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举报
开通vip

【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 三原、泾阳的分析 2010年第8期 总第203期 兰州学刊 Lanzhouxuekan No.O82OlO C.ener~.No.203 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 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刘炳涛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文章以清代三原,泾阳两县商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商业发展,环境对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经分析,认为 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对其乡村经济...

【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 三原、泾阳的分析 2010年第8期 总第203期 兰州学刊 Lanzhouxuekan No.O82OlO C.ener~.No.203 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 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刘炳涛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文章以清代三原,泾阳两县商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商业发展,环境对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经分析,认为 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对其乡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影响程度并不深刻,而且具有区域性,时段性的特点. 造成这种经济结构特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三原,泾阳两县的商业发展类型和环境是其主要原因,并且商业对乡村经 济结构的影响要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并受制于社会环境.对这两县分析得出的结论,或许能够充分利用环境,更好地定位现 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类型,从而更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环境;乡村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0)O8—0198—05[收稿日期]2010—03—27 [作者简介]刘炳涛,男,山东安丘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70018) 目前学术界对清代陕西经济的研究已经很丰富,如首都 师范大学田培栋先生的《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详 细考察了明清时期陕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貌;对 陕西农业的研究主要有耿占军先生的《清代陕西农业地 理》,对清代陕西农业的地理分布作了深入研究;李之勤 先生对陕西植棉业的发展也有深刻的论述;对该时期陕西 商业的研究主要是张萍先生的《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 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_4对明清时期陕西商 品经济发展及区域市场格局,作了详细论述.但是因为各自 的侧重点不同,对乡村经济结构的研究涉及很少.学术界对 经济结构的研究,主要是陈学文先生对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结 构的论述._5乡村经济结构作为历史乡村地理研究的一部 分,l6在研究历史乡村地理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各位 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以三原,泾阳两县商业的发展为切人 点,探讨环境和商业发展对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之所以选 择清代是因为"入清以后,随着边事平靖,军队撤走,经济发 展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少,而受经济规律的制约越来越 明显";选择三原,泾阳两县是因为在清代,这两县的商业 发展在陕西省最为显着. 