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

举报
开通vip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 会通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86期) 魏亚—?_IEI/\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 张维青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合会通口盟 摘要:魏晋六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动荡不安而思想极为解放的时期,随着汉朝统治的 崩溃和儒家礼教的消 解,玄学以道家思想参悟人生及其面对的世界并体现于艺术.玄学作为主流思潮固然有其积 极进步的意义,但在这种思 潮影响下也产生了多方面复杂...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 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 会通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86期) 魏亚—?_IEI/\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 张维青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合会通口盟 摘要:魏晋六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动荡不安而思想极为解放的时期,随着汉朝统治的 崩溃和儒家礼教的消 解,玄学以道家思想参悟人生及其面对的世界并体现于艺术.玄学作为主流思潮固然有其积 极进步的意义,但在这种思 潮影响下也产生了多方面复杂的效应.其对山水,人生,艺术的审美观照有清峻通脱的一面, 但在世俗生活中也产生放 荡颓废的倾向,也为宫廷贵族的豪华奢侈提供了理论凭借.对玄学,审美的梳理把握阶层特点 和时代征象,从而以契合 会通的方式深入探讨时代精神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魏晋六朝;玄学思潮;审美观照;山水;人生;艺术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05)03—0085一o7 魏晋六朝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玄学主流而审美峻 深的时代,这个时代尽管充满了刁光剑影,腥风血雨,波诡云谲 的纷异世象,但更多的是弥漫着对人性的思考,对自然的探究, 对生命的关怀.玄学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将人的智 力推向极致,而由玄学引发出的思辨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 诠释,这就使西汉以来的儒学架构受到挑战,质疑或否定,随之 而来的是以玄学思想为依托的审美指向和建构.追求自然的 玄学一方面裂解着冠冕堂皇的礼教,一方面又力求调适着与根 深蒂固的儒学的关系,加之教人救赎的佛教给人哲思,教人成 仙的道教给人异术,魏晋六朝的思想领域就生发出许多诡异的 花朵或奇峭的枝木.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变化,那些玄妙深 奥的奇思异想以背离传统的姿态肆行无忌,而在新的审美观照 中出现玄秘意味形成趋尚也就不足为奇.因为对美的崭新看 法,世人打破了以往儒家厚重的社会伦理范畴,而从更新的峻 刻角度阐释着自然,人生和艺术. 魏晋六朝人首先打破了汉代以来对天的尊崇,而将天当作 自然,视为一种莫测高深的审美对象.他们不是把天作为神来 敬奉,而是把天作为物来欣赏.他们追求的是物我合一,物我 两忘,物我沟通,在物与我的关系上推究自然之道,物我之亲, 情景交融,而不是像董仲舒宣扬的”皇权神授”,”天人感应”那 样,把本是自然现象的天像神一样顶礼膜拜.他们推崇《老子》 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0.在他们看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庄子?逍遥 游》中所言的出神入化,妙合神会. 就审美而言,魏晋南北朝人的确摆脱了以往对自然的恐惧 和敬仰,而去探讨,亲近和体验自然给人的启发,感受和美好. 天人交往中的互容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庄子 ? 达生》中言”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即讲人心与天地的沟 通.人是自然的产物,又观照着自然,因而一切都应是自然的. 《礼记?礼运》中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 会,五行之秀气也.”人由自然的物质凝聚,同时又感应着自然 神韵,因而人与自然有着某种神秘的互通关系.魏晋六朝人在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渗透的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或宇宙意识,融 会着传统思想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时代精神给人带 来的深层思考. 一 ,山水之美 审美的价值坐标一旦产生更移,审美对象的地位也就产生 了变化.魏晋六朝文人的审美情趣由原来的世俗权力重心转 向了超逸幽静的山林田园,无论是仕途失意还是志得意满,都 以超尘脱俗甚或惊世骇俗而标榜,仿佛有此大美才能称为至人 而被激赏.关于山水的描写在先秦作品中就可看到,反映了人 与自然希望和谐相处的一种感情,但那种笔法显然比较幼稚肤 浅,还没有将自然美作为一种境界来欣赏.汉代大赋中虽对皇 家山水有精美的描摹,然更偏重物产之富,形势之胜以及工丽 之巧,那是为铺陈汉家的气势和炫耀天子的财富.直至汉末老 庄滋行隐逸成风,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才有深意.