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举报
开通vip

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的马借给别人骑用,现在没有这样的事了。”那么,孔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呢,这几句话又有什么联系呢,孔子想要借着这几句话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这几种解释的基本意思。 引子 1(衍文之说 大凡经典,总有它的真实性、权威性、严肃性,是不可以随意解释的,在第一和第二种观点中,解释的重点是“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杨树达在这一点上,尤以《圣经》为最。《圣经》本身把强解《圣经...

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的马借给别人骑用,现在没有这样的事了。”那么,孔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 呢,这几句话又有什么联系呢,孔子想要借着这几句话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这几种解释的基本意思。 引子 1(衍文之说 大凡经典,总有它的真实性、权威性、严肃性,是不可以随意解释的,在第一和第二种观点中,解释的重点是“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杨树达在这一点上,尤以《圣经》为最。《圣经》本身把强解《圣经》看作是亵渎先生在其《论语疏证》中,引用了《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艺文志》和许慎《说文解字.叙》神(结22:26),把这样做的人看为是亵渎圣所、虚浮诡诈的人(番 3:4),中的文字对这句话加以解释: 并警告说:“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汉书.艺文志》曰: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后 3:16),这话说得非常重。中国传统的经典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一般不会有如此严厉的警戒,也就有了托古改制、六经注我的说法。但是,盖伤其浸不正也。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许慎《说文解字.叙》曰: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 ?今亡矣夫~’”胡氏注曰:“此章义疑,不可强解。”如此强调,在中国古代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的典籍中还不多见。正好《圣经》当中也有一段类似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就是耶稣骑《后汉书.徐防传》曰:防上疏曰:孔子曰‘吾少时犹及见古史官之阙 ?驴进圣城耶路撒冷。我们把这两段经文联系起来,通过这种奇特的以经解文’~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阙也。? 经,或许能解开这段公案。 意思是,孔子说:“我曾经看到过史书上有空缺的文字”但这样一来,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与“有马者,借人乘之”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很难解一、有马者,借人乘之 释,杨树达也没有解释“有马者,借人乘之”这七个字的含义。包威的《论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对于这语章句》和黄侃的《义疏》也都把他们看成两件不相干的事情,直接按字段文字,大致有三种解释:(1)孔子说:“我曾经看到过史书上有空缺的文面意思予以解释。宋代叶梦得更是根据《汉书.艺文志》中的引文,“故孔字;有马的人把马借给别人骑用;现在没有这样的事了。”其中,“吾犹及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怀疑“有马者,借人乘之”这七 ?史之阙文也”与“有马者,借人乘之” 这两句话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个字是衍文。杨树达引用的《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中引文都“有马者,借人乘之”这七个字是衍文。(2)孔子说:“我曾经看到过史书没有这七个字,他也完全没有理会这七个字,看来也是视之为衍文了。这上有空缺的文字;有马的人藉别人来调教驯马;现在没有这样的事了。” “吾样一来,翻译起来就没有困难了,孔子说:“我曾经看到过史书上有空缺的犹及史之阙文也”与“有马者,借人乘之” 这两句话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文字,现在没有这样的事了。” 意思是古人治学认真严谨,不知为不知,(3)孔子说:“我曾经看到过古代一些佚失的文献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有马的人把自己 ? 