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 2009-5-20 00:46 | 作者: xiaojin | 来源: 国学网 | 查看: 339次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刘玉峰 李维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粮食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始终影响历代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古人把粮食比作“天”,认为粮食乃“民之司命”,阐述了粮食的根本性地位及其重要性。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关于粮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有着高度认识,不仅形成了系统的...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 2009-5-20 00:46 | 作者: xiaojin | 来源: 国学网 | 查看: 339次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刘玉峰 李维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粮食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始终影响历代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古人把粮食比作“天”,认为粮食乃“民之司命”,阐述了粮食的根本性地位及其重要性。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关于粮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有着高度认识,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粮食思想,还制定推行了一系列粮食政策。以下试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粮食思想和政策加以阐述,并就其现代启示予以讨论。 重粮贵粟政策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较早地论述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 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管子牧民》开篇就讲:“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务必注重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巩固国家的关键则在于粮食储备;国家富裕了,远方的人们就会前来归附,土地得到普遍开垦,农业发展,人民就会安居乐业;粮仓里的粮食储备充实,百姓们衣食富足,礼节荣辱等道德观念就能够得以提倡。管仲的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物质生产对于精神品德生产的决定性影响,阐述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蓄的极端重要性。 管仲主要从两个方面具体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一是“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2],强调粮食是民众的命根子,强调粮食对于民生的根本性意义;一是“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3],强调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强调粮食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管仲还说:“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4]意思是说:不生产粮食的国家,就会亡国;粮食生产仅能自足的国家,只能称霸;粮食生产富足并有节余的国家,才能够统治天下。管仲在齐国主持改革图强的实践中贯彻了他的粮食思想,实施了多项重农政策。 管仲的粮食思想和所采取的重农政策影响深远,多被后世继承并有所发展,成为传统中国历代政治家奉行的原则。西汉前期,政论家晁错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了“贵粟”政策,提出了“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的主张,规定民众向官府交纳粮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通过实行这样的措施,“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5],粮食价格就会上升,从而推动粮食生产。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于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颁布卖爵令,取得了预期效果,激发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来切实保障粮食生产。重农抑商政策就是其中之一。重农抑商政策最早由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中有所实施。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明确提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6],强制秦国民众专心致力于农业生产,致力于增加粮食产量和布帛产量。多产粮食布帛者,可以免除其徭役,因从事商业或游手好闲而导致贫困者,则罚作官府的奴隶。自此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王朝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其重视农业、保障粮食生产的政策目标十分明确。王朝国家还多实行禁榷政策,对利润丰厚的盐、铁、茶、酒等行业实行官府垄断经营,一方面攫取垄断利润以充实国家财政,一方面遏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遏制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弃农经商行为,也有着保障粮食生产的目的。王朝国家还常常对民间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如重征工商业者的资产税,设立重重关卡重征商品通过税,在市场内重征商品交易税等,来达到抑商和重农的双重目的。当然,王朝国家还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对农业和粮食生产予以正面扶持,如秦汉时期实施授田制,北魏北周北齐隋唐时期实施均田制,通过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调节,来保障农民的小块土地占有,使农民能够与土地直接结合。又如很多朝代实施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借贷赈济、推广技术等措施。 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贵粟的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增产,对维护王朝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储备政策 《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所谓“蓄”,指的就是国家粮食储备。《管子轻重甲》说:“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天下无兵,则以赐贫甿。”《管子牧民》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些思想,都强调了粮食储备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西汉初期,贾谊和晁错对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阐述。贾谊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7] 晁错说:“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8] 到唐代中期,杰出政治家陆贽不但强调政府官仓要储备粮食,而且强调要藏粮于民,做好粮食的民间储备。陆贽说: 《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言君养人以成国,人戴君以成生,上下相成,事如一体。然则古称九年六年之蓄者,盖率土臣庶,通为之计耳,固非独丰公庾,不及编甿。《记》所谓“虽有凶旱水溢,人无菜色”,良以此也。后代失典籍备虑之旨,忘先王子爱之心。所蓄粮储,唯计廪庾。犬彘厌人之食,而不知检;沟壑委人之骨,而不能恤。乱兴于下,祸延于上,虽有公粟,岂得而食诸?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故不立矣;养人而不先足食,人故不养矣;足食而不先备灾,食故不足矣。为官而备者,人必不赡;为人而备者,官必不穷。[9] 陆贽指出,古人所谓九年、六年之粮食储备,不单单是指官仓储粮,也包括百姓私仓的储粮。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在灾荒年景“人无菜色”。陆贽又指出,后世曲解了古人官仓私仓光储粮食以备灾荒的本意,只重视官仓储粮,结果出现灾荒年景时,百姓私仓无所蓄积,政府官仓又不能及时赈济,往往会危及国家统治。 对粮食储备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形成为国家粮食储备政策。历代王朝都能广建官仓,积极储备粮食,设置专门官员,负责官仓管理,负责粮食的征收、出纳和籴入粜出等事务。一些王朝的官仓众多,储粮丰足。如隋朝,“仓库盈溢。……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10]。唐朝玄宗天宝八载(749)时,“通计天下仓粮、屯收并和籴等见数,凡一亿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11]以当时全国总人口五千万计,人均储粮达到四石,约合四百八十斤。储粮之多,令人艳羡。明朝时,推行预备仓制,通过授以散官、表彰门庭、免除杂役及对官宦子弟“纳粟免考”等措施,来增加粮储。 有些王朝还制定了明确的官仓法规。秦朝就制定有《仓律》,对仓粮的入库、验收、保管及粟稻加工折算等,规定了严格的规章。唐朝法律也有明确的《厩库律》,共计28条,今天能够完整看到。宋元明清诸王朝,也都制定有仓库律或厩库律等。 古代王朝国家,还通过皇帝颁布诏敕等形式强调和加强粮食储备。如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敕云:“理国者,在乎安人;安人者,在乎足食。以古先哲后,立法济时,使家有三载之储,国有九年之蓄,虽遇水旱,终保康宁。……宜因丰穰,预为收贮,济人救乏,孰先于兹。宜令所司速计,料天下诸州仓,有不充三年者,宜量取今年税钱,各委所由长官,及时每斗加于时价一两钱收籴。”[12]命令各地加强粮食储备。 历代王朝重视粮食储备的政策,对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王朝国家有时也为了增加官仓储粮,对农民大肆搜刮。这种搜刮行为多发生在王朝统治的中后期,造成了农民的苦难,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弊政和苛征。一般说来,当一个王朝对农民极尽搜刮之能事时,离它最终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22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