汉末因朝政腐 败,党锢之祸,许多文人愤世嫉俗,隐居山林,优游自在,悦山乐 水,他们高蹈于自然之中,追求人性的洒脱,陶醉于山水之中而 流连忘返,最主要的是借山水作精神上的慰藉,而由此山水逐 85 渐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 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之争成为焦点.王弼认为,名教建 立在自然基础之上,”名教本于自然”.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 任自然”,这更多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一种情感激愤的色彩.郭象以高明 的圆滑手段把名教与自然调和起来,认为可以”不废名教而任 自然”.种种说法都可看出对自然的偏重,也就是说,自然的存 在是第一位的.在此思想潮流影响下,人生审美也就有了多种 多样的态度.名士既可以以超脱的态度参与政治,也可以以叛 逆的行为逍遥竹林,更可以在荣华富贵中体味人生.对自然的 不同理解,也就导致不同的审美态度.晋时门阀兴起,出现了 许多豪华庄园.最为世人瞩目的当为石崇的金谷园,石崇在 《金谷诗序》中有所描述:”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 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 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 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 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 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 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 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着后,后 之好事者其览之哉.”金谷诗会一方面充满着富贵气象,一方面 弥漫着清悲意识,二者并不矛盾.受老庄思想影响,士夫们一 方面享乐,玩味人生,一方面忧虑豪华,富贵难以永恒,遂有至 深感慨. 与西晋富豪故作铺张奢侈相比,东晋文人对山林的偏爱似 乎更少矫饰.他们可以于春日休闲似地会于兰亭,由此而成的 兰亭诗会则对后世产生深远的文化效应.王羲之的《兰亭集 序》既对人生的美好作抒情的咏叹,又对人生的短暂做悲凉的 感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每览昔 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夫!”兰亭诗会显然承继金谷诗会的形式,但文化品位则有着明 显的不同.金谷诗会洋溢着富贵气,而兰亭诗会则弥漫着秀雅 气.兰亭的自然景观是清幽的,不像金谷那样鼓乐喧天地张 扬.景观主体色调的确定实际上反映了审美者的内心格调和 主观需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对金谷的喧闹是一种反拨,是在沉静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心 绪的寄寓.这种表达方式更为雅致,与清新的自然山水更协 调,按《东坡题跋?右军斫脍图》说法,金谷之会参与者皆人格 卑下,故石崇与王羲之相比如草丛中的鸱鸢之于云天上的鸿 鹄.按钱钟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言,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到晋宋才真正蔚然成风, “六法中山水一门于晋,宋间应运突起,正亦斯情之流露,操术 异而发兴同者”.J” 玄学发展到东晋,有过永嘉之乱的变故,又有江南山水的 秀丽,因而审美内涵的哲理意味更浓,显然要比金谷诗会的浅 86 俗更隽永.《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终 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 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名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 好.”可见消融于山水之中乃是”与羲之同好”者共有的一种审 美情趣.这种追求内化于自然之中,在消解过程中感应人与自 然的永恒,是一种对生命意识的终极思索并超越一切层面.因 而可以说,从时序变迁中敏感到生命的短促,从自然的阔大中 感到个体的渺小,将这种悲怆通过对山水优游而忘怀或打破是 中国美学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情感替代论,所谓”忘情山水”,”寄 情山林”,说的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 晋末宋初之交,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场的污浊而愤然隐退于 田园,风流自赏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可见 一 般士人都有一块适性悦情的领地,他们如隐士过着”此中有 真意,欲辨以忘言”的生活,用这种方式表现着对黑暗的抗争和 对现实的不满.可以说,这正是在玄风影响下的一种理想追 求.这种追求把自然山水和农村田园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个 风景美丽,人性美好的世外桃源.当然,陶渊明的家境后来败 落了,但它所营造的审美境界却为后来的风流雅士所津津乐 道. 与陶渊明相比,一些世家大族的田产则大得多,史书于此 多有记载.名气甚大的如谢灵运,其始宁山居便是一个典型的 例证.《南史?谢灵运传》载:”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 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谢家 本是望族,但自刘裕代晋后受到排挤,谢灵运于是借游山玩水 排遣忧闷,同时未免不含有借此标榜清高的意味.