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

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

举报
开通vip

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 學習「閩南語讀經」之我見 梁烱輝著 1999.10.16 一、前言 「閩南語讀經班」的開辦,對現代人來說,是種異數,因為除了文化傳承的意義之外,一般是看不到有任何「路用」的地方。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閩南語讀經班」深具文化傳承的意義,所以,我們就更不能以有何「路用」的功利眼光來衡量此一事工。因此,參與「閩南語讀經班」的人士,唯一能獲得的是:「 我終於為自己的文化盡了傳承之力了。」也正因為任何人只要參與了,就能為自己的文化傳承盡一份棉薄之力,這就更顯現出「閩南語讀經班」的開辦,對現代人的迷...

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
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 學習「閩南語讀經」之我見 梁烱輝著 1999.10.16 一、前言 「閩南語讀經班」的開辦,對現代人來說,是種異數,因為除了文化傳承的意義之外,一般是看不到有任何「路用」的地方。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閩南語讀經班」深具文化傳承的意義,所以,我們就更不能以有何「路用」的功利眼光來衡量此一事工。因此,參與「閩南語讀經班」的人士,唯一能獲得的是:「 我終於為自己的文化盡了傳承之力了。」也正因為任何人只要參與了,就能為自己的文化傳承盡一份棉薄之力,這就更顯現出「閩南語讀經班」的開辦,對現代人的迷思提供了一個肯定自我,呈現自我的一條道路。 在全國各地鼓吹及開辦「閩南語讀經班」的這幾年來,看到了一般人因為不了解自己在參與「閩南語讀經班」的事工中應有那些觀念,以致多數人半途而廢,心中深感可惜。因此將一些拙見提出來,希望對所有有心參與的人有所幫助。 二、「閩南語」就是「河洛話」,是傳承中華文化漢文經典最妥切的語言。 「閩南語」是什麼語言,有人說是「福佬話」,也有人說是「貉獠話」,更有人因為不喜歡看到「閩」這個字的不雅,而不願意聽到「閩南語」一詞。其實不管用什麼名詞來稱呼「閩南語 」,都無法否定佔台灣近百分之八十人口的「閩南語族」,他們所說的「閩南語」,正是遠在一千五百年以前,甚至更早,即由躲避天災人禍的中原的漢民族從黃河、洛水一帶,輾轉帶到河南光州,再由河南光州帶到閩南,最後帶到台灣來的。在民族大遷徙的過程中,漢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這樣由創造它的原創作民族的子孫親自帶到河南光州、閩南、台灣等地,而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就是我們習稱的「閩南語」。所以,我寧願用前賢所稱「河洛話」來為習稱的「閩南語」正名,因為「河洛話」一詞,正可說明我們的先祖,為了為漢民族的子子孫孫尋找一塊「桃花源」,而離鄉背井,躲避戰禍,所經歷的千辛萬苦。 「河洛話」是這樣子來的,其價值也就非比尋常。因為逐鹿中原自古有之,在兩漢之後,北方遊牧民族數次大舉南侵,又長達數百年,史有明載。五十年間即有滄海桑田之歎,何況是四百年。因此中原民族數次大融合,造成文化、風俗、語言、習慣的改變是必然的現象。「切韻」的產生,即一千四百年前顏之推、蕭該、陸法言等人為統一當時的語言,記錄了當時的中原漢語以傳承兩漢經學而作的創舉。其意義正說明了漢民族自漢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即遷徙到河南光州而保存下來的「洛話河」,因此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語言的改變,而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音。 