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

【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

举报
开通vip

【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 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刘中山 我们是教书育人的践行者,“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如何栽培自己,促进自我不断发展呢, 1(学习与积累 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及实施中所需要的采用的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我们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作为勤勉的学习者应该:努力抓住各种机会学习,虚心向各种人学习;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能够根据学生学习中...

【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
【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 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刘中山 我们是教书育人的践行者,“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如何栽培自己,促进自我不断发展呢, 1(学习与积累 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及实施中所需要的采用的教学方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我们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作为勤勉的学习者应该:努力抓住各种机会学习,虚心向各种人学习;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能够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学习;善于将工作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厚积薄发,增强教育智慧,提高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2(总结与反思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我们必须树立个体成长、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和勤于反思、勤于总结的习惯与能力,在养成反思习惯的同时,要及时记录反思杞记、观察记录、案例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有关事件、自己的感想感受用杞记等形式记录下来,保持与自我的对话,抓住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在记述中理出问题的头绪,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使自己不断进取、全面提升。 3(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教学观摩,也可以是共同研讨、示范教学、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等。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意教师间是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同伴互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开展“一课三摩”实践活动 “一课三摩”,就是抓住一堂课,根据有效教学的标准至少进行三次研摩,其过程是备课、上课一遍之后,通过集体评议,修改教学设计,再备再上再评再改,直至达到效果满意为止。实施“一课三摩” 要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该项活动和集体备课,促进自己做反思性实践者,形成反思习惯,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反思标准,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过程,不断提高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效果和水平。这种研究形式既可以通过一个老师在多个不同班级中试验,也可以通过本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试验进行,这也是一种新型的备、听、议、评课活动形式,对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方式,才能有效地促使自己驶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及时发出专业成长的声音。 无形的成长 ——华师大培训感言 位世英 华师大的学习紧张而有序。每天踏着急行军的步子来回,接受三个小时高强度的知识轰炸,大家戏言“来到华师大,健脑又健身”。成长是无形的,只能通过生活中一些模糊的感觉、有形的言行慢慢浮雕般凹凸出来。 印证与强化。读书,学习,首先是印证的过程。在教十几、二十几年了,教学实践累积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总结为教学认识,这种经验与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倘没有读书、学习的过程,这些经验与认识就可能是狭隘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示范课,任 何精彩的课堂或优秀的教师都有其个性特征,所以简单的模仿是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的。”王意如教授帮助我们印证了这样的教学认识:在观察和评价一堂课的时候,除了看到这节课是怎样设计和呈现的,更重要的是要解读这样做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执教者的理念,尽管这个理念或隐或显。“要理解有效教学,必须把握一个字——实,一个词——有效,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李政涛教授用专家的权威观点帮助我们印证了前期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用课堂三点设计——挑战点、突破点、提升点,再次帮助我们确认: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源在于研究学生,只有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惑、学习需求设计教学环节,推动课堂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意愿与学习成效相一致的理想结果。 澄清与提升。教学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即使你是多么优秀的骨干教师。所以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会不断学习、反思。读书是一种个体的、单层面的学习方式,,而培训交流则提供了群体的、多层面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听取专家的报告,还是同伴间的相互交流研讨,都使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而精要,加强了思维的活动密度与强度,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譬如,素质教育喊了好多年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它和应试教育有何联系及区别呢,王意如教授如是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目的而言,而非相对手段而言。换言之,如果你的教育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得高分,那么即使你的手段看上去是“素质”的,那这种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反之亦然。由此看来,仅仅从一个学校或教师采取的教育手段来评判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是不正确的,关键是看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一时的高分成绩。再如,“要关注概念,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关注点就不同,教学策略也就不同。”概念模糊的背后是理念和思想认识的模糊,“没有理论作为教育行为的支点,教育就是一种无意义的模仿。”由此引发我们的思索: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概念,——语文,单元教学,阅读能力,如何关注,又如何实践,等等,研究因此就有了方向。还有,学生为什么总是学不会,庞维国教授启迪我们注重学生心理研究,要从教的角度找原因,学会基于起点的教学设计。还有,吴亚萍教授所提到的教学的长程视野和动态视野、教学应关注的系统策划等,都在启迪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去看课程,看语文。 实践与探索。“听报告激动,发评论冲动,回到家一动不动。”“培训的过程 往往是‘闪火花—灭火花’的过程,培训者往往带着一堆火花的遗迹和学习印象返回家中,时间一久一切都归于平静。”这些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历来培训学习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窘迫之状,让我们的付出真正化作营养来成长我们自己呢,王建军教授给出了可操作、可实践的具体措施:通过写文摘、文评,通过联系自身案例来印证和丰富报告中的某一理论,即时地把收获“稳定下来”。是啊,学习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把学习的内容内化吸收,并外化为行动,改变课堂,改变教学现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一个名师的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教学行为上的改变。在分数依然至上的现实土壤上,让自己做一个学者型教师,不仅需要读书学习充实自己的热情与恒心,更需要将仰望星空、执着理想的信念与脚踏实地、理性实践的探索有机融合。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我们提升的将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代人。 记住教授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践行教授的话:从我做起~ 感受在华师大 苏丽军 我是这次威海市四名工程高中段名师培训中职业教育名师和名课程团队的领队教研员,参加这次培训是偶然的一个任务,起初认为只是一个协助管理者,但是来到培训班之后,我被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感染着,被教授们精彩的报告冲击着,被同事们的敬业精神催促着,肩上的责任也在自觉的行动中提升着。通过这次集中培训,我从王意如教授的“学者型教师应具的素养”中让我重新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李政涛教授“让课堂充满成长信息”报告中,让我在有效教学的“五实”“八效”中生成出的新的感知。在多年职业教育教研工作中,听过无数个专业、无数个学科的各类课,自认为对听评课有一定水准,但在听了李教授的“听评课尺度”的研究后,让我领略了更科学更有层次的听课看点和评课视角。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面临着转型变革,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没有得到足够反思,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方向不明,路径不清。在听了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后,对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看到了它 清晰的脉络和着力点,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王建军教授对“教师教研素质培养”的研究,给我的启示最直接也最有效,特别是王教授对课题研究的细化与结合案例的现场指导,给予我很强直观感受。让我们在看似有形的框架下,提升自主发挥的空间,使教研的真正意义得到有效拓展。庞维国教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研究让我联想到职教大规模推广的 “项目教学法”实施遇到的困惑,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个理性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培训的时间、内容是有限的,但带给我们的收获是无限的,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让这次培训发挥真正目的,这也是市教育局、教研中心领导对名师们的寄予的厚望。 在激情中超越,在学习中成长 孙功建 几天的培训转眼过了大半时间了,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大家白天学习、参观学校,中午也不能休息,晚上还要写作业,经常坐在床上就睡着了,到学校参观时许多人都睡在车上,可谓辛苦备至。但是每个人都充满激情,没有人缺课,没有迟到早退,如饥似渴的记录着、学习着,热情洋溢的讨论着。许多任教了近三十年的教师,他(她)们多年在学校起早贪黑的为学生的成长奔忙,根本没有时间系统学习前沿的教学理论,早就渴望这样的充电学习机会。这次名师培训机会他们非常珍惜,这些都体现在他(她)们匆忙的步伐和认真的眼神中,令我非常感动。 几天来,我们聆听了华师大的著名教授精彩的讲课。王意如教授“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定位和专业素养”使我们对新课改下教师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王教授深厚的文学功底及稳重大方的教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瘦削的李政涛教授开始并不起眼,可是随着讲课的深入,我也不由肃然起敬,其对叶澜教授的教学理论了然于心,并有自己的发展、见解,“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确实视角独特。王建军教授娓娓道来的“教师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为我们教师的研究指出明确的方法,虽然是第二次听,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听了庞维国教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策略”,使我们多年提倡的问题驱动教学上升到更深的理论层次。 吴亚萍教授的结构教学,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了理论的指导。 通过学习,使我觉得教育局和教研中心的“名师、名团队”培训,对提高教师的内涵,增强教育的后劲起到很好的作用,确实是很给力的举措。作为指导教师,我也和大家一样的认真学习、讨论、交流,这几天确实受益匪浅,对自己理论素养有很大提高。今后要再接再厉,保持前几天的劲头,把最后两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好。在此我衷心祝愿我们学员在最后的几天里精神好、身体好,在激情中超越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听王建军教授报告有感 孙巧玲 我是第二次听王教授的报告了,四年前参加有效教学课题开题培训时听过王教授的报告,正如王教授所说的,当时曾闪过很多火花,但现在已经不记得具体内容了。本次学习期间为了减少遗忘,加深学习印象,我改变了学习方式,一是听报告时边作笔记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核心内容,并结合内容对自己的触动,将感悟写在旁边;二是每天晚上,在电脑上梳理出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感悟,这样对报告内容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感悟也就更深了,触动也就更大了。结合王教授的报告,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两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1(对照“实践”这面镜子,常反思,促进步。王教授说“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不缺理想,而缺在实践中的一面镜子。只有对照实践这面镜子,才能改进提高。”虽然当时王教授是针对听评课来说的,但我觉得这句话放在任何场景都对我深有启发。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比反思,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实践,查找不足,从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说到反思,也算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但仍有很多老师不会反思,因为他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已经练就了一套既熟练又颇为有效的教学套路,基本上不存在失误,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自我感觉根本用不着反思了。他们的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市区,自认为在本学校、市区已经是教学的佼佼者,从而沾沾自喜,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进入了事业发展的瓶颈期。孰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离名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共同转变思路,树立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多对照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师查找自己的不足, 突破瓶颈,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2(勤动笔,用文章“稳定”收获。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听过的报告、接受的培训很多,但很多时候都是如王教授所说的昙花一现,火化一溅,沸腾的热血随着报告的结束慢慢平复。