从其所写 《山居赋》看,他的园林可谓独立王国,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基 础并兼具其他多种功能的实体,它在经济上完全可以自给自 足,具有中国经济自然性的典型特征,有农耕,纺织,水产,园 艺,酿造,几乎是无所不有的庄园和山林的结合.这种庄园充 分园林化,从而达到自然化和人工化的会通.谢灵运还专门制 作了登山屐而邀游云中,由此可见世家大族对山林情趣的偏 爱. 当时在始宁建山庄的也不止谢灵运一人,他们于此建山庄 也不单纯是经济上的考虑.据史传记载,会稽境内山水佳美, 历史上多有名贤隐居于此,因而在此栖居包含着精神寄托的深 层含义.刘宋时在会稽扩建庄园者最多,”会稽多诸豪右,不遵 王宪”,”封略山湖,妨民害治”_4j.这种审美倾向是魏晋玄学生 发出来的,这种庄园经济带着天人合一的特征,而山林之趣则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永久的话题.至于后来弥布天下的佛 教,道教胜地,无不选择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山林,或许这样 更能与自然之灵气会通. 北朝宗教受南朝玄风影响,胡人性格又特别剽悍,加之寒 冷的气候和阔朗的地势,审美境界也就格外雄浑.北朝在汉化 过程中充溢着一种旺盛的革新精神,自觉接受了传统文化中儒 学的积极因素,因而在审美追求中有着一种荒蛮而蓬勃的活 力.北朝的文化现象似乎更为广阔丰富,但显然缺乏南朝玄学 的审美深度.游牧民族喜爱大漠,草原,青山,他们以同样博大 的胸怀收纳着其他文明.他们像涉世不深的青年一样行动多 于思想,而对文明的仰慕使他们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北朝的刚健与南朝的柔弱恰成对比,似乎也显现出一种阳 刚与阴柔的较量.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势看,每次外来文化的 冲击都给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但每次外来文化的能量最终都被 传统文化消融.当北朝上层社会接受了南朝审美品识后,唐朝 的文化繁荣也就可以理解了.宽容,多元,开放的文化政策,造 就了大唐王朝的豪华与深沉,半官半隐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和 境界,因而唐朝的山水田园更有一种雍容与大度,它不再偏执 玄学而儒,佛,道兼容.到宋代,儒,佛,道的会通形成理学,山 林又成为研讨理学的好去处.而大唐的恢宏气象则代之以闲 散的儒雅风度,传统文化以其老成和睿智超度了轻狂和浮躁. 总之,人与自然的相亲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山野,其由老庄发端 至六朝蔚为大观,作为哲学命题而成为中国文人缱绻不舍的情 结. 二,人格之美 当魏晋六朝的玄学家们”以玄对山水”之际,其实也就确立 了人格理想境界.他们将审美目光从外在的纷繁现象转向奥 妙的内在本体,他们将汉末以来社会注重的人伦品藻深化为自 我对个体精神的任性适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道”和”自 然”,以适心随意作为一种全真养性的手段.在他们看来,”道” 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万物的本体,人性的至真.只有返璞归真 与道合一才能享受人生的无限乐趣,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由 此他们的生活自然浸染上”悟道会神”的浓重玄味,追求一种 “不与时务经怀”而”萧条高寄”的情调.他们遁人山林体味玄 机是一种方式,在人间烟火中也难免有荒诞不经之举.这种对 礼教的叛逆当然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从而也就决定了个性风 采的纷异展露. 如果说,魏晋之交的惨烈现实是对玄学的扼杀,而实质上 则是对玄学的更大激发.因为封建纲常的束缚和谶纬迷信的 统治已被打破,仍用巨大的政治压力禁锢思想的觉醒只会引起 反弹.在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中,宗法制趋同性的统治秩 序和社会利益是首要的,个性的反叛只能作为牺牲而被泯灭. 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所言:”屈民以伸君,屈君以 伸天.”一切都打着天的旗号造出一些蝇营狗苟的利禄之徒,他 们扭曲着自己适应着纲常并颐指气使地飞扬跋扈.但在魏晋 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觉醒,一些富有正义感和责任 心的知识分子,就是敢以狂狷的精神反抗虚伪的礼教,追求人 的真价值,真面貌,真风采,因而嵇康,阮籍的行为给人的震撼 是极为深切的.抛却政治上的意义不谈,魏晋玄学多少有冲破 神学禁锢而张扬人道主义的意味.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辛 辣地讽刺那些伪君子道:”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 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 成有规矩.心若怀冰,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这些 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实际为利禄所拘囿而成为套中人.魏晋 时人更讲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言行之中而融人天地之 间.《世说新语?雅量》载:”嵇康临行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 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 陵散》于今绝矣.”„这种傲然睨世的态度为人称赏,竟有太学生 3000人请以为师,可见一股清峻的人格魅力和世风趋尚. 