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举报
开通vip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 发展体系研究 (送审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产业经济研究所 2009年9月 目 录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 6 (一)中心城市产业一般规律、理论依据 ........................................................................... 6 1、产业发展体系理论创新 .....................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 发展体系研究 (送审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产业经济研究所 2009年9月 目 录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 6 (一)中心城市产业一般规律、理论依据 ........................................................................... 6 1、产业发展体系理论创新 ............................................................................................. 6 2、产业演进一般规律与产业演进理论创新 ................................................................. 7 3、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规律 ............................................................................................. 7 (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 9 1、上海市 ......................................................................................................................... 9 2、广州市 ......................................................................................................................... 9 3、重庆市 ......................................................................................................................... 9 4、纽约 ........................................................................................................................... 10 5、新加坡 ....................................................................................................................... 10 6、香港 ........................................................................................................................... 11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11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历程 ......................................................................................... 11 (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 12 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 12 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 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 13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 13 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 14 5、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都市农业体系初步形成 ....................................................... 14 6、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 15 (三)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15 1、从整个产业体系看存在的问题。 ........................................................................... 15 2、从各产业内部看存在的问题 ................................................................................... 16 (四)十二五时期武汉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 17 1、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对武汉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机遇 ....................................... 18 2、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出挑战 ........................... 18 2 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武汉产业体系 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8 4、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全省大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 ................... 19 5、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为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 19 6、沿海城市和周边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武汉市产业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外在的压 力..................................................................................................................................... 19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 20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指导思想 ................................................................................. 20(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原则 ......................................................................................... 20 、紧紧围绕武汉市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中部地区“经济、1 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城市的需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 20 2、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 力为中心。 ..................................................................................................................... 20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 20 4、按照以产业功能为主、兼顾产业发展状况,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兼顾重点突出 的原则确定产业体系框架。 ......................................................................................... 20 (三)武汉市产业体系构架 ................................................................................................. 20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基本思路 ................................................................................. 23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目标 ......................................................................................... 23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重点及相应产业链 ............................................................................. 25 (一)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 25 1、现代物流业 ............................................................................................................... 25 2、金融服务业 ............................................................................................................... 25 3、专业服务业 ............................................................................................................... 26 4、服务外包业 ............................................................................................................... 26 (二)重点发展发展以大型现代化产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 26 1、钢铁产业 ................................................................................................................... 26 2、汽车及机械产业 ....................................................................................................... 27 3、石油化工产业 ........................................................................................................... 27 (三)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四大新兴制造业产业 ......................................... 27 3 1、光电子信息产业 ....................................................................................................... 27 2、生物医药产业 ........................................................................................................... 28 3、新材料产业 ............................................................................................................... 28 4、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 28 (四)积极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的五大传统优势产业 ..................................................... 28 1、烟草及食品产业 ....................................................................................................... 28 3、家电产业 ................................................................................................................... 29 、纺织服装产业 ........................................................................................................... 29 4 5、医药产业 ................................................................................................................... 