曾也想过试着写点东西,但懒惰最终占了上风。最近几年,经常会觉得想法在头脑中左冲右突,但真正要写下来,总觉得底气不足,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积累,及时将想法“稳定”下来。我们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很好,但从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每次让他们写个总结时,都感觉很难。我自己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平时听课、学习时经常感觉有很多的灵感,但让自己用文字表达时又总觉得不能准确、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思想,由此搁置,最后不了了之。王教授的“用文章来稳定收获”无疑是很好的建议,开始行动吧,运用写文章、写文评的方式来学习、巩固教育理论的话语系统吧,即使仅是从现在开始慢慢积累,我想三年后一定能见到各位出版的著作。 名师培训学习态度八要八不要 温勇 作为地级市百里挑一的名师,大家在学科教学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是众多教师学习的榜样。处在这样一个高度,如何更好地规划,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更有效地行动,这是我们共同的思考。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学习态度是关键因素之一。略述如下,与各位共勉。 1、要虚心学习,不要固步自封。把成见搁置,把心门打开,虚心倾听专家、同行的看法和思考。仰视,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2、要关注当下“实然”问题解决,不要仅停留在“应然”的表述。我们来自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但面临羁绊多,牢骚、抱怨也多,习惯于“应该如何如何„„”。用专家的报告思考课堂“实然”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3、要宽容、吸纳,不要求全责备。听课的人都是地级市名师,讲课的人都是领域内的全国专家。优秀的人都个性鲜明。拿走我们想要的,不想拿的就把它留下就可以了。 4、要积极思考,不要消极应对。同样的培训经历,会让思考积极、心态积极的老师有更多的收获和改变。 5、要关注(学科)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但)不要排斥理论的引领。理论的研究要依托具体学科(从给我们上的专家中可以看出来,但无贬低纯理论的研究之意),同样,学科教师要想走得更远,也不要排斥专家和理论的引领。 6、要反思、行动,不要仅限于课堂中的记录、思考。不要仅限于“灵光一闪”,不要仅限于和专家的共鸣,用行动证明成效,用成效证明价值。 7、要勤于梳理、系统思考,不要仅限于培训期间的记录。在培训中,“记”和“录”很重要,如何梳理、思考,让学到的“知识”产生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8、要着眼于“道”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术”改善。名师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概莫能外。 有感于“做学者型教师” 许桂兰 这几天的华师大学习,收获很多,近乎进行头脑风暴,但是很多东西可能还需要进行梳理才能理解以至于消化和吸收,但是对王意如教授提出的“(教师)不要把教书当成唯一的一件事,要做学者型教师”感触很深,因此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认识。 首先,这一提法对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警醒,在大家看来,教师就是教书,至于研究那是学者和专家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把教学与研究割裂和对立起来,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做教研,就很难有教学上的进步和专业上的发展,做到最后也只能是教书匠了。因此王教授的提示给我们教师,尤其是我们名师人选一个很好的提示,既然大家要做名师,就必须向学者型教师的方向努力。 其次,我个人认为,学者型教师定位的前提是要做好一个教师,然后才是学者。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们做学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教师。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要爱教书,爱教师这个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有了这份爱,才有可能教好书;其次要有丰富的学科素养和灵活有效的课堂技巧;要教的清晰、明了,富有感染力,富有激情,要教的有效,要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在做人和做学问上有收获。 第三,我对学者的理解就是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善于提炼、善 于提升。所以学者型的教师就是在用心教书的同时,善于把教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同时找出解决问题和提升经验的方法,把教书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良性循环。 相信我们名师们在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经过不懈努力,一定会成长为学者型的教师。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陶子萍 Posnar(1989)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几天的培训中几位教授也反复强调这个话题。 王如意教授说:专业工作者要思考问题,要写文章,要反思、升华形成教学成果。 李政涛教授说: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上。而反思就是栽培自己的一条途径。 王建军教授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之一是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具体的做法包括:反思性教学、写日志、写自传、讲故事、信件交流„„ 再来看看魏书生老师是怎么做的: “我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天开始写日记。记叙、议论、抒情、抄写、说明相结合。写所思所感、写风土人情,写善良的学生,赞喜欢的书籍,颂感人的文章„„ 日记能帮我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五,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日记文体不限,可叙述,可叙述,可论述,可描写,可抒情,亦可两者三者兼而有之。日记长短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即短。不过分约束自己,便觉得写日记是乐趣,不是负担。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纵即逝,就拿出笔来,将它记在左手腕上,晚间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记。为了超越自己,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人必须善于抓住这些灵感。 到现在为止(2006.9),已经完成110多万字了。” 罗列了上述教授的建议与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后,我感到特别地心虚,反观自己的成长经历,真是太惭愧了,于是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也“长不高”的 原因,同时看清了今后追求专业发展的途径—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今天做这一番反思,算是与大家共勉吧。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郭文秀 今天再次谈到教师的定位,我又不自觉的问自己:我是谁。我也自然想到马克思说的“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我也会自然问自己:教师这个职业给我尊严了吗,我享受职业带来的快乐吗,作为语文教师我是不是只充当了一个身陷题海的高级教练,我有没有只担任唯教参是瞻的搬运工,学习、追问、思考、沉淀,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应该是一个成熟而专业的阅读者,以此来促发学生的理想阅读;应该是一个热情而自觉的写作者,以此促发学生的理想写作;应该是一个钟情于语文并把语文教学融入自己生命的实践者,以此才能影响学生热爱语文并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 而要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还必须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和推动者 教育的特殊在于,学生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也是一个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更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因此我们必须以生命化的方式促进其生命的发展与成长。 “学习的策划者”不认为学生是被动的“一张白纸”,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源泉,也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二传手”,他认为自己的任务不是“教会”,而是“帮学生学会”,他致力于创造许多情境,创造一种氛围,创造一些条件,使学生爱学,会学。 例如: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自足学习和探究;建 立和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让其对自己的行为主动负责。 总之,教师要不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变传播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也是转变之根本。 二、由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和指导者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由以往知识传授者、真理的代言人、课堂的主宰者转化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欣赏者。 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显然后者交流方式由于前者,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转变了“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角色,并为和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 但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不可能自发产生,而是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的结果。只有平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 三、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 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实现这一转变,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1)教师要在诸多课程因素的联系中不断激活教学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的发展。 (2)由抽象课程想体验课程转变,实现失神交流体验,互动互惠,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最具亲和力的课程面或课业点。 (3)实现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塑造出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的主体。 四、由知识的灌输者向灵魂的导游者转变 李家声老师说:“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 我们的传统教学是重知识轻情感,只见学科不见人,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科学和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传授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写作、语法和修辞等语文知识。教师自己首先要加强修养,培养科学和人文精神,培育良好的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处于学生之上,这不利于学生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教师就必须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从我做起,勇于自我批评,为学生作出示范。其次,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谈他们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也要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应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能敢想敢做。 一个美国神学家说过,你在生活中认为什么有价值,那个东西就成为你的神。我说,爱你自己的职业,用博学睿智,用冷峻深邃的思想,用热情豁达的为人,用高超的教育智慧,装点自己未来的教育生涯,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教育者。 让火花聚成火炬 照亮前行之路 刘典翠 飞快的语速,清晰无比的思路;用幽默的故事,形象地诠释枯燥的理论;带着真诚而自然的鼓励,道出实实在在让人可以操作的方法:所有这一切,牢牢地“粘住”了所有的听课者的心。这就是王建军老师的报告所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精彩而又实用的讲座,让在座的老师在带着惊叹、佩服、折服的笑语中,获取了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王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智慧在流淌,思想在闪光”。 记得王老师说,当你们在听课的时候,某个地方很有启发,火花一闪,一会灭掉了;过了一会,火花又一闪又灭掉了;再一会,火花一闪,过会又灭掉了, 最后就带着“一堆火花的遗迹”和对华师大和上海的美好印象回家了。“一堆火花的遗迹”,多形象而又恰切的比喻。当我们回去之后,丝毫都不能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不就是让所有的火花变成了遗迹吗, 那么现在就让我把火花点燃,聚成火炬,照亮我今后的前行之路吧。 以人为鉴 以己为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是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若是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加上那面实践的镜子,我们的确就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并能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我喜欢这句话:真正的专业知识,是根植于教师的日常实践的那些真正指导教师专业行为的知识。它给我以无穷的信心,让我明白,我不是一无所有,我有我的优势,只是有待开发、梳理、整合。 我想,只要我肯,我可以认真来听自己学校老师的课,并能真正地去评价这节课,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听完就完,有感触也不放在心上,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唱几句赞歌;如果这节课那些地方是我没有想到的好,那我就学习它,当然不能盲目地搬用;如果有些地方不好,我就要避免它,并反观我自身,我是没有这样的问题,并在我的教学中尽力改变它。 我想,只要我肯,我可以找来名师的观摩课来赏析品评,认真思考,他们的课什么是我所不具备的,什么是我可以在努力之后能到达的,在赏评中找准适合自己的部分,汲取为己所有,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形成我的个性风采。 我想,只要我肯,我可以反观自己的教学录像,直接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照出”自己的教学的美丽与丑陋之处,并马上想办法来改变。 以人为鉴,我可以进步;以己为鉴,我可以提升。 “一个人的发展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给我们提供条件或者提出要求”,“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我需要的是在实践的这面镜子中,反思他人与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变得“美丽”起来! 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三年反思,可以成就一个名师。”连续三年的暑期培训,这话已经耳熟能详。可是究竟怎么写反思,实在有点困惑与迷茫。我写过一些教学反思,要么就是只是记叙了课堂进程,要么就是写了自己的疑问或者说是无奈,怎么写才是最 直接最有效的呢, 原来可以用“行动——回顾行动——分析问题所在——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新的尝试”五步法。经此一点拨,我明白了,我通常只是在回顾行动中,分析了问题所在,却没有“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或者做“新的尝试”。我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再来想想,有的时候我也做了这样的工作;当我在甲班上完课之后,感觉很不满意,于是在大脑内经过短暂的思索调整,于是在乙班我做了新的尝试。感觉比原来要好。这一步我做到了,但是我还少了一步,就是我没有把我的做法记下来,并从理论上做个总结。我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国中之国 教学经验不能说不丰富,教学积累也可以说是厚实,可是为什么就是不能顺利写出自己的教研论文来呢,原来我是缺一门“语言”。