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

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

举报
开通vip

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 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 交融互动 摘 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先于人民民主而建立,并作为人民民主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资源而存在,人民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些具体借鉴;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有限,而党内民主的实践性及其对人民民主的示范作用则更为突出;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民主的探索对党内民主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逐步成为共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根本上还需要以党...

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
选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 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 交融互动 摘 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先于人民民主而建立,并作为人民民主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资源而存在,人民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些具体借鉴;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有限,而党内民主的实践性及其对人民民主的示范作用则更为突出;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民主的探索对党内民主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逐步成为共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根本上还需要以党内民主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人民民主的发展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党内民主的发展受制于人民民主发展的整体进程。党内民主只有通过完善选举、考核、监督等配套制度建设,才能在与人民民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选举制度;党内民主;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二者紧密相连、协调共进。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执政党,这又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中国,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前提性和规定性。本文以选举制度的演进为视角,对比各时期党内选举和人民选举的制度规定,以此更深入地梳理党 内民主、人民民主在选举制度方面体现出来的互动融合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精神的初步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人民民主、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党的自身建设还是根据地政权建设中,都注意发扬民主精神,积极探索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为新中国民主政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各根据地对民主选举的制度建设作出了初步尝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雏形。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1年11月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于同年12月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委员会工作细则》,后又于1933年8月颁布了《苏维埃暂行选举法》,以这批选举法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革命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此巩固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的选举中普遍实行了差额选举的制度,各政党、团体和个人均可依法提出候选人,并允许在不妨碍选举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竞选。尤其是1937年后,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工农民主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也相应 地作了修改。伴随选举权的范围扩大,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的选举方式,各级参议会和抗日民主政府成员的构成实行“三三制”,抗日的各个阶级、党派可进行自由竞选,这种民主选举制度大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党内民主选举制度以党章形式正式确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在党章上明确规定,党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以及党的领导干部都将由党员民主选举产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将党员的选举权明确写进党章,并制定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以及《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三个规定,分别规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部工作的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初步形成。 党的“七大”为建国后党内民主选举作出了示范。“七大”第一次以党章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党员在党内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这就使党内选举制度的运作有了合法基础和动力机制。“七大”党章还提出,“选举党的各级委员会,须按候选人名单进行无记名投票或表决,并保障选举人有批评与调换每一个候选人的权利”?,不仅首次提出了无记名投票的选举方式,允许对候选人进行批评和调换的规定也进一步 补充和深化了党员的选举权。“七大”选举时,中央委员的候选名单首先是由各代表团提出的,虽然当时领导人也提出了一些候选人,但均要说明理由,选举人仍可以自由投票。 3(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初步互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建设全国的群众性政党、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的目标设计出发,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民主、人民民主进行了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过程中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党内民主还是人民民主都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党员来源的多样性、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组成的复杂性等具体情况赋予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以极大的包容性。 第二,充分反映了党内民主先于社会民主而建立,并作为后者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资源而存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民主选举作为各级组织的产生原则,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建设的领导、反帝反封建人民民主革命的性质等都决定了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前提性和规定性,即党内民主化的权力结构与权力授受关系是根据地人民民主遵循的准则。 第三,人民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了具体借鉴。在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根据 地民主建设在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契合各革命阶级的利益诉求,体现阶级联盟的特点,因此在选举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极大丰富了民主建设的内容,为党内民主也提供了很多方法借鉴。 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民主基本原则的奠基 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民主的探索提供了政权的保障,但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民主发育程度较低等现实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主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既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存在很多不足,甚至一度出现了反复。 1(选举法修改,差额选举呼之欲出 1953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是解放后第一部比较完备的选举法,也是建国初期新中国选举制度的正式确立。1953年选举法确定了选举的普遍和平等原则,规定了直接和间接并用、公开和秘密并用的选举制度。同时,1953年选举法仿照苏联模式,实行了等额选举。虽然因为候选人名单一般是事先经过各方面协商才提出的,基本上能反映各方面的意见,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选民虽然一人一票,但还未完全实现一票一值,城乡选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有较大差别。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群众和人大代表对等额选举等办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随后,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讨论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问题时,代表们基本对实行差额选举达成共识。遗憾的是,此后“左”的思想日益严重,民主法治建设陷入困境,实行差额选举的意见被搁置了。 2(党内选举更加体现民主公开 1956年党的“八大”从多方面体现了民主和公开的精神。从选举过程看,首次通过由代表自由提名、经过上下反复酝酿和预选、确定候选人人数和名单、最后进行正式选举的程序,选举产生党的新一届领导人,有效保证了选举人自由地表达意志,体现了高度的民主精神。从选举制度的规定看,“八大”将“七大”党章规定的“无记名投票或表决”方式修改为“无记名投票”,对特殊情况的举手表决作了一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增加了选举人对候选人名单的讨论权和选择权;八大党章还首次规定了选举单位有权撤换选出的代表。? “八大”之后,随着党内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民主集中制不断遭到破坏,“八大”规定的选举制度没有能够坚持下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原则受到严重践踏,党的民主选举等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3(党内民主为人民民主作出示范 这一时期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呈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有限。建国初期,工农群众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翻身解放,但在文化上还没有完全摆脱落后状态,选民的政治觉悟还有待提高,行使民主选举权利也很不习惯,因此在较大范围内运用选举方法选择代表,存在着诸多障碍。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地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并巩固这一民主政权的地位,进行等额选举、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选举相对更有实际意义。 