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举报
开通vip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第一讲 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前人的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仍有良效,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的禀赋、饮食、居住、病因等也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与掌握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第一讲 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前人的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仍有良效,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的禀赋、饮食、居住、病因等也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与掌握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对前人的方剂进行加减化裁而灵活运用,才能使方证合宜,提高疗效。虽然我们强调对方剂一定要灵活运用,但是也不能灵活得无法无度,随便拼凑,有药无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故提出以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勉。 1、密切结合辨证论治 用中医理论指导方剂的临床运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独特医疗体系,使这门既能发挥保健长寿作用又具临床治疗效果的医学科学,达到了医疗艺术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重要的作用。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等几个方面。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理”贯穿在法、方、药之中,不能截然分开。 “理”就是中医理论,也就是说中医治病要用中医理论指导,其中的 “方”,就是指方剂的运用而言。方剂俗称“药方”,药方是用“药”组成的,可见方、药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药方要符合“法”(治疗法则)的要求,“法”的确立,是在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辩证,辨认出疾病的证候并找出主证后而确定的。所以说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的。 “方”、“药”既然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临证时,要密切结合辩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方剂,例如对病人经过辩证,确认患者证属外感病风寒束表证,治疗法则确定用辛温解表(发汗)法,这时要根据“法”去选“方”,选方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时灵活掌握。上证病人,如果是在我国北方,病人又是北方人,那就可以据法选用麻黄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桂枝、大枣)或入参败毒散(羌活、独活、前胡、柴胡、人参、茯苓、桔梗、枳壳、川芎、生姜、薄荷、甘草)之类的方剂;如病人是在我国南方,病人又是南方人,那就要选用香苏饮(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生姜、葱须)或连须葱白汤(连须葱白、生姜或加葛很)之类的方剂;如病人是我国中原地带者,则可选用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羌活)之类的药方。可见,虽然治法都是辛温解表,但选方却有了种种不同,再进一步言之,如南方人在北方患了外感病风寒束表证,虽然也可采用辛温解表法,但不宜用麻黄汤之类的 大力辛温发汗方,只可用香苏饮加荆芥、防风、豆鼓之类药方,并且不可重用防风等辛温药。这是因为南方人体质柔健,皮肤细嫩,肌腠容易疏解,不同于北方人的体质矫壮,皮肤致密,肌腠不易疏解,非大力辛温发散药不能解表之故。反之,北方人在南方患风寒束表证,也要适当照顾当地气候温和,也可选用香苏饮加荆芥、防风、羌活之类随证出入。另外,对虽是北方人但已久居南方,或南方人已久居北方,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惯和饮食居住特点不同,以及春夏秋冬季节气候不同等等,都要在选方时加以考虑,灵活掌握,不可千篇一律,另外,对病情轻重、转化传变等诸方面,在选方时亦应加以注意,总之,临床运用方剂时,要注意符合辩证论治的要求,并且要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之,适当加减方剂中的药物或用量。 2、以“法”统“方”,“方”中有“法” 《黄帝内经》中论述了许多关于治病的大fa(亦称治则),使医家对疾病的治疗,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它指出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有正治、反治,有“反佐以取之”,以及上取、下取、内取、外取、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等多种治病大fa。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5.吸收经方、时方、土单验方等的长处 “经方”一般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药方。这些方剂有很多优点,如药味较少,组织严谨,义理精深,主、辅、佐、使和大、小、缓、急、奇、偶、复,区分明确,对药物的炮炙煎服、分量轻重、加减出入等都考虑得比较周到,“方”与“法”统一,治证明确,有是证必用是方,用其方必守其法,易一病即易一方,甚至方中药味相同而用量不同,则立方之理已不相同,治证也随之不同,方名也随之改变等等。所以至今经方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 “时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时方中,主、辅、佐、使的组织,组方立意的宗旨,药量轻重的权衡,配伍变化的须、使、畏、反,炮炙煎服的宜忌等,都体现着中医理论的深邃变化,所以必须十分熟悉中医理论,包括历代名医的高论,才能善用时方。时方中有许多方剂不但发展了经方的组方、治证、变化等原则和精神,而且还弥补了经方的不足。例如: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散、紫雪散、至宝丹、苏合香丸,《韩氏医通》的三子养亲汤,《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银翘散、增液承气汤,《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膈下逐瘀汤等等,都是疗效可靠、大家常用的著名方剂。 我认为,经方是时方的基础和楷模,时方是经方的发展与补充,把经方与时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土单验方,则是指流传在民间和收载于“方书”中的或一些医家的秘方、经验方以及草药、单味药方而言,也有的是师徒、父子之间口传亲授的特效方。这些方子中,相当一些具 有简、便、验、廉等优点,并且有的配伍精当,能启发人的思路,增长学识。 在运用上述几种方剂时,要避免偏执。有的人,喜用补方则凡病皆补,喜用攻方则动辄即攻,喜用凉药者动笔即寒凉,喜用热药者动笔即温热,爱用经方者则讥讽用时方为叛道离经,喜用时方者则褒贬用经方者为因循守旧、固执不前,等等。这些偏执的做法和思想,不利于我们学习与发展中医药学。我认为临床用药必须根据病情需要,应补则补,应泻则泻,应热则热,应凉则凉,用经方比较合适则用经方,适用时方者则采用时方,能用土单验方者,则用土单验方。需要把三者(经方、时方、土单验方)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总之,不可刻板偏执,而是要取众家之长,灵活化裁,以提高疗效。正如明代医家李 第2讲 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 人体有形的躯体,须赖无形的气而生存(气与人体相对而言,气无形,体有形),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故前人曾说: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人体中的气又有种种的不同,如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前人曾说:胸中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可见,气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的生命全赖阴阳气血之生化不息,阴主血,血盛则形充,阳主气,气全则神旺。人体血盛则七窍通灵,四肢能用,筋骨柔和,肌肉丰盛,脏腑得滋,经络得荣,神魄安,颜色润,营卫充,津液通,二便条顺。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然而,血化于气而成于阴,气虚固不能生血,但阳亢又最能伤阴。医者须洞察此阴阳盈虚、血气生化的机理而调之。故前人制有治气类、理血类的方剂以治理气血之病。 人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则体健神旺,不生疾病。但人体可因受六淫、七情、痰饮、虫积等致病因素的干扰,而致阴阳失调,气血乘常,则疾病丛生。因而阴阳受损,气血不足,而成种种虚证。此时,须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品进行调补,故前人有补养类方剂的制作。本讲将介绍临床常用具有治气、理血、补养作用的方剂。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瓜蒌30,40克(原一枚)捣碎、薤白9,15克(原半斤)、白酒500,700毫升(原七升),关于白酒,近人多用米醋或黄(米)酒。古白酒力薄,故用量可大,今醋、酒浓厚,用量须减。 古人原来的煎服法是把以上三味,一同煮取约400毫升,分为两次服用。但现在一般都是用水煎前两味,取药汁约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用时,再兑入米醋(据考证,古之白酒,即今之米醋)20,30毫升(有的人则用黄酒。我在临床上,二者都用过,但用醋效果较优)。 此方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阳微阴弦”之意)者。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确有良效。故自汉至今,瓜蒌薤白剂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 胸痹病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滑而能通痹著之气滞为辅药;白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而胸中大气一转,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治心腹疼痛。)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踞,上逆动膈而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加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条文还指出胸痹者“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等分)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之。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即畅,胸阳畅通则阳盛病除。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仲景用瓜蒌薤白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谈到用人参汤,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示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不可不知。 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部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应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炎等病而出现心绞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慌短气等症,观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而属中医胸痹病者,常用瓜蒌薤白剂随证加减,并把药方暂定名为胸痹汤:瓜蒌30,4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红花10克,苏梗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临证时需随证加减应用。药效不明显时,会饮酒者每次服药时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者可兑入米醋20,30毫升。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痛重者,则另用苏合香丸0.5,1丸随汤药服。此方每收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乌头15克,川椒30克,附子15克,干姜30克,蜜丸)均治胸痹、胸背疼痛。但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畅,阴气上逆,痰浊痹阻而致的胸痹喘息短气咳唾胸背疼痛。瓜蒌薤白半夏汤则治胸痹之偏于痰浊壅盛痹滞胸阳而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乌头赤石脂丸则治阴寒之气厥逆上干,格痹胸背经脉,乱其气血而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皆治胸痹,却有种种不同,必须详细辨证,绝不可一病一方,呆板硬套。请读者深入研究《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 对痰热结聚,滞塞胸膈而心胸疼痛者,不可用此方治疗。