体现在科斯定理之中:只要产权明晰,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的规定如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对外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上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 3、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答: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 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公共物品的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 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4、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试举例。 完全信息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但是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1) 逆向选择问题。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举例来说,假定在旧车市场上,只有两种类型的轿车,高质量轿车的供给曲线为S,低质量轿车的供给为H S。再假定卖方知道轿车的质量,但买方不知道这一点,因而S高于S,如图。如果信息是LHL 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和P,即高质量的轿车按较HL 高的价格成交,低质量的轿车按低价格成交。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一定的可能性(比如50,)来推断轿车的质量,从而按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即买者接受的价格是p。结果,高质量的轿车因不愿意接受p而退出市场。因此,AAA 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才能成交,即用低的价格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 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被称为“逆向选择”。 图10-2 (2)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从事先的角度考虑,保险市场上的这种情况适用于上面的逆向选择。但当双方签订保险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事先,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根据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确定市场出清的保险费(率)。但是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事后也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正是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这时逆向选择再次出现,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 (3)其实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市场机制可以部分地加以解决。例如,为了自身的利 益,厂商会试图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但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对此,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基本等式,名义GDP是实际GDP.。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基本等式。 【知识点1】宏观经济学特点 【例题1】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分析: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解题: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分析(事实上是相对价格)为中心,因而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由于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因而又被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对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离不开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是正确的。其原因除经济个体和总体所追求目标不同,还在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余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因而个体分析中假定不变的一些因素正是总体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 【知识点2】GDP和GNP 【例题2】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分析: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解题:(1)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某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这里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居民,常住本国但未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国民生产总值应该包括以上三类居民,在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这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本国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2)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和平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小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在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时,这两个要领是很重要的。 【知识点3】宏观经济学特点 【例题3】已知某一经济社会的如下数据: 工资100亿元 利息10亿元 租金30亿元 消费支出90亿元 利润30亿元 投资支出60亿元 出口额60亿元 进口额70亿元 所得税30亿元 政府转移支付5亿元 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30亿元 试求: (1) 按收入法计算GNP; (2) 按支出法计算GNP; (3) 计算政府预算赤字; (4) 计算储蓄额; (5) 计算净出口。 分析:掌握各种方法的内涵 解题:(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 (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 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元) (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 所以 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 (4)家庭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或税收,因此 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 所以 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25=55(亿元) 或者,由等式 (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0 得 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投资 =5+(60–70)+60=55(亿元) (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 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理解上述概念时需要注意:GDP按一定时期测算,通常是一年;测GDP测量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因而只涉及到市场活动;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二、简答题 1、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最基本总量。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民生产总值之处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英文缩写为NNP):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2)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在上述关系式中,折旧是指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或者说是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间接税是指税收负担不由纳税者本人承担的税,即这种税收的负担可以转嫁出去,诸如营业税、关税等都属于间接税。 2、说明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恒等关系。 答;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国外的作用由体现在进出口上。 在四部经济中,总需求不仅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厂商的投资需求与政府的需求,而且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国内来说就是出口,所以可以用出口来代表国外的需求。这样: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如果以AD代表总需求,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D=C+I+G+X 四部门经济的总供给中,除了居民户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的供给外,还有国外的供给。国外的供给对国内来说主是进口,所以可以用进口来代表国外的供给。这样: AS=C+S+T+M 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AS 或者I+G+X?S+T+M。 三、计算题 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收入的劳动收入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入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2亿元。求该国的GDP与GNP。 解:国内生产总值 GDP=200+120+80+12=412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GNP反映的是国民归属概念。所有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收入都计算在内,而所有非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取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 所以,GN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益+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收入=200+50+120+10=380亿元。 第十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节包括两大块知识点:凯恩斯消费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概念及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可以分别利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得出均衡国民收入;3、影响均衡收入变动的各种乘数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具体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4、对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理论的评价。 【知识点1】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 【例题1】为什么说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分析:掌握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解题: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理论。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知识点2】乘数 【例题2】何谓乘数,乘数的种类有哪些,简析其效应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分析:掌握乘数的类型,作用和计算 解题:乘数是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发生变动,均衡国民收入就会发生改变。乘数理论反映了这种影响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其中?,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表示支出的变化。乘数主要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1)投资乘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1-β倍。如果投资增加?,,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β 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投资乘数效应的变动机制是,增加一单位投资,经济中将增加等量的投资需求,从而使得投资品供给增加相同的数额,收入的增加又导致家庭增加消费,其数量为边际消费倾向的倍数。消费需求增加又如同投资需求增加一样引起连锁反应,直到经济再次处于均衡。 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按同样的倍数减少。 (2)政府购买乘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与私人投资增加所起到的效果一样。因此,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一单位引起收入增加,,,,β倍。如果政府支出变动为?,,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β 这一结论被称为政府购买乘数定理。 (3)税收乘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定量税收增加,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β,,,β倍。如果税收增加?,,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β?,,,,β 这一结论被称为税收乘数定理。 税收乘数效应的变动机制是,增加一单位税收首先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等量数额。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导致经济中消费减少,数额为边际消费倾向的β,,,β倍。消费减少引起国民收入收缩,国民收入减少又引起消费的进一步减少。如此连锁反应,直到经济再次处于均衡。由此可见,一单位税收对总支出的首次影响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倍数,即β?,,正是总支出的这一变动最终导致均衡收入发生变动。 (4)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在保持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条件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比率。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增加一单位,因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β,因税收增加国名收入增加,β,,,β。因此,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或?,)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 这一结论被称为平衡预算乘数定理。 应当指出,以上所讨论的四种乘数,都是以其他影响均衡的因素不变为条件的。除此之外,有乘数效应变动的机制可以看出,总支出增加引起总收入增加要以存在供给能力为条件。上述条件通常在经济萧条时才能得到满足。 【知识点3】消费储蓄的计算 【例题3】已经消费者函数为C=100+0.6Y,投资为自主投资,I=60,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2)均衡的储蓄量(S)为多少,(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f=1000,那么,为使该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投资量应如何变化,(4)本题中投资乘数(k)为多少, 分析:掌握简单国民收入的计算 解题:(1) 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得到 Y=C+I 从而 Y=100+0.6Y+60 解得 Y=400 (2) S=I时市场处于均衡,因而均衡的储蓄量为 S=60 (3) 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1000,则投资量应该达到下列条件所满足f 的数量,即 1000=100+0.6*1000+I 解得 I=300 (4) 投资乘数 K=1/1-0.6=2.5 i 习题: 一、名词解释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动的比率。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 (,,β)倍。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自发性投资:不受国民收入或者消费者的影响而进行的投资,它是一种独立的非经济因素引 起的投资。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永久性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其核心理论在于,消费取决于永久收入,偏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可用公式来表示永久收入。 二、简答题 1、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答:(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乘数理论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乘数理论的内容主要有:?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k=1/(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k=—β/(1-β)。?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 (2)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3) 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2、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不同,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宏观经济学把包括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经济称为三部门的经济。一般说来,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都会发生变动。从总支出角度看,这时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在收入决定的讨论中,政府购买由于是政府所控制的量,通常被看作为一个给定的常数(用G表示)。另外,引入政府部门之后,政府的税收会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假定政府的税收以定量税方式征收,则税收对消费的影响过程是,税收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则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设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个 人可支配收入为Yd,则当消费为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函数时,则可将其写为 C=α+βYd=α+β(Y-T)。在投资为自主投资的假定下,经济的总支出为 AE=C+I+G=α+β(y-T)+I+G于是,由计划支出与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Y=AE=α+β(Y-T)+I+G 均衡收入为:Y=(α+I+G-βT)/(1-β) 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 三、计算题 1、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净税收Tn=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d 函数NX=50-0.05Y,求: (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 (3)投资乘数; (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5)当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6)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时和自发性净出口时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些,为什么 解:(1)可支配收入:Yd=Y-Tn=Y-50 消费C=30+0.8(Y-50) =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Y=C+I+G =0.8Y-10+60+50+50-0.05Y =0.75Y+150 得Y=150/0.25 =600„„均衡收入 (2)净出口余额:NX=50-0.05Y =50-0.05×600=20 (3)K=1/(1-0.8+0.05) =4 I (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Y=C+I+G+NX =0.8Y-10+70+50+50-0.05Y =0.75Y+160 得Y =160/0.25 =640„„均衡收入 净出口余额:NX=50-0.05Y =50-0.05×640=50-32=18 (5)当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X=0.8Y-10+60+50+40-0.05Y=0.75Y+140 得Y=140/0.25 =560„„均衡收入 净出口余额NX=40-0.05Y =40-0.05×560=40-28=12 (6)自发投资增加10使均衡收入增加40(640-600=40),自发净出口减少10(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使均衡收入减少额也是40(600-560=40),然而,自发净出口变化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更大一些,自发投资增加10时,净出口余额只减少2(20-18=2),而自发净出口减少10时,净出口余额减少8(20-12=8)。 2、设某三部门经济中有如下资料: C=80+0.75Yd, Yd=Y-T, T=-20+0.2Y, I=50+0.1Y, G=200计算均衡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水平。 解:由Y=C+I+G和已知条件,则 Y=80+0.75(Y+20-0.2Y)+0.1Y+50+200=0.7Y+345 所以 Y=1150 从而 I=50+0.1Y=165 T=-20+0.2Y=210 Yd=Y-T=940 C=80+0.75Yd=785 3、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税收为T=250。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均预算乘数。 解:? 可支配收入为Yd=Y-T+TR=Y-250+62.5=Y-187.5 由收入恒等式得Y=C+I+G=100+0.8(Y-187.5)+50+200, 所以均衡国民收入Y=1000 ? 根据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0.8,则投资乘数K=1/1-MPC=5;政府购买i Kg=1/1-0.8=5;税收乘数Kt=-MPC/(1-MPC)=-4 转移支付乘数Ktr=b/(1-b)=4;平衡预算乘数Kb=1-MPC/(1-MPC)=1 4、设消费函数为C=120+0.75y。试求: (1)消费水平达到1120时,收入应为多少, (2) 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3) 收入为3000时,消费水平为多少, 解: (1)在C=120+0.75y中,令C=1120,得y=1333 (2)从消费函数知MPC=0.75,从而MPS=0.25 (3)在C=120+0.75y中,令y=3000,得C=2370。 5、已知:C=50+0.75y,I=I=150(单位:10亿元)。试求: 0 (1) 均衡的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各为多少, (2) 若投资增加25,在新的均衡下,收入、消费和储蓄为多少, (3) 如果消费函数的斜率增大或减小,乘数将有何变化, 解:(1)由Y=C+I,得Y=8000(亿元) 0 从而 C=6500(亿元) S=1500(亿元) I=1500(亿元) (2)因为?I=250(亿元),K=1/(1-MPC)=1/(1-0.75)=4 所以 ?Y=K*?I=4*250=1000(亿元) 于是在新的均衡下,收入为 8000+1000=9000(亿元) 相应地 C=7250(亿元) S=1750(亿元) (3)若消费函数斜率增大,即MPC增大,则乘数亦增大。反之,相反。 第十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本章节包括6个知识点: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通过对产品市场的均衡分析,得出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反应利率与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即IS曲线。 熟悉IS曲线的推导过程,理解引起IS曲线斜率改变和位置发生平移的因素,并能用作图的方法分析相关因素的 变化对IS曲线的影响;利用IS-LM模型进行静态分析,以及国民收入和利息变动时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和结果分析;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知识点1】流动性陷阱 【例题1】为什么会存在流动偏好陷阱, 分析:掌握流动性陷阱与利率的关系 解题: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极低,比方说2,,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因此,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不会再去购买有价证券,都要留在手中,因而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限大,货币需求无穷大。这时候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知识点2】IS曲线 【例题2】如何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倒IS曲线, 分析:掌握IS曲线的由来和推导 解题: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指c+i+g=c+s+t,经济均衡的条件是i+g=s+t,而二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指c+i=c+s,均衡的条件是i=s,假定消费函数为c=α+βy,则无论从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分析,还是从投资等于储蓄分析,二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都是y=(α+i)/(1-β)。把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即i=e一dr,则均衡收入的公式就要变为: y=(α+e-dr)/(1-β) 从该式可以看到,要使产品市场保持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问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由此可知,IS曲线是从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投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储蓄等于投资)中推导出来。可用含有四个象限的图来描述这个推导过程。 象限(1)的曲线表示,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象限(2)表示投资和储蓄的均衡状态,纵轴表示储蓄s。横轴仍表示投资i,那条起自原 。点的45倾斜的直线,表示投资始终等于储蓄的组合点的集合。 象限(3)的曲线表示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最后,在象限(4)中便得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点。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和收入的各个组合点联结起来,就得到了IS曲线。 【知识点3】IS-LM模型 【例题3】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分析当市场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市场如何回复到均衡状态。 分析:通过IS-LM模型,掌握投资与储蓄,货币供给与需求的联系 解题: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在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人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却只有一个。这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求 得,即IS-LM模型。这一模型的数学表示为: I(r)=S(Y) 且 L(Y)+L(r)=m 12 从中,即可得到r和y的一般均衡解。 在E点左边的区域,由于在IS曲线左下方,因此投资大于储蓄。进而可知,IS曲线右上方区域中利率和收入的任何结合点上,投资一定小于储蓄。再看E点右边区域,由于是处在LM线右下方,因此货币需求大于供给,进而可知,LM线左上方的利率和收入的任何结合点上,货币需求一定小于货币供给。因此,从图中可看到,IS曲线和LM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如图所示。 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的IS和LM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例如,在图中,假定经济处于A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的不均衡状态,一方面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收入会上升,收入从A点沿平行于横轴的箭头向右移动;另一方面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利率会上升,利率从A点沿平行于纵轴的箭头向上移动。这两方面的调整的共同结果是引起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沿对角线箭头向右上方移到IS曲线上,产品市场均衡了,但货币市场仍不均衡,于是,仍会再调整,这种调整直到E点才会停止。 