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门县志

海门县志

举报
开通vip

海门县志海门县志 海门地处长江下游北端,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十分有利于水陆交通 事业发展。民国9年(1920),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建设大生第三纺织厂过程 中,为解决“大生三厂傤料运机”,出资10万元,修筑了长6.5公路的三厂至青龙港的“青龙港铁路”。同年,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南干公路的兴 筑,共同掀开了海门交通的发展篇章。到1949年,全县公路里程总计117.7公里。1958年全县90.9%的公路改造成晴雨公路。1990年,县内有晴雨公路18条,总长286.95公里,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全县有公路桥梁114座,3228延米...

海门县志
海门县志 海门地处长江下游北端,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十分有利于水陆交通 事业发展。民国9年(1920),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建设大生第三纺织厂过程 中,为解决“大生三厂傤料运机”,出资10万元,修筑了长6.5公路的三厂至青龙港的“青龙港铁路”。同年,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南干公路的兴 筑,共同掀开了海门交通的发展篇章。到1949年,全县公路里程总计117.7公里。1958年全县90.9%的公路改造成晴雨公路。1990年,县内有晴雨公路18条,总长286.95公里,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全县有公路桥梁114座,3228延米。1994年底,全县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沥青路面)。1996——2005年期间,全市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新增公路里程1352.29公里,新建、重建公路桥梁123座,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648.62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648公里;全市内河航道32条,通航里程347.99公里;全市拥有各类汽车15778辆,摩托车141044辆,拖拉机2590辆;各类船舶356艘15227吨。其中营业性运输客车573辆,货车2237辆,营运船舶43艘6432吨。 第一章 交通设施 第一节 公路 高速公路 通启高速海门段 南通至启东的高速公路海门段,由省交通厅高速公 路管理中心总投资40亿元,工程于2001年7月动工,2004年10月建成通车。通启高速为宁启高速的组成部分,西起宁通高速九华立交,东止启东 市汇龙镇全长108公里。海门段全长40.015公里,途经我市天补、海门、 德胜、常乐、悦来、麒麟、三阳等7个镇24个村。海门段全线设互通式立 交桥3座(海门、悦来、叠石桥);分离式立交桥5座(茅呈立交、麒麟立 交、包临线立交、锉西立交、阳南立交);特大桥1座(青龙河特大桥)、 大桥2座(圩角河、大新河);服务区1个(麒麟服务区)。公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时速 120公里,双向四车道,桥梁荷载等级汽-20、挂-120。路基顶宽28米、平均填土高度3.835米。通启高速的建成通车使海门到南京的时间比原先缩短 了近1小时,是目前境内最高等级公路。 省级公路 S336线海门段。始筑于民国9年(1920),民国14年12月竣工,取名南干路,列乙等支干,系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民国17年,列为江苏省5 1 大干线之一,更名为浦海路,由江浦经浦口、瓜洲、南通而达海门。民国 22年更名为浦启路,经茅家镇、三厂、常乐、三阳、和合镇至启东汇龙镇。 民国37年定名为通启路,1975年更名为通启寅公路。1990年全省公路统一编号为苏325线。自南通县川港镇向东进入海门境西海坝,经天补、海 门、三厂、悦来、三阳等镇,于塌水桥出境入启东市。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过程中,更名为海通复线,统一编号为S336线。该段公路横贯海门全境 东西,自启东至海门市临江镇入境,经三厂镇、海门镇、三和镇出境入通 州市。1958年前系土路面,以后筑成砂石路面,1975年按二级公路标准改 线,由三厂镇向东,经厂洪、临江至决心桥出境入启东市,路基宽13米,路面宽7-9米,次高级渣油路面。1987年起,用3年时间,对海门镇段4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1989年10月竣工。1996年对启东交界至瑞江 路转盘段进行了改造,1999年-2000年重新改造,为二级公路,沥青砼路面, 路基宽22-28米,路面宽20-28米,2001年三和转盘至通州段改线,经三 和转盘向西至兄弟村入通州境。该段为一级公路,水泥砼路面,路基25.5米,路面宽22米。2005年海门市段公路全长40.198公里。 S335线海门段。原名新通吕线,由启东市吕四镇开始,经海门市东灶 港镇入海门境,经刘浩镇、包场镇、正余镇、货隆镇进入通州市境。海门 段全长28.88公里,自1980年起兴筑,至1991年10月全段竣工,历时12年,按二级公路标准分6期建设。全段为次高级沥青表处路面。2001年全至2003年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分期实施、改造,沥青砼路面,路基宽25.5-26.5米,路面宽22-23.5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长26.726公里(不含与S221线、S222线重复里程)。 S222线海门段。原名掘青公路,民国19年(1940)在县境内筑成土路 面,1958年建成碎砖泥结砂石路面,列为省道。1989年命名为海青线(海 安至青龙港)。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编号为S222线。该段公路由通州市三余镇向南入海门境,途经货隆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镇至 青龙港结束,沟通全境南北。1988年起,按二级公路标准分期、逐段拓宽 改造,2004年全段拓宽改线工程完工,线形走向变自S335线通吕河货隆大桥向南经四甲镇区至合兴路口为合兴路口直线向北至通吕河兴隆大桥与 S335线相接,利用S335线向东至货隆镇区与原线路汇合,该段路为二级公 路,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长29.39公里。 S221线海门段。兴建于2002年,由通州市向南进包场镇入海门境,向 2 东经东灶港镇然后沿东南方向至红中村,与S335线交叉后合并,从天汾镇 入境到启东市。该线因靠海,列为国防公路,亦称海防路,全线按二级公 路标准设计、施工沥青砼路面。2005年海门段公路全长13.703公里。 市、县级公路: 吕通线海门段,吕通公路,筑成于民国9年(1920),取名东干路,列 为乙等支干。民国17年改名为中山路。民国24年,全线加铺煤屑、碎石。 民国37年更名六吕(六合至启东吕四镇)公路,列为国道。1958年改为通吕线,1988年降为县道,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更名为吕通线。 该段公路自启东吕四镇开始,从海门头甲东400米处入境,途经包场、余 东、四甲、国强出海门境至通州二甲镇。1988年分段改造,1990年有10.5公里筑成沥青表处路面,至1994年已全部改造为沥青表处路面,2005年该段公路总长36.143公里。 新常线海门段。建于民国12年(1923),为南干路海门段一部分,自 掘青公路常乐交叉口向东经麒麟、悦来、三阳至塌水桥入启东市,县境内 长26.21公里,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5米,1958年加铺砂石。1975年通启公路改线由三厂直线向东后,该段定名为常久线(常乐至久隆)。1989年对公路进行了分段改造,三阳镇区首先拓宽成路面宽18米的油路,随后悦来镇区段相继拓宽,1990年拓宽改造筑成沥青油路13公里。至2003年,全线均为沥青表处路面,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更名为新常线, 2003年起,海门段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改线重建,在三阳镇区东包悦线路 口向南300米直线向西,经悦来、麒麟、常乐,与S222线交叉,过青四河向西至海二线。至2005年末全段完工,全线全长31.76公里,其中改线新建路段长29.81公里,路基宽15-32米,路面宽度12-25米,沥青砼路面。 北海线海门段。原名为海二公路, 1979年兴筑,年末竣工。自海门镇 健康桥东侧向北,经新海、德胜、瑞祥、国强至通州二甲镇东首,与吕通 线交会,县境内长16.93公里,三级公路,砂石路面,路基宽11米,路面宽3.5-5米。1993年把丝绸路向南,至人民路交叉口段1.081公里改造按城市主干道改建成水泥路面,路面宽度24米,列为城区道路。2000年至2001年把德胜向南至海门镇海易大桥5.95公里段,按一级公路改造,路基宽29米,路面宽26米。2000年公路普查时,该线更名为北海线,自通州市北兴 镇起经二甲镇入海门境,途经国强、瑞祥,向西经德胜,向南经海门镇至 江海路人民路交叉口。2005年全长16.563公里。2002-2003年,新建德胜镇区向北至通州二甲镇段4.7公里。至2005年该线全长16.563公里,沿线 3 途经德胜镇、海门镇,已建成一级公路,南段公路两侧建有绿化景观林带。 通海线海门段。2000年公路普查时重新调整的线路。自通州川港镇入 海门境,经天补、三和、海门港至海门港港区,总长19.865公里,其中川港镇向东至天补,天补向南至西大兴段为原S325线的一段,1999年改建,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后调整为县道,西大兴向南至江心沙农场拐弯处,为 原大江公路,1978年通车,碎砖泥基础,砂石路面,路基宽10-11米,路面宽5.5米,1990年三和镇区段拓宽,改造成二级公路1.7公里,1996年完成三和镇区向南至海门港的改造,路基宽24米,路面宽22米,沥青砼路面。 东临线。2000年公路普查时重新调整的线路。自东灶港闸桥向南,经 刘浩镇、六甲坝,至吕通线交会,与吕通线重复,经卫东闸向南,经海洪, 悦来,临江,至S336线相接。其中东灶港闸桥至六甲坝段为原六东公路, 1958年从六甲坝筑至刘浩镇区,为晴通雨阻土路。1961年又将土路筑至三门闸。1969年六甲坝至三门闸段改建晴雨公路。1972年筑至东灶港,1985年又从东灶港延伸至黄海大堤,路基宽7-8米,路面宽3-3.5米,碎砖路面。2003年对东方红大桥向北至东灶港4.5公里段按二级公路标准重新改造, 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2-20米,路面宽9-19米。1993年卫东闸向南至临江 镇段新铺筑了沥青表处路面,路基宽7.5-10米,路面宽6-7米。2005年该公路总长29.202公里。 三汤线海门段。2000年公路普查时重新调整的线路。自通州市三余镇 向南从正余镇北3.3公里处入海门境,经正余、余东、麒麟、三厂(原汤家) 至S336线。其中正余至汤家段为原乡道汤正公路,1979年-1982年修筑正余至树勋段10.2公里,1985年修筑树勋至麒麟段5.8公里,该两段于1995-1996年改造,正余至通州交界段筑于1995-1996年,全线沥青砂路面, 路基宽10-19.8米,路面宽7-17米。2005年全线长23.444公里。 袁天线海门段。原名天袁线,自通州市袁灶镇向南进入海门市境,经 三星镇至天补镇与通海线交会。2000年更名为袁天线。 1976年县境内长6.77公里,南段按三级公路标谁设计兴建,公路用地宽11米,路基宽9米,北段1986年-1987年兴建,全线路面宽3.5米,砂石路面,1994年北段改造,沥青砂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2003年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 南段(天补至三星)5公里,沥青砼路面,路基宽29米,路面宽22米;2005年北段4公里按二级路标准改造,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长8.15公里.。 4 王川线海门段。原名星海公路,自启东市王鲍镇海东桥入海门市境, 经海洪、万年、树勋、平山、瑞祥、德胜、三星、至叠石桥市场出海门市 境,与通州川港镇相接。全线按三级公路标准施工,路基顶宽9米,路面宽7米,砂石路面。1985年起分段修筑,至1993年全线建成通车,全长43.93公里筑成沥青表处路面。2001-2002年按一级公路标准对叠石桥至德 胜镇区段8公里进行改线新建,路面宽25.5米沥青砼路面。2002年万年镇区段(即该线10.2公里至12.96公里)改造为一级公路,沥青砼路面,路 基宽31米,路面宽度26米。2005年,该段公路全线长43.93公里。 镇村公路 民国10年(1921年)后,乡镇公路和大道主要有牛洪港至张芝山的张 洪大道,长10.5公路,曹家镇至中心镇的曹中大道;通济桥至凤凰桥的通 凤大道;长春镇至倪家镇的长倪大道;长春镇至八匡的长八大道;浒通镇 至大洪镇的浒洪大道;长春镇至海界的界长大道等。到1949年,全县乡村公路和大道总长76公里。 建国后,乡村公路得到改造。20世纪50-70年代,结合农田水利建设, 乡村骨干道路拓宽至3米左右,大队至生产队的机耕道宽2米左右。80年代,乡村间的道路拓宽、取直。德胜、秀山等乡的乡村骨干路以泥结碎砖 作基础,煤渣或砂石铺面,成为晴雨路,小型拖拉机、小型机动客货车均 可通行。