例如我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现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脘闷、舌苔黄厚垢腻、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象滑数有力的痰热结塞之证时,采用的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合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随证配合红花、丹参、檀香、焦三仙等治疗。病人随着痰热涤泄、大便畅通、舌苔化薄而胸痛明显减轻,诸症亦随之而安,继续随证用药,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误用瓜蒌薤白剂,则不见效果。可见每个方剂都有一定的主治范畴,必须辨证准确,才能正确地谴方用药。 四君子汤(《时方歌括》)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3克,水煎分两次服。此方为治疗气虚的总方。主治面色晄白、精神萎靡、言语声低、四肢倦怠无力、动则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脉来虚濡等症。近代常用来治疗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表现为气虚证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克、当归1.5,3克、升麻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克、当归0.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李东垣原方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是参考薛立斋及吴仪洛二氏之意拟订的,临症时请斟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1,2.5克,即使余药加至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象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病属内伤,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 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东垣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中虚得补,元气恢复,诸症自愈。赵献可曾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医贯•后天要论•补中益气汤论》) 补中益气汤原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内生虚热,病状类似伤寒之证而设。此证实属气虚发热,切勿用治疗伤寒的汗、下之法去治。故《医贯•主客辨疑•伤寒论》中说:“若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东垣《脾胃论》,与夫内伤外感辨,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证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一方为主,加减出入。”由此可见,内虚之人冬季受寒而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时,可用补中益气汤加些麻黄,脉浮缓有汗者,可加桂枝、白芍。但后世医家皆把此方用为调补气虚之药,是采取本方配伍之妙和调补中焦阳气的功能而变化运用的。确有许多阳虚、中虚之证,得用本方而治愈。用本方为补剂时要知道此为治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而不是治清阳不升的。 我常用本方加蔓荆子、川芎治疗气虚头痛;加藁本、细辛、吴茱萸治疗头脑中疼痛或空痛;加羌活、防风、威灵仙、海桐皮治虚人感受风湿而周身疼痛;加茯苓、益智仁、肉豆蔻治疗久泄;加白芍、甘草、吴茱萸、乌药治中虚腹痛;重用当归再加熟地治因中气虚而致的血虚(包括各种贫血);重用人参(或以党参10,15克代替)再加茯苓、枳壳(15,30克)治由于脾失健运,中焦清阳下陷而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症见身体软弱、面色萎黄、腹部发坠感、饭后腹胀倒饱等);加青蒿、银柴胡治疗青年女子西医查不到原因的低热症候群中医辨证属劳倦伤中内生虚热者。本方不但可治脾胃气虚,亦可调补心、肺、肝二脏。如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苑、旋覆花等,可治肺气虚而气喘、咳嗽,此乃符合《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的治则。加香附、厚朴、青皮、蔻仁,可治肝气郁而致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此寓有《内经》“木郁达之”之意。五脏之中惟肾虚者不可用此方。 本方去陈皮、当归、柴胡,名举元煎(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须升补元气的证候。去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加知母、桔梗名升陷汤(张锡纯方: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呼吸似喘或气息将停,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东垣调治中焦的方剂除补中益气汤外还有调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顺气 汤等。这些方剂的作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须掌握它们的主治特点方能很好地运用之。一般说,调中益气汤(本方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治脾胃不调之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食入反出等症。益胃升阳汤(本方加炒黄芩、炒神曲)为血脱者益其气的方剂,主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及食少、水泻等症。升阳益胃汤(详见本讲专篇)主治脾胃虚弱而倦怠嗜卧,时值秋令,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口干,心不思食,口不知味,二便不调等症。升阳顺气汤(本方去白术加草豆蔻、神曲、半夏、黄柏)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者(方中升、柴辛甘升清气,清气升则阳气顺;黄柏苦寒降其浊,浊降则阴气顺;参、芪、归、草补其虚,虚补则正气顺;半夏、陈皮利其膈,膈利则痰气顺;草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则谷气顺,故名升阳顺气汤)。补中益气汤则主用于饮食劳役伤其脾胃,清阳下陷,内生虚热,状类伤寒或疟、痢久不愈者。细细体会其中的异同点,会对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有所帮助。 近些年来,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做实验,证明它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收缩作用,并能调整小肠蠕动及恢复肠肌张力的作用,对营养机能是有直接影响的。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协同作用,并能增加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如去掉这两味药,本方对肠蠕动的作用随即减弱。若单用这两味药,则无以上各种作用。可见在临床加减运用本方时,不能把升、柴全部去掉,如去掉这二味药,则失去本方的特点,而成为其他方剂,不可不知。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水煎取450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150毫升。(附《伤寒论》原方:旋覆花3两、生代赭石1两、半夏半升、人参2两、甘草3两、生姜5两、大枣12枚)。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升清降浊的功效。 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然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弱未能自和,升降失调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嗳气而痞闷不得除去。此为胃虚气逆证,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 方中以旋覆花下气除痰,并且咸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为主药;以生赭石重剂而镇浮逆之气为辅药;生姜、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气,人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共为佐药;甘草甘缓入胃,补虚安中为使药。胃虚得补,痞硬得散,逆气得降,浊降清升,故痞噫诸症均除。 后世医家也常用本方治疗由于胃失和降而致的气逆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例如1964年曾治一女患者,每顿饭后立即呕吐已一年余,体重仅有35公斤左右,大便干秘如羊屎,经北京几个大医院检查均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中医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之证。投以本方合大黄甘草汤加减: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 煎),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当归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蒌30克,生姜3片,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有时以此方为基础稍有加减。服约40剂,呕吐止,大便通而呕吐痊愈。体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判若两人。类似病例较多,此不赘述。 我还常用本方配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加减治疗梅核气病。经验方举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8克,苏梗10克,苏叶6克,香附10克,乌梅2克,生姜3片,金果榄9克,水煎服。在此方基础上可随证稍事出入,对痰气郁结而咽中如有物粘阻,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满闷等症有效。 旋覆代赭汤适用于伤寒经汗、吐、下,解之后,心下痞硬堵闷,噫(嗳)气不除之证。但要注意如患者兼有大便泄泻、腹中肠鸣者,则不能用之,应选用生姜泻心汤。如《伤寒论》中所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虽然二方都能治心下痞硬、噫气,但本方适用于胃中虚气上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要记住大便泄者禁用;生姜泻心汤则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腹部有水气而肠鸣下利者,但要记住心下痞而无肠鸣不利者不能用。若心下痞满,不硬不痛,不噫气,大便自通者,则须用半夏泻心汤。三方都治心下痞证,但同中有异,临证时须分辨选用。 近些年来,我曾用本方合通幽汤、大黄甘草汤加肉桂壮命火,随证加减,治疗过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幽门不全梗阻者,症见朝食暮吐,大便秘结不下,腹部起包串走雷鸣,须到晚间呕吐之后,腹部较舒,始能睡卧。对这种病状,古称“反胃”。具体处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人参3,6克,生姜3片,甘草3克,生大黄3克,当归10克,白芍12,15克,槟榔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紫肉桂2一3克,熟地12克。患者服药2个多月而痊愈,免去了做手术。 升阳益胃汤(《脾胃论》) 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柴胡9克、人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0克、黄芪60克、白芍15克、半夏30克、黄连6克、泽泻9克、陈皮12克,共为粗末,每服10克,生姜5片,枣2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症见倦怠嗜卧,四肢无力,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燥,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舌苔厚腻,脉象濡软。盖因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无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口中无味。中运不健,传化失宜,故二便皆不调顺。土不生金,母病累子,故肺弱表虚而洒淅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不和,惨惨不乐。方中半夏、白术燥湿,茯苓、泽泻渗湿而降浊阴;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阳之气,风药并能胜湿;少佐黄连以退阴火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芪、甘草益胃气;白芍酸收敛 阴而和营,并能防羌活、柴胡辛散太过。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正气足、阳气生,自然身健病痊。《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说:“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方去黄芪、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陈皮,加升麻、葛根、生甘草,名升阳散火汤,也是李东垣先生创制的方剂。用于治疗因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胃虚过食冷物,抑制少阳清气,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所致的四肢发热、肌热、发困、筋骨闷热、热如燎、扪之烙手诸症。 本方去独活、防风、茯苓、泽泻、白芍、半夏、陈皮,加升麻、黄芩、石膏,以苍术易白术,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适用于治疗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乘之而发热,右关脉缓弱之证。 