「切韻」的音韻已與兩漢古音有異,在五經文字與聲韻系統的對照分析中,歷代即有許多學者著書舉證,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唐玄宗時,因為學者不滿音切韻不太能符合當代語言的現象,乃小部分修改「切韻」音系,而為「唐韻」,可從切語用字及分韻看出端倪。到了宋代,也是當代語言因民族複雜的融合而生變,乃有「廣韻」的修訂。這些就時代所需而產生韻書的小部分修訂,正說明了中原的語言不僅已非兩漢時代的古音,實際上到了兩宋時代,因為舌上音與輕脣音已定型,使得當時的中原漢語根本成了新語言。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因定都於北平,而以「北平話」為官話,文人為迎合當權者的語言習慣,卻又苦於使用的漢字,很難以廣韻系統的漢語音系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達北平語音的習慣,因為兩種語言有基本上的差異。乃有周德清著「中原音韻」一書,將漢字的廣韻音系中的「入聲韻」全部改變原貌。我正在進行的語音對應的對比工作,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種改變入聲韻的方法,大致上是將漢語入聲韻的主要元音保留下來,另將短促收尾的短音特性改成長音,簡而言之,就是以主要元音拉長音來讀,一般人不必不費周章去作全面性的對應,只要從北平話與漢語方音略作對照讀讀看即可。周德清將入聲韻改造之後的音,參雜在其他「平上去」各部音韻之中,就成了民國初年的北平話,今日台灣所用「國語」的前身。 上述之旨,主要在陳述中原河洛一帶的語言,因各朝代民族大融合而變,唯有漢末以前即由河洛漢民族帶往南方的語言才能保有漢代語音的特質,而「河洛話」即是充滿了民族播遷悲情的語言,它富含兩漢語言的特質,這是學術界所公認的事實,無關於我們到底用什麼名稱來稱呼它。今日,學術殿堂之中,論及中文,必稱「北平話」,其實是有待商榷的。所謂中文,其實是漢民族累積五千年來的文史經典,而以兩漢所倡五經百家之學為主體,這就是漢學的內容;而學術上的研究,必以「文字」、「聲韻」、「訓詁」來窺其堂奧,這就是漢學的方法。「文字」當然是指漢字,「訓詁」當然是指漢文字義,難道說「聲韻」就必須用「北平話」這種人造的政治語言來作研究嗎,如果用富含漢語特質的「河洛話」不是更恰當嗎,台灣的學術界向稱傳承中華文化,因此對中文的研究是必然的,而使用「河洛話」來研究中文,其實只是回歸學術界的真理之舉,不足為奇。 今日,「閩南語讀經班」所讀的經典既是漢文經典,正是漢學的內容;理所當然,使用「閩南語」是不二之選,因為這正是研究漢學的正統方法,這是參與的人士所不可不知的。 三、學習閩南語讀經,必須從正音著手。 閩南語雖是閩南語族的母語,然而,因為百年以來失去了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的傳承,因此口耳之間成為閩南語傳承的唯一管道,而傳承者並未有過閩南語正音的訓練,審音、辨音能力無法建構完成,聲韻調因此日漸走樣,形成各地腔口。如果僅止於母語,彼此溝通,比手畫腳,含糊其語也不至於無法達意。如果是用來傳承漢文經典,卻無正音的能力,那就惹人笑話了,因為,聲韻之學正是傳承漢學經典的三隻腳之一呢,因此,過去「漢學仔,」注重十五音及韻母的背誦,是可想而知的。 昔日的「漢學仔」為了建構幼學者審音、辨音的能力,必須熟記十五音及四、五十個韻 母,而後再用傳統的反切法把兩個漢字切出第三個漢字音來,結果傳的人是正經八百,學的人可不一定盡得真傳,於是同一本韻書,演生出各地腔口是情有可原。就拿切韻系的韻書來說,北平人可切出北平音,廣東人可切出廣東音,客家人可切出客家音,閩南人可切出各式各樣的腔口,其中隱含的意義,可是各有其源。