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

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 【标题】杜牧咏史诗浅论 【作者】杨 红 【关键词】杜牧 咏史诗 艺术特征 思想内涵 【指导老师】李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咏史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咏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步入诗坛,始于东汉班固之诗《咏史》。而晚唐时期咏史诗已经完全发展成熟。咏史诗依据史实,同时又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将传统的比兴手法用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诗人因史事而起兴,以史事来比拟和讽喻现实。诗人通过对史事的反复吟叹反映现实,表达真实情感,它不仅具有特定...

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
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 【标题】杜牧咏史诗浅论 【作者】杨 红 【关键词】杜牧 咏史诗 艺术特征 思想内涵 【指导老师】李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咏史诗”是我国古典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咏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步入诗坛,始于东汉班固之诗《咏史》。而晚唐时期咏史诗已经完全发展成熟。咏史诗依据史实,同时又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将传统的比兴手法用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诗人因史事而起兴,以史事来比拟和讽喻现实。诗人通过对史事的反复吟叹反映现实,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真实情感,它不仅具有特定的内容,也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咏史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专门吟咏历史题材以抒怀、言志向、述见识、发议论的诗歌类型。”[1](P65)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孙,以中书舍人致仕,世称“杜紫微”、“杜樊川”。出身于“城南韦杜,去天五尺”[2](279)的豪门望族的显宦之家。杜牧的家世、深厚的家学涵容和人生经历既对其思想具有深厚的影响,也给予杜牧一生的价值趋向和政治追求以极大影响;更养成了他恃才傲物、疏野放荡的个性品格,即“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陈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唐才子传》)[3](P474)同时,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堪称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杜牧擅长近体诗,文词清丽,尤其喜欢用七言绝句和律诗咏史抒怀,其诗具有俊爽峭健之中别具风华,豪宕疏朗而有情致婉约的风格。480多首诗歌绽放成一支奇葩,尤其是他的30余首咏史诗,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晚唐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牧是晚唐咏史诗人中最杰出的诗人。前人主要研究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评价杜牧:“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目前,我国对杜牧咏史诗的研究相对沉寂,论文约11余篇。现代学者曾评价杜牧咏史诗具有“俊迈”、“气俊思活”、“情致俊爽”、“雄姿英发,俊爽拗峭”、“豪而艳,宕而丽”的艺术风格。比如:王明居《唐诗风格论》、赵荣蔚《晚唐士风与诗风》、张润静《气俊思活 意足锋锐---杜牧咏史诗怀古诗中的议论》、叶继奋《杜牧咏史诗的审美特征》、杨云辉《论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征》等作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不够全面,并极少挖掘其咏史诗的思想内涵。因此,从多角度的更深入的探讨杜牧咏史诗就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本课题是结合杜牧所处的时代环境,深入地剖析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 一、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征 艺术风格是艺术特征的具体体现,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既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 中,也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尺度。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中提出“风格即人”[4](P53)。可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风格乃是作家的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光反映。杜牧在政治上豪放有为、刚直敢言,有雄心大志。《新唐书?本传》说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又说他禀性“疏直”。杜牧的个性对其咏史诗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同时,杜牧对诗歌创作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杜牧《樊川文集》卷16《献诗启》)[5](P32) 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艺术技巧的探索,这也就使他成为了晚唐诗坛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俊爽若牧之”;《新唐书》本传云:“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唐诗品汇总序》美之曰:“杜牧之之豪纵”;清?