魏晋人由精深的致思也趋向轻率的放达,这种放达不循礼 教而任自然,因此往往天真率性而不拘常规,人物个性于是得 以展扬.自汉末以来,山林之气逐渐弥漫于世朝之中,至魏晋 以后越发形成一种时尚.一种顺情适性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 文化的主流,文人雅士们”以任放为达”而在”法自然”中追求与 “道”的冥契.于是就有”逮晋之初,竟以裸裎为高”,”惠帝 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的”非道 德”行为.这种风气传播开来,便有石崇,王恺使气斗富,张扬 自我的行径.石崇为了所钟爱的女子竟然不顾一切,自尊与任 情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干宝《晋纪》载:”石崇有妓人绿珠,美而 工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别馆北邙下,方登凉观临清水,使者 以告,崇出其婢妾数十人以示之,日:?任所以择.?使者日:?本 受命者指绿珠也,未识孰是.?崇勃然日:?绿珠吾所爱,不可得 也.?使者日:?君侯博古通今,察迩照远,愿加三思.?崇不然. 使者已出又返,崇竟不许.”石崇后在政治角逐中身败名裂,绿 珠亦坠楼殉情而死.这种摆阔逞奇不能不与社会风气有关,而 这种放任纵欲实际偏向了荒淫腐朽,与超尘脱俗的俊逸情调恰 成反照.六朝玄学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复杂的,与汉朝文景时期 无为而治引发的”七王之乱”一样,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 乱”,个人私欲的膨胀导致至高权力的争夺.因而玄风的流弊 亦不可忽视,它在倡导自然的同时造成了社会的无序,所以许 多有识之士严正指出匡复的必要. 东晋之后,身怀国破家亡之痛的士大夫们对人生有了更精 微的感受,比起西晋王公大族的豪奢更多了一些峻切与旷达, 于是人生如寄的伤感久久不能拂去.这种感伤主义思绪在混 乱世道最易萌发,早在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中就见端倪:”人生 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 寄,寿无金石固.”此后叹老嗟卑,忧生伤时,悲天悯人的感慨增 多起来,这是人的生命意识萌发后对人的生存价值的一种深 究.一世之雄的曹操曾横槊赋诗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 如朝露,去日苦多.”由吴人晋颇负盛名的才子陆机在《大暮赋 序》中云:”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自从 孑L子作时光如流水的惋叹之后这种理性认识的深刻愈发刺激 感性伤痛的外化,由此而形成的情绪更加复杂丰富而峭刻冷 峻. 六朝以前的人们普遍对天充满敬畏,而六朝时期则对人的 生命本真开始追寻.除了一些文人名士隐遁山林,求仙访道, 反璞归真外,宫廷里则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放达 87 倾向.此风始于汉季经魏晋历南朝而不衰.《南史?宋前废帝 纪》云:”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日:?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 俱托体先帝,陛下后宫数百,妾惟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 此.?帝乃立面首左右三十人.”男女之大防被毁弃无余,一任情 欲之宣泄,这种淫荡之举因不是一种高雅的文明,以此种方式 满足生命的本能足以说明人生的悲哀.与此同时,另有一种态 度则是焕发出建功立业的热情,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魏武帝 慷慨而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怀才 不遇的左思叹日:”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 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就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也不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 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宋文帝刘义隆在”抚剑怀感激,志气若 云浮”的同时,不期然萌生出”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的伤 感. 玄风鼓荡着时人的情感潮流,更多地体现于对生命的珍视 和对精神的追求.这种人性之情合于自然之理,乃是一直被后 人称赏的魏晋风度.这是一种”天人相通”的文化风格,它将传 统中的合理成分溶解在赏物称情的新颖体式中.它不同于那 种低级放任,也不同于那种矫饰作风,而是恰女瞑分地任性适 情.《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注中引何劭《王弼传》言:”何晏 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 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 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王弼 的情论承认情的存在,认为情应物却超越于物,一切皆顺应自 然,这比何晏的圣人无喜怒哀乐之情更为精爽练达.圣人之情 既源于物又突破物,完全表现出一种自然性的特征,这便是很 高的境界. 魏晋名士多循其则而修养,喜怒哀乐不形于外而成雅量. 《世说新语?雅量》记:”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 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日:?