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举报
开通vip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 1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6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15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 ..........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 1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6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15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 ................. 20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24 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 29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 .................................... 3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36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41 附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参考文献目录 ............................ 45 宜宾学院发展规划处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浙江万里学院 钱国英 王 刚 徐立清 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 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 要明确两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二是“怎样培养人”—— 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因此,明确应用型本 科人才的规格特点,是高等院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可以将人才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可以分为政治人才、金融人才、文艺 人才等;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 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再到 生产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理论型人才,富 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 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 实际生产的任务。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 是层次的差异;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 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著。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 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 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 性知识,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 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更要强调专精实用。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 技术型和技能型。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 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 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 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 1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钱国英 王 刚 徐立清 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把决策、设计、方案等 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 按照所受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 研究生层次等。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技术型和工 程技术型人才上,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上,达到《中华 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展了专业研究生教育,如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 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普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发 展变化,适时开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成为世界一 流的以应用、工程为特色的大学。 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似乎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界限上 难以界定。我们认为,如果从“出口”上看待这一问题,比较容易甄别:高职培养的 人才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而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应的是职业群和行业。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纯粹的研究人才主 要掌握系统科学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 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 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 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 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 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 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 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 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 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 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 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 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在明确了本校、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规格之后,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 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关键,而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 2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培养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 养,对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也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 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 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改革 和探索,构建起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培 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不同的培养体系,为区别于以“实、宽、深、交” 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 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 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 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 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 培养的主体框架。 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目标明确、 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 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 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以 地方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充实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行业中的 应用,有利于学生向建设者的转变。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要对人 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研究,为保证专业的主体规格,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 的旧框架,有目标地增强主干理论课程的整合。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 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 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要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 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 群的关系,通过对群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充实,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 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如根据“基础实”要求,本科应用型 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 3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钱国英 王 刚 徐立清 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 模块,构建共同的公共基础一级平台和技术基础二级平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 全方位的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 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 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实 行分层教学,分类教学。 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核心内容——必修课程外,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 为背景的,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 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 术原理。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 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 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 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 的培养体系。 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实 践)技术系列、专业实验(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 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 论课的密切联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 力的培养,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形成验证 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 定为必修实验(实践),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实践)或次技能点实验(实践),设 为选做实验(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 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 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 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 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 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 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 4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 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 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 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因此,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 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 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 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 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 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 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 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 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 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素质拓展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带有一定的必修、强制意义。 素质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 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素质拓展只有达到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 就业的资格;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素质拓展内容(也可由学校教师提出题目,学生设 计实施),经管理机构审核批准,确定项目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练要求时,则可 取得相应学分。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 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 观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 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 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第9期) 5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浙江大学 周谷平 浙江万里学院 徐立清 近年来,全国先后新建了一百多所本科院校。这批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 展,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2002-2005年,教育 部连续在湖南、浙江、河北、河南召开了四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商 议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问题。 一所学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 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 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教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各项 工作的开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整个办学都起 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 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根据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人才 大致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富有创造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 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 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奉行“道,为之上;器,为之下”的人才观,视技能 技巧为“奇巧淫技”。多年来,我国大学也一定程度上重“学”轻“术”,崇尚“大 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常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大学的最高价值追求。而今,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也多以“学术型”大学为参照指标,评 价、指导和管理我国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一般由职业技 术学校、高职院校来培养,它们大多生源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高,地位明显低于普 通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很多是由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升格而来,一般为 地方性院校,层次不高,名气不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人们 在潜意识中将应用型人才认同于低层次人才。 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学科型)人才而言的, 他们只是类型的差异,而不是层次的差异。前者强调应用性知识,后者强调理论性知 识;前者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强调科学研究;前者强调专精实用,后者强调宽口径厚 基础。 事实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千万 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有技术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很多创造最终效益的活动往往是在生产实践 6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周谷平 徐立清 中产生的,而不是全在实验室里产生的;很多产品的质量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技 术水平问题。 