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曹中孚先生评价杜牧说:“杜牧尽管才思敏捷,但对于诗歌创作却很认真,他继承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的写作态度,不惜一改再改。”[6](P107) 咏史诗也是杜牧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俊爽,峭健、豪迈也是杜牧咏史诗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主要从主题的提炼、体裁形式、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四方面来对杜牧的咏史诗作初步的分析。 (一)视觉独特,立意高绝 1(喜作翻案文章 杜牧不仅具有卓越的才华,而且具有治国安邦的策略。他善于从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的多角度选取典型题材,寓意深刻,侧重社会性,以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以豪爽奔放的激情表达鄙弃世俗的情思和见解。如《题商山四皓庙》[7](P72):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诗人笔下都作为美谈出现,认为是奇功一件。但杜牧却提出了新的见解,最后一句“四老安刘是灭刘”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即言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名为安定刘家天下,实际上是促使其尽快灭亡。杜牧批评刘盈柔弱,致使吕后专权,不仅给刘氏宗室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险和混乱。因而四皓恰恰是帮了刘氏的倒忙,这使杜牧不仅在对四皓功过的评价上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也是对重嫡庶长幼而轻个人素质的传统立嗣观念的质疑,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眼光与超凡的历史见解。 杜牧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他的咏史诗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如《题乌江亭》[7](P64):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败于刘邦是历史事实,项羽必败是众人公认的看法。杜牧运用全新的视角,新颖别致,角度与众不同,表达效果截然不同。此诗是杜牧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项羽不能包羞忍耻,卧薪藏胆,缺乏男儿应有的气质,经不起失败的挫折,更缺乏英雄的远见卓识,否则应卷土重来。诗人在此换一种思维考虑项羽失败的问题,就跳出了“咏叹英雄末路”或“总结其失败原因”的常调。诗人所宣扬的是一种百 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寄托着对当政者振兴武力以挽救唐王朝危局的期望。全诗立论卓奇,议论精警,富含哲理意味。由此说明杜牧用翻案法作诗不仅可以使诗歌卓识高绝,立意新奇,议论出奇立异,而且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同时也可以从诗中看到作者的伟大抱负与远见卓识。 因此,杜牧在写作咏史诗时,其思想并不受史实的限制,因为诗人不是历史学家,不应该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诗人必须咏纪史实,而是把史实为其所用,借题发挥,抒情言志。出现在咏史诗中的“史”,不再是客观历史的事实,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意象化的“史”。 2(着眼女性,选取片段揭示历史画面 文学史中,早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女性的描写。然而,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身份、性质、地位、作用及写作口吻,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诗经》中的女性多数是具有明确伦理身份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是以写实口吻而创作的。晚唐社会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黑暗腐朽,仕途充满压力,具有见识的文人都满怀雄才大略而不被重用,拥有卓越的才华却没有施展的平台。同时,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女性。虽然晚唐特殊的时代风貌与生活环境及情感需要使得晚唐文人把大量的笔墨倾注在女性身上,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通常表现的是诗人脆弱心灵的真实写照,作者对她们的同情其实也就是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如李商隐“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8](P2153)抒发了诗人对前途的深深忧虑。杜牧创作咏史诗也不例外,尤其关注女性,但不同之处在于:杜牧咏史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化的,大体上分为三类: (1)木兰、王昭君等巾帼英烈 这类女性是作者心灵的慰藉与归依,对其进行描写不仅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独特见解,更流露出诗人“刚直有奇节”的个性:达则如木兰、昭君,为国御敌、为国和番,她们是作者心中的英雄,寄托着作者的壮志与豪情。如《题木兰庙》[7](P113):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此诗全面展现了一位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首句写白天木兰身披戎装,手持弓箭,征战四方,颇有男儿豪气。二句描写木兰晚上梦里画眉,显出了女儿本色。三、四句由木兰的束装和外表转而刻画她矛盾的内心世界。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几度思归”也是儿女常情,并不是无情才是英雄,思家爱家更能说明她出征御敌的意义。第四句写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王昭君),将王昭君、木兰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女性联系在一起,殊途同归,都是为国献身,以明妃反衬木兰,更显示了木兰为国御敌的先国而后家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军、和戎这等国家大事竟然由女子来承担,不仅深刻的暗示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的荒谬道理,也表现了晚唐社会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更预示了唐王朝已经分崩离析,社会的大变革即将来临。 (2)郑袖、杨玉环、张丽华等绝世红颜 这类女子貌美如花,却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兴亡。杜牧在《题武关》、《台城曲》中分别提到了郑袖、张丽华等绝世红颜。作者之所以提到她们,其目的则是批判唐朝统治者的荒淫奢侈,骄奢淫逸。杜牧在这方面最具有典型的代表作诸如《过华清宫绝句》[7](P201)(之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前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二句写从长安回望之景,后两句写望中人,“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 明的对比,含蓄地交代了荒淫奢侈的唐玄宗娇惯下的杨贵妃竟然如此恃宠而娇。为了博取妃子的欢心,唐玄宗竟然动用国家重要的工具来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致使“人马僵毙,相望于道”,劳民伤财,死者相继。作者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选取重大的历史事件,概括唐玄宗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是选取朝廷的“特快专递”为杨贵妃送荔枝的一个经典场面,经典镜头,极力渲染铺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李唐王朝腐败的看法,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唐玄宗的覆辙,警告统治者荒淫腐败必然导致失败。 (3)其他类型女性 杜牧的咏史诗中除了描写巾帼英烈和绝世红颜的女子之外,也有描写其他类型的女性。如《赤壁》[7](P10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二句写一支小小的“折戟”,经过磨洗而却认为前朝遗物,由此发端,引发“怀古之幽情”,从而联想到三国纷争的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联想到重大的历史战役赤壁之战;三、四句通过写“二乔”两个弱小女子来反衬军国大事,二乔乃江东著名国色,具有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大乔是孙策夫人,孙权皇嫂,小乔是周瑜夫人,绝非寻常百姓家之美女可比,作为皇室贵妇姻亲,若果真被锁铜雀,就意味着东吴帝祚倾覆,政权落败,两个小女子的人生命运客观上已成为国家命运的象征。可以看出诗人从侧面暗示了唐朝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泊秦淮》也是如此,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斥责的是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质上是借南朝陈后主纵情声色致使亡国的史实,影射当时身负天下兴亡之责而又全无“亡国”之忧的达官贵人,讽刺他们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思。可以说,杜牧在咏史诗中借写商女、二乔的人生命运来反映国家的命运。 咏史诗是深沉而冷峻的,杜牧创作咏史诗从木兰、王昭君等巾帼英烈,郑袖、杨玉环、张丽华等绝世红颜以及以商女、二乔为代表的其他类型女性入手,小处落笔,起到了言微意丰,深衷浅貌之效。 (二)喜用七绝和七律 在杜牧之前,咏史诗还多为古体,律诗较少,绝句更罕见。相对而言,其中以七绝咏古而获盛名的有刘禹锡、李商隐等少数人。而到了杜牧手中,古体诗已经很少见,甚至连诗味较古朴、质多文少的五律也为数有限,而大多采用七绝、七律的形式。特别是七绝的大量运用及取得的艺术成就,是此时咏史诗形式发生变化的标志。 杜牧创作咏史诗主要采用七绝的形式。他比较讲究立意结构、遣词造句、注意发挥“七言绝句尚高华,文多胜质”(胡应麟《诗薮》)的特长。其诗发语高,始终“以意为主,气为辅,以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杜牧《樊川文集》卷13《答庄充书》)[5] (P41),讲究以意取胜,诗风俊爽峭拔,以致后人评为“杜牧之诗风格高华,片言不俗。”他的咏史七绝因此为后人称道,并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诗人在《赤壁》、《金谷园》、《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桃花夫人庙》等诗歌中运用唱叹有情的笔致,翻出新奇,发警策透辟的议论,同时也印证了“风调高华,意境雄浑”的独特风格。 此外,杜牧的咏史律诗也为人称道。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五:“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唐诗选评》)虽然他的律诗为数不多,却美不胜收,堪称情致俊爽,笔调轻利。在豪迈中流露出感慨,读来又觉抑扬顿挫,情思起伏,变化多端。如《题武关》借咏怀古迹以感讽时事,表现出一种高华绮丽的情致;《题宣州开元 寺水阁》[7](P49):“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起语豪壮,结句凄凉,感慨深远。写景如画,属对精切,工于琢句炼字,是不可多得的七律。清人薛雪评论说:“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 (三)语言清丽俊爽、含蓄凝练,用典较少 典故,曾被称为“用事”,刘勰《文心雕龙》中把用事分为多种。运用典故往往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但是过多用典则会使诗歌难以理解,如阮籍的咏怀诗。杜牧深知这一点,虽然他熟读史书,对史实人物了如指掌,但作诗也很少用典。如《泊秦淮》[7](P155):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离、月照白沙的夜景。两个“笼”字把月夜江上凄冷景色摹写出来。“烟”火红灯,“寒水”一泓,繁华中隐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第二句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夜”是对首句的承接和明确化,“近”字为听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三、四句写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可见,杜牧用语清丽俊爽、含蓄凝练。第四句用了典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荒淫误国的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乐曲,属于靡靡之音。