1990年,全县可通车的乡村公路总长450公里。 1992年开始,全市组织实施了镇村公路“黑色化”工程,全市的镇村 公路黑色路面得到迅速发展。至1996年,全市所有市至镇、镇至村的公路 基本实现路面黑色化,彻底改变了原来镇村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 浆四溅”行路车的状况。2003年下半年起,我市按照交通部和省政府关于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意见,把搞好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农民服务、为 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实事工程。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市新建、 改建路面宽度3.5米以上水泥路混凝土路面,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镇村 公路437条计661.23公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 到2005年末,全市公路按行政等级划分:省道145.115公里(含高速公路40.015公里)、县道及专用公路222.579公里、镇村道1426.044公里。 5 表1-1 海门市1923-2005年若干年份公路情况表 行政等级分类 按路面类型分 公路 年总里桥梁道油路 水专用砂石份 程(公(座) 省道 县道 (乡)泥土路 道 路 里) 村道 砼 1923 11.99 11.99 11.99 1935 204.19 69.5 105.44 29.25 204.19 1945 144.04 53.5 78.66 11.88 144.04 1949 117.7 56.1 49.72 11.88 117.7 1966 12.12 117.7 8.42 126.12 43 1970 130.47 117.7 8.42 4.35 130.47 47 1975 143.95 117.7 4.42 13.48 4.35 4.95 139.00 54 1980 218.29 114.36 64.46 35.12 4.35 41.67 176.18 0.44 87 1985 243.25 118.3 64.46 56.14 4.35 42.7 196.52 4.03 102 1990 286.3 98.88 96.81 91.26 4.35 98.8 186.1 6.4 114 1995 294.706 102.538 96.814 91.005 4.349 233.381 2.4 58.925 118 2000 298.447 102.819 100.274 91.005 4.349 252.418 5.86 34.196 118 2005 1412.19 145.115 207.853 1037.216 22.006 834.118 535.159 42.913 661 注:1995年、2000年数据为南通市公路处管理公路的数据(不包含已建成未验收由市内养护的 市(县)镇(乡)村道),2005年数据为海门市交通系统管理公路的数据,以交通局2006年公路普 查数据为准。 表1-2 海门市2005年干线公路状况统计表 其中 序线路名线路类境内全建成 线路经过乡镇 号 称 别 长 年份 水泥路 油路 砂石路 合计 344.029 7.976 320.973 15.08 1 S221 省道 13.703 13.703 2002 包场、东灶港 2 S222 省道 29.39 29.39 2002 货隆、四甲、常乐、三厂 3 S335 省道 26.726 26.726 2001 刘浩、包场、正余、货隆 4 S336 省道 40.198 6.848 33.35 2000 临江、三厂、海门、三和 S103高天补、海门、德胜、常乐、5 省道 40.015 2004 悦来、麒麟、三阳 速公路 6 6 吕通线 县道 36.143 21.063 15.08 1994 刘浩、包场、余东、四甲 7 新常线 县道 31.76 31.76 2005 三阳、悦来、常乐 8 通海线 县道 19.865 0.047 19.818 1999 天补、三和、海门港 刘浩、万年、树勋、瑞祥、德9 王川线 县道 40.886 40.886 2002 胜、三星 10 北海线 县道 16.563 1.081 15.482 2001 四甲、瑞祥、海门 东灶港、包场、刘浩、悦 11 东临线 县道 29.202 29.202 2003 来、临江 12 袁天线 县道 8.15 8.15 2003 三星、天补 13 三汤线 县道 23.444 23.444 1996 正余、余东、麒麟、三厂 注:该表中数据为省公路局管理省县道,为海门交通局普查数据中一部分。 海门市“十五”期间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一览表 (2001-2005) 表1-3 汇总时间:2005年11月10日 道路等级 投资额度 序号 项目名称 里程(KM) 建设年 行政级 技术级 万元 其中:省补 1 省级网化工程改造 114.03 16918 12680 (1)路面养护改造工程 100.03 13900 10580 1-1 苏335线海门段 28.53 省道 一 5800 4280 2001-2002 1-2 苏336线海门段 42.5 省道 一 4500 3400 2002-2003 1-3 苏222线海门段 29 二 3600 2900 2001-2005 (2)新建公路 14 3018 2100 1-4 苏221线海门段(海防公路) 14 省道 二 3018 2100 2001-2002 2 市镇(乡)公路 93.15 31629 7575 (1)新建项目 71.45 25301 5212.5 2-1 海二线北延 4.8 市道 一 2850 720 2002-2003 2-2 王川公路叠德段 8 市道 一 4680 1200 2001-2002 2-3 新常线 32.1 市道 二 9200 1440 2003-2005 2-4 叠港路北段 4 市道 一 1607 478 2004-2005 2-5 三纬路 4 市道 一 2100 478 2003 2-6 秀山路西延 1.17 市道 二 408 180 2003 2-7 五泰线北延 4.16 市道 二 820 158 2002 7 2-8 包临线南延 2.8 市道 三 300 90 2-9 衡山路北延 2 市道 一 1000 90 2004 2-10 临东公路南延 2 市道 二 606 90 2003 2-11 长海公路 2.9 镇道 二 1450 130.5 2005 2-12 吕通公路包场段 3.52 镇道 三 280 158 2005 (2)改建项目 21.7 6328 2362.5 2-13 六东公路 4.5 市道 二 1050 102.5 2003 2-14 天袁线天补三星段 5 市道 一 2000 750 2003 2-15 天袁线天补袁灶段 4 市道 二 478 180 2005 2-16 王川公路万年镇区段 3.2 市道 一 1000 480 2003 2-17 海二线南段 5 市道 一 1800 750 2001-2002 3 镇村公路 661.23 镇村 四 19500 6535 2003-2005 4 桥梁改造 87/座 5110 2500 3-1 通吕河撤渡建桥 3/座 1660 1200 2001-2003 3-2 通吕河正余大桥 1/座 1100 2004-2005 3-3 危桥改造 83/座 2350 1100 2001-2005 5 公路绿化 4280 2001-2005 6 崇海大桥前期工作 1500 合计 868.41/87 78937 29290 说明:1、投资额度依照中标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或立项概算中的数值。2、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由工程科、质监站提供。 3、栏目中的里程数为建设时的合同数据,最终以验收时为准。 第二节 航道 省级航道 通吕运河为省管理养护的干线航道。海门段为区域 性主干河道, 1959年11月5日开挖,1960年4月5日竣工,历时4个月。海门段河底宽25-30米,面宽58-88米,全长28.3公里。流经四甲、货隆、 王浩、正余、包场、刘浩等乡镇,与三余线、黄家港河、福利河、包场河、 东灶河南北航道贯通。临河建有国强、兴隆、货隆、王浩、正余、新余、 包场、包东、东方红、天西10座大桥。1975年拓宽疏浚后,底宽40-45米,面宽70-90米,枯水期水位3.1-2.7米。近几年,由于水上交通超负荷运行 不断出现,导致航道变深,底宽变窄,由原来标准可通航300吨级船舶的航道,现通航船舶大大超过原标准。2005年经货隆间隙式连续点观测,每 8 天平均通过货运量达2万至2.5万吨。2005年8月19日,经省人民政府批 复,通吕运河规划等级由原来的五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 市级航道 该河段全长41.7公里,按6级航道标准设计,底宽 15米,面宽42.5-48米。流经天补、德胜、常乐、麒麟、树勋、万年、悦来、 三阳、刘浩等乡镇,与浒通河、三余线、大新河、黄家港线、池棚河等南 北航道贯通。临河建有天补北桥、常乐大桥、麒麟大桥等16座桥梁。通启运河海门段分三期开挖,首期工程于1958年2月-1959年2月进行,沟通南通县(今通州市)至常乐段;第二期工程于1971年冬至1972年春进行,沟通常乐至启东县(现启东市)界并拓浚西段;第三期工程于1978年春进行,拓浚东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水利、交通部门综合治理,枯水 期水深可达2.2米左右,航宽10米,常年通航150吨至200吨船舶。 原名三余竖河。该河北起三余与海门交界的四化桥,南至四 甲闸。1993年经省航道局统一对省市级航道命名,定名为“三余线”,该线 经四甲闸、通启河,进圩角河,南至海门水泥厂,1998年又新辟圩角闸向南至海门港闸航道,三余线全长38公里。四化桥至四甲闸段,长10.8公里,底宽8米,面宽31-33米,1958、1966、1974年三次拓浚,可通航200吨左右船舶;四甲闸至通启河长8.3公里,1957、1969、1982、1985、1990年几次拓浚,航道底宽10-15米,面宽25-48米,可通航250-300吨船舶;德胜通启河口至海门港,全长18.9公里,1998年对圩角河闸以南进行围垦 开河造闸,面宽达到40-80米,最宽处达120米,枯水位深度达到2-3米,海门港至海门东洲港区常年可通300-400吨级船舶,最大可通500-600吨,通航状况良好。 县级航道 1976年冬按7级航道标准开挖,东起启东三和港河,西与新 江海河交会,全长37公里,流经天补、三和、海门、麒麟、三厂、三阳等 10个乡镇,沿河建有东洲桥、海易桥、彦英桥等公路桥5座,机耕桥、人行桥33座。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进行拓宽疏浚,1988年、1990年两次分段用42套水力冲挖机组疏浚,疏浚后河底宽8米,面宽32米,常年可通航60吨船舶。西段三厂至新江海河段通航较好,常年可通航250吨级船舶。由于中段三厂北侧没有开通,对海门河航道整体作用发挥受到一 定影响。 又名青龙河,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民国9年(1920)大生三 9 厂曾出资疏浚青龙港至四杨坝段。解放后,县政府于1952、1955、1974和1985年进行过四次疏浚。该河北起四甲合兴镇,南至青龙港船闸,出闸入 长江。沿途经常乐、三厂镇,与海界河、海门河、青西河等贯通与三余线 并排形成海门中部的南北水运网。河道全长15.3公里。通启河以北,由于 船只较少,航道基本淤塞,时有少量10吨以下小船航行。通启河以南至青 龙港段,平均水深在1.5-2.5米,底宽10米,可通航150-200吨船舶,经青龙港船闸,直接进入长江。 形成于清朝末年,北起海界河,南至圩角闸,全长16公里。民国4-13年(1915-1924)两次进行局部疏浚,1958年拓浚建闸。1986、1987年两次分段用水力冲挖机组疏浚。疏浚后河底宽8-20米、面宽32-56米。沿河建有公路桥8座、人行机耕桥5座。通启河以南至圩角闸段,航 道标准为6级,通启河以北至海界河为等外级,通启河以南段常年可通航 80吨级以上船舶。圩角河与海界河、通启运河、海门河等干支航道沟通, 是船舶进入海门镇、德胜镇等必走的航道,是海门纵贯南北的主要水运通 道。 形成于清代,北起余东镇南首,南至三厂镇(原汤家)大新 闸。全长15.3公里,流经余东、树勋、麒麟、悦来、三厂5个镇。该河于1949、1952、1956、1966、1974、1979年6次分段拓浚。河道按6级航道标准开挖,7级航道养护,航道底宽18米,面宽32-50米,沿河建有公路桥、机耕桥10座,常年可通航80吨级船舶。在2002年航道重新定级中, 大新河航道被定为等外级。 北起通吕河,南至临江闸,是原黄家港河、十四匡河、十三 匡河的合并,全长25.9公里。该线河段最早为1956年开挖,途经包场、万 年、悦来、临江4镇,是境内东部地区贯穿南北的主航道之一。河道水深 在2.3-2.8米,面宽35-50米之间,航道宽16米,可常年通航100-200吨级船舶。 乡村航道 明嘉靖十年(1531),海门境内有可供航运的港河34条,新河2条。民国36年(1947),境内有中心河、海界河、牛洪港河等7条航道,总长285公里,可通航15-30吨级船舶。建国后,各乡村结合水利建设,开挖小 型河道,到1990年,全县共有三级河64条,总长648公里,四级河2115条,总长2195公里。1990年后,由于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公路运输的日 渐兴旺,内河航道船只日渐减少,不少乡村航道基本堵塞停航,仅作排涝 10 之用。经2002年全国性航道普查,境内32条航道,除通吕运河、通启运 河、三余线、黄家港线、海门河、青四河6条计187.8公里为3至7级航道外,其余26条均为等外级航道,共计160.15公里。 