我是教国语的了,然而“国中有国”,也有我的理论,我所缺少的就是关于教育的那套理论系统。如此看来,我要提高我的理论水平,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了。 方法也很简单,我可以找来有关教学理论的正儿八经的书,不要找一些文学色彩浓厚的,写文摘,或者写写书评。这样就可以让我学会这“国中之国语”了。 如此一来,我就可以在教学与教研两方面双脚一齐向前,朝着我的目标,一步步靠近~曙光就在前方~ 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的信心与激情就像充满气的大气泡,但愿在我们实实在在的思索之后,它不会一点点缩小,回到家时变成无,只剩下冰冷的笔记本,并被束之高阁,永不见天日~ 让智慧碰撞起来,让火花聚集起来,前行之路将是一片晶莹之光~ 丰富内涵提素质 勤照镜子常反思 刘凤丽 在没来华师大培训学习前,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名词确切的说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并没有体会其内在涵义,王建军教授的讲座使我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名课程团队的成员,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引领团队成员共 同发展 ,值得认真的思考。王教授的报告从三个方面解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发展途径,使我收获很多感触最深的是: ------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使教师职业达到“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1)知识系统。这是教师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这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自己已做了30年的教师,但是每当需要形成文字时,总苦于文学功底、教育理论、教研能力的贫乏,归根到底就是没有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给自己充电的意识,离“专业化”要求相差甚远,这次威海市教育局组织的“现代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研修学习为我们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要借这次学习的机会回校后通过梳理这次学习的笔记,稳定学习收获,然后从学习教育理论着手,坚持多读书,读好书,读叶澜老师、吴亚萍老师等大师的著作,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 ------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一条捷径 王老师用许多典例向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行为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是不易清晰看到且自觉认识到的,很多习惯养成的细节是很难改变的。作为教师,你站在讲台上的表现自己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别人给你指出,你还是不愿轻易改变,原因就是因为你看不到自己的表现,你的面前缺少一面镜子。“如果你能够找到一面实践的镜子,就能找到发展的空间”, “经常给自己录制一堂录像课,它会使你的教学水平有意想不到的提升”。这些话太一针见血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是我们往往就忽视了这看似最简单的事情。这么多年,我很少参加公开课或优质课的讲课,记得只有一次,学校组织录像课评比,每位老师都要录制一节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课,课后我是第一次亲自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没看录像之前对自己还蛮有信心,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过得去,没想到看完之后大吃一惊,怎么会是这样,首先是板书不合格,没有进行板书设计,在黑板上随意书写,既不工整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整理,这可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基本功啊;其次语速特别快,废话、随口话太多,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也来不及思考;第三,安排内容较多,整节课几乎都是我在讲学生听,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未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太失败了。李政涛教授谈过,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它必须是扎实的生长,扎实在于清晰,扎实在于细节,扎实在于停顿,扎实在于运用,扎实在于写练,那么我的这堂课有什么优点可谈呢,。看完录像课的那几天,自己确实有意识的改正不足,可是久而久之,时过境迁,慢慢的又趋于以往。感谢王老师的报告,它再次给我敲了一次警钟,即使我不能录制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但争取每学期能录制两次,观察自己有没有变化,有没有改进,同时在平日的课堂上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面前就有一面镜子,使自己的课堂更优秀一些,专业发展更向前迈进一步。 ------认识了搞好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一个人若不想改变,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不可能改变。从教多年,随着知识的熟练,年龄的增长,工作熟了就不想反思了,固有的东西就慢慢变成了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叶澜老师说过:一个写了三十年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的教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一个写了三年教学反思的老师却可以成为名师,反思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了。王建军老师给我们归纳了课堂教学中的“五步反思步骤”很有指导意义,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把自己的收获稳定下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反思的内容可以很多,可以反思备课、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细节、反思板书设计、反思习题设计、反思学生表现等,我把这些反思以“教学日志”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自己的 “教学拾零”,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相信定会促进教学趋向更加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专业的“成长”过程,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直至成熟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最终使教师成为一名知识型、专家型、反思型和学习型的专家,让我们都坚定的向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吧。 还给学生成长的舞台 王淑霞 今天听了上海师大的王意如教授和李政涛教授的讲座,感触很深。两位教授的句句话语都说到我们的心坎上。王教授的“不能只教书,否则你只会是教书匠”以及李教授的“不做搬运工”“不要让积累沉睡”等诸多话语给我们很多启发与 思考。特别是李教授的“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把课堂赋予了生机与活力,的确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何况我们的学生?课堂本来就是他们成长的舞台,就应让他们“开放的生长”,放权给学生这是新课程的理念。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做得很不够,总是放不开,不相信学生。有幸今天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为我们进行了心灵的洗礼,心潮澎湃,情不自禁的打开了心扉,想与老师们交流学习。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有效提问进行了反思。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只管自己讲,很少提问题;(2)问题较低级、重复、漫无边际甚至模糊不清;(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提问只对好学生或者关键生,从不提问差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甚至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性;(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很少给学生提问权。 那么今后我们将在如何从有效性的视角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的目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提问要面向全体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效应。在备课时应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对于偏难的问题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对于稍难的问题可放给中等生,而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应设计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问题的设计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2) 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师提问“什么叫光合作用,”;“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哪些,”;“基因工程技术的工具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枯燥。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一样,使人觉得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思泉随之喷涌。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多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能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提问,上述问题可改为“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 (3) 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有难有易,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问题的设计要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4) 问题要有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既可以拓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创新思维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充实教学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5)把握提问的频度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往往只能集中25,3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二到三个主要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次,教师的提问还要有针对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都会产生不同得效果。 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会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问题设计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2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亚萍教授为我们做了《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从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课堂教学的变革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课堂教学的内容变革与观念变革等问题。吴教授的报告生动、精彩,更可贵的是报告不但尖锐地指出了现有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而且结合大量的教学实例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具有很强的鞭策与激励作用。 吴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学科教学要转换思维,要从局部的割裂转到整体的综合。下面,我根据吴教授的这一观点的启发,谈一下如何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的《汽车构造》教学中树立整体概念。 一、树立起学科体系的整体概念。在《汽车构造》学科教学中,要涉及到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力学知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机械识图知识、机械基础知识等,而《汽车构造》学科在中职学校中的教学计划中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中开设,与《汽车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设,导致相应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进度与内容安排跟不上《汽车构造》专业教学的步伐。如果一名专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极易产生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存在大量的专业基础术语与概念等方面存在搞不明白的现象。为此,应从如下方面处理好专业学科与专业基础学科的整体观念,防止出现割裂现象: 1、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汽车构造》学科在教学初始,应安排学生首先学习有关汽车文化的相应知识,简要讲解该专业领域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就业前景分析等,不要急于按照教材内容学习相关专业内容,以便激发学生树立起学习专业的兴趣,以上内容的教学安排时间一般为两周时间。 2、与此同时,从事相应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汽车构造》学科教学内容的时序安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以适应该学科教学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需要,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安排。 3、从事专业基础教学任务的教师与从事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做好沟通交流,协调一致,做到彼此“心中有数”,防止出现各自为“教”的割裂现象。 二、树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整体概念。有关理念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已引起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高度重视,。《汽车构造》学科是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此之前,学生没有学习过汽车等有关机械学科,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启蒙学科,如果人为割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学科的学习。因此,如何做到《汽车构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在所有汽车专业学科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树立起各大机构、各大系统间相联系的整体概念。汽车是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要全面了解汽车的组成,需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如果将汽车作为一个大系统,下面又分为四个分系统(发动机、底盘、电气、车身),各分系统又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如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组成),各子系统又可分为几个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又由几个组组成,各组又由具体的零件组成。这种思路应贯穿于汽车构造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以帮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熟悉和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汽车的结构。 四、树立起教材内容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整体概念。