参见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页。 ??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43页。 转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页。 1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以阙文以待识者,而到了孔子的时代,世风衰微,史官都按自己理解的意练有素,安全合用,听人的驾驭。“书”也是有一定之法,不可随意书写,思书写,没有了是非对错,使邪僻智巧之说横行于世,使天下学者疑惑糊改变正文。在六艺中,“书”与“驭”都有一定的规矩方圆,不应当自以为涂,所以孔子发出如此感叹。 是,随一己之私意行事,这就是“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与“有马者,借人 这样的做法也许比较符合孔子所提倡的“春秋之义,以信传信,以疑乘之”这两句话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说:“夫子时,六艺之学将废,故俗多 ?传疑”的治史精神,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像胡氏 “此章义疑,穿凿,不免自以为是也。”孔子便是为此而感伤。钱穆和钱逊等先生的解释 ?不可强解” 一样,以诚实的态度继续保留下一个疑问而已。 也于此相近,只是结论略有不同。 2(借人乘习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所面临的困难是,一定要把“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第二种观点在赞同第一种观点把“吾犹及史之阙文也”翻译为“我曾与“有马者,借人乘之”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刘宝楠对“有马者,借人乘经看到过史书上有空缺的文字”的基础上,试图把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 之”训诂和解释有些牵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要驯马师来训练调教,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 这样的事今天还有,想必孔子的时代也还存在,是不能说“今亡矣夫”的。 ‚包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至于说到“史之阙文”,后代学者在做学问时也并不是随一己私意而任意发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书多穿挥,胡氏曰:“此章义疑,不可强解”,便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也就在 “我凿。? 曾经看到过史书上有空缺的文字”的意义上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 并进一步引用宋翔凤《论语发微》中的观点,把“书”与“驭”通过矣夫~”。此外,以“车同轨”、“书同文”来说明“书”与“驭”的规矩方圆,六艺联系在了一起。首先引用《周礼》中的记载,介绍了史官的要求与职是用秦汉之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来解释春秋初期孔子所向往的社会秩序,也责,说明史官必须要懂得文字的学问,还要认识各种字体,抄写书稿必须不尽合理。 工整正确。其次,引用《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说明孔子感叹世钱穆先生对这种解释也并不十分肯定,所以,他的白话文翻译“有马风衰微,史官按自己理解的意思书写,使得巧说邪辞流行,疑惑天下学者,的人借人乘用”与其对“有马者,借人乘之”解释——“一说:如子路车并引用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予以自证。再次,马与朋友共。一说:马不调良,借人服习之。”——并不一致。钱逊先生则把“书”与“驭”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阐明了“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与翻译为,孔子说:“我还见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 ?“有马者,借人乘之”这两句话的联系: 靠别人来训练,现在都没有了。”其中也看不出什么联系来。 五驭之目为鸣和銮~逐水屈~过君表~舞交衢~逐禽佐。乘之者~习3(借人骑用 此者也~有一定之法~非可人用其私~故车能同轨。六书之目为指示~象? 参见《诸子集成》(第一卷),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325页,。 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阙文者~所不知者也。有一定之法~非可? 参见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15页。和钱逊:《论诡更正文~故书能同文。 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251页。 ? 