11 表1-4 海门市航道情况表 序航道 航道编码 航道名称 航段等级 起点 迄点 号 里程 1 3206000001 通吕河 3级 28.30 启海界 通海界 2 3206000004 通启河 6级 41.76 启海界 通海界 3 3206000041 海门河 7级 39.02 海启界 通海界 4 3206000051 三余线 6级 38.00 海门港浒通河口 通海界 5 3206840001 黄家港线 7级 25.86 临江稻香村(灵甸闸) 刘浩城河村 6 3206840002 青四河 7级 15.25 三厂镇龙江村 四甲镇合兴村 7 3206000052 老通吕河 等外级 16.16 余东镇余东村 通海界 8 3206840003 青西河 等外级 6.95 三厂镇龙江村 海门镇日新村 9 3206840004 青化河 等外级 2.06 三厂镇龙江村 三厂镇厂南村 10 3206840005 海界河 等外级 5.42 四甲镇合兴村 德胜镇瑞北村 11 3206840006 通沙河 等外级 2.01 悦来镇启文村(大新河口) 悦来镇启文村 12 3206840007 新开港河 等外级 2.05 万年镇万盛村 万年镇中圩村 13 3206840008 二十匡河 等外级 7.56 三阳镇普新村 三阳镇鲜行村 14 3206840009 坛口河 等外级 1.50 万年镇射阳村 万年镇镇兴村 15 3206840010 江家河 等外级 1.50 刘浩镇永康村 刘浩镇林英村 16 3206840011 池棚河 等外级 3.56 刘浩镇周成村 刘浩镇福良村 17 3206840012 义新河 等外级 1.55 万年镇定奎村 万年镇定奎村 18 3206840013 福利河 等外级 4.56 王浩镇王灶村 王浩镇德利村 19 3206840014 包场河 等外级 6.24 包场镇包场村 包场镇浜北村 20 3206840015 排咸河 等外级 5.92 海门盐场(东灶港河口) 海门盐场(包场河口) 21 3206840016 运北河 等外级 19.76 东灶港镇闸北村 货隆镇友谊村 22 3206840017 新岸河 等外级 6.93 东灶港镇 包场镇 23 3206840018 浒通河 等外级 18.09 海门市开发区 三星镇镇南村 24 3206840019 圩角河 等外级 6.05 德胜镇李彬村 德胜镇银才村 25 3206840020 大洪河 等外级 6.70 三厂镇大洪村 常乐镇培才村 26 3206840021 大新河 等外级 14.00 三厂镇汤西村 余东镇戴青山村 27 3206840022 东灶河 等外级 7.53 东灶港镇红中村 东灶港镇港新村 28 3206840023 宏伟河 等外级 1.71 海门镇人民路 海门镇丝绸路 12 29 3206840024 老龙坛河 等外级 1.51 海门镇人民路 海门镇城北村 30 3206840025 厂河 等外级 1.30 海门镇东风新村 海门镇光明路 31 3206840026 瑞祥河 等外级 6.07 德胜镇瑞南村 德胜镇瑞北村 32 3206840027 民生河 等外级 3.45 海门镇中海村 开发区利北村 第三节 船闸 青龙港船闸 青龙港船闸位于青龙河入江处,原名会云闸。民国8年(1919年)由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出资42342两银元兴建,荷兰专家设计, 民国9年(1920年)建成,建成后由大生三厂管理。闸孔为3孔,通航孔净宽8米,两边孔各宽1.5米,闸底高程为0.5米,闸室长170米,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三角门,油压启闭,电控操作,上下闸首均为钢筋混凝土结 构,锅底型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浆砌块石立式结构闸室。船闸于1957年大修后改名为青龙港船闸,1962年更名为江苏省青龙港船闸。1975、1985年两次对闸室进行大修,1980年11月,上闸首顶部架设一座横拉式钢木行架 电动开启桥,荷载为汽—10级,桥面净宽为3.8米。目前,最大通航水位4米,最低通航水位2.8米,可通过150吨级船舶,年通货量为100万吨。由南通市航道管理处派青龙港船闸管理所专管。 常乐船闸 常乐船闸位于通启运河与苏222公路交汇处东侧,建于1976年,与常乐节制闸相配套。闸首净宽8米,上、下闸首底高程分别为1.0和0.5米,为浆砌块石结构。闸室长160米,底宽12米,上下引河共长400米。钢筋混凝土人字形闸门,油压启闭。最高通航水位4.0米,最低通航水位2.8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年货物通过量55万吨左右。由海门市 水利局常乐闸管所管理。 四甲船闸 四甲船闸位于三余航线与吕通公路相交处。建于1969年。闸首净宽7米,闸底高程0.26米,闸顶高程5.56米。经1980年大修,上下闸首均用钢筋混凝土直升式闸门,电动卷扬机启闭。闸顶设有吕通公路 公路桥,桥面净宽6米。闸室为混凝式浆砌块石,长200米,底宽10米,最高通航水位4.76米,最低通航水位3.0米。可通过100吨级船舶,年通过货物量50万吨。由水利局四甲闸管所管理。 卫东船闸 位于黄家港河与吕通公路交汇处。建于1971年。上闸首净宽为6米,闸底高程1.26米、闸顶高程5.76米。上闸首为钢筋混凝土直 升闸门,下闸首为钢筋混凝土一字形闸门,均为油压启闭。上闸首有吕通 公路公路桥,桥面净宽5.5米。闸室长90米,底宽10米,可通60吨级船 13 舶,年通过货物量20万吨左右。由水利局派员管理。 东灶港北闸 建于1993年,位于东灶港入海口的主海堤上,闸孔径为 8米,闸底高程为-1.24米,闸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安装铁质三角闸 门,油压启闭。闸顶设活动公路桥,宽4米,长22.3米,由电动卷扬机启 闭,可通航动力为294千瓦的中型渔轮。东灶港北闸的兴建,替代拆除了 建于1972年的东灶港套闸。工程设计排涝流量为64.0秒立方米,设计排涝面积35.2平方公里,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100年一遇 核,设计潮位6.96米,10级风浪爬高2.1米,安全超高1.00米,挡潮高程10.36米。由水利局管理。 附:三余套闸 位于货隆镇套闸村三余竖河上,系货隆、王浩和通州 市三余地区高低地分级控制水位与航运交通的主要建筑物,在该闸南3.1公里原建有孔径为5.7米的新街闸,因年久老化,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形 势,经海门、南通两县多次协商,拆除老闸,于1966年6月建成三余套闸。闸首净宽6米,闸底高程1.6米,闸室总长80.5米,上闸首设有净宽4.3米的机耕桥,闸门用直升式平板木质门,由10吨连杆式电动机启闭,下闸 首木质一字门。套闸由通州市水利局管理。 新江海河船闸 位于江心沙农场副业队,1977年兴建。初建时闸的规 模为7孔,每孔6米,共净宽42米。设计平均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平均排水流量370立方米/秒,最大排涝流量667立方米/秒。1988年将西边孔改建为通航孔。2002年8月至2004年10月在原堤北侧160米处建3孔共32米的新闸,老闸进行了维修加固,现变成船闸。新江海河闸原由南通 市水利局管理,1990年移交海门县水利局管理,2001年7月移交通州市水利局管理。 14 第四节 桥梁 公路桥 民国初期,公路桥多为木桥,石桥极少。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期间,公路桥大多受到毁坏。建国初期,全县公路桥梁基本修复。1962年,通启寅公路天补段试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天补大石桥。1964年,在掘青公路海界河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永安桥。1966年12月,县第一座公路双曲拱桥——海门镇西桥(后改名为海春桥)建成,同年,在 六东公路通吕河上建造双曲拱公路桥——东方红大桥(今刘浩镇),采用深 水钻桩、水下灌注混凝土新技术,系南通地区首创。1990年,全县共有永久性公路桥114座,总长3228米。90年代后,由于交通工程建设的飞速发 展,相继对原有危险桥梁进行了改建和重建,先后建成了包东大桥、包东 二桥、天西大桥、兴隆大桥、新余大桥、正余大桥等跨径在100米以上的大桥,兴隆大桥、正余大桥采用了预应力半截面箱梁结构,新余大桥是海 门第一座系杆拱结构桥,海易大桥采用了连续箱结构。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永久性公路桥梁398座,总长15306.9延米。 航道桥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开挖航道和兴修水利中建设的 航道桥梁,因当时受经济、技术的制约,大多数航道桥为低等级的拱桥类 人行桥、机耕桥,经几十年营运,桥梁大多成为危桥,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从2002年起,交通部门实施航道危桥改造工程,拆除危桥,建设既 符合航道等级净空高度要求,又适应社会发展的公路桥。到2005年,全市共有航道桥218座,总长7033米。 农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门境内有石桥2座、木桥7座。清顺治年间(1644—1661),境内桥梁增加到23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木、石桥99座。位于长兴镇的长安桥建于道光三十年(1890),桥呈条石结构,3孔,长13.12米,宽2.6米,两端正坐8只石狮。民国元年至24年,全县先后新建、重建石桥39座。建国初期,实行修造并举、以修为主, 新建木桥282座。1957年新建平板桥62座、修建265座,到1962年10月,全县有农桥1988座,总长29126米,其中需大修的1411座,1963年全部修复。1965年9月,常乐镇通沙河上建成南通地区第一座双曲砖拱桥,同 年,全县70%的公社自筹资金41.37万元,建造砖拱桥、水泥桥356座,县建砖拱、水泥桥195座。随着建桥技术的不断提高,在通吕河上相继出现 大跨径双曲拱桥及3孔机耕桥,1990年,全县有县管农桥391座,总长10278米。 15 从2002年起,交通部门先后组织了对全市农村危桥调查,公路、航道 危桥调查和镇村公路危桥调查活动,提出了关于农桥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 见,组织开展“创建无危桥乡镇”活动,市交通工程建设部门设立了全市 危桥电子信息平台,到2005年末,先后投入3450万元,对84座危桥实施 了改造或重建,全市农桥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底,全市 共有农桥1583座,总长40150米。 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筹) 建设海门至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公路大桥是 海门百万人民多年的梦想和期盼。大桥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起始于1988年10 月13日,海门县政府与上海市崇明县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要求建 设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的请示》。1992年6月,海门县政府成立了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副县长高顺昌兼任组长,副组长由时任县 计委、县交通局的负责人兼任,时任交通局副局长秦达兼任办公室主任, 大桥办设于交通局。1993年6月17日,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的“上海崇明 海门”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课题研究组专家、学者和上海市、江苏省的领 导到海门、崇明考察。经6年的调研于1999年3月,国家科委完成了上海市长江口越江大通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务院。由于上海与江 苏在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的观点不一,因此,暂缓大桥筹建的前期工作。 2001年4月,上海市重新启动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海门获悉后重建 崇海大桥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汤仲飞兼任领导小组 组长,市委副书记高顺昌、副市长陈水平兼任副组长,市计委、交通局、 水利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时任交通局局长席尚俭兼 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交通局、水利局的技术骨干组成办公室,办公室设 在交通局。 自2001年以来,崇海大桥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开展崇海 大桥预可阶段技术层面的论证工作,先后邀请江苏省发改委、交通厅、交 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海市市政管理局等单位 的领导、专家来海门考察指导40多次,先后召开评审会、座谈会、协调会 60多次,参加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近700人次,其中院士5人,教授及高工160多人。到2005年12月,与上海市同济大学、长航、长江委等单位共同 完成了预可阶段的测绘、工程水文、环保、工程地质、航行、气象、交通 工程等7个方面19个专题报告,已经取得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水利部 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震局、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上海市 环保局等6个单位的批文。 