教材编写后,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的结构,如果一名专业教师不能及时掌握这些新结构知识从而把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其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好或尽快适应生产岗位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紧跟汽车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 由于时间所限,未能展开详细的分析,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重视听说评课,促教师专业发展 徐丽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早就体会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可是如何提高呢,以前我们对这一问题只是一知半解,根本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做起。今天听了王建军教授的讲座,我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中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听说评课制度。听了王教授的课后,引发我对我们平时组织的听评课活动的思考。 在我们教研组每周都要安排一名教师执讲一堂公开课,这样我们每位教师一学期参与的听评课至少达到20节,应该说学校教学常规安排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水平,但回想我们的操作,则成效甚微。由于大多数教师认为,听评课就是闹形式,是做给领导看的,所以很多时候的听评课就是完成任务,敷衍了事。 我们在听完课后组织教师评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抓住这节课的几个亮点,然后大家赞赏,说到不足处,由于碍于面子,总是那么几句话:“板书设计需加强,语言要规范,学生巩固时间较短,课堂互动少等等”的套话。在王教授的指点下,我觉得我们的听评课流于形式,浪费了我们自身成长的良好资源,实在太可惜。另外,我们在评课之前,很少让授课教师说课,这就使我们的评课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想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评课活动,如何发挥听评课提高我们队伍的专业发展,是我们课程团队要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团队建设及发展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一学期至少要录制一节录像课,通过听说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汲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王教授说的不错,我们往往只关注上课老师的表现,忽视了自身行为,其实他人的所做往往折射出自身行为。每位教师要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自己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若干问题:如何提高听评课的效益,如何把握听评课的立足点,设计科学而合理的听评课评价标准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而如何解放教师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听评课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关于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课程团队负责人我已经意识到肩负重任,从我做起,与我们的团队一起把握进步的资源,共同成长,迎接新的挑战。 经历风霜苦,扎实基本功 乳山市金岭中学 王广林 王建军教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的描述包含对外来知识待吸收与分享、加深对自我理解及专业自觉和改进教师文化三个维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 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想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不误人子弟,对比这三纬途径,自己都要认真领会,渐续实践与提高自身能力。理由如下: “教、学、研”之路是一名教师的必经之路,要教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就得及时反思,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问题之所在与主要的可取之处以期以后的及时更新与不断完善,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诸如吴亚萍教授指出的知识割裂知识整体结构现象,演绎教材现象,反思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诸如是否有吴亚萍教授提到的没信心、不放心、不关心、没耐心的封闭现象,反思语言是否具有敏感性,从实际上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想与获取,达到李政涛教授提到的“用语言粘住学生”,等等。此为三纬之一的加深自我理解及专业自觉之所需为之处,及时地反思是教好的关键,是对实践水平的总结,是对经验的提炼与再提高,是对不足避免的最佳手段。 王意如教授认为,在教科研方面,教师是最佳的人选,具有最佳的机会,处在最佳的位置。要取得对外来知识的吸收和分享,提高自身的家科研能力,就得积极参与聆听讲座,认真参加短期课程培训,认真积极地书写心得,及时总结所得,评析自己以前所做的不足,写出学习之后的努力方向与内容,此为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好、搞好科研的必备之道,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夜郎自大都会将自己逐渐束缚,将自己停驻在教学道路上而误人子弟,进而被淘汰,也就无从谈起人生价值的实现。 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提高专业素养,扎实基本功底,就得自我勉励,自我监控,不断锤炼,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不断总结,不断努力。 百花竞放,斗艳申城 ——考察感想 乳山市金岭中学 李文景 上海研修期间,华师大安排研修班分别考察了曹杨二中、格致中学和大同中学三所高级中学,并且听了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等学科的各一节课。 置身于每一所学校,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浓的办学特点。像曹杨二中“文理相通,人文见长,身心和谐,品行高雅。”的学校办学宗旨, ,人文氛围浓郁,“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日渐凸现; 格致中学办学于洋务运动时期,以“格致之学”代替过去那种“经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使中国进入的近代化的教育。学校课程植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优势智能的发现与发展,促进学生在厚实基础之上的能力、身心、个性、特长的多元发展。格致中学的基础学科教育实行“文理并重”,夯实基础,重点在结构性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的“实践体验,潜能开发,特长发展”,达到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格致课程特点。进入大同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9位两院院士的姓名,近百年间涌现出这么多代表着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人物足以令人钦佩和敬仰。提倡与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坚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 为此大同中学切实抓好校本课程的教研、 开发,打造出一个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学。 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使各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个性。但是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追求厚重的人文素养 、注重实践求创新的特色确是三所高中共同拥有的特质,这种特质融入每一位学校成员中。首先是融入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骨子里,不管谁来做校长,都是“萧规曹随”,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次是老师,不管是教坛前辈还是尺台新锐,他的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烙印: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熟练的执教水平。一群质朴的园丁,精心地修剪着百花园,吐蕊的花朵绽放的清香弥漫着申城。作为我们学习者,我们要将这缕清香掬会我们威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闻到春的气息。 有效课堂,活动得法 --- 赴曹杨二中听课有感 威海一中 王华玉 今天上午,我有幸参观了上海重点中学--曹杨二中。期间观摩了Maria Cong 的一节阅读新授课---A Practical Joke.现将个人的听评课和感想汇报如下: 一、课例回顾 课堂由Class Report引入,引导学生对同话题进行归类对比,感知Joke的种类和形式。教师点拨并及时记录课堂生成。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文本学习,即课堂的主体阅读。教师由Skimming(just read the title and the lines below the picture)向学生呈现读前的思考和预测, 同时设计6道由浅入深的问题。然后进入While-Reading ,老师直接给出文章结构的四大部分:Definition, Cause, Development, Ending.通过超链接的设置让学生按结构分解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理解语篇。期间,教师在Development部分为学生设计了两次表演。第一次表演,教师读旁白,学生演示。第二次表演,小组合作展示,一位学生读文章,两位同学演示,其他组员陪站。第四部分阅读没有开始,下课铃声已响,老师指令学生齐读最后部分,结束全文。对照黑板,教师领读板书内容,总结本堂。布置作业—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下课。 二、课例评析 现将本节课按我组微格评课的三个观察维度来进行剖析。 1、教师教学纬度 教师自身素养很好。面对课堂从容不迫,有较深的专业底蕴和教学智慧。板书设计合理,美观大方,书写时机合理,目的明确,有归纳小结和课堂新生成积累的目的。 2、课堂的课程性质与文化维度 一份新理念,一处闪光点 从课堂的课程性质与文化维度来观察,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新内容的生成及处理和新教学资源的添加使用上得以良好的体现。如:教师对Class Report 中女孩故事中的新生成的处理和点拨。记住这处闪光点,更新理念。理念不变,万事难变。 两点新思考 1)从课堂的课程性质与文化维度来观察,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学生阅读和互动表演文本来理解课文,但就语言教学的目标而言,这样的目标设置还需斟酌。 2)教学各环节紧密相扣,若能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加思考,Skimming环节与While-Reading的衔接过渡就不会突兀。相信有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学生的While-Reading才更有理解和学习的深度。 3、学生维度--- 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借用李政涛教授的课堂观察尺度来评价一节好课1.要看课堂是否有推进感---教学各个环节是否有推进;2.要看学生是否有成长感---学生走出课堂后变了吗,(这也是我对本节课的观察重点。) 就学生参与课堂和师生互动的观察维度,授课教师用心为文本理解设置了一次预测和三次表演活动。但在设置教学活动时,我们要牢记活动设计不能只有活动而没有学习。 先品Skimming的预设活动。Skimming的指令清晰,只读the title and the lines below the picture。教师设计了6道由浅入深的问题,其中含有学生可以预测到的问题,当然也有难以表达的深度问题。此时的师生活动仅由一名学生从头到尾和盘托出便“顺利”完成了互动。 对于语言的学习,授课教师设计的深度的问题仅有一种解读, 设想:这个教学环节重新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再加设置,学生是否更有收获,1)请学生按原skimming的指令完成个人预测,并标注出有困难的问题;2)小组交流每个人已完成的预测,然后讨论标注出困难问题的焦点;3)教师采集教学资源,提升点拨。这样的预测使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While-reading 的课文研读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肢解阅读。 再品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表演的互动环节:小组的讨论只是表演角色的分配和确定。一位旁白(照本宣读),两位同学演示(一位做帽架,一位做过程演示),其他组员陪站。这样的活动设置脱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学生的语用能力如何在“无声电影”中得以提高, 有效的活动设置,一定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一定要遵循语言学习的目的,一定要以培养学生运用并提高语言的语用性为终点。让学生走出课堂后有生长感,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走出Maria的课堂,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有Maria那份新的教学理念和意识吗,面对培训和学习我不能只是心动,更要有实际的行动。 以上品析均为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欢迎专家和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活”“动”演绎精彩,,, 荣成三中 王艳梅 走进曹杨二中,“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随处可见,让我对这个文科见长的学校充满了敬意,对即将要听的英语课充满了期待。在以眼前利益为重的今天,大家普遍看好短平快的理科教学,冷落文科,而曹杨二中却通过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在上海的高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我也同意吴亚萍教授的观点,很多的高中课堂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也学习小学、初中,让学生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但却是热闹了,没有实效,我带着期待走进英语教室。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活”起来, 当学生进入教室,面对50多位陌生的面孔,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些许紧张。宗老师注意到这些,用一个隐含幽默的小诗导入, Flowers were found. Apples were found. Ocean was found. Beauty was found, Peace war found. 宗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在在阅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很自然进入学习的状态,完全没有开始时的那种惶恐,接着,让学生加快读的节奏,来体会最后一句,引出一种与break wind 有关的practical joke. 并让受戏弄的学生谈感觉,引出本课的生词 confused embarrassed.(但没有就这两个词进一步解释) 常常听说一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但讲的课却不太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学生喜欢的机智、幽默、风趣,总的说就是不能巧妙的投学生所好。但宗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真的投其所好,但是又投的过于庸俗。就我而言,我并不看好这个导入。 二、 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动” 起来, 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如果被情绪、思想、创造活动和游戏的璀璨光芒所照耀,就会成为孩子们妙趣横生、心醉神迷的乐事。”在课堂教学生,新鲜适度的刺激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活起来,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认真实践,从而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宗老师这节《恶作剧》的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乐与参与。确实如宗老师所愿,该动的都动起来了,同桌活动,小组活动……教室里很热闹,学生们动起来了,宗老师笑了。 我们不否认宗老师的英语水平,悦耳动听的英语,交代问题简洁明了,但我认为这是一堂有温度没深度的滑冰课,有活动没有学习的作秀课,你看宗老师带着她可爱的学生们舞动着,跳跃着,从第一段一直滑到最后,学生在笑声中娱悦了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不是看他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而是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尽管表面看来这节课上教师表现出色,学生表演出彩,却没有让走进课堂的学生好上加好。 三、 拓展课堂,要让学生“忙’”起来!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在曹杨二中的英语课上,宗老师很尽心地把每个段落的重点词呈现在大屏幕,但对于这些KEY WORDS 却没有加以利用,如果宗老师善于让学生忙起来,她应该让小组成员去归纳自己的重点词,为本组的表演服务,而不应该让3-4个同学只是充当哑巴职员,小组活动的看客。 