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为文度 日:?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形于色,谢 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 其旷达,乃趣解兵.”谢安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乃是具有高度涵 养的具体表现,具有如此雅量方被认为有君子之风,而王坦之 则相形见绌,被人所讥,由此可见对人格的审美标准.性情的 解放打破礼教的束缚,有时又表现得超逸独特,《世说新语?任 诞》记日:”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 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 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简傲》也 有类似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如”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这种 情绪化行为是魏晋六朝人的显着特点,感情表现深挚而不外 露. 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宽松氛围中,魏晋六朝人的素质普遍 88 提高,并且才情早熟,才华横溢.孑L融年少气盛,敢与当时名流 争辩.王弼少年成名,虽年仅24岁早天,却为魏晋哲学之巨 擘.《建康实录》载:”(殷)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 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谈则辞屈,着篇则融胜,由 是浩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日:?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 梦粪,何也??浩日:?官本臭腐,故将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 得财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对利禄的蔑视表现出对传统的 背弃.对人的才情才华品评时不是视其权势,而是看其智慧, 识见,品格,情操等全面的修养,有时甚至更不是从伦理性,道 德性,政治性出发,而是以超验性的,形而上的,人性化的审美 标准品鉴,因此也就可以理解六朝出现了众多才子而促进了艺 术的繁荣.? 许多帝王文化素养颇高,《南史?文学传序》中言:”自中原 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 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萧齐时齐高 帝不但自己能写一手漂亮文章,还非常注意诸子的培养.江夏 王萧锋”五岁,高帝使学凤尾诺,一学即工.高帝大悦,以玉麒 麟赐之,日:?麒麟赏风尾矣.?至十岁,便能属文”J.而”梁武 帝雅好辞赋,时献文章于南阙者相望焉”.陈后主叔宝也能 诗善曲,可谓一名有文艺才华的末代昏君.统治者的爱好与社 会审美潮流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文人的早熟.谢瞻6 岁,谢庄7岁,谢惠连10岁便能文.《南史》记任防”幼而聪慧, 早称神悟,四岁诵诗数百篇,八岁能属文.”《梁书》记张率”年十 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年十六,向二千余 首.”《陈书》记傅综”七岁诵古诗赋至十余万言,长好学,能属 文.”可见文化氛围的浓厚陶养出众多才华高妙的学子,但同时 不可忽视的是由此造成的阴柔性格也断送了南朝的江山. 三,艺术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壮阔的自然山水和短暂的人生旅程 产生了深刻的感悟,随之而兴发的审美观照也通过各种艺术形 式展现出来.人作为主体抒发着对客体审美的强烈感受,这种 感受与商周以来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商代巫史文化造 就了对天的神秘恐惧,东周时虽有打破但仍有很大的顾忌,秦 汉时重又确立了天的尊严地位,因而敬畏天意一直是中国哲学 的鲜明特色.魏晋时由于打破了传统的神学观念,人的意识觉 醒并得到张扬,因而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调理.人对天不再敬而 远之,而是试图进行亲近,因而天人关系由过去的冷峻一变而 为当世的平易.天的崇高的政治地位被消解,而作为博大的象 征令人赞叹,因而山水自然成为人们吟赏的物象.这时文人墨 客笔下的山水充满诗情画意,而大气磅礴的自然也使人洗却猥 琐之态.人格力量的增强使人充满信心,关心自身价值而不愿 再做神的附庸,这就使人从感情误区走出来,追求一种人的大 度与潇洒.文化之人除了走人自然或风流自赏外,更多的是借 用艺术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因而艺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 式”也就成为一种审美中介和审美形态,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 美趣味和审美追求. 在对自然山水的称赏中,魏晋六朝人挣脱出僵化已久的神 学意识,尽情赞叹着自然山水的万千气象,这本身就说明审美 主体的情感态度.他们不但陶醉于美的”第一种形式”即客观 存在,而且还逐渐闯入了美的”第二种形式”即艺术的殿堂.曹 操在《步出夏门行》中深情地歌咏着大海,岂不句句都在抒发着 自己的胸怀?晋宋问山水诗的兴起,正是审美意识发展的一种 必然,试想两汉以前的历史境况,怎么可能出现如此深切的呼 唤?山水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开拓了美学的领域和视野, 打破了沉滞僵化的单纯伦理道德式的歌咏,同时也成为后世日 益发展的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方面.