本文所述皆为从脾胃升阳论治的方利,用药贴切,变化神妙。其加减变化当然不似如此简单,但限于篇幅,仅介绍如上精神,以供读者参考。如欲深研,请阅李东垣先生《脾胃论》。 1960年我接诊了一个于10年前因病做了脾切除手术的病人。当时医生预言该患者术后尚可生存10年。恰逢10年后,他又患病很久不愈,其症状为:胃脘堵闷,不思饮食,二便不调,体重日减,精神不振,面色不和,悒悒不乐。舌苔白厚而腻,脉象虚弦而滑。据此脉症,知为脾胃虚而阳气不伸之证,故用升阳益胃汤随证加减而痊愈。病愈后身体健壮,十年动乱中身体亦很好,1980年,仍在工作。当然,西医切除的脾不能与中医所说的脾划等号,但如出现脾胃的病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我用此方时,常把白术改为苍术,并适加厚朴、草果等芳香化湿之品,以助化湿之力。对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等病见有本方主治证时,或低热综合征而中焦湿盛者,均可随证加减使用之。 注意,升阳益胃汤与益胃升阳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炒黄芩、炒神曲、生姜、大枣)不可混淆。后者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血块暴然而下,或脱血后脾胃虚弱之饮食少进、大便水泻之证,可适加茯苓、车前子。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陈皮、泽泻、柴胡、生姜,大枣羌活、独活、防风、半夏、黄连、苍术5,苡仁12,茯苓8,香附5,川芎5,神曲8,桃仁8,红花8,陈皮6,合欢皮12,石韦10,芦根15,生地15。 2副,早晚各一,每次送服水蛭粉1.5克 丁香柿蒂汤(《济生方》) 丁香6克、柿蒂6克、人参3克、生姜5片,水煎服。 本方用于虚寒而致的呃逆,如年迈老人阳虚,久病体弱胃肾虚寒而发生的呃逆。呃逆有虚实之分: 如因痰阻、气滞、瘀血、火郁、胃实失下等而致呃逆者,皆属实证。如因中气虚衰、大下胃虚而阴火上逆、年老久病等而致呃逆者,皆属虚证。治法各有不同。本方则主用于虚寒呃逆之证,不可不辨。 本方用丁香辛温,通肺、温胃、暖肾,降虚逆之气,祛胃肾之寒,与柿蒂苦涩降气共为主药;辅以人参补元气而使正气舒布;使以生姜祛痰、开郁而散寒。故适用于虚寒证之呃逆。 丁香柿蒂汤、金匮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甘草、人参、生姜、大枣)、济生橘皮竹茄汤(橘皮、赤苓、枇杷叶、麦冬、竹茹、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均治呃逆。但本方主治胃肾虚寒、寒气上逆而致的呃逆。金匮方则用于久病体弱,胃虚有虚热,气逆不降所致的呃逆。济生方则用于热病后胃热、口渴、呕哕不食、气逆不降所致的呃逆。 老人久病,或大病之后,突然发生呃逆,连连不止,中医认为这是脾气欲败的一种危险症状,需要抓紧救治。对于这种情况,我常用本方合金匮橘皮竹茹汤,重用人参(20,30克)来进行抢救,屡屡取效。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也时常在经过抢救后,病情渐渐稳定时又出现频频呃逆(膈肌痉挛)的表现。我在这时常常用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随证加减。其基础方为: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人参6,12克,公丁香3,5克(后下),柿蒂5,7个,生姜3片,竹茹6克。以此为基础,再结合辨证论治的精神,加减药物,常可取得理想效果。我多次用此方加桃仁、红花、槟榔治疗脑手术后,频频呃逆不止者,皆收良效。仅供参考。 注意,本方不能用于胃热、胃实证的呃逆。 四磨汤(《济生方》) 槟榔、沉香、乌药、人参各等分,分别水磨浓汁,煎三四沸,温服。 本方主治情志怫郁,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致上气喘息、胸膈不快、烦闷不食等症。 主药槟榔降气,性如铁石;再辅以沉香性沉而降,可使上逆之气下降;佐以人参益气,是降中有升,泻中带补,妨伤正气;更使以乌药顺逆气、舒肝气、和肺胃,自然气机调畅,升降复常。 本方去人参加枳实、木香,名五磨饮,适用于体壮气实者暴怒气厥、眩仆昏倒。 我常用本方合旋复代赭汤治疗呕吐、反胃、嗳气、泛酸诸症。 四磨汤、越鞠丸(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栀子)、六郁汤(香附、赤苓、陈皮、半夏、川芎、山栀、苍术、砂仁、甘草)皆能治气郁。四磨汤适用于情志不快而气上喘急,胸闷少食的气逆证;越鞠丸则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以气郁为主)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六郁汤功能消痰行气、化滞消积,适用于六郁(气、血、痰、火、湿、食)而胸闷脘胀者,甚至痰、气、血、食互结为痞为块等症。 独参汤 人参30,60克,急煎服。 人参的用量多少,要随证、随人具体情况而定。须选用上品,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再随证加减。我常用的用量为25,60克,病危重者尚可多些。独参汤主治元气大虚,神昏气弱,脉微欲绝;或大出血者,或崩产脱血,血晕神昏等病情危急者;或行走之间,暴然眩仆,气微欲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此阴血虚而阳气暴绝,急宜此汤救之。 关系人体生命之安危者,气也。故先贤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大量人参(约60多克)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绝非其他药物所能代替。故必须独用而力专,量大而效宏,才能收起死回生之效。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之在人身,互为其根,不可分离。若阴血亏乏则孤阳无所依附,亦自飞越而脱。这时有形之阴血,不能急生,无形之阳气,急宜护固,况且阴生于阳乃太极之妙,因而取独参汤主之。人参得天地冲和之气以成形,用之以补冲和之气,使其一息尚存,而疗诸疾。 人参有野山参、园参和移山参的不同。目前药店中出售多为园参,移山参则较少,野山参更少且价钱昂贵。由于加工的不同,一般又分为生晒参、红参、白人参、白糖参等不同品种。独参汤中应选用生晒参、红参。白人参及白糖参较上述品种药力小、性平和,适用于补益药方中。另有大力参、高丽参,选其上等品也可用于独参汤。当然生晒野山参效力更好,但因本品少,价昂贵,不易得,故一般均不用,如有家藏或在大城中有条件购买者,也可以使用,量可稍小些。 独参汤的用量,成人一般为50,80克,病情较轻者可用30,40克。病情极其危重者,有时须用100克左右,急煎灌服或鼻饲。 我用独参汤时,常因病情危急,嘱急取人参捣一捣或轧为粗末、急煎15,20分钟即取一匙灌服,一边煎一边服,越煎药力越人,约1小时取浓汁再大量服下。 我遇到经济条件差者,也有时用人参30克加党参60克,好白术30克同时煎服,以加强人参的力量,也能收较好效果。但条件许可者,还是重用人参为好。 如病人兼见四肢厥冷者,可加用制附片10克、干姜10克同用,以助回阳之力。有的单位做成了“参附姜”注射液以备救急用,可资参考。 古人尚有参附汤、参芪汤,参地汤等,药味少而用量大,力专效宏,用为阴阳气血暴脱证的急救方剂。一般说,参附汤(人参、炮附子)用于脾肾两脏皆极虚弱,先后二天之气欲脱,气息微微,手足逆冷,阴囊冰冷,关尺脉微者。参芪汤(人参、黄芪)用于气虚欲脱表虚自汗出者。参地汤(人参、生地)用于失血阴亡,气亦难存者,以固气救阴。 我会诊抢救急危重病时,遇有戴阳证患者(颜红如妆,两足冰冷,全身冷汗出,脉弱尺微,血压测不到),常用人参30克、制附片10克、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急煎服。对过敏性休克,西药升压药不能维持血压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肉桂,有时用 小柴胡汤重用人参加肉桂。救治脾虚气不摄血而大量呕血时,常在归脾汤中重用人参50克左右、加入生地炭30克而取效。 总之,独参汤主要是取其量大、力专、效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佐入其他药品,主要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古人也有于独参汤中加附片者,或加黄芪者,或加白术者,已如上述。还有加当归以救血之脱;或加姜汁以治呕吐;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而治噤口毒痢者,均为相须相得,互相配伍以提高疗效。明•薛立斋治疗中风时,曾把独参汤加入三生饮中使用,可谓善用独参汤者也。 使用独参汤虽能起死回生,但要注意必须辨证准确,千万不可不辨脉症,四诊不参,主观臆断,轻易使用。如误用于“大实见羸状”的真实假虚证,则犯“实实”之戒,而杀人于补法之中,铸成大错。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10克、熟地12克、白芍5克、川芎5克,水煎空腹服。 本方主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及妇女月经不调诸证。方中以当归辛苦甘温,能入心脾而生血为主药;地黄甘平入心肾,滋阴生血为辅药;白芍酸寒,入肝脾,敛阴养血为佐药;川芎辛温走窜,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药。四味药二静(地黄、白芍)二动(当归、川芎),动静结合,有补血、和血、活血、调经之效。 本方对血分有病者,是很常用的药方。临床上以本方加减变化出来治血病的药方很多。例如把熟地换为生地,俗称“生四物”,用于治疗血虚生热。对血虚潮热,手足心热者,可再加龟板、鳖甲、秦艽。本方加桃仁、红花,名“桃红四物汤”,可治血瘀、血滞者。加蒲黄炭、京墨,去川芎,可治经血不止。加艾炭、阿胶,去川芎或减少川芎用量,名“胶艾四物汤”,常用于月经过多。加香附、牛膝、桃仁、红花,治月经后错或二三个月一行。加黄芪、人参,寓有阳生阴长之义,可治各种大失血,能补气而生血(去掉川芎或减小用量)。 我治疗女子月经过期不来,经闭数月甚或1年多不来潮而成痨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加茜草30克、乌贼骨10克、香附10克、牛膝10克,另加服大黄 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 黄芪30克、当归(酒洗)6克,水煎,饭前服。 本方主用于劳倦内伤,血虚阳浮而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或大失血后,血虚阳盛,面色萎黄,口渴心烦,心慌,头晕等症。 方中用黄芪五倍于当归,是取「血脱者,益其气」和「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理论为配方原则。以黄芪补脏腑之气,又以当归养血补血为引导,使气从之而生血,故名曰当归补血汤。全方寓有《内经》中「阳生则阴长」之意。 当归补血汤与四物汤皆为补血之剂。本方益气补血,生血之效速于四物汤;四物汤滋阴养血,仅 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血于急促之时。故抢救大失血时,常以当归补血汤随证加减;治疗血虚、血热、血燥、调理月经时,常用四物汤随证出入。 本方与人参养荣汤皆能治气血虚证。本方用于血虚而热,出现面赤,肌热、烦渴引饮、脉来虚大无力之证;人参养荣汤则善治气血俱虚,肢瘦体倦,畏冷怕热,食少便泄之证。当归补血汤功在补气以生血;人参养荣汤功在养荣而和五脏。 我常在治疗大出血时,应用本汤随证加减。例如1968年我曾在甘肃祁连山区农村治一例产后胞衣未全下(胎盘残留)而子宫出血不止已十余日的患者。其症面白唇淡,心慌气短,声低神疲,脉弱不食,腹部按之隐痛。即用此汤合生化汤随证加减(黄芪21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炮姜炭3克桃仁3克,益母草15克,丹参12克,柏子仁9克,艾炭9克,阿胶9克(烊化),棕榈炭9克,杜仲炭9克。急煎服)附注:因同时要排下残留胎盘,故黄芪与当归的用量,稍有变化。药后,胎盘顺利娩出而血止,仍以此方随证加减调理,很快即痊愈。仅供参考。 《内经》说: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血属阴,血虚则阳浮,故出现面赤、肌热、烦渴引饮等症,颇类似阳明白虎汤证。但仔细辨析,本汤证为内伤所致,为虚证;阳明白虎汤证乃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且有大汗、大热、大渴诸症,为实证。细察其脉象,本汤证脉虽虚大似洪。但按之无力;阳明白虎汤证则脉象洪大有力。最须注意详细辨认,不可误用。古人对当归补血汤证曾经有「若误投白虎必死」的告戒。 芍药汤(张洁古) 白芍30g、当归尾15g、黄芩15g、黄连15g、大黄9g、槟榔 6g、木香 6g、甘草 6g、肉桂4.5g,共为粗末,每用15克,水煎服。痢不减,加重大黄。 芍药汤为临床常用治疗湿热痢的方剂。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表现为湿热证者。但查几种书,用量都不一样。并且有的药味也有出入,例如《医宗金鉴》芍药汤中芍药为60克,木香、槟榔皆为9克,无大黄和肉桂。《成方切用》芍药汤的归尾、黄芩、黄连皆为9克。《简明中医辞典》芍药汤中黄芩则为1.5克,其余同本书上述的用量。还有些书不注明用量。据此情况,我认为《医方集解》中洁古的芍药汤比较符合实用,故选了这一用量和药味组成。诸书虽然多说此方是张洁古的方剂,但也有的说是出自《治法机要》,有的说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内容也不太一致,这给后学之人造成一定困难。 本方用白芍酸寒,抑肝扶土,和血调营,柔肝缓急,以除腹痛为主药;辅以归尾行血活瘀而「和血则脓血可愈」,木香、槟榔行气通滞而「调气则后重自除」,黄芩、黄连苦寒燥湿而清热调肠胃;更佐以大黄通因通用而破积除滞;使以甘草调中焦而和百药;方中寒性药较多,故又加肉桂辛热以为反佐药。 临床上治疗赤白痢疾,大便带粘稠的脓血,或血多脓少,里急后重,便意频频,腹部窘痛,或兼 身热口干,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带弦象,即急性痢疾的湿热郁滞证,用此方随证加减,效果很好。但要注意,如果误用于痢疾的虚寒证,则会酿成大祸而害人,切记~切记~ 我用此方治疗湿热痢时,常加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腹胀者再加厚朴10克、炒莱菔子9克。因痢疾常为饮食不节、胃肠积滞而成,故加此化积、消胀、导滞之品以提高疗效。如果大便色红而血多脓少,或纯为少量多次的血便者,我常在本方中加白头翁12克、马齿苋15,30克。口渴者去肉桂,加葛根15,18克、枳壳10克。 目前本方多作为汤剂使用,很少为粗末再煎服。故我开汤药时常用的剂量是把当归、黄芩、黄连改为9,12克,生大黄改为6,9克,木香10克,槟榔12克,甘草3,5克,肉桂2克(体壮热盛者则不用此药),并且随证加减。对重病人还常嘱其每日服3次(即3剂药两日服完),疗效良好可靠。 葛根芩连汤也用于治疗急性菌痢出现温热证者,但其特点是可用于兼表证和泄泻者。芍药汤则主用于湿热痢,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带脓血者。前者功能解表清热,后者功能调中和血,理气化滞,燥湿清热。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50个(去皮尖)、桂枝6克、大黄6,12克、芒硝6克(后下)、炙甘草6克,以上五味药,除芒硝外,先以水700毫升左右,煮取药汁约400毫升,去滓,加入芒硝,再放火上微沸,即停火。每次服80,120毫升,每日服3次,饭前服,取微泻。 