29 、造纸及包装印刷 ....................................................................................................... 30 6 (五)鼓励发展都市型基础产业 ......................................................................................... 30 1、商业 ........................................................................................................................... 30 2、房地产业 ................................................................................................................... 30 3、城市交通业 ............................................................................................................... 30 4、建筑业 ....................................................................................................................... 31 (六)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 31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 32 (一)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新趋势 ................................................................................. 32 1、传统制造业加快外迁步伐,制造业在三环、四环线集聚明显 ........................... 32 2、产业区域聚集水平提高,五大产业聚集区正在构建 ........................................... 32 (二)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 33 1、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 ........................... 33 2、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 ....... 33 3、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 ....................................................................... 34 4、以“8,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 ............................................................... 35 六、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的政策要点和保障体系 ..................................................................... 35 (一)武汉市产业发展体系政策要点 ................................................................................. 35 1、坚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区域性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装备制造业 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的需要下手,提出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要求 ..................... 35 2、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由比例调整向技术与能级提 4 升的转变。 ..................................................................................................................... 36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实现产业配置由分散均衡布局向重 点聚集式布局的转变 ..................................................................................................... 36 4、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进由局部创新向综合整体创新的转 变。 ................................................................................................................................. 36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 37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 37 、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 37 2 3、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主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38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壮大龙头,发展配套”的原则,有效拉长产业链,4 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 ..................................................................................... 38 5、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从大项目强投入入手,打造“武汉制造”的“航空母舰” ......................................................................................................................................... 38 5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 发展体系研究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 1、产业发展体系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产业体系的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产业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经济活动的有机联系、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链完整的产业系统。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提高第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产业正朝着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文化化和价值链高端化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发展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加工制造能力的竞争,更是产业体系化程度的竞争。构筑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会形成整体的竞争能力。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低耗能、低污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扩张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甚至现代物流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能源与社会保障稳定、法律和社会诚信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全新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以下明显特点:首先,产业主体具有充分的竞争性和创新的活力。其次,产业具有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特征。第三,新型产业体系表现为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第四,新型产业体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第五,新型产业体系的运作机制是高度市 6 场化的,实现产业体系各层面的合理分工。政府的作用仅在于制定必要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优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等方面。 2、产业演进一般规律与产业演进理论创新 产业演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展很大的比重,而随着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二、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在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进入非工业化阶段,国民经济的中心开始向非物质的第三产业转移,这个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则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这个一般规律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发展:产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界限模糊;产业结构的演进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紧密相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制造中心存在。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转型有两个特征:首先是新科技革命引起的工业或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使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工业或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刺激服务业的需求和供应,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因此,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制造业本身的升级。 3、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规律 ?中心城市的制造业结构 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表明,一般中心城市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有三个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一高技术产业。?大型制造业逐步向城市周边和周边城市转移。?以满足城市自身需要的制造业以都市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有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都市型工业的生产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的都市型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反应迅速,能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而且越是在繁华的地方生存下来的工业,越是具有创新和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 7 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和国家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共同之处,虽然各个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前期阶段:这个阶段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对工业发展有基础作用的一些服务行业就得到了优先的发展,主要是邮电运输业、通信行业等基础行业。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专业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如: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机器设备租赁和流通等行业。工业化中后期:直接参与现代化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的到较快发展,如研发、咨询、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广告等服务。并外由于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娱乐、旅游等行业也飞速的发展。后工业化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服务业充分的发展。 