这正如绘画 一 样两汉以前多借人物描绘以歌功颂德而播扬人生价值,魏晋 以后绘画出现”山水”一门无疑显示出一种人生的旷达和思想 的深邃.的确,”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人玄 境.……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 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郭景纯有诗句日?林无静树,川I无停流?,阮孚评之云:?泓静萧 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 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_9_【 能够领略山水之美是人的审美意识的进步,而将山水之美 进行二度创作更是一种情感和智慧的晶化.它已不同于原始 社会描绘图腾时的宗教含义,不同于奴隶社会刻铸饕餮寓含威 严的意味,也不同于封建社会早期对泰山的景仰.在以往的文 化环境中,人对于自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审美.因此,”仁者 乐山,智者乐水”,自然形态的山水不过是道德伦理的对象化. 《诗经》中的风景描写也只是作比兴之用,尚无自身独立存在的 价值.《楚辞》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雪纷其 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等诗句,无论对象领域抑或主体情思, 较之于《诗》深广了许多,但也只是发挥抒情效应,或作为背景 存在,还不能算是严格规范意义上的山水文学,还不能成为一 种独立的美学现象和文学品种,最根本的是主体精神还没有形 成为独立结构的自然山水意识.但这又是通向万里江河不可 或缺的滥觞,为后代山水诗文的出现提供了审美经验.汉赋中 堆砌着大量自然山水风光的描述,因其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过 于浓重,山水自然的审美品格反被淹没.它不是从审美意识上 观照进而与自然山水结成审美关系,但其描述的繁富物象却起 到了开阔人们视野的作用. 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形成有待于审美意识的产生,这有一 个复杂,独特的中间过程,而这种契机在汉魏之际凸现.汉末 以来,一些文人隐遁山林,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也促使了人的 精神升腾和超越.纯精神感受的获得和享受,具有无上的和形 上的价值,远胜于”入帝王之门”的世俗荣誉.这种审美情感的 生成促进了审美意识的发展,因而中国文化积淀的审美层面上 升到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当自然山水意识孕育出来以后,自然 山水文学便具备了独立的生命和日益完整的形式.可以说,山 水诗是由曹操引领,中经陆机,潘岳,左思,陶潜到刘宋时的谢 灵运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门类.当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 意识还没有萌发之前,任何山水对人都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有 人的审美意识提高完善以后,才能感知山水之美并情不自禁地 加以表达.因而,整个山水文学由审美意识的升华到东晋刘宋 时蔚为大观,当然这期间有其复杂的综合原因,但无疑人的美 感和艺术结合起来而别开生面,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突破而 标志着人的情感和智慧提纯. 在六朝山水审美意识基础上衍生出的山水文学作品,充弥 着一股”玄”的气息和”美”的体味.不能否认,山水作为玄学的 一 种载体曾被托借,因而玄言诗中关于山水的描写充满了理念 的意味.如流传于世的东晋署名为”庐山诸道人”所写的《游石 门诗》:”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层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有轻.矫首登 灵阙,眇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论,转彼玄中经.神仙同物化,若 若两俱冥.”但不久,山水诗中”玄”的谈说逐渐减少而”美”的 描写增多,显然人们认识到自然之大美和艺术之精髓.大批山 水诗人涌现出来,他们描摹着自然物象而抒发着胸中情感,谢 灵运《初去郡》云:”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 高秋月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沈约《石塘濑听猿》:”娇娇夜猿 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阴铿《五洲夜发 诗》:”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这 些诗篇显示了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普遍化发展,而对艺术形式 本身的探究也无疑升华了诗歌的审美含量. 除山水诗外,关于山水的美文也大量出现.如袁嵩的《宜 都山川记》描写三峡风光:”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 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 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类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 鸣至春,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而后人北 朝郦道元所写《水经注》中之文字则更为绝丽,由此可看到审美 感悟的深化和艺术本体的飙升.