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举报
开通vip

【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 述论 总26卷第12期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Vo1.26No.12 2005年12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SocialSc iencesDec.2005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 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张维娜陈玉屏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儒家思想在少数...

【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 述论 总26卷第12期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Vo1.26No.12 2005年12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SocialSc iencesDec.2005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 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张维娜陈玉屏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儒家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其接受度的认识和研究中,前人普遍单向地 从儒家思想”化夷”的思维角度出发,忽略了各少数民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有其自身的思想基础——二者在许多方 面存在着共同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鉴于谚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求各少数民族蕴含的价值观及其 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产生共鸣的原因. 关键词:谚语;少数民族价值观;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5)12—0oO5—03 有关儒家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及 少数民族群众对其接受度的认识和研究中,人们普 遍将其看作是儒家思想单向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忽 略了各少数民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最重要的前提是 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在价值观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上存在着相 当程度的”一致性”. 本文以少数民族民间谚语为研究对象,将少数 民族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的共鸣以及少数民 族对儒家思想接受程度高,范围广的内在原因,从以 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少数民族谚语与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关系 谚语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诸多层面.它是历代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蕴含 着人民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包涵着人民 在生活中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具有地 缘性,民族性,传承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谚语在少数 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一,谚语深刻反映 了社会下层人民的价值观念,并根据人民的需要,不 断扬弃,充实和改造.相应地来说,谚语不仅是少数 民族文化的而且组成部分,而且为少数民族文化的 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第二,从谚语 的语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形式来说,一些从文化上层传出的,高深 雅正的语言,流人民间成为谚语,有的只改动一两个 字,语言风格就大不一样,其基本意义没变,但更通 俗易懂.…(P可见,通俗的谚语也蕴含着高深的文 化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使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由此可见,谚语是价值观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 现形式,而价值观则是谚语的内核,谚语会随价值观 的变化而不断地被扬弃,充实和改造. 二,谚语中的少数民族价值观与儒学价值体系 的相通之处 对于少数民族社会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阶 段,都具有反映人类本性和共同要求的共性.就维 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各少数民族在 对道德的要求上,会产生相似的标准.鉴于谚语在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伦理道德 的角度出发,从儒家思想体现的仁,义,礼,信,忠,谦 敬,善群等方面,对各少数民族谚语中体现的价值观 进行归类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价值观 与儒家价值体系的共鸣. 一 是”仁”.”仁”包括忠恕,孝悌,克己,自爱以 及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也包括仁政,德 治,教化等内容.所以它既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 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少数 民族谚语中的”善良的人,可以游遍草原;恶意的 人,只可陷害自己”,”别有了功劳往自己身上拉,别 有了过失往别人身上推”(蒙古族),”官家清廉百姓 安乐,母亲心慈儿女幸福”(藏族),”不做强中强,愿 为善中善”(彝族),”善事多作,恶事莫为”,”奸诈 的聪明人,不如忠厚的傻子”(土家族),”忠厚是友 谊的桥,欺赖是友谊的敌人”(维族)”善教得民心, 善政得民财”(仡佬族),”清水不浑,清官民安”,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侗族),”有水 才有鱼,无水就无鱼;有民才有官,无民官不成”(瑶 族)J,都属于”仁”的范畴. 二是”义”.”义”在儒家文化中主要体现为 “宜”和”善”.这与少数民族谚语中表现为互助含 义的”困难之时,分担忧虑之苦;胜利之时,分享得 胜之乐”(蒙古族),”邻居失火,岂能不帮”(藏族), “互助合作能胜天,单人独马力不全”(苗族),”人情 活路到处赶,天晴下雨好借伞”(回族),以及体现民 族气节的”宁可当英雄死,不可当奴隶生”(蒙古 族),”瑶人交朋友,重情不重金”(瑶族),”愿做死 去的人,不做活着的鬼”(彝族),”人讲仁义,马讲力 收稿日期:2005—05—10 作者简介:张维娜,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陈玉屏,西南民族大学教 授,博士生导师. 