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举报
开通vip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西藏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 何景熙 李艾琳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 一、1978~2002年西藏人口转变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以人口发展为例。民主改革前的1952年,全区人口115万人,到2000年,人口增加到256万;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430‰降到1999年的41(62‰;同期,西藏0岁时平均预期寿命(e0)由约36岁增加到2000年的66岁。从1978年到本世...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西藏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 何景熙 李艾琳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 一、1978~2002年西藏人口转变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以人口发展为例。民主改革前的1952年,全区人口115万人,到2000年,人口增加到256万;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430‰降到1999年的41(62‰;同期,西藏0岁时平均预期寿命(e0)由约36岁增加到2000年的66岁。从1978年到本世纪初人口自然变动看(见图1),西藏正在实现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以及低人口素质的“低水平人口均衡”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以及较高人口素质的“高水平人口均衡”的(人口学)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 (一)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动 作如表1所示,西藏按常住人口(注:西藏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比例占92%以上——者注)计算的出生率从1978年的22.9‰下降至2002年的13.6‰;人口死亡率从8.8‰下降至6.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1‰下降至12.7‰。从图1可见,西藏人口转变的趋势与全国人口转变趋势大体一致。 表1 1978,2002年西藏和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西藏(常住)人口 全国人口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78 22.9 8.8 14.1 18.25 6.25 12 1979 22.4 8.2 14.2 17.82 6.21 11.61 1980 21.4 8.2 13.2 18.21 6.34 11.87 1981 24.4 8.8 15.6 20.91 6.36 14.55 1982 24.5 7.7 16.8 22.28 6.6 15.68 1983 27 8.6 18.4 20.19 6.9 13.29 1984 24 8 16 19.9 6.82 13.08 1985 23.3 10.1 13.2 21.04 6.78 14.26 1986 24.5 8.4 16.1 22.43 6.86 15.57 1987 24.2 8 16.2 23.33 6.72 16.61 1988 22.7 7.7 15 22.37 6.64 15.73 1989 24.2 8 16.2 21.58 6.54 15.04 1990 26 8.9 17.1 21.06 6.67 14.39 1991 24.5 8.4 16.1 19.68 6.7 12.98 1992 23.6 8.1 15.5 18.24 6.64 11.6 1993 23.8 7.6 16.2 18.09 6.64 11.45 1994 24.9 8.7 16.2 17.7 6.49 11.21 1995 24.9 8.8 16.1 17.12 6.57 10.55 1996 24.7 8.5 16.2 16.98 6.56 10.42 1997 23.9 7.9 16 16.57 6.51 10.06 1998 23.7 7.8 15.9 15.64 6.5 9.14 1999 23.2 7.4 15.8 14.64 6.46 8.18 2000 19.5 6.6 12.9 14.03 6.45 7.58 2001 18.6 6.5 12.1 13.38 6.43 6.95 2002 18.8 6.1 12.7 12.86 6.41 6.45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 30 25 西藏常住人口出生率20西藏常住人口死亡率 15西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国人口 出生率10 全国人口 死亡率5全国人口 自然增长率 0 1978,2002 图1. 1978~2002年西藏常住和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比较 (二)西藏生育水平的变动及其原因 导致西藏人口转变的重要因素是,一方面,西藏人口的死亡率(CDR)继续快速下降(如图1所示,由1978年的8.8‰降至2002年的6.1‰);另一方面,自1978年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妇女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据西藏自治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TFR)1990年的4.2降到2000年的1.9,即已经低于人口更替生育水平。尤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同期西藏乡村人口生育率也有大幅度下降。据M. Goldstein等人对西藏墨竹工卡、白朗、乃东三县13个村的调查显示,其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由1986年的6.4降到1998年的1.5(Geoff Childs,2005),显然这种现象不能归因于人为的生育干预,因为过去二、三十年国家对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十分宽松,西藏农村藏族农牧民实际上处于一种自然生育状态。美国学者Geoff Childs等人称,他们的研究仅仅揭示了这一奇特现象而对该现象的原因难有合理的解释。以笔者之见,西藏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可能与同时期该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密切相关1。事实上,1982,2000年间西藏婴儿死亡率已由1982年的200‰2左右降到1989年的 1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全区已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307个,每1000人病床拥有数为2.50张;医疗卫生人员10957人,每1000人医生拥有数为1.88人。全区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由1980年中期的12746.17人,10万人下降到1990年末的400人,10万人。