这种一般发展规律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发展: 重合化趋势: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人民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有超前现象,所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可能有几个阶段合一的重合现象。 知识化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性型服务业在中心城市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中心城市在教育、研发、知识扩散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现在的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金融、保险、法律咨询、广告、研发等高端知识型服务业的聚集地。同时这些高端的知识型服务业对中心城市GDP的贡献也达到了越来越高的比重。 外包化趋势:业务流程外包BPO ,是指企业检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将这些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基于预先确定好的一套执行标准和原则来管理这些活动而应运而生的。由于全球化的加剧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把不熟悉的一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更高的其它企业而自己则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信息化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许多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推动新的服务模式越来越高效和智能化。例如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服务国际化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此,新加坡、伦敦等都在积极开发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与教育服务的国际市场。 8 (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1、上海市 提出要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国际大都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需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新型产业体系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力争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寻求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的产业化突破。新型产业体系参照信息化时代的“第二次现代化”标准,积极实施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运用,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再造,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升级。新型产业体系坚持凸显相对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力求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同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 2、广州市 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和“三促进一保持”的总体要求,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技术产业为引擎、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巩固提高的主体产业群,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发展、产业能级提升及产业功能辐射的全省现代产业体系“首善之区”。 目标是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贸易中心和我国南方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教育中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高地,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产业发展“一带六区”空间战略新格局,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中心和带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 3、重庆市 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面对这轮经济调整时期,提前谋划,化危机为转 9 机,加快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推动制造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地位上、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构建开放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进程。 4、纽约 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高级化过程,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工业部门的衰落,纽约制造业也开始步入衰退期。但是,纽约制造业的衰落并不等于完全的消亡,纽约仍保有一定份额的制造业。纽约市是时装设计中心。在流行风尚快速变化的条件下。设计师倾向于就近选择厂家生产其产品。纽约的服装业就显示了近距离优势。同样,作为旅游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广告咨询中心,纽约也为相关的制造业部门创造了就业机会。 纽约服务业的崛起是伴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而发生的,进入20世纪,纽约已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保健中心、教育中心、室内设计中心、时装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纽约市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很高。尤其是法律服务和健康、娱乐服务业以远高于行业收入平均增长的速度发展。在纽约这样一个各项传统产业纷纷进入衰退或是平稳期的城市,知识服务业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兴奋点。 5、新加坡 经济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级工业阶段;二、接受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的转移,发展出口型的加工工业;三、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战略转变,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四、工业向高技术高增值方向转化,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国际化程度。经过上述几个阶段的经济调整转型,新加坡经济持续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和石油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通讯和旅游中心。 新加坡近年来产业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服务业和制造业双引擎作用。新加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大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加坡政 10 府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重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大力扶持电子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得制造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避免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二是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化,新加坡成立了科学技术部,领导、参与和扶持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已建成高水平的微电子、电脑、生物制药和遥控技术的研发中心。开设科学园,聚集科研机构,在区内土地和厂房租金以及税收,给予折扣优惠。三是新加坡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指导并直接参与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6、香港 产业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 第二阶段,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第三阶段香港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减慢,生产性服务业成为香港服务业的主体。香港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支撑,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第四阶段阶段开始香港制造业规模出现负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标志着制造业绝对规模开始萎缩,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和拓展,本地制造业呈现出集融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虚拟化特征,但本地制造业虚拟化可能带来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洞化”的质疑。总之,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以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主导,制造业虚拟化为特征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第五阶段也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动以及全球一体化推动,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之一,以离岸贸易为特征的跨区域联盟产生,成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将内地市场、良好投资环境与香港资本市场、生产性服务能力集聚在一起,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核心能力。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密切相关。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 11 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体系从小到大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交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汉市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发展。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3%。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供需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增长点”和“长期战略”,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多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品、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20多个百分点。2008年武汉市产业比重为3.7:46.1:50.2,总体上日趋合理,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行业门类齐全,涉及钢铁、汽车、光通信、机械、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等33个行业大类,3万多家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同步发展,综合配套能力强,工业综合实力居中国中西部大城市的首位。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 12 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初步建成了适应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2008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3960.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7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3.7:46.1:50.2。工业增加值1515.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38.28亿元,其中,轻工业总产值944.1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3394.18亿元。钢材产量1307.13万吨,生铁产量1359.50万吨,汽车产量33.82万辆,显示器1043.75万台,房间空调器493.74万台,卷烟249.13万箱,软饮料169.66万吨,啤酒9.02亿升,原油加工量396.56万吨,发电量168.51亿千瓦小时。 