6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第26卷 气”(侗族),都遥相呼应. 三是”礼”.礼的内涵十分丰富,广义之礼,泛 指典章制度及一切道德行为规范,狭义之礼,则指礼 貌,礼节,礼仪,礼则. 少数民族谚语中的”人凭有礼貌,牛凭有肥膘” (蒙古族),”没有礼貌的人,像没有窗户的屋”(土家 族),”土司掌官印,黑彝骑骏马,白彝背犁头”(彝 族),”继承皇位的是太子,决断国策的是大臣”(藏 族),”皇帝大,一手遮天”,”礼无边,情无际”(水 族),”煮饭要有米,做人要讲礼”,”人有几等,官有 几等”(苗族),”刀有钢才快,人懂礼才乖”(侗族), “地方若无规矩,哪来安宁富裕”(瑶族),”地方土地 不开口,老虎不敢进城门”(壮族),都体现了少数 民族对礼的追求. 四是”信”.”信”主要指诚实不欺,守信用.作 为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做人的伦理规范原则,在 儒学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价值体系认为, 信是人与人交往,国与国的外交活动及政治统治中 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处理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准 则,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少数民族谚语 中的”作风正派的人,羞耻的事少;为非作歹的人, 悲痛的事多”(蒙古族),”木直了用处多,人直了朋 友多”(藏族),”不信守诺言不是真君子”(维族), “不讲信用,麻烦头痛”(布依族),”聪明谓之圣,正 直谓之神”(土家族),”老羊皮隔风,老实话好听” (回族),”给别人做证人,首先要相信别人”(哈萨克 族),”讲好不如做好,嘴甜不如心诚”(瑶族)】,正 是儒家这一思想的体现. 五是”谦敬”.儒家强调,一切礼仪,礼节,礼则 的实行,都必须以”敬”为前提.所谓敬,即发自内 心的真诚,尊重,恭敬.有敬才有礼.儒家要求人人 都要有敬人之心,这种敬人之心出自于谦虚之德. 因此,要做到知礼,守礼,应着眼于培养谦虚之德,恭 敬之心,在提高内在道德素质上下功夫.下述诸条 少数民族谚语,大体可归人”谦敬”的范畴.”虚心 的人万事能成,自满的人十事九空”(蒙古族),”天 大还有地,无地天不宽”,”责人先责己,拿着自己 比”(侗族),”山讲山高还有峰,水讲水深还有潭” (苗族),”越谦虚越感不足,越自满越感突出”,”背 上背把量天尺,先量自己后量人”(仡佬族),”骄傲 与失败挂钩,虚心与进步交友”(藏族),”自满是求 知的拦路虎,自谦是智慧的引路人”(彝族).【2 六是”孝悌”.儒家将”孝悌”纳入以”仁”为核 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使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 伦理规范以及善处人际关系的准则和社会道德,政 治伦理的基本原则.而少数民族谚语中的”对父母 要敬仰,对子女要教养”(蒙古族),”孝顺吃不了,忤 逆不够吃”(土家族),”孝道为万善之首”(回族), “老的坐炕头,小的坐炕下”(纳西族),”儿女以孝顺 为高,父母以慈爱为本”(苗族),”兄好弟贤”(水 族),”亲兄亲弟,给田撒秧;亲妯亲娌,给布补衣” (布依族),”兄弟如撑架,相好莫相骂”(壮族),”见 老要尊,见客要迎”(侗族),”敬老是德,爱幼是福” (布依族)】,都体现了儒家的这一思想. 七是”忠”.在伦理上,忠指忠诚,诚信,真心实 意,全心全意,始终如一,是交朋友的重要道德.在 政治上,孔子把伦理原则”忠”用于政治活动中,讲 求臣对国君要忠,执行国君的命令要忠.这既是一 个伦理原则,也是一个政治原则.少数民族谚语中 的”得别人信任凭忠诚,改自己错误凭直诚”(蒙古 族),”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骗是友谊的敌人”(维 族),”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侗族)”天大地大,国 事为大”(水族),”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鬼” (布依族),”不热爱祖国的人就没有信仰”(回族)] 就反映出对”忠”这一思想的推崇. 八是”善群”.”善群”,是儒家在群己关系方面 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价值观念的产生是”群体本 位”的一种表现.少数民族谚语中的”一个人的智 慧不够用,众人的智慧用不完”(蒙古族),”英雄想 的是群众,群众热爱的是英雄”(维族),”前传后教, 团结重要”(回族),”心往一处热,眼往一处盯.” (苗族),”不怕巨浪再高,只怕划桨不齐”(白族), “桶没箍就散,村不团结不兴”(壮族),”鱼离不开 水,雁离不开群”(土家族)正是人类这一共同特 性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体现. 三,少数民族价值观与儒学价值体系相通的原 因 (一)儒家思想及其价值体系的普适性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人类共同的基本 道德准则 《论语》言及仁字达104处,《孟子》言及”仁”达 157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及”仁”.孔子论”仁” 的说法虽多,但其最本质的意义应是《论语.颜渊》 中的”仁者爱人”.《说文解字》日:”仁,亲也,从人, 从二.”段注云:”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相亲自然生爱,故有仁必有爱.为儒术取得独 尊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汉儒董仲舒,对孔子”仁 者爱人”的阐释最能体现仁的本旨.《春秋繁露》仁 义法第二十九云:”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 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 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亡者爱及独身……”仁者不 仅爱人,实际上泛爱及一切生灵,这才是仁的精神的 基本点.只爱自己的人非仁人,而是独夫,危亡立 待.孔子讲”爱人”,并非只讲爱”君子”,不讲爱”小 人”.马厩失火,孔子得知后,日:”伤人乎?”不问 马.最能体现孔子”爱人”主张的记述出自《孟子? 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 而用之也.”孔子对陶俑象征人殉葬都持强烈反对 态度的,足见其对人的生命是高度珍视的.孔子讲 爱人及至一切生灵,夷狄也是人,故亦应施之以爱. 由前可知,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基本观念,以 及由其而阐发的忠,孝,信,义等基本价值取向,为各 民族所共同遵守.这主要是由于: 首先,儒家以仁德之心去”爱人”甚至爱及一切 生灵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人们都普遍接受和认同的. 第l2期张维娜陈玉屏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 论7 如前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各民族同样具有儒家思想 中讲进取,重民生,求实务,重人伦,明义理,守气节, 贵诚信,尚义勇,抑强暴,戒淫奢,行勤俭等道德精 神. 其次,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有等级的,即”爱 有差等”.