晋宋问人不论言谈还是书语 都透着一股灵秀,显然出于对自然的关爱而升华了审美的品 位.《世说新语?言语》篇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 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 蔚.”„又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 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孙绰《游天台山赋》在描写大 量风景后咏道:”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 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晋书?谢安 传》载:”(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 处.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从这些记载中 可以看出,由于故国之思,朝廷权变以及玄学思潮的影响,加之 江南山清水秀,风光宜人,许多文人超然物外而借文学浇胸中 块垒.这促动了文学本体的发展,因而语言文学成为自抒胸臆 的载体,而不再引经注传为圣人代言.尤其是许多书信,并无 89 世俗事务言陈,全是风景如画的描写,或许也表达着与友人共 赏的情怀.如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空谈.高 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吴均《与宋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 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些优美的作品多是风光的描绘,似乎如正始谈玄一样已 成时尚,可见随口谈玄已让位于风景言说了,这不能不说是山 水自然审美意识成熟的标志.而这些风光描写作为审美对象 也促使文人精雕细刻,谋求一种与自然的吻合和自然的人化.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尝试论之,诗文之及山水者,始则陈其 形势产品,如《京》,《都》之《赋》,或喻诸心性德行,如《山》, ,(JlI》之《颂》,未尝玩物审美.继乃山水依傍田园,若茑萝之施 公柏,其趣明而未融,谢灵运《山居赋》所谓?仲长愿言?,?应璩 作书?,?铜陵卓氏?,?金谷石子?,皆?徒形域之荟蔚,惜事异于 栖盘?,即指此也.终则附庸蔚成大国,殆在东晋乎.袁嵩《宜 都记》一节,足共标识:?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 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身 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蚂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木 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偿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 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水经注》卷三四《江水》引)游目 赏心之致,前人书写未曾.……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 人,如..晾知已?;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 也.??[1o]( 对山水的情感移注当然与人的本体觉悟有关,当文学艺术 作为一种审美媒介并上升到审美客体时,人们更追求着如何将 对自然的体悟完好地表现出来,这种创造表现在对形式语言的 精益求精上.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以及”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等等对形式的过度虚无得到有效的纠正,于是在文 学家,艺术家的手下对”筌”与”言”,”形”与”声”便有了精致的 显现.曹操作诗言志多为四言,而曹植作诗言情多为五言,由 此可见诗体发展的信息.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言: “代表建安文学的最大作者是曹操和曹植,大抵文学史上每当 创作旺盛的时期,常常同时出现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旧传统 的结束者,一个是新作风的倡导者,曹操曹植正是这样两个人 物.”[“](P352)曹植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深得后人激赏,以致 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很大影响.但六朝后期走向繁文 缛墨,错金镂采的描写显然不应归咎于曹植,只能说对形式的 睬讨走向极端,而对情味趋尚的更移导致浮华与庸俗.因此, 90 钟嵘的《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可见时尚,《诗品》还将陶渊明的 诗列为中品亦可见局隘.齐梁诗人对山水诗则情有所钟,而谢 灵运全力雕章琢句则为其后新诗打下基础.随着”永明体”的 出现,诗歌从自由发展趋向讲究格律,从而确立了对诗体的审 美要求.这时诗歌内容的清丽玄远也逐渐转向宫中脂粉的描 写,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由山林之好转向女色之求.当然这种描 写也是一种审美,表达着对人类情感的深层挖掘.但这种倾向 流露出过于色情的嫌疑,因而此后历来为批评家所指摘.实际 上,对诗歌声律的探求无疑对文学是一种促进,但这种”有意味 的形式”后来由于”意味”的”不健康”而遭到”内容”的否定,但 “形式”却被接纳以至于后来形成”格律”的文体主流. 