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

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

举报
开通vip

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 摘 要 本文认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两点对生态文明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原生态文化;其二为海南文化中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前者展示了海南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后者则为多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而这两者均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维度,海南传统文化中的这两点优良传统将为海南创建生态文明提供极有价值的养料。 关键词 海南 传统文化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李利,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凌,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
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 摘 要 本文认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两点对生态文明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原生态文化;其二为海南文化中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前者展示了海南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后者则为多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而这两者均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维度,海南传统文化中的这两点优良传统将为海南创建生态文明提供极有价值的养料。 关键词 海南 传统文化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李利,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凌,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92-03 165年前,马克思便宣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以说,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丰裕的物质财富,这是其不可否认的伟大之处。也是在马恩的时代,他们就对工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最有力的批判。今天来看,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确实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双重困境。对自然资源撷取式的开采和人造环境对自然生态的强行介入,使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而个人在卷入庞大的现代生产体系时孤独和无助的异化感则带来了社会危机。作为文明的一种理想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它试图弥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本文认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两点对生态文明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原生态文化;其二为海南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前者展示了海南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后者则为社会中人与人乃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两者均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维度,海南传统文化中的此两点优良传统将为生态文明提供极有价值的养料。 一、海南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人类学家泰勒最早对“文化”作出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这一定义至今仍为我们理解文化提供指引。简单来看,我们可以将文化看作人类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固有行为模式。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历史,都要面对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从这一层面上说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种流传至今的文化必有其可取之处。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地区,有广大的领海区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海南的地理位置、物产、生态的确有其不可争辩的优势。然一旦论及文化,海南顿时失语,某些人所谓的“文化沙漠”似乎成了海南的名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无论是海南的历史传统,还是我本人在三亚多年来的所见所闻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这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一个地区能够千百年生存下来,就一定有其文化的优势。因此,海南并不缺少文化,而是缺少发现、整理和弘扬,首要的便是挖掘海南传统文化。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海南非但不缺少文化,反而是文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海南长期以来独处一隅,海岛环境必然内化在其社会文化之中,海岛文化与内陆文化相比有何异同,与其他类似生态的文化――台湾岛的原住民、东南亚的各族群等相比,何为海南文化,海南长期处于远离中央王朝的偏远地带,对于朝贡体系的研究、对于族群自我认同的研究、对于国家―地方关系的研究,都是极好的实例。人类社会一般经历了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海南岛为给中国留一片净土,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严格限制,工业社会是其缺失的一环。当三百多年前始于西欧的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后,工业化及其意识侵入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的 常识时,对于海南文化来说,缺失工业社会意味着什么,对以生态自豪而以经济自卑的海南人而言,海南文化发展又该何去何从,本文只能算作管中窥豹的一瞥,对海南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作一初浅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一)原生态文化 “生态”一词在我国的传统含义中原指美好的姿态,而我们现在主要是在西方词义上来使用该词,它来自古希腊词“Eco”,指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原生态文化至今没有精准定义,本文用一个与之对应的词语使我们相对容易理解原生态文化:现代文化,即工业革命后的文化形态。在今天,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深刻反思,后现代也随之诞生;其中反思的一点便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越来越发现原生态文化的许多品质正是人类追求的“自然”和“和谐”,这也是现在人们对原生态文化趋之若鹜的原因。 按此理解,海南传统文化即可称为原生态文化。据地质考证,海南原为大陆的一部分,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7000年)海南岛方最终成为孤悬大海中的海岛。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文化便在这样独特的生态环境中演进。至今考古发现最早在海南岛活动的是距今约一万年的三亚落笔洞人,根据出土文物证明,他们以打制的石器从事狩猎和采集蔬果维持生活,还不会制造陶器。此外,昌江霸王岭和皇帝洞、东方乐东交界的仙人洞等均有发现史前文化遗址。