一般而言,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根据所承担职能的不同, 可以将大学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可以将理论 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也可以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同样,应用型人才 也可以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 与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的教育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每一种类型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一 流,也有可能降为末流。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专科院校设有相当比例的偏重于理论性的学科专业, 如文史哲、理学等,现有水平很难说是一流,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只能归属浅层次行 列。相反,我国现有很多重点本科院校设有大量应用性专业,如工学、农学、医学中 的诸多专业,应用文科类如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等等。历史证明,以应用为主的教育 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创建于1861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当时也只是一所技术学院,而今成为全球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1891年创建时就认为,大学不是搞纯学术的象牙塔,而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中心,“实用教育”、“创业教育”成为办学的优良传 统,在科学研究上也更多地偏重于应用或具有应用前景的课题。 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应用”是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 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 色,是优势。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相比,只是类型的差异,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是, 每一种类型的人才,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根据在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 度,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如下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 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设计方 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 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 的制作,他们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 产实践任务。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 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层次,如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研究 型大学等,有不同类型的目标定位,以形成自身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应用人 才的需求,在与社会、市场的互动中求得学校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共生双赢。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涉及到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和生源素质等 7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方面,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现有条件能否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在学生原有 的基础上经过学校培养后能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 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培养“销售对 路”的人才,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学校要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包括预测社会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预测社会对专业规格的要求,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研究型人才、学术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 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还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高 层次应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的大大缩短,生产技术也日益由单一的经验技 术、在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中就能学习、掌握的技术为主转向以综合的理论技术为主, 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劳动者必须在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学习、掌握生产技能和生产要求。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在培养 大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同时,急需培养大量的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此类人才的缺乏,使我国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于理论层面,难以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认清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新变化,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 目标、规格,明确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在人才需求多规格、多层次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选取什么样规格、哪个层次 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呢?这还要着眼于学校实际办学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一些高职、高专院校重组、合并、升格而来,不仅办本科教 育的历史较短,而且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模式、教学水平、办学 传统等各方面也难以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相反,新建本科院校在应 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不仅适应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尊重学校客观实际的 明智选择,更是发挥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传统和自身优势的必由之路。特别是 近年来一些大学纷纷向理论型、研究型大学靠拢,不愿培养应用型人才之时,新建本 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阔舞台上将大有用武之地。 近几年来,为解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缺口问题,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发展了以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如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 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实践证明,这是迫切需要并且可行 的。 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 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现代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是其中 8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周谷平 徐立清 的一部分,智力还包括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 交流智力等,个体的差别不在于有没有某种智力,而主要在于不同智力因素在不同个 体中组合的方式与比例。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谁在哪个方面聪明、怎样聪明的问 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是出色的。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严格按照传统、划一的学科教学和学术标准要求他们, 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尽管,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 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 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 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把这些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 力等方面存在着优势的学生培养成各类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 这既是人力资源开发中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意蕴。 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发展是历 史的永恒主题,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 义发展观,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情,不好高骛远,又要科学预测,保证一定 的前瞻性。 新建本科院校应深刻地理解发展的内涵。首先,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首先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创出品牌,形成特色,这样生源数 量才有保障,生源质量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才有立足之 地和持续发展的资本,才可能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相反,急于把长远目标当作 当前目标来追求,脱离学校现实,盲目仿效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造成就业层面 定位不准确,必将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缺乏就业空间,缺乏竞争力,终使生源数量减 少、生源质量下降,从而把学校引向歧途。 其次,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确保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下,作为一所有远见的本科院校,需要不失时机地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 需要学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学科支撑、创新动力。本 科院校的职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从事科学研究,而学生也绝不仅仅接受技 能训练。实质上,只有从事创造性科技探索工作的教师,才能带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的学生、培育出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解决 生产现场中的实际问题,迅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比较容易忽视学生的发展后劲 9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和人的协调、全面发展。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要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 个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 发展的人,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 养规格的定位要有综合考虑,要正确处理好人才结构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 系。 对于具有创新潜力的应用型人才来说,在知识上,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广度,即不 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财务、管理、 社交等方面的知识。纯粹的研究人才主要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纯粹的工人主要具有现 场操作经验,但是技术型、工程型这种“中间人才”则两方面都要兼顾,这就是所谓 的“灰领”人才。另一方面,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 的专科要求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为目标的本科要求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 和技术的操作性知识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转变。 在能力上,要从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 技能、技艺转变为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由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能力向发 展型、创新型能力转变,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素质上,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要避免“重专业、轻素养”的 弊端,避免过分重视应用型人才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的自我发展的价值、 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实 际上,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 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 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0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广西工学院 范健文 吴彤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 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 阶段。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在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在经济、科技、文化、人才和教育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 转移进程中,探索、创新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 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 题。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的不同要求,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我们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的不同要求来决定。统计资料表明,在现在 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需要大致分四类:高层决策和管 理人员、产品研发人员、(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包括中层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发表的《2001-2006年财政年度的战略规划》指出,今后 6年美国在科技发展投资方面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在各领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并能参与全球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以保持美国的科 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在2003年公布的《国家科学基金会2003-2008年战略规划》草案中进一步提出:要保持美国在世界科技的领先地位,就要加强人才的培养,投资教育。 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跨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 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围绕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目标,为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满足我国 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过程中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探索和建立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和教学改革工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也组织了“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讨,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形势、应用型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 作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当前,我国应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范健文 吴彤峰 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涉及机械类、土建类、电子与电气信息类、经管类、物理类、人文 素质类、大学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公共基础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包括21世 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学 方法改革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此外,在教材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实践教学 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传统专业的信息化改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 在向更深层次发展。 从高等教育的培养职能出发,我国高等教育包括两大系列、三个层次,即全日制 教育、继续教育两大系列和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三个层次。根 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的高等院校可分为四类,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主导型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在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由高工专科升本 的本科院校和教学主导型大学为主,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 人才,有着不同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点的自身特色。 