我们不否认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但有了方法,调动了学生,教师必须思索如何指引更高级的动。宗老师在学生动起来之后,不应该一直在重复固定的舞步---七八个学生呼啦啦涌上讲台,在narrator 的诵读下,进行一系列的哑剧表演,大家只是进行了身体热身,却没有能力的提高。在一个 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学经历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教师的预设被打破,有了新的生成,这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应付,借助新的生成资源,展开新的探究。在宗老师的课堂中,其中一组没有正确理解课文,表演不到位,面对新的生成资源,宗老师重复了3次is that right? 却没有深入分析错误的原因,以避免其它同学再犯此类错误。 本节课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通过活动也验证了目标达成,其实看似完成的所预设的教学任务,其实没有多少亮点,更谈不上“生成价值”。 宗老师如果可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不是只是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也不忽略个体差异,才能真的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教学的现实验证了吴亚萍教授的忧虑,也震撼着我们,霎时感觉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本次培训的意义更大。 预则立,不预则废 威海二中 夏竹慧 今天有幸在曹阳二中听了一堂英语课。授课教师教态大方,口语自然流畅,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环节紧凑有序。教师以准确的课堂定位从容授课,展现了丰富的英语知识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提出来和大家一同探讨。 今天这堂课的课堂合作学习虽然风趣幽默,但在我看来,课堂教学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演看来热闹,操练却稍欠透彻,这也是本节课唯一的一点遗憾。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个别教学指令稍欠准确,因而导致了课堂时间的浪费和合作学习的无效操练。 1.镜头回放一:教师对学生的人数分工:4人一组或6人一组或者更多。在小组表演中,每位同学担当的角色没有在表演前和听众交代, 现象分析:教师缺乏合理的规则引导学生,合作小组的学生数量就比较随意,随意的组合势必导致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解决方法:教师提出清晰指令明确小组合作具体人数或合作方式,而不应是一个模糊数字。这个小细节的处理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花费时间盲目地寻找或 探讨合作伙伴的数量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操练时间。每组成员的具体的分工在表演前必须先和倾听的同学们交代清楚:比如谁是Mr. Potts、谁是the hanger、谁是 the colleagues、谁是narrator, 2.镜头回放二、在表演对话的过程中,多人一组的小组中有几名同学站在讲台没有说一句英语、没有做一个动作。 现象分析:欠缺细致的规则来合理整合利用学生的知识,导致学生没有全身心参与表演,角色定位没能充分展开,“强者”侃侃而谈,“弱者”沉默无声。 解决办法:制度是效率的保障。小组合作前,制定一套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激励每位同学在表演时量力而行,表演过程中都必须有话可说,有角色要担当,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英语课堂上抓住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镜头回放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现象分析:本节课缺乏一个面向全班发挥指导者作用的优秀小组,学生只是 读了课文而并非真正表演课文,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班级英语学习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激发全班同学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英语学习热情,调动全班同学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班级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应首先研究学情和教材,在其通过建立严谨细致的规章制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来保障合作教学的扎实推进。正如李镇西教授所谈到的那样:只有关注教学细节,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层层深入,润物无声 ———上海大同中学英语阅读课听课感想 威海一中 郭慧 今天有幸观摩学习了大同中学的一节高二英语阅读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所思所得颇多。现将感受最深的几点成文如下: 1(分层教学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本节课处处体现着分层教学和循序渐进,老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设计有容易的问题也有较难的问题,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但问题多样,回答问题的学生面也变得非常广,这样就能恰到好处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就连T or F 这样的看似简单的问题,也会设计出如果该句正确就读出来,错就改正,这样,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只做读句子这个活动,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循序渐进就更是比比皆是了。从导入开始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再到后来的各色提问,问题是一个个“冒出来的”,学生有了适应的过程也就不觉得太困难了。 2( 注重学生英语“素养”的灌输和培养。 全面实现“英语”课堂,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老师对于生僻单词是解释采用英英解释,这本身就是一种素养和能力的熏陶培养过程。另外教师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非常严谨,总是强调“完整句子”,由浅入深,让学生学会更加高级的表达形式,引导方法也非常到位,肢体和口头相结合。同时教师也非常重视“重复”这个经典教学方法,让学生再现句子,力求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3( 对文章分析处理方式灵活多种且样样实效。 对于文章的各个段落都会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问题式、结构图、填空、深入挖掘式、关键词主旨句归纳、判断正误等等,这样学生不会感到乏味,并且在各种练习中真正地得到了提高。 4( 读前和读后活动的设计独具匠心。 读前导入简短直接,非常好~读后给出两段视频的对比,既练习了听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和表达,一举多得,非常令人赞叹。 总之,大同中学的老师具有高超的授课艺术水平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而学生良好的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英语素养”也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对于我今后的教学也将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对比在曹杨二中所感受的那一节同样是高二年级英语阅读课,我有以下体会: 首先,这两节课的授课老师都拥有很棒的个人素质,学生的英语素养也很高,课堂气氛有序活跃。对于新知识的处理,两位老师的做法都体现着新课程改革对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理念。可以说,这一点给我很大的触动。 其次,对比两节课不难看出,在实现高效课堂方面,大同中学的这节课可能更加实用一些。因为它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在组织一切学生活动和学生行为方面都是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为前提的,这一点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 再次,对于问题的设置,大同中学的老师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并且层层递进,难易结合,先易后难,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不知不觉,轻松省力的学会了很多东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功力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而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大同中学的老师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读文章分析文章始终是以结构为一条主线的,非常清晰具体。 另外,曹杨二中的课前学生展示以及阅读前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课堂上反馈出的学习英语的快乐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英语课堂每天都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对于学生,是一种学的乐趣,对于老师,是一种教的乐趣。总之,人人都是一种享受。 带着镣铐跳舞 ——对课堂变革表面化的一点反思 文登新一中 张玉志 最近几年,高中课堂教学加大课改的力度,倡导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的热情和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观察到课堂教学变革表面化的一些做法和表现,正如吴亚萍教授所说:“老师让你发现什么,你就发现什么。”这样的教学行为还大量存在。有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探究活动丰富多彩,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动起来,充其量只是“带着镣铐跳舞”。 下面,我就《人的认识从哪里来》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反思。 一、没信心——“开门见山”,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 教学片段一 教师: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戴嵩是我国唐代一位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田园风景画,特别以画牛著名。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斗牛图,许多人见了无不拍手称好。但一位牧童在窗外见了,哈哈大笑起来。戴嵩觉得奇怪,问那牧童为什么笑。牧童有根有据从容不迫地说:“牛斗力时,尾巴是夹在两股之间的。你这里却画成摇着尾巴,哪里像呢,”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的认识从哪里来呢, 学生(异口同声):实践~ 教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评析】 教师在这一环节对课程资源的选取应该是很成功的,《斗牛图》故事生动有趣,也能够密切结合课程内容,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但是,问题设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情境探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建议教师重新设计问题,比如,一个普通的牧童为什么可以发现著名画家《斗牛图》的失误呢,从而启迪思维,引发思考。 二、没耐心——“视而不见”,点拨回应意识缺乏 教学片断二 教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一段,了解什么是实践。 „„ 教师:同学们从理论上对实践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进行一下自主检测。下列不属于实践的是:?农民种田 ?工人做工 ?战士打仗 ?阶级斗争 ?科学家做实验?神六飞天 ?蜜蜂筑巢 ?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思想 学生:??? 教师: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 学生:?? 教师:回答正确。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实践的含义,把握其内涵。 【评析】 教师在这一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的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实践的含义。活动设计合理,测试题目典型科学。应该说,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尽管错误,但是很有代表性和探讨的价值。而教师缺乏及时的回应和点拨,把一个宝贵的学 生资源浪费了。如果教师适时追问:“请阐述一下你判断的理由。”那么,实践的含义中需要注意的主体和客体等教学的难点,在这一追问之下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不放心——“替代思维”,学生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教学片段三 教师:伽利略曾做过一个的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同学们在历史课本上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理呢, 学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评析】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理论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在理论阐述上,教师却抛弃了这一资源,替代学生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能否通过别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深入浅出,学生浅入深出。 剑走偏锋 锋芒毕露 ——曹杨二中考察报告 威海二中 邵雪晶 “剑走偏锋”是曹杨二中王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特色时用到的一个词,我很欣赏,也很佩服这所学校的这种勇气与胆识。 上海,一座开放的大都市,来自国内外竞争的压力,曹杨二中能跻身上海市26所重点高中之列,并能以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的公认,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优势,有着怎样的“尚方宝剑”呢, 1、“让大部分同学得益”——有爱心,有魅力 每个学校都想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对外宣传上,每个学校都似乎有了自己的特色,曹杨二中校长对于“特色学校”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提出了一个特色学校应该有的八条标准,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要让大部分同学得益”。据 王校长介绍,曹杨二中的女足相当有实力,拿过很多冠军,包括全国冠军,但是王校长认为这不算学校特色,因为这毕竟是少数同学受益,只能说是个特色化而已。 这种解读让我恍然大悟。一个学校不像一个人,一个人可以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有特色,一个学校也可以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是,这不能够代表整个学校的特色,毕竟学校面对的不是一部分学生,而是上百、上千个学生,让大部分学生受益才是我们应有的办学宗旨和最终目的。 “让大部分学生得益”,很简单,很朴实的一句话,却真诚的道出了学校人性化的办学理念。“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这里,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而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工作。用心办学,以生为本,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所学校能一直传承至今,而且越走越远,她的魅力就在于她人性化的理念,有魅力才有吸引力。 2、“文理相通,人文见长”——有决心,有魄力 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曹杨新村,这里云集着众多上海市劳模、乃至全国劳模,可以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和地理优势,而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确定自己的战略,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发展成上海名校、全国名校、乃至世界名校呢, 根据王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刚进入26所重点高中之初,曹杨二中排名倒数,经过15年的调整、发展,而今成为上海市公认的人文方向的重点学校,在于找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文理相通,人文见长”。在上海,各种名牌、老牌、重点高中云集,竞争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在整个社会“重理轻文”的现实中,很佩服这所学校选择的勇气和英明的决策:“错位竞争,剑走偏锋”,集中优生优力发展人文科学,避开与老牌学校理科实力强的正面竞争。