r LMIm E I>S LS I>m A Y 习题: 一、名词解释 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 n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R/(1+r)+„+R/(1+r)。式01CnC中:R为一项资本物品的价格;R,„,R分别为该项资本物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01n 益;r为该项资本物品的边际效率。 C 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保持现金而不愿持有资本去获取收益(利润),是出于各种动机:或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的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于投机的动机,以备投机取利。 流动偏好陷阱: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水平降低到足够低时,债券价格足够 的高,以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只会下降而不会上涨,因此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留其全部金融资产,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直线。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平行于横轴的部分就被称为凯恩斯陷阱。 加速原理:当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时,为了增加产量,要求扩大生产能力,为此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新增加的投资与产量增加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式:,就是说产量的增加引致资本物更大数量的增加。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货币市场影响产品市场,产品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加总起来的总支出或总需求,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又决定于市场利率,利率则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影响货币市场,产品在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影响交易货币的需求,从而影响市场利率。 二、简答题 1、简述引起IS曲线移动的因素 IS曲线由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因此如果投资函数或储蓄函数变动,IS曲线就会变动。 先看投资需求变动,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了,即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于是,IS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其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曲线移动量乘以乘数。反之,若投资需求下降,则IS曲线向左移动。 再看储蓄函数变动,假定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这样,储蓄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如果投资需求不变,则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要求有的均衡收入水平就要下降。因此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其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在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则是根据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从i+g=s+t的等式推导出来的,因此,不仅i曲线和s曲线移动会使IS曲线移动,而且i,g,s,t中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或几条曲线同时移动,都会引起IS曲线移动,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情况,则引起IS曲线移动因素还要包括进出口的变动。总之,一切自发支出量变动,都会使IS曲线移动。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等于增加投资支出。因此,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IS曲线移动的幅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政府支出增量和支出乘数的大小。相反,减少政府支出,则会使IS曲线左移。 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这是因为,一笔税收的增加,如果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则会使投资相应减少,于是这笔增税无疑是减少投资需求,从而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同样,一笔税收的增加,如果是增加了居民个人的负担,则会使他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他们消费支出相应减少,从而也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相反,如果政府减税,则会使IS曲线右移,移动幅度为?y=-k?T。 t 2、用凯恩斯理论解释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货币的需求量共同决定的。 货币的实际供给量(用m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m=M/P,其中,M为名义货币量,P为价格总水平。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资产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流动性,人们需求货币主要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个人或企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收入水平以及惯例和商业制度,而惯例和 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人。收人越高,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的预防性需要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他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人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因此,如果用L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1 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L(y)或者 L=ky 1ll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在实际生活中,债券价格高低以反比例关系表现利率的高低。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上涨(即预期利率将下降)的人,就会用货币买进债券以备日后以更高价格卖出;反之,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的人,就会卖出债券保存货币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这种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趺(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可见,有价证券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是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必要前提,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总之,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且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如果用L表示货币的投机2需求,用r表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 L= L(r)=-hr 22 由此,货币的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L= L(y)+ L(r)=ky-hr l2 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相等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即: m=M/P= L= L(y)+ L(r)=ky-hr。 l2 3、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及引起LM发生平移的因素。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和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r=(k/h)y-m/h中的k和h值,这一公式是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而k/h是LM曲线的斜率,当k为定值时,h越大,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另一方面,当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大,于是LM曲线越陡峭。由于k一般总是正值,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越平缓,因而LM曲线越平缓,而k越大,货币交易需求曲线越陡峭,因而LM曲线越陡峭。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因此,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的,这就是“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由于在这一极低的利率水平下货币投机需求量已成为无限的,因此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这会使LM也成为水平的。 货币投机需求、交易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都会使LM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动。 第一,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反的移动。即如果投机需求曲线右移(即投机需求增加),而其他情况不变,则会使LM曲线左移,原因是同样利率水平上现在投机需求量增加了,交易需求量必减少,从而要求有的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了。 第二,货币交易需求曲线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同的移动,即如果交易需求曲线右移(即交易需求减少)而其他情况不变,则会使LM曲线也右移。原因是完成同样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了,也就是,原来一笔货币现在能完成更多国民收入的交易了。 第三,货币供给量变动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即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原因是在货币需求不变时(包括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货币供给增加必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 还要指出的是,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价格水平如果下降,意昧着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这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相反,如果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 注意,货币供给变动引起的LM曲线的变动并不一定使得LM曲线平行移动。在流动性陷阱附近,货币供给使得LM曲线变动较小,甚至不移动。 4、在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如何变化, 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发生变化。 一般的,当LM曲线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则不仅均衡收入提高,利率也上升。这是因为,IS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一句话是总支出增加,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增加,收人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不变),因此,人们只能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从事交易增加所需货币,这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同样可以说明,LM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 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移动时,则均衡收入提高,利率下降。这是因为,LM曲线右移,或者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在IS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凡LM曲线右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相反,当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则会使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而定。如果IS向右上移动,LM同时向右下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IS、LM曲线的变动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影响程度与IS、LM曲线的形状有关。 IS曲线越陡,LM曲线越平坦, IS曲线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越大,LM曲线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越小。反之,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IS曲线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越小,LM曲线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越大。 三、计算题 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5Y(或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为I=800-5000 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000r,货币的供给为本m=100.请写出: (1)写出IS曲线方程; (2)写出LM曲线方程 (3)写出IS—LM模型的具体方程,并求解均衡的国民收入(Y)和均衡的利息率(r)各为多少。 (4)如果自主投资由800增加到950,均衡国民收入会如何变动,你的结果与乘数定理的结论相同吗,请给出解释。 解: ?通过消费函数求解储蓄函数S=Y-C 并带入到I=S中: Y- (200+0.5Y) = 800-5000r 得Y+10000r =2000 此为IS曲线方程。 ?由 m=L 得 100=0.2Y-4000r Y -20000r =500 此为LM曲线方程。 ?联立上述二曲线方程,可得到Y=1500和r=5%, 即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Y- (200+0.5Y)=950-5000r 得 Y+10000r=2300 „„IS方程 与上述LM方程联立,解得 r=6% ,Y=1700, ?Y=200 这一结果小于乘数定理的结论。