参见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15页。和钱逊:《论说明把自己的马借给别人调教训练,是为了把马调教得中规中矩,训 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251页。 2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南怀瑾、李泽厚等先生持第三种观点,在第三种观点解释的重心在“有意思主要是说~这一点残缺的文字~他还看到了~但当时一般人对上古时 ?马者,借人乘之”。李泽厚的翻译是,“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古史的佚失文代的研究~资料就不够了。如此而已。? 献。有马的人借给别人骑,今天没有了吧,~’”不过,他还是不很确定,但这样的解释,前后两句话的联系也并不密切,而“有马者,借人乘所以附记:“原文已有错漏,解说甚多,都不通顺。其实不必妄解,此处按之”这句话就更显得没有意义,不仅毫无奇特之处,而且也不能说“今亡 ?字面译出而已,并无意义。”这种观点与前面观点的重要区别是把第一句矣夫~”。 话翻译成了“我还能看到古史的佚失文献”,把“有马的人借给别人骑”看综上所述,我们对于这段话仍然不能做出一个让人满意地解释,也许作是古史的佚失文献中的记载,这样就很好地把前后两句话联系在了一起,朱熹的解释虽然笼统而模糊,仍不失为一个较为稳妥地解释:“杨氏曰:‘史使整段话有了连贯的意思。不过,他可能认为把马的人借给别人骑这件事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矣夫,悼时之益偷也。’愚谓此 ?或者没有什么意思,或者没有什么史料佐证其确切的含义,所以整段话仍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孔子是通过“史阙文、然是没有意义的。这也许是后代学者难以做出判断,无法给与解释的原因马借人”这两件事,感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至于其中确切的含义,我吧。 们不得不再次回到讨论的起点,胡氏曰:“此章义疑,不可强解。” 相比之下,南怀瑾《论语别裁》的翻译或许能自圆其说,但是主观演二、耶稣骑驴入圣城 绎的成分也就更大一些。 ‚这是孔子对于时代文化在演变中的一个感叹。他当时研究中国上古 《圣经》四福音书中,都记载了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我们文化~就说恐怕以后研究更困难了~史料都丧失了。他还很幸运看到古代以《路加福音》中的记载为例加以说明。 历史残缺的资料。举一例说~古代有马的人~借给别人骑~现代对于这一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点资料都很难找到了。所以今后对于上古史~无法研究。因此孔子当时把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中国的历史~暂时斩断了~整理《书经》时便从唐尧开始~事实上尧以前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还有史实的…… 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 孔子删历史~从唐尧作断代的开始~是因有资料可查的~所以才从尧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作开始~可是后人对于这一部分资料还怀疑不信。现在这几十年来~我们学什么,?他们说:‚主要用它。?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说上犯一个‘疑古’的毛病~把自己文化都破坏了……讲到这一段~孔子面~扶着耶稣骑上。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正说从残缺的史料中‘有马者~借人乘之。’可见古代社会~彼此之间的互助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 神~精神非常好。换句话说~自己有车子~邻居要用~尽管去用~这是说以前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社会的厚道。这是孔子随便举例~不是说以后的人就没有这种厚道了~这 ?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35-736页。 ??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43页。 3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3 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 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路19:28-40~这种推测引出的问题是,既然耶稣已经安排好了,或者说早已知道要相关的经文在太21:1-11~可11:1-11~约12:12-19, 借用的是谁的驴驹,何必不直接告诉那两个门徒去哪家去牵驴驹,反而要 这些经文的重点并不在于耶稣的借驴骑驴,而是在于耶稣荣耀地进入故弄玄虚,先发预言,再说记号,还要接受驴驹主人的盘问,这就有些不圣城耶路撒冷,基督教的棕枝主日就是为纪念这一事件而设立的。关于这合情理了。并且,如果是耶稣的朋友或者门徒,他们自然会认识经常跟随一事件的几段经文的意义,各家的解释也基本一致,这一事件说明了(1)耶稣的门徒,就不会有上述的对话了。