第二,党内民主的实践性及其对人民民主的示范作用更显突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人民民主的要求与人民民主受制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一方面要保护人民的民主要求,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在党内民主中寻找民主的生长点,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社会示范效应,由党内民主导向大众民主。“八大”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民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和观点。 三、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无论党 内民主还是人民民主,无论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在民主的形式方面,无论是在实践的推进方面还是在理论总结提升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 1.人民民主选举取得长足发展 1979通过的《选举法》对选举制度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相较于1953年选举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基本实现普选;直接选举由乡级扩大到县级;不仅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而且对差额幅度作出了具体规定;全部实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除政党团体提名外,增加选民或代表联合提名,并允许用各种合法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对如何监督、罢免和补选人大代表增设专章予以规定。 1982年12月2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1979年选举法作首次重大修改:缩小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差距;对代表候选人的宣传和介绍限定在选民小组会议上;具体规定另行选举的当选票数;全国人大和归侨较多的地方要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地方组织法时,针对差额选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具体化、规范化的规定,进一步增强了可操作性。 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选举法作了第三次重大修改:具体规定各级人大代表名额基数及增加比例;再次缩小城市和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比例;确定划分选区的标准;实行选民和代表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恢复了代表候选人的预选制度;规定代表罢免的具体程序;增设县乡人大代表辞职的规定。 2004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对推荐和确定候选人这一选举的首要环节进行完善,引入了预选程序,还特别增加了代表候选人与选民直接对话的环节。 2009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决定,对议案的提出和审议、听取和审议工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质询、发言和表决等环节都给予明确的规定。 2(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化规范化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总结了我们党以往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差额选举,成为党内选举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准则》第八部分“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规定:“选举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候选人名单要由党员或代表通过充分酝酿讨论提出。选举应实行候选人多于应选人的差额选举办法,或者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产生候选人作为预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选举一律用无记名投票。”?指明了党内选举制度改 革的方向和趋势,对后来党内选举制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此外,为了加强对地方党委选举工作的指导,1980年中央印发了中组部起草的《关于开好县、市、州党代表大会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有关选举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这实际上起到了党内选举工作条例的作用。这些规定否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恢复了党内选举制度,为党内选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大”前后,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如何提高选举质量,扩大党内民主上来。“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选举制度作了改进:一是规定不经过预选的,应采用差额选举的形式选举;二是各级党组织代表大会要定期举行。 党的“十三大”,首次用党章的形式把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肯定下来,成为全党必须遵照执行的法规。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第一次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预选中实行差额选举。“十三大”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从而使党内选举制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此后不到8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先后颁发了三个有关党内选举制度的办法和条例。包括1988年《关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实行差额选举的暂行办法》、1990年《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和1994年《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我们党在党内选举制度建设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选举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三个办法和条例分别就差额选举,省、地、县党的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的选举工作等作了进一步具体说明和规范。这样,从党的中央组织到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全部规定了实行差额选举,而且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又对差额选举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发展,党内民主选举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取得了更快的进展,差额选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地方党政领导的换届工作中,党内民主的精神更加得以贯彻。2002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赋予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程序、方法和纪律等方面的新的内涵,使党内选举开始向全面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在2007年地方四级党委领导班子换届中,普遍采取了差额选举、差额考察的办法,一些地方还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差额表决。 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差额幅度比例一般都超过了15%,比“十六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扩大了选举人的 选择范围,在推荐提名阶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额推荐,选中央候补委员也都增加了候选人。在具体选举推荐的方法中,“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提出“两推一选”、“直接选举”两项选举制度改革。“两推一选”是我国一些地方在农村党组织甚至乡镇党委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中的改革尝试,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十七大”代表名单的首次公布,任期制、常任制、票决制、差额选举等等的推行,都是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生动体现。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扩大党内民主同带动人民民主、推动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出台了很多细化的规定。在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方面,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在党代表大会代表中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 3(人民民主实践辐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形成共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转型,也引发了传统体制的变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民主、平等、自由、竞争的理念开始逐步在社会民众的政治心理层面确立起来,人民民主的发展正是这种蓬勃而出的民主诉求的反映。回顾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人民民主实践对党内民主制度的辐射作用,构成了新时期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融合态势。 第一,人民民主的探索对党内民主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无论差额选举原则的确立,还是地方党政领导人的选举等方面,人民民主选举中的新鲜实践在党内民主选举的制度创新中逐步体现。 第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逐步成为共识。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认为,“发扬党内民主必然推进人民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深刻而精辟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就党内民主的本质规定性作出的高度论断。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四、结语 通过对各时期选举制度的演进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动过程的历史考察,结合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第一,党内民主构成了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根本上还需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方式来发展。 第二,人民民主的发展构成了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在很多具体方式上人民民主为党内民主提供了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党内民主的进程。 第三,党内民主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人民民主发展的整体进程,另一方面,人民民主的发展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改革,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完善党内选举考核体系,逐步实现竞争性选举并接受公民监督等都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的改革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国家政治行为,党内民主只有通过充分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注释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82页。 ?《人民日报》1980年3月15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方正出版社,2008年,第543页。
本文档为【选举制度论文:从选举制度的演进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交融互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1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0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