1998年以来,自治区24个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全区县、乡、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89.2,、54.04,和52.79,,参加合作医疗的群众占总人口的54.8,。(张天路、黄荣清:《中国西藏人口五十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版) 2 据孙荣1982年对西藏乃东县已婚藏族农村妇女的调查,其婴儿死亡率为201.91‰,见孙荣:《西藏乃东县536名已婚藏族农村妇女妇科普查总结》,《西藏医药》1983年1期 93.62‰3,2000年为56.01‰4,到2003进一步降为31‰5。西藏藏族与汉族多育、多男、传宗接代生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藏族家庭一般认为“有三孩子就够了”,即“一个放牧,一个上学,一个出家”(陈波,1982年)。过去西藏妇女的高生育率是在高婴儿死亡率的条件下,为保证一定的孩子成活率所做出的一种必要的选择。在生一个便能保证存活一个的情况下,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乃是必然的趋势。到本世纪初,西藏婴儿死亡率和总人口死亡率实际上已经降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预期,未来西藏人口生育率将会维持在与全国其他省区同样的低水平。 此外,梅尔文•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班觉(BeinJian)等人近期西藏农村调查显示,西藏农村人均土地不断减少,生产和生活费用不断上涨,多子女家庭的子女结婚成家的费用负担重,而外出打工挣钱的藏族农民又面临与汉、回族农民工的竞争等项原因,致使“许多家庭决定限制子女的数量,因此自1990年代初期至中期以来,纷纷自愿地采取节育措施,其速度惊人之快”。(梅尔文•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班觉(BeinJian)、辛西亚•比尔(Cynthia Beall)、平措次仁(Phumtsog TSering):《西藏调查:西藏农村的生育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2)》,中国西藏信息中心,www.tibetinfor.com.cn) (三)西藏人口转变的特点 上述事实表明,西藏人口已大体完成从高出生、高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的传统型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的现代型模式的转变。但是,西藏.人口转变有别于内地的人口转变,其特点如下: 1. 西藏的人口转变是外生环境影响下的自然变化型的转变模式,即与内地省份不同,除城市人口之外,其生育行为几乎未受到政府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或影响(但西藏城市中藏族人口比例较小)。 2. 促成西藏的人口转变外生条件是,在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下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致使婴儿死亡率、妇女孕产期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出生孩子成活率大大提高。 3. 西藏的人口转变的内生条件是,藏族的生育文化中不存在为传宗接代而多育和性别歧视等观念。 4.国家计划生育部门虽然未对藏族农牧民做出明确的生育政策限制,但是在农牧区的计划生育宣传和育龄妇女的健康服务,对西藏妇女生育率的降低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5. 西藏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下降之间几乎不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到2000年西藏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2.44年,其中文盲人口比例高达62.27%。因此,西藏的人口转变是在人口,特别是女性成年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条件下实现的。从这方面看,西藏与内地省区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西藏的人口红利与人口教育素质问题 (一)未来15年西藏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表2 1982~2000年西藏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年龄组 1982 1990 2000 1990,2000变 3尕玛多吉、边巴次仁、黄燕、裘立华:《西藏人口的三大变化》,《中国西藏》2003年8期 4 笔者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资料计算而得。 5目前西藏农牧民住院分娩率达到22.74,,比10年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的50‰,下降到目前的2.3‰。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孕产妇住院分娩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婴儿死亡率也降至历史最低点。西藏婴儿死亡率已由1959年的430‰,下降到目前的31‰。(引自尕玛多吉、边巴次仁、黄燕、裘立华:《西藏人口的三大变化》,《中国西藏》2003年8期) 动 0,4 12.49 12.58 9.5 -3.08 5,9 11.97 12.65 10.48 -2.17 10,14 12.15 10.35 11.21 0.86 15,19 10.62 9.9 10.63 0.73 20,24 8.55 10.21 9.1 -1.11 25,29 7.35 8.91 9.29 0.38 30,34 6.27 6.3 8.68 2.38 35,39 5.7 5.41 7.59 2.18 40,44 5.27 4.77 5.08 0.31 45~49 4.73 4.29 4.25 -0.04 50~54 4.09 3.91 3.61 -0.3 55~59 3.47 3.31 3.12 -0.19 60~64 2.74 2.77 2.7 -0.07 65~69 2.01 2.04 1.98 -0.06 70~74 1.3 1.33 1.4 0.07 75~79 0.77 0.78 0.85 0.07 80~84 0.36 0.33 0.35 0.02 85+ 0.16 0.15 0.17 0.02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图2. 1990和2000年西藏人口年龄金字塔 我们以西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年龄移算法(按5岁组)预测2020年的西藏人口规模及其结构。 本预测的假定如下: (1)未来西藏生育水平为低(TFR=1.55)、中(TFR=1.85)、高(TFR=2.1)三个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6; (2)西藏妇女生育峰值年龄稳定在26岁(低、中、高三方案同); (3)西藏常住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102(低、中、高三方案同) 6故本预测设定的高、中、低三个方案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2.1、1.85、1.55,其依据是2000年的西藏自治区的人口普查是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5。如前所述,Geoff Childs等人对西藏13个村的调查,发现农村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5;至于总和生育率2.1的高方案则是预期未来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可能会回升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作者注。 (4)以Brass-logit模型对未来死亡水平变动趋势预测结果来控制死亡水平变化; (5)根据联合国推荐的平均期望寿命的预测值(黄荣清等,1989年),得到预测期各年份人口期望寿命,为设定期望寿命; (6)假定西藏死亡模式变化趋缓。 现将按中方案(TFR=1.85)进行的预测人口及其结构见附表1和图3: 图3. 2010、2015、2020年西藏人口年龄金字塔(TFR,1.85) 表4 西藏劳动适龄人口率变化 劳动 劳动 下限非劳动 上限非劳动 总人口数年份 适龄人口数适龄人口率适龄人口率适龄人口率(万人) (万人) (,) (,) (,) 1982 189.2 110.39 58.97 36.61 4.6 1990 219.6 125.26 59.79 35.58 4.63 2000 261.6 167.6 64.06 31.19 4.75 2005 279.7 189.2 63.24 25.83 6.52 2010 299.2 207.8 69.46 22.35 8.2 2015 319.4 308.8 69.61 20.72 9.67 2020 338.9 376.2 68.07 20.83 11.1 注:本表中1982、1990、2000年为人口普查数;2005~2020年为本文预测数。 本文按中方案(TFR,1.85)的预测结果(附表1和图3)表明,第一,西藏人口总规模将从2005年的279.7万增加到2020年的338.9万,15年间增长人口数为59.2万人。同期,由189.2万增加到230.7万。第二,根据国际通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全部人口按年龄阶段可划分为三部分,即0,14岁的下限非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和65岁以上的上限非劳动适龄人口。他们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分别称为下限非劳动适龄人口率、劳动适龄人口率和上限非劳动适龄人口率。从表3可见,1982、1990、2000年西藏人口普查期间劳动 适龄人口率在不断上升、下限非劳动人口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在预测期内进一步强化。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率为63.24,。随后将上升到2015年的69.61,和2010年的68.07,。与此相适应,下限非劳动适龄人口率从2005年的25.83,,下降到2015年的20.72,,然后略为上升,达到20.83,。同时,上限非劳动适龄人口率将一直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从2005年的6.52,上升到2020年的11.10,。第三,劳动适龄人口结构将逐渐从年轻型转为成年型。如图3所示,2005年人口在全部劳动适龄中15,19岁组比例最高,到2010年20,24岁组人口比例则变为最高;2015年和2020年时25,29岁组和30,34岁组将分别成为将比例最大的年龄组。第四,从预测结果看,2000~2015年间,西藏少儿负担比将会持续下降:由48.68,下降到30.6%,降低约18个百分点;老年负担比将由7.42,上升到16.3,增加约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少儿负担比下降幅度大于老年负担比上升幅度,故总抚养比将会下降从2000年的56.1,下降到2020年的46.9,,下降约11个百分点。我们注意到,到2005年西藏的总抚养比将与2000年西部12省区总抚养比(51.17%)十分接近。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所做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仅仅是以中方案即西藏200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1.85的预测结果为依据的。但事实上,2000年以来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在下降,并有实现低方案(妇女总和生育率1.85)之可能性。诚如此,则西藏人口的负担比在2010、2015和2020年将更低(分别是40.67%、38.83%和44.47%,见)。综上分析,我们看到,2005~2020年是西藏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总负担比最低的时期。通常我们将它称为“人口红利”期。 表5. 按中方案预测(2000,2020)的西藏劳动适龄人口负担比 (,) 区域 年份 少儿负担比 老年负担比 总负担比 2000 48.68 7.42 56.1 2005 40.85 10.32 51.17 西藏 2010 32.17 11.8 43.98 2015 29.77 13.89 43.66 2020 30.6 16.3 46.9 西部 42.04 8.81 50.85 2000 全国 26.35 10.35 36.74 注:表中2000年劳动适龄人口负担比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实际数计算而得。 表6. 按三种方案预测的西藏劳动适龄人口负担比 (,) 少儿负担老年负担 年份 预测方案 比 比 总抚养比 高方案 34.8 11.8 46.61 中方案 32.17 11.8 43.98 2010 低方案 28.87 11.8 40.67 高方案 33.61 13.89 47.5 中方案 29.77 13.89 43.66 2015 低方案 24.94 13.89 38.83 高方案 34.16 16.12 50.28 中方案 30.6 16.3 46.9 2020 低方案 27.18 17.29 44.47 60 50 40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30 总抚养比(,)20 10 0 高方案 201020152020中方案预测方案/年份 低方案 图4 按三种方案预测的西藏劳动适龄人口负担比 高方案(二)人口红利与人口素质问题 1. 西藏的“人口红利”机遇 中方案 什么是“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国或者一地区在其人低方案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之间存在一定时滞,一般会形成人口年龄结构 高方案变化的三个阶段:高少儿人口抚养比阶段、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阶段和高老年抚养比阶段。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这个阶段上,社会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较低,中方案 劳动力人口供应充足,在其他条件(如高储蓄率、高劳动力参与率和高就业率等等)的配合 低方案下将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以全国为例。过去30年内地实行的以控制人口规模为导向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之一是,生育率的急剧降低使人口结构迅速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另一方面,人口社会抚养负担减轻,使人口结构凸显出生产性优势。1980年代以来,在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提高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少儿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大幅度降低。