定位于工程技术应用与研究的本科方向,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知 识面上,既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一般要求,又突出“能 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应用型人才特点;在能力上,应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营 销能力,有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技术上,应掌握本行业生产 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运行技术、营销与服务技术、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技术,获取 和综合运用信息的技术等;在素质上,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 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应变 和适应能力。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 教学内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充分 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 等人才特征要求,既与过分强调实用性、针对性的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 也有别于普通本科的“通才”式教育;既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又充分考虑继续发展要 求。此外,人才培养要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 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并重视工 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比较于研究型人才更重视工程实践 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区别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通才教育模式或 专才教育模式,采用综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所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培养人 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 12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培养体系包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特色,以创新和发展的思想,围绕着目 标定位、能力和素质培养,按照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划分各专业方向功能模块,制订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与建设等内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仅就制订应 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探讨(作者在《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一文详细进行讨论)。 基本要求:以工程科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为重点,强调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专业 方向的技术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专业领域内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专业知 识。 课程体系: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必须进行课 程结构优化,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体系,综合设计课堂 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统筹考虑工程技术应用基础核心课程,建立 培养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践体系,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机制。 优化教学内容: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 应用型本科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拥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因此应鼓励对教 学内容大胆改革、创新和优化,按照“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科学与人文协调、理论 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不断的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教学资料, 用来自于工程实践的课题培养训练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模拟工程环境,增强 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材改革与建设:教材改革与建设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应用型本科专业大都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反映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新 兴应用型学科专业。我国现有的教材体系基本上是按照硕士、普通本科和专科(包括 高等职业教育类)的系列分类,加强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材 内容上,要整合与优化本科与专科类教材的特点,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充实以 现代工程技术中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在教材的建设上,要鼓励改革与创新,教材建设 可有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感觉教材建设往往远远滞 后于专业的发展。我们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教材建设指导方式,这个工作可以分两步: 首先应有预测性的提出专业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包括指导原则、推荐参考教材、学时建议等),这个工作可由相关的专业教学委员会和出版机构组织实施;然后在相关院 校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再出版正式 推荐教材。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首先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当前各院校在专 业建设初期选用教材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其次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正式教材的合理性 和适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国外认为工程教育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使用周期为35年或40年。随着技术的发展, 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因此,指导他们继续其学习历程、继续在工作中的自我造 就,是响应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也是高等教 1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范健文 吴彤峰 育者应该肩负的责任。当前,继续教育的形式可采用远程网络教育或函授教育、按企 业的实际需求举行技术讲座或报告、短期技术培训或开设短期进修班等多种形式进 行。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发展中的最大困难,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一部分、学 校自筹一部分、企业资助一部分、学生自负一部分等多渠道扩展经费来源。 2、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 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3、实践教学依然薄弱,这是制约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主要还是由于投入不足,实验设备不足或设备水平大大落后于现代企业的水平;此 外,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以及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4、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缺乏一支具有工程应用型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进程 中,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我们参与国际 竞争的一种需要。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 发展、树立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探索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加快培养应用型本 科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工作也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要求我们以必须以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精益 求精的科学态度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高教论坛》 2004年第5期) 14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徐州工程学院 宋思远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 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 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 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时至今天,适应计划经济时代需要的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单一培养模式及其专 业越分越细、越办越多的影响依然明显,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 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以改变过去本科教学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 用型本科人才就成为社会赋予中国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 任务。因此,建立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这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体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即实践— —认识——实践的过程。它包括认识(理论研究)和实践(理论应用)两个大的部分,其中必须要经过理论、理论的实践性转化、实践应用三个具体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 人才的类型。与每一个具体阶段相对应,人才类型可以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 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类型不同,其担负的任务也迥异:学术型人才主要任务 是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的理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将科学理论转 化为可操作应用的工程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依靠熟练的操作 技能将工程方案与图纸转化并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所以,正是根据这些不同,也有 人分别称为研究型人才、开发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对这三类不同人才的培养,是由 不同的院校来完成的:对学术型人才,主要在重点大学及其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 人才培养,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工程类本科院校来完成的;而技能技能型人 才,目前则主要是由高职高专和中等专业学校来承担的。 实际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在国际上 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本科教育却早已存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 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一般有三类,即工程教 育(EE)培养工程师(Engineer),工程技术教育(ETE)培养技术工程师(Technologist)和工程技术员(Engineering Technician)。工程师最早产生,技术员产生于20世纪20~ 30年代,而技术工程师产生于60~70年代,三种人才相辅相成,构成了现代工程活动 中完整的人才体系。比照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发现我国的本科应用型教育 15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宋思远 相当于欧美的工程教育(EE),技术技能型教育大体相当于欧美等国的高等技术教育, 即是以培养技术师和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教育。 由上文分析可见,实质意义上,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既不是学术型人才,也不是 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只能是工程型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低层次的技术教 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 的能力,既区别于高职高专、中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 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综合型、研究型人才。 在基础理论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厚,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专业口径方 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宽,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窄。 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创新性。创新是有层次的,应 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主要不是指理论的创新,而是为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的“二次创新”,这种创新的过程是实现和验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过程。第二, 能力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实践能力上,表现为开发能力、转化 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应以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培养模式,突出应 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第三,复合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作是以“应 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现实问题往往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加之二次创新大 多出现在学科的边缘或者学科的交叉之处,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点。所以,应用型 本科人才要实现理论的实践应用往往不是简单的用一种专业知识就能奏效的。第四、 实践性。这是应用型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强 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 中的亲自操作与仿真实践,这与一般本科实践课程主要以演示实验、验证实验与观察 实习为主的实践有着显著的不同。第五,市场性。工程应用型人才应是经得起市场检 验的人才。衡量一个人才可以有很多标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最终要回到市 场中检验,工程应用型人才更是如此。市场标准是一个综合标准,也是一个客观标准, 可以说,离开市场谈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毫无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市场标准应当 成为检验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标准。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的客观现实,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迫切要求把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推向市场,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具备极其强烈的市场意识,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 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一)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规定。国际上公认人才质量 应包括知识、能力和道德(品格)三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归纳为,应用型本科人 才知识方面的目标是“较厚基础、较宽口径”,能力方面的规格是具备创新、开发、 应用的工程师水平为目标,品格方面的规格是综合素质高,具备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 由此,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 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 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 16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 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 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 (二)在教学计划上:为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 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 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 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能力分析,分别确 定各专业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两大教学体系并行、融合、交叉, 并把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在知识的构建 上还要注意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 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 (三)在培养方案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突破过去的“三段式”模式,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两段式”模式较为合理,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 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培养阶段,进行通识教育,用于解决“较厚基 础,较宽口径”的问题,大致相当于原来“三段式”培养模式中的“基础课”和“专 业基础课”两类课程,但应根据专业方向进行筛选,垂直匹配;专业方向培养阶段, 用于解决“专业针对性、理论应用性”的问题,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主要进行专业 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同院校的实际 运作中,可以通过调整两个阶段的不同比重,来实现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结构的调节。