但畢竟北平話、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之間,實在是不通不通的啊,因此,一百多年前自西方傳來羅馬字併音法,將閩南語通用的文音、話音輯成字典,即成為現代閩南語的標準音。不過要學得羅馬併音法,仍須一翻工夫,可不是口耳相傳而已,雖然較科學,較實在,較簡單,卻也得一派嚴格的態度才學得起來的,因此,正音的過程是免不了的,沒有經過正音的過程,大概很難用閩南語讀經的啦, 四、用閩南語的音樂特質來學習讀經。 閩南語是種多聲調的語言,每一個漢字必定有一個配對的固定聲調,而每一個漢字又因為在語句中的用法及其位置,而有不同的聲調變化。這種聲調變化是存在於口耳之間,是說話的人活用其心思而形成的,並不記錄白紙黑字上。學習讀經的人士,必須明辨這種看著書上的固定聲調,然後靈活運用及回應其口耳間的變調。由於昔日的教學可資運用的教材十分缺乏,必須有老師在身邊隨時糾正才得真傳,因此,變調的處理,成為閩南語教學最大的難處。現代的教學,教材取得容易,有聲書的示範又解決了學習過程指導的困擾,但是一般教授閩南語的教師,仍然少有人願意去接觸變調法的難題。口頭母語的活動,或許較易操作這種口耳間變調的現象,若論經典上精簡的文詞,如何化為口耳間優美的韻律,可能難度是千百倍以上。因此,若無教師導讀,或利用有聲書的示範,一般人想使用閩南語來誦讀漢文經典,應該是十分困難的。 常年的研究發現,為了經典的內容記得牢靠,又能正確誦讀出來,閩南語的音樂特質是個不二法門。本人在1992年出版的「閩南語唐詩三百首語調譜」即「閩南語經典音樂誦讀法」之肇基,1995年出版的「閩南語唐詩三百首語曲吟唱」:近體詩部分:、「三字經經譜」,1997年出版的「閩南語經典誦讀」唐詩古體詩及詩經吟唱部分、「千字文經譜」等,即「閩南語經典音樂誦讀法」之實踐。透過「閩南語經典音樂誦讀法」之訓練,任何學習者可利用既有的樂器來幫助經典的誦讀,不但學習的速度加速,而且真正讓學者體認到詩樂合一的境界,情感與詩意同化,與古人遊的真切,是學成者唯一不可言喻的讀經之樂。 五、閩南語讀經的成就有賴於環境教學法。 不會說閩南語是現代閩南語族的特性,這種特性實在不是閩南語族就地生根發展,台灣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子孫不屑於與上一代說母語,祖父母無力於透過母語指導下一代人生哲理,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中斷,文化淪喪之悲,莫此為甚。其根本的原因即在於閩南語族的家庭,早已失去了閩南母語的傳承。今日的家庭環境、社區環境,能聽到閩南語的交談成 為習慣的,幾乎沒有了。五歲以下的兒童,其父母與之交談所用語言幾乎都是北平話,如此以往,五十年後,閩南語勢必從台灣社會中消失。因此,為了閩南母語不致失傳,民族文化傳統「漢學仔」不致滅絕,「閩南語讀經」成了不二法門。 為使閩南語讀經產生效果,並活用於生活上,以「閩南語讀經」的有聲錄音帶或 CD在家中長時間播放,讓家中成員無論大小,皆能隨時聽到。如此,在有意無意間,閩南母語的讀經內容,即成為潛在意識或意識上語言的習慣,經數日的醞釀之後,任何人都能在口舌間表現出來。此一現象在二、三歲的幼兒身上,可說是百試不爽。對十二歲以下兒童的學習成就做比較,很容易在六個月後看出一個現象:年齡越小,記憶讀經的內容成就越高,閩南語發音越標準。曾經在讀經班中,年齡最小的是二歲半,經過九個月的親子讀經教育,已能用閩南語吟唱唐詩五言、七言絕句六十幾首,三字經吟唱一千二百四十二字全文。當然,現學現賣,對任何學習「閩南語讀經」的人都是苛求,唯有使用「環境教學法」在一段時間的蘊釀之後,學習成果必能顯現出來。 六、閩南語讀經的功效 其實「閩南語讀經」並不如上述所說完全「無路用」,對於閩南語族而言,這是拉近祖孫三代的距離,增強家庭倫理觀念,家人情感永續不變的不二法門。孫子會用閩南語讀經,對老一輩有過漢學仔經驗的人士而言,是最溫馨不過的感覺,不但有文化傳承之感,而且有子孫用母語與長輩交通,這種安定感只有老人家才能深刻感受。