蔡昉等学者的计量研究表明,我国总抚养比下降一个百分点,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200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下降20.1,,导致2.3,的经济增长率,同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8.6,左右,相当于 87 6 5西藏4 全国3 2 1 0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图5 1982~2000年西藏和全国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比较 1982199020001982,2000增加人) 年份 资料来源:杨德平等:《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分析报告》,《转型期的中国人口(论文集)》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571~6 58页 人口转变对人均GDP增长贡献在26.8,。根据目前的预测,我国总人口将在2033年达到14.29亿的峰值,期间,总抚养比将从2000年的42.6,降到2015年的39.4,带来经济增长率上升0.4,。此后,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红利”转为“负债”。人口老龄化加速将对经济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故2017年应是我国“人口红利”阶段的结束点(蔡昉,2005)。之后,将会逐渐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储蓄率降低、老 年负担加重等问题。人口转变一旦完成,“人口红利”期便告消散。因此,及时把握“人口红利”这一机遇“窗口”至关重要。事实上,从预测结果看,最迟在2020年前后西藏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下降;预测还显示,少儿抚养比下降与老年抚养比上升之间的间隔约为10年,故西藏总体负担比只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处于较低的水平上,随后将以老年抚养比提高为特征大幅度回升;无论按何种方案的预测结果都显示,西藏社会总体养老负担将迅速加重。到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6,,在少儿负担比在34,~27,的情况下,总负担比将达到44,~50%。 西藏在未来15年将出现的“人口红利”期正是这样的机遇“窗口”。但是,对西藏来说,人口红利期的到来绝不意味着必然会获得人口的红利。从内地省区的情况看,过去20年总抚养比下降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是以总人口,特别是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的持续提高,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上升为其前提条件的。从1982年到2000年全国6岁及其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2年提高到7.56年,同期西藏仅从1.18年提高到3.27年(见图5)。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在西藏167.5万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中文盲人口为80.6万,比例高达48.1%,其中文盲男女人口之比为4:6。同期,全国劳动适龄人口中的文盲4911万,仅占5.5%。这些事实说明,西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达到初小水平,且劳动适龄人口约有一半是文盲。我们认为,导致西藏与全国其他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人”而不在“物”——人口文化教育素质问题。具体地说,西藏与内地相比较,其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即现代经济学所谓的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是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笔者近期的计量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978,2002年间西藏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对西藏GDP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25、0.076、0.021,低于全国平均贡献水平(0.167、0.084、0.045)。在各层次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当中,西藏小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0.021)又远低于全国水平(0.045)。而高、中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则与全国比较接近。换言之,多年来小学教育积累的教育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制约了西藏经济增长(何景熙、王文川,2005)。此种状况若不改变,一旦“人口红利”机遇来临,却难以真正获利。因此,西藏必须把握时机,通过改革切实解决教育发展的诸种问题,使“人口红利”实现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三、西藏教育发展与改革 (一)西藏教育发展:成就与问题 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年来,全区基本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较为完整(世俗)国民教育体系;其在校学生数由和平解放前夕的3000名增加为2001年的40.11万人,增长100余倍。1984年以来,中央政府在内地创办了课程设置与内地中学相同的一批“西藏班”,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藏族建设人才。2000年西藏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6岁及其以上人口的粗文盲率由1990年的44.7,下降为32(5,,降低12(2个百分点;文盲人口数由1990年的98.09万降到85.06万,减少13.03万;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的变化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由565人上升为1262人;受过高中教育的由2120人上升为3395人;受过初中教育的由3849人上升为6136人;受过小学教育的由18576人上升为30615人7。总之,从纵向(序时)的比较看,西藏在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方面巨大进步,有目共睹。 但是,与全国其他省区(横向)比较看,西藏教育发展却难尽人意。如下面表7所示,2000年人口普查时西藏15岁及其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11年与全国以及东、中、西部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87、8.16、7.79和7.12年)差距很大。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西 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版 藏成人文盲率高达52.76,,为全国人口平均文盲率(9.63%)的7倍。