根据乘数原理,在简单模型中的乘数应是1/(1-0.5)=2,自主投资增加150带来的收入增加是150×2=300。两者不一致的原因是,IS-LM模型中允许 利率变化,当自主投资支出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时,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挤掉了投资支出增加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实践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经济政策目标。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1、IS-LM曲线是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有效手段,注意各种政策手段对IS-LM曲线的影响,据此分析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及效果;2、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理解这三项制度是如何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3、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下,分析财政政策方向;4、理解三种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变动法定准备率,变动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比较三种主要货币政策手段的优缺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能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消费随之减少。 货币幻觉:市场价格上涨时,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货币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的现象。 古典主义极端: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的情况。 凯恩斯极端: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 功能财政:功能财政的基本思想是不以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即使出现财政赤字,政府也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即使出现预算盈余,政府也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以此为标准,可以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财政政策是扩张的。 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制度:再贴现制度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的调整作为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 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称为货币创造乘数。若银行系统最初增加存款?D,以法定准备率r留下准备金,通过向客户放贷则可在银d 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 d 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政策:国家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二、简答题 1、财政政策效果(见教材) 2、货币政策效果 3、两种极端 4: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受哪些因素影响,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引起私人支出减少,相当于政府以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从而总需求不变。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会被削弱。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减少。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此时挤出效应为1,也就是政府支出增加的量正好等于私人支出减少的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在0-1之间,具体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 5、财政政策对抵消各种干扰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有显著的作用,请问有哪些具体的财政政策,并简要说明他们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通常使用的财政政策有: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税率。 首先,政府采购。在总需求不足时、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多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购买水平,以抑制衰退;相反,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转移支付。在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政府要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支付水平;在总需求旺盛,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转移支付水平。 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税率。在在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政府应采取减税措施,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避免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的上升;总需求旺盛,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要采取增税措施,以抑制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6、政府如何根据经济形势采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如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竞有限,特别是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 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靠。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8、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扩大,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入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 2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100+100*(1,10%)+100*(1,10%)+…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留有准备金,整个d 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 d 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9、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率政策,其各自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效果有其各自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证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将会以两种方式增加:如果联储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证券,则会开出支票,证券出售者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联储系统作为自己在联储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联储直接从各银行买进证券,则可直接按证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联储系统中的准备金存款。当联储售出政府证券时,情况则相反,准备金的变动就会引起货币供给按乘数发生变动。准备金变动了,银行客户取得信贷变得容易或困难了,这本身就会影响经济。同时,联储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也会引起证券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而影响到债券价格以及市场利率。 法定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反之,则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表现为: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 ?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11、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的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四大目标,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西方学者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三、计算题 1、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函数L=250+0.5y-125r,货币供给M=1250,价格水平P=1,求: (1)IS和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设充分就业收入为=5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4)若用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解:(1)y=c+i+g=6000-250r,即IS方程 L=M/p,得LM方程 y=2000+250r (2)y=6000-250r y=2000+250r 得出均衡收入y=4000,均衡利率r=8% (3)由于=5000,而现在的收入y=4000,因而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缺口。 财政政策乘数为:,因此要增加的政府购买为: (4)货币政策乘数为:则要增加的货币供给为: 四、论述题 财政政策中哪些制度起着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它们是如何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的, 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首先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由此西方学者认为,税收这种对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 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人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最后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第十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总需求曲线,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劳动力市场,AD与AS曲线的移动。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1、利用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L=L;3、利用劳动力市场均衡推导总DS 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4、在短期,由于货币工资刚性,价格总水平与劳动量从而总产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价格总水平变动并不使得均衡就业量发生变动,从而均衡产出量不变,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直线;5、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及其政策含义。 可能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成反方向变动,也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总量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总量生产函数反映了一定技术水平下,经济中不同数量的生产要素总量组合与它们所生产的最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经济中可能的就业量为L,可能的资本量为K,则总量生产函数可以一般的表示为:Y=f(L,K) 。该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的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同向变动关系,故向右上方倾斜。 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的现象称为货币工资刚性。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实际余额效应:结构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消费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的情况。 二、简答题 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Y)+L(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12 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 ……? L(Y)+L(r)=M/P……? 12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利用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而IS曲线仅受实际变量变动的影响,此时不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总需求曲线与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有何不同, 总需求曲线与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的区别为: ?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3、简述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 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厂商使用劳动的数量决定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与劳动工资率相等之点。注意到实际工资等于货币工资与价格总水平之比,因为劳动需求函数L可表示为: D L:W/P=MP或者W=P*MP DLL 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在闲暇和收入之间进行的最优选择。一般的,把劳动的供给函数L表示为: SeeL:W/P=h(L)或者 W=Ph(L) S 其中,h(L)是劳动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依据实际工资而决定的劳动供给函数。