一 ,商业发展对其原有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三原县在明代初期的商业就已十分发达,有"小长安"之 称.到明朝后期,商业发展更为繁荣,"集四方商贾重赀,昏 晓贸易"j,"四方任辇车牛,实绾毂其口,盖三秦大都会也" "盖三原天下商旅所集,凡四方及诸边服用,率求给于此,故 三原显名于天下"J.清代初期,受明末战争的影响,三原 县商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李白成人居关中,对三原商业 实行重税政策,"岁一千八两,相沿六十余年",后经知县余琏 于康熙三十二年申请获除后,"直解银七百八两,然税名仍 存",致使"商贾绝踪犹如故也",阻碍了三原商业的发展. 直到康熙三十八年,知县李瀛甫再次上疏,请求分并三关(潼 关增银三百两,龙驹寨增银二百四两,大庆关增银二百四两) 税收,终于得到朝廷许可,"自是商贾流通,称殷繁矣"J. 三原县的商业在有清一代始终是发展的,即使是在经历同治 六年(1867)陕西回民起义后,关中各县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 的情况下,三原的商业很快就恢复,甚至更为发达.原因是 泾阳受回民起义战争的破坏较为严重,致使"布商徙居于原, 各商多从之,由是地亦繁盛"?. 泾阳县在明代商业也相当发达,成为仅次于三原的商业 都会.由于明代会城西安为王府所在地,政治职能强,且西 北用兵,贵戚子弟多借军兴以牟利.所以过往行者"惮经会 城,往往自渭南,临潼取道出此,以故京兆者什三,出是邑者 反什七",使泾阳"贾客辐辏,往来如织".到清代,泾阳 县商品经济发展较明代更为突出,据张萍先生归纳:清代泾 阳是西北茶叶贸易总汇之区,是西北皮毛,毛制品加工及运 输,传销中心,还是兰州水烟运销东南各省的传输中心.而 三原则是东南各省布匹远销西北的集散中心,是西北药材外 运的集散地,还是本地及渭北周围地区商品外销的基地. 陕西回民起义后,泾阳的破坏程度较大,商业发展不如以前, 但与其他诸县相比还是较为发达的. 由于三原,泾阳两县在清代商业的发展,对其乡村原有 经济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首先,对其原有农业(狭义)的影响,使其两县从事农业 种植的人口明显减少,农业发展不很充分. 由于三原,泾阳两县商业的繁荣,于是从事商业的人明 显增多,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口大为减少,影响其农 业生产."三原水不负舟,路乃通道,然边郡所需,四方之货 皆辇于此,其民利之,率业商贾","商贾之习,原民极当.大 则经理盐茶,细亦挟赀负贩,数年不归.饶裕之家劝令买地, 多以为累,万金之子身无寸土,思欲转移,务本轻末,其道良 难"l1,"惟人多商贩,怠于务农,有力之家出外谋利"lI. 泾阳县也不例外,"县西北殷实小康诸户,又多以商起家,其 乡之姻戚子弟从而,之蜀之陇之湘之鄂者,十居六七.或老 大无成,或少壮失业,家不一任,村不一家,推而计之,数不知 其凡几","士不农而托名庠序,商不农而坐营市廛,慕贵耻 贫,好逸恶劳者流又相率日农为鄙事"_9J.道光二十一年泾 ,占人口 阳县人口总数为160700人,而商民就有32500人总数的20.2%. 三原和泾阳既为布匹,药材,棉花和茶叶,皮毛等的集散 地,就势必要对其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然后再运销他处. 这样,就会需要许多从事这些商品加工制作的劳力.如茶叶 一 项,"官茶入关,运至(泾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 查之人亦万有余人".可见,泾阳县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众之 多.再如皮毛一项,"(泾阳)东乡一带,皮毛工匠甚多", "借泾水以熟皮张,故皮行甲于他邑.每年二三月起至八九 月止,皮工齐聚其间者,不下万人".根据上面提及的人 口总数不难看出,在县内的一个乡之中聚集万余人进行皮毛 加工,规模不可谓不大.有关其他商品的加工缺乏资料的记 载,但是从茶叶和皮毛两种商品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它们的加 工规模和从事加工的劳力.尽管这些劳力未必全部是本县 的人口,但本县占绝大多数是无疑的.这么多从事商品加工 的劳力,势必也会导致从事农业种植人口的减少,影响其农 业的发展. 三原,泾阳处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大部分土地极目平畴, 而且十分肥沃,再加上泾水,清峪水,冶峪水,浊峪水的灌溉 之利,农业应该是位居关中前列,但是通过清代关中各州县 地亩征银统计的数字来看,雍正时期,泾阳排名第五,而三原 只排名第九;到光绪时期,泾阳仍排名第五,但是三原排名为 十一l】J.这与他们的实际条件相差太远,以泾阳为例,"泾 北一带极目平畴,近水农民各自为谋,名日滩田纳租给公. 倘能潴泽汲引以灌高仰之田,井渠疏通以收滋润之益,事同 于创利取诸,因尽力在民,征赋仍额,化无用为有用,课下农 作上农,官督其成而已,较之凿井备旱,疏泉引流者其利益. …… ,谅有 先集田间父老而讲明之,劝谕之倡导之,逐渐试行 成效.呜呼!