事实证明,曹杨二中在强手云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狭路”,而且越走越宽,走出了一条光明大路。 我们可以没有特色,但一定要有特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让我再次想到了王意如教授的那句话“做教师最好的境界就是有自己的特色”,做人这样,做教师这样,办学校也是这样,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方向。我相信,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适合的。敢于走自己的路,这是一种魄力,有魄力,才有生命力。 3、“为何生存,如何生存”——有恒心,有毅力 新的课程改革,新的素质教育,除了常规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增加了社会实践的课程,本着开足课时,开全课程的思想,基本上所有的学校也都开设了这样一门课程,但是开设的程度都不一样。曹杨二中顶着各种压力,毅然决然的为学生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走入社会,体验生活。带领整个级部的学生跨界进入南京进行为期3天的生存训练,而且一做就是17年。先不说内容,单从时间看,“17年”,一个人做一件事尚难坚持17年,何况是一个学校,更何况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无论领导如何更换,这样一项社会实践课当做了一种特色文化代代相传,足以看出这所学校办学的用心、决心、恒心,让人敬佩。 再从内容看,进入高中,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关注学生的升学能力上,很少顾及学生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有想法没做法”“心动,身未动”,而曹杨二中却能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这一点,每年带领整个高一级部的学生,跨界来到南京进行生存训练。第一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标“何为生存”;第二天,南京的大街小巷,目标“如何生存”;第三天,南京雨花台,目标“为何生存”,而且为了保证这项活动安全的、有步骤的、有目的的进行,曹杨二中还制作了三个详尽的操作手册,甚至详尽到每个小时做什么。 听校长介绍到这里,我只能用“感叹”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感叹学校的大胆魄力,感叹学校的用心良苦。我们也关注学生的成长,但似乎做的不如说的。听了曹杨二中的发展介绍,让我深刻领悟到那句话: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行动践行我们的理念,用行动创造我们的未来。 用事实说话 ——基于录像的听评课会更有效 威海二中 左长英 听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在这当中包含了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提高等许多因素,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常规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活动,一般都由同事们品头论足,他们援 引授课中的一处处细节,分析得失,提出建议,授课人虽然频频点头,很是认真,不时埋头煞有介事地记着这些箴言„„但反思这样的教研活动过程,很多时候授课者并不真的相信评课人所指出的自身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因而也并不认同评课人的意见,只是出于礼貌才做出一副虚心聆听的样子。同时,这种基于印象进行的听评课,每个人对课的印象在课后已经不一样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自我评课,它有助于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修正自我。传统的课后反思只不过是教师对自己的授课过程在脑海中回放,受教师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反思很难全面,有较大局限性,而惰性的影响又使教师很难及时反思。 录像课把教师的教学瞬间定格,它是一面实践的镜子,最大程度把课堂的真实保留并能再现,老师们评课不再是口说无凭,而是用事实说话。从而提高评课的有效性。 一、避免“空对空”。如果边回放录像边评课,让授课者看到“镜”中自己的种种细节,让评课人再来观察授课者的教学,评课人的意见会因录像的回放,显得更有说服力;授课者也一定会发现一直以来附在身上习焉不察的种种“陈规陋习”,这时授课教师的内省或自责,会大大胜过来自他人的建议,这种反省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因而是深刻的。 在市教研中心倡导下,我们学校开展了“一课三摩”的录像听评课活动,无论是授课人还是评课人都是受益者。对照录像授课人一遍遍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在完善中也转变着教学理念,提升了专业素养。评课人在评课中也折射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一遍遍观摩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二、有助于“研讨”氛围的形成。 “录像回放,微格评课”,变异步为同步,同时面对屏幕,评课者可以或看或听或提问或评析,而授课人也可随时谈一谈当初设计意图,当堂课上感受。说课与评课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研讨”的氛围会越来越浓,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教研。我们开展的“一课三摩”活动,对于备课组教研活动的研讨深入,形成团结务实、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备课组文化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可控性,实效性强。基于录像的评课方式,可控性强,可快放,可回放„„一切服从于评课的需要,这样评课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也就更强。 心的触动 王淑霞 很荣幸,今天我们到上海闻名的两所中学——曹杨二中、格致中学参观学习,一踏上曹杨二中的沃土,“勤奋进取求实创新”一下就触动了我。学校设备精良,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校园环境幽雅整洁,书声琅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文理相通,人文见长,身心和谐,品行高雅。”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展现给我们的是,成熟的管理与操作技术,先进悠远的文化传承。 在曹杨二中的会议室,听了校长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社会责任感强、人文素养高、文理基础厚、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的曹杨二中学生人格特征为社会广泛认可。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0多年来他们一直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始终不放松,并且每年的三月份都组织高一的学生到南京进行三天的深层训练,让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生存?”“怎样生存,”“为何生存?”。的确如果一个人连生存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何况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另外,他们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农业知识的了解和干农活的体验的训练。让想起了我的学生问“,老师,玉米自交是自花传粉还是异花传粉,黄瓜呢,”就是说我们的孩子虽然来自农村,或者住在县城,但我们离农田和菜园并不远,多么优越的学习资源,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吗,效果怎么样,如果我们老师、家长都能鼓励学生抽出时间走到农村,观察或体验一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同时还会获取最基本的一些常识,否则我们的孩子可能连大城市的孩子都不如,那不是很可悲吗,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好我们得天独厚的优越的资源,鼓励学生有时间到农村去,到大自然课堂中去领略其中的风采。 下午一走进格致中学,古老的建筑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它的胸怀,它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硕果累累。 格致中学植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优势智能的发现与发展,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课程和主动学习平台,促进 学生在厚实基础之上的能力、身心、个性、特长的多元发展。课程设置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科学教育基础,形成格致中学课程的思维构造框架。这一筐架表明了人文、科学在格致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两者的和谐整合将保障格致人才培养规格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开发高中学生多元智能的需要,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优势智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协调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格致课程特点。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以前认为我只要教好我的课,别的事不需要知道。现在我发现,尽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但我们的任务远远不止这些,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实践与努力,因为我们才是课程改革的实战军。 新课程改革改什么,我们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改变自己,以前总以为课改是上面的事,我们老师就是执行而已。这几天的理论学习、实效参观、深入课堂,使我转变了观念,我们以前的被动,是因为自己的思想没解放,今天,我们要扯掉束缚,战胜自我。叶澜教授说的好“一个人要改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的收获 徐丽娜 几天以来我分别听了华东师范大学4位教授的精彩授课,还到曹扬二中和格致中学去感受了两个学校风格不同的校园文化,进行了现场观摩课,收获很多,我想我应该象今天王教授说的那样,赶快通过记录的方式把这份收获“稳定”下来。 1( 教师想树立“道德感化者”的形象,首先自己得有“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位成天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也会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带到课堂上,无形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试想这样的一位教师又如何能够教育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这几天的上课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几位教授的涵养和人格魅力,我想几位教授常常提起的叶澜老师也一定是个品格高尚的人吧~ 2(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学生,首先要做到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叙述,然后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 以委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一定要让每一学生都清楚地感受到这位教师的真诚,对于学生的尊重,与之相应的,学生也一定会敞开心扉,从心里接纳他,并愿意尊重他,而且,潜移默化的也会让学生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在与王意如教授交流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真正领略到了作为一位教育者的那份谦逊、低调和智慧,她总是微笑着倾听每一位教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你的意见有没有交流的价值,她都会首先给予肯定,然后一语中的的指出其中可以提升的地方,同这样的人相处你会觉得如沐春风,又会不自觉的受她的影响,接受她的建议;王建军教授的课也是很令人难忘的,除了他令人折服的授课技巧之外,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的亲切了,你会不由自主的觉得他很可亲,然后喜欢上他的课,一开始的时候王教授就对我们表示他也是山东人,然后把邮箱和电话号码留给了我们,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整个讲课的过程中,他都能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笑容,用身边活灵活现的例子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教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知识,特别到了最后交流课题的时候,王教授总会在必要的地方给予肯定,用微笑和眼神鼓励谈话继续,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整个过程中处处透着真诚和亲切,我想他在尊重我们的同时,一定也赢得了在座所有同学的尊重。 3(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教给学生灵活的技巧、方法以及丰富的知识,教师必须要有渊博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我想一个知识上相当贫乏的教师,不论思想品格上有多高尚,都不会赢得学生和同行们的尊重!这一点在几位教授的身上体会特别深,特别是在听李教授课的时候,最打动我的就是他渊博的知识、信手拈来的例子以及条理清晰的表达,你很难想象一位教师既要讲清楚眼前的理论,找出相应的例子,还要兼顾着列出承接前面、逻辑丝毫不混乱的条例,这得具备怎样的一种知识底蕴,又是怎样的一种功底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李教授在这堂课的背后所下的功夫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也一定会很努力,争取也做这样的一位教师,用我渊博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折服。 4(“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王意如教授的这句话仍然还回响在耳边,无论是王意如教授、李教授还是王建军教授,都在用他们的言传身教、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科研能力很好的诠释着这一点,当老师并不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一个学者型的教师,王建军教授又通过恰如其分 的例子告诉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熟悉理论的话语系统,我想我会采纳王教授的建议,从坚持写文摘到锻炼写书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好别人和自己两面镜子,找出自己的实践方面的缺陷,加强自己的优点,弥补缺点,尽快完成由“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蜕变。 从“点滴”做起,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李立平 听了王建军教授的《教师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对我有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理性的思考如何规划自我的专业发展,我想围绕“学习课研-备课上课-反思提升”几个方面进行一些设想和思考。 一、 学会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现在属于知识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新发现,要使自己不落伍,就需要自己不断学习,成为科研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次培训的机会给自己好好充电,平时也要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假期培训、研讨会等各种机会进行认真学习,自己给自己一个规定,平时要多阅读教育教学类杂志,每学期认真阅读两本教学理论专著,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按照王教授所说从开始写文摘起步,不断地积累知识,慢慢试着写文评,找出文章还有那些没有穷尽的,可以补充的地方,养成善于研究的优良品质,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 二、打破旧的思想框架,重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叶澜教授说过: “在面对改革的问题,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要想改革,关键是看你自己想不想改”,只有让你的心里空出一个地方,你才可以接纳更多的新事物,倒掉你杯中的水,才可以加进新茶,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最大敌人是自己。分析自己20多年的教学生活,真的是有些养成习惯了,备课上课都按照一个模式,没有太多的变化,对照吴亚萍教授讲的《课堂教学转型改革的策略研究》,从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三个方面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我们大多是在单一的点上备课,由点到面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所以我们更需要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按照“整体---部分--再整体”的长远规划来进行,也可以运用类教学的方法,对于《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平衡》一节,是教学的重点也 是难点,我们可以进行重点地学习,然后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的溶解平衡等运用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迁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又可以进一步的巩固原有的化学平衡的知识,我想一定很有很好的效果的。