2001年和2002年平均每100个西藏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分别高达61.67和58.42人,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零,与全国和西部12省市区相比差距极大。我们注意到,1995,1999年西藏成年人非文盲率不降反升(1995、1997、1999年成年人非文盲率38.5%、45.9%、33.82,即4年间增加5.3个百分点)。 西藏人口的高文盲率和低文化教育素质严重影响其整体的人口素质。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例。西藏1999年为0.52,排第31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末8。如具体分析构成人类发展指数(HDI)的三项指标——预期寿命指数、收入指数9、教育指数,则不难发现,1999年西藏的预期寿命指数(分别为0.58和0.64),与全国其他省区差距不大;惟有该年的教育指数,西藏为0.41与全国省区差距很大(见附表6)。鉴于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人口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收入指数的平均数,且教育指数又是成人识字率指数、综合毛入学率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前者权重占2/3,后者权重占1/3),故成人文盲率高成为制约西藏人口整体素质(HDI)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表7. 2000年西藏15岁及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分布 (%) 未上过扫盲本研究平均受教育 学 班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科 生 年限(年/人) 东部 7.78 2.08 27.23 41.52 11.24 4.52 3.53 1.95 0.15 8.16 中部 8.89 1.96 29.33 41.1 10.1 4.05 3.06 1.36 0.06 7.87 西部 13.19 2.77 35.89 32.21 8.11 3.9 2.72 1.17 0.05 7.12 全国 9.63 2.23 30.25 38.86 10.03 4.2 3.16 1.55 0.09 7.79 西藏 52.76 8.22 23.35 8.1 2.46 3.24 1.56 0.3 / 3.11 资料来源:杨德平等:《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分析报告》《转型期的中国人口(论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571~6 58页 笔者认为,在西藏教育发展方面,主要有以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教育资效率低 1990,2002年西藏教育经费累计支出已达62亿元,其中仅2002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便达到13.07亿元,比1990年增加7倍。1999年西藏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37万余人,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为7.4亿元,生均财政性教育投入为2000元/人,同期全国大、中、小学在校学生总人数2.22亿人,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为2287.2亿元, 生均财政性教育投入为1000元/人,西藏按在校学生平均的财政性教育投资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且国家对该地区教 ,2002西藏与全国各级学校每1位教师负担学生育投入的绝大部分放在基础教育上。1999 人数(即师生比)相比,小学师生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同期西藏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程度人数的比例仅增加约4个百分点,初中增加4.7个百分点,高中增加1.5个百分点,文盲率则只减少约11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6年,西藏仅为4.32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各级学校教师质量为例。2002年西藏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高达到34.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看到西藏无论基础教育或者专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2.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高 2002年西藏小学5年保有率为75.88,,小学毕业升学率为72.13,,初中3年保有率为74.47,,而全国分别为98.8,、97.2,、89.58,,西藏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3、15 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年 9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中为人均GDP指数,《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改用人均收入指数,具体计算公式见表2注(2)。 和14个百分点。尽管西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逐年增加,但是无论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途辍学 ,到2002年西藏仍有12%的学龄儿童未能上学,另有29%的小学生未继续升初中(见表8)。 表8. 2002年全国与西藏各级学生保有率与专任教师学历(,) 专任教师中具有 专任教师中具有 小学5年小学毕业初中3年地区 大专以上学历的比本科以上学历的教保有率 升学率 保有率 例 比例 全国 98.8 97.02 89.58 33.09 19.74 西藏 75.88 72.13 74.47 10.53 34.08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蓉:《教育水平的差异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年第 2 卷第 3 期 3.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西藏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目前农牧区教师资源匮乏,师资储备不足,特别是广大农牧区民办小学尚缺乏基本的师资力量和其他办学条件。1990,2000年间,西藏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3.80年上升到7.07年,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镇从4.22年上升到5.56年;而农村仅从1.25年上升到2.26年。正是由于农牧区学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致使全区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提升缓慢。 (二)西藏教育发展的思考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不仅必须克服由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高寒、缺氧,农牧区人口居住极为分散,子女上学困难)和教育发展起点低等客观因素带来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必须以改革和创新思路调整未来教育发展规划,对全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再配置。为此本文有以下对策思考: 第一,通过适度的人口集中,提高西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鉴于西藏,特别是农牧区人口极为分散的特殊区情,目前最为合理的选择是,采用非经济因素推动的、特殊的人口集聚模式(即并非以第二、三产业的集聚为基础的人口城镇化模式),从而首先获得基础教育投资的规模效益,尽快提升西藏农牧人口的教育素质。通过的城镇化适度将分散的人口在较短时间内集聚起来,一方面会使政府的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投资迅速取得递增性规模收益;另一方面,人口集中也为产业集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内地省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事实看,人口、劳动力的乡,城的流动和产业之间的转移对经济增长有相当大的贡献。所以,西藏的这种人口,经济的互动将导致:人口城镇化(人口适度集中)?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收效增加?人口素质提高?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口城镇化加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进一步加速的良性循环。关于西藏人口适度集中对西藏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近期已有专文论述10,此不赘言。 第二,充分利用人口“人口红利”期到来的机遇,对西藏教育资源进行再配置。有关决策部门应对今后15年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应就西藏各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作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1)2005,2010年间在5,15岁组人口比例下降(表9),但(因人口总规模增大)数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仍然在于保证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和保持率,尽可能减少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力争把青少年文盲率降到0。为此,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仍应向农牧区小学、初中倾斜;(2)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和规模将增大,2010年以后应开始将一部分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投资)转向已有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城乡在业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其目的在 10 详见拙文《西藏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效益问题》(载《财经科学》2005年第6期)和《人口集聚与西藏教育的发展——西藏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载《人口学刊》2003年第5期)。 于提高“人口红利”期内的大量劳动力质量,以增进其劳动生产率;(3)无论我们的高、中、低方案预测均显示,从2010到2020的10年都应当是西藏获取“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若此时西藏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能达到(2000年西藏城市地区人口)7.07年的水平,则教育资源配置重点便可开始逐步转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大专、大学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培训。届时,西藏不仅会获得劳动力人口多、总社会负担轻的人口红利,而且可能使经济发展由劳动力(数量)依托型转变为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依托型。 表9.按中方案(TFR,1.85)预测的西藏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 2005,2010,2015, 年龄组 2005 2010 2015 2020 201020152020 变化 变化 变化 0,4 7.2659 7.4317 7.544 7.2968 0.166 0.112 -0.25 5,9 8.7793 6.7203 6.895 7.0444 -2.06 0.174 0.15 10,14 9.7889 8.1949 6.286 6.4863 -1.59 -1.91 0.2 15,19 10.475 9.1409 7.668 5.9155 -1.33 -1.47 -1.75 20,24 9.9306 9.7778 8.55 7.2141 -0.15 -1.23 -1.34 25,29 8.4967 9.2634 9.14 8.0394 0.767 -0.12 -1.1 30,34 8.6707 7.9242 8.657 8.5925 -0.75 0.733 -0.07 35,39 8.0969 8.0845 7.404 8.1372 -0.01 -0.68 0.733 40,44 7.0792 7.5443 7.549 6.9553 0.465 0.005 -0.59 45,49 4.7241 6.5872 7.037 7.0844 1.863 0.45 0.048 50,54 3.9524 4.3888 6.136 6.5956 0.436 1.747 0.46 55,59 3.3448 3.6595 4.077 5.7373 0.315 0.417 1.661 60,64 2.8715 3.0853 3.389 3.8023 0.214 0.303 0.414 65,69 2.4584 2.6279 2.839 3.1447 0.17 0.211 0.306 70,74 1.7897 2.2332 2.405 2.6228 0.443 0.171 0.218 75,79 1.2406 1.6028 2.021 2.2028 0.362 0.419 0.181 80,84 0.739 1.0985 1.439 1.8399 0.359 0.34 0.401 85, 0.2967 0.6354 0.965 1.2887 0.339 0.33 0.324 注:本表根据附表1数据计算而得。 第三,根据西藏以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特殊区情,在人口红利期,可以进行适合于民族特点的教育改革,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和职业的办学模式、教材、课程设置、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等方面的改革,使西藏教育通俗化、乡土化、实用化。例如,在农牧区,可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安排一些实用农牧技术常识性课程,增加乡土教材;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直接办成初等职业技术班。