士不农而托名庠序,商不农而坐营市廛,慕贵 耻贫,好逸恶劳者流又相率曰农为鄙事……"L9原因正是由 于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使得两县的人民多从事商业,手工 业,导致从事农业的人手不足,再加上经商风气日浓,对农业 的投入和管理不足,所以种植业发展不很充分. 其次,对原有染料作物红花种植的影响.清代随着三原 商业的发展,使成为东南各省布匹远销西北的集散中心,布 匹的流通跨越省际,使一些商品出现区域的分工,并且这种 区域分工也跨越了省际,红花就是其中的一种.从而使得本 区乃至本省的红花种植越来越少,以至消失,而红花的需求 则主要依靠外省贩运. 三原是一个布匹集散地,在明代时,陕西四镇所需布匹 就是由三原转运,但此时的三原仅是转输供给军镇.入清 后,军事所需布匹减少,但民用却大大增多,再加上西北交通 路线的开辟,又使三原成为联系整个西北地区的枢纽,成为 名副其实的布匹转运中心.特别是同治之后,泾阳商业遭到 摧残,"泾之布商遂徙居于三原,由是地亦繁盛",每年所收厘 金"大布居十之五,药材,棉花约各有二,皮毛,杂货又一成而 已","甘肃产棉甚少,民间不谙织纺,故输入之货品,布匹实 为大宗.如德安,厉山,淅河,随州,枣阳,应山等市,销售尤 畅.梭布,阔布,猴布,台子小市次之,均名大布,产自湖北, 客商汇庄于陕西之三原县,远销各地."?泾阳虽没有详细 的资料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但是从上面的资料不难看出,同治回民起义以 前,泾阳也是一个布匹集散地.正是因为三原,泾阳两县是 布匹转运集散地,急需染料,因之使两县染料植物种植在明 代以后有所扩大.红花是染大红的一种植物染料,所以明代 关中许多地方皆产,"惟泾阳桥底者良"."石桥旧有红花 市,每五六月问,贾客辐辏,往来如织"【】,可见,在众多的红 花产区中,泾阳的红花产量不仅较大,而且质量最好.据三 原县志,该县也有红花的种植.这不能不说是受商业发展的 影响.但是到了乾隆年间后,三原,泾阳两县红花的种植却 突然减少,三原县的情况是"张志种者亦稀,近皆贩自豫 蜀"?.泾阳也是如此,以前繁华的红花市已不见了,"今惟 敝屋酒肆而已".到光绪,宣统年间,三原已不再有红花市, 而泾阳也不再有红花的记载.按常理分析,这是不正常的. 三原,泾阳既然是布匹加工的集散地,应该相应的带动染料 作物的种植才是,相反,红花的种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渐 减少甚至消失.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明代正是因为三原,泾 阳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布匹加工集散地,从而带动了本地 红花的种植,但此时的三原,泾阳仅是作为一个小区域(陕西 本省,即便有省际布匹流通,数量也不是很大)内的集散地, 主要供给陕西境内的军镇需求.但入清以后,三原,泾阳商 业迅速发展,成为东南各省与西北地区布匹的转运中心,布 匹已不仅仅局限于陕西省内流通,成为跨省际的流通,数量 较明代大为增多,这样仅靠本县(省)的红花种植已不能满足 布匹加工的需求,同时,河南省和四川省的红花种植迅速 发展,或许从这两省贩运红花要比本县自己种植效益要 高.这样,河南,四川就成为红花的专门生产区域,从而导致 本县红花种植减少.商业的发达就促使一些商品如红花,出 现区域的分工.至于到光绪,宣统年间,红花的消失,则是近 代洋布的传人和近代染料工业的兴起有关,这一点前人论述 199 得较多,在此,笔者不再展开论述. 二,商业发展带来乡村新的经济结构的出现 清代三原,泾阳两县商业发展不仅对原有经济结构产生 影响,还带来乡村新的经济结构的出现. 第一,对蔬菜,水果种植的影响,促使一些乡村专门从事 蔬菜,水果种植. 蔬果的种植,在乡村中十分普遍,但大部分是为了满足 自己家庭的食用.但是,由于三原商业的繁荣,使县城和市 镇出现较多的非农业人口,再加上过往的商贾,对蔬菜,水果 的供应需求增大,从而在一些乡村出现了专门从事蔬菜,水 果种植的农户.如三原"惟县北二峪,左右水泉滋润,种植蔬 果,其利较厚,地价亦贵,然中人之家不能逾十亩"L】引.在三 原县城北部也多种果树,"岸上皆平田,息壤率皆植果树.春 时红淀绿肥,弱柳缫烟,天桃晕雨.直十里烂若云霞,游人土 骈肩果.迹薄而观之,又多种柿,经秋饱霜,红酣类丹 枫".在另一篇游记中,对蔬菜,水果的种类说得更为具 体,有黄韭,黄菌,芫荽,萝卜,荠等蔬菜,有李,杏,桃,石榴等 水果,"果菜千钟,竹木千重,长杨掩映……越西朱(村名)而 迄横水(镇名),直五十里之提封"?.像这样长达50里的 蔬果种植区,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而且也已远远超出了供 乡村自己消费的数量,只能是运往县城或市镇进行销售.泾 阳县的蔬果记载虽不如三原县详细,但从部分资料中也可以 看出它的蔬果种植也很发达,"枣,沙土山坡皆宜,三四年即 可获利,熟时贩运省城".可知,泾阳县的水果也并不只 用于乡村本身消费,也成为一种商品,参与商品的流通. 而且三原,泾阳利用其本身优厚的自然资源,在水果,蔬 菜的种植上,生产出一些特色品牌,如"张村之桃,豆村之柿 为绝佳,蔬则韭菘(即白菜)尤胜于诸处"L】.正是由于三 原,泾阳商业的发展,才给乡村蔬果的种植提供了机会,使两 县的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一些适合蔬果生长的 地区进行专门的种植,再把生产的蔬果运往县城和市镇进行 销售.