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课程体系的精心设计。 (四)在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在专业方向上,必须要面向市场,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强调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第二,要以能力为 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模块”与“平台”想结合的方式, 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 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 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 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二次创新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性特点所决定,“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整合就显得尤为 重要,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 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专业设置,可较好解决厚基础教育与强专 业能力培养的矛盾。另外,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 则,还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任选课程,任选课的设置可以在有组织地开出一些基本的 任选课程基础上,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任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 不同需要。第三,还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 17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宋思远 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特色及其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 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在教学模式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等)与 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改造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 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出足够的实验与实训内容,将教学课堂换到 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采取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开发的全过程;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设置相 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如数学建模系列课程、机械创新设计系列课程等,并建立相应的 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取实践创新学分。 (一)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观 人才应是有质量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更是如此。作为具有鲜明特色 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其质量内涵也应体现鲜明特色。因此,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 须转变教育观念。本科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这就必然要求:第一, 面对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以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客观现实,迫切要求 高等院校把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推向市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 识,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第二,要突破传统的 “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应用性原则,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 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等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念。第三,要突破传统 的“标准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差异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 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 成为既有统一要求,又各具特色,使每个学生人人成才。第四,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 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践性原则,重视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 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有求真务实精神,又能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 (二)科学、准确定位,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区域性特色 能否科学、准确的定位,关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本科应用 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区域性”包含两种语境:其一,地理概念语境,即 地区、地方;其二,专业概念语境,即相关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区域性” 同时含概这两种语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身所具有的人才特点及专业优势,决定了 这类院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特色鲜明。因此,对应 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以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办 学 特色,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来设置专 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 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三)积极面对市场,把就业率作为衡量人才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 18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经济发展。从更广阔的范 围、更深层的视角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面 对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具备极其强烈的市场意识,工程应用 型人才市场化必然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求。因此,就业率对于 本科应用型人才来说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可以说,没有就业率的保证,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因 此,要彻底转变过去只顾培养不问就业的思想,在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前提下,重视 就业率,提高就业率。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应用教学能力 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师力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应用 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提高教师应 用教学能力应当成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的基本落脚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制 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 应措施:第一,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 基地参加实践。第二,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第 三,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 教师队伍。第四,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第五,提高学历,鼓 励在职进修。 (五)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要特别突出“应用型实践”环节 实践因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应用型实践和科研型实践。科研型实践是基于服务 科研的目的,实践的最终指向是科研;而应用型实践则是基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实践 本身就是目的,这也是本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育应当是 应用型实践教育。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狠抓应用型实践环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 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 有效途径,这是一些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应用型本科特色的 关键。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而且还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人 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同时,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 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另外, “产、学、研”相结合也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便。 目前,有的高校相关专业根据区域、行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已经建立了较高 质量的校内实训中心,有了自己的较大规模的校办企业,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 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s1期 19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沈阳体育学院 范 巍 科学技术要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应用型人才是其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载 体。当今社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指标越来越成为评价人才是否 优秀的标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迫切需要此类人才的加盟。在基本素质方面,应用 型人才不仅要有比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因为专业知识的运用、 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在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甚至身体条件等 非专业素养方面密切相关。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国外高校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环节的连续性; 二是注重跨学科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鼓励开拓创新;三是重视实践报告和实践成果; 四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国 内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多,自学环节与独立设计少,缺乏创新 意识的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少,缺乏实践分析;缺乏跨学科综合性实践环节; 生产实习单位难以建立,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实际脱离等。毕业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知识能力弱,知识面窄等问题,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 一定的差距。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是按照学科范畴设计,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 体系的培养,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 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则要求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 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众多高 等院校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走一般本科高等院校的发展道路,还是另辟蹊径、 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只 有从自身条件出发,扬长避短,才能在高校的发展竞争中立足。 从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布局、功能层次划分和发展趋势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前 和今后相当长的一定时期内,都将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 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否则将难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变教育观 念,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将教育的重心从学历 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教育本位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 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知识融通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应经济建设和企业技 术进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在价值取向上从“适应现在”转向“既适应现在、又 适应未来”,从主要满足“就业”转向“提高创造能力的创新意识”上来。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量诞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与 20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 范 巍 “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较,新组建的本科院校虽然在教学条件及环境、 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或缺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其中表现较为显著的 方面就是多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优 势,同时又与各级地方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特殊背景,决定着新建本科 院校的高等教育应是一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在办学 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甚至是科研工作等方面都应突出“应用型”,坚定 不移地培育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 就系统建设而言,一个良性循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包括教学运行体系、包 括教学思想的确立、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环节。新建本科院校应紧紧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 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后,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所有理论课程进行 整合,构建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出充分的学分和学时。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毕业生今 后发展的要求,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较为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也要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教学。 围绕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 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 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 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从而激发 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还应对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在观念上要明确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围绕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阐述,并随着研究成 果而不断完善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 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 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验资料,促使学生努力探求知识,在学习的过 程中始终保持对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 作为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 要求。因此,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以外,还应该构建素质拓展教学体系。 21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即包括专业技 能、专业素养的拓展,也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还应包括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 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包括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 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各项培训和实践中提 高素质,获得技能;还可以通过各种综合性技能竞赛、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 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 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激烈 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组建后一般面临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定位和目标;二是 路径与方法。