他们虽然也主张”泛爱众”,”四海之内 皆兄弟”,但这种爱是有次序的,由近及远的.它 从最近的人,即从爱双亲开始,到爱家人(夫妻,子 女,兄弟,姐妹),然后是爱乡党(亲戚,朋友,邻居 等),最后扩大到爱国人,爱天下人.在不同的人际 关系中,仁爱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规范.如父与子,夫 与妻,兄与弟以及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 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等,其权利与义务都各有不同. 儒家这种等差之爱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 但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适应当时人们的思想道 德水平,所以容易为多数人所接受. 2.”礼”——倡导维护”尊卑有序”的”君父”统 治秩序 “礼”是儒家用以治人和治国的基本手段,所谓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_6j.”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仁是儒学的核心,”天下归仁”是儒学 的终极目标,而”天下归仁”的途径是人人克己复 礼,复礼是为归仁,也就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和平与 安宁,所以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以为, 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取决于对社会秩序的遵守,它能促进社会的和平与 稳定. 儒家所倡导的”礼”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所存 在的由于个人情况不同而形成的上下尊卑关系,如 儒家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而且变 成了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自觉意识,形成一种有巨大 影响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 阶级秩序与等级秩序的稳定,使得社会按统治阶级 的愿望有序运行. 自秦汉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其社会形态逐渐变化,由于经济文化水平 发展的不同,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以及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汉族大体接近的封建制社会, 但他们几乎都是父系社会,从而确定了以父系家长 制为中心,按血缘关系定亲疏的格局,整个社会的基 础是以宗法血缘制度为主的.与此相应,少数民族 社会同样产生了等级差别,从而产生了对维持等级 差别的一系列规范要求.而儒家的”礼”,在政治上 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在家庭中则表现为以家 长为尊的”孝”的强化.这对维护少数民族社会统 治阶级的统治利益以及父系家长制家庭的父权利 益,都起着强化的作用,故而能够引起共鸣. (二)对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 儒家思想历来就是把现实和人伦作为根本的群 体文化,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精华,如家 国一体观念,和为贵的传统,浓厚的亲情意识都与群 体文化的作用密切相关.这种群体文化,具有超越 不同政治集团,超越不同民族团体的强大聚合力. 道德的存在理由和价值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结构性道德和非结构性道 德._l结构性道德与其所支撑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 所以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其相应的支撑性的结 构道德就会逐步消失,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 是皇权,族权的社会结构所要求的,当这个社会结构 不能再稳固时,原来的结构道德会逐渐消失.而非 结构性道德则与社会结构无关,其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是人类道德中最永恒,最基础的部分.它也就是 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仁”这个 概念,而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在 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普及性. 无论何种社会和民族,由于人与生俱来的社会 性,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和谐.只有在和谐的 社会氛围中,人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人们就会 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的要求,产生一种共同的价值 观,以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 的仁,义,礼,智,信,勇,恭,俭,让,忠恕,孝悌,耻,意 志刚毅,善群等道德观念,与少数民族道德观念中对 正直,诚实,温和,善良,有同情心,有责任心,有良 心,有荣誉感,有羞耻感,有义务感等道德观念的追 求,是达到社会和谐所必需的条件,符合所有民族对 道德的要求,具有真正的普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共 同的价值观,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应具有的公共道德. 故此,儒学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价值观才会有相通 之处. 参考文献: [1]杨芳.从谚语看儒家的价值观和人格理想[M].楚雄师专学 报,(12);49.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贵州 卷,四川卷)[z].中国1SBN中心出版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发 行.1998.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8. [4]论语?学而[A].论语?孟子?孝经?尔雅[M],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7. [5]论语?颜渊[A].论语?孟子?孝经?尔雅[M],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7. [6]苟子?天论[A].苟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 [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7]礼记?学而[A].传统文化书系:礼记[M].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7. [8]余仕麟.伦理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4:83. (责任编辑李克建)
本文档为【【doc】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