可以说,是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促使两县乡村蔬果 种植业的发展. 第二,对植棉业的影响,促使其种植品种发生变化.泾 阳在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在明代就是主要的产棉区,"洪武时全县耕地五五九三顷,其中棉花地是一一二0顷,这样 棉田占耕地的五分之一"…,至清代仍为主要的产棉区.不 过此时的棉花种类是"布花",即所谓的亚洲棉.至光绪年 间,陆地棉开始传人陕西,俗称"洋花"或"洋棉".但是,"洋 花"刚传人泾阳时,其乡民并不接受它,"自洋花之种输入,则 又胶执中外之私见,托言物土之异宜,徘徊观望,而洋纱洋布 已畅行于东南矣".而"布花"的产量很低,泾阳县"乡民习 种布花数亩,数十亩不等,每亩俭者收十斤,丰亦不逾三十 斤".相比之下,"洋花"的产量要远远高于"布花".泾阳乡 民引入"洋花","试一种之,较土花相倍蓰,若粪肥土润,有 收及百斤者".如此高的产量,使"商贾争购,布花为之减 200 色".于是,"洋花"种植开始盛行,"自光绪二十三年始,县 境出棉五十三万三千有奇(据申报清册),三十二年增至三 倍,今又倍增矣".而且,这种棉花品种的价格很好,"宣统元 年,每斤(注:应为百斤)售银十七八两至二十两,二年百斤售 银十二,三两至十五两.闻诸棉商日:棉之利大矣哉."【9泾 阳植棉品种的改变,固然是因为"洋花"产量高的优势,但是 如果没有"商贾争购"和高利润的刺激,种植品种是不会迅速 改变的.马若孟就说"种植现金作物的决策不止取决于农场 的面积和农户收入,刺激也是重要的"I20J.这一切,也是与 泾阳县的商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商业发展的刺激促使植棉品 种的改变. 三原虽为"渭北各地贸易总汇","棉花,回绒毡,布帽等 项,均产本地,销川甘"?...但是三原本地并不盛产棉花,仅 限于东南乡,"独棉有用,亦开花,东南乡种植,不能广,它处 则全无"【t91.至于原因,在下文中再作论述. 第三,对一些观赏性花卉种植的影响.随着三原商业的 繁荣,出现了一些富商大贾,生活渐趋奢侈,"邑为渭北各司 贸易总汇之区,食货充积,交通甚便,不必躬亲机杼,力事耕 耘而饱无虞,故习劳者少.乡民尚俭,城市较奢"引.为满 足城市商人的需求,在乡村有许多花卉的种植."花种甚繁, 黄桂,腊梅,玉兰,紫藤,绿球,丁香,夜合,辛夷,牡丹,芍药,木 槿,莲,亦多园植,然多隅目玩好"【1.村民在园中种植如此 种类繁多的花卉,当然不会供自己欣赏,只能是供给城镇上的 富商大贾.所以,商业的繁荣促使多品种花卉种植的产生. 第四,商业的发展促使乡村产生一些专门从事纺织业的 小作坊.三原县城镇商业发展十分繁荣,从而带动了其乡村 纺织业的发展.原本在城内的纺织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 逐渐扩展到乡村中,使乡村产生专门从事纺织的作坊.如 "城内东渠岸有水帕巷子,乃昔日纺红之所,今乡间有之",还 有"北乡屯王,线马二村,皆业线,发甘肃通省,亦发山西,其 利颇厚,故二村人率俯仰有资,邻近村应亦多为之"?.屯 王,线马二村的乡村纺织业更为发达,已经能够运销他省,并 带动了其邻近村庄的纺织业的发展.应该说,像这样的从事 纺织业的乡村,是在三原县城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产生并 逐渐成长起来的,没有三阳县城商业的整体发展,就不可能 在乡村产生从事纺织业的小作坊.遗憾的是,这样的手工作 坊并没有普及到整个乡村,只有极少数的村庄. 三,乡村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 结构变化的关系 从以上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原,泾阳两县商业的 发展对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这种影响的 程度却并不深刻.尽管从事农业的人口有所减少,三原,泾 阳乡村经济始终是以农业为主.像蔬果,棉花,花卉的种植, 乡村中的小作坊,以及从事转运商品的再加工,这些都是农 业之外的副业,而且只限于特定的区域,没有普及到整个乡 村.所以,清代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对其乡村经济结构的 影响,始终没有江南一些市镇对其周边乡村的影响那么深 远.如乌青镇,"明清时乌青镇对周围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很大,它加速农业转入商品经济,使单一稻作经济转向以种 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副渔牧的综合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乡村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呢? 这就涉及到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的关系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首先,马若孟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的研究中说:"华北的农 民有理性地,精于算计地利用他的有限的资源,从土地上获 得生活资料.