通过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应把发展目标 确定为: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 人才的需要,突出对应用型、适用型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职 业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变。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应进行以下工作: 改革过去单纯教学型的教学模式,解决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 精神不够重视的弊端,构建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特色的教学运行机制。该运行机制 以学科和专业为依托,以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学科 专业的智力资源,打破院(系)行政机构的界限,融教学、实验、科研开发为一体,与 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具备开放性和综合性功能。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面 向社会和企业进行应用科学研究和开发,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研究、技术应用 服务。同时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 仅要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性场所,而且成为应用技术成果研发的基地。 参照公司运行机制,构建以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学科性公司,按照 现代公司运作模式组建学校的产业资本、创业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共 同开发等形式,积极推动各项科研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条件成熟时,创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科技产业公司。最终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 研推动产业,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 重组基础实验课程特别是工科本科的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发挥自然科学基础实验 中心的作用,组建以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为核心的跨院系的基础性实验或专业实训教学 机构,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实践教学层次,既能培养工程意识和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 范 巍 工程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以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 (中心)为依托,保证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连续、梯次的实践教学,实现“实验、科研、 生产的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产学研 实训基地,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共同开发等多形式运作,将取得优良的办学效益。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 关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 术和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根据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高校应重点建设相应的具有产学研功 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实验中心或实训基地,使之不仅成为教学和职业技能 训练场所,而且成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基地,及政府机关、企业及事业单 位相应层次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基地。 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细则”、“教师教学规范”、“理论课教学规范”、“实 验课教学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业实习工作规范”等管理规范, 使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教学监督检查制度,监控教学各环节,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各项教 学奖惩制度,通过教学通报、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等,在保障课堂教学合格率的基 础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优秀率,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理论界》2006年第1期) 23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成都大学 张日新 梁昱庆 汪令江 赖 立 肖 军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98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在新的《专业目录》实施以前,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把专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专业知 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形成了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单一培养模式和专业越分越 细、越办越多的局面,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厚扎实,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弱,适 应能力差。 新《专业目录》的实施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的要求,以改变过去本科教学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符合新要求 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国本科院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 因此,建立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 型本科人才,是这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 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 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应用型人才中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偏向研究开发性的应用型人才和偏向实践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 社会对这几种规格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培养研究型人 才主要是重点院校的任务,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社会大量 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则是一般本科院校的任务。 一般本科院校通常都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 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般来说,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 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 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对这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 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 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 合型、研究型人才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 结构是相同的,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上正确处理好能力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 的关系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 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 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统一、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 24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日新 梁昱庆 汪令江 赖 立 肖 军 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 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避免 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出现一味地追求厚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为了达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本科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构建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系列课程建设为基础,实践与创新 教学体系创建为重点,以教学评价和调控为手段,充分发挥教学基层和教师的积极性, 积极推进新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程。 一般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量大面广、类型多,是培养应用型高级 人才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使人才的 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各高校对此做了不断的 研究与探讨,归纳起来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既有较强的知识基 础,又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 础,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关系。 针对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 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因此,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突破过去的“三段式”培 养过程,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 “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 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教育,用于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约 可用四年的前2/3部分。 专业方向阶段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约可用四年的后1/3的时间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和因材 施教”的原则,可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阶段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不同院校的实际运作中,可以通过调整两个阶段的不同比重,来实现对所培养 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调节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要依赖于课程体系的 精心设计 25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在学科基础培养阶段可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两平台” 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两平台”的系列课程可占理论课的70%左右。 在我国,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有一个通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公共能力 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为此设置有相应的公共课程,构成了学科专业的一个公共课平台 公共课平台的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按照“综合化、多层次、可叠加”原则,分类对 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若干系列课程,如“两课”、外语与计算机、体育及人文社 会科学等数个系列课程大约可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0%左右,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教学中。 学科课程平台要按专业类群或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设置相同的学科基础 课,主要目的是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设 置各专业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和基本技能系列课程,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 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为学生适应社会多 变的需要打下宽厚的基础学科课程按专业类群,打通基础课,同一专业类的各专业(方 向)设置相同的学科课程,并按照学科课自身的体系再划分为几个课程组,对其进行 整合后,形成几个理论、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的系列课程并可以按照学科自身的规律 进行教学大约可占理论课总学时的40%左右,可主要集中在一二三年级教学中。 两个平台的课程可设计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大系列课程平行教学,为后期的专业教 育奠定厚实的基础同样,可以通过两个平台所占的比重不同,来调节学生的知识、能 力和素质结构的构成但要注意的是,学科基础课程在本科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所以,必须精心地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方向段主要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每个专业方向都在“两个平台”的基础上,设置相对独立的专业方向系列课程每 个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一般是相对独立的,可占理论课总学时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 后二三学期教学。 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由于时间有限不宜再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因 此,专业方向课程的整合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人才市场对应用型本 科人才提出的需求,以实践课教学为主线,并结合毕业设计,设置系列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专业方向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 本的知识,同时要有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具有“灵活性、先进性、扩展性、 专题性”的特点在该阶段,要求学生对一个项目进行一个完整的教学训练,要求学生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对就业工作岗 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设置专业方向的思路,可较好解决厚基础教育与强专业能力 培养的矛盾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与相应教学体系设计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来保证每个 学生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知识应用训练——实践能力锻炼”学 26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日新 梁昱庆 汪令江 赖 立 肖 军 习训练周期。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补充设置比较规范的“两平台”(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多方向”(专业方向课程)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的原则,在“两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还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任选课程。 任选课的设置可以在有组织地开出一些基本的任选课程基础上,发挥教师个人的 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任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在知识的构建上还要注意 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本科教育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 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 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高职高专是为学生搭建定性强的技能模 块,在知识构建上以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 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 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两者是有区别的。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模式的改造上,应遵循“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 业教育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三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把握上述原则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划的安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应达到30%以上。 为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在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 的安排上,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不 但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解决的方法:一可以在系列课程中设置配套的实践课程,如“两课”系列课程中,开设“两课”实践必修 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暑期都要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严 格的考核;二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开出足够的实验与实训内容,如计算机基础系列课 程,可有50%的实践时间;三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提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 教会学生对理论的应用等。 