16 拟建的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的桥址北端在长江北支青龙港河以西约600米,南端在崇明牛棚港东约1700米处,江面宽度1800米,北接线与通启高速公路海门段相接,南接线与崇明县的陈海一级公路或北沿公路相接。 大桥净空高度以3级航道标准控制,按双向四车道设计。 第五节 港 埠 海门港 位于长江入海口、白茆沙北水道,是海门通往上海和江南的 重要窗口,也是苏中、苏北联接上海的桥头堡。海门港南依长江,处于长 江弯道凹岸处,水深条件好,主槽稳定。海门港前身是长江北岸三个各自 分割的沙岛,1988年起,县组织两次在东沙、西沙实施促淤工程,使东、 西沙两岛加快淤浅和连接成陆;1992年9月,县组织围垦大军以芦苇荡为 根基实施围垦,1993年7月,围垦结束。是年秋,经全国各地的15名著名港口专家评审论证,认为在白茆沙北水道建港条件成熟,并一致定名为“海 门港”,汽渡码头定名为“海太汽渡”。1993年开始,建港指挥部集中力量 实施港口基础设施工程,实现道路、电路、水管、邮电及地面的“四通一 平”,邀请水利部上海规划勘测设计院对海太汽渡码头进行设计,邀请交通 部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进行地质勘探。码头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三 工程公司和东兴乡劳动服务公司承建。1994年6月27日,海太汽渡码头打下了第一根桩,到1995年1月,汽渡码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5月全面竣工。1995年12月22日,海太汽渡正式通航。2002年11月,青龙港至崇明牛棚港的崇海汽渡迁移至海门港,通光集团于2002年在汽渡码头东侧建的通光海缆码头,900米的栈桥,3台15吨门吊,使海门港的港口业务不 断拓展,2005年,海门港有专用于汽渡的码头泊位6个、28车位全回转汽渡船5艘、20车位渡船3艘,汽渡码头年渡运车辆366万辆、人员1000万人次,通光海缆码头最大靠舶能力5000吨,年吞吐量达150万吨。 东灶港 位于海门市东北部,濒临黄海,东临启东吕四渔港,是海门 市唯一的船舶出海港口。东灶港自光绪初逐渐形成。民国12年(1923),张謇出资在东灶港河出口入海处建闸,时称“东渐闸”,自此,港口逐步兴 旺,港区业务以海洋捕捞物资、海产品、食盐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物资装 卸搬运为主, 1990年,港区有固定码头7座,最大靠泊能力60吨。全港注册捕船553艘。 青龙港 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位于日盛沙、永阜沙之间。 17 早期码头建于南星镇,因受长江水流影响,港埠5次北移。1951年,迁至会云闸(今青龙港船闸)东侧。1954年3月,国家投资420万元,对青龙港进行块石护岸治坍,1956年竣工,使全长3070米岸线得以稳固。港区东 西长1公里,南北宽0.5公里,岸线长度3.08公里。1990年,港区建有客运码头2座,趸船舶位3个,码头前沿水深6.9米,最大靠泊能力2500吨,内河装卸码头15座,水陆联运码头1座,码头总长423米。辟有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青申)、青龙港至太仓浏河港(青浏)、青龙港至崇明县 牛棚港(青牛)客运线3条,日进出口旅客8000人次以上,年进出口旅客 在309万人次。1993年8月28日青龙港至牛棚港的崇海汽渡开航,为崇明 与海门间的客货运输提供了新的方式。 由于长江北支水道的淤沙,青龙港与崇明间的江面逐步狭窄,航道越 来越浅,青龙港与上海、浏河的航班逐步减少,继1999年4月5日江申118轮最后一班航行后,青龙港至浏河客运、青龙港至牛棚港轮渡相继停航。 2002年11月,青龙港至牛棚港的汽渡也因航道淤浅,不得不搬到海门港海 太汽渡。 水上客运航线的终止,昔日繁忙兴旺的青龙港已成为历史, 2005年末,港区仅剩货运装卸业务,原客运码头已作为货物装卸码头,原先候船室、 车站、商店、饭店等已大部关闭或改作他用。 灵甸港 位于海门东南首的临江镇南2公里处,以百年前的灵甸庙取 名。港区有装卸码头3个,泊位1个。设有灵甸港至对江海永乡鸽龙港的 航线1条,年客运量30万人次,内河最大靠泊能力60吨。 第六节 渡口 即海门至太仓璜泾的汽渡。汽渡位于海门市西南海门港, 是海门通往上海及江南各地的重要通道,也是长江入海口跨越长江的第一 汽渡。汽渡建于长江白茆沙北水道,于1993年动工,1995年12月建成通航,直航距离11.7公里,单向航程45分钟。2005年对方码头搬至鹿河镇后航线缩短为7.2公里,航时约25分钟。到2005年末,汽渡拥有专用码头 泊位6个,专用停车道5个,待渡区面积近20000平方米,5艘28车位全回转新型汽渡船,加上对方太仓方拥有的5艘渡船,日最大渡运车辆能力 18 达10000辆,随渡乘员30000人次。 海门青龙港至崇明县牛棚港,于1993年8月28日正式开航,有20车位渡船3艘,年渡运车辆5500辆,随员员32000人。2002年11月,由于青龙港航道淤浅,崇海汽渡搬至海门港,由海门港开往崇明县 绿华港,航程13.8公里,航时50至70分钟。 临江镇灵甸港至海永乡鸽龙港,全程25公里,航时约80分钟。1973年设渡,由南通轮船公司青龙港中心站经营。1993年7月,移交临江镇运输服务站经营管理。渡口现有渡船1艘,核定乘员53人,航班根据潮汛,每天往返2个航班,特殊情况加开航班,日客流量200-300人次。 位于三厂镇东南大新河入江口,1991年3月建渡,当时由汤家乡政府管辖,后汤家乡与三厂镇合并后由三厂镇政府管辖。渡口有渡 船1艘40马力、29.4千瓦,核定渡客60人,到对面崇明新村乡界河码头 航线里程3公里,航程18分钟。2000年前,渡口与崇明界河码头同时对开, 每天3班,并时有开往海永乡鸽龙港的航班,日客流量在400人次左右。2000年后,因机器老化,船只淘汰,到鸽龙港的航班取消, 2005年,有1艘渡船来回航行。 内河渡口 建国前,在老运河、海界河上设有一些私人经营的渡口, 无码头等设施。1958年后,境内新开挖通吕、通启等运河,由于一时桥梁 建设未跟上,渡口增多。1965年,仅通吕河海门段就设渡口28处,有渡船29艘,渡工53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桥梁的增多,内河渡上逐年减少。2000年以后,省市交通部门提出“撤渡建桥”工程,我市积极组织实施。2003年10月,随着通吕河新余大桥建成通车,新余渡口作为海门内河中的最后 一个渡口被撤除,海门在南通市率先实现全市无内河渡口的目标。 附:铁路 海门的铁路起始于民国9年(1920),由近代实业家张謇出资修筑的青 龙港铁路是南通地区最早的铁路。 1915年,位于三厂镇的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开始筹建,许多物资都 要通过青龙港码头中转。当时青龙港“港道易淤,旋开旋塞,大生三厂之 傤料运机,非侯大汛不能驳送,以致废事失时”,交通十分不便,交通工具 落后,大大影响了工厂的建设进程。 1920年,张謇出资10万元,奋战10个月,铺筑了大生第三纺织公司 19 至青龙港的铁路。铁路全长6.5公里,占地80亩,铁轨为25英寸的工字钢,硬杂木作枕木,在当时是全国最短、最小的铁路。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备有 两个火车头,一个停放青龙港,一个停放厂外终点站(原扶海小学北边)。 小火车配置10节车厢,其中8节货运车厢、2节为客运车厢,每节货运车厢载重5吨,客运车厢载客50人左右。小火车时速15-20公里,班次不定,每日1-3班,年货物运输量3万吨左右。 由于青龙港岸线的多次坍塌,港口北迁,铁路也随之北移。建国后, 大生三厂的产品由销往上海改销往南通,南通天生港电厂又向大生三厂专 线供电,不再需要大量原煤从长江水运用于发电,小火车已失去存在意义。 1958年,适逢驻南通狼山部队打坑道需要铁轨,同年12月24日,全长5.5 公里的铁路路轨被拆除,连同火车头全部支援驻通部队。 青龙港铁路的消失,并没有改变海门人民对火车的期盼。2005年,省政府制订的“十一五”规划,将宁启铁路列入规划。规划中的宁启铁路海 门段在宁启高速公路南侧500米,基本与宁启高速公路海门段平行。另外, 上海至南通的铁路也在酝酿,过江大桥(或隧道)过境海门,海门人民期 盼的铁路火车不久将会实现。 20 第二章 运输装卸 第一节 陆运 运输工具 为境内出现的最简单、古老的运输方式,扛子(扁担),搁在肩 上一人挑,两端系有篮子、箩筐、桶或袋等。轿子,以4人或2人抬的轻便轿居多,多为官员绅商和男女婚娶之用。建国初期尚存,主要用于婚娶, 1958年以后轿子逐渐淘汰。 亦称“小车子”,系农家客货运输兼用的工具,明代传入海门。 车体为硬木制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农民将中间木轮改为轴承胶轮 或铁质车架配以轴承胶轮,用于运肥、载粮等。 海门境内以牛车为多。80年代,通东地区农民引进毛驴,用 毛驴拉车,代替人力。1990年,全县有畜力车486辆。2000年后,趋于消失。 用人力拉动,供人乘坐的车辆,由日本传入我国,故亦称“东 洋车”。多为铁质结构,两轮,帆布作棚。民国10年(1921)车商吴少峰从上海购进40辆黄包车,营运于茅家镇、三厂、青龙港等集镇。建国后, 由于自行车的出现,黄包车逐渐淘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以三轮车改 装的“黄包车”,用于搭客运输。 又称脚踏车,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建国后逐渐增多,用以 代步带货,家庭普遍适用。不少自行车配上后座,用于搭客,俗称“二等 车”。1985年末,全县拥有各种自行车29.4万辆,1990年末,全县有53.16万辆。90年代后期,随着机动摩托车的出现,自行车增长稍慢,2000年前后,电动自行车(助力车)的出现,自行车又遇到了挑战,到2005年末,全市尚有自行车约50万辆,主要用于短途及学生上学代步之用。 1960年境内始有,随后发展有轻便、两轮、边三轮、正三轮 4种。1990年,全县有各类摩托车3167辆, 2005年,全市已发展到141044辆。 亦称“客三轮”,1980年起逐渐发展,不少农户购置从事 客货运输。1990年,有机动三轮车145辆, 2000年,发展到750辆。由于机动三轮车安全性能差,加上城乡公交运输的发展,2003年底,机动三轮车被淘汰出旅客运输市场。 21 1968年始有。有大、中、小三类,中型拖拉机又称为方向盘 式拖拉机,小型拖拉机亦称手扶拖拉机,统属农业机械,但主要用于货运。 1990年,全县有小型拖拉机2365辆。2000年后,随着变型拖拉机(四轮、 有驾驶室,也称农用车)出现并迅速占领市场,小型拖拉机逐渐萎缩,变 型拖拉机数量剧增。2005年,我市各种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拥有量达 2590辆。 民国10年(1921),从上海购进客运汽车在境内使用,到建国 初期,只有几辆客货汽车,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经济的增长,县内发展 有载重货车、大型客车。80年代,轿车,中、小型客车,小型客货两用车、 特种车辆增多。1990年,全县有各类汽车3169辆。2005年,有各类汽车15778辆,其中,客运车辆573辆、货运车辆2237辆、自备车辆10352辆,集体、公务车辆2616辆。 客运站场 建于1954年4月,站址建于海门南桥(现称银海桥)北 200米处,1958年迁海门镇圩角河桥西侧100米处,属南通汽运集团领导, 为全民所有制公路客运企业。1986年,往西迁址100米,位于人民西路南侧,海兴路东侧。2005年,车站占地20000平方米,有候车厅1500平方米,各种客运车辆200辆,客运线路54条(其中开往市外长途线20条),日客运能力2万人次。 站址青龙港,始建于民国38年(1949)5月,有简易候车室、停车场;1956年迁至港西,1972年又随码头变迁迁至港区东侧, 占地9000平方米,1992年后,随着青龙港航道逐渐淤浅、客轮班次的减少 及海门港海太汽渡的建成开通,青龙港的客流量逐渐减少。1995年底,青龙港汽车站关闭,车辆、人员均归海门汽车站。 建于2000年6月,位于海门汽车站西800米、大千商贸城对面。占地4800平方米,配有停车场、候车室、调度室等,主要为向西 过往旅客提供中转服务,日客运能力3000人次。 另外,在三厂、天补、六甲、四甲、包场等镇所在地,建有一定规模 的汽车站房和停车场地,并派有专人负责管理。 海门客运,开始无固定线路和站点,亦无固定班次,车随 客便。民国13年(1924),茅家镇至南通、久隆、青龙港及青龙港至吕四、 三阳、三余等集镇开通客运线路。民国36年(1947),青龙港客运站开设四甲、余东、包场、六甲、吕四、三阳、三余等7个代办站。1954年4月, 22 海门汽车站建立,三厂、麒麟、三阳设代办站;8月,天补、常乐、悦来设 招呼站。1960年,试开茅家镇至常乐镇短途农村公交班线。1985年,全县除秀山乡外,都通客运班车。长余客运线通达徐州、南京、射阳、无锡、 苏州和南通、掘港、金沙等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乡公交的发 展,分别开通了1路、4路(海门至三厂)、6路(海门至国强)、7路(海门至海门港)等城乡公交班线。2003年又增开海门至卫东闸、长兴工场、 叠石桥三条公交班线,并在三星、三厂两镇首开镇区内循环公交班线。2005年,全市有54条客运线路,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5%,符合通班车的行政村通达率为100%。 境内客运企业主要是由1956年私营企业改造后组 建的国有客运单位,有海门汽车站、青龙港汽车站、县汽车客运公司等3家。1984年,县境内出现从事公路汽车客运的个体(联户)户。嗣后,县 境内个体公路客运业迅速发展。1993年,拥有20辆中巴车的江旭汽车出租 公司和拥有10辆中巴车的悦福汽车出租公司相继建立投入营运。到2000年,全市客运个体户达1059户,从业人员1536人。2003年,从交通安全和城市形象出发,决定对小面的和机动三轮车逐步淘汰出我市客运市场, 个体客运采取联运、挂靠等方式,挂靠金天、师山两大出租公司。2005年,有南通汽运集团海门汽车总站、东洲、翔天、华欣、蓝天等5个专业客运企业和金天、师山2个出租服务公司。 