一般认为,劳动的总量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当劳动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并决定劳动就业量。 4、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如何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 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那么它就对均衡就业量不产生影响,也就不会对产出量产生影响。这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如果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不同影响,则供给曲线就会具有其他形状。比如,如果价格总水平只影响劳动的需求而不影响劳动的供给,那么价格总水平提高将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均衡就业率增加,并最终导致产出量增加。这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5、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如何共同决定均衡状态的, 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决定均衡的价格总水平和收入。对应于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经济可以处于短期和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与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均衡收入和价格。首先,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而增加总需求尽管使得价格总水平上扬,但也会使得均衡收入水平提高。其次,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增加总需求尽管可以增加产量,但影响程度较小,更多的是提高价格总水平。 在长期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与垂直于数轴的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均衡价格和收入。这时,经济处于潜在水平,增加总需求只能提高价格总水平,而对均衡收入不产生任何影响。 6、试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说明需求管理政策的必要性。 在短期内,由于总需求的原因,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状态。这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水平使得经济处于潜在水平。在长期,经济稳定在潜在产出水平上,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效。这就是说,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 7、简析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区别。 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假设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则否认这一点,因此两者对总供求的分析有一定区别: ?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货币工资必然调整到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为止。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认为货币工资具有一定的刚性,不能立即恢复到使得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水平。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由此也提出了需求管理的必要性。 三、计算题 1、假定一个经济的消费函数是C=1000+0.8Y,投资函数为I=1000-2000r, 经济中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5Y-1000r,若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M=5000。试求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总需求源于IS-LM模型, 即I(r)=S(Y) L1(Y)+L2(r)=M/P 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1000-2000r=Y-1000-0.8Y 0.5Y-1000r=5000/P 得Y=60000+300000/P,即总需求函数。 若P=1,Y=360000;若P=2,Y=210000;若P=3,Y=160000,„„。说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动。 四、论述题 1、主流经济学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货币工资刚性来解释这一点。根据货币工资刚性,短期内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企业减少投资,总供给减少。相反,如果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这就是说,工资不再有刚性,会随劳动供求而变动,实现市场均衡。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 在短期内,总供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果此时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可以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增加总需求从而使均衡产出增加。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垂直,处于充分就业的供给水平,需求管理政策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增加产出。可通过改革制度、增加资源投入与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充分就业时的供给水平,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右移。 2、论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作为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的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这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曲线。也就是说,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 平为P。二者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新的总需求AD 与短期总供给ASs交点决定新的产量或收入,以及新的价格水平,两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第三种情况是,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新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上述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存在的状态。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索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由上述可见(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一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第十六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分类、成因和影响,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可能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合适的技能,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报现有的职位空缺。 摩擦性失业:在实际劳动市场上,失业率总是围绕自然失业率波动,原因之一是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 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即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 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是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是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衡量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它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内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投资、国外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宏观政策都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从而不同程度地拉动通胀率上升。因为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故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工会对提高工资的要求,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奔腾的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涨速度,把年物价上涨速度在10%以内的称为温和通货膨胀;在10%到100%之间的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超出100%的称为超级通货膨胀。 预期的通货膨胀:按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料程度,分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通常预期的通货膨胀来源于通货膨胀惯性。 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这种上涨被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有些行业生产率高,有些行业生产率低,在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行业向生产率高的行业转移的过程,生产率低的行业为了追求公平,会向生产率较高行业的工资看齐,从而导致所有行业工资上升,最终形成通货膨胀。 平衡的通货膨胀:按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程度来划分,有平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的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则相反。 通货膨胀惯性: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这种惯性通常来源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通货膨胀的收入和财富效应:在实际生活中,通货膨胀会对个人的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产生影响,某个家庭是否受到通货膨胀的正向或负向影响,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来源和财富存量的形式。从而通货膨胀会在整个社会起到财富再分配的效应。 价格调整方程:价格调整方程用来表示通胀率与产生通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用公式表示 **ee为π=π+h(Y-Y)/ Y式中:π为第t期的通胀率,π 为人们对第t期通胀率的预期,ttt tt**(Y-Y)/ Y为第t期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h为这种偏离对通胀率的影响系数。该t 方程表明,通胀率与人们的预期呈同向变动。由于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则价格调整方程也被表示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收入指数化:收入指数化是政府采取的,针对成本推动的通胀的一种措施,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政府通常规定,收入的增长率等于通胀率加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降低工资对通胀的推动力,更可降低通胀在分配上的影响。 二、简答题 1、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增加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植物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些。 2、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在实际统计中,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的表示自然失业率。 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和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 劳动力总数中的比例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会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人,同时也加强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4)劳动市场的组织情况。(5)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会兴起和衰弱,而劳动力和厂商需要时间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3、简述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见教材) 4、具体分析通货膨胀在经济中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收入落后于价格水平,生活水平必然降低。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比如获得利润收入的企业主或是在扩张行业工作、有强大工会支持的工人。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会降低。同样的,像保险金、养老金等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再次,通货膨胀还会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假定借贷双方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最后,如果居民同时是固定收入、固定收益证券或不动产的所有者,则通货膨胀可能使两种类型资产产生抵消的作用。因为固定收益证券如储蓄、债券会因通货膨胀减少其实际价值,而房产、土地则会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价值。 5、具体分析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实际上会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通货膨胀可能形成三种情况的产出效应。 第一种情况:通货膨胀导致产出增加。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价格上涨促进产出增加。一般这种情况发生在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比如经济复苏时,总需求增加,产品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前面,由此扩大企业利润,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导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既定的总需求只能支持一个较小的产出,因此实际产出下降,失业会上升。