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举报
开通vip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第9卷第4期 2007年7月 石家庄学院 JournalofShijiazhuangUniversity Vo1.9,No.4 Ju1.2007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曹志鸿 (石家庄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要: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并成为苏联社会健康 发展的严重障碍.科学地总结和理性地分析苏联在农业问题上的利弊得失,对于当下的中国裨益 甚大. 关键词:苏联;农业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第9卷第4期 2007年7月 石家庄学院 JournalofShijiazhuangUniversity Vo1.9,No.4 Ju1.2007 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曹志鸿 (石家庄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要: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并成为苏联社会健康 发展的严重障碍.科学地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理性地分析苏联在农业问题上的利弊得失,对于当下的中国裨益 甚大. 关键词:苏联;农业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K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72(2007)04—0029—05 列宁亲手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弱而 强,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是 极其复杂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先天不足,后天失 调,改革不力是基本原因;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农业 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 拟就苏联"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作一初 步的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农业问题产生一些启迪和 警示. 一 ,先天不足 由于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 俄国的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最落后的状 态,这不仅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农 业带来了重重困难,而且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 瓶颈. 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虽然为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因为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 领导的,因此很不彻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此,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这次改革"只能具有农奴制形 式,带有农奴制性质和采用农奴制方法"[IJ,实质上 是对农奴的一次残酷掠夺,在农奴"获得'自由'的同 时,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t.广大农民虽然得到 了某些人身自由,但仍然遭受半农奴制的剥削和奴 役.苛重的赎金,赋税和地租,加速了农民的贫困和 破产,迫使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造成农村劳 动力严重短缺,土地大片荒芜.另外,地主大土地所 有制依然存在.据1905年统计,30000个大地主占 有7000万俄亩土地(1俄亩=1.09公顷),平均每个 地主占有2300俄亩.而1000多万贫苦农户只有 7500万俄亩土地,平均每户仅有7俄亩.[2186在这种 情况下,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或者外出谋生,或者重新 依附大地主.农民因受到残酷的剥削而没有任何生 产积极性.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农业 的落后,农民的赤贫又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很难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和广 阔的市场.因为,一方面,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使大批 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农民赤 贫,购买力极低,商品流通慢,农业落后,无法为工业 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除此之外,从地理条件来看,俄国地处高纬度地 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暖而短暂,这种气候条 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也是俄国农业长期 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十月革命前,这种状况仍没有根本性的改 变.俄国仍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 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四以上,从而产生了两个方 面的负面影响:一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改造农民 的任务极其繁重,因为农民本身具有两重性,作为劳 动者可以同工人结成联盟,共同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但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则自发地顺应私有制,若 想让农民跟无产阶级自愿地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非 常困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二是占绝对优势 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孤立,落后的特点,其本身属 于自然经济的范畴,与商品经济格格不入. 总之.由于俄国特殊的国情,沙皇专制制度异常 强大和顽固.而资产阶级处于相对软弱的地位,资产 收稿日期:2007—05—20 作者简介:曹志鸿(1964一),男,河北遵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和教学 论研究. ' 石家庄学院2007年7月 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得很不彻底,因此,封建残余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农业的成长发育处于明 显的先天不足的劣势,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制定农业 发展政策时所面临的最大的,最现实的国情. 二,后天失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农业全盘集体化的 盲目推行使本已先天不足的农业生产雪上加霜,遭 遇了严重挫折.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农业政策经历了由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由新经济政策向农业全 盘集体化政策的两次大的转变.前一次转变由于符 合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现实,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后一次转变由于脱离了落后的国情,急躁冒进,而使 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 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列宁指出:"1917—1921年期 间,苏维埃俄国的粮食政策无疑是很粗糙的,极不完 善的,并且还产生了许多弊端.在实行这一政策时, 也犯过一些错误."