他对于他周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当 他对这些变化有足够的了解时,他就会努力调整他利用资源 的方法."[20]('其实,并不是只有华北的农民才具有这种 能力,从三原,泾阳的农民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说这是广大 中国农民的共性.随着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两县的农民 会根据着这种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以 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商业发展对乡村经济结构多方面的 影响也就不难解释了. 其次,虽然商业发展对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但是三原,泾阳两县商业发展的类型却决定了这种影响 并不能深刻. 三原,泾阳在清代商业的发展的确很发达,但是这两县 只是作为一个商品集散地而发展起来.三原是东南各省布 匹远销西北的集散中心,是西北药材外运的集散地,还是本 地及渭北周围地区商品外销的基地;泾阳是西北茶叶贸易总 汇之区,是西北皮毛,毛制品加工及运输,传销中心,还是兰 州水烟运销东南各省的传输中心.布匹,药材,茶叶,皮毛等 流通的大宗货物都是从外地转运而来,并非产自本地区;经 过加工后再运销他处,并不在本地消费.所以,三原,泾阳两 县既不是商品的出产地,也不是商品的消费区,只是商品的 集散,中转地.这种商业发展类型决定了它对乡村经济结构 的影响并不能深刻.在此中转的大宗商品受地理环境的影 响并不能在本地生产,使得乡村对此的供应很小,也就是说 流通的商品在此并没有足够的供应腹地.在江南也有很多 像三原,泾阳一样类型的商业市镇,都是集散型的,但是他们 集散的商品都是在镇镇周围的乡村出产的,只是到镇上加工 然后再转运他处,这些商品在周围乡村有足够的生产供应腹 地,所以对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也十分深刻.像乌青镇, 王店镇,新市镇等等,还有杭嘉湖地区的市镇都是以广大 农村为商品供应地._2三原,泾阳在其乡村没有这样的生产 供应,所以对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也就并不深刻. 再次,商业的发展虽然影响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但这 种效果要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并通过地理环境才能起作用. 三原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种植固然是受商业发展的影 响,但也是因为其地理环境适宜才能发展起来.从上面的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蔬菜,水果的种植只限于县北沿河的区域, 原因是这里有清峪河,浊峪河,还有许多水渠,水利灌溉比较 方便,利于大面积的种植.一些特色品牌如"张村之桃,豆村 之柿为绝佳,蔬则韭菘(即白菜)尤胜于诸处",之所以胜于 他处,也是因为其地理环境适宜生长.布匹,药材,茶叶,皮 毛等本身就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不可能在三原,泾阳出产 的.所有的这些都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原棉花的生产并不多,原因也是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原乡民把它归于土地不宜种植."老 农或言非土宜,然也"【19].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三原之 所以植棉不多主要是因为水利灌溉不足.虽然棉花有喜旱 的特性但仍需灌溉,尤其是生长期的灌溉.据20世纪6o年 代的经验摸索出以下的规律:"西北内陆棉区全生长期共需 灌溉6—8次;长江流域棉区,伏旱期间灌溉l次;黄河流 域棉区中雨年份(400-500毫米)需灌溉1—2次,干旱年份 (400毫米以下)可增至3—4次".而且,盛夏是棉花需 水最多的时期,此时关中各地常有程度不同的干旱发生,严 重影响棉花生长发育."所以,本省(陕西)栽培棉花的水分 条件不甚理想,如仅靠天然降水,棉花的产量较低.特别是 关中和陕北,若无灌溉补给水分,产量低而不稳"_2引.关中 的水利一直很发达,但到清中期引泾灌溉渠系发生了根本性 的转变,即水源变为泉源,这也标志着关中大型农田水利工 程的彻底萎缩.乾隆二年(1737)采取"拒泾引泉"的重大 策略,所引龙洞,筛珠,琼珠,鸣玉诸泉水量较小,虽然泥沙问 题不复存在,但灌溉面积明显减少,只能灌溉泾阳,三原和高 陵几县.但是"道光《泾阳县志?后泾渠志》卷2则称龙洞渠 的灌溉亩数为67000亩.其中泾阳一县即57000亩,占总数 的85%.至清末光绪间,全渠灌溉面积仅有39000余亩,高 陵县境已经完全绝水","龙洞渠所灌溉的主要是泾阳县的土 地,三原和高陵二县受益不多,而泾阳所能灌溉的土地较之 从前同样有明显的减少."