虽至今缺乏直接证据说明这些便是黎族文化遗址,但作为海南岛最早居民,今天黎族生活中仍存在的烧土陶、石拍树皮布和文身则为史前史的最好证明,因为这三种文化元素均可考证至少存在了4000年。本部分则以黎族文化为例来分析海南原生态文化,而黎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合亩制、织锦与服饰、文身和船形屋。 翻阅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黎族研究文献,其中最凸显的一个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便是关于合亩制的讨论,其背景是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主要认为黎族的合亩制保存了原始公社氏族制,一个“合亩”包括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合亩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才二三户,中等的有十多户,大的有二三十户,一部分合亩也吸收外来户参加,这些外来户有的是远房的叔伯兄弟,有的是姻亲关系,也有吸收外来逃难穷人“龙仔”参加。亩头都是以血缘关系中有能力的长辈担任,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已婚,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传统知识,懂得领导和指挥生产,能够执行生产前后的宗教仪式。合亩的劳动生产有着严格的性别分工。一般男子负责犁田、赶牛踩田、挑担。砍山栏、戳山栏穴;妇女负责拔秧、插秧、割稻、下山栏种等;由于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成为传统习惯,一般男不帮女,女不帮男,但共同 ,同出同归。合亩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是按户平均分配,对人口多少劳动力多寡都不加照顾。分配前先扣除以下各种留粮:一是种子;二是给亩头留下的“稻公稻母”(它是合亩收获时由亩头保管留作备荒或待客用的谷子,但实际上是归亩头所有,而亩众认为如不给亩头,则来年不会得到丰收);三是“留新禾”(收割时,先留10至12把稻谷,约24斤,给亩头煮饭酿酒,亩头吃了新谷亩众才能开始吃新粮,也有祈丰年之意);四是“聚餐粮”;五是“公家粮”;六是“青年粮”(刑关英,1990)。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直至今日,也常能在黎族村寨看到黎族妇女在家织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织绣品。中国最早的棉纺织改革家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聚居的崖州(今三亚市)向黎族妇女学会治棉纺织等技术,然后传入中原地区,为推动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大发展作了技术上的铺垫。 关于黎族文身的文献记载很多,对于其起因则是说法纷纭。文献所述的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中比较普遍并被认同的说法是明代顾,所说,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说明文身是祖先传下的遗规,如果妇女在世时不文身,死后祖先鬼不认她,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也就是说文身习俗产生于原始宗教,含有氏族标志的意义。二是为防止被掳掠:“海南 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三为表示爱情的忠贞不二:“凡黎女将欲字人,各谅己妍媸而择配,心各悦服,男始为女文面....... 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使之不得再嫁。”?四为美丽:“五指山中女及笄,百花绣面胜胭脂。”?在我们自己的调查过程中,也有黎族人说曾有男人文面,但我们未成找到实例,能够找到的学术文献也仅限于女性文身。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学者史图博便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南白沙峒所见的当地黎族妇女文身,并配有他自绘的文身图。比史图博晚两年(1934年),我国人类学家刘咸参加中央研究院人类学组,深入黎族地区,完成了四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后完成《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详细描述了文身的工具及过程,也有绘图,至今仍为了解黎族文身的最好文献。 黎族传统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茅草屋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样式。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船形屋以格木(心材)、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属于传统竹木结构建筑。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用稻草与泥混合后抹墙。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多少或经济能力决定,一家人生活起居全都容纳在这样的空间里。 以上黎族传统文化中的合亩制、织锦、文身和茅草屋均显示了一种原生态文化,这种原生态文化展示的便是一种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织锦和茅草屋和文身中的图案和工具均取材于大自然,合亩制则是黎族社会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形式使黎族社会相对稳定的延续了几千年。正是这种原生态文化使得海南岛历经万余年,至今仍为全国生态最好的区域。有人说这是自然资源使然,有一定道理却不尽然。海南岛在自然资源方面有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气候、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但能延续至今,便与其文化分不开,文化不同,其对待大自然的方式也不同。若对大自然采取破坏式的撷取方式,再好的生态也将被毁掉。对其他正反思工业化、反思现代化的地区来说,海南原生态文化便是人类三百年舍本求末的发展中丢掉的“本”。海南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最大的启示便是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文化,但其不利影响也应引起重视,即原生态文化也造就了黎族地区闭关自守、消极被动、安于现状、固着于传统的文化特征,这一不足正应通过下面要讲的文化融合来弥补。 (二)文化的多元融合 一部海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多元文化的融合史。黎族可说是海南岛的“主人”,但一方面,黎族起源至今仍无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大陆迁移说,其二则认为来源于南洋群岛),但无论哪种观点,至今的研究均断言黎族也为迁移而来;另一方面,通过考古和史书记载,从远古至汉唐都不断有大陆文化族群加入黎族。因此可说,黎族本身便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由居住在海南岛的居民在长期的交错居住和文化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海南岛最早与黎族有文化交融的便是汉族,始于西汉,至唐朝在全岛环海地区建立稳固的州县建制便初步形成了汉在外、黎在内的人文地理。明王朝为镇压黎峒的反明暴动从广西调集苗兵,这些苗兵后落籍海南,成为海南苗族,并形成与内陆腹地山区黎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唐朝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在海南南部滨海地区遭抢劫而被迫落籍,成为海南回族最早的先民;从宋初至元朝,数批伊斯兰教化的占城人(越南)为避战乱先后迁入海南,成为海南回族先民中的第二支;明初自广东番禺等地的蒲氏、海氏两大穆斯林家族迁入海南,成为海南回族的第三支。此三支回族逐渐向三亚羊栏地区集结,至今三亚羊栏已成为海南回族的世居地。此外,海南是我国三大侨乡之一,有100多万归侨、侨眷, 琼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300多万,既丰富了海南本土文化,又具有对外开放的特殊优势。 可见,海南长期以来便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在这里,黎族、汉族、苗族、回族及大量华侨在文化形态上千姿百态、特色鲜明而又错落有序、交相辉映。在海南的历史发展中便有着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的传统,而这正是多元文化相处的核心要素。生态文明决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单向度关系,文化生态也是其重要维度。文化之间主要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方式实现文化共处。