【3j蛳政府派出的武装征粮工作队 征收的不仅仅是余粮,为了完成任务,连必须的口 粮,饲料粮和种子粮也加以征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 切身利益,生产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了,再加上 1920—1921年发生大旱灾.1921年谷物产量只及 1913年的五分之一.500万人死于饥饿.广大农民 对余粮收集制和禁止自由贸易的措施极度不满.有 的甚至公开高喊打倒苏维埃的口号.工农联盟面临 破裂的危险.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就是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农业方面 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从税收政策来看.用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将交税后的余粮拿到市 场上去交换所需物品;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来看.以 "合作制"代替"共耕制".共耕制的特点是强调大规 模集体经营,土地,农具,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 不同程度的共有,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由于生产力 水平低下,共耕制的各种组织经营不善,劳动生产率 低于全体农户的平均水平,生产费用却高于这一水 平,不少单位依赖国家的扶持来维持生存.苏维埃 政府发现了共耕制的弊端,认识到大规模推广共耕 制的条件尚不成熟,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过急地全 面推行."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 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 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 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 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3 因此,必须根据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和群众的觉悟,寻 求通向农业集体化的新形式,新途径.实践表明,合 作社是当时沟通国家与农民相结合的较理想的桥 梁,也是农民乐意接受的走向联合的枢纽和接受国 家调节的中介物,它能够较好地将农民个人利益和 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国家通过合作社先从流通领域 逐步深入到生产领域.最终把个体农民引上社会主 义道路.但好景不长.列宁逝世后,苏联的农业政策 发生了逆转,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 慢,集体农庄衰败,萧条.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对农业问题的认识脱离了落后的国情.在 理论上出现了偏差.斯大林认为,落后分散的小农 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无法采用 先进技术,不能充分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足够的粮 食,无法满足工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应该实 现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从生产关系和技术上改造 小农经济,把技术落后经营分散的小农业变成采用 先进技术和集体劳动的社会主义大农业.而布哈林 则认为产生粮食危机的原因在于党的政策有偏差. 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太大,商品供应不足.因此农 民不愿生产粮食,也不愿将粮食卖给国家.他反对 用行政强制的办法来解决农业问题.认为当时苏联 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的条件.广大个体农 民还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应该继续认真贯彻执 行新经济政策,提高粮价40%一50%.让农民能够积 累,扩大再生产.但斯大林没有采纳布哈林的正确 主张,而是宣布其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予以批判.强 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第二,急于求成,盲目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 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加速实现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1930年又提出了在农村开展全盘集体 化的方针.此后集体农庄迅猛发展.同年1月20日. 集体农庄有5.94万个,参加农户为439.3万个,占总 农户的21.6%.而到3月1日.集体农庄猛增为 11.02万个,有1426.4万农户,占总农户的55%.[4]24o 集体化运动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差.一是违背了 自愿的原则.为了追求超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完成集体化,不顾 主客观条件搞突击运动,很多地区采取强迫方式,甚 至以褫多选举权和没收财产的暴力手段迫使中农参 加集体农庄.出现了许多"纸上"和"早熟"的集体农 庄.二是组织形式上片面追求大而公,跳过劳动组 合,大办"农业公社",强迫农民把小牲畜,家禽,自用 奶牛和住宅.以及宅旁园地"公有化",从而严重破坏 第4期曹志鸿: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31 了农业生产.农民纷纷出卖农具,种子,滥杀牲畜, 个别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到1937年集体农 庄发展到24.37万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93%,播 种面积的86%,耕地面积的99%,基本上完成了农 业全盘集体化.[4]24 第三,实行以农养工,竭泽而渔的索取政策,严 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在整个国民 经济中应该占有何种地位.苏共中央内部存在着很 大的分歧和惨烈的斗争.布哈林认为农业是国民经 济的基础,应该加大投资,实行必要的扶植和倾斜政 策,消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托洛茨基等人宣扬"超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激进观点.主张用 增加农业税收和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办法 从农民手中榨取工业化的资金.这实质上是把农民 作为工业的剥削对象,把农村变成工业的殖民地. 斯大林既批判了托洛茨基的主张,认为这是破坏工 农联盟,人为地促使农民贫困化,同时又认为布哈林 的观点是右倾机会主义,不利于工业化的实现.他 认为工农业存在剪刀差是合理的,农业为工业做出 一 些牺牲也是必要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特定的条件 下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农业全盘集体化完成后,苏联 却逐渐偏离正确轨道,推行以农养工的方针,使本就 不富裕的农民苦不堪言. 苏联从农业中积累资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 直接税,包括集体农庄缴纳的所得税,庄园宅旁地和 自养牲畜,家庭副业以及个体农户缴纳的农业税. 占国家预算收入的1.7%.二是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 度.规定对谷物,土豆,向日葵,肉类,油,奶,干酪, 羊毛及其他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义务交售谷物 的数量约占总产量的30%一40%.工农业剪刀差逐步 扩大,如果农民用小麦换印花布,1928年交售一公 担小麦可换花布23.6米.1937年只能换3.09—4.37 米,到1952年只能换O.3—0.4米了.【41第三种形式 是集体农庄向国营机器拖拉机站交纳实物报酬.一 般占总产量的30%一45%.国家通过实物报酬形式获 得的农产品占国家总获得农产品的50%以上.这种 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合理的成分.但问题是片 面强调高积累,忽视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从农民手中 拿走的东西太多,给的代价太低,无异于竭泽而渔, 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力 的提高. 另外,在处理农,轻,重各部门关系上,为了避免 落后挨打,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正确的.但过于片面强 调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 各部门长期比例失调,经济结构很不合理.1925年 到1953年苏联全部生产资料生产约增长54倍,而 消费品生产仅增加11倍.