此外,根据各地区,特别是农牧区中、小学学生升学和就业的比例和方向,将部分普通中学转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双轨制教学,为农牧民子女将来的升学和就业预做两种准备。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本地藏族等少数民族师资力量的培养。众所周知,内地省份援藏教师在西藏工作时间毕竟有限,因此,西藏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内地援藏人员中的师资力量优势,抓紧时机,大力培养本土藏族教师,使之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顶得起”的教学骨干。 最后,建议政府协调世俗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解决寺院与学校争夺学生生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天路、黄荣清:《中国西藏人口五十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2] 孙荣:《西藏乃东县536名已婚藏族农村妇女妇科普查总结》,《西藏医药》,1983(1) [3] 陈波:《甘肃藏族妇女的生育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当代中国藏族人口》,中国藏学出版 社,1982 [4] 尕玛多吉、边巴次仁、黄燕、裘立华:《西藏人口的三大变化》,《中国西藏》2003(8) [5] 梅尔文•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班觉(BeinJian)、辛西亚•比尔(Cynthia Beall)、 平措次仁(Phumtsog TSering):《西藏调查:西藏农村的生育与计划生育(2)》,中国西 藏信息中心,www.tibetinfor.com.cn [6] 何景熙、王文川:《西藏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效益问题》,《财经科学》2005(6) [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 [8] 杨德平等:《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分析报告》《转型期的中国人口(论文集)》,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5 [9] 蔡昉:《“人口红利”只剩十年》,《财经》2005(10) [10] 何景熙、马红莉:《人口集聚与西藏教育的发展——西藏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人 口学刊》2003(5) [11] Childs Geoff and Melvyn C. Goldstein ,2005,“Tibetan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China and South Asi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34(2)337,349 附表 附表1.按中方案(TFR,1.85)预测的西藏人口 2005 2010 年龄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0,4 104061 99161 203222 113181 109155 222336 5,9 123598 121953 245551 102915 98140 201055 10,14 138769 135020 273789 123406 121765 245171 15,19 148651 144314 292965 138581 134890 273471 20,24 141252 136499 277751 148405 144122 292527 25,29 124267 113381 237648 140922 136215 277137 30,34 125882 116631 242513 123961 113111 237072 35,39 116665 109800 226465 125523 116344 241867 40,44 103776 94224 198000 116254 109450 225704 45,49 67788 64342 132130 103238 93835 197073 50,54 56888 53657 110545 67318 63982 131300 55,59 46948 46604 93552 56287 53197 109484 60,64 39210 41104 80314 46233 46070 92303 65,69 32409 36350 68759 38300 40320 78620 70,74 22494 27564 50058 31333 35477 66810 75,79 14605 20094 34699 21382 26569 47951 80,84 8199 12471 20670 13693 19171 32864 85, 2917 5381 8298 7431 11577 19008 2015 2020 年龄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0,4 121679 119241 240920 124215 123102 247317 2000,2005,2010,2015, 2005 2010 2015 2020 5,9 112025 108161 220186 120488 118272 238760 10,14 102748 97997 200745 111832 108012 219844 15,19 123230 121652 244882 102590 97909 200499 20,24 138344 134720 273064 123006 121506 244512 25,29 148056 143845 291901 138007 134478 272485 30,34 140573 135916 276489 147679 143552 291231 35,39 123610 112854 236464 140169 135630 275799 40,44 125092 116007 241099 123186 112554 235740 45,49 115686 109045 224731 124500 115618 240118 50,54 102580 93370 195950 114987 108563 223550 55,59 66687 63506 130193 101698 92762 194460 60,64 55550 52675 108225 65908 62966 128874 65,69 45342 45333 90675 54625 51962 106587 70,74 37275 39517 76792 44322 44576 88898 75,79 30124 34433 64557 36102 38559 74661 80,84 20359 25585 45944 28969 33393 62362 85, 12740 18083 30823 19258 24422 43680 出生人数(人) 245895 268280 276670 271450 高 死亡人数(人) 93775 102295 110605 116395 方 年平均粗出生率(‰) 18.08 18.28 17.5 16 案 年平均粗死亡率(‰) 6.9 6.97 6.99 6.86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11.19 11.31 10.51 9.14 出生人数(人) 217790 237620 245050 239510 中 死亡人数(人) 93775 100900 109020 114630 方 年平均粗出生率(‰) 16.09 16.42 15.85 14.55 案 年平均粗死亡率(‰) 6.93 6.97 7.05 6.97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9.16 9.45 8.8 7.58 出生人数(人) 182475 199080 205310 199675 低 死亡人数(人) 93775 99140 107030 112405 方 年平均粗出生率(‰) 13.57 14 13.67 12.62 案 年平均粗死亡率(‰) 6.97 6.97 7.12 7.1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6.59 7.03 6.55 5.52 附表3. 