本方主治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入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至夜热甚,谵语不宁之证。热与血搏,若其人下血,则热随血出,其病自愈。如果尚有太阳表证,当先宜解表,不可用此汤攻之。表证已解者,未下血而热邪随经入血,血为热搏,蓄积下焦,症见少腹急结,小腹胀满,小便利后而少腹仍急,知为蓄血。其人如狂等症见,是热邪入血并转属阳明,下焦蓄血,故可用此汤攻之。此方也可用于治疗血瘀性的胃痛、腹痛、胁痛及妇女败血留滞而月经不潮等。 本方的配伍是以桃仁的甘苦润燥缓急行血,以缓少腹蓄血之急结,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行瘀散结;再以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荡热去实,共为佐使,取微泻以下蓄血。胃和热去,其病自愈。 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抵当丸(药与汤同,但前三药量减少,并为丸,水煎服)、下瘀血汤(大黄、桃仁、 大黄 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生犀角9克、生地50,70克、赤芍(原方为芍药)27克、丹皮18克,用水9盏,煮取3盏,分为3次服(此用量及煎服法,乃按原方修改)。 上面所述的煎服法是前人的方法。现在临床用此方时,主要是用饮片煎汤服用。一般的常用剂量如下:生地30克,赤芍12,15克(伤阴者用白芍,血瘀发斑者用赤芍),丹皮12克,犀角粉3克(分2次冲服)。目前犀角已禁用、禁售,可用水牛角20,30克(先煎)。 本方是临床常用而且很有疗效的方剂。主用于血热妄行而致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发斑、发疹和外感热病高热神昏,热入营血,及妇女血崩。舌质红或带芒刺,脉数或细数等症。 因为本方临床常用,历代医家又有加减变化,故而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犀角地黄汤。上面介绍的是《千金要方》之方,下面再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成方切用》和《医宗金鉴》等书所载,介绍几个犀角地黄汤以供参考:?《济生方》方:犀角(锉)、生地、赤芍、丹皮各4.5克,升麻、黄芩各3克,水煎,入犀角末服。治胃火血热,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证治准绳》方:犀角3克,生地12克,大黄3克,黄芩9克,黄连6克。清水二盅,前至一盅,食后服。治上焦热甚,吐血咯血。?《沉氏尊生书》方:犀角、生地黄、赤芍、栀子、丹皮、甘草、黄芩,加灯芯水煎服。口渴者加麦冬。主治喉痈。?《医宗金鉴》方:生犀角、生地黄、白芍、牡丹皮。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角汁(磨汁),热服。治热证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验方:犀角3克,生地6克、白芍、丹皮、枳实各3克,黄芩、橘红、百草霜、桔梗各2.4克,甘草0.9克。清水煎,空腹时服。可治妇女倒行经。?六味地黄汤加犀角、石膏。治阴虚血热妄行。另外,陶节庵先生又在本方中加当归、红花、桔梗、陈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黄汤,亦治血热妄行,药力有所加强。 本方以犀角清心火,解胃热为主药;生地滋阴凉血,壮肾水而制火,为辅药;白芍酸寒,和阴血,泻肝火,敛血止血(或赤芍凉血、解毒、活瘀),为佐药;丹皮泻血中伏火,活血而祛瘀。四药相配,清火而又滋阴,止血而又祛瘀。阴滋则火熄,瘀血去则新血生。故能达清火、凉血、止血、疗崩、退疹、消斑、清热解毒之效,实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心火独盛,吐血热甚,可加黄芩、黄连。胸部瘀血闷痛,加桃仁、大黄。暴怒伤肝致火热妄行而吐衄,可加黄芩、柴胡、黑山栀。唾血可加玄参、知母、黄柏。嗽血可加知母、贝母、生藕节。 我治疗热证吐衄时,常加白茅根30克、生赭石3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藕节30克。对热证尿血常加小蓟30克、茅根炭20克、炒黄柏12克、木通6克。治热证便血常加地榆15,20克、槐花炭9,12克。血热发斑则加青黛10克(市包)、玄参15克、紫草6,9克、生石膏30,40克(先煎)。 我曾用此方加玄参15,20克、生石膏30,40克(先煎)、知母10克、生藕节30克、瓜蒌30克、白芨10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金沸草10克,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叶性肺炎等病表现为热证咳血的患者,每收佳效。 本方与化斑汤皆可治疗血热妄行、发斑发疹之证。但本方以凉血清火滋阴化瘀为主;化斑汤以清气凉血解毒化斑为主。本方主用于火热太盛,迫血妄行而出血之证;化斑汤主用于温热入血,气血皆热而发斑之疾。 本方与化斑汤相合,加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桔梗、竹叶,加重石膏用量,为清瘟败毒饮。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救阴,能治疗一切火盛大热的毒疫瘟病,因热毒炽盛致气血两燔、高烧、昏狂、头痛如劈,烦躁谵语,大渴引饮,或吐血、衄血,或疫疹发斑,舌质红绛甚或起芒刺,苔黄唇焦,脉象沉数或浮大数之证。 本方近代常用于急性白血病、急性黄疸肝萎缩、肝昏迷、尿毒症、各种败血症、疔疮肿毒等病出现高热、出血属于血热妄行者。化斑汤则常用于猩红热、斑疹伤寒、紫癜等急性高热而见皮下出血,属于中医气血两燔证者。清瘟败毒饮则常用于「乙脑」、「流脑」的治疗和预防。后方自50年代就曾取得良好的疗效。近些年,有的单位还做成了注射剂来应用。 本方专为治疗血热妄行而设,若气虚不能摄血、脾虚不能统血而出血者,则不能使用之。所以临床运用时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死板套用。 归脾汤 蜜黄芪6克、酒洗当归6克、龙眼肉6克、炒枣仁4.5克、土炒白 人参养荣汤 人参3克、炙黄芪6克、白 小蓟饮子 小蓟15克、生地24克、滑石12克、木通6克、炒蒲黄9克、淡竹叶6克、藕节9克、酒当归6克、炒栀子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本方治疗下焦湿热郁结而引起的尿血(排尿不痛)、血淋(排尿时疼痛)、小便赤热频数、小腹或少腹坠胀热痛等病症,舌苔薄黄而腻,或薄白微黄,舌尖发红,脉象数或滑数,或弦滑数(数主热,滑主湿,弦主痛)。 心主血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心热甚移于小肠,则下焦湿热郁结而湿热搏迫血分,血热外溢而成尿血或血淋。 本方以小蓟、生地凉血止血为主药;血溢离经则生瘀血,故辅以当归、藕节、蒲黄活血止血,并能引血归经,炒栀子清三焦郁火而凉血;佐以滑石、竹叶清心利小肠而清利湿热,滑窍通淋;使以木通导心热下行由小便而出,甘草(最好用甘草梢)缓急而止茎中(男子尿道)疼痛。请药共奏凉血止血、利湿清热、滑窍通淋的之功。 我除运用此方治疗尿血、血淋外,也常以本方去栀子、滑石,加黄柏炭10,12克、白茅根20,30克、桑寄生30克、川断炭12,15克治疗「镜下血尿」屡收良效。如上加减后,再去木通、竹叶,加仙鹤草30克、益母草15,20克、艾炭30克、阿胶珠10克,用于治疗妇女崩漏不止证属血热下元不固者有效。 本方一般多用于治疗下部出血,但我也曾用此方改小蓟为20,30克,藕节为30克,去木通、滑石、竹叶。加元参15,20克、白茅根30克、生侧柏15克、荆芥5,6克、白芨5,6克,用于治疗鼻出血和齿龈出血多例,均收理想的效果。 本方原为粗末,每用12克,煎水,食前服。后胜医家改为汤剂,各药的用量诸家多有不同。本文采用的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中的用量。我在临床上则常用为小蓟15,30克,生地30,50克,滑石12,15克,通草(或木通)6克,蒲黄9克,藕节9,15克,竹叶6克,当归6克,栀子9克,生草梢4.5克,谨供参考。我还常用我开的这张方子,去蒲黄、藕节、当归,加茯苓20,30克、猪苓15克、 守真 2007-12-16 11:23 黄土汤 甘草、干地黄、白 守真 2007-12-16 11:24 当归六黄汤 当归9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黄芪18克,水煎服。附注:原方为各药等分,共为粗末,每用15克,水煎服。现多用为汤剂,故用量稍有更动。 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盗汗,阴虚有火,面赤口干,唇燥心烦,便干尿黄,舌红脉数之证。 汗乃心之液。脏腑表里之阳,皆心所主,以行其变化,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火扰之处泄而为汗。阴阳平和之人,白天卫气行于阳,则人醒,夜间卫气行于阴,则入睡。如此阴阳既济,即为正常。阴虚火旺之人入睡时,卫气入里行于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盛而扰于阴,阴液失守则外走,此时因卫阳内扰而表虚,失其固摄,阴液外泄,形成盗汗。人醒卫气又行于阳而出表,阴不受阳扰而静,卫阳出外而表实,故汗止。此即阴虚火旺致盗汗之理。本方以当归养血荣心为主药;二地滋阴凉血为辅药;佐以芩、柏泻火而坚阴,阴坚则汗不外泄,热清则火不内扰,黄芪益气固表,既能补卫表之阳,又能摄外泄之液(配当归则养血益心之功更着);以黄连入心清火,以安心之所主为使药。诸药合用,滋阴清热,固表止汗,而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我用此方治疗阴虚盗汗时,常常再加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元参、浮小麦等。曾治一中年妇女,颈生瘰疬,人体消瘦,下午低热,夜间盗汗,舌质微红,苔薄黄,脉象沉细而数。辨证为气郁生火,郁火伤阴,阴虚盗汗之证。治以滋阴降火、舒郁柔肝法。方用当归六黄汤合消瘰丸加减:生地15克,元参30克,生牡蛎30克(先下),生白芍12克,炒黄芩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浙贝母10克,香附10克,生黄芪12克,当归5克,浮小麦30克,胡黄连6克,水煎服。随证加减共进60剂,盗汗止,低热除,食纳增,瘰疬消。 治疗盗汗时要注意,杂病的盗汗与伤寒的盗汗不同。伤寒盗汗多为半表半里之邪未尽,表里失和所致,故以和表里为主。杂病的盗汗则为阴虚火旺所致,故以救阴清火为主。不可混淆。 再须辨者:肝气有余,而致肺虚盗汗者,以当归六黄汤为主;肝血不足,而致心虚盗汗者,以酸枣仁汤为主;若兼肾阴虚者,宜加龟板、鳖甲、天冬、知母之类。 本方养阴清热之力较强,对阴虚火旺中焦气强者适用。因本方苦寒伤中的药味较多,故对兼有脾 胃虚弱、纳少便溏者忌用。 守真 2007-12-16 11:25 复元活血汤 柴胡12克、天花粉9克、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穿山甲9克、大黄6,9克(酒浸)、甘草6克,水煎2次,混匀,分2次服,兑入黄酒为引,以利为度。附注:原方为诸药共为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今改汤剂,用量稍变动。 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砸伤、扭伤、坠伤等而致瘀血留滞、胸胁疼痛、痛不可忍等症。 凡受外伤,体内皆可产生瘀血,致经络瘀阻而发生疼痛。除伤处疼痛外,也可因经络的关系而发生别处疼痛。因肝主藏血,肝脉布两胁,故无论伤在何处,瘀血常常留于胁下而发生胸胁疼痛难忍等症。 本方以柴胡引药入肝为主药;当归活血,甘草缓急,共为辅药;以桃仁、红花、穿山甲、天花粉破血润燥为佐药;大黄涤荡败血,推陈致新为使药。瘀血去而痛自止。 本方与七厘散(血竭 30克,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红花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共为细末,每次服1.5,3克,亦可外敷)均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本方用于疼痛偏于胸胁者,七厘散则全身何处疼痛均可使用。 本方与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水煎服)相比,本方主治跌打压扑瘀血留滞于胁下,或跌打损伤的经络疼痛难忍者;活络效灵丹则主治气血凝滞之心腹疼痛、症瘕积聚、肢体疼痛、疮疡内痈、子宫外孕等。 我在临床上对瘀血所致诸病者,常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每收良效。例如有一中年妇女因山顶坍塌而被砸伤,四根肋骨骨折,胸椎两节压缩性骨折,并发血气胸,经抢救后,遗留有胃脘发胀,腹痛,腰痛,呕吐一日七八次,晚间也吐,吐前打哈欠、流眼泪、打冷战,小腹胀痛难忍,大便秘结5,7天1次,干燥如球,排便非常困难,右半身麻木,以上肢为主,睡眠不佳等,一年半有余不得治愈。查其舌上有瘀斑,唇色较暗,舌苔黄厚,脉象弦滑较细。辨证属于瘀血所致的腹痛、 呕吐、便秘。治以活瘀、降逆、润肠、通腑。处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味:柴胡15克,当归12克,红花9克,桃仁9克,炙山甲6克,赤芍12克,瓜蒌45克,生大黄9克,刘寄奴12克,生赭石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生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次冲服)。共进12剂,诸症减轻,已不呕吐,大便一日一行。以后宗此方随证加减,经治疗4个月而痊愈。多次随访,一直正常工作。 我还用本方组方精神结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了一位腹部手术后(手术亦可致瘀血)又因输血浆、受凉而发生少阴病(过敏性休克,血压过低)的患者。其药方如下,谨供参考:桃仁10克,红花6克,酒大黄5克,当归6克,炙麻黄3克,制附片2克,细辛2克,生熟地各12克,木通5克,五味子6克,桑螵蛸10克,西洋参12克(另煎兑入),连翘15克,服3剂。 如疼痛较重,痛处较多者,可再加三七粉(冲服)、乳香、没药、丹参、刘寄奴、泽兰、鸡血藤、郁金、川芎等,甚至再冲服七厘散。兼有攻窜疼痛者为气滞血瘀,可酌加香附、木香、青皮之类以行气,使气行血行。上肢疼痛者加桂枝、片姜黄;后背疼痛者加羌活、葛根;胸部闷痛者可加枳壳、桔梗;下肢疼痛者可加牛膝、泽兰;腰痛者可加补骨脂、杜仲、川续断。 近代也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结节性红斑、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结节者)等病,见有瘀血阻滞证者。 孕妇及无瘀血者忌用。 守真 2007-12-16 11:25 肾气丸 干地黄240克(后世多用熟地)、山萸肉、山药各120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0克、桂枝(后世多用肉桂)、炮附子各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5,25丸,日服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此方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金匮肾气丸、八味丸等,作为汤 剂使用(将剂量参考比例适当减少)时,又称八味地黄汤。 此丸主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而饮食少进,泄泻腹胀;或下元虚衰,阳痿精寒,下腹疼痛,下半身畏冷,夜间多尿,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小便不利或频数,以及痰饮咳喘(吸气困难)、消渴、脚气等。 