结果造成商品严重短缺, 市场供应紧张,货币贬值,人民迫切需要的日用品, 粮食和各种副产品得不到正常满足. 第四,对农业行政干预过多,集体农庄和农民没 有生产经营自主权.1935年通过了新的《农业劳动 组织示范章程》,进一步对集体农庄内部关系,管理 分配制度做了规定,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严密的计 划领导,农庄的产品结构,播种面积,总产量,畜牧种 类,产品分配和销售乃至耕作方法,农业措施都由国 家下达指标.这种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严重 束缚了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由于农业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建设集体农 庄急于求成,没有很好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 利益关系,国家考虑较多的是加强对集体农庄的控 制和索取,对农业生产的行政干预又过多过细.卡得 过死,因此严重挫伤了集体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农 业生产一直没有得到和工业相应的发展.直到1953 年粮食产量仍然略低于1913年.农业的长期落后 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 发展 三,改革不力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都曾试图通过改革解决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集体农庄 衰败萧条等问题,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僵化,改革策略 的失误和领导者素质的欠缺,致使改革成效甚微. 第一,斯大林不准对现行的农业体制进行调整 变革,丧失了发展的良好机遇.1930年,在实行农业 集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急躁冒进,造成了农,轻,重比 例的严重失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基洛夫代 表的一派认为应调整某些过激政策.农村政策有所 宽松,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这实际上是对斯大 林模式"左"的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使其趋于完善. 但是,基洛夫被刺事件后,形势发生了逆转.斯大林 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严峻反映.由此开始了血腥的 肃反运动,极好的改革机会夭折了.1945年,国际环 境的缓和为改革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国内亟需医治 战争创伤.严峻的客观形势要求斯大林模式必须进 行改革.1946年发生了特大旱灾.很多地区颗粒无 收.在此严峻形势下.乌克兰地区的干部农民自发 组织起来,包产到组,自负盈亏,缩小了生产规模及 核算单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负责农业工作的政 32石家庄学院2007年7月 治局委员安德列也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乌 克兰的做法给予肯定.很快在全国推广,农业生产有 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包产 到组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主义农业的传统政策.20世 纪3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理论中形成了一个僵化的 概念和模式,即认为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不仅要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必须实行集体劳动,公有 制的程度越高越好,劳动组合和分配单位越大越好. 如与这个模式不符.就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破坏集体 化.从这一教条出发,包产到组受到了严厉批判.斯 大林指出,包产到组使集体农庄误入歧途.偏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点名批评了安德列也夫.安德列也夫被 撤职.接替安德列也夫负责全国农业工作的赫鲁晓 夫为了讨好斯大林,便以现有的集体农庄规模太小. 有碍于大农业的发展为由.进一步扩大集体农庄的 规模.1950年全国开展了集体农庄合并运动.25.4 万个集体农庄到1952年合并为9.7万个.t5]152结果 使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不仅化为乌有,而 且进一步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挫伤了广大农村 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朝令夕改.半途而 废.调整农业政策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改革初期 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粮食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农民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善,可惜的是没有始终如一 地坚持下去,而是主观随意,草率变相.存在的主要 问题主要是,大规模的垦荒运动虽然扩大了耕地面 积,但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方法.不尊重客 观规律,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新垦区发生了严重风 蚀和沙暴.广泛种植玉米虽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但由于许多地区气候不适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并 且造成小麦减产,饲料不足.同时继续盲目发展国 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集体农庄由1953年底 的93256个合并为1958年底的69129个.5这种 追求"大"而"公"的改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给 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农业略有起色.就"左" 病复发,1957年赫鲁晓夫宣布农业落后现象已经消 除,农产品已经满足人民的需要.开始削减x,-J-~业的 投资,并禁止农民发展副业.这种倒退政策使改革 成果顿时化为乌有.1963年比1962年粮食减产 23%,生猪总头数减少近二分之一.市场供应重新出 现紧张,被迫实行粮食定量配给制,大量进口粮食. 农业改革彻底失败,也为赫鲁晓夫悲剧性地结束自 己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第三,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成效比较显着.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农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 85%.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推行保守倒退 政策,"改革"一词悄然消失,坚持计划经济和商品经 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否定市场调节,从根 本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使其无法冲破旧体制的束 缚,只能在旧框框中打转,在集权与分权等浅层次上 摇摆,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产量波动,经济效 益差的弊端显露无遗,农业落后的状况未得到彻底 改变.粮食不能自给,1965—1976年净进口的粮食达 4475万吨.[5139 由于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治体制 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浅尝则止,农业改革也就无从谈 起.农业形势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更加恶化. 连带着整个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1988年后苏 联的经济连年滑坡.1990年出现了和平时期第一次 负增长.财政赤字达1400亿卢布,内债达700亿美 元,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供应经常 短缺.【5J国民经济的崩溃,使政局更加动荡,整个 苏联不可遏制地滑向了深渊. 