1949年,全县公路旅客运输量2.18万人次,1977年136.44万人次,2000年,达1097万人次。2000年以后,随着私人汽车及出租车 的增多,旅客运输量出现下降趋势,2001年客运量为801万人次,2005年下降到775.5万人次。 货运 海门县汽车货运公司,始建于1969年,为县属集体专业运 输企业,1990年,有货车29辆,总吨位157吨。1996年,货运公司改制成股份制企业,集体资产全部退出。2000年~2003年,公司因业务萎缩, 职工逐步解除劳动关系,公司更名为南方货运有限公司。2005年6月,公司划归海门镇管理,2005年末,公司有员工25人,货车12辆,总吨位60吨,年货运量2万吨。 海门汽车站货运站,与海门汽车站同时建立,主要承担货物联运业务, 1990年,有货车10辆,总吨位52吨。1990年后,由于客运业的发展,客 运车辆带货,加速了货物传递,汽车站的货运原由货车专送改为客车带货。 23 2005年,货运站车辆淘汰,货物通过客车快递,年营业额达50万元。 民国35年(1946)前,陆上货物运输主要依赖独 轮车,境内各集镇常有数十辆独轮车集结为高旅货运。1958年后,独轮车逐渐被自行车、拖拉机代替。1978年后,拖拉机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县专门从事个体运输的拖拉机有2365台;2000年后,新型的变型拖拉机(亦 称农用车)逐步占领市场,原传统的小型拖拉机逐步萎缩。2005年,从事货运的拖拉机为2590辆,总吨位为3845吨。 私营汽车货运,始于民国36年(1947),茅家镇成立同业公会,有4个汽车分行,货车16辆,主要承接境内港口、市镇公路货物运输。建国后, 独轮车仍是乡、村间的客货运输工具,私营汽车货运发展较慢。1970年后,手扶拖拉机为主体的短途运输逐渐兴盛,1984年以后,随着货运市场逐步 开放,不少农户购置机动车从事货物运输。1990年,个体户拥有货运汽车 887辆,总吨位1560吨。2000年,从事货物运输的专业户2588户,从业人员2775人。2000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运车辆逐步向大吨位、 高档厢式货车、专用货车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各类货运汽车2237辆,总吨位5309吨。 1949年,全县公路货物运输量0.63万吨,周转量4.02万吨公里;1979年9.66万吨、214.20万吨公里。1990年,全县公路货物运 输量222万吨,占全县货物运输量的44.6%,货物周转量1631万吨公里,占全县货物周转量的15.1%。2000年,货物运输量为592万吨,货物周转量为43795万吨公里。2005年,货物运输量为537万吨,货物周转量为32026万吨公里。 海门市1949~2005年若干年份机动车一览表 客 货 汽 车 摩 托 车 自 革 拖 年份 其 中 备 新 其 中 拉 合计 合计 车 车 机 大型 小型 二轮 三轮 轻骑 1949 28 13 15 1956 17 13 4 1961 6 2 4 1966 11 6 5 1 1 1976 78 64 14 12 29 14 15 705 1982 307 260 47 59 113 19 54 40 1337 24 1986 862 512 350 64 1032 181 241 610 2184 1990 3169 1619 1550 41 3167 1485 687 995 2365 2000 13618 1938 2813 8867 15 124320 108158 3730 12432 2475 2005 15778 2764 2662 10352 141044 122708 4232 14104 2590 第二节 水 运 船舶 海门早在明嘉靖三年(1798)就有造船工匠14名,从事木帆船建造,民国元年至二十年间(1912~1931)为海门造船工业兴盛时期。主要 建造木船,建国前的船舶运输主要以木帆船及10吨左右的驳船为主,亦有 少量机帆船。1949年,全县有各类船舶152艘,总吨位1652吨。建国后,随着海门船舶修造业的发展,船舶种类及吨位不断增大。船舶修造企业由 50年代中期的县航运公司船舶修造厂(1994年改为南通市海门船厂、2002年改为海门市青龙港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一家发展到70年代中期的海门县秀山船舶修造厂、海门县玻璃钢船厂等多家。船舶种类由建国初期的木帆 船发展到钢质船、钢质拖轮、玻璃钢船。海门县水泥制品厂自1971年起制造5-30吨的水泥船,为农村水运提供了便利,1985年末,累计制造水泥船 1615条,计11539载重吨。1990年,全县有各类船舶1192艘、33401吨。1990年后,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水运逐渐被淡化,船舶数量逐年减少, 2000年,各类船舶653艘、18297吨。2005年,各类船舶356艘15227吨。 县境东北部东灶港、新余一带为多。硬木与杉木制作,以风鼓 帆行驶,抗风浪性能强,载重80-90吨。近海船载重5-10吨,抗风浪性能差。解放初,县内有海船近70艘。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船逐步向 大功率、大吨位的运输船和捕鱼船发展,2005年末,全市各类捕鱼船和运 输船265艘,总功率在22000马力,总吨位在3000吨左右。 即航行于长江下游航区的船舶。解放前及上世纪60年代,江船多以木帆船为主,小者10吨,大者40-50吨,这一时期的江船中,海门唯 有关快船、老酒船较为独特。20世纪70年代,随着机动船的发展,江船很 快被钢质机动船所代替,船舶装载吨位也从过去的几十吨上升到100吨吨,有的则更大。 以风鼓帆,以风作动力,此种船在建国前后境内较多,20世 25 纪60年代前的江船多以木帆船为主。关快船,早生见于江苏省宝山县横沙 岛(现为上海管辖),故有“横沙关快”之称,后被海门造船工匠伪造改制。 此船具有调头灵活、航速快、载货平稳等特点,载重量在20吨左右。老酒船,系青龙港富商陈寿祖在民国十四至十六年(1925-1927)所造坚固异常,因加入上海运酒的船帮而得“老酒船”之称,常航行与沪海之间,多为大 生三厂装运棉纱等货,载重量50-60吨。沿江还有一种沙船,一支橹两根桅, 风帆为主,具有船帮高、天门小、吃水深等特点,适宜装运粮食等细货, 载重量在10-25吨,因造江边沙滩行驶,而称“沙船”。 装有动力机械的船舶。功率大于29.4千瓦(40马力)的为大马力机动船,小于29.4千瓦(40马力)的为小马力机动船。机动船有客(货) 轮和拖轮两类。海门县机动船经历木质、铁木、钢丝网水泥和铁质船体等 阶段。1985年,全县有钢质船142艘、7740吨,占全县船舶总载重量的26%,最大的货轮为“海运49”,载重200吨。1990年,全县有机动船1014艘,总吨位22138吨,总功率16455千瓦。90年代后,由于陆路汽车运输的发 展,内河水运逐渐萎缩。2005年末,全市仅有拖轮2艘,机动货船14艘。 即在船的尾部挑梢上安装柴油机与舵梗,机驾合一,单只 船舶载重30吨以上,安装2台或4台柴油机,称“双挂桨”机船。1990年,全市有挂桨机船944艘。由于挂桨机船安全性能差,污染环境较严重,2003年,在全国开展的“船型标准化”运动中,挂桨机全部被拆除或改造,海 门拆除改造挂桨机船48艘。 由机动拖轮拖带航行的船称驳船,拖轮拖带驳船,编队总吨位 在500吨以上的为船队,不足500吨的称机队。2005年,全市有货驳20艘、1117吨位。 是一种靠人力背牵或以风鼓帆航行于内河航道的木船,一般 载重5-20吨。海门的内河船在20世纪60年前,主要有三种:包场驳,也 称包场板驳,为包场一带造船工匠所造,两侧有高旁板,载重量一般为15吨;厂驳,为大生三厂所造,专为港口接运货物至三厂,有橹无桅,载重 量20吨左右;余西驳,为流入海门的余西船帮,吃水深,舱面宽,适宜装 轻泡货物。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陆运的发展,加上木材紧张、内河运输水 泥船的兴起,内河木船逐渐淘汰。70年代后,挂浆机船和机动船的发展, 内河木船基本消失。2005年,内河航道中多为外籍钢质机动船。 客运 海门水上客运上世纪9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青龙港。主要有 26 长航南通港务局青龙港客运公司和南通轮船公司青龙港轮船中心站。青龙 港自光绪十四年(1888)客货通航至1957年的70年间,未建造过码头设 施,客轮到港锚泊江面,旅客上下靠舢舨驳运。1957年,由长航南通港务局青龙港客运公司投资,在港口建成可靠千吨级客轮泊位。1970年,改用长65米、宽12米的趸船。1974年,南通地区轮船公司青龙港轮船中心站 在港口又建成长24米、宽7米的泊位。两公司1978年增加长40米、宽9米的泊位,并先后在港口建成两座各容纳千余客人的候船室及4000平方米仓库,过道长廊和港口广场等。港口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由于青龙港长江航道的淤浅堵塞,1999年4月,客运航线全部停航,青龙港客运业终结。 水上客运航线在上世纪90年代前以长江航线居多,有长航 青龙港客运公司航行的青龙港至上海大达码头的青申线。南通轮船公司青 龙港轮船中心站航行的青龙港至太仓浏河港的青浏线,青龙港至崇明牛棚 港的青牛线,灵甸港至海永乡鸽龙港的灵永线,大新河汤家闸口至崇明新 村乡界河的汤新线。1990年,旅客流量在290万人次以上,1990年后,由于长江航道原因,青申线、青浏线、青牛线先后被迫停航,2005年,仅剩灵永线、汤新线每天有少量班次航行,年旅客流量在50万人次左右。 ,较早的有民国20年(1931)的宋二线(宋季港至二甲镇), 江城号小汽船,一年后由于航道浅而停航。1963年5月,县轮木船联社开辟的青龙港至茅家镇、三阳、四甲的三条客货班船航线,后因不符合水路 客运安全规定,年底停航。1966年4月1日由南通地区轮船公司开辟的青 龙港至三星镇(后延伸至南通县二甲镇)的青三线,沿途停靠大桥镇、横 沙镇、茅家镇、电灌站、搭连河口、坝头镇、朝阳镇等停靠点,每日往返 一次,每班载客120人,后于1971年底停航。此外,南通至启东吕四镇的 通吕航线最早由大生内河轮船公司创办于1903年,1933年停办。1960年南通地区轮船公司开辟南通至吕四航线,在海门段停靠货隆、王浩、正余、 包场、六甲等处,于1985年停航时,境内已无内河客运。 货运 海门市航运实业有限公司 是唯一的市属集体航运企业。 始建于1956年3月,时称海门县木船运输合作社,有船舶231艘,总载重3066吨。1974年改称海门县航运公司。1990年,公司下设3个营业站和南通、三厂、货隆、悦来、包场5个调度点;在册职工1184人,有10个船队,9个中小机船队,拖轮22艘,机动货轮27艘,船舶总数212艘,总吨位10978吨。1993年,公司投入600万元开通青龙港至崇明牛棚港的崇海 27 汽渡,汽渡现有职工38人,18至20车位渡船3艘,总功率在1007.4千瓦。1995年又投入2000万元参与海太汽渡建设(占海太汽渡股份40%)。1996年6月,公司改制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为海门市航运实业有限公司。到 2005年末,公司有净资产900万元,职工203人,各类船舶20艘,总吨位2700吨。 是我市目前最大的长江汽渡企业。公司建于1995年12月由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000万元、海门市航运实业公司投 资2000万元合资建成。公司有在编职工204人,其中持证二等船员105人。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拥有6个泊位汽渡专用码头,5艘28车位全回转新型渡船,车辆待渡区面积近20000平方米,专用停车道5个,日最大车辆通行能力为10000辆(双向)。2005年9月26日,投资1.2亿元的海太航线太仓鹿河新码头正式启用(新码头位于太仓璜泾镇白茆口下游,与海 太汽渡码头相距7.2公里,航程比原来缩短4.5公里),汽渡过江时间由原 来的45分钟缩短至25分钟。 200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75万元、利润1815万元,上交各项税收1000多万元,并连续10年创下安全生产无事故的佳绩,先后获海门市 服务业先进集体、海门市纳税大户、南通市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1956年,县供销社购置小型木质货轮1艘,自运自货。1964年,县属企业置办货轮3艘,货驳3艘,载重375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企事业单位购置车船实行限制,1983年放宽政策。1985年,全县21个县属企业和9个乡办企业有船舶99艘、1895千瓦、3523吨。由于企业自备船舶运货,营运效率低,成本高,而汽车运输发展较快,货 物运输十分方便,导致自备船逐年减少。1990年仅水利局有1个船队,计船舶11艘,载重748吨。进入21世纪后,企业单位已无自备船舶。 民国34年(1945),熊步云于青龙港创办通海、健华运输 公司。民生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陈廷富租赁帆船12艘,成立民主航运公司。 民国35年(1946),叶玉森在青龙港成立义诚航业运输公司、蔡顺荣创立 仁丰运输行。吴振英在青龙港设立冠中机帆船公司。同年,冠中、健华、 义诚、利群、泰和、建兴、恒源、海启8个航运公司联合组成青龙港联运 处。全县计有货运船116艘,总载重938吨。1952年4月,海门县民船联合运输社建立,时有各类船舶235艘,总载重2722.5吨。农业合作化后, 个体运输业受到限制。1978年后,不少农户购置船舶走运输致富道路,发 展迅猛。1990年,全县从事水上运输的个体户拥有船舶684艘,总载重13680 28 吨。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个体陆运的发展,水运仅以煤炭、石料、黄沙为 主,加上2003年全国开展的“船型标准化”活动,不少挂桨机船被拆制、 个体运输大为减少。2005年,境内个体运输户有营运船舶48艘,载重吨位4895吨。 古近代县内水运工具主要是单放船,无固定航线。建国后, 随着船舶吨位的增大、功率的提高,航区逐渐扩大,机动货船沿长江航线 驶入沿江腹地港口,通达芜湖、武汉等地。