本方是以补肾阳为主而阴阳双补的方剂。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濡润之品补肾阴以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品补肾阳(命门之火)而益火之源。桂、附的用量为地黄的1/8,正符合《内经》「少火生气」的精神,如用量过大则会造成「壮火食气」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命门真火既不可衰,亦不可亢。本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故不叫温肾丸而名之为「肾气丸」。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先天之肾火,又可暖生后天之脾土,后天之脾土又可制先天之肾水,水火相互为用。此先后二天相互制约而化生万物之理也。肾主下元,主藏精,司二便,肺为肾之上源,输布精气,金水相生,上下相依,宣发肃降营卫气血,输化不息。知此,则本方所治诸证之理自明。 近代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性神经衰弱、肾炎、慢性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冠心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妊娠中毒、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高血压、前列腺炎、糖尿病、红斑性狼疮、尿崩症等,经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者。近代药理实验亦证明,八味地黄汤有降低实验动物的高血糖作用;六味地黄汤有降低实验动物肾性高血压作用;单味地黄醇浸膏对离体蛙心低浓度时有强心作用,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煎剂对中毒性肝炎有保肝作用;在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等等。 我治疗消渴(糖尿病、尿崩症),用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元参、天花粉,特别重用生地,上消及中消明显者再加生石膏30,40克、葛根10克,常常取得良好效果。药方举例如下: (1)治消渴(糖尿病):生地30,6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2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五味子10克,葛根12克,天花粉15克,天冬10克,紫肉桂2,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紫肉桂2克、五味子9克,煎水1,2暖水瓶,代水饮,口渴时即饮此水。随着病情减轻,饮水减少,煎水亦渐减少,直至不渴时即可只服汤药,不再煎饮此水。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可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尿糖转阴。 (2)治下消(尿崩症):生熟地各20,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 克,丹皮10克,紫肉桂2克,五味子6,9克,益智仁9克,覆盆子10,20克,桑螵蛸10,20克,乌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经过较长时间的服用,不但症状消除,全身气力增加,并可使尿比重渐渐恢复正常。 我曾治疗一中年男子,左臼齿疼痛,不红不肿,夜间加重,牙齿微有动摇,经口腔医院以及几个医院口腔科治疗半年多不愈,腰酸腿软,两尺脉弱,诊为肾虚牙痛,用八味地黄汤加减,服药3剂,霍然痊愈。 八味地黄丸再加牛膝、车前子为济生肾气丸,适用于治疗肾阳虚小便不利、脚肿、腰部酸重等症。我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老年男子前列腺肥大,小便不利,证属肾阳虚不能化气利水者,每收满意效果。 本方加五味子、鹿茸,名十补丸,适于治疗肾阴阳俱虚之两尺微弱、耳鸣耳聋、头昏而晕、足冷膝软诸症。 肾阳虚而气喘,吸气比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或兼足冷面黑而红、两尺脉细弱诸症,可用本方加炒苏子、杏仁、党参、蛤蚧尾粉(冲服)等治疗。病情重者还可加服黑锡丹,每次服2.5,3克,可补肾平喘。 右归丸与本丸均为补肾阳之剂,但右归丸比肾气丸温补之力更强。凡肾阳虚精血不足之证用肾气丸药力不及者,皆可用右归丸治之。 右归饮与本方相比,温补肾阳之力较大,不但可用于命门火衰之证,因肾阳不足而出现的真寒假热证,也可用之治疗。 注意:肺肾阴虚,阴虚内热而干咳无痰,颧红盗汗,舌红苔少,咽干口燥诸症,皆忌用。 六味地黄丸 熟地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丹皮9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也可以把上述各药的用量减为1,10量作为汤剂水煎服,即名为六味地黄汤。 本方为滋补肾阴最常用的方剂,因为肝肾同源,所以也可以养肝阴,但以补肾阴为主。 本方主治肾阴不足,精血亏损,腰膝痿软,憔悴羸弱,虚火炎上,发热咳嗽,虚火牙痛,消渴淋漓,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足跟作痛,遗精盗汗,舌燥喉痛,脉象细数或尺脉虚大者。 方中以熟地滋阴补肾生精填髓,壮水之主,作为主药。山萸肉温肝敛阴,涩精秘气,山药益肺健脾而补脾阴,肝肾同源,养肝阴亦即补肾阴,土生万物,滋脾阴亦即益肾阴,二药共助熟地滋补肾阴为辅药。主辅药能补肾、肝、脾三脏。但这三药补而腻滞,故又以泽泻宣泻肾经浊邪,以防熟地补肾之腻;丹皮清肝泻热,以除山萸肉温肝敛阴之滞;茯苓淡渗脾湿,以免山药补脾中满之壅。六药相合,三补三泻,使此方有收有散、有补有泻,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可以大补元阴。 现代常用此方治疗高血压病属于肾阴虚而现手足心发热、头晕、烦躁、腰酸膝软、大便干燥、尺脉虚大者,常加玄参、生石决明、钩藤、牛膝之类。 我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出现口渴引饮,小便频多,性急烦躁,颧红低热,心惊心悸,消谷善饥,大便干涩,脉细数或弦数,重按无力,尺脉较弱等症者,以此方加减常收佳效。举方例如下: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玄参30克,生白芍12克,生石膏30克(后下),天花粉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川贝母10克,香附10克,炒黄芩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须服用l,2个月,如有效,可继服。 对于红斑狼疮出现发热、身面有红斑、舌红苔薄黄、夜间口渴盗汗、腰酸腿软、脉沉细而数者,可用本方加丹参20,30克、红花10克、玄参10,20克、桃仁10克、刘寄奴10克、白藓皮15,30克、白薇10克、炙山甲6克、苦参12,20克等随证出入,并把熟地改为生熟地同用。 对阴虚火旺,性欲亢奋,阴jin易举之人,必令其清心寡欲,服药治疗。若误认为肾气足而纵欲,是速其死。可用本方加牛膝、知母、黄柏、龙胆草、木通、车前子、玄参、天冬,并加重泽泻用量来治疗。 本方加肉桂30克名七味地黄丸,可治肝肾不足,筋骨失养的筋骨疼痛、脚软懒行,木中无火的手足牵引,肝经血虚火燥的筋挛等症。此方有辛以润之、引火归源的作用。 本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可益肺滋肾而治劳嗽。 加肉桂30克、五味子60克,名加减八味丸,治肾虚火旺之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疼痛等症。 本方加黄柏、知母各60克,名知柏八味丸或知柏地黄丸,主用于阴虚火旺,骨痿髓枯,尺脉躁旺及肝阳上升者。但注意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忌用。 加麦冬90克、五味子60克,名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治虚劳发热、劳嗽、肝肾阴虚、口燥烦渴等。 加枸杞子、菊花各90克,名杞菊地黄丸,用于治疗肝肾虚而视力减退、视物不明等症。 加柴胡、白芍各适量,名疏肝益肾汤。肝肾阴虚,肝血不足,木旺克土,而胃脘疼痛,大便干燥者,用逍遥散而不愈者,均可用此方。 加五味子60克、生地90克、当归60克,名抑阴肾气丸,治诸脏亏损,胸膈痞闷,发热,潮热,或寒热往来,五心烦热,口渴,月经不调等症。 加当归、白芍、柴胡、枣仁、山栀,名滋水清肝饮,可治胃脘燥热疼痛、气逆左胁痛、呕吐酸水等症。 加白芍90克、菊花90克、当归90克、枸杞子90克、白蒺藜90克、石决明120克,即(近代通行方)明目地黄丸。功能滋肾养阴,平肝明目,主治肝肾虚而致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夜 盲、目涩多泪等症。 本方与左归丸、左归饮均补肾阴,但左归饮纯甘壮水,滋补肾阴之力更强些;左归丸加有血肉有情之品,滋肾填精、养肝补血之力更大于以上二方。 本方由纯阴之品组成,凡气虚脾胃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忌用。 虎潜丸 败龟板(酥炙)120克、黄柏(盐酒炒)90克、当归(酒洗)45克、知母(盐酒炒)90克、熟地90克、牛膝(酒蒸)60克、白芍(酒妙)60克、锁阳(酒润)45克、豹骨(酥炙)30克(原为虎骨,现虎骨禁用,改为豹骨)、陈皮(盐水润)60克,冬月加干姜15克,共为细末,羯羊肉1000克,酒煮烂,捣为丸,酒煮米糊为丸亦可,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送下。现多改为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服1丸,日2次。 本方主治肾阴不足之筋骨痿软、足不任地、不能步履,亦可用于腰膝酸软、骨蒸劳热等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之证。 肾为作强之官,若肾虚精枯,髓不能满,精血不足,湿热风毒乘虚侵袭,则腰酸筋软,不能步履,肾水不足,火旺烁阴,湿热相搏,筋缩骨软而腿不能用等证作矣。方中以黄柏苦能坚肾、清阴中之火,燥骨间之湿,为治痿要药;龟板性秉阴最厚,善通任脉,大补真阴,故以二药为君,一以治标,一以治本,即奇之不去则偶之也。辅以熟地填肾精以助龟板,知母清肺热以助黄柏;牛膝入肝肾舒筋骨;豹骨驱骨间风热;更以归、芍养血荣肝;恐纯阴无阳则无以生发之气,又以锁阳以温之,用羊肉亦是「补之以味」之意。以上皆血分药,故使以陈皮行气疏肝,气行血行,筋骨得荣,诸证自除。全方意在纳气归肾,故以「潜」名之。 我曾用此方加南五加皮(注意,不可用北五加皮)、苍 天王补心丹 生地120克、天冬60克、麦冬60克、柏子仁60克、当归身60克、炒枣仁60克、人参15克、丹参15克、玄参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5克、桔梗15克、辰砂15克(为衣用),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辰砂为衣。每服1丸,临卧时温开水送服。 上述组成内容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载《摄生秘剖》的方剂。但据《北京市中成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采用《景岳全书》五十三卷第1071页所载「天王补心丹」内容如下:生地60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柏子仁15克,枣仁15克,天冬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75克,玄参75克,远志75克,茯苓75克,桔梗75克,制法、服法同上。用量虽稍有不同,但组方之意和药味均相同,再查《成方切用》、《医宗金鉴》、全国中医学院通用教材《方剂学》中所载者均与此内容相同。据此可知此方流传甚广,市上所售之中成药即与此方相同。近人也常将用量按比例适量减少,作为汤剂水煎服。 本方主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之怔忡健忘、神志不宁、心口多汗、津液枯竭、大便不利(或秘或涩)、口舌生疮等症。 方中以生地入心肾,滋阴而泻火,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助生地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功,丹参、当归生心血而安神,共为辅药;人参、茯苓益心气,柏子仁、远志安心神,五味子、酸枣仁酸以收之而敛心气之耗散,共为佐药;以桔梗清气利膈、载药上行,朱砂为衣取其入心重镇以安心神,共为使药。其中人参合麦冬、五味子,又为生脉散,因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生脉散能补肺生脉而养心,并寓有使肺气下降之意。《世医得效方》中的天王补心丹方还有百部润肺降气,菖蒲使心气通灵,杜仲配远志而交通心肾,甘草甘缓调百药,则更为全面,但此方流传较少,今附此介绍,可供改用汤剂时参考。 我常以本方和珍珠母丸(珍珠母、当归,熟地、人参、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锻龙齿)两方相合,减去柏子仁、犀角、沉香、人参,加生牡蛎、白蒺藜、夜交藤等,随证出入,水煎服,用于治疗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表现为失眠、心悸、性情急躁易怒、头昏晕胀、脉细弦而数、证属阴虚阳旺者,效果良好,请试用。 本方去人参、当归、桔梗,加锻龙骨、锻牡蛎、分心木、莲子心等,可用于治疗梦遗失精、头昏健忘,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而表现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者。 另外,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肺结核(盗汗、心慌、失眠)、高血压(心跳,急躁、头胀、健忘、大便干)、心脏病等表现为阴虚阳旺证者,均可用本方随证加减进行治疗。 本方与养心汤(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半夏曲、甘草、柏子仁、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均用于治失眠、惊悸、怔忡。但本方适用于心血不足、阴虚阳旺证,养心汤则适用于心经气血两虚、心肾阳衰而心神不宁之证。 柏子养心(汤)丸(柏子仁、枸杞子、麦冬、石菖蒲、当归、茯苓、玄参、熟地、炙草)亦用于治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但偏用于心、肝、肾俱不足之证,且药性比天王补心丹(汤)偏温,故适用于老年人及妇人产后血虚者。 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当归、生地、甘草)亦治惊悸、怔忡、失眠等症,但适用于心肝血虚,心热神浮,魂魄不宁,神明昏乱,寤寐不安之证。药性偏于重镇安神、清热养血;天王补心丹则偏于滋阴凉补、酸收养心。 孔圣枕中丹(《千金方》) 败龟板、龙骨、远志、九节菖蒲四药等分,共为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近人多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服1丸,一日2次。 