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由于价格持续上升,居民和企业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为了不让手中的储蓄和收入贬值,就会在物价下个上升之前花掉,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这样储蓄和投资都会减少,经济增长率下降。同时,劳动者会要求提高工资,于是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会降低。由于通货膨胀中利率会上升,企业贷款会更加困难,因此生产会进一步收缩。在出现超级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会丧失对货币的信心,各种投机活动盛行,造成经济混乱。 6、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交替关系。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说明通货膨胀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不断降低失业率要以不断提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即通货膨胀率为零,也有一定的失业率。 ?一般认为,在短期内由于劳动者预期滞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才有反方向的交替关系,即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劳动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短期菲利普曲线不断上升,因此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要高于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分析,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是一致的或相等的,不管通货膨胀率有多高,劳动力市场就业量是固定的,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这就意味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在自然失业率点上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一定条件下(短期)可以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即作为制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合理政策参考值,与其他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相比,可使政府目标达到的最优。每一次政府对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的调整,都会为下一次调整制造更大的调整障碍,形成通货膨胀率积累不断增高的现象。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只能在短期内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使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而从长期看,这种调整只能使通货膨胀加速,而不能使失业率长久地保持在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 三、计算题 1、假设某一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如果衰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为h=0.4,那么政府通过制造10%的衰退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 ****ee答:价格调整方程表示为π=π+h(Y-Y)/ Y,令(Y-Y)/ Y= Ut,则π=π -0.4Ut,ttt t tteπ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Ut为衰退的程度,10,,调整系数h=0.4。最初的通t 货膨胀率为18,,假定每年都以上一年为预期,那么第一年π=π-0.4Ut,18%,100.4*10%=14%;π= 14%,0.4*10%=10%;π=10%,0.4*10%=6%;π= 6%,0.4*10%=2%。 234 2、设某国价格水平在2005年为107.9,2006年为111.5,2007年为114.5。求: (1)2006年和2007年通货膨胀率各为多少, (2)若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算2008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3)若2008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答:?设π2006,π2007分别为2006年、2007年通货膨胀率,则有 π2006=(P2006-P2005)/P2006*100%=(111.5-107.9)/107.9*100%=3.34%,同理可求得π2007=2.69, ?设π2008为2008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则依照题意有π2008=(π2006+π2007)/2=(3.34,+2.69,)/2=3.015,。 ?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有实际利率r=6,-3.015,=2.985,。 3、假设某经济体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数为C=100+0.72Y,投资函数为I=200-500R,政府购买为G=200,净出口函数为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为M/P=0.8Y-2000R,名义货币供给M=800。 求:?总需求函数。 ?当价格水平P=1时,均衡产出。 ?假设通货膨胀预期为0,价格调整函数为π=1.2(Y-1250)/ 1250,求潜在的产出水平。 tt ?如果P变为0.5,求均衡收入。此时价格有向上调整的压力,还是向下调整的压力, 答:?AD=C+I+G+NX=100+0.72Y+200-500R+200+100-0.12Y-500R=600+0.6Y-1000R,由货币需求函数及名义货币供给M=800可得,R=(0.8Y-800/P)/2000,代入上式得,总需求函数为AD=600+0.2Y+400/P。 ?令Y=AD,Y=600+0.2Y+400/P,得到Y=750+500/P。当P=1时,均衡产出Ye=1250。 ***e?根据价格调整函数公式π=π+h(Y-Y)/ Y,Y即潜在产出,Y是实际产出,Y=1250。 ttt tt?P=0.5时,Ye=750+500/P=1750。价格调整函数=0.48大于0,市场压力为正,价格又上升压力。 四、论述题 1、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l)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入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提高。 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 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例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是非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便用。 第十七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见教材 第十八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汇率,国际收支,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汇率及其标价方法,汇率的决定和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差额,IS-LM-BP模型的均衡与非均衡状态,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可能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 汇率:是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例,即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这种相对价格也被称为名义汇率。 浮动汇率制: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浮动汇率制度有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净资本流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当国际收支差额为零的时候被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当国际收支差额大于零的时候,即BP,0,被称为国际收支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 BP曲线:其他参数变量固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为国际收支均衡的曲线。对于BP曲线上任何一点均代表国际收支平衡;而在BP曲线之下或之上的区域内任何一点,与BP曲线上的均衡点相比,则表示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或顺差状态。在通常情况下,BP曲线向上倾斜, 即斜率为正,这代表利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IS-LM-BP模型:这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模型。该模型表示,由于外贸余额是收入的函数,资本项目是国内利率的函数,假定国民收入上升,则会引起消费增加,接着进口也会增加。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就会产生贸易赤字。为了消除赤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须减少资本输出,增加资本输入,而资本的输入必须以高利率来吸引。因此,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利率必须同国民收入同升降,于是在IS一LM曲线上增加了一条正斜率的国际收支曲线BP。该曲线表明:收入上升,利率也上升,从而使资本流入,由此弥补贸易赤字。 二、简单题 1、为什么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因为本国货币升值,即外国对本国汇率下降,外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以本币表示,价格下降,有利于促进销售,使进口增加;而本国商品出口时,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上涨,不利于本国商品在外国市场销售,使出口受阻,因此,本国货币升值可以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反之,本国货币贬值可以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所以,一国可以通过对汇率的调整来改善一国的贸易状况。 2、什么是“马歇尔-勒纳条件”, 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A.P.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 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这里要考虑 4个弹性:?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指他国对贬值国出口的商品的供给弹性)在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因而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取决于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需求数量的变动程度。如果数量变动大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大于1;反之,数量变动小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小于1.只有当贬值国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进口减少)与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出口增加)时,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如果用Dx表示他国对贬值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3、当一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进和国际收支赤字状况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国内和国外均衡,即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并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经济出现国内非均衡和国外非均衡,则可以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对外贸易政策组合,是宏观经济取向既定的目标。 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时,政策应当采取如下政策组合: (1)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出售债券,回笼货币,提高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国内利率上升,一方面可以使投资下降,压缩总需求,有利于物价水平下降,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同时,较高的利率可以减少国内资本的外流,并吸收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削减财政支出,提高税率等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总需求,以配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3)贸易保护性政策,如提高关税,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非关税壁垒等;外汇管制政策,如限制外汇流出、促进外汇流入的政策。贸易保护性政策可以减少进口,促进资本流入本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会影响与本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利益,因此,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以免采取报复措施。 总之,一国处于国内、外非均衡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经济政策加以适当的配合,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作用对国内经济活动的调节能力比较直接;货币政策对国外均衡的调节效果较突出,实际运用中,应考虑各种政策对经济总量的不同影响,搭配使用,以实现内外均衡。 4、说明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过程。(见教材) 第十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节包括6个知识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增长核算方程,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经济增长核算方程,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和乘数-加速数模型。 可能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即总产出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指的是经济在长期内的变化趋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变动率作为衡量指标。 