挾在中間的父母親,面對上一代也有個交代,不致有「子女怎麼教的」,竟是教出個「外省子」之責。一個家族在閩南母語的讀經環境中,倫理道德與彼此的親情因此建立,而且牢不可破,這是家庭安定,社會祥和的基礎,價值不是用金錢能衡量出來的。 今日,台灣的社會在歷經數十年的偏向發展,閩南母語幾乎失傳,個人對生命的價值等同於物價,家庭倫理在追求金錢的遊戲中幾乎淪喪殆盡。在經濟極端發展的今日社會中,青少年犯罪的年齡降低得可怕,青少年犯罪的手法凶殘令人髮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是為了好玩,殺人、姦淫、偷盜、擄掠、只在逞一時之快;推究其家庭背景的生活環境,多是缺乏父母教養的環境。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哪,何忍其淪喪於無知之中啊,國家內政的良否,表現在青少年犯罪猖狂的環境中,其傷害有多大啊,相對比較之下,閩南語讀經的價值不但不薄,其「路用」可供人一生一世受用不盡呢, 不僅於此,熟讀唐詩三百首者,其情真而切,熟讀論語、三字經者,其言理而實。用之於求學,無論作文、數學,其助長思緒之組織、觀察能力之細密、數理思考演繹之訓練,皆在國小五年級以上表現無遺。五十年來,台灣漢民族的兒女在現代美式教育之下,對肉體的慾望多無法控制,無法滿足其需索的父母,成為兒童眼中最不愛他的人,父母子女不睦之情,成為日後青少年犯罪的肇基。五十年後的今日,社會出現了多少令人髮指的刑案,引發了學術界熱切的討論。然而,一陣口水戰後,不安的現狀依然存在,如何改進乏人問津,完全無視於讀經運動對培養兒童人格的建設性的貢獻。在讀經的環境下成長的兒童,他們知道「君子求諸己」的道理,他們知道如何分辨是非對錯,更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並且以 他的影響力,去約束他所交往的朋友。他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會去交有助於身心成長的好朋友,遠離引誘他的邪魔、惡鬼。這些讀經班學生的表現,是最讓人津津樂道的。 七、參加「閩南語讀經」,請一家人一起來親子讀經。 「親子讀經」是一家人培養家庭共識的最佳途逕,二代、三代之間,經過親子讀經之後,一家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共同遵循的道理,共同的想法,因此也形成了一家人彼此的了解,成為人生道上互信、互諒,互相扶持的基礎。有時父母子女在家無論在做什麼,從心中突然浮現一首唐詩,正吟出來時,不知那個角落,也正有同樣的聲音傳來,這種情形是親子讀經的經驗談。子女在這種親子讀經的環境中長大,一生的道路是那麼長,那麼遠,但是唯一讓他回味無窮,倍感溫馨的,就是這段親子讀經的親情了。當別人因為父母親為了多賺一萬元,而冷清寂寞的獨自在家看電視、打電動時,自己卻能擁抱在父母親的臂彎中,聽著唐詩吟唱,論語的說理,那種內心的感動,是隨著年齡與日具增的。「你有什麼值得子女數念你的呢,」相信為人父母的多十分在意此一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只是這個答案可能是在子女年老之後才找得到了。 八、參加「閩南語讀經」,請保持良好的學習氣氛,並持之以恒。 人的一生如何,大致在三歲的時候便看得到一個大概了,因此三歲定終身,實不無道理。母親的美好樣相,也是在此一襁褓時期傳予子女的。而一家人讀經事關人的一生,因為只有讀書才能使人精益求精,也只有書中的道理,才能使人日新又新。父母親有一個明智的抉擇,每天半小時,帶著寶貝子女一起讀經,正好從中給予子女一個美好的讀書的榜樣。如果頭興興,尾冷冷,讀幾天就中斷了,豈不虎頭蛇尾,教了子女成不了事。多數的家長多藉口小孩沒興趣,所以就不玩了。其實這是家長貧憚、未能持之以恒的藉口。子女小,正需要家長用良好的態度、溫馨的語氣,製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緒來引導子女學習。