此诗表面上似乎是诗人在斥责“商女”无知,实际上却是斥责那些身负天下安危,醉生梦死的权贵。“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 ”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 ;观照现实,揭示了晚唐正在重演陈后主的历史悲剧,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语言凝练,俊爽明快,具有含蓄清丽之美。 (四)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平中出奇 杜牧创作咏史诗,善于选取精彩场面,抓住经典细节,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给当朝统治者以明确的警示。杜牧一反前人抓住大事件,大场面、大环境,来反映历史事件的做法,在小中求大,在平中见奇,在同中求异,在俗中求新。如《过华清宫绝句》[7](P201)之二: 新丰绿树起尘埃,数骑渔阳探时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前两句简洁叙史,言大祸迫在眉睫,即安禄山谋反。唐玄宗听信谎言而深信不疑,反而沉溺于“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的享乐之中。后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一曲霓裳舞”能“舞破中原”,即暗示了一曲霓裳舞导致了江河破碎的历史悲剧(安史之乱)。诗中选取“霓裳曲”具体而典型的场景来概括历史,写尽玄宗晚年沉湎酒色,醉生梦死,宠信奸邪,执迷不悟的昏庸荒淫,形象地揭示出骄奢致乱的历史教训,也表达了杜牧对晚唐江河日下的时局的无限感伤之情。 2(以古鉴今,表达含蓄 杜牧在诗中品评历史,针砭荒亡,借古讽今,揭示教训,表达炽热的济世情怀。如《江南春绝句》[7](P210):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表面上描绘了莺啼水村,山郭中酒旗飘摆,寺院楼台点缀于迷蒙烟雨之中的江春景图,但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知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从而表明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但留存至今的还有多少呢,结果如何呢,只能是政权更替,兴亡相接。而晚唐统治者也崇尚佛教,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筑寺庙,便会发现作者是用含蓄之笔警戒现实,暗示唐朝统治者应汲取历史教训。历史陈迹暗示了历史结局,历史结局又必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并从史事中发出哲理的思索。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出杜牧是借南朝的兴亡告诫唐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以古鉴今,表达含蓄。可见,杜牧写作咏史诗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晚唐皇帝照示炯戒,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忧世伤时之心,流动着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绪,凄绝沉痛,深刻冷峻,实为晚唐咏史诗之翘楚。 二、杜牧咏史诗的思想内涵 “文学即人学”,而“生命观作为人生观的核心,是构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基质,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境界”。[9]诗歌,作为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的外在形式的文学作品,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创作者自身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其对人生的思索。杜牧不仅在咏史诗中抒发其自身深沉的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抒发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品即人品”。《毛诗序》:“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可见,杜牧以咏史诗抒发其深沉的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先,杜牧借写咏史诗抒发个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杜牧生活在多事之秋的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整个社会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虽然杜牧素怀经邦济世之志,“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思想。同时,他卓越的胆识和才华也得到了牛李两派的赏识,只因他“刚直有奇节”,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一生郁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抱负。这就使得杜牧只有把自己的才气、睿智、热情诉诸于诗歌,并在诗中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把自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对现实的全然失望和瞻望前途的迷茫,借助历史事件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拗峭层深的方式予以表现。尤其是杜牧的咏史诗,或喟叹朝代之兴亡变幻,或感慨岁月之倏忽缥缈,常常融自然、历史、现实为一体,不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更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社会责任感。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夜泊秦淮,听到对岸传来歌女所唱后庭花的歌声,不禁忧心忡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首句描绘出轻慢、迷蒙、幽静、冷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先声夺人,造成强烈的吸引力。第二句叙述夜晚泊船的情景。