从那几段对话来看,这显然是一场耶稣是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将给犹太人带来新的国度;(2)耶稣应验了陌生人之间的对话。此外,四部福音书中都没有对驴的主人做更多地描述,先知的预言、是神所应许的救主弥赛亚;(3)耶稣有超然的能力和权柄,很可能使徒们自始至终都不认识他。所以,司提反?欧福德说:“若说耶稣预 14先向驴驹主人借用,只会产生更多的难题。” 能预知未来的事,也能掌管事态的发展;(4)耶稣是温柔和平的君王,他 配得一切的荣耀。因此作为对这些经文的概括,好几个版本的《圣经》中2(驴的主人听说过耶稣 的小标题都是耶稣“凯旋进城”、“荣进耶京”、“光荣进入耶路撒冷”。 司提反?欧福德认为,许多释经家都指出“主要用它”(可11:3)是一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研究一下为什么驴的主人会把句暗语,然而这事件唯一的解释是耶稣预先知道这头驴驹已经预备好了(比这驴驹借给别人骑用,就会发现各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较可14:13;太17:27;约1:48)。无疑,耶稣在这一地区十分著名,尽管各种解释不尽相同,但都不会影响对这几段经文的精意的理解。 我们或许可以假设,当主人知道谁需要这驴驹时候,他很乐意让门徒将驴 1(驴的主人认识耶稣 驹领走。并且,这件事也显示了耶稣全知与全权,因为,它已经在那里预 15马唐纳推测说,也许驴的主人认识耶稣,从前也曾帮过耶稣,当门徒备好了。《圣经(灵修版)》也赞同这样的说法,认为那时的耶稣已经广 ?向他说明是主耶稣需要驴用时,驴的主人把驴驹借给他们。斯威福特则认为人知,每个来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人都听到过他的名,而且在相当一为耶稣可能与驴驹的主人先有约定,或者那主人也可能就是耶稣的一个隐段时间里都欢迎他。所以,门徒只需说一声“主要用它”,小驴驹的主人便 1116名的门徒。马有藻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耶稣打发两门徒(可能是彼得高兴地把它交给门徒了。还有一种解释是,当门徒向那主人解释了他们的 17与约翰,参路 22:8)在村内找着早已安排的一头驴与其幼驹,然后把它牵来使命后,驴的主人很愉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12 供主耶稣骑用。J.麦柯尼柯则认为驴的主人一定是主的一个不知名的朋友。13 参见《圣经新释(卷三)》,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第114页。 14 司提反?欧福德:《释经讲道大纲.第四集.38讲章大纲》,转引自万知国际有限公司出 版的《曙光.马拉松版》。 ? 马唐纳:《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21-25章注释》。转引自万知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曙15 参见司提反?欧福德:《释经讲道大纲.第四集.38讲章大纲》,转引自万知国际有限公光.马拉松版》。 司出版的《曙光.马拉松版》。 1116 参见《圣经新释(卷三)》,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第78页。 《圣经.新约全书(灵修版)》,国际圣经协会1996年版,第247页。 1217 马有藻:《天国的福音.马太福音诠释》,中信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马唐纳:《新约圣经注释.路加福音16-20章注释》。转引自万知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 4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9 如果是那样的话,驴的主人就不会只是把驴借给他们而已,而是要牵正主人,或者,干脆扩大为全宇宙的主宰,如被称为“解经王子”的坎伯.着驴与他们一同去迎接耶稣,在橄榄山上与众人一同高喊:“和散那归于大摩根解释说: 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我们看见他的行动带有无上的权柄。曾有不少的著述~论到耶稣所说 并且,这种说法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不相符合。几处经文都的~‚若有人对你们说甚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非常明确而简接地说“主要用它”,而不是“主耶稣要用它”,当时的人们有一些人将主的那些话~解释为专指当时耶稣和他的门徒之间的关系。其并不会把“主”等同于“主耶稣”,因为把“主”完全理解为是“主耶稣”实若说他用那些话来指明他是全宇宙的主宰~万有都属他~要更符合当时是基督教形成发展之后的事情。 的事实。马太所加的说明~使我们更有理由作这样的结论。‚主要用它?? “主”的新约希腊文(GK2962),意思是主、主人、主宰,翻译为主?不单指打发人去把驴驹牵来~还有以后所发生的-一件事。马太说~‚这578次,主啊77次,主人45次,先生8次,神2次,主上1次,大人1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 20次。