1990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建立,陆路汽车运输的快速发展,全市水运货物多以煤炭、沙石为 主,大多由外港籍船舶运入为主。 附表2-1: 海门市1949~2005年若干年份船舶拥有量一览表 合 计 集 体 个体及社会部门 年份 功率功率功率船(只) 吨位 船(只) 吨位 船(只) 吨位 (千瓦) (千瓦) (千瓦) 1949 152 1652 152 1652 1956 231 3066 18 230 3046 1 20 18 1961 493 4880 270 493 4880 270 1966 509 5279 26 509 5279 1976 861 11990 3780 861 11990 3480 1982 847 18470 6677 847 18470 6677 1985 1406 29739 9863 661 19112 7546 745 10627 2317 1990 1192 33401 497 19003 695 14398 2000 549 20965 285 11450 264 9425 2005 356 15227 29 5117 327 10110 第三节 联 运 联运企业 海门联运业始于1951年,时称华东联运公司南通分公司海 门联运站。1955年,长江航运管理局青龙港办事处,开始办理客货水路联 运业务。1957年,青龙港汽车站开设公路、水路联运业务。1965年,青龙港轮船中心站承揽客运水路联运业务。1974年,海门汽车站开设定期零担 货物运输班车,办理整批和零担货物,海门至上海、南京等地的公路、铁 29 路联运业务。1995年后,个体联运纷纷出现, 2005年,全市从事联运业 务的业主有73家,年发送货物量15万吨。 成立于1981年,时称海门县联运服务公司, 下设青龙港、货隆、四甲3个联运站,包场、天补、余东、悦来、三星、 临江6个联运点。以联运网点为依托,县内辐射到各主要集镇,县外与主 要港站、运输枢纽联网。1985年,为解决三星镇叠石桥绣品市场产品的外 销,联运公司在叠石桥开设联运总站,32条专线发往全国近百个大中城市。 1988年10月,联运公司开设“无轨车站”售票处,是上海车站在全国第一 家代理预售火车票业务的站点。1990年,有员工68人,对外联运站线32条,年发送货物10万多吨,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1990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运输业的兴旺,联运公司业务逐渐萎缩。2003年,三星叠石桥联运总站独立组建新的企业,联运公司的业务更少。2005年,联运公司年发送货物量仅2000吨。2005年6月,联运公司划归海门镇 管辖。 由海门市交通建设开发公司、江苏叠石 桥绣品城共同投资兴建。成立于2003年10月,位于三星镇。公司占地61.7亩,建筑面积19800平方米,拥有高标准经营专线营业用房、大型停车场、 综合服务大楼和正在完善中的信息中心,具备集货物联运、配载、配送、 仓储、装卸、停车、住宿、信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功能。公司 拥有53个发送线点,覆盖全国250多个城市和地区,进入物流中心的物流 企业达到45家。2005年,发送至国内主要城市和国际港埠的纺产品200多万件,折合货物销售价值75亿元,上交税收285万元。 联运业务与线路 主要是以货主代托、中转货物及全程包运、费用包 干等。叠石桥物流中心主要以绣品的中转、仓储、运输、配载、配送等。 联运公司根据货物情况,有水陆、公铁联运为多,线路多以物流去向而定。 叠石桥物流公司以汽车运输为载体,通过53条线路,将货物发往全国250多个城市和地区,并与南通机场建立航空运输业务。 联运设备 2005年,叠石桥物流公司有库房19000平方米,联运公司有库房2500平方米,20吨车皮集装箱3只。海门汽车站有联运库房200平方米,厢式车1辆。全市从事联运的企业共有仓储库房近25000平方米,厢式车15辆,车皮容量1500吨,货运车辆25辆。 30 第四节 搬运 装卸业 海门搬运装卸业始于清乾隆年间,时称“轿夫”、“脚夫”、“扛 夫”等,县内设“轿行”。近代搬运业的兴起,以清光绪十四年(1888)沪海间通航和民国4年(1915)张謇兴建大生第三纺织公司促使大批物资经 青龙港出口为标志,此后沿江开设轮埠、商旅往来,内地货物流通。海门 私营搬运装卸较为兴盛,民国初期,在青龙、灵甸、宋季、牛洪等港和茅 家镇、三厂、常乐、四甲、包场等集镇,就有搬运装卸、堆栈、缝包等行 业,从业人员约500余人。解放前的装卸行业多为帮会把头把持。1949年11月,青龙港组建成立全县第一个搬运工会。1955年,全县搬运装卸基层 工会发展到16个、工会小组53个,入会会员397人,装卸作业量从1949年的3.5万吨增加到21.1万吨。1955年10月,茅家镇、青龙港搬运站成立。 1956年10月,两站合并成立“海门县搬运站”,下设茅家镇、三厂镇、青 龙港、四杨坝四个中队。1958年8月,各装卸中队改称为搬运合作社,县 搬运站的成立,使原先单一组织生产的搬运工会上升到行业管理机构。1962年1月,搬运站改为搬运公司,1974年12月,县建立海门县装卸运输公司。 1979年6月,建立海门县港务管理处,所属海门、三厂、青龙港、四甲搬 运社统一改称装卸区。1980年7月,确定港务处为政企合一的全民所有制 性质的事业单位,其所属海门、三厂、青龙、四甲4个搬运装卸企业仍为 大集体所有制性质,1984年,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成立货隆装卸 区,为大集体所有制企业。2003年3月,市港务管理处撤销,所属装卸企 业海门港务实业有限公司、青龙港装卸有限公司、三厂装卸有限公司、四 甲港务有限公司、货隆港务有限公司由交通局企业管理办公室管理。2002年~2003年,各装卸企业先后由市属大集体改制为民营股份制。2005年6月,改制后的装卸企业全部划归当地乡镇管理。 除五个装卸企业外,各乡镇无业市民和附近农民组建的民营装卸服务 队,承揽当地部分货物的装卸业务。1990年,全县个体(联户)搬运组织 近百个,从业人员达850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民营经济 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民营装卸更为活跃,由 于搬运装卸机械化的提高及运输方式的改变,搬运装卸业主户数比1990年有所增加,从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2005年,全市搬运装卸登记企业102户,从业人员520人,各类起重吊机138台,各类装卸码头101座,年装卸量在580万吨以上。 31 港区码头 海门的港口码头始于青龙港,此后逐渐形成各相对集中的 装卸区域——港区。港区的码头和设施有的是企业单位自建备用,有的是 搬运装卸企业自建自用,有少数运输单位自建。全市港口码头较为集中的 主要分5大港区。 海门港位于海门市西南,港区以汽车渡运为主,搬运装 卸逐步兴起。1995年12月20日,海门至太仓璜泾的海太汽渡正式通航, 2002年11月崇海汽渡的迁入带动了周围各业的发展。到2005年末,区内拥有6个泊位的汽渡专用码头,8艘20-28车位的汽渡船。日最大渡运车辆 能力达10000辆,人员3万人。位于海太汽渡码头东侧的通光海缆码头建 于2002年,码头栈桥伸入长江888米,作业码头长146米,宽20米,设15吨门吊3台,码头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2004年,海螺水泥厂为解决水泥、原料运输,以栈桥为依托,建了1100多米的水泥原料输送带,可直 接将产品及原料输送到江中轮船或仓库。2005年,输送带吞吐量达150万吨。海门港闸北侧浒通河口由万众集团等3家组成的装卸作业群,担负着 海门港周围的货物装卸,区内有装卸码头3座,吊机9台,年装卸量30万吨。 海门镇港区以海门河、圩角河为依托的装卸码头形成于 上世纪50年代。主要承担海门镇工厂、商店、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物资装 卸业务,作业区域为海门河、圩角河两侧。区域内、装卸业务主要有海门 港务实业公司承担,帕源市政公司的榆园码头、交通钢绳公司的自备码头, 年吞吐量均在20万吨以上。2005年,区内共有装卸码头30座,各类起重吊机40台,起重总吨位达189吨,年装卸量在120万吨以上。 港口装卸业务起始较早。光绪十四年(1888),沪海航道通航,港口搬运装卸业务逐渐兴起。1954年,国家在青龙港口实施块石治坍 护岸工程,使青龙港段江岸浅逐渐稳定,随后陆续兴建港口码头设施,增 添装卸作业机械。到1990年,港口有装卸码头15座,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以上。1995年后,随着长江北支航道青龙港段淤浅不断加剧,客运轮渡 先后停航。货物装卸大幅减少,民营装卸服务队陆续关闭或转行。2005年,港区装卸业务主要由青龙港装卸公司承担。目前,随着青龙化工园区及临 江精细化工园区的兴起,区内装卸搬运呈不断上升势头。 上世纪70年代初,南通市四甲肉联厂在货隆桥兴建,位于 通吕河与三余竖河交叉点的货隆镇,逐步成为西起国强大桥、东至刘浩六 甲镇的中心港区。区域内码头装卸设施多数分布在通吕河两岸,货隆镇居 32 多。2005年,区内共有大小码头38座,各类装卸企业35个,年装卸量93万吨,其中位于货隆镇的有8家企业、15座码头,码头最大靠泊能力1500吨。 位于东灶港镇东灶河畔。1985年规模较小。随着东灶港海 洋渔业的发展,1985年底建立港区,由东兴乡运输站管理,主要承揽海货、 食盐及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资料的装卸。1990年,港区有固定码头7座,最大靠泊能力60吨,年港口吞吐量5万吨。随着陆路运输业的发展,海货以 直接上岸由汽车、拖拉机装运为主,搬运装卸业逐渐萎缩。到2005年,港区可使用码头2座、起重吊车2台,全年装卸不足5万吨。 此外,包场、四甲、常乐、悦来在上世纪90年代前均有港区,主要在 通吕河、三余竖河、青龙河、临甸河沿岸。近几年,由于陆路汽车运输的 发展,水路运输主要以沙石、煤炭为主。上述4个地区的搬运装卸,由于 周边企业的发展,逐渐萎缩,2005年,尚有搬运装卸业28户,起重吊机31台,主要以沙石建材为主,年装卸量在20万吨左右。 装卸机械 海门有组织的装卸业自清末民初形成到1956年,其间经历70年,作业方式一直为肩扛人抬,以扛棒、绳索、箩筐为主要工具。随着 装卸企业的发展壮大,装卸作业逐步走上了半机械化、机械化道路,运输 机械由原来的平板车、挂车为卡车、农用车所替代。 1957年青龙港搬运社首先改制成功4辆铁拖车,在港区拖运 货物,为旅客拖运小件行李。1958年,县属港口装卸企业普遍制造和使用 木质胶轮拖车,人均工日产量从1956年的4.81吨到1959年提高为7.43吨。1966年,青龙搬运社购回12马力手扶拖拉机1辆,配以自己制作的铁质四 轮平板车,实现了以手扶拖拉机为牵引动力的铁挂车运输。海门、三厂两 港区自1970年起也制作四轮平板车,每辆挂车载1吨至1.5吨,拖2至3辆,主要港区作业由原来的板车运输逐步过渡到铁挂车运输。1984年,海门、三厂两个装卸区分别购进7台25马力及12马力的牵引机头,替代手 扶拖拉机,使港口装卸运输能力大为提高。到1985年末,县属5个装卸区有四轮平板车48辆,牵引机头17台,人力板车444辆。1990年后,搬运装卸的业务逐步发展以沙石、煤炭居多,且购方多数直接用车到码头接货, 加上输送带的投入使用,装卸区的拖挂车逐步淘汰。2005年,原县属5个装卸区尚有牵引机头5部,平板四轮车19台,拖车13辆。 1965年,青龙港、三厂镇搬运社先后购置3台半吨吊车,投入装卸作业。此种吊车构造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便宜。独臂伸出起吊,犹 33 如少先队员行队礼,故又称“少先吊”。1985年,县属装卸企业有半吨“少 先吊”78台。吊车的使用,使人均工日产量进一步提高,从1977年的7.56吨提高到1984年的13.35吨,工效提高76.59%,为1956年的2.78倍。1970年起,各企业购置的吊车起吊量逐步增大,从1吨吊、3吨吊、5吨吊,逐步发展到8吨吊、10吨吊,吊机种类也从单一的岸吊逐步发展到浮吊、汽 吊及15吨门吊。2005年,全市各装卸区及个体装卸业主有吊车150台,其中半吨到3吨吊44台、5吨吊80台、8吨吊4台、10吨吊1台、8至16吨汽吊3台、浮吊、船吊12台、15吨门吊3台、起吊总吨位达1020吨。 在发展起重机械的同时,各装卸企业还注重配套成龙, 逐步使用输送机及堆高机。1976年三厂装卸区为降低化肥厂在化肥装船时 的破包率及板车工人横穿公路不安全等问题,在化肥厂建成一条化肥输送 “地龙”,穿越公路的“地龙”长33米,输送带全长48米,使化肥从堆场直接输送上船,工效比板车提高5倍。1978年化肥厂又在煤库码头建造一 条长30米的卸煤“地龙”,穿越公路地下过道24米,配有1吨抓斗,日输送能力达400吨。1979年四甲装卸区在货隆桥黄沙库场码头建造黄沙“地 龙”输送带86米,地下过道26米,日输送能力450吨。1985年,县属各装卸区的黄砂、煤炭库场都配有输送机械26台,总长325米。各装卸区为提高仓库和场地的利用率,将输送机二次转运抬高,把输送与堆高结合。 2003年,海螺水泥厂为提高水泥装卸速度,在海门港通光海缆码头建造了 一条长达1150米的输送长廊,采用封闭式,既避免了粉尘对空气的污染, 又确保了输送带的全天候作业。到2005年末,原县属5个装卸企业有输送、堆高机24台,总长327米。 34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公路管理 民国13年(1924),建海门县路工处,负责全县公路、桥涵修筑事宜。 民国36年(1947),设立公路管理站,负责公路养护、线路改造、养路费 征收、稽查等事项,下设道班。1949年解放后,机构名称几度变更,1979年改称海门县公路管理站,2000年,设立海门市路政管理大队,与公路管 理站合署办公。县路政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保护公路、公路用 地和公路设施,依法查处各种侵占、破坏、污染公路、公路用地和设施的 行为,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红线,核批公路的特殊利用,查征养路费,清除 路障等。