所以下一步的规划就是要改变观念,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掌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转型,寻找一种最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理性反思,促进个人发展 王教授说过“通过反思,可以更清晰的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实践,并因此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人要改变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对照自己的行为,才会产生改变的欲望和动力,所以我们的反思缺少的就是一面实践的镜子,只有面对镜子,我们才可以更好的看清自己,而录像课就是一个很好的镜子,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录像课的评比,我也看过自己的录像课,真的是可以发现自己的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缺点,我想以后这种做法不但要坚持下来,还要进一步的扩大范围,可以自己把不同课型都进行录像,然后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还可以在观看了全部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后,思考“如果让自己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教学)”等问题:这时,最好找一位(或几位)同事和自己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带,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针对自己的特点与不足,对症下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日益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听专家授课 悟教学真谛 杨 文 三月一日,我们培训小组来到了上海两所有名的中学“曹杨中学”和“格致中学”,亲临四位名师课堂,聆听他们授课技艺。一天学习虽觉忙碌劳累,可心情愉悦,收获颇丰。 历史课堂首先让我感觉到老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课前拿出很长时间来做了充分准备。就拿课件PPT来说,首先用一首诗来引出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通过诗人心态导出人们对和平的渴求。导入的这首诗老师肯定动力脑花了精力,不然怎么能这么快就把学生带入战争的氛围呢,再有战争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系列真实图片、参与战争各国国旗、各国领导、各种条约的签订及内容、谈判场景、条约的不公平之处、联合国组织等等都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文档能紧紧抓住学生视野,吸引住他们精力,一步步把当时状况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宛如在打开一幅历史画卷,又好像在看一部历史剧,在看画、看历史剧的同时,一个个课标得以实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很多。我们说这样的课学生怎么能不愿意学呀,怎么能没有吸引力呀。这课前准备和高质量的课堂构思、课堂结构的确需要我们去学习。另外历史课上借助战争不失时机的渗透“和平”这个主题,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大有帮助,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都实现的很完美,这种完美不是硬逼、不是强迫,而是自然。 化学课堂给我最大感触是老师的严谨教风,平易见人的教态和深厚的教学功底。看那板书一丝不苟,字迹清晰明了,不带一点重复和更改,版面安排科学合理,宛如一副字画,一件工艺品,非一般老师所能及也。另一个闪光点是重视事实和实验,靠事实来说话。授课中他并不是生硬地把一个个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塞给学生,而一是拿模具(如甲苯的球棍模型)来启发学生思考,二是用实验现象来说明结论。如酸性高锰酸钾使溴苯变色,发生氧化反应;甲苯的氧化燃烧;甲苯的萃取等。还有就是老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很有一套。如有个学生突然说:“溴水密度比水大应在水下。”老师并不和他争辩,只是走到讲台做了一个小小实验,这个学生和全班学生就都折服了。这种课堂掌控能力急需我们来学习的。 最后我想就化学课有关甲苯的化学性质这个知识点的传授谈点看法:因为甲苯是在学生有了苯这个知识点后而学习的新知识,我觉得最好先在黑板上让学生把学到的苯的化学性质写出来,然后再启发学生对照苯来看看甲苯有没有类似和不同特殊的化学性质,这样既能看到相似处,又能学到不同处,更具有挑战性,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挑战和创新,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迎合了他们这种心理,那教学效果岂不是更高、更好。 等 待 花 开 ——有感李政涛教授《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一课 文登市职教中心 于华娟 听李政涛教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其精炼的语言,缜密的逻辑,睿智的思维和生动的事例,更有心灵的洗礼。在“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这个问题中,李教授深入剖析了教学过程的生长,即开放的生长和扎实的生长。其中扎实的生长包括四个方面,我深受启发的是第三个方面:扎实在于停顿。“教学是停顿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李教授娓娓道来,“亮点,缺点,困难,困惑,需要„„”这些词语诠释着李教授对于课堂教学的独特见解。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如李教授所言的有停顿有等待呢,总希望学生能迅速跟上自己的思路,每当我口干舌燥而他们仍启而不发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偷偷抱怨学生太笨。的确,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我的抱怨能改变现状吗,显然不能。李教授的这堂课告诉我: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亮点,要停顿下来关注学生的困惑和需要,要有等待的耐心。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而言意义更为重大。我们的学生尽管基础差些,缺点多些,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以足够的耐心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他们的成长,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盛开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朵花,也许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百合的圣洁,也没有兰花的高贵,可是哪怕只是一朵无名的田间野花,它同样有属于自己的味道。 等待花开,我将努力做到。 关注学生进出教室的状态 ——听吴亚萍教授的《课堂教育》有感 荣成成人中专 夏虹雨 2011年2月28日上午,听了吴亚萍教授的《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的一个观点“教师的重心下移,关注学生进教室的状态,关注学生出教室的状态”,感触颇深。 什么是教育,教师的任务是什么,以前没有关注,听了吴亚萍教授的一堂课,静一心来想一想,我这些年来的工作还真得像“搬运工”,就是把我的知识倾倒给我的学生,很少去关注学生进出教室的变化,有时也只是抱怨学生怎么就学不会呢~很少针对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去教学生一节课有实质性的变化,有的可能只是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过去了才发现学生不但没长进反而已有的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今天想一想,就是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教育不是教师的表演,不是知识的倾倒,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变化,有创造,有提高。 我是职业学校的老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知识差次不齐,尤其是学习兴趣更是高低不已。有的学生想好好学习继续深造,有的学生想学好专业,发挥一技之长,有的学生只是混日子,不想学习。这此,我必须深入研究每位学生的现状,了解其想法,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认真做好计划,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必须让每一堂课都有效果,让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堂课都有收获,都有变化。 行走在学习和反思的路上 威海一中 许斐 在期盼和憧憬中我们迎来了第一天的培训学习,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王如意和李政涛教授的报告,两位专家那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超群的学识智慧深深的影响着我、震撼着我。其中李政涛教授的报告<<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很精彩、信息量也很大,李教授从什么是“有效教学”讲起,娓娓道来,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完全被老师的风采所吸引,睡意困倦一扫而光。笔尖在尽情的飞舞,思想在尽情的跳动。“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理解有效”“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李教授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有效教学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收获多多、反思多多、感悟多多: 一、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智慧 李教授在报告中对“有效”一词的理解给出了两个框架,提出了八效。在讲到奇效时讲了一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上语文课,老师泛读,课文抒发的是父子之间深情。当老师读爸爸的时候,有学生答应 了一声,占老师的便宜。学生哄堂大笑,静观老师的反应。老师说,读书的时候,应该很快进入角色,带着情感。明天我们请他介绍经验,看看他是如何这么快就进入了角色。结果这位调皮的学生,为了准备,备课竟备到了晚上11点。这样的小插曲想必在我们每个人的课堂上都出现过,面对这样有意无意的捣蛋的学生我们又是如何处理的,这位老师用他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智慧,使课堂峰回路转,化平庸为神圣、化腐朽为神奇。我想这位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他的幽默机智外,更源于他对学生深沉、博大的爱,源于她对学生理解和宽容。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求知欲旺盛、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们。善待他们的错误、相信他们的成长。有位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宽容是一种积淀、一种修养、一种难得的高尚品质,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智慧。做一名教师,虽然工作平凡,但也一定要向善良、智慧、宽容与美丽靠拢。 二、有效课堂的扎实生长 李教授通过浙江老师公开课没有获得特等奖的案例告诉我们,有效的课一定是有意义的课,“有温度没有深度”“有活动没有学习”的课堂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堂好课一定要有推进感和生长感,我们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成长了没有。学生的好一定是教出来的好! “不好—好,一种好—另一种好,好上加好。”李教授这样一种学生观、课堂评价观引发了我对课堂有效性的深层思考。舍弃一些可有可无的花架子,在教育实践中找到一条务本求实的路,勇敢地走下去,我相信,一定能演绎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最平实的教育理想。 三、要有“智慧”就要栽培自己 我们要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智慧,要具有设计扎实生长课堂的智慧,要有演绎自己教育理想的智慧,就必须要栽培自己。我们看大师是高山仰止,但是在他们自己看来,却是数十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参加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丰富提高自己素养,就是栽培自己;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栽培自己;课堂上倾听学生心声和学生共同成长就是栽培自己…...。 教育的丰富在于学习,教育的提高在于思考。勤学、好学、乐学,学习会精彩人生、丰富教育。 做“幸福”的“学者型”名师 威海二中 孙凤英 美丽的上海,空气中还弥漫着春天泥土的气息,我们满怀着对研修学习的期待,步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多媒体教室,在厚重而浓郁的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在王意如教授、李政涛教授讲座的启发引导下,我们威海市参加研修的全体高中教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有深度的思想的洗礼,如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做有“自己”风格的“名师”,怎样做一个学者型的“名师”,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通过学习怎样找到自己新的眼镜,„„王教授和李教授抛出了一个个的问题,直叫我感到“新”、“奇”“深”、“远”,思维紧紧地跟着思考,一句话也不舍得丢掉,笔记写了18页,一个字也不希望漏掉„„,他们从古到今、由浅入深、观现象看本质,一句句精彩的语言,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一条条有效的措施,真让我感到“高”、“巧”、“妙”、“美”。 “从我做起”,做学者型的教师,不做“教书匠”;做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就要“干我所爱,爱我所干”;“爱自己,就栽培自己”。满载着一天的收获,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做一个“幸福”的“学者型的名师”, 记得上星期,在23班上课,去早了就在教室门口等着,无意的听到一个学生在跟班主任谈心,说她最近感觉很不幸福,心情不好,班主任很耐心开导她说:“幸福是一种心情,有的人生活的很好,衣食无忧,但是不开心,有的人吃糠咽菜,但是感觉很满足,你高考的压力大,老师可以理解,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想既然你改变不了现实、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这样你就幸福了”。其实幸福真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那么老师的幸福在哪里呢,记得有一年,去看我高中的老师,谈话间他高兴的道:“我现在感到最幸福的是我那园子里已经结了不少的桃子和李子”,当然也有土豆。当时一愣,继而又感慨万千,我们这些桃子、李子和地瓜土豆啊都是他当初用辛勤的汗水培育的呢,所以,幸福是一路汗水。在收获我的桃李时,总是记得老师讲的那句话,他对我的影响也让我 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血脉可以延续,其实幸福也是可以传承的。干你所爱,爱你所干,那么,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学者”,在我的字典里是很有学问的人,这几年中央电视台搞了个青年歌手大奖赛,其中的素质考察,总是能把我们一家人的胃口吊起来,我老婆婆总是羡慕得说:“瞧那个姓余的老头,没有他不知道的,真是个“大学者”。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学者型的名师呢, 我读过很多老师的教学札记,有很多鲜活的案例至今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威海市鲸园小学的王艳芳老师著写的《飘着花香的琴弦》上的一个案例:《音乐课上的“不速之客”》“音乐课上突然来了一只大“马蜂”,教室里炸开了锅,任凭我弹了好几遍《安静歌》他们也听不见,姑且欣赏他们“精彩的表演”,孩子们的叫声随着马蜂飞舞的高低起伏着,等它落到窗户上我啪的一声用书打住,尖叫声停了,原来是一只飞娥,孩子们的情绪兴奋不已,看来按照原计划的课程内容是不能上了,孩子们的心还在飞娥身上,我灵机一动——孩子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创编课,题材就是这个“不速之客”,谁的灵感来了都可以站起来说出你的感受,精彩得创编课开始了----孩子们把“惊魂未定”、《牧民的一天》、甚至肖邦的作品都用上了,表现相当的踊跃”。 这就是王老师的一个精彩的课堂实录,她就是一个学者型、反思型的老师,其实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也有一些生动的案例,可是我们没有去进行整理和反思,没有留下第一手的资料,这样就失去了做学者型教师的机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此次华师大之行的研修学习,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想用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心,爱自己、爱学生、爱学习、爱研究、爱思考,争做“幸福”的“学者型”的名师,因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更深刻的理解我所从事的教师的职业关乎“天下兴亡”。 