2、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该模型基本假设为:一个经济只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生产一种产品;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可以表示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而且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该模型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率与资本产出二者之比。 3、有保证的增长率: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即G=s/v。 W 4、自然增长率:哈罗德认为,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增长时,满足GA= GW=n,即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n,将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口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它是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最适宜的增长率。 5、哈罗德不稳定原理: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增加产出量,结果使得实际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样的道理,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这表明,不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使得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不断偏离稳定状态被称为哈罗德不稳定原理。 6、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它假定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模型可以表示为sf(k)=?k,nk。式中: s为储蓄率, 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k为人均资本占 有量,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该公式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设备nk,这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该模型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其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 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内生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是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的源泉,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8、资本深化和资本广化:新古典增长模型为sf(k)=?k,nk,或者?k= sf(k),nk,该模型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人均储蓄量sf(k)被用于两个部分,?k部分是为每个人增加更多的资本设备,即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nk则是按原有的人均资本水平装备新增加的人口,即资本的广化。 9、费尔普斯黄金分割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找到了人均消费最大化和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式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若使稳态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0、乘数-加速数模型:将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结合在一起用来解释经济周期的一种模型。一方面,国民收入增加时,会使投资以数倍的速度增加,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加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的加速增长又会通过乘数作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于投资的增长。从长期来看人们的消费、储蓄和收入大致稳定,但投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极不稳定:投资的少量变动会引起收入的较大变动,反过来,收入的少量变动也会引起投资需求的较大变动,正是这种关系引起经济周期的变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 新古典增长模型给出的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可以由图13-1加以说明。在图中,横轴表示人均资本量k,纵轴表示人均国民收入量。首先,人均收入y = f(k)是人均资本量的一个函数,它随着k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增长速率越来越慢。sf(k)表示经济中的储蓄,它在f(k)的下方,形状与f(k)相同,也随着k增加而增加。nk表示人均资本按人口增长率增长,它是一条向各上方倾斜的直线。 如果sf(k)大于nk时,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新增人口n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nk时仍有余额,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缩小储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sf(k)小于nk时,意味着现有的储蓄不足以按原有的人均资本为新增人口配备资本,从而人均资本倾向于下降。因此,?k=0 或者 sf(k)=nk,即当人均储蓄量恰好等于新增人口所需增加的资本量时,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意义是:?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产出。?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增加。?降低人口出生率。如果实现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可以配备更多的资本。 y f(k) E nk sf(k) D k 00 k k 1 2、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内生而非外生的因素,技术整体的增长与投入的资源成正比;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定技术进步是由外省因素决定的。 第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能够提高而不是减少投资的收益,这正是发达国家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原因,因此生产的边际收益不是递减的,规模报酬递增经常发生;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边际收益递减,长期看规模报酬不变。 第三,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和投资存在一种相互刺激的关系,投资使技术更有价值,技术反过来又使投资收益更高,这种良性循环能够长期提高经济增长率,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第四,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垄断能够刺激和引导各公司去进行技术研究,因而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完美的竞争”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准则,垄断是离经叛道。 3、简述AK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假设经济中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保持不变,没有技术进步,不存在折旧,则总量生产函数Y等于AK,A为决定生产的技术因素。在AK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再具有递减特征。经济中人均资本随时间变动而变动的路径是:?k=sAk-nk,或者?k/k=sA-n,其中,?k/k代表人均资本的增长率。由于人均消费c=(1-s)y=A(1-s)k,因此,人均消费的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的增长率,都等于(sA-n)。这就意味着,经济中包括人均收入量在内的所有人均变量都以(sA-n)的速度增长。 AK模型说明,经济中的增长率由s、A、n三个参数决定:较高的储蓄率将导致较高的长期人均收入增长率;一旦技术水平得以促进并保持,那么长期增长率也会提高;同样的,人口增长率也影响到经济增长率。 这一模型的政策含义是,经济增长率不仅取决于人口增长率,而且也与储蓄率和技术进步有关,政府采取促进积累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政策对经济增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建议政府对物质资本、设备投资、基础设施增加投资,同时鼓励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大科技投入。例如,通过减少预算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提供税收激励来增加投资,即在教育和培训上花费更多的资源;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研究与开发支出提供税收激励等。 4、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了经济不稳定的结论,以索洛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等对其作出了修正,创立了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为sf(k)=?k,nk,?k=0时,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人均产出量的增加,有三种途径:?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产出。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资本—劳动比,从而实现经济均衡增长;?提高储蓄率,增加人均资本积累,带动产量的提高。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收入低,储蓄也较低,因而有必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增加积累;?降低人口出生率。如果实现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可以配备更多的资本。 三、计算题 2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2 经济均衡增长时,sf(k)=nk,将s=0.3,n=3%代入得:0.3(2k-0.5k)=0.03k,所以 220k-5k=k得k=3.8。 2、已知经济社会的平均储蓄倾向为0.12,资本产量比等于3,求有保证的增长率。 收入增长率是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适合的收入增长率,哈罗德把它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用Gw表示。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的比率,即Gw=s/v=0.12/3=0.04=4% 3、已知平均储蓄倾向为0.2,增长率为每年4%,求均衡的资本产量比。 由于增长速度G=s/v,所以资本产量比v=s/G=0.2/0.04=5。 四、论述题 简要说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及政策含义。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内生因素也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2)在众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且技术进步是由内生决定的。 (3) 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具有外部效应,使得生产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 (4) 由于外部效应的作用,经济在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时,均衡增长率通常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5) 影响经济当事人最优选择行为的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增长理论使得稳态增长率内生化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1)在收益递增和外部性条件下考察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技术因素,技术受到经济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的影响,而这种投入则又是由模型内生所决定的;(2)可积累的生产要素具有固定的报酬,则稳态增长率就是由这些生产要素的积累率所决定。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是: (1)要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是积累性的,人力资本存量是长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果。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积累性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若想加快经济增长,必须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技术水平上增加投入和采取重大措施。 (2)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加速技术进步,要靠激励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只有知识产权和专利得到保护,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专利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增加,并推动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积极参加学习和技术创新,以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3)为加速经济增长,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加速技术进步和扩大人力资本存量的科技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和关税政策等,以确保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持。例如,通过减少预算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提供税收激励来增加投资,即在教育和培训上花费更多的资源;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研究与开发支出提供税收激励等。 第十九章 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理论。其中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 可能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派,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其基本命题是: (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加以调节。