如果家長動不動就大聲,教導子女學習總是粗聲粗氣的,子女幼小的心靈早被嚇呆了,如何敞開心靈學習。家長不反省教養的態度,反而怪子女學不好,這種環境如何培養出興趣呢,每次學習總要這麼不愉快,也難怪子女沒興趣,家長懶得帶了。 兒童的學習是十分奇妙的,當他們的眼睛睜開時,就像攝影機一般,眼前的聲光景象,都照單全收。當他們眼睛閤上時,他們就像錄音機,外界一切聲響都直接促成他們的學習。換言之,他們學習的途逕就是「聲音」、「景象」,使用到的器官就是「眼睛」、「耳朵」。一段時間之後,他就在言行舉止間,表現出那些所見所聞;這是兒童的本能,這種現象在十二歲以下,是越小越明顯。經過讀經班的實際驗證,兒童的學習是不由分說的,不管他懂不懂,他都學,一段時間醞釀之後,他就能表現一個成果給你看。而學習的內容幾乎都是人文的內容,他學習的方式就是模仿與記憶。很特殊的是,你如果要他現學現賣,馬上要他交代一個成果的話,他立刻會表現出害怕的樣子;如果因為他表現出來,得不到贊許的話,他甚至會 排拒學習。基於兒童的此一特性,學習的內容必須在環境中反覆出現,而且持之以恒,並且在他有意無意間表現出成果時,要適時的給予贊許。千萬不可因為他未能及時表現成果,或表現的不合乎家長的期許而給予斥責,因為一但對某一項學習伴隨著很不愉快的經驗時,該項學習能力立刻退縮,不但在心理上形成逃避的障礙,日後無法作該項事物的學習,並且還可能會累及其他事物的學習成效。 基於上述,父母親在帶領子女讀經時,以創造良好學習氣氛的環境為子女培養讀經興趣的必要條件。而良好學習氣氛的環境為:以錄音機長時間製造教學環境:刺激:,鼓勵子女跟著學習:反應:,子女學得不管好壞多少,一段時間過後,即給予抱抱、親親、贊許、獎賞:強化:;久而久之,子女隨年齡增長,從所學習的內容中得到某種能力,因此一能力能解決某些別人的,或是自己的問題,成就感伴隨而生,其興趣即因此而持續,此乃自發而得之興趣,可持續一生而不中斷,最為可貴。因此,家長在帶領子女親子讀經時,必須謹守此一激發學習興趣之要領,讀經的活動必能持之以恒。 九、結語 學習「閩南語讀經」,是文化傳承的具體表現,可說是種最簡單的文化參與的行動。其他技藝性的文化傳承,或許具有高難度的技巧,而技巧的研習因人而異,無法適合每個人。用閩南母語來讀經則不然,說閩南母語本來就是每個閩南語族應有的基本語言能力,家庭文化才能藉著閩南語,由上一代在哺育下一代的生活中,直接而自然的完成傳承的行為。而此一傳承,則隨時表現在言行舉止的智慧當中,終其一生,受用不盡。 學習「閩南語讀經」,更是每個閩南語族在成人之後,選擇宗教信仰的基本養成教育。閩南語經典不是別的,正是三字經、千字文、唐詩、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左氏傳等等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不少是專研儒家思想必修的經典。其中的話語,蘊涵了極豐富的人生哲理,從小背誦這些經典,在人生成長、發展、守成、養老的過程中,成為其智慧的指引。而一旦有所抉擇皈依,即信守終身,無怨無悔。 在此,有個誤解普遍存在於現代人的觀念之中,有必要說個清楚。一般人總以為儒家經 典造就出來的思想是不民主的、專制的、迫害人性的,是皇帝的走狗,為虎作倀的,因此要反儒家思想,連帶地反經典教育。其實正好相反,儒家思想是個專門培養具有大公無私的、民權的、合理性的、監察專制政體的、不畏強權、只好真理的傑出人才的思想體系:有關理論請有志者深入深究:,而這些經典是最重要的養成課程。 二千年來,儒家經典成為全體人民基礎教育的主體,存在於養成教育的底層,在人才培育達到某一程度之後,同時存在的其他思想體系,在特定的個人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受到已有基礎教育的人的選擇與研究,進而造就了各種學問的專家學者。這種情形就造成儒家經典的內含成為教育底層之內含,個人成長後所追求的各家學問成了教育表層的內含,二者是不可混同的。