西藏未来20年育龄妇女人数与比例 育龄妇女人数(人) 育龄妇女比例(,) 年份 高方案 中方案 低方案 高方案 中方案 低方案 2005 779191 779191 779191 27.6 27.86 28.19 2010 847967 847967 847967 27.84 28.34 29.01 2015 874039 874039 874039 26.66 27.37 28.32 2020 873879 861247 845369 24.92 25.41 26.07 附表4. 西藏未来20年的人口结构特点 数量(人) 比例(%) 年份 方案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高方 案 748782 1891883 182484 26.52 67.01 6.46 中方 2005 案 722562 1891883 182484 25.83 63.24 6.52 低方 案 689605 1891883 182484 24.95 68.45 6.6 高方 案 723187 2077938 245253 23.74 68.21 8.05 中方 2010 案 668562 2077938 245253 22.35 69.46 8.2 低方 案 599897 2077938 245253 20.52 71.09 8.39 高方 案 747240 2222998 308791 22.79 67.79 9.42 中方 2015 案 661851 2222998 308791 20.72 69.61 9.67 低方 案 554510 2222998 308791 17.97 72.03 10.01 高方797000 2333138 376188 22.73 66.54 10.73 案 中方2307268 376188 2020 案 705921 20.83 68.07 11.1 低方 376188 案 591431 2274753 18.24 67.11 11.6 附表2.预测期人口出生、死亡和年平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附表5 西藏与全国初中毕业升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比较 西藏 全国 小学学龄年份 初中毕业小学毕业小学学龄儿童初中毕业小学毕业儿童入学升学率 升学率 入学率 升学率 升学率 率 1985 49.4 44.9 46 41.7 68.4 96 1986 44.4 47.9 50 40.6 69.5 96.4 1987 48.8 53.2 48.4 39.1 69.1 97.2 1988 41.3 39.6 55.7 38 70.4 97.2 1989 40.7 73.6 53.1 38.3 71.5 97.4 1990 36.2 62.1 67.4 40.6 74.6 97.8 1991 32.9 67.7 45.6 42.9 75.5 97.8 1992 32.4 62.7 52.4 43.4 79.7 97.2 1993 30.2 74 58.9 44.1 81.1 97.7 1994 29.9 87.3 66.6 46.4 86.6 98.4 1995 43.2 67.7 70.4 48.3 90.8 98.5 1996 35.6 66.7 73.5 48.8 92.6 98.8 1997 52.8 61.7 78.2 51.5 93.7 98.9 1998 47.1 62.9 81.3 50.7 94.3 98.9 1999 66.6 45.2 81.7 50 94.4 99.1 2000 82.5 55 85.8 51.1 94.9 99.1 2001 73.3 67 87.2 52.9 95.5 98.3 2002 77.3 71.1 88.3 58.3 97 98.6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 附表6. 1995、 1997、1999年西藏与其他省区人类发展状况比较 地成年人非文盲率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国内预期寿命指数 收入指数 教育指数 区 (%) (HDI) 排名 1995 1997 1999 1995 1997 1999 1995 1997 1999 1995 1997 1999 1995 1997 1999 1995 1997 1999 上91.5 89.8 91.32 0.84 0.83 0.84 0.97 0.97 0.83 0.85 0.82 0.88 0.89 0.87 0.85 1 1 1 海 广88.6 90.3 90.77 0.8 - 0.82 0.85 - 0.67 0.79 0.78 0.82 0.81 0.84 0.77 4 4 4 东 河86.7 85.7 88.58 0.78 - 0.78 0.46 - 0.58 0.77 0.75 0.8 0.67 0.73 0.72 12 11 11 北 内83.4 83.2 83.55 0.7 - 0.72 0.3 - 0.54 0.74 0.74 0.77 0.58 0.64 0.67 22 21 22 蒙 四83.2 82 83.23 0.7 - 0.73 0.32 - 0.51 0.74 0.72 0.77 0.58 0.61 0.67 21 24 25 川 青62.6 56.3 69.48 0.61 0.59 0.69 0.33 0.52 0.52 0.57 0.54 0.66 0.5 0.52 0.62 28 29 29 海 宁73.6 74.1 76.68 0.72 - 0.75 0.32 - 0.51 0.67 0.66 0.71 0.57 0.6 0.65 24 26 26 夏 西38.5 45.9 33.82 0.58 0.58 0.64 0.23 0.48 0.5 0.36 0.43 0.41 0.39 0.45 0.52 30 31 31 藏 注: (1)教育指数:是从计算成人识字率指数和综合毛入学率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得来的。这时设前者为2/3权重,后者为1/3权重。 (2)收入指数:计算1999年的收入指数,使用全球《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建议的一种新的处理收入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基于更牢固的分析基础,在该报告(第159—160页)中有详细讨论。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该年的各省人类发展指数,收入由以下公式处理: W(y) = [Log(Y)—Log(Y最小值)] / [ Log(Y最大值)—Log(Y最小值)] 在计算收入之前,各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被转换为用购买力平价美元表示的实际收入。 (3)按原《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表1.1中1995年收入指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4)人类发展指数(HDI)是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就指数和收入指数(经调整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pp指数)的简单平均数,用3除以这三个指数即得出。 资料来源: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9》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997》
本文档为【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4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13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