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近年来,武汉市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发挥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十分迅速。一是重要产业板块已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已初步形成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石化四大支柱产业板块和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6个优势产业。二是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快。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东西湖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新洲区徐古镇蘑菇产业集群、黄陂区佳海服装产业集群、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汉南区包装印务产业集群被湖北省政府列为2008年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群。三是全市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产业板块,即:青山板块(青山地区—阳逻)、经济开发区板块(沌口开发区—汉阳—蔡甸)、高新开发区板块(东湖开发区—洪山—江夏) 东西湖板块、汉正街板块(硚口—江汉—东西湖)。四是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即: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桥梁与钢结构、石油与化工、现代通讯、半导体、机械与装备、交通运输设备、环保能源与新材料、食品与烟草、医药、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造纸印刷与包装。2007年这15个产业链的工业总产值均已经突破了100亿。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 13 作用明显。目前,武汉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140家,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80.12亿元,增24.26%,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90%以上。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07年光纤光缆生产规模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并已开拓国际市场;在环保产业领域, 以上份额、国内烟气脱硫市场50%的份额。 占有了全国电厂水处理市场的70% 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87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了一批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连锁店、专业店、便利店为特色的流通新业态;通过加快建设多功能商务区和大型展馆,推到了会展经济发展;成立了汉口银行,加强了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房地产三大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文化、社会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2008年末民用航线141条,其中,国际航线12条,国内航线129条。公路通车里程9961.9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732.0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30.51公里/百平方公里,汽车拥有量55.57万辆,其中,小型汽车37.28万辆。全年交通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1943.20亿吨公里。金融机构29个,其中,外资银行3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97.92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2845.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28.0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176.23亿元,银行各项贷款周转速度1.54次,提高0.14次。科研机构104所,科技活动人员7.1万人,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9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649项。 5、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都市农业体系初步形成 武汉市按照“主导产业、规模基地、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四集中的原则,以“家园创建计划”为主要内容,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都市农业体系。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64亿元,其中,农业132.25亿元,林业1.46亿元,牧 14 业69.56亿元,渔业40.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26亿元,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1.66千公顷,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71.3千公顷,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67千公顷,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6项,增加4项。农业产业化基地覆盖率57.5,,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 6、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东西湖区和青山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东风鸿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汽车再制造试点,阳逻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初步形成了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和不同类型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分散式污水处理、垃圾堆肥技术应用、光伏发电与应用、风能发电、节能照明、村镇太阳能和沼气新能源应用、农村污水处理、农业生产节能示范工程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三)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从整个产业体系看存在的问题 ? 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传统增长方式为主的产业体系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型工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武汉市仍然处在大力发展工业的阶段,工业强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重工业化特征明显。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重工业化导致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金的投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从资金的投入上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处于主导地位,消费和出口的影响力远远不够;从对资源的消耗来看,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六成以上,2005年武汉市万元GDP能耗为1.38吨标准煤,远远高于北京0.80和上海0.88吨标煤的水平,甚至高于全国平均1.22吨标准煤的水平。 (2) 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率较低。武汉市就业人口人均GDP不仅远远低于上海、北京,而且只有广州的49.4%、南京的66.2%、杭州的58.0%。其中,第一产业人均GDP只有广州的71.2%、南京的72.6%、杭州的71.4%;第二产业人均GDP虽然略高于杭州,但只有广州的79.6%、南京的81.1%;第三产业人均GDP只有广州的37.9%、南京的51.8%、杭州的52.7%、。从武汉三次产业内部的比较看,2007武汉的第一产业,18.8%的就业人数仅创造 15 了3.7%的GDP,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第三产业以48.1%的就业人数创造的50.2%GDP,也落后于第二产业以33.1%的就业人数创造46.1%的GDP。造成武汉市产业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与这些城市相比武汉市产业集中在附加价值低、劳动密集、产业链较短的传统产业。 (3) 产业高度化不够,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反映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度、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表 武汉及相关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武汉 北京 上海 广州 2003 5.7 : 44.6 : 49.7 2.6 : 31.0 : 61.4 1.5 : 50.1 : 48.4 3.0 : 43.4 : 53.6 2006 4.4 : 46.1 : 49.5 1.2 : 27.9 : 70.9 0.9 : 48.5 : 50.6 2.4 : 42.4 : 57.6 2007 3.7 : 46.1 : 50.2 1.1 : 26.8 : 72.1 0.8 : 47.3 : 51.9 2.3 : 40 : 57.7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武汉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但是,50%左右的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80-90%的比重,也低于国内的北京、广州、上海等中心城市。产业高度化不够的第二个表现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第14位;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先进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分别仅占9.7%和5.4%。 (4)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自主创新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决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竞争能力。武汉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但还没有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在19个副省级以上的城市中技术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成交数, 成交额分别列第7、第8位,与科技实力位居第三不相适应。近20年来,全市90%以上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政府和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占GDP的比重,与国内先进的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 2、从各产业内部看存在的问题 ? 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 16 工业发展规模化水平不高,行业集中度低,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轻重工业比例为27.5:72.5,过低的轻工业比例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小。高加工度制造业不发达,没有显示出重化工结构高级化的特征,重化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缺少高加工度制造业,缺少名牌终端消费产品。从空间布局看,在中心城区仍留有一定规模的化工、纺织、机车、机械等污染较强的制造业企业,影响中心城区功能的整体升级。 ? 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2008年武汉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共实现增加值601.74亿元,占第三产业的30%左右,比重偏低,特别是金融业仅占第三产业的12%,仓储邮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多数落后于广州、宁波、南京、大连、杭州、青岛等全国同类城市。从交通运输业看,武汉市交通运输增加值只有广州的1,4;从信息服务业看,武汉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只有广州的1,3;金融服务业不仅落后于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也落后于宁波等二线城市。 (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强,发展缓慢。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不多,农产品附加值不大。