文化首先有一个相互理解与相互适应的过程,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和形成社会共识,最终表现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意味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是消除社会误解和价值冲突,消除文化隔膜和文化误解,促进人类交流合作与和平共处,实现社会共识,以达成生态文明的重要维度。 二、启示下的行动 (一)自然之道 生态文明不是让文明回到前工业时代,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局限。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亟需阐明,即为何原生态均出现在经济落后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定成反比,解释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将观察的时段延长。涸泽而渔,饮鸩止渴的危害易懂,但我们很多做法就是这样,只是由于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大大减弱了我们对该危害的意识。如大面积使用农药,不仅使人体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也使土地肥力减低,但由于无论是对土地还是对人体的影响,没有立即显示在当事人的生活中,自己觉得相安无事,其实报复只是时间问题。仅从经济上来说,这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问题,但对一种文明来说,则关乎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 海南也是在现实的教训下逐渐确立生态立省的发展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海南经历了较严重的泡沫经济,有些烂尾楼至今还在伫立在城市街头,似乎要提醒人们过去所走的弯路。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拉开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在海南各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海南最强竞争力的共识。但在现实发展中,除了生态补偿机制、产业调整、旅游会展等政府的强力推动外,生态与经济如何兼得仍需进一步拓展思路。让社会组织和本地百姓享受和参与到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来,不然面对资本,生态仍是脆弱的。 (二)文化共生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不可避免。文化交流与融合既是精神心理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文明机制。海南做了很多努力培育海南本土文化,但一方面,海南文化的内涵挖掘得还不够,如“落笔洞古文化遗址”、“海上丝绸之路”、“黎、苗、回族的民族文化”、“黄道婆在海南”、“海洋文化”等都还没有形成海南人的共识,更不用说价值内化了;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外来文化将以更加迅猛的态势扑面而来。在后工业时代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海南深厚的传统文化被现代繁华掩埋了;古代遗址或破败或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淹没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先进机器屏蔽了。若海南文化仍挖掘、彰显不够,仍“待字闺中”的话,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时难免缺乏自信,没有自信的交流将导致单方面的文化扩张或无谓的狭隘的文化冲突,一旦产生文化误解,这将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这也是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的“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根据。 海南在古代虽然是个封闭的岛屿,但它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端点,因而造就了岛民闭塞而不拒外的心态。各地文化的传入,它都不排斥,甚至相反,有一种吸纳的特征。本文认为,结合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发掘、彰显和弘扬海南传统文化将成为海南创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文化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管理的根基,相处必有交流,文化交流的前提,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为“各美其美”,即每一种文化首先需要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肯定自身文化的 长处,彰显自身文化的价值。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更亟需展开自身的文化建设。 然而,传统绝不是封存起来的过去,而恰恰是对现今的生活能发挥影响的部分,若不能对今天有作用,那它便会被遗忘,渐至消失,也便不成为传统。海南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正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多元文化的融合正是当今多元文化的相处之道。前者彰显了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后者则道出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间相处的法则,而这两者正是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但不可否认,海南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需扬弃的方面,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与现代产业的脱节都是急需摆脱的不利因素,需予以鉴别、分类对待。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著.陈望道等译.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华书局.2011. ?泰勒(Tylor,Edward Bernatt)著.连树声译. 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明?顾,. 海磋余录.济南: 齐鲁书社.2009. ?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卷10 绣面.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清?屈大均. 广东新语.卷7 人语.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清?尤侗. 西堂全集.卷16 黎人.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陈光良. 海南原始居民蠡测.广西民族研究.2003(3). [2]罗香林. 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1939.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保亭县毛道乡黎族合亩制调查(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一册). 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1957. . 对当前黎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4]容观, [5]刑关英. 黎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6]中国科学院. 海南岛史.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1964. [7]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什玲等五个乡黎族社会经济调查(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三册). 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3. [8]中国社科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 黎族研究资料选译(共四辑).中国社科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3.
本文档为【从海南传统文化看生态文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