绘画和书法这时也产生了嬗变,西汉以来重在世俗功利的 倾向产生消减,对客观物象神韵性情的刻画和点染受到重视. 吴时的曹不兴已经显示了很高的才华,曹不兴的西晋弟子张 墨,卫协在绘画上也均享有盛名.《古画品录》把张墨,卫协与 曹不兴同列为上品,说张墨画”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 遗其骨法”,评卫协画”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 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从略到精 是一重大转折,而富于气韵则是六朝特点.邓以蛰先生在《画 理探微》中言:”吾人观汉代动物,无分玉琢金铸,石雕土范,彩 画金错,其生动之致几于神化,逸荡风流,后世永不能超过也. 汉代艺术,其形之方式惟在生动耳!生动以外,汉人未到.故 其禽兽人物,动作之态虽能刻画入微,但多以周旋揖让,射御驰 驱之状出之,盖不能于动作之外有所捉摩耳!又其篇幅结构, 徒以事物排列堆砌,不能成一个体,虽画亦若文学之记载然. 观于石刻中每一群人物,注以名位,水陆飞动,杂于一幅,可知 也.汉以后乃渐趋纯净,虽回佛教输入,于庄静华严之风不无 有助,但人物至六朝,由生动入于神,亦自然之发展也.神者, 乃人物内性之描摹,不加注名而自得之者也.如写班姬,不借 班姬外表之动作以象征其人,或注其名位,以助了解.画若入 神,则班姬神致充足,无需假借.汉代人物毋宁只状动作而非 状人.如画老子与孔子,不在老子与孔子其人,而在其一时间 之动作.汉画人物虽静犹动,六朝之人物虽动犹静,此最显着 之区别.盖汉取生动,六朝取神耳.”汉魏绘画美学功利主义色 彩较浓,强调的仍是道德伦理效应.对外形的生动扑捉无疑提 高了绘画的技法,但是缺乏内在气韵和审美的格调.两晋以 后,绘画美学的中心问题转移,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都要求任 自然而得性灵,由此开拓出其后绘画美学之脉流.东晋顾恺 之,刘宋陆探微,萧梁张僧繇成为继曹不兴之后的着名画家,绘 画美学产生质的飞跃.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共收南朝画 家77人,可见绘画艺术也成为一种审美形态而令人瞩目. 书法方面,六朝也出现了一批星光灿烂的名家大师,他们 接受了后汉以来的书法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新创造.汉魏时期 在书法背景上,隶,草,行,楷均已具备,有蔡邕的隶书,张芝的 草书,刘德升的行书,钟繇的楷书.这样,便给六朝的书法发展 提供了基础.随着魏晋玄学对书法的观念更新,晋宋以后书家 辈出而面貌焕然.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标新立异,深得自然 神韵而融通个体价值,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使人叹为观止. 宗白华先生在评论晋人书法之美时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 物,这优美的自由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 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 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 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 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 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 羲之万字不同.一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 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 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 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 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L_(晋人在书法 方面的创造正是对自然和人格的反思后真情的流露,由此书法 成为一门艺术而让后人思昧万千.总之,诗文书画标志着审美 观念的更新,从而文学艺术得到蜕变而更生. 参考文献: [1][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10]钱钟书.管锥编: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二十五史:宋书?蔡廓传附蔡兴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 [5]二十五史:晋书?范宣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二十五史:晋书?五行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二十五史:南史?齐高帝诸子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l986. [8]二十五史:南史?袁峻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责任编辑郭乃棼) (上接第29页) 必也.”.”“30年代,他的一幅墨画被推选参加柏林中国名 人画展,并收入刘海粟所编《中国名画辑》中. 曾熙提倡”书画同源”说,强调”写”而不是”绘”.对于其 绘画主张,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有记载:”然先生六十 以前,固不解画也,当日:?古人论画,始于有法,终于无法.吾?
本文档为【魏晋六朝时期玄学思潮与审美观照的契合会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