【2这也是三原县农业不如泾阳发 达的原因之一.既然水渠灌溉不理想,清代关中又普遍发展 井灌,三原县也因龙洞渠水不足,光绪八年(1882)督令凿井, 共成200余眼,_2但是井灌的面积较小,且主要用于备荒, 所以效果并不很理想.三原县南部平原虽有清峪河,浊峪河 流经,但是两河的水资源供应也并不充足.清峪河流经三原 县城,但"邑南北二城井水多成,苦不可食,万家之烹饪,浣涤 咸取给于此河,故日汲无停,晷佣而汲者什伯计,盖水以生 活,而贫者犹藉以养也.同治壬戌逆回变起,承中避难者十 余万人,又值夏暑人艰水,贼稍远始取诸河".三原县市民的 生活用水皆取给予清峪河,这部分消耗应该是很大的.至于 浊峪河,"郦道元渭浊水与沮水合,今并不能至张家村,无论 唐村.盖浊水易淤,数年之间水与岸平……而壬戌回变居人 逃走,河溢于塞,不能下流,西阳各村无水得食,民甚病 之"L】,浊峪河流经地民生用水都成问题,更何况用于灌溉 了.总之,三原县境内的清峪河,浊峪河的水并不能满足棉 花生长期灌溉的需求,所以直至清末民初,年不过数千亩. 但"1932年泾惠渠建成通水后,面积迅速扩大,1940年达 21.19万亩,占陕西省棉田总面积的25%"_2引.可见,是水 201 利灌溉的不充分制约了三原县棉植业的发展. 同时,商业对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制 约,出现时段性的特征.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光绪年间的 大旱,对三原,泾阳的破坏也十分严重."荒地为泾阳,三原, 高陵为多","耕作之人既少,犁把锄桥镢之器,无不被之害, 牛马骡驴之畜,无不被其掳掠,以及水渠无不填塞,庄房无不 残破"?,"三原为商业盛地,自同治六年邑回造劫,荒地多 未垦.又继以丁丑大饥,民户伤之几半,两天芜莱"l2,"我 邑自同治壬戌兵燹后,田皆草莱,民困亿役"J.虽然三原, 泾阳两县的乡村遭到很大的破坏,但是城市商业的发展却并 没有受多大影响,灾难过后,经商风气却更浓,"乡问自遭兵 燹,人不聊生,救死不暇,土地荒芜,无力耕作.而城市益贪 利,务诈伪妇,女华饰倍前,日无所畏避,演戏,赌博犹未知 止"l】,"迨同治壬戌大乱,邑里萧然,士困农难,贾又骚驳驾 儒而上之".这或许也是由三原,泾阳的商业发展类型决 定的,它们商业的发展不是主要依靠乡村的供给,而是靠外 来商品的中转和集散,没有乡村的供给,照样可以发展起来. 但是,灾害对乡村的破坏是严重的,中断了以前乡村对城市 的一些丑常生活供应,影响到蔬果,花卉等的种植,只有等到 经济恢复后乡村经济结构才能再次受商业发展的影响.因 此,商业对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出现时 段性的特征.张家炎在对清代及民国江汉平原的研究中认 为"市场刺激显然不是江汉农村经济变化的主要动力,环境 因素比市场因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当然,张先生并没有 否定市场的刺激作用.他认为"人口压力,环境变化,市场刺 激与农民反应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均既非单一的变量,也非单 向作用的因素,而是相互交叉并于其他不少因素相互作用, 并由此导致了江汉社会经济的形成与转化."笔者谈论了 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的关系,就是希望弄清他们在乡 村经济发展中担当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从而 更好地发展乡村经济.当然,商业,环境只是影响乡村经济 结构的其中两个因素,还要和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地方精 英等)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三原,泾阳商业的发展对其乡 村经济结构变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影响程度并不 深刻,而且具有区域性的特点.造成这种经济结构特点的原 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三原,泾阳两县的商业发展类型和地 理环境是其主要原因,并且商业对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要以 地理环境为基础,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作为一个商品集 散地,其转运加工的商品并不需要依靠其乡村的供给,所以 也就决定了对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并不深刻;再加上受地 理环境的制约,使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区域性的特 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使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时段 性的特征.