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用一个专业项目开发应用 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主线,设置系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和配 套的理论课程,将教学课堂换到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方式以应用实践教学引 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开发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 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设置相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如数学建 模系列课程、机械创新设计系列课程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取“科 创”学分创新教学体系实施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创新系列课程中可设置便 27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于大规模教学的初级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再采用自愿与择优相结合方式,开设进一 步的提高创新实训课程,如利用暑期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学生在创新实践课程学习中取 得的成果,不但能给予学分,并且可以推荐参加省级以上的竞赛活动。 “两平台,多方向” 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1999年起在成都大学开始探索与实践,经过5年左右的试点、推广、改进与完善,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通 过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两平台,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厚基础与强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的矛盾,第二阶段“多方向”的培养方案,并没有与第一阶段“厚基础”教育抢 占学时,使得学科基础段的“厚基础”教育得到保证,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适应以后 职业变化打下了基础,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 2、“多方向”培养方案,能够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以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学生在校 期间,提供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机会如技术性专业可以提供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的技术及产品营销的专业方向,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3、强化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我校的学生在全国各项大学生科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 绩就是实证。 4、后期设置专业方向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整合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遵循了 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知 识应用训练——实践能力锻炼”学习训练周期,增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效 果专业方向教学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与大量实践,解决了学生毕业时专业实践能力差 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28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辽东学院 蔡远满 应用型本科,毫无疑问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应用型上,其次才是他的本科层 次。这种应用型本科价值的大小,主要体现在他的核心能力上,这种核心能力是 一种看不见的含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急剧分化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愈加 明显,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要求他的位置必然是生产第一线,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 题,因此要满足他们就业后的需要,以及解决日后转岗、和后续发展的一系列问 题,必须构建他们的核心能力观,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美国人曾做过一个实验,集中20位不同国家的工人,发给同样的模具,打造 同样尺寸的铜砖。这项工作不需要任何技术,然而20个人打造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的,还是有高低之分,还是有不同的审美趋向,这种决定我们每个人生活 质量和做事差异的看不见的含量,就是每个人具有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起 码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特别有助于实现使用者所看重的价值。应该是十分有助于他所服务的组 织的价值的实现,这种核心能力能够在组织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使得个人价值 的实现得以最大化,而这种个人价值最大化又恰恰是组织所需要的。 二是这种核心能力是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因而能够使其在市场 竞争中取得相对的竞争优势。虽然同样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甚至学习的是同一个 专业,掌握了相同的专业技术,但是他所具有的核心能力决不是相同的,因为这 种核心能力的形成是和一个人的生长和学习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也和一个 人的天然禀赋和爱好有关,因而虽然同样在一起学习,学习同样的课程,但最后 形成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绝不相同的。这构成了每个人的核心能力的基 础。而这种核心能力的差异性,正是那些有着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企业所需要的。 成为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一分子。 三是这种核心能力的持久性与发展性。正如我们所说的“江山易改,禀性难 移”,即使每个学生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他所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也经过了 多次的更新,但是他的核心能力是基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只会进一步完善和 加强。他会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知识,发挥出与以往相同的他所具有的核心 能力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对不同的人才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英 国劳工部把人才的普通能力定义为:应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 29 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蔡远满 系统地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的能力,英国产业联合会提出了核心技能概念,认为 核心技能应具有价值和整体性、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有效交际、计算能力、处 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问题解决及对改革的积极态度等。虽然对不同规格、不同层 次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但他们都应具备相关专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都离不开 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应 用型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一个人在该专业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 成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是他在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发挥出的别人无法模仿的具有 持续优势和较强知识特征的能力。毫无疑问,核心能力强,就会使学生在未来的 竞争和个人价值实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为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 素,以及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生产方式, 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事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少数高层次人才,而且需 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产品生产、管理与推广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因职工职业技能、劳动技能应用性较差,造成产品不合格,每年损失在千亿元以上,劳动者的素质低使我国生产力严重滞后,我国平均每个劳动 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造成了能源消耗的极 大浪费。可见,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 这些专门人才,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匠人,而是要具备满足产品生产、管理 及推广应用等要求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如何培养具有这些较高含量核心能力 的大学生,正是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 优势所在。为此我们应该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该科学合理地提炼各专业的核心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虽然 我们说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但是这种特殊性是应该建立在 专业共同特性的基础上的,是在学科专业共性基础上的核心个性的差异,也就是 说他们在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同时,又共同掌握了本学科共同的专业核心能力, 这种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在胜任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必须的 每一个专业的“特色能力”。这种能力的提炼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这是各 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学生在应用这一能力完成企业目标的实际效果,质量上 的差异,正是我们所说的学生个体的核心能力,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构建核心能 力的前提是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从而获得本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 的基础知识,并围绕着专业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核心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保证核心能力实现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拉开弓,射出箭。但是不一定能射得准,射得好。尤其是要达到 百步穿杨的境界,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的训练。我们在课堂上从书本和老 师那里获得的知识仅仅的能拉开弓、射出箭。而在实践中并不一定能应用的好,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体系,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训基 30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地,提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恰当地安排实践环节,在训练实际应用、 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知识转化能力。为此必需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在教学上,要 把教、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知识转化能 力的引导上,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形成能够 在实践中有效发挥的应用型本科的核心能力。 第三,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核心能力的有效支撑点,确保个体核 心能力实现最大化。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方面,而所谓的应 用实际上就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实际问题都是存在于一定 的社会环境当中的,而这种社会环境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决不会同我们在书 本上学习到案例完全相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体现出应用型本科的价值, 就必须对其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判断力、洞察力和自觉力,很 好地将每个人自身的知识融合成各自不同的核心能力,形成各自不同的在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高超的核心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人生产的汽车,程序上与各国的程序没有任何不同, 也是先出散件,然后再组装。各国为了省钱,向日本提出自己组装。可由各国组 装的日本车,却怎么也比不上日本人自己组装的精良。各国就去日本学习组装技 术,却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组装机也是一样的,程序也是一样的,就连日本工人 的动作也和各国工人的动作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大家回国后,组装的汽车还是 不如日本的。大家总以为日本人有什么秘密没有透漏。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密, 就是日本人普遍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的核心能力,并且这种核心能力在实践中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相信通过应用型本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必 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大众科技》 2006年第7期) 31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黑龙江大学 伍 一 普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一般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和工艺过 程的指导、检测、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 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构建应用 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办学的指导方针为立足本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来提出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此,我们从应用型本科教 育的核心——实践教学建设出发,系统地研究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每个过程,提出 解决思路。 培养方向应当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 求而确定。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可通过单项能力、 模块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由创业教育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分阶段逐步 提高。 结合应用型本科相关专业培养要求,针对社会岗位需求,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课 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渐进式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能力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 地调整、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完善的专业实Ξ践能 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探索,应用型本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 素质应主要通过单项实践课、综合设计实践课、阶段性实习等教学形式获取。 (1)单项实践课方式指学生在进行一定的理论课(一般2~6学时)学习后,在实验 室进行相应内容的能力操作训练。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操作获得单项能力的过程。 (2)综合设计实践方式指学生在完成某一完整阶段的理论学习后,在实践基地 进行相对集中的综合性专业能力训练。通过专业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获得模块能力和 综合能力。 32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 伍一 (3)阶段性实习实践方式指学生在完成某一完整阶段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后, 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实践教材应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在实践教材中体现出知识、技 术与观念的更新,同时实践教材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并且为适应先进实践 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做好多媒体配套工作。实践教材形式可以是实验指导教材、课 程设计教材、典型案例分析、应用系统分析等。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专业能力项目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 核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 力,考核的方法主要采取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笔试及设计报告等综合考核方法。 构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教学 质量监控机制既要体现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理念, 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协调性、可持续性”的特点。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但涉及从培 养目标到实施的整个教学过程,而且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普通大学的学生培养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培养的目标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在服务方向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而普通高校 主要是面向科研设计等部门。