2005年,有4个公路养护道班,固定养护工90人。 维护路产路权 县人大常委会及县政府分别于1951、1974、1984年3次发文,明确公路用地范围,省道宽度20-13米,县乡道宽度13-11米,各乡村不得侵占公路用地。1984年,对全县94.8%的公路路田进行分界,埋 设路田分界桩1980根。1990年,全县所有等级公路埋设路田分界桩2840根。自1990年以来,公路管理部门加强公路巡查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为加强全市公路管 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全市公路沿线道口的设置,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根据有关法律、 法规,市政府出台《海门市公路管理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公路 沿线道口设置的意见》等有关公路管理文件。1995年起,全市开展争创“文 明公路”活动,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公路路政管理责任状,明确双方职责, 定期对乡镇进行评比考核。2004、2005年,苏335线、苏336线被省交通厅评为省级样板文明公路,海门市公路管理站自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被省交通部门评为“优胜公路站”。 清除路障 1954年起,县政府先后11次发出加强路政管理、保障公路 安全畅通的通知。1982~1990年,全县路面整洁率保持在80%左右。1992年~2005年,市政府为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先后制定、下发《关于清理公路 两侧建(构)筑物实施意见》等18个路政管理文件。1990~2005年,公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拆除公路两旁违章建筑318960平方米(13759处)、清除障碍物503465立方米、清除摊点45763个、清除非标志性悬挂物9247块,确保了公路的安全畅通。 红线控制 县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起,对公路用地明确规定,并采取 35 路田分界,埋设分界桩,严格规范公路两侧红线控制范围。2000年后,为实现海门市公路网络化、等级化,市政府先后多次调整和修订公路规划方 案及其红线控制标准,根据《2000年~2020年海门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出台了《海门市公路规划方案及其红线控制标准》,路政部门在省道、县道 公路两侧设置红线控制桩,在全省尚属首例。2005年,全市有路牌、界桩、 百米桩、里程碑、警告、禁令、指示牌等交通标志1200个、道路标志678个。 公路绿化 建国前,公路两侧基本上没有植树绿化。1957年,国家专拨公路绿化费,经几年培管,公路主要地段两侧绿化成荫。1965年,在公路沿线开展群众性植树绿化活动,共植行道树8万株,成活率85.0%。“文革”期间,部分公路行道树被砍伐。1977年,公路绿化分级管理,公路管 理部门配专职绿化员,公路站与公路沿线乡村订立公路树木护管合同,苗 木成活率提高到88%,1990年,全县公路绿化里程273.5公里,占养护里程的95.3%。1990年后,市政府对公路绿化列入公路建设的配套工程,坚 持公路修筑到哪里,绿化就种植到哪里。2002年开始,苏335线公路为创建省级文明样板路,在公路用地外两侧各10米位置种植绿化景观林带,减 少废气污染,提高沿线群众生活质量,全长29公里,绿化面积611.44亩。随后新常线、星海线、海二线都进行公路绿化景观林带改造,长度为42公里,绿化面积712亩。公路用地外林带土地采取租用方式。2005年,市交通局组建天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对全市公路进行绿化建设。2005年 全市绿化林带71公里,面积1323亩,投资额4409.92万元。 36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路政管理主文件 (1999~2005) 序号 题 目 文号 海门县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公路沿线建(构)筑物的紧急海政办发1 通知》 [1992]094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建(构)筑物规划管理的 2 通告》 3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 海门县人民政府《关于暂停公路两侧建(构)筑物审批的紧急海政发[1994]1124 通知》 号 海政发[1995]1165 海门县人民政府《关于公路建设中民房拆迁补偿问题的通知》 号文件 海政发[1994]1316 海门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公路建设控制红线标准的通知》 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公路穿越城镇路段红线控制标准的通海政发[1994]1527 知》 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建海政发[1994]2138 筑,制止街道化继续蔓延的通知》的通知 号文件 9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争创文明公路活动的意见》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在部分公路两侧红线控制区内搭建临时海政发[1995]07710 建(构)筑物的规定》 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迅速制止在公路上打谷晒场的紧海政办发11 急通知》 [1995]40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公路建设控制红线标准的通海政发[1995]16912 知》 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公路建设控制红线标准的补海政办发13 充通知》 [1996]20号文件 海政发[2002]11814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公路规划及其红线控制标准的通知》 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公路规划及其红线控制标准的补充通海政发[2003]2215 知》 号文件 16 海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公路沿线道口设置的意见》 海政办发 37 [2003]79号文件 海政发[2005]4217 海门市人民政府《海门市公路管理办法》 号文件 海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海门市公路规划及其红线控制标准》的海政发[2005]45 18 通知 号文件 38 海门市公路两侧建筑红线控制标准一览表 2005年5月编制 计量单位:公里、米 红线控制宽度 行 序里规划等公路用公路名称 起讫点 政 非交通标号 程 级 地宽度 临时建筑 永久建筑 级 志构筑物 通启高速公路海西起天补镇大石村,东至海门1 41 省道 高速 60 100 120 170 门段 与启东交界处(三阳镇东) 西大兴至海门与通州交界处4 省道 一 60 90 120 170 (三和镇西) 2 苏336线海门段 秦家桥至西大兴 10 省道 一 40 80 80 130 秦家桥至海门与启东交界处26 省道 一 40 70 80 130 (临江镇东) 西起海门与通州交界处(货隆 3 苏335线海门段 镇西),东至海门与启东交界29 省道 一 40 70 80 130 处(东灶港镇东) 北起海门与通州交界是处(货4 苏222线海门段 32 省道 二 30 60 70 120 隆镇北),西至青龙港 苏221线海门及东起东灶港镇红中村,西至货省道 5 西延段(海防公隆镇新街村 28 二 30 60 70 120 /县道 路) 南起苏336线汤家路口,北至 6 汤正公路 海门与通州交界处(正余镇25 县道 一 40 50 80 130 北) 王川线(星海公西起三星镇,东至刘浩镇 7 45 县道 一 40 50 80 130 路) 北海线(海二公南起海门镇海易大桥,北至海8 11 县道 一 40 80 80 130 路) 门与通州交界处(德胜镇北) 9 海港公路 北起南海路,南至海门港闸 13 县道 一 50 50 80 130 北起苏221线包场镇幸福村,10 包临公路 24 县道 一 30 50 80 130 南至苏336线临江镇南九匡河 11 崇海大桥北接线 南接崇海大桥,北至苏335线 23 未定 高速/一 80 80 120 170 12 吕通公路四甲段 西起瑞江公路北段,东至四甲10 县道 二 30 40 60 110 39 八索镇 城区北环公路(站西起大千环鸟,东至瑞江公路13 9 未定 一 80 80 120 170 前公路) 环鸟 西起海门与南通市开发区交 14 沿江公路海门段 界处(江心沙农场西),东至海44 未定 一 60/40 50 120/80 170/130 门与启东交界处(临江镇东) 新常线(天久公东起海门与启东交界处(三阳 15 39 县道 一/二 30 50 80 130 路) 镇东),西至叠港公路天补段) 南起海太汽渡,北至海门与通16 叠港公路 23 县道 一 40/60 50 80 130 州交界处(三星镇北) 南起海太汽渡,北至海门与通17 通海公路 22 县道 二 30 40 60 110 州交界处(天补镇西) 南起天补镇,北至海门与通州河岸向西18 天袁公路 11 县道 一/二 30 50 130 交界处(三星镇北) 45 北起苏335线包场镇新余村,19 五泰公路 20 县道 二 30 40 60 110 南至苏336线三厂镇泰新村 北起苏335线东灶港镇,南至20 临东公路 22 县道 二 60/40 40 60 110 临江镇 南起沿江公路,北至海门与通21 瑞江公路 18 县道 一/二 30 50/40 80/60 130/110 州交界处(四甲镇西) 北起刘浩镇东方红大桥,南至22 刘普公路 23 县道 二 30 40 60 110 苏336线临江镇元菊村 23 六东公路 南起苏335线,北至东灶港镇 6 县道 二 20 40 60 110 三和镇至海门与通州交界处24 三南线 4 乡道 三 20 40 40 90 (三和镇西) 25 国新线 四甲二桥镇至苏335线 4 乡道 三 20 40 40 90 刘浩镇头甲村至海门与通州 26 吕通公路海门段 34 县道 三 20 40 40 90 交界处(四甲镇西) 通海公路路口至农场场部南 27 江心沙公路 4 县道 三 20 40 40 90 侧 苏335线包场镇路口至包场镇28 包新公路 3 乡道 三 20 40 40 90 幸福村 40 29 镇乡公路 各镇(乡)至行政村 700 村级 四 7/20 20 20 70 海门市规划公路穿越镇区情况一览表 2005年5月编制 计量单位:公里 规划 序号 公路名称 里程 穿越镇区情况 规划项目实施情况 备注 等级 北段4公里在实施,其余待 1 叠港公路 23 一 三星叠石桥家纺城 实施 棉种场、三和、天 2 通海公路 22 二 已实施 补 南段6.22公里已实施,北 3 天袁公路 11 一/二 三星 段2005年改造 4 海二公路 11 一 海门北城区、德胜 已实施 5 海港公路 13 一 待实施 6 瑞江公路 18 一/二 原瑞祥 待实施 7 崇海大桥北接线 23 高速/一 待实施 货隆、原平山、常三厂至常乐段4公里20058 苏222线海门段 32 二 乐、三厂 年改造,其余已到位 9 汤正公路 25 一 树勋、余东 待实施 避开正余、麒麟镇区 10 五泰公路 20 二 原六匡 待实施 避开包场镇区、悦来11 包临公路 24 一 万年 待实施 镇区 12 临东公路 22 二 临江 待实施 避开悦来镇区 13 刘普公路 23 二 刘浩 待实施 避开悦来镇区 14 六东公路 6 二 东灶港 已实施 避开三阳镇区 苏221线海门及西延段 15 28 二 东段已实施,西段待实施 (海防公路) 货隆、王浩、正余、 16 苏335线海门段 29 一 已实施到位 包场 避开原国强镇区、四17 吕通公路四甲段 10 一/二 待实施 甲镇区和四甲套闸 原平山、万年、原西段已实施,德胜以东段待避开原瑞祥、树勋镇18 星海公路(王川线) 45 一 海洪 实施 区 41 天久公路(新常久公东段24公里已实施,中段 19 39 一/二 路) 在实施,西段待实施 城区北环公路(站前公 20 9 一 海门北城区 待实施 路) 海门市区、市开发 21 苏336线海门段 40 一 西段已实施,东段待实施 区、三厂、临江 22 沿江公路海门段 44 一 待实施 23 通启高速公路海门段 41 高速 已实施 第二节 航道管理 民末清初,有清除航道淤积和养护航道的措施。民国18年(1929),有整理街、市河章程。民国35年(1946)海门县成立船舶管理所。解放后 航道养护管理一直由交通局负责。1979年,成立海门县航道管理站,负责 县境内航道的规划与建设,保护航道和航道设施安全。障碍清除及审批驳 岸、码头、跨河建筑物和航养费的征收等。2005年4月,海门市航政执法 大队成立,大队与航道站合署办公,其职责是航政执法。 航道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非常重视航道建设。1951年3月8日,县政府发出通知,动员沿河各乡人民群众将战争中主要航道所设置的 暗桩、暗坎、石条等一切障碍物全部予以清除。1954年1月4日,县政府发出通知,限期取缔渔簖,概不允许设置新簖,禁止窑户将煤灰、断砖等 物倾倒河中阻塞航道,以保证航道畅通和运输安全。自1955年~2005年的50年间,省、市县政府多次发文,加强航道管理养护,把航道建设列为支 持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1957~1977年,先后开挖疏浚主干航道10条计186.1公里。