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城市商业发展的类型对 202 其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它的商品依赖于其周 边乡村的供给时,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其乡村经结构也必 然会产生深刻变化,反之亦然.因此,要想促进乡村经济的 发展,必须根据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定 位城市的商业发展类型,从而更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 [2]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3]李之勤.清代陕西植棉业的发展[J].西北历史资料,1980(2). [4]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 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2. [5]陈学文.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M].台北:禾稻出版社,1991. [6]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6(4). [7]李瀛.三原县志[M].清康熙刻本. [8]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J].马理.溪田文集 [M].清刻本. [9]刘懋官.(宣统)泾阳县志[M].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10]陕西清理财政局编辑.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岁入部?厘金 [M].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11](康熙)泾阳县志[M].清康熙刻本. [12]刘绍艘.(乾隆)三原县志[M].清乾隆刻本. [13]宋伯鲁.(民国)续修陕西通志[M].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14]卢坤.(道光)秦疆治略[M].清道光间刻本. [15](宣统)甘肃清理财政说明书次编[M].民国铅印本. [16]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J].史学 月刊,2003(7). [17]郭声波.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J].中国历史地 理论丛,1990(1). [18]葛晨.(乾隆)泾阳县志[M].清乾隆四十三年复印本. [19]贺瑞麟.(光绪)三原县新志[M].民国补刊本. [20]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1]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巨镇乌青镇的经济结构[J].中国经济史 研究,1988(2). [22]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J].中国农史,1988( 2). [23]棉研所.棉花的灌溉与排水[A].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 [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499. [24]西北大学地理系《陕西农业地理》编写组.陕西农业地理[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2). [25]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89 [26]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 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 [27]张芳.中国古代的井灌[J].中国农史,1989(3) [28]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三原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117. [29]焦云龙.焦雨田先生遗集[M].清刻本. [30]张家炎.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 生态关系[C]黄宗智.中国农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l一37. [责任编辑:贺永泉]
本文档为【【doc】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27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