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武汉开发开放的不断推进,非农占地大量增加,交通用地、工业区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占据了城郊大片的农用土地,加之人多地少的客观因素,造成了突出人地矛盾,并且武汉市人地矛盾呈爆发性、多样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随着“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我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然而,需要较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薄弱,已成为影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十二五时期武汉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且影响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产业安全,进而影响到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编制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武汉 17 市产业发展体系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对武汉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机遇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共同成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国际产业转移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层级出现多元化。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生到现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逐步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武汉应该抓住产业转移的新动向,主动承接高层次、高附加值的产业向武汉转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提高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和高度化,为武汉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出挑战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武汉虽然地处内陆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像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的直接和巨大,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武汉经济发展的冲击和挑战也是非常明显,2008年10月份以来武汉市经济发展指标全面回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加剧。武汉市现代工业体系还不完备,整体抗风险能力弱,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金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构建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 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武汉产业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武汉市是国家批准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内容是积极发展两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符合两型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要求。这就要求从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方面有重大突破,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占据区域产业发展高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8 4、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全省大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 作为中部地区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的武汉在中西部具有较大的优势,国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是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武汉市政府及时提出把武汉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战略规划,这将促进武汉市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各种经济成份的齐头并进。湖北省现已在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这十分有利于武汉市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5、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为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互动的关系。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提高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才会吸引非农人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和积聚,进而发挥城市规模效应,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协调发展使得武汉市生产力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高效率的经济空间,并且实现了产业层次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沿海城市和周边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武汉市产业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外在的压力 武汉要面临国内其他区域城市的竞争压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深厚;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环境优良,江浙闽等地的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强;西部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年来也越来越显示出骄人的成绩,城市特色明显。武汉虽然地处全国中心,城市特色和吸引力却不够突出。同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圈,各个省会城市都想争夺区域中心城市的位置。虽然中部地其他城市对比武汉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各个城市发扬自己的特色,对武汉吸引外资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对武汉的区域中心地位形成威胁。 19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社会功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推动制造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地位上、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构建开放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进程。 (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原则 1、紧紧围绕武汉市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城市的需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2、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4、按照以产业功能为主、兼顾产业发展状况,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确定产业体系框架。 (三)武汉市产业体系构架 按照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上述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的原则,武汉市产业体系由以下六大产业群组成: 20 1、以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服务外包; 2、以大型现代化制造业为主的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及机械、石油化工; 3、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 、以优势产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4 印刷业; 5、都市型基础产业: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城市交通业; 6、现代都市型农业。 武汉市产业体系设计图 21 现代物流业 金融服务业 以生产性服务业 的现代服务业 专业服务业 服务外包业 钢铁业 以大型现代化制 造业为主的支柱汽车及机械业 产业 石油化工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 武生物医药业 汉以高科技产业为市新材料业 主的新兴产业 现 新材料业 代 产 业环保和新能源业 体 系 )烟草及食品业 六 大 产家电业 业 群 )以优势产业为主 纺织服装业 的传统制造业 医药业 造纸及包装印刷业 商业 房地产业 都市型基础产业 建筑业 城市交通业 现代都市型农业 22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基本思路 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基本思路是: 1、以全新视野把握新型产业体系的特征,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和时代的发展,紧紧围绕现代大都市的功能性定位,用五年时间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即结构更合理,附加值更高,辐射性更强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2、从产业整体发展看,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 重点,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3、从具体产业门类看,要尽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大型现代化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传统优势制造业、都市型基础产业和都市型农业等六大产业群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与中心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钢铁、汽车及机械、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与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业等5个优势产业;鼓励发展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城市交通及通讯业等城市基础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 4、从产业布局看,武汉市产业布局的调整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功能和 “8,1”城市圈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更长远和更大的空间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立体化、园区化、集群化,实施“四圈层”战略: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以“8,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具体目标为: ——产业规模。到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达到 亿元。 23 ——产业质量。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寻求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的产业化突破。积极实施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运用,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再造,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升级。 ——产业结构。到2015年,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5%左右,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在制造业中,集中优势,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四大新兴产业”、“五大优势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集群是钢铁、汽车及机械、石油化工产业;四大新兴产业是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六大优势产业是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业。