二是在规格类型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属于应用 型的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型或应用设计型 的人才。2从具体目标来看,普通高校通常是承担培养继承、发展、传播科学技术、 文化理论、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第一次转化所需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多的是培 养从事科技向生产力第二次转化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其所承担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术 规范、管理规程用于现实的生产和工作中,把管理层决策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业 务工作中。 (1)适应社会需要的动态培养原则。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岗位要求 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 标也应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模式适应不断 变化的市场的要求。 (2)重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从 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坚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 33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 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课 程体系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各个要素要统筹兼顾,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 从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的运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1 根据社会专业技术需求,提出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能力要求,同时根据专业基础 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双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参见图1。(1)普通基础课平台作为专业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各模块。(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作为专业实践课的专 业知识支撑。(3)实践课程体系覆盖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本科教 学的重点。(4)各专业的课程模块的实践能力评估,作为专业实践课的修正标准,通过 反馈作用到专业实践课,用来调整专业实践课教学,达到适应本专业能力需求的教学 目的。 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构建模式中,采用将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普通基础课,整合 到各个专业能力对应的专业课程模块中,用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 同时,调整专业课模块,拓宽专业方向,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专业 课实践模块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专业方向为导向,整合专业课模块和 专业基础课模块,优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实践课类型的设计,要立足打好扎实的专业实践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 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技能。在课程结构上,考虑设置本专业必 备、够用的基础实践课程(如理工科专业的设置的计算机基础、普通物理、电工学等)。 34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 伍一 基础实践课程还应该坚实而针对性强。坚实是指基础课程及实践提供的理论、知识、 技能要坚实,要有相当的深度;针对性强,是为了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针 对相应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专业实践课类型的设计,要立足于应用方向多而灵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应给 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分流培养的趋势,使学生在 高年级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综合实践课 类型的设计,可以采用专业领域实际的应用项目或题目,采取项目设计、应用模拟、 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立足于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加深专业实 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以及创业意识。 实践教学课程类型可分为三个层次,由底层到顶层依次为专业基础实践课、专业 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践课。专业基础实践课和专业课构成了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 术体系,是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体现该专业的特殊内涵。其面向的专业 领域比较宽,直接针对社会需要。可以整合一些专业理论课,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 践教学。专业综合实践课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人才培养应既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又有 一定的职业针对性。 可以采用目标教学的实施策略,这是一个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 教学体系。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预期性目标 和非预期性目标的关系;其次,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中心组织 实践教学,要以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其内在的知 识结构和分解的能力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独立的单元,在整体设计和逐次讲授的 基础上,把单元知识结构化、任务化,以单元达标作为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提高教学 质量的基本步子,通过任务教学内容驱动,批次实现单元目标。 (1)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 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 性、可行性原则编制时间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2)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专业体系中,做 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 进度等,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因此,必须建 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 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 (《高等理科教育》 2006年第1期) 35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常州工学院 马树衫 理论界和高教界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因素作过大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 观方面,如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领导、管理体制等,也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层面, 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但很少涉及高校内部的人才培 养体系及其实施等问题。本文试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其管理体系 以及相互关系作初步的探索。 世纪之交,我国许多地方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将自己 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们将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任务的 高校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 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具体情况展开讨论。 新办地方工科类本科院校,全国大约有一百余所,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 己任,其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同小异。大致可以描述为: 1、一般按学科、专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有的仍称教学计划);按二级学院(系)、 专业班级组织学生;按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2、一般都把人才培养工作分成“教学”和“学生”两条线管理,“教学”由分 管院长、教务处负责管理。各二级学院(系)按教务处规定,负责日常教学管理,二级 学院(系)又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负责具体工作。一般二级学院(系)再下设 教研室,负责授课和教学研究。学生工作有一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分管,各二级学院 总支、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具体事务。“学生”工作由分管院长、学工处负责管理, 党委宣传部也参与管理,团委则更多负责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 3、一般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办学,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但局 限于“教学口”内。一般都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局限于“党群口”内。 4、人才培养计划一般由二级学院(系)制订,由教务处和分管教学的领导审批, 批准后主要在“教学口”内实施。 应该说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因传统、经验和形势变化以及上级要求逐 步改良而来。基本符合当前高校现行的体系,适应当前办学需要。但这种培养和管理 体系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大多数高校都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原来的“教学计划”改成“人才培养计 划”,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统筹考虑。但是,教务处只负责学生培养 36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马树杉 计划内的学习,不管其他;学生处只考虑学生条线上的工作,不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具 体实现。培养计划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得不到实施上的保证和落实。 人才培养分两条线管理,如果两者协调一致,会产生较佳效果,但实际上,两条 线各行其是,不仅难以配合,而且常常发生摩擦,产生内耗。不是哪条线不想搞好, 而是双方各自只按条线惯性去运动,很难协调到一起。表面上两条线都做了许多事, 也取得了很大的工作实绩,结果却是学生或忙忙碌碌应接不暇,或茫然不知所从难以 学成,人才培养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差较远。 虽说人才培养是人人有责,但实际上却谁也不负责。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跟不上 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评估,说不清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按理说校长要 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但是校长往往只能把这个责任分解到教务处、学生处 和各二级学院等有关部门。似乎所有部门都在负责,但实际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得 如何,学生毕业时有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没有哪个部门、哪个人能明确客观地 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学校还没有从管理制度上明确哪一个部门或责任人来系统全 面地负责这方面的问题。 按理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由于长期以来人才培养过程分工过细,导 致教师职责扭曲,教师把上课和科研看成是份内事,把“育人”看作是份外事。教师 只对学科负责,只对课堂负责,只要上好课、搞好科研就行,教师应有的作用在人才 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懒得问津,对专业 建设、课程建设十分淡薄,对教育教学改革缺乏热情,人才培养的许多工作难以推进 等,这些都与教师关于人才培养的主人翁意识的丧失有很大关系。 培养人才、开展教育教学,都需要先进科学的理念来统领和指导。当前人才培养 工作仍残留着一些需要转变和更新的思想观念,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 求;没有完全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对学生还是管得多、要求多而关心少、引导 少、服务少;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 培养目标,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 进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却有一个瓶颈问题。许多人习惯把管理体系的问题,说成是学校 的领导体制问题。其实不然。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固然与大的体制有一定关系,但国家 已经把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权放给高校,而且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和管理也没有设置 框框,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参照框架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我们改革的决 37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心还有一点影响。因此,关键的问题在高校内部,在于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 提高。 要改进现行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必须真正树立如下观念: 1、学生是学校之本。包括制订培养计划在内的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充分考虑学生 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 2、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应当围绕人才培养展开。校长和 二级学院院长应当亲自抓人才培养工作。 3、人才培养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教师应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每个 教师都应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教师尤其是专业任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业务才 能,而且也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4、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合作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5、人才培养是一个可以设计可以控制可以检测可以评估可以改进的过程。可以 有多种模式。 6、人才培养责任应当分解。针对一个专业或一个年级的学生,要有部门和责任 人全面负责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跟踪协调、关注结果、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养计 划等各方面的工作。 鉴于现行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诸多不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强烈愿望,在对人 才培养体系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常州工学院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措施有: 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专 业建设、图书资料和信息提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学生管理、招生和就 业指导、共青团工作、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 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等工作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由人才培养 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统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协调 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2、学校打破专业教研室不管学生的传统习惯,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专业 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二级学院(系)要对所属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负责的人才培养责任制。学校还建立了班级导师制,由专业教研室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派出有 一定威望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涯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等进行引导和指导。班 级导师制改变了过去专业教师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观念,改变了对学生的培养以智 育为主的做法,注重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以榜样和 权威的力量去带动和说服、激励和帮助学生。 3、要求二级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根据本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38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马树杉 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研究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各个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对 所办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最小的如同语言中的词那样可以迁移能 够重新组合的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以这些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为基本单元,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教学和考核重点。在此基础 上要求各专业都要确定鲜明的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特色强化专业特色,同时强调培 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4.