近人也将此方作为汤剂使用。作汤剂时,龟板和龙骨可各用15,25克(先煎),其它两味可各用10克左右。并可随证加味。 本方为治疗健忘、失眠最常用的基础方剂,也可兼治神志恍惚、头昏、心跳、耳鸣、梦遗等症。古人的经验认为本方不但能治读书善忘,久服且能令人聪明。 我常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脑神经衰弱,或脑供血不足而致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易集中,甚至头脑发昏、昨事今忘、无精打彩等症。兼有腰酸膝软、遗精、尺脉弱者,加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川续断、牛膝、生白芍、莲须、分心木之类。兼见性情急躁易怒、头胀头痛、头晕多梦、大便干、脉象弦细而数者,加生地、玄参、生石决明、生赭石、生白芍、香附、黄芩、夜交藤之类。失眠严重,精神不振,心悸气短,耳目不聪,脉象沉细,寸脉弱者,加珍珠母(先煎)、天麦冬、玄参、炒枣仁(30克左右,先煎)、夜交藤、合欢皮、合欢花之类。兼见四肢倦怠、食纳不甘、消化不良、大便溏软等症者,加太子参、生白 益气聪明汤 黄芪15克、人参15克、葛根9克、蔓荆子9克、白芍6克、黄柏6克、升麻4.5克、炙甘草3克,共为粗末,每用10,12克,水二盏煎至一盏,临卧服1次,半夜再服1次。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胃,十二经脉的清阳之气,皆上达于头面而走空窍。如因饮食劳役,损伤脾胃,后天不足,冲和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而出现目昏,或生内障、耳鸣耳聋等症,可用本方治疗。本方以参、芪甘温而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荆子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达头目。中气足,清阳升,则九窍通利,耳聪目明。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以白芍敛阴、和血、柔肝,黄柏补肾生水,清热、坚肾,此二药平肝补肾。诸药共达益气升阳、聪耳明目之效。 耳聋左慈丸(熟地、丹皮、茯苓、泽泻、锻磁石、柴胡、山萸肉、山药)亦治耳鸣、耳聋、目眩等症,但主用于肾虚火升之证;本方则主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证。二方同治耳目之疾,但一治肾虚,一治中虚,一治虚火上升,一治清阳不升。由此足见「辨证论治」的重要、初学者不可不慎。 北京市中成药中,还有「通窍耳聋丸」,为当归龙荟丸稍事加减而成,主治肝经热盛而致的耳鸣耳聋、耳底肿痛、大便燥结等症。 本方中的黄柏一味为清热之品,要注意加减。如有热证烦乱,或适逢春季,则可以稍加重;热证盛,或时值夏天,则可加倍用之;药后热证减轻时,亦可渐减其用量;如有脾虚证者,则去之不用。 本方由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为补中气、升清阳之剂。故肝火上亢、肾阴虚、相火妄动而致的耳目失聪者,忌用本方。 秦艽扶羸汤(《成方切用》引《仁斋直指》) 柴胡6克、秦艽5克、人参4.5克、当归4.5克、炙鳖甲5克(先下)、地骨皮5克、炙甘草3克、紫苑3克、半夏3克、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服。 本方主治骨蒸痨嗽,声嗄不能出,肺痿,体虚自汗,或寒或热,四肢倦怠等病症。 骨蒸指病人自觉骨内蒸蒸而热,下午及前半夜最重,是阴虚内热之候。阴虚火旺,上乘于肺则咳嗽,咳久伤肺而渐成痨嗽。肺有痰郁实邪则金实而不鸣,故声嗄不能出(声嘶而哑者是肺已损,为难治)。肺痿有因燥热伤肺而成者,有因肺气虚寒而成者(本方适用于前者)。阴血不足,心脾受累,而卫气不充,故体虚自汗,肢体倦怠,阴阳不和故或寒或热。总之,本方虽然亦治气血不足之证,但主要以治阴虚内热证为主。 方中以柴胡配秦艽解肌热而退潮热骨蒸;鳖甲配地骨皮滋阴凉血而治骨蒸汗出(秦艽退潮热骨蒸,地骨皮退有汗骨蒸);参、草补气,当归和血;紫苑润肺除痰而止嗽;半夏化痰降气,协同清润之品使肺清而声音自开。诸药相合,滋阴清热,表里兼顾,气血双调,故曰「扶羸」。 本方的药量是按原方药量折算的。我临床应用时,常比原方用量适当加大。例如秦艽可用9,12克,炙鳖甲可用15,20克,柴胡可用9,12克,其余药味均可适当加大3,6克,但人参不必加重。仅供参考。 我曾以本方去人参半夏、姜、枣,加重紫苑,另加沙参、川贝、百部、杏仁、麦冬、杷叶,治疗活动期肺结核出现下午颧红潮热、咳嗽少痰、骨蒸盗汗、身体消瘦、夜间口渴、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阴虚痨热之证者,配以口服抗痨药物,常收满意效果。 以本方合大补阴丸,改柴胡为银柴胡随证加减,再配用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及大黄 百合固金汤 熟地9克、生地6克、麦冬4.5克、百合3克、炒白芍3克、 当归3克贝母3克、生草3克、元参2.5克、桔梗2.5克,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本方主用于肺为虚火所伤而致的咽痛、喘咳、痰中带血、手足心热、下午烦躁、咽干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或脉虚大、尺脉弱小诸症。肺为水之上源,肺伤则不能滋化肾水,肾中虚火上炎,肾脉挟咽,故咽痛;火上熏肺,故喘咳;火郁生痰,火动血络,故吐痰血。方中用二地益肾滋水,退烦热为主药;百合保肺安神,麦冬润肺清热为辅药;玄参滋阴降火利咽喉,贝母散肺中郁火而除痰,归、芍养血以防肝火之动为佐药;桔梗载药入肺而清金为使药。本方虽以二地为主药,但其治疗目的不在于补肾,而在于清金保肺,百合、麦冬为有力之辅药,故名以百合固金汤,其制方之义,可了然明白。目前临床上常常把百合的用量加为6,9克。 我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时,常根据症状的不同而进行加减增损。例如:咽喉干燥疼痛明显者,把生地加至10,15克,玄参加至9,12克,另加青果6,9克;喘咳明显者,把百合加至9克,另加蜜炙紫苑12,15克、炒苏子9克、蜜炙杷叶15克、蛤蚧尾粉1.2克(装胶囊分两次随汤药冲服);痰黄而多者,加瓜蒌20,30克、天竺黄9克、金沸草9克,贝母改为9克;咳血明显者,生地加至15,20克(或更多些),百合加至9,12克,玄参加至15克,另加生藕节30克、白芨9克、黑山栀6克、炒苏子9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随汤药冲服)。我曾用此方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 的大咳血,血止后,再服十余剂巩固疗效,然后去山栀、藕节,另加生白 玉屏风散 黄芪30克、防风30克、炒白 石斛夜光丸(《苏沈良方》) 石斛15,21克、天冬60克、菟丝子23克、人参60克、茯苓60克、甘菊花23克、山药23克、麦冬30克、熟地30克、肉苁蓉15克、青葙子15克、生地30克、枸杞子23克、羚羊角15克、草决明23克、杏仁23克、五味子15克、白蒺藜15克、川芎15克、炙甘草15克、黄连15克、防风15克、枳壳15克、乌犀角15克(现应取消此品)、牛膝23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此丸主治肝肾两虚,虚火上犯,而致目光不敛,瞳孔渐散,视物昏花,瞳孔淡白或淡绿,昏如雾状或黑花,或视一为二(复视)等内障诸症。 肝开窍于目,肾主瞳仁,肝肾不足阳衰阴弱,不能升精于目,故致上述诸证。方中以二冬、二地、菟丝子、枸杞子、肉苁蓉、五味子、牛膝等滋阴之品以补肾肝之精血;又以人参、炙甘草、茯苓、山药等甘温益气之品以培补脾胃之健运;往以蒺藜、甘菊、川芎、枳壳、防风以行气疏肝,青葙子、草决明以散风明目,黄连、羚羊角等以清热泻火;又籍石斛之妙合脾肾,清而行之,使脏腑合德,升精归明,专精于养目复明。又取补上治上制以缓,利以久不利以速的精神,故配成蜜丸,缓缓取效。 本丸主治内眼疾病而致的视力障碍。我曾用此丸配以应证汤药,治疗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青光眼等。配以应证汤药合本丸再加磁朱丸,治疗白内障(早期),对恢复视力有一定功效,但须较长时间服用。 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亦治内障目昏视力减退之证,但偏用于心肾不足,肝火上攻所致之目疾。本丸则偏于治疗脾肾不足,肝经虚火上犯所致之目疾。 对肝经实火上攻头目而致的目赤红肿,云翳外障等症者忌用本丸。 还少丹(《杨氏家藏方》) 熟地15克、山药45克、牛膝(酒浸)45克、枸杞(酒浸)45克、山萸肉、茯苓、杜仲(姜汁炒)、远志、五味子、楮实(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苁蓉(酒浸)各30克、石菖蒲15克、枸杞子15克,共为细末,炼蜜加枣肉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会饮酒者亦可用温黄酒进服。 此丸主治肾、脾、心三脏虚损,精血不足,神志俱耗,体倦腰酸,羸弱乏力,不思饮食,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牙齿浮痛,未老先衰等证。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心主神明为人身之主宰,先后二天皆固,神旺精足,则老可还少。 两肾中间命门之火为先天真阳,此人衰微则无以熏蒸脾胃,脾运不健,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方中以肉苁蓉、巴戟天入肾经血分,小茴香入肾经气分,共补命火,火旺则强;以熟地、枸杞补肾水以济火,使命火不亢不害;杜仲、牛膝补肾以壮腰膝;茯苓、山药渗湿补中以助脾;山萸肉、五味子补肺肾而固精;远志、菖蒲通心气而交通心肾;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水火平调,脾肾交补,兼能益心。久服身体健壮,精血充足,自然返老还少。本方去茯苓,加茯神、川断,名打老儿丸,意思是说其母服此丸年过百岁,还因其老儿子不愿服本药而打之令服。 我曾用本方适当减量作为汤剂随证加减,冶疗慢性脊髓炎、脊髓痨、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表现为肾脾两虚证者,有较好效果。一般我常加用附片、紫肉桂、金狗脊、鹿角镑、淫羊藿等,去五味子、楮实、小茴香。尿失禁者,不去五味子,另加覆盆子、桑螵蛸、台乌药等。 以遗精阳痿之疾,属于脾肾两虚或心肾不交者,我常投以此丸兼服知柏地黄汤加远志,或兼服金锁固精汤。兼有肝经湿热而遗精者,可用龙胆泻肝汤随证加减同时服用此丸,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 此丸为养生强壮之剂,须缓缓常服。如有烦热,可加栀子仁30克;如膝软、腰腿无力,加续断30克;如滑精,可去牛膝,加川续断60克、朱丹溪用此方去楮实,名「滋阴大补丸」。「阴」指肾而言,因为肾为阴脏。 第3讲 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枚,以上五味,用水约500毫升,煎取200毫升,第二煎用水350毫升,煎取200毫升,两次共煎取药汁约400毫升,分为两次温服。服药后约半小时,喝热稀粥一小碗,盖被令全身微汗出。如过3,4小时,仍无汗出,再取药如前。如仍不出微汗,则再煎一剂,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药服法如前,直至出微汗而病解。如服一次即微汗出而病解,则停服后面的药。注意,出汗时不可令大汗出如水洗,如此则病必不除。一定要令全身 葛根汤 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 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本方去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本方去麻黄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汤,主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本方加黄芩,名葛根解肌汤,主治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伤寒、温病皆可使用之。如口渴、脉数者,可去桂枝,加薄荷、银花、生石膏。 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颈椎病、肩周炎(五十肩)表现为后头隐痛、项背牵强、肩臂疼痛酸麻等症者。我组方如下:葛根15克,桂枝12克,麻黄5克,片姜黄10克,赤芍12克,生姜2片,羌活10克,红花10克,茯苓15克,附子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请试用。 对于急性肠炎以及细菌性痢疾初起时出现发热、头痛、恶寒、下利或兼里急后重、脉浮数而紧诸症者,我常用本方加重葛根、白芍为各15克,加木香9克、黄芩6克、黄连6克。 以上两方为我临床常用的方剂,确有佳效,请参考试用。 人参败毒散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枳壳6克、桔梗6克、柴胡6克、前胡6克、羌活6克、独活6克、川芎6克、茯苓6克、甘草6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克,用生姜2片、薄荷少许,用水一盏前至七分碗,去滓,不拘时候服之。近代多作为汤剂煎服。 本方为益气解表、散风祛湿、辛温发汗之剂,适用于正气不足之人,外感风寒湿邪,症贝头痛项强,憎寒壮热,肢体酸痛,鼻塞声重,胸膈痞闷,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浮无力者。 方中以羌活入太阳经疏风胜湿,独活入少阴经搜风祛湿,二药合用,不但疏风散寒,兼能祛湿除痛,是本方的主药。合柴胡散热升清;更合川芎行血疏肝;前胡、枳壳理气化痰;桔梗、茯苓宣肺利湿;人参、甘草益气扶正以祛邪。诸药合用,既能表散风寒,化湿除热,又能疏导经脉,行血化滞,故方名曰败毒散。古人还用于治疗时气疫疠,山岚障气,疟疾寒热,眼赤口疮,湿毒流注,喉痹毒痢,诸疮斑疹。可随证稍作加减。 本方加陈廪米名「仓廪散」,用于治疗噤口痢,效果甚佳。 喻嘉言治痢,甚推崇此方,并指出若痢疾因未及时发表,外邪入里,而致下痢不止,虽病日已多,仍须用人参败毒散,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症可活,危症可安,特名之曰「逆流挽舟」法。我用本方治痢时常加黄芩9克、黄连9克、木香6克,屡效。 痢疾初起时,正气虚而表里俱寒者,适用人参败毒散。痢疾初起,正气不虚,表里俱热者,宜用葛根芩连汤。 注意,使用本方时,人参(或用党参)的用量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酌情加减,但不能完全去掉。若去掉人参则无原来的效果。 本方加大黄、芒硝,名「硝黄败毒散」,可治热毒壅积,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牙痛龈肿,痈毒热疮。去人参加连翘、银花,名「连翘败毒散」,治疮毒 桑菊饮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后下)、苦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每剂用水两杯,煎取一杯,每日可服二三剂。 本方主用于风温初起,咳嗽,身不甚热,口微渴,咽干或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等出现风温风热证者均可使用。 本方为辛凉解表剂中的轻剂,根据前人「轻可去实」和「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本方主治风温犯肺,邪在卫分。