在服务业中,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同时,鼓励发展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城市交通及通讯业等城市基础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 ——技术水平。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占50,左右;形成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领先水平;基本确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基地、知识扩散中心;基本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格局。 ——制造业产业链。以现有15条产业链为基础,实现产业链规模更大、延伸加工和配套能力更强、创新和服务功能更完善的、集中度更高的产业链体系。其中,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石油与化工、桥梁与钢结构的重点产业链成为中部仍至全国制造业主要集聚点和辐射源之一。 ——服务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10-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若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使得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支撑,并且带动全省, 24 辐射整个中部地区。 —一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实践,努力建设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市总能耗降低到50%以内,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重点及相应产业链 (一)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物流区域的中心城市,又是中部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通道的枢纽城市,要充分利用武汉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调整优化物流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水陆空并举、五大园区和六大中心并重,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2、金融服务业 要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高金融业的聚集力,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融资平台。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建立若干大型金融集团,同时吸引大型金融集团和商业银行的第二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股份制银行法人机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武汉。试点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证券融资公司、货币经济公司、大型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机构,建设区域性外包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专利技术交易中心,大力支持汉口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发展。适度推进金融业开放程度,加快在制度监管下的金融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吸引和留住金融专业人才,提高金融业的人才素质水平,加强金融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25 3、专业服务业 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发展技术、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广告、信息等中介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服务中介机构。积极呼应CEPA政策,利用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契机,从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吸引国际知名专业服务业机构的力度,大力发展本市专业中介服务业,争取将武汉建成国内专业服务门类较齐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要 进一步推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专业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咨询、会计、律师、审计等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设计、市场研究等专业中介服务业。发展产品概念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等行业,以延伸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服务外包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全球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配套及流程外包到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武汉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涉及外包领域的城市,对信息产业外包业务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要加快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做好服务外包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推动服务外包业重点项目的落实。通过实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及区域品牌战略,不断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培育本地骨干企业,促进外包企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要推动外包联盟的发展,发挥其在专业服务体系的核心作用,为外包企业创造更优良的环境。 (二)重点发展发展以大型现代化产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1、钢铁产业 武钢集团是武汉市钢铁产业的核心企业,钢铁产业的发展要围绕武钢延长产业链,向上延伸发展冶金装备设计和制造,向下打造国内重要的钢材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冷轧硅钢、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钢材加工能力和冶金成套设备制造规模;加强钢铁产业与武汉市汽车、造船、机车、发 26 电及输变电设备、机床、桥梁及建筑钢结构、工程机械、家电产业等其他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扩大武汉市下游产业就近用钢材规模;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汽车及机械产业 汽车及机械制造是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有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做大做强,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努力提高乘用车生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加快零部件和工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使整车与零部件、工业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协调的比例关系;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3、石油化工产业 石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配合中石化建成80万吨乙烯工程,做好乙烯下游产品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启动乙烯下游产品项目,大力发展石化高端产品;要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推进武汉化工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三环线以内的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调整优化石化产业布局。 (三)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四大新兴制造业产业 1、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建设“武汉?中国光谷”为重点,强化光电子、移动通信两个优势产业的行业领先地位,继续推进光电子向高端发展,加快移动通信设备升级;以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为契机,推动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和视听产品两个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要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为核心,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瓶颈;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7 2、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是世界性的新兴产业,武汉市在抗病毒药物、激素类药物、解热镇痛药、麻醉药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要发挥武汉市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依托生物制品研究所、春天股份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诊断试剂和疫苗、现代化中药等产业,积极发展动植物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绿色生物制品,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 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冶金材料生产和研究基地,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要围绕信息、生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武钢、武石化等骨干企业和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新材料研究所,重点发展复合化、功能化、精细化的冶金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加快新型材料及其先进技术装备技术产业化,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环保产业是武汉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武汉在环保系统、工程设备和产品开发、电力节能设备领域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要以工程总承包带动成套设备制造,提高工程设备本地配套率,形成“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完整的产业链条。要大力提升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能力,依托凯迪集团、都市环保、安环院、武锅等企业,发展以水污染防治、废固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为重点的环保产业和太阳能利用、再生能源、新型燃料电池、节能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新能源和节能产业,加强环保产业核心区建设,逐步形成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基地。 (四)积极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的五大传统优势产业 1、烟草及食品产业 烟草及食品产业是武汉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产业,08年工业产值增幅达到了 28 30.9%。要发展烟、酒、软饮料、方便食品、调味品等重点产品,带动玻璃包装、PET瓶包装、瓦楞纸包装、塑料袋包装等配套企业发展;以乳制品、植物油、肉禽、水产品、 、蔬菜加工为重点,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加快实施武汉卷烟厂搬迁改造,积极扶持武烟集团成为全国一流的烟草企业;通过重点项目提高酒、乳、植物油、方便食品、软饮料和调味品生产能力;提高肉禽、水产品和蔬菜深加工能力,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大型食品冷链系统。 3、家电产业 家电产业要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重点发展空调器、冷柜、电热水器、洗衣机、平板电视、厨具、小家电等产品,并向上延伸金属原辅材料和半成品、塑料件、包装系统、电器组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配套部件,形成与知名品牌产品配套的家用电器产业集群。