其政策指导思想是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2、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等认为,一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和价格总水平、债券和股票收益率、物质资产的收益率以及人力与非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等众多因素。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取决于社会的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比例和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3、自然率假说: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运用这一概念,货币主义说明,长期看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率假说。 5、单一货币规则: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货币主义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胀率。 6、萨伊定律:所谓萨伊定律,就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推论到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中,萨伊定律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因而不会出现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二,货币只起中介作用。第三,工资价格的自发波动可以使得经济自发的处于供求相等状态,因而也就不需要政府干预。 7、菲利普斯曲线: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提出,是用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后被新古典综合派用来说明价格总水平、失业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8、理性预期假设:理性预期是在有效的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9、市场出清: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种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 10、实际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形成的关于经济波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因其经济变动的因素是实际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动的因素有,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实际冲击对供给产生影响:不利的冲击使得供给减少,有利的冲击使得供给增加。 11、李嘉图等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仅反对货币政策,也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尽管系统的财政政策会产生实际影响,但在某些条件下,无论发行政府债券的财政政策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即李嘉图等价。因为任何形式的政府债券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将来偿还时,会导致更高的税收。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的可支配财富数量就和征税的情况一样。 12、工资价格黏性:工资的黏性在凯恩斯主义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供求的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工资和价格并不随时随地变动,因此被称为是黏性的。 13、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有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14、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编印更改价目表等所费的成本。另外,菜单成本也包括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 常地变动价格,所以价格水平有黏性。 二、简单题 1、简述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古典宏观经济学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围绕萨伊定律展开,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决定均衡的就业量,并且价格对就业量不产生影响,因而经济中的总产量也与价格无关。货币只起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总供给总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因而无论总需求是多少,都不会影响经济的产出量,只会影响到价格总水平。因此,政府不必干预经济活动。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决定均衡利息率。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在三大心理规律作用下,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的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需要借助政府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是指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为他的追随者所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这一学派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主的微观经济学;第二,以凯恩斯理论为核心,利用IS-LM分析说明经济的总需求;第三,以货币工资下降刚性说明向上倾斜的总供给;第四,以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经济增长;第五,以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价格调整和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正统地位,80年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并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货币主义认为货币存量变动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相信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宏观经济政策。供给分析主张把经济分析转向供给分析。理性预期学派则从理性预期和经济人假设出发否定宏观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理性预期学派更广泛的名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吸收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观点,把传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解释宏观经济总量问题,并通过黏性工资和价格来说明短期经济波动。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如何形成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劳动需求方和供给方在决策时所使用的价格总水平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通常厂商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随时调整劳动量,而劳动供给者则根据预期价格总水平决定提供劳动的数量。对应于既定的货币工资,如果工人的预期价格保持不变,那么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厂商面临的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厂商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均衡就业量增加从而均衡产出量增加。这表明,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不过,这一条总供给曲线是以工人的预期价格不变为条件的,对应于不同的预期,总供给曲线也不同。故这里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5-1所示。 AS(Pe,P1) AS P AS(Pe=P1) AS(Pe,P1) AS(Pe=P0) P1 AD1P0 D1 AD D 0 Y Yf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承袭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基本假设。 个体利益最大化是指每个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是普遍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假设,才能使得经济学称为个统一的整体。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的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的特征是:(l)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2)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做出的预期;(3)经济当事人做出的预期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最终市场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三、论述题 1、 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工资黏性的,请加以评论。 为了说明非市场出清,新凯恩斯主义者必须集中力量建立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理论基础。为此区分了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就存在名义黏性。实际黏性是一种工资、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价格另一种价格的黏性。新凯恩斯主义对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些解释包括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 菜单成本论认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厂商调整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编印更改价目表等所费的成本。另外,菜单成本也包括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所以价格水平有黏性。 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以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交错调整导致价格和工资具有惯性。因而,即使存在理性预期,政府政策仍有积极作用。 不完全竞争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利用垄断力定价时,价格通常不会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导致产量随着总需求而变动。另一方面,总需求变动具有外部影响,可以通过宏观经济中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大,导致经济波动。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不存在自发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机制,因而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能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市场协调失灵论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原因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市场协调失灵论从市场机制不能协调众多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说明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经济中,尽管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之间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而,每个经济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单个经济人无力协调整个经济行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协调失灵,使市场机制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改变协调失灵的状况,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劳动市场论多侧面地探讨了工资黏性和失业的原因。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隐含合同、局内人的压力效率工资等都是工资黏性的原因。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存在着非正式的协议;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差别使得厂商面临着来自于厂商内部在职工人的压力;效率工资则说明,劳动的效率并不总是常数,它与厂商的工资呈正方向变动。为了保持效率,工资是以高效率工人的标准制定的。所有这些,使得实际工资出现黏性。 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供给不完全了解风险程度,因而可能存在信贷配给。政府货币政策能成功地纠正信贷市场失灵,提高信贷市场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增进社会福利。 2、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展开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1)从经验检验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便否定凯恩斯理论。由于滞涨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2)从理论方面,首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三大错误。第一,不合理性的预期。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不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第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但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即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第三,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基础上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档为【西方经济学框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4KB
软件:Word
页数:15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9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