2003年,为确保民生河南端鑫源热电厂的按期发电,市开发区组织 施工队伍,以两个月时间疏浚驳岸民生河航道2公里,使原先濒临淤塞的 河道成为能够通航百吨级运煤的航道。1990年~2002年,由于陆路运输的 发展,航道建设发展较慢,全市航道主要处于规划调整。2005年,全市等级航道6条计187.84公里,等外级航道26条计160.15公里。 航道管理 建国后,把清除障碍作为航道管理工作的重点。1954年9月~1955年7月,县航管所清除暗桩450支、砖屑碎石31吨、石块70吨;1978~1985年,全县清除航道网簖158处,打捞沉船167艘,沉石25894吨;1990~2005年,先后拓宽疏浚航道15公里、土方12万余方、清除沉船 42 350艘、碎石50吨、垃圾20吨,拆除网簖50处计370余米。建国以来,1956、1964、1974、1977、2002年5次进行了全县航道普查,2002年第5次全国航道普查中,确认境内航道32条347.85公里。 在进行航道管理的同时,航道站加强对导航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 对航标进行遥控遥测,进行油漆。2005年,全市内河航标19个,航标灯2个,航标正位率和发光率达100%。 航养费征收 航养费,民国时期称水利亩捐、船照捐,由省政府令各 县代征。建国后,由交通局对县境内各种营运船舶、企事业单位自备船舶 征收航道养护费。1976年9月,县航道管理站成立后,由航道管理站办理。 航养费征收根据《江苏省内河航道养护费征收和使用的办法》,根据“以航 养航”的原则,专款专用。1998年起,按船舶载重每吨每月10元标准计征。 第三节 运输管理 水陆客货运输管理。民国17年(1928),县内设置运输管理机构,对 经营运输业者实施注册领照、收缴税款等管理职能。建国初,县境内运输 以水上运输为主,运管工作由苏北行署航务局青吕航务办事处(设于青龙 港)和海门县航运管理所(1954年3月成立于海门)承办。1959年,交通局设民间运输管理股,行使运管职能。1964年2月,在天补、三厂、悦来、 四甲、包场5个区建立交通管理站,在各地区代行运管职能。1982年6月,县政府批复将天补、三厂、四甲、悦来、包场5个交通管理站更名为交通 管理所,性质为全民事业单位。1985年1月,建海门县运输管理所,负责 县境内水陆客货运输管理,其对运输市场的管理和开展行政执法均受县级 交通部门委托。1987年8月,成立港航监督所,负责辖范围的水上安全管 理。1986年1月至1995年,经县编委批准先后组建基层交管所5个,他们是海门交管所(建于1987年9月)、青龙交管所(建于1987年9月、1993年2月撤销合并于三厂交管所)、货隆交管所(建于1991年3月)、常乐交管所(建于1990年11月,后于常乐港监站合署办公)、万年交管所(建于 1993年7月)。1993年2月,海门交管所、天补交管所合并为海门交管所, 撤销常乐、万年、四甲、包场4个交管所,2004年4月组建叠石桥交管所。2005年,全市有基层交通管理所5个,即海门、三厂、货隆、悦来和叠石 桥。 运管所、交管所的相继建立,对维护水陆运输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 43 用。1989年,对运输市场进行全面整顿,培育开放、活跃、有序的新型运 输市场,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经过整顿治理,全县运输经营者持证 率分别达到道路运输96.0%、水路运输92.0%、搬运装卸94.0%、运输服务100%。1990年起,《营业许可证》、《营运证》(简称两证)实行年度审验。 2004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通过授权执法的方式, 明确由县级运输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严肃整治无证无照、 异地经营,打击非法经营和各种突出的其他运输违法行为。2005年,共查处异地经营15起、无证经营69起,全市农村实现客运通达率90%以上,三星、三厂两镇开通镇村内循环公交。 机动车维修管理 1988年3月,县组建海门县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所负 责汽车维修企业的开业审查、歇业、变更的审理;对维修企业的技术、质 量、业务范围、经营作风进行行业管理;受理汽修质量、收费纠纷;对维 修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世纪90年代末,维修行业管理所与运输管理所 合并办公。2005年,全市有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24家,三类以下352家。 驾驶员培训管理。海门驾驶员培训始于1986年,1986年前,基本是驾驶员带训、南通考核。1986年后,境内驾驶培训逐步兴起。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是机动 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 负责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对培训学校资质、教练员技术和培 训收费等进行监督管理。2005年,我市有海门、海粮、红怡、东方、江海 等5家驾驶员培训学校。2000~2005年,先后培训汽车驾驶员24000余人次。 客货站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交通部 门负责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的许可和管理。2005年,经交通部门许可的管理的有海门汽车站、大千车站、三厂车站及有关乡镇的汽车售票点 等客运站点。 交通规费征收。 原称民间运输管理费,1959年起征。2005年,货运汽车按照每月吨15元计征;客运企业运输管理费按营业收入1%计征,搬运装卸业按营业收入1.5%计征。 1988年7月开征,属专项用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 省级特种资金,由交通部门负责征收,全省统筹。其标准为:车每吨位每 月25元(20吨以上的大型平板车超过部分减半征收);船每吨每月2.5元。 1986年3月1日开征,用于改善车站站房、旅客候车室、 停车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的省级专用资金。征收标准为每人公里0.03元。 44 运管部门根据客位和线路长短,按照每座每月90元(县内)、108元(长途)标准向客运经营者征收。 民国9年(1920)开征,至民国37年征收标准先后变动 9次。1949年-1985年,养路费征收标准全省统一,先后作过5次调整。1998年起,摩托车养路费按照二轮170元/年、轻骑140元/年计征,由交通管理 部门征收。汽车养路费由公路管理部门征收,2005年,其标准为:客车(营 运)200元月辆、大客260元月吨,轿车、自备车120元月辆,货车200元月吨。 1985年5月1日开征,其标准全国统一,国产车辆 按销售价10%,进口车辆按销售价15%计征,由交通部门征收。2005年1月1日,将购置附加费改为购置附加税,征收单位也由交通部门改为税务 部门。 航道养护费 民国4年(1915)开征,用水利亩捐代征。民国21年,分为二类六等,即海船一等6元、二等5.5元、三等3元;内河运输船一等 2.5元、二等2元、三等1.5元,按月按吨计算。1949~1985年,征收标准作过6次调整。1985年7月1日,按总经营收入的6.5%计征,其他单位和个人机动船按核定功率,每马力每月2.2元。各类驳船、海船按每月每吨 0.65元计征。1998年起,按船舶载重吨位,每吨每月10元计征,航养费由航道管理站负责征收,全额解缴。 上世纪80年代开征的装卸事业基金、货物港务费、车船监理费,90年代末按省、市要求已停征或取消。 第四节 内河安全管理 船舶管理 民国12年(1923),县建设局代办和兼管船舶登记、注册、 丈量、检验、转期等业务。1950年,境内设立苏北行署航务青吕办事处。 1954年建立航运管理所,专门对运输船舶实行管理,进行签证和港口检查。 1949~1985年,县先后7次发出加强船舶安全监督的决定、通告、通知。1960年10月1日后,一直执行交通部门颁发的《船舶登记章程》和1972年8月1日国家船舶检验局公布的《船舶工作条例》。船舶检验、证书换发实行 市县二级管理,对40马力(29.4千瓦)以上的机动船列为市管,40马力以下的由县管。1979年7月,海门开始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业务,全县设置 45 签证点11个,分布在海门镇、三厂镇、青龙港、大新港、灵甸港、永隆沙、 江心沙等。1987年,海门成立港航监督所,负责船舶签证和证书的核发。 2001年7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和省交通厅批准,港航监督所改为地方 海事处,编制副科级单位。2003年,地方海事处对全市46艘挂浆机船进行拆桨改造。2004年底前,海事处船舶管理除进出港签证外,并负责对船舶 检验,主要负责对船长?60米且主机功率?441千瓦常规船舶建造检验(初 次);对船长>30米或主机功率>44千瓦常规船舶及船长?30米且主机总功率?44千瓦常规船舶中非一般干货船舶的营运检验。2005年起,该项职能由南通市地方海事局行使。2005年,全市设船舶进出港签证点5个,基层海事所2个。 港航监督 民国20年(1931),轮船航行已执行全国统一的内河航行 章程,而民船航行仍很混乱。民国26年(1937)处于战乱状态,港航监督 无明显成效。随着1950年苏北行署航务局青吕航务办事处和1954年2年航运管理所的成立,船舶管理、签证、检查逐步有序正规。1958年,全县船舶进行登记编号,设卡建档,制发船牌,1965年,境内船舶统一船名和 编号、定港。1985年,海门县船舶档案编号为苏海门5001起,专业水运企业船舶编号由企业自编。1987年,港船监督所成立后,监督所严格执行水 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加强了船舶签证管理和船舶安全检查, 严格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安全监督和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监督管理,境内 水上通航秩序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到2005年末,境内未发生过水上交通安 全责任事故。 船员管理 自1960年起,对船舶机驾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年审。 1977~1985年,全县先后举办二、三级轮船、挂桨机船驾驶员、轮机员培训 班11期,参加培训1269人,考核合格率79.0%。1990年,有二、三级轮船正副机驾人员2038人,其中挂桨机船驾驶员762人。1997年~2005年,先后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船员52人;举办五等船员审验班25期,审验五等船员989人。2005年,全市有五等船员158人。 渡口管理 1963年县成立渡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县渡口,县交 通局负责人任渡口管理委员会主任,水上安全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安全管理。 1978年11月,省革委颁发《江苏省渡口管理办法》。1979年县交通局成立海门县渡口管理所,设在交通局监理股,由水上监理人员兼管。1979年起,渡口实行分级管理,长江渡口由南通地区轮船运输公司经营管理,海门县 渡口管理所对长江渡口进行安全监督;内河渡口由公社(乡)运输站或大 46 队(村)集中经营,县交通局水上监理部门实施安全监督。1985年末,全县共有专业渡口11个,其中长江渡口3个,内河渡口8个。1987年,港船监督所成立后,渡口管理由港航监督所承担,主要对渡口渡船的检验、船 员发证及日常安全监督。2003年全市完成撤渡工作后,渡口管理工作主要 集中于长江渡口,纳入管理的主要有海太汽渡、崇海汽渡、汤家渡口和灵 永渡口。 第五节 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1、危险货物 2005年底,我市涉及危险货物生产、需求的企业共计 300多家,其中需通过水路运输的企业有7家,主要分布在海门镇及市经济 技术开发区,全年运量15万吨,所运危险货物品种主要有盐酸、纯碱等化 工原料。全年需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货物近3万吨,主要有氰化纳、三氧化砷、液氯等。 对危险货物的运输要求较严。海门市于1999年成立了由交通局投资的专门运输危险货物的运输公司——天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7月,公司转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几年来,在从事危险品运输中, 公司做到运输货物明白,应急防范措施明示,驾驶员、押运员责任明了。 公司现有车辆86辆,其中罐车8辆,拦板车6辆。 2、监管机构 全市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公路运输由市交通局运输管理所 扎口管理。运管所负责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物品、运输、押运人员资质、 车辆技术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员、押运员进行 专业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船舶运输由市地方海事处管理, 对内河危险货物运输,通过签证申报、监装监卸,确保内河安全。 (施建新 施振茂 李元冲) 47
本文档为【海门县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4K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