要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实现配套企业稳定配套和同步壮大发展,引进和发展塑料品、包装印刷品、电器组件和电子元器件企业及配套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家电基地。 4、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服装业是武汉的传统产业,也曾在取得辉煌成绩之后陷入调整期,近几年经过大力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有力时期。纺织服装业要加快推进上游重点企业裕大华、一棉和江南集团的搬迁改造,提高纺织装备水平,重点发展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布和装饰用布三大产品;中游建设印染后整理中心,完善纺织产业链;下游实施名牌战略,通过一批大型服装项目,做大做强女装、针织内衣和职业装等服装企业。 5、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要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武汉市科研优势,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全国中药类最大的“小儿类用药、肛肠类用药、体外培育牛黄、补血类用药”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建设神经损伤类、防癌类、育苗类等具有全国影响性的生物药品生产基地,生物工程药物关键技术有所突破的全国重要的基因工程研发中心;加快推进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在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方面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品加工基地。 29 6、造纸及包装印刷 造纸及包装印刷业要依托武汉晨鸣等上游企业发展中高档纸制品,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创造条件,利用武汉现有废纸资源,策划并推动45万吨包装纸项目建设;中游发展高附加值精品印刷,建设印刷工业园区,提高产业聚集水平;下游依托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发展纸品、玻璃、塑料、金属包装项目,发展新型包装材料和防伪包装发展,为支柱优势产业提供包装配套服务。 (五)鼓励发展都市型基础产业 1、商业 充分发挥武汉商贸流通业发达和四大商业上市公司网络完善的优势,加快流通业态创新,以发展连锁经营为重点,积极推动四大商业上市公司把仓储超市和便民超市城市圈内各城市,形成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进行商品远期合约交易业务试点,进一步完善武汉市作为内地商业中心的地位。 2、房地产业 房地产产业在城市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武汉市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房地产发展要培育、建立、发展和完善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房地产行业中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大市政府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力度,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调整供应结构,强化住房保障,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城市交通业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交通运输形势发展很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但是交通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市交通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要继续加强铁路、民航、武汉新港、公路中转中心、地铁、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客货运输的较快增长。城市公共交通要突出“两型社会”建设和“以 30 人为本”的理念,把节能降耗和便民服务放在重要位置,打造武汉市在交通运输国家级主枢纽的地位。 4、建筑业 武汉市是一个传统的建筑业大市,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市场竞争实力和优势不断增强,拥有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国家特级企业,建筑业企业总体资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圈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本地建筑企业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实力;要着力转变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组织结构,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队伍格局;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性措施,调整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推动建筑业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化产业,逐步解决建筑业粗放经营、同质化竞争问题,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树立“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思想,着眼长远,处理好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促进绿色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的路子。 (六)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现代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要基本建成与武汉大都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为主要标志,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华中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要突出“六用、三提高”。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1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 (一)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体系的发展,武汉市产业的空间布局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呈现出全新的布局。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制造业加快外迁步伐,制造业在三环、四环线集聚明显 武汉市确立的“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了生产力空间布局,中心城区传统制造业相继外迁,沿三环线、四环线展开,打造环城公园集中发展区,形成环城工业带。特别是近几年来,制造业大型企业外迁动作不断:武锅、武钢八厂、武昌车辆厂、武重、武烟相继迁出中心城区。到2010年,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搬迁将基本完成,总数达到7000家。 2、产业区域聚集水平提高,五大产业聚集区正在构建 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青山-阳逻-左岭),重点发展钢铁制造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船舶机械、环保产业、电力工业、建材产业、纺织产业等。 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蔡甸-汉南),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和家电产品。 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洪山-江夏),重点发展以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 食品工业聚集区(东西湖-汉阳黄金口),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并形成新的制造板块和相适应的物流业。 都市型工业聚集区(硚口—江汉—东西湖),打造汉正街的品牌和利用汉正街的市场需求,以硚口区为主体,连通江北民营工业园和东西湖,积极发展日用消费品加工,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发展都市型工业板块。 32 (二)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上述产业布局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武汉市产业布局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功能和 “8,1”城市圈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更长远和更大的空间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立体化、园区化、集群化,实施“四圈层”战略: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 ,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 以“8 1、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 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是武汉市作为现代大都市的标志性区域和发挥现代大都市作用的集中功能区。这一区域的发展不能仅仅只考虑产业外迁,而要作为都市产业圈进行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都市产业圈的发展是以武汉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等资源为依托,要加快发展金融、商务、信息、物流、文化、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为主的都市产业圈。 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优二进三”,发展总部经济,提高金融、商贸、科技、教育水平,体现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其中都市工业的发展在产业选择上,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商品展销为主体;在发展载体上,一般不搞增量投入、不铺新摊子,主要是利用基础设施好、闲置的工业房产;在运行方式上,主要是采用出租或出让方式,吸纳一部分数量和规模的企业;在企业结构上,主要是多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 2、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 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是目前武汉市大工业的象征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武汉市工业和物流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圈。核心产业圈要以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强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支撑作用,推进产业组群式集聚和区域团组式发展。 ——强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支撑作用。要加快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发展,以移动通信、光通信、能源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业 33 为重点,同时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示范区的建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汽车及零部件和消费类电子两个领域为重点,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和产业集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国家级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工业园要以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和物流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集聚,逐步成为全国台资集聚的核心区和武汉市与港澳台地区经贸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 ——以阳逻和北湖、庙山和九峰、纸坊和黄家湖、沌口和纱帽、吴家山和蔡甸、盘龙武湖等新城建设为依托,形成六大新城组群。?东部新城组群,包括阳逻、北湖新城,重点发展化工、纺织业和港口运输业等;?东南新城群组,包括豹澥、流芳组团,重点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南部新组群,包括纸坊新城以及黄家湖等组团,重点发展教育科研和现代物流;?西南新城组群,包括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军山等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电制造和包装印刷等;?西部新城组群,包括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北部新城组群,包括盘龙新城和横店、武湖等组团,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等。 3、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 武汉市远城区行政区域包括黄陂区、新洲区、蔡甸区、江夏区、汉南区、东西湖区,目前已形成钢材深加工及桥梁钢结构、汽车零部件、船舶制造及配套、大型变电设备生产及配套、铁路机车制造及维修、显示器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电力能源、物流等产业和企业集群。