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卫汗之可也」。此方以桑叶、菊花辛凉轻清,疏散肺经风热,是为主药;薄荷辛凉宣散,可助桑、菊疏解上焦风温热邪,桔梗宣肺,杏仁肃降,三药并为辅药;连翘辛寒味苦但质轻,能入心、肺散热透表,芦根甘寒,清肺热生津液,并为佐药;甘草味甘,调和百药,有「国老」之称,合桔梗能利咽喉,为使药。 本方与银翘散相比较,本方长于疏风散热而治咳,银翘散长于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本方加瓜蒌、知母、浙贝、可治疗风温咳嗽,痰多色黄,咯吐不利。如果温邪化热,而见咳嗽、痰黄而粘稠难出、咽干口渴、舌苔黄、脉浮数有力等症者,可加重本方的用量,除桑叶加到10克外,余药均可加倍使用,另外再加炒黄芩9,12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冬瓜子10克、葛根10克。如温邪化热,热入血分,兼现高热、神昏、身出斑疹等,这时除加重本方用量外,还须加玄参、赤芍、生地等。口渴明显者可加天花粉。 风温表证兼见两眼红赤、羞明流泪,甚或头痛、目痛者,可将桑叶、菊花均改为10克,加白蒺藜10克、草决明10克、荆芥10克、夏枯草10克。兼见咽喉肿痛、单双乳蛾者,可加牛蒡子、生地、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土牛膝等同用。 有些医生每遇外感咳嗽即投杏苏散(杏仁、苏叶、苦梗、生姜、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以此通治四时外感咳嗽,这是不对的,应注意辨证。外感咳嗽有风寒、风温、风热之分。杏苏散只适用于风寒咳嗽。桑菊饮则适用于风温、风热咳嗽、风温咳嗽如误用杏苏散类辛温之剂,消铄肺液,伤耗肺津,可致久嗽成痨。可见无论轻病重病,运用了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提高疗效。 我常用此方治疗春季、初秋季节发生的外感咳嗽。春季时感受外邪,常因春气上升,体内阳气初动再兼风为阳邪,而化为温热之证。症状可有轻度头痛、咽痛、咽痒,鼻流涕而出气热,咳嗽, 痰不易出,喉间微痛,身有轻热,或不发热仅感周身酸困,舌苔薄白,脉象略浮数或数。此时可用:桑叶9克,菊花g克,杏仁9克,连翘6,10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薄荷3,5克(后下),荆芥9克,苏子9克,杷叶15克,紫苑15克,芦根12克,水煎服,每日3次,饭后服,即两日服3剂药。病情减轻后可改为每日1剂。初秋季节,人体内一般尚有暑夏的内热,此时秋风初燥,最易伤肺,人感其邪,从体内之热而化热,化为温燥束肺,亦发生外感咳嗽。此属外感咳嗽温燥证。其症状常见头痛鼻塞,口鼻干燥,咽喉发痒,或有喉痛、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呛咳无痰、身无大热、口干喉燥,饮水不能解,舌苔薄白,脉浮或略数或数或数而略虚等。此证可用: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南沙参6克,桔梗6克,连翘6,9克,薄荷3,6克(后下),荆芥6,9克,天花粉9克,枇杷叶12克,苍耳子6,9克,鲜芦根15克,梨皮1个,苏子霜6克。水煎每剂分两次服。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药3次(两日服药3剂),以后每日1剂。咳嗽重者,可去天花粉、连翘,加紫苑15克、川贝9克,苏子霜改为9克。舌苔厚者可加炒莱菔子9克。 银翘散 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上药「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4小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上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 以上是《温病条辨》银翘散用量、制法、煎服法的原文介绍。但现在临床上常把银翘散作为汤剂水煎服。今把作汤剂用的处方剂量介绍如下,供参考:连翘9,12克,银花9,12克,桔梗6,9克,荆芥6,9克,薄荷3,5克(后下),竹叶6,9克,生甘草3克,牛蒡子9克,淡豆豉9克,芦根15克,水煎服。 本方为辛凉平剂,可广泛地用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的证候。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口渴咽痛,头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之证。或初起时微恶风寒,如伤寒太阳表虚证,经服用桂枝汤后,恶风寒全无,仍有发热、口渴、咽痛、咳嗽等症者。 本方以银花辛凉解表,连翘清热解表,共为主药;荆芥、薄荷、豆豉辛凉发散,透邪外出,为辅药;牛蒡子辛凉散风,桔梗宣肺疏解,配生甘草入上焦更能利咽解毒,竹叶轻清,清热除烦,共为佐药;芦根甘寒入肺,清热生津为使药。诸药共达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为临床常用方剂。 温病误用汗法汗不出,而发疹者,可用本方去豆豉加细生地12克、丹皮9克、大青叶9克、玄参30克治之。此证禁用升、柴、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等。 无汗头痛者,可重用荆芥、薄荷,再加菊花、白蒺藜等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多汗口渴者,可重用银花、连翘,少用荆芥、薄荷,并另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等。如挟湿邪而出现胸闷、呕恶、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者,可加藿香、佩兰(鲜者更好)等。 太阴伏暑(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舌白、口渴、无汗者,本方去牛蒡,加杏仁9克、滑石12克。舌赤、口渴、无汗者,本方加生地18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麦冬18克主之。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本方去牛蒡、芥穗,加杏仁9克、生石膏20克(先下)、黄芩9,12克。 肺受疟邪,逆传心包络而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苔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应用加减银翘散(连翘10克,银花9克,元参5克,麦冬5克,犀角5克(现改用水牛角),竹叶3克。共为粗末,每服15克,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3服)(《温病条辨》)。 银翘散与银翘汤(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6克,生草3克,麦冬12克,细生地12克)均用于治疗温病,但银翘散主治太阴温病,但热不恶寒而渴者;银翘汤则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我常以本方随证加减作汤剂煎服,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起发热等,屡获良效。我加减的药方如下:银花12克,连翘12克,桔梗6克,薄荷5克,生甘草3克,芥穗9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炒黄芩10克,大青叶10克,射干10克,水煎服。 流行性脑膜炎初起时,常常表现出头痛、发热、口渴、脉浮数等邪在卫分的温病证候,这时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我常用银花12克、连翘15克、荆芥穗10克、薄荷6克(后下)、菊花10克、大青叶20克、玄参20克、蒲公英30克、炒黄芩10克,随证加减进行治疗。身有汗而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5克(先下)、知母10克、天花粉12克;头痛项强者加葛根15,20克、羌活9克,银花改为18,25克,恶心呕吐者,加佩兰10克、竹茹9克、清半夏10克。 头痛、恶寒、发热、不口渴、脉不数者,忌用本方。 小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5克(或党参9,12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本方用量参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试用教材《方剂学》) 本方主治伤寒、中风邪入半表半里而出现的少阳证。其症状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聋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并能治疗妇女产后发热,或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 少阳经居人体半表半里之分,邪入少阳经,乃由表而传入,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治宜和解,勿令邪气传里。方中取柴胡升阳达表,散半表之邪为主药;黄芩降泄退热、清半里之邪为辅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党参)、甘草味甘和中,补气扶正,以助抗邪外出,和解转枢,使邪气不得更传入里,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辛甘合化,以和营卫而助和解营卫之功,为使药。 我曾治一女成年病人,症状为胸胁满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口苦耳鸣,下午低热,有时恶心,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苦薄白,脉象右手滑中带弦,左手弦。病已近2个月,经西医院检查,诊为低热待查。询其病史为在一次感冒发烧时,自购一些治感冒药服了几次,热渐退即上班工作,二三天后下午仍发热,并且症状越来越多,曾到几家医院诊治未效。据此症状结合脉象、病史,诊为少阳证。虽然有心下堵闷,但问其无用下法的病史,故知不是结胸,也不是痞证。仍投用和解少阳之法,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枳壳10克,枳实6克,瓜蒌30克,川连5克,桔梗6克,水煎服。进5剂病去大半。再以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克、生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又进4剂而痊愈。 1972年时还治一男性中年病人,主诉为反复发作性发高烧已近2年。每于发烧时先感发冷,继则发热,并咳吐血痰,体温高达39?以上,共烧3,4天或1周,用抗菌素治疗2,3天,即可退烧。但过7,10天则仍发作如前。如此反复发作已近2年。虽经多个医院多次做心肺等多种检查,均未见异常,亦未能治愈。本次来就诊时,已是发作后的第六七天,自觉又要发作。舌质、舌苔均未见异常,腹部无积聚,脉象双手均弦。据其定时寒热,六脉皆弦,知为邪据少阳之证。邪久郁化热,每于发热时,热邪扰血,故咳吐血痰。四诊合参,诊为少阳郁热之证。治用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法。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白薇12克,生地12克,白芨9克,水煎服,初诊投3剂。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又因病久多次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分之邪,引邪外出;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地骨皮清泻肺火以止咳血;生地甘寒益阴。凉血降火以清热止血为佐药;更以白芨入肺,活瘀止血,作为使药。 二诊时,情况良好,已距上次发作十余天,一直未再发作,六脉弦象渐退,仍投上方,减柴胡为12克,再服3剂。又过8天后追访,病已痊愈,未再发烧。又过半个多月,再去家中随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正常上班,精神健旺。 本方在临床上很常用,我曾以本方随证加减治愈过不少疑难病证。例如 越鞠丸 香附(醋炒)、苍 痛泻要方 土炒白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二两(有的作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以上为原书中的用量与煎服方法。近人的用量如下可资参考。 葛根15,24克、炙甘草6克、黄芩6,9克、黄连9,12克,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本方为解表清里之剂。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自汗,本应用桂枝汤解表,医者误用下法,致虚其肠胃,热邪乘虚入里,而造成病人下利不止,脉促(为表邪仍未解),喘而汗出(里热气逆)之证。此为邪热留于太阳、阳明,协热下利,可兼见身热口渴,胸脘烦闷,自汗气喘,舌红,脉数或偶有一止(促脉)等症。 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病,如出现上述诸症时,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甚佳。 我常用本方加木香9克、厚朴10克、焦槟榔12克、炒白芍12克、马齿苋10克等,用于急性菌痢出现肠胃湿热证者,可收良好效果,请试用。 本方与黄芩汤均治伤寒病出现下利者。但要分清本方所治为太阳病桂枝证误不遂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者;而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则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既有太阳证之身热、头痛、脊强,又有少阳证之耳聋、胁痛、呕而口苦、寒热往来。自下利,「自」是指未曾误用下法(本方所主为误用下法所致)而自出现下利之症,病在半表半里,故以黄芩汤和解之。 如下利带有脓血,血多脓少,腹痛腹坠,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窘迫使频,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而弦者,可以本方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生地榆等,有佳效。 寒湿下利及里虚寒下利者,均禁用本方。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15克、生石膏、黄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15克、炒白 蒿芩清胆汤 青蒿5,6克、淡竹叶9克、制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黄芩4.5,9克、枳壳4.5克、陈皮4.5克、碧玉散9克(布包煎),附注:碧玉散为滑石、甘草、青黛三药制成的散剂,药店中有成品。 