三、四句借商女来谴责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暗示他们正沿着陈后主的道路在走向死亡,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虽然商女只是按照听歌人的意愿唱歌,不知“亡国恨”,但杜牧作为一个胸怀救国壮志的具有爱国情感的当世文人,他把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入诗中,时刻关注国家的兴衰,体现了一个诗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表明了诗人深深懂得亡国的深层含义。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更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可见,杜牧的咏史诗不仅在于表现其政治抱负和激情, 还在于反映时代的大事,讽刺统治者荒淫奢侈。也就表明他创作咏史诗的根本目的在于“今用”。因而,杜牧的咏史诗也是对晚唐特定历史时代精神风貌的客观真实写照和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射。再如《过勤政楼》[7](P199):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此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经过长安勤政楼看到一片荒凉景象所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叹。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是让人缅怀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事实上是使人更深刻的感受到“勤政楼”今日之衰。诗人通过古今对比,揭露了唐玄宗的奢侈淫逸,昏聩无能,不理朝政,致使国运衰落的事实。全诗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次,杜牧在诗中除了表达了赤诚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之外,也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由于杜牧出身于名门望族,风流俊赏,喜读兵书,关心时政,才华卓越,精通兵法,具有治国安邦的策略与经邦济世的抱负。为了解救唐王朝的危机,注意探讨“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樊川文集》卷12《上李中丞书》)[5](P73)杜牧以军事家、政治家的客观冷峻的态度对历史进行深沉的思考和探索,但却因秉性刚直不被重用,胸怀大志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因此,杜牧在此诗中将周瑜的成功归之于偶然的自然因素,只是反衬周瑜成功的侥幸,更多的是表明自己虽有周瑜一样的才干,却无“东风”相助,如果有“东风”的话,自己也可以像周瑜一样为国建功立业,成为时代的英雄,名垂青史,从而抒发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政治理想,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因此,杜牧创作咏史诗的真正意图不是准确叙述历史,而是以历史作为寄托主观情感的对象,抒发自己观照历史的情感意绪。其实,我们从他的诗中也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一颗滚烫炽热的心。古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车不忘前车之鉴”、“明镜可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等,西方也有“读史使人明智”,如何做人,如何治国,一切以“人”为中心,这充分体现了杜牧的人文情怀。 (二)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杜牧的咏史诗虽然只是在凭吊墓冢,造谒祠庙,登山临水,览今吊古的瞬间生成。然而,一刹那间所萌发的思古幽情,却往往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升华,它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在复杂的情感世界,折射着社会生活纷纭的情状,把握着历史进程的脉搏,并尽可能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人登临开元寺水阁俯瞰宛溪夹溪,眺望宣城城东的敬亭山,只见那草色连空,天澹云闲的景象,古今相同。然而,在这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中,又凝结着多少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啊~八年前,诗人在宣歙观察使沈传师的幕下供职,“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八年后,“重游鬓白事皆改,未见东流春水平”。人世易迁,人生难再,一种惆怅悲哀的意味从诗中流露出来。但是,“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山光水色,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气象氤氲,世间万物生生不息 的神韵拂去了个人的哀怨。悲喜交迭的一代代人生是短暂的,宇宙万物却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诗人渴望在自然怀抱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从而使诗的意境具有了更为深沉、普遍的人生内涵。 结 语 总之,杜牧是以客观冷峻的态度对历史进行深沉的思考。其咏史诗在思想内涵上,杜牧不仅借咏史诗来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反映晚唐的社会现实,警戒唐朝统治者,更多的是集中的反思社会和人生,并在咏史诗中表现其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无常的哲理。同时,杜牧以其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诗既有诗人深长的情味,也饱含政治家敏锐犀利的目光,融政治才能艺术才能于一炉,才华横溢,诗意高绝,风格俊爽,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杜牧的创作承前启后,为咏史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档为【杜牧咏史诗浅论 -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1
浏览量: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