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希腊文所表达的希伯来文有多重的字义,如你里~是温柔的~又骑著驴~就是骑著驴驹子。’? (HB113)最高统治者、主人、主、拥有者,翻译为主215次、主人103 这样的解释是符合《圣经》的根本精神的,但是,《圣经》神学既强调次、师傅3次、差他的人1次;(HB136)主、耶和华,翻译为主419次、上帝的主权,也不忽视人的自由,如此的解释说明了耶稣的主权的超越性,主啊5次、耶和华1次;(HB7706)大能者、全能者,翻译为全能者41次、但并未说明驴的主人把自己的驴驹借给两个陌生人的人方面的原因。或许全能的6次、全能1次;(HB7981)有权势、统治,翻译为掌管2次、位天使曾向他显现,如同向马利亚或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显现一样;或 18列2次、派1次、抓住1次、力1次;(HB4756)主人,翻译为主4次。许神曾在梦中给他发出指示,如同曾指示约瑟或东方三博士一样,这些我因此,当驴的主人听到门徒说“主要用它”时,并不会认定是“主耶稣要们都不得而知,不可妄加揣测。 用它”,他可能会以为是这两个陌生人的主、主人、先生、师傅要用这头驴4(驯马与驯驴趣谈 驹,于是就任凭他们牵走了。 非常有趣的是,与把“有马者,借人乘之”这句话解释为“有马的人, 所以,这段经文的奇妙之处还在于,驴的主人是要把自己的驴驹借给自己不会调教,藉别人来驯马”相关,有的解经家也谈到了耶稣对驴的驯两个陌生的人。但是,驴的主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驴驹借给两个陌生的人服。司提反.欧福德认为,耶稣骑的是一头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这本身呢, 就是一个奇迹。因为驯服一只驴驹大约需要约八个星期的时间,另外可能 3(耶稣是驴的真正主人 还需要八个多星期的训练,才能使这驴驹适应人群。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还有的解经家给予了更为大胆的解释,把“主”解释为那头驴驹的真沿途有棕榈树枝挥舞着,有孩子唱着歌,有男女在叫嚷着,在嘈杂混乱的 情况下,耶稣尊贵地坐着这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城,说明他真是创造之主, 19《曙光.马拉松版》。 参见《圣经新释(卷三)》,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第78页。 1820 参见《圣经.原文字典》,浸宣出版社1996年版。 坎伯.摩根:《摩根解经丛卷:马太福音21:1-17》,转引自www.blhzj.com。 5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他能完全地驾驭它、控制它。 要解释驴的主人把驴驹借给陌生人骑用的原因,我们需要结合犹太人 司提反.欧福德还进一步举例说明: 的文化传统加以阐述。《旧约全书》中记载,上帝藉着摩西把律法传给了犹 汤瑞斯,Tom Rees,说~一个骑师参与英国圣公会的棕枝主日崇拜~太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十诫”,在“十诫”中就有与驴相关的命令:他正为着生命中没法驾驭的罪而深痛欲绝。当他听到耶稣胜利地进入耶路“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撒冷时~他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坐在那里~惊奇地想着驴驹是如何被的。”(出 20:17)与驴相关的律法还有很多,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关联的指挥及骑上的呢,主耶稣基督是如何骑在没受过训练的小驴驹上~可以安有: 然地在喧嚷的闹市中经过呢,他回想自己训练驴驹和马所需的时间~又想‚若遇见你仇敌的牛、或驴、失迷了路~总要牵回来交给他。?,出 23:4, 到自己的情况~若耶稣基督可以安静并快速地控制那驴驹~耶稣肯定亦能‚若看见恨你人的驴压卧在重驮之下~不可走开~务要和驴主一同抬主宰他的生命。他就坐在那圣公会教堂的后面~归信基督了。 开,重驮,。?,出 23:5, 并引申出了如下的教训: ‚你的弟兄无论失落什么~或是驴~或是衣服~你若遇见~都要这样 只有耶稣基督能将人的所有心意夺回~使人顺服基督,林后十5,。只行~不可佯为不见。?,申 22:3, 有他能掌管年青人充沛的精力~运用到神更高的旨意上,也只有他能控制‚你若看见弟兄的牛或驴跌倒在路上~不可佯为不见~总要帮助他拉人的心思、意念及身体。看啊:君王的尊荣~现在就降服在君王的掌权下起来。?,申 22:4, 21吧: ‚若他所偷的~或牛、或驴、或羊~仍在他手下存活~他就要加倍赔 这段文字尽管与我们要讨论的主题——驴的主人为什么会把这驴驹借还。?,出 22:4, 给陌生人骑用——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既与“有马者,借人乘之”的一‚两个人的案件~无论是为什么过犯~或是为牛、为驴、为羊、为衣个解释相关,也发掘了这段圣经的精意,还引申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教训,裳~或是为什么失掉之物~有一人说:‘这是我的~’两造就要将案件禀告很有意思。 审判官~审判官定谁有罪~谁就要加倍赔还。?,出 22:9, 在这样的信仰和律法体系的保护之下,人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牲畜,三、结论 而且也对他人的牲畜负有一定的责任。