本方主治少阳胆经湿热郁阻,三焦气机不畅而见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胸闷呕恶,口苦吐酸,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由于木郁犯土,胃中痰浊不化,土壅木郁,胆气疏泄不利,故脉见右手滑数,左手弦数,或见濡数之象。 方中用青蒿苦寒芳香入少阳经以清透邪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郁火,二药清泄之中寓有芳化,共 为主药。竹茹轻清化痰,除烦止呕,陈皮、半夏理气化湿,和胃降浊,赤茯苓利水化湿,共为辅药。枳壳理气宽胸,消闷除胀,为佐药。碧玉散清热利湿,引胆热下行,为使药。诸药相合俱有清胆、利湿、和胃、畅三焦的作用,故对感受暑湿时邪,寒热交作,寒轻热重者,也常用此方治疗。方中各药的用量,可根据地区和人的体质等适当加重。要深入领悟组方精神随证运用,不可拘泥死板。 呕酸多者,可加左金丸;湿重者,可加草果、蔻仁;全身肌肉酸困痛楚者,可加生苡仁、桑枝、络石藤、蚕砂等;兼发阳黄者,可加茵陈、栀子、黄柏、车前子,去陈皮、半夏;胃热胀满者,可加厚朴、黄连。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女青年原因不明的低烧。症见胸脘闷胀,胁肋不适,先冷后热,冷少热多,心烦,食欲不振,低热多发生在14,23时,后半夜渐渐消退,但次日仍作,久久难愈。舌苔白,脉象细数等。我常用的药方如下:青蒿15,30克,黄芩10克,银柴胡9,12克,竹茹6,9克,枳壳10克,陈皮9克,半夏6,9克(口渴者不用),地骨皮9,12克,生白芍9克,丹皮10克,秦艽12,18克,茯苓12克,香附9克,青黛6克(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左右,如有效,再服15剂。有的服两月左右而愈。 近些年来,对西医诊断的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胃炎等病患者,如出现胆经湿热郁而不化证候者,也用本方加减治疗。 本方与小柴胡汤比较:本方主治湿热郁胆,三焦气机不畅,寒热如疟,热多寒少之证,主要作用是清胆、化湿、和胃;小柴胡汤则主治伤寒邪入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恶不食,耳聋目眩,主要作用是和解表里,燮理枢机。本方多用于暑湿温热病,小柴胡汤多用于伤寒少阳病。本方清芬透达、辟秽化湿之力胜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达腠理、达邪外出之力优于本方。本方长于化湿、清热而以祛邪为主。小柴胡汤和解达邪之中兼有扶助正气之功。 本方与达原饮比较:达原饮主治瘟疫或疟邪初入膜原,秽浊湿痰,遏阻于中,症见憎寒壮热,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日一次,发作无定时,头痛烦躁,胸闷呕恶,渐成只发热不憎寒,或傍晚热甚,舌质红,舌苔白厚如积粉者。本方则主治少阳湿热,三焦失畅,胃有痰浊,症见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舌苔虽白,但不是白厚如积粉。达原饮功在芳香辟秽,除湿化浊,开达膜原,破结清热。本方功在清芳透络,化湿祛痰,清胆和胃。二方虽均有芳香避秽、化湿浊之效,但重点各有区别,用时要详审。 若寒热往来,寒重于热,兼有正气虚不能抗邪外达者,不可用本方。 五积散 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各90克、橘皮、枳壳、麻黄各180克、苍 四逆散 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各5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送下,日服3次。 近代常作汤剂服,用量可参考原方酌情减量而定。 本方主治邪热内陷,传入阴经,阳气郁阻,不能达于四肢,而出现四肢逆冷之症。故方名「四逆」。《伤寒论》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病,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热邪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至厥阴,则手足厥冷,又甚于逆。四逆散的功能主要是疏散传入阴经热邪。 本方组方之意是遵照《内经》治热淫之法中要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精神,用枳实之苦泄里热,以甘草之甘缓逆气,以白芍之酸收阴气,以柴胡之苦发散郁结之邪热、透达表热。以甘苦酸辛之品,表里交治,和合阴阳,使阳气敷布于四末而愈四逆。 近代医家以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认为方中以柴胡既可升发清阳,疏畅气机,又能使郁热外达为主药。配以白芍养血敛阴(郁热可伤阴),与柴胡相伍,有升有敛,使郁热透而阴亦复,作为辅药。枳实行气散结,苦以降泄,与柴胡一升一降,疏导气血,且队白芍过敛,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配白芍柔肝和脾,为使药。四药合和,共奏解郁透热、疏肝和脾之效。 近代已在原方的启发下,发展了它的立法和使用范畴,并在这四味药的基础上,衍化出不少新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等。凡遇肝脾(胃)不和而致的两胁胀痛、胃脘堵胀或疼痛,嗳气吞酸等症,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西医诊断的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神经痛、慢性胃炎等,均可使用此方随证加减进行治疗。 我也曾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炎,出现肝区隐痛,食欲不振,脘腹胀闷,饭后迟消,大便偏干,舌苔白,脉象弦或弦滑等症,证属肝郁犯胃,肝胃失和者,常收佳效。加减方如下: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炒川楝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厚朴10克,制香附10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半夏10克,炙甘草3克。 本方与逍遥散皆能疏肝解郁,但本方苦降理气之力大于逍遥散,逍遥散养血健脾之力优于本方。 四逆汤主治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冰冷。四逆散主治热邪内传,阳气郁阻所致的四肢逆而不甚冷。一寒一热,性同冰炭,临床时一定要分辨清楚,不可误用。一「汤」一「散」,一字之差,性命攸关,不可不慎。 阳虚阴盛所致四肢逆冷者禁忌使用。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9克、枳壳9克、炙甘草3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食前分两次服。(原方用量比现用量少一半,但原方是一次服完的量,现改为一日服两次,故用量加了一倍。特注明,请参考。) 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论治中说:「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且《中国医学大辞典》说本方出自《医学统旨》,文曰:「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菀于上。」又曰:「吐血加童便半钟」。并指出「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都是本方。 本方以柴胡升散疏达,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壳宽中消胀,香附行气舒肝,三药理气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血散郁,二药理血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百药为使药。由四逆散变化而成。 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出现肝郁气滞,木郁犯土,影响食欲,脘胁胀满,两胁疼痛,或肝区隐痛、或呕恶泛酸等症者。一般常用方如下:柴胡10,12克,黄芩10克,炒川楝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9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3克,赤白芍各9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 急躁易怒者去川芎加生石决明30克(先下)、生赭石30克(先下);食欲不振者去焦四仙,加生麦芽、香稻芽;头晕者改泽泻为30克,加白 在临诊时运用中医理论,确定主证完成“辨证”以后,就要进行“论治”。论治首先是“立法”(确定用何种治法),把治“法”确定以后,就要根据“法”去选方、用药。前人把这种方法称做“以法统方”,意思是说要根据治“法”的要求去选用方剂及加减药物。 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 天麻丸(张洁古) 天麻180克、牛膝180克(二药用酒同浸三日,焙干用)、萆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杭芍15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方中石药及贝骨药,近些年多「先煎」。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无力者,加熟地24克、山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 本方主治内风所致的中风病,表现为脉象弦长有力,尤其是寸脉弦长有力,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痛,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 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至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本方名镇肝熄风汤,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组织而成。因肝主风,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自内起,上盛下虚,肺气下降,肾气不摄,冲气和胃气也因风势而上逆,于是形成脏腑之气皆上升太过之势,而出现血气并走于上而生大厥、薄厥等急证。急则治其标,故方中重用牛膝引气血下行,虽属治标,在本方中亦当为主药。更以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滋肝肾之阴而柔肝、镇肝、潜阳,以熄肝风,而治其本为辅药。佐以赭石降胃气、冲气,玄参、天冬以清肺气,使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麦芽具有萌芽发越之气,顺肝气条达之性,而不致过于抑郁,且能和胃助消化。甘草和中调百药,且缓其急。又用茵陈具有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同气相求而泻肝热兼舒肝郁;川楝子引肝气下达,二药一升一降而为使药,共达镇肝熄风之效。原书又明确指出:两尺脉虚弱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上冲头脑,如此,故加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收敛肾气。 本方近些年来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晕目眩,面色如醉,两脚无根,欲作中风之证。我的体会是即使血压不高,而出现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引致前述主治诸症者,也可以使用。总之辨证为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头痛等,均可应用。 我还体会到中风之病,常有风痰上扰之情,故痰盛者,可选加化橘红、全瓜蒌、胆星、天竺黄、茯苓之类一二味。头痛明显者可酌加夏枯草、菊花。肝郁生热者,可酌加香附、黄芩。药后大便仍常干秘者,可酌加酒军2,5克,以利下行。 本方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均可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头晕、头痛、耳鸣、目花、震颤、麻木甚至半身不遂等症。但本方镇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力较强,天麻钩藤饮清肝热、安心禅、平肝熄风之效较优。本方重镇滋柔以熄风,天麻钩藤饮清凉安神、益肾平肝以熄风。天麻钩藤饮中之桑寄生、杜仲、黄芩均有安胎的作用,故把方中的牛膝、益母草去掉,适加菊花、 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生地黄90克、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炮附子、肉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30克、五味子15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0克,用水一杯半,生姜3片,大枣1枚,薄荷少许,同煎至八分杯,温服。近代多以上方根据辨证,适当增减,作汤剂煎服。 主治中风、少阴气厥不至,心肾不交,发为风痱,舌疼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大小便或秘闭或失禁或正常,或兼面赤烦渴等。 本方重用地黄以滋肾之真阴,巴戟、肉苁蓉、肉桂、附子以追复真元之火,石斛养胃安脾而秘气,山萸酸涩温肝而固精,菖蒲、远志、茯苓补心开窍而通肾脏,麦冬、五味子保肺养阴以滋水源。 使心肾相交,精气渐旺,风火自熄。注意方中的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原为驱逐浊阴而设,不可执己见而轻易去掉。综观本方的立意和作用,以温补下元、收纳浮阳为主,又兼有开心窍、祛痰浊、通心肾的作用。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我常用本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脊髓痨、脊髓炎、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慢性进行性延髓麻痹等病出现中风、风痱病证候者,或舌强语涩、吞咽发呛,或两腿瘫痪,或上下肢肌肉萎缩,或两脚如踩棉花,或如踩圆球而走路不稳,或二便失控等等。如下肢走路困难,两腿发凉喜暖明显者,加淫羊藿、补骨脂、川断、牛膝,并重用桂、附。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木通。小便失控者,加覆盆子、桑螵蛸、乌药。肢体筋肉拘急者加伸筋草、生薏米、生白芍、白 消风散(《成方切用》) 厚朴15克(姜汁炒)、陈皮15克、炙甘草15克、荆芥穗15克、防风60克、蝉蜕60克、羌活60克、藿香60克、白 牵正散(《成方切用》引《直指方》) 白附子50克、白
本文档为【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4KB
软件:Word
页数:5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