就如同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讀過小學、中學,其他人也讀過小學、中學,二 者成年後成就的差異並不在於基礎教育的小學、中學的養成課程內容,是同樣的道理的。 因此,有些人有了儒家經典教育的根柢,成年後仍一生專研儒家思想,有些人有了經典教育的根柢,長大後卻跑去專研其他如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同樣都是經典教育的根底,而有不同的發展,怎能就把成年後研究法家的權術勢這種為虎作倀的專門學問說成是儒家呢,畢竟儒家與法家是完全不同的學術領域啊,現代人大部份未讀過儒家經典,成了文化盲人:不識字謂之文盲,不識民族文化當然謂是文化盲人:,看不清楚事實的真象,道聽塗說,只因儒家經典是所有教育的底層,就一徑以儒家概括中華文化中所有的學術派別,於是所有的不合理就在不明不白之中,全歸之於儒家,進而否定了經典教育的可貴。這是缺乏經典教育造成錯誤的認知,進而回過頭來滅絕了中華文化經典智慧的傳承,這實在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悲哀。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事,就佛教界而言,學習「閩南語讀經」實在是培養誦讀佛經的語言基礎課程。因為歷史明載,在唐朝時有一位高僧法號「玄奘」,於貞觀三年至十九年前往印度那爛寺鑽研佛經,回國時帶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經,並由唐太宗欽命於弘福寺翻譯這些經典,至高宗時共譯得七十五部,總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經,這些經典正是今日佛教界朝夕誦讀的佛經。當時用來翻譯佛經的語言,正是唐朝初年「切韻」系統的中原漢語,而閩南語族所用的「河洛話文音」正是此期中原漢族的「母語」。同一時期稍後的中原漢語:唐韻系統:,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經由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用片假名記音傳到日本,而延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吟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語漢音誦讀佛經、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原因在此。因此,藉著「閩南語讀經」的語言訓練所習得的閩南語讀書音,正足以闡明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北平話無法了解的意旨,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佛教界的得道高僧常常感歎,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了。 在了解上述學習「閩南語讀經」的幾個觀念之後,從家庭作起,從幼兒襁褓中教起,讓十二歲以下的兒童在記憶力、模仿力絕佳的時段,以他們的心智本能在父母親親手設計的讀 經環境中自然地學習,讓他們的心智在發展過程中沒有空白,而是充充實實,高高興興,有父母親的陪伴,來得到民族語言智慧的教育,這是每個閩南語族的家庭所應傳承的家風。相信有了這樣子家庭文化的傳承,我們的社會必能充分表現出五千年文化傳承的氣習??溫柔敦厚。誰說台灣出去的人民,在國際中的表現,是個「無雅氣」的粗魯人呢,
本文档为【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26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