远城区是武汉市完成工业化的潜力区,也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重要功能节点,所以应成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 远城区产业发展圈要在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成为武汉市和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和发展的集聚地、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经营地,主攻工业,以工促农,以工促服务业,实现产业转移、产业融合、产业聚集与园区拓展相结合,充分考虑现有产业板块和发展潜力,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钢材深加工、桥梁钢结构、船舶制造及配套、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日用化工、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临空制造、精细化工及物流等增长潜力大的战略性产业。 34 4、以“8,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 随着武汉“8,1”城市圈发展战略的展开,“8,1”城市圈产业对接和承接转移使武汉市产业布局呈现更大空间,形成了“8,1”城市产业对接圈。在“8,1”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武汉市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体现和发挥特大城市功能;周边8市积极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按照产业发展功能优化产业布局。近几年来,这种更大范围的产业双向转移已经开始形成:武汉市生产性产业向外转移,企业近则走进江夏、黄陂、蔡甸、新洲等武汉远城区,远则迁至邻近的孝感、仙桃、鄂州等地市;地市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则迁往武汉市。 未来武汉市产业布局的总体战略要充分考虑“8,1”城市圈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实施产业发展的布局,要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梯度发展改变原有的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和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的现象;通过向周边城市输出传统产业来促进武汉市自身现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通过更大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增强武汉产业的辐射力和企业竞争力,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的对接和立体分工,以及联合互动的良性循环,实现武汉市和其他8个城市的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布局。这种立体分工大致分为五种模式: 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 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 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 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 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六、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的政策要点和保障体系 (一)武汉市产业发展体系政策要点 1、坚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区域性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装备制造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的需要下手,提出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要求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渐深入,武汉有成为区域性功能城市的条件和要求,并且武汉已经进入了功能性大发展的时期,这样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结构性重塑就成为迫切的任务。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和开拓武汉中心城市功能,提高武汉对中部地区经济的聚集和辐射能力。 35 2、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由比例调整向技术与能级提升的转变。 武汉市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占了重要的地位,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把握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转变产业调整方式,由注重产业发展比例调整向技术与能级调整转变,利用技术和能级的升级突破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瓶颈,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实现产业配置由分散均衡布局向重点聚集式布局的转变 随着武汉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区域中心性型基础设施体系框架更加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基本构架基本确定,产业布局要实现从以往较为分散的均衡布局,转向按照中心城市发展主轴与网架,实施重点聚集式布局。新型产业体系建设首先要强化产业集聚。重点建设光电子产业、汽车及零配件加工、石油化工、环保及新能源、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几大产业基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等。其次要实现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有机联动。再次要配合中心城区再造,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布。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优二进三”,集中发展五大板块再向郊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联动、中心城区再造与产业功能提升衔接的转变。 4、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进由局部创新向综合整体创新的转变。 要围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体制创新。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收缩国有经济覆盖范围,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国有资本在基础性产业和特大型企业的集聚度;引进和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对外资、民营资本要扩大市场准入,减少进入壁垒。在市场体系方面,主要是规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市场发展,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在政府改革方面,加快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 36 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要突出科技创新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重点围绕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所需要的技术,调整优化科研开发投入结构。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研究机构向市场化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中介经纪机构转型。培育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多样化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通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推进高科技产业的转化、孵化基地建设。 要强化政策创新对产业的促进功能。调整完善投资政策,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探索证券化融资、收购兼并等吸收外资的新形式,制定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为小企业服务的技术推广、中介代理、担保认证等企业的发展。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发展经济的直接主体,在市场上作出投资决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监督、为企业服务等方式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应当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为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定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信息服务和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和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发挥其在行业指导和服务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通过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科技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重组,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流动、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实验研究开发基地,提高武汉科技原创能力。构建科技公共资源信息网络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骨干。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度和有效利用 37 率,进一步增强科技资源的信息采集、分析、综合加工和利用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孵化基地服务功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3、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主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应用,用信息化创新企业的营销管理方式。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现有综合性科技孵化器的基础上,按照加大投入、拓展规模、多元发展、专业运作的思路,形成以科技孵化企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为主体,专业孵化器为特色,多种所有制和创新模式并存的科技孵化体系。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壮大龙头,发展配套”的原则,有效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 以五大产业为重点做好产业链延伸这篇文章,切实放大产业的边际效益。钢铁工业在支持武钢继续做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钢材深加工;汽车工业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的二级配套体系,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加入和参与配套;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强化主干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及仪器仪表的配套体系,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发展科技型民营经济;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的重点在于引进和资源整合;环保产业要积极将“环保”概念向其它产业延伸、渗透,将环保设备制造与环保设计、环保工程相结合,多领域壮大环保产业。对于三个优势行业,重点抓好食品工业的做大做强,以此为突破口,向前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向后带动包装印刷行业。服装行业充分发挥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走贴牌生产和扩大出口的路子。 5、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从大项目强投入入手,打造“武汉制造”的“航空母舰”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名优产品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壮大名牌企业经济规模;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提高“武汉制造”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38
本文档为【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