树立新的质量观和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成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探索人才培 养校内质量评价方法,建立校内质量考评制度和质量控制保证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2、推动了过去难以推动的教学改革。 3、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密切了师生关系,发挥 了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落到 实处,教风、学风明显好转。 4、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常州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改革也碰到许多困难,也还有许多没有做到位 的地方,需要加大力度,适当调整,继续推进,主要问题有: 1、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的问题不解决,许多同志会旧瓶 装新酒,嘴上说一套,干的还是老一套。 2、教师职责还需进一步明确,要处理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要正确评 价并承认教师在人才培养上付出的劳动。 3、要正确处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关系。 4、要对教学改革给予更多的投入。 5、需进一步明确并协调好校内党政职能部门的关系,处理好整体设计和分工合 作的关系。 管理体系的协调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工作,高等院校 有其他功能。在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工作也需要诸如科研、后勤、人事、财务等其他 工作的支撑和服务。高校的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有科研和其他任务。正确处理好 人才培养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协调好人才培养管理与校内其它管理的关系,人才 培养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改善。根据学校一切工作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展开 的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宜在校内领导管理体制上作些改革。 1、落实一把手抓人才培养。院长应主动承担统筹全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 39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2、在学校层面上应强调统筹规则,统一指挥。因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分管学 生工作的副院长最好是一个人。如是两人,则院长宜加强协调。 3、将专业教研室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小的责任单位,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宜 下移到专业教研室。加强专业教研室的建设,让它真正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对学生负 责的责任。 4、职能部门能合则合,以减少多头指挥和内耗。 5、明确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科研管理体系的关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培 养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和发展科技园区的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建设。 6、明确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职责,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中予以倾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年第2期) 40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湖北经济学院 张林 陶君成 孙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这一变化打破了 高等教育传统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平衡,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教育质量下滑、就业难等。因此,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 新,建立分层发展和分类建设的制度体系;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大众化 要求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 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长期建设目标的实现。多年来各高等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对此都 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 本科院校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某些高职、专科院校积极向本科“升 格”;而某些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等,这就导致了高等教育层 次和类型边缘的模糊,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 性差、有效性低,其终端表现为教育质量整体下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脱节, 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的 人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反思。 受传统办学观念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不切实际地确定高目标。如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型人才; 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操作课题教学等。二是沿用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目标。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在知识的构建上 只注重技术、技能教育;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前者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人才严重匮 乏的局面。后者则导致本科毕业生基础不扎实,而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并未大幅度提高。因此,研究确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将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应用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应用 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能像综合性重点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 模式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 养务实操作型人才。必须坚持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具 4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张 林 陶君成 孙静 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坚 持这一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志趣和爱好,结合社会 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自主设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 化,全面满足学生的成才要求,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把握的原则:一是应从传统的注人式、保姆式教 学方法向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二是应从注重继承性教育向 注重创新性教育转变;三是应从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的教育观念向树立整体综合化 的教育观念转变;四是应从注重教如何做事的观念向既教做事、又教做人的观念 转变;五是应从注重共性教育观念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观念转变。其总体目标是 要通过系统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讲: 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这正是教学应 用型高等学校出现的契机和最根本的办学定位所在。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 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注 重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市场竞 争力,使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有不同,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 的。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仍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这既是学生可持续发 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通识教育可以夯实知识基础, 增强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可以 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设计自身的发展方 向和目标,满足各类学生的成才需求。 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 次开发能力,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就是要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里所要求的“能力” 不仅是岗位能力,更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 是就业能力,更是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 教育部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的原则性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各高等学院应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 42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 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怎么样培养”的问题。按“基础扎实,知 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 础。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 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 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 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模式应体现以下特色: (1)在培养规格上打破本科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2)在课程体系上 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思想,做到“三个结合”,即理 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3)在教学方 法上强化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4)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5)在产学研结合上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了解 企业、增强实践技能提供便利条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就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 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应为: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 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 我国高校也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如湖北T学院“对接与融合”、湖北经济学院“定单教育”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的范例。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 学环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视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工程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 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湖北经济学院的 “金融实验基地”和“情景模拟训练”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再也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必须充 分考虑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机会。 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如对少数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 可通过试办“实验班”等途径,使他们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对一部分外语好的学 4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张 林 陶君成 孙静 生,可加强双语教学,使他们向外向型人才发展;对大多数以择业为主的学生, 可着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向应用型人才发展。 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紧密相关。依 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做到通识课要通,专业基 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且富有特色。可构建以必修为主体,以技能课为重点,以 选修课为补充,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设 置要做到基础课程与等业课程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在课程设置上, 可以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方式,即前二年按照学科大类培养,以夯实 基础;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 展需要,采取院系专业组内选择、学科大类内选择、全校范围内选择等不同方式, 实行分流培养。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又需要高水平 的师资队伍。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 种选择,但短期内难以办到.而且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的,今天的双师不一定能 适应明天的人才培养需求,所以从长远角度看,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打造以团队 协作为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按照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分工 协作,组建教师团队。积极支持与鼓励从事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 学历层次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有计划地安排从事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到实际部门 锻炼或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还可聘请生产 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 教师队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小仅是掌握职业技术和满足上岗要求,而应是科学素养 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 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同。帮助他们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精神:使他们具 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 (《今日科苑》 2006年第9期) 44 高教信息参考 2008年第1期 1. 李文虎.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23(4). 2. 秦祖泽, 唐受印, 俞贵邦, 黄俊伟.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长春工程学 院学报,2002,3(3). 3. 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4. 张天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_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西安文 理学院学报,2005,8(4). 5. 潘志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江苏高教,2003,6. 6. 唐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0). 7. 顾志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为例[J].教学 建设与改革,2005,10. 8. 腾跃明,腾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J].印刷杂志,2006,247. 9. 李福进.构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2. 10.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26(4). 11.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J].金融教学 与研究,2006,6. 12. 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13. 魏怡.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14. 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17(3). 15. 廖惜春,黄清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6,6. 16. 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17. 高雪梅.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科教市场2005,1. 18. 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19. 陈宏富.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科学大众,2005,10. 20. 吕一中,冯海明,王怀群,王强,许保国.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 高校产业与科技化,2006,12. 21. 李 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3(4). 22. 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7 (4). 45
本文档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1KB
软件:Word
页数:10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07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