按着律法,甚至是仇敌的牲畜,当 1(借马与骑驴合解 它走迷失者处于险境时,都不能视而不见,反倒要把它领回或解救出来, 经过大量的考证,我们对于“有马者,借人乘之”和“驴的主人把驴交给驴主。如果偷了别人的牲畜,一经查出,就要加倍赔偿。这样,在古驹借给陌生人骑用的原因”的解释并不满意。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代以色列国,人们的牲畜就能得到较为广泛的保护。驴的主人就可以把自看,是不是能给我们一点启发呢, 己的驴借给陌生人骑用,而不必过分担心别人骑跑了。 《旧约全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当扫罗家的几头驴跑丢了之后,扫 21 参见司提反.欧福德:《释经讲道大纲.第一集.15讲章大纲》,转引自万知国际有限公罗带着仆人四处寻找,走了三四天的路程。后来,驴是找到了,但不是他司出版的《曙光.马拉松版》。 6 借马之圣与骑驴之君,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们找到的,很有可能是别人找到给他们送回去的。(参撒上9-10)从这件事备行各样的善事。 我们可以作出推测,在扫罗那个时代中,驴的主人是可能把自己的驴借给然而,可以说我们本文中主要探讨的并不是《论语》和《圣经》中那有需要的陌生人骑用的。这可能正是孔子所向往的三代之上,民风淳朴,几段经文的精意,对于其中的精意,中国古代的圣贤和西方历代的圣徒和“直道而行”的气象风貌。 神学家们早已为我们树立了身体力行的典范,和汗牛充栋、精湛细密的解 因此,笔者大胆地猜测,“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说。笔者只是在围绕其中的精意,对有争议的经文作了一点解释。但是,亡矣夫~”的意思是,我曾看到过上古史书中佚失脱落的文献记载,那时候如果我们把这几段经文联系起来进行解释,把“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的人非常淳朴厚道,彼此诚信以对,有马的人可以把自己的马借给不认识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与“耶稣骑驴荣耀地进入圣城耶路撒冷”的人骑用,而不必担心他把马骑跑了,现在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了。这样联系起来的话,也许对这几段经文的精意会有新的发现和更深的认识,或的事,孔子以后的中国确实再也没有了,所以后来的学者不明白其中的奥许孔子对那已经逝去的美好时代的感叹与耶稣作为神所应许的救世主,骑妙,这正是孔子感叹的真正原因啊。 着驴的和平的君王,荣耀地进入圣城耶路撒冷之间有某种深刻的联系。 从这样的对比中,我们也许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信仰和律法的力量要 超过道德良心的力量,或者说,道德良心是需要信仰和律法支持和保障的。内容摘要: 尽管同处乱世——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和罗马人的铁蹄统治之下,但孔子“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论所感叹的已经不复存在的“有马者,借人乘之”社会道德风俗,却在耶稣语》中较有争议的一段话,众说纷纭,没有甚解,以至于胡氏注曰:“此世代的犹太地依然存在。 章义疑,不可强解。”笔者对一些相关注解进行了评述,并且对《新约》中 2(精意与字句之辨 耶稣基督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故事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通过引用《旧约》 经过大量繁琐的考证,我们对两部经典中的一个非常微小的问题,勉中的相关律法和事例,论述当时的犹太地还保持的借驴的风俗,以此解释强给予了一个新的解释,在学术上或许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观点,这是不是说明“有马者,借人乘之”的意思和相关的道德意蕴。 就是我们学习研究经典文献的目的所在呢,我想不是,中国的古代圣贤学关键词: 习《论语》是为了学做圣人,为了寻孔颜乐处,为了安身立命,为往圣继借马之叹、骑驴之君、信仰与律法、道德风俗、精意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圣经》也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 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 3:16-17)并且说:那字 句是叫人死,精意(或作“圣灵”)是叫人活。(参林后 3:6下)可以说, 阅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学问而学问”,而是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善天下。”或者表达为: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 7
本文档为【借马之叹与骑驴之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8-02-03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