综上所述,由于先天不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后 天失调,农业政策脱离实际,农业体制僵化;再加上出 现问题后改革不力,严重的农业问题一直伴随着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始终而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 决.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的软肋,"三农"问题是苏联 整个社会的—个缩影.科学地总结和理性地分析苏联 在农业问题上的利弊得失,对于农业人口占据多数而 又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裨益甚大. 首先,落后的国情对农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 负面影响,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切忌急 于求成,盲目追求所有制的单一化,在小农经济占优 势的情况下,用暴力和剥夺的办法强行让农民向社 会主义过渡,只能事与愿违.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 化运动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脱离生产力水 平低下的国情而急躁冒进的产物. 其次,必须加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农业在 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尤其对中苏这样农 业人121占多数的国家更是如此.那种以农养工,希 望通过牺牲农业而加快工业发展的做法是一种违背 客观规律的短视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只能制约整 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因此,必须处 理好农,轻,重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大对农业 的投入. 再次,农业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 第4期曹志鸿: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33 兴衰成败.苏联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一直 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饿死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1921年苏俄有500万人死于饥饿,1929—1937年, 由于集体化和饥荒,总共有1450万人死亡,仅仅因 为饥荒,乌克兰有500万人死亡,北高加索有100万 人死亡,其他地区死亡100万人.【6J由于战争的破 坏和特大旱灾的影响.1946年粮食产量下降到战前 的41%;1953年出现粮食赤字,被迫动用200多万 吨库存量;1963年被迫恢复粮食定量配给制,并动 用国家黄金储备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大量进 口粮食,黄油和家禽;整个70年代与60年代下半期 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为1.1%,1965—1976 年每年进口粮食373万吨;80年代中期以后,形势 更加险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按人均家庭 130元卢布计算,1990年有1亿人.占总人口数的三 分之一.[5j42o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苏共在人民 心目中的威信急剧下降,产生了长痛不如短痛的情 绪.在选举中纷纷支持非共产党人士.苏共的群众 基础发生了动摇.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苏联的社会 主义制度也就走到了尽头. 第四,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是实现农业发展,农 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根本出路.从斯大林到戈尔巴 乔夫都没有对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旧观念无 法突破,僵化的体制难以革除,农业萧条,农村衰败, 农民赤贫等问题愈演愈烈.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王荣堂.世界近代史:下册[M]_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3]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王斯德.世界现代史fM】_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王斯德.世界当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夭折,苏联不可遏制地滑向了解体的深渊.面对这 一 幕幕悲剧性的场景,我们掩卷沉思之余,只有庆幸 中国的改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世纪80年 代末解决了温饱问题.2l世纪初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水平.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2090元增加 到2002年得2476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农 村贫困人口由4960万人减少到2820万人.这一 增一减,标志着农村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朱镕基 总理在十届人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中满怀深情的指出:"在我们这 样一个近13亿人口的国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 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 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7J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 民收人,繁荣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 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 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 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 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 益."【8J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有关农业问题的经验教 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的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就会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6]6张建华.推倒红墙——克里姆林宫最新档案解密[M】_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朱锫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教育报,2003-03—20. [8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责任编辑程铁标) AHistoricalApproachtotheSovietAgriculturalProblems CAOZhi——hong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Shijiazhuang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35,China) Abstract:Agn.culturehadbeenoneoftheweaklinksofnationaleconomyinformerSovietUnion.Andithad remainedstagnantforalongtime,formidablyimpedingtheproperdevelopmentofSovietsociety.Itisbeneficialto today'Sdevelopment'inChinatoscientificallysumupandrationallyanalyzethemeritsanddemeritsofSoviet一 culturalproblems. Keywords:SovietUnion;agnculturalproblem;thought
本文档为【苏联农业问题的历史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