以高手为镜 刘英花 今天上午意兴阑珊。“曾经沧海难为水”,当高手成了一面镜子时,其他的陪衬便黯淡了许多。我相信我也是陪衬之一。 来到华师大,王建军教授的讲座深深震撼了我。整整一个上午,我完完全全被他的气场吸引,以至回宾馆的路上很累很累,我想,精力过于集中后的疲倦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 王教授的一段话深得我心,他说,一般人听讲座都会因为专家的某句话打动自己而火花一闪,然后当再有火花一闪时,前面的火花已经灭了。于是闪火花——灭火花,闪火花——灭火花,然后会想,这场讲座给我很多收获,但收获什么却忘了„„想到自己。昨天的激动今天还在持续着,但我知道,倘若我不能如王教授所说“找到一种途径把讲座的收获稳固下来,稳定为自己的收获”,那么不远的将来我就会淡漠终至淡忘,那该是怎样一种深刻的遗憾, 昨天的激动只是外在的形式,我在为什么而激动,今天的意兴阑珊也只是形式,我为什么没了兴致,——王教授说,研究者关注的应该是现象的原因。那么今天,就在我意兴阑珊的时候,我开始寻找原因,我期待在这番思考之后,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寻找一片空间。就以王教授为镜。 (一)言语的睿智。 没有人不喜欢睿智的人,那些丰富的思想、精妙的词汇,自由灵活地镶嵌在语言的流里。当睿智的话语穿越空间直达你内心深处的时候,你没法不共鸣。很欣赏王老师的语言: “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我们生活在其间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当某天某些东西忽然变了,我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王老师谈真正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 “到中学听课,老师们说,你们没来时我们是萝卜炒萝卜,没味道,你们来了之后我们是萝卜炒肉,好吃了;我说,我们也有收获啊,以前我们是肉炒肉,现在来到你们这是萝卜炒肉,也好吃了”,全场大笑,我在想,中学的老师比的妙,王教授是不是更妙, “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一天两次甚至更多次对镜自照,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时便十指为梳,随时整理”——王老师谈对照自己的现状看是否合乎理想的状态时如是说,“十指为梳”,在他流淌的智慧里我捕捉到这个字眼,很心动; “新入职的教师,最容易反思,而最该反思的是教书很久的人”,这句话打动我的不只是观点,还有“新入职”三个字,我承认我的“被打动点”太低,相较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总觉得前者干净的气息更动人; “夫妻之间,一方提出要求,然后斗争、妥协、找到一个平衡点,另一方提出要求,然后斗争、妥协、找到一个平衡点”,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全体哈哈大笑,虽然笑过之后我都忘了王老师在阐述什么内容,但“生动”二字直入心底; „„一场讲座我记了满满一本,类似的精彩不胜枚举。我忍不住观照别人以及自己。睿智是一种素养,他来自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严密的语言组织和深思熟虑后的积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我觉得它不应该只用于谈教育的感化作用,知识转变为素养不也如此吗,没有人是天生的语言大师。 (二)思想的光芒。 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课,与教师语言拖沓、东拉西扯不无关系。描述着一个情境,忽然插播一个境中境,再插播一个境中境中境,兜兜转转之后,主题已在爪哇之外。听过王老师的课,我坚信语言到思想走的是直线距离。 最烦听课时有人讲我儿子如何如何,我爱人怎样怎样,身边的例子千千万,你的目光只盯在家庭的小圈子里吗,说一点题外话。某次在医院挂水儿,本校的两位学生也在,只是不认识我。陌生的环境下,人最容易肆无忌惮,我听到这两位学生在议论我的同事:“整天把他儿子他老婆挂在嘴上,听得我烦都烦死了~”汗了一下,为同事。但心底里却想,喜欢把注意力定格在小圈子里的不止一二啊,烦这种人的也不单是我。课堂与思想岔路,注意力自然与课堂岔路。 也很烦动辄“某某大师说”,“国外某研究人员说”,然后辅以一大串很专业很英文的词汇,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现其渊博。总觉得这卖弄之后是浮华。大师说了,国外研究人员说了,英文词汇说了,专业术语说了,请问,你说什么了, 在王教授的讲座里听到了“对得起”三个字。“中国的知识分子更看重社会认同,所以常常被人利用。被人利用,耗费了大把时间,却为别人的政绩填上一笔。”“怎样让花在讲座上的时间更对得起我们,”心里一动。是啊,有多少次是以对得起自己的心态来对待学习的,总是这样,迷失了目标,为行动而行动,然后把无意义的行动淹没于时间的长河。 也是“对得起”三个字忽然让我有了一种联想。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老师,百分之一百说过这样的话:“不好好学习,对得起你爸爸妈妈的血汗钱吗,对得起老师的栽培吗,对得起张三李四王五吗,”第一位老师第一次说学生很内 疚,第N位老师第N次说,学生完全无动于衷。其实,学生除了对不起自己,还会对不起谁呢,或者,思想教育也还可以智慧含量高一点的。 本次上海之行,听过很多现象的罗列,譬如此行的效果,每个人都预见了效果渺茫的未来。王教授也预见到了,但他有解决的方法:“找到一种途径把讲座的收获稳固下来,稳定为自己的收获”,“要保证大量的付出有质量”。我在做的事就是让我的付出有质量。 “成为专家型教师的瓶颈是理论问题。其实理论并不高深,我们主要是不熟悉它的话语系统,不会用那样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王教授为我们开出了熟悉理论话语系统的处方。 于是我想,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是对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喋喋不休地抱怨了很久,现象还在重复,有用吗,高手给了我们一面镜子——罗列了,解决了,才对得起我们为此付出的精力。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 威海一中 姜清平 今天听庞维国老师讲《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分析背景的时候庞老师提到教育目标重新定义层级的问题。下午到大同中学参观时,郭校长谈到了“三个有利于”,即让课程实施更加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不禁肃然起敬,当我们还在围着学生的分数打转的时候,大同中学已经开始为学生更高层级的发展在行动,此行太有必要了。 我想起庞教授引导儿子探究“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的那个案例,从引导孩子观察——分类尝试——进一步分类尝试——查阅资料——总结成科学小论文,整个过程完美地诠释了如何运用问题激发孩子的探究创新意识。 探究、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高考中较早关注创新力的应是2000年高考作文吧,那时对于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来说,或许体现了一群人对于21世纪的展望与期待。我又想起那个关乎创新能力的经典故事:老师问“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有个小女孩回答“春天”被指认为答案是错的, 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我想即便是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对小女孩的回答拍手叫好,因为我们都期望着这样一个教育春天的到来。 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应从落实课堂做起。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落实双基,鉴赏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而探究创新能力,在具体的阅读写作教学中则是比较难以达到的。我想起我们教学《项链》的一个案例。 那是一次组内的公开课,在观摩本组教师教学《项链》一课时,他预设了如下问题: (1)对玛蒂尔德来说,去参加宴会是不是一定要借项链,为什么, (2)在玛蒂尔德的眼里,项链应该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按理说应该十分小心地保管,为什么会丢呢, (3)借项链和还项链时,她是怎样做的,这分别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4)结尾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是否符合情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应该说这位老师问题的起点和目标指向都很明确,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到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再到对情节设置的理解。但可惜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毕竟还停留在对文本理解的层面,学生只是针对文本做了筛选和整理的工作,停留在理解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命运的层面上。 以前的各种教学参考一直把玛蒂尔德定义成一个贪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我自己过去也是这么讲的。但是玛蒂尔德对当下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何冲击和影响,现在的孩子能不能接受她呢,学生对玛蒂尔德会有何评价呢,我想起学生时代读《项链》的困惑,尝试换一个角度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文中有一句话:“一件极细小的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没想到问题一出,学生马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项链的丢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玛蒂尔德的成全,它迫使她从虚无幻想中解脱出来,击碎了她不劳而获、追求享乐的梦想,用十年时间,改变了原先强烈的爱慕虚荣的思想,换回了一个自食其力、不再无事凭空抱怨、不再时常感到痛苦的实实在在的自我。这次命运的转变,是她人生道路的转折,是对原先空虚自我的否定,更是现实的自我的再生。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败坏,玛蒂尔德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没 有错,如果不是因为项链的丢失她的生活将是另一番样子,她会追求到梦寐以求房子、壁橱„„ 学生还分别从文本里找到依据。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我们的观点只是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作者莫泊桑对马蒂尔德是什么态度,他究竟是喜欢十年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喜欢十年后的玛蒂尔德, 这些问题无疑是那美丽的石子,一经抛出课堂这湾看似平静的水,立即掀起惊涛骇浪,它们是学生质疑思维的光芒,虽然在前期备课中我学习了郭初阳老师对文本背景的分析,但我还不想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我立刻表示,这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希望大家查阅相关资料,从分析作品的背景入手,以论文的形式谈谈作者到底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学生兴致盎然。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结合学生需要,重心下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正如有位专家说:语文教学可贵的不是问题、答案是什么,而是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没有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春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立足《春泉》,培养发展 孙桂香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从2000年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在指导《春泉》文学社学生的写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立足《春泉》,开展活动。自《春泉》文学社成立以来,身为编委的我,自知肩负怎样的重任,它不光是个别爱好写作学生施展能力的舞台,也要面对全体学生,文学社不是象牙塔,它应该是全体学生形成思想、发展能力的园地,我以班为单位,成立了《春泉》文学研究小组,小组都有组名,如《春花》、《春蕾》等,文学小组每月要出组刊,内容就是平时的习作随笔和语文课上写的作文,二个班共八组,统一竞赛评比,月末贴在班级走廊里展览,课间休息吸引了不少同 年级的学生纷纷观看,在文登一中,这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文明风景线。从月刊中,我再选出优秀的习作发表在《春泉》上,其中我班刘竹林同学和丛菲同学自办的小报,参加了“文登学”文化宣传月展览,被评为一等奖。 立足《春泉》,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良好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指导就会事半功倍,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文学创作,结合我承担的作文课题计划,我设计了发散型作文创作研讨课,比如以“水”为话题,分别举办一次诗歌赏析会、故事比赛会、新闻发布会、小报展示会、朗诵比赛会、歌曲演唱会,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展示自我,形成文字,发表在《春泉》上,这样自认为写作不好的同学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同时,我又把学生在《春泉》上发表的文章作为平时阅读的材料,组织阅读,学生互相评点,学生写的文章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这样更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 立足《春泉》,培养能力。文学社不是形式,应成为大语文教学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为了把文学社建成语文学习的阵地,我把指导校园文学社活动同新课改有机结合起来,以抓文学社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校园文学创作同课本教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如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一课,我指导学生自主读余秋雨的其它文章,写感受,抓特点,再汇总到一起,我们师生共同搞了一节“秋雨笔法探究”课,很成功,一时间学生都在模拟这种笔法,写出了不少声情并茂的小散文发表在《春泉》上,引起全校师生的轰动。 立足《春泉》,提高素质。我认为文学社活动是聪明者的游戏,通过我的指导带动,班上的学生读书成风,写作成瘾,实践成行,思想成型,这不就是聪明的一种表现吗,我组织的文学社员在《春泉》创刊这些年以来,每一期都是我指导的学生文章发表最多,比如参评的2004年的第22 期,有我指导的12篇作文发表,自1998年创刊以来,从第1期至30期,共有300篇之多。同时我又带领我的《春泉》文学社团参加了全国多种作文大赛活动,在第二届“神笔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奖赛中隋佳的《书》和孙毅的《月之心灵》分获三等奖,姜华伟的《随想小事》、梁玉的《尘世化身,悲剧的源泉》、毕妮妮的《感情森林》等9位同学分获优秀奖。在第四届“神笔杯”作文大赛中,孙晶的《永不放弃》、和 刘竹林的《拖出来晒干》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比赛中,徐文静、邵振华、李晓玉三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征文比赛三等奖,田伟娜、王天鹏、刘帅克、李英四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优秀奖,并且这7位同学把奖品都捐赠给了全国“春蕾计划”活动小组,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每年的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我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第八届、第九届中我指导的刘竹林的《遥远的绝响》、史鑫的《站之魂》分获高中组一等奖,第十届中陈雅君、于海毓的分获二等奖。其中刘竹林的《拖出来晒干了》又被收入到校园文学年选系列《高中生最佳作文》中。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袁鹰、陈建功、肖复兴主编的《花开的声音》这部书中共收集我指导学生的文章217篇。 秉巍巍昆嵛之厚重,承滔滔抱龙河水之灵秀,我与《春泉》历经十年风雨历程,它的兴盛和发展,促进了我的教学工作,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在指导文学社学生创作过程中,我顺利地完成了中语会的“创新写作教学与实验”的课题研究,并在全国创新写作教学观摩课上荣获一等奖,所撰写的文章多次发表在省级或国家级刊物中,并于2007年11月被授予文登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春泉》文学社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文学繁衍文明,将耕耘转为收获,带给我了无限的快乐。“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校园文学的责任教师,虽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人才发展的要素还差很远,今后我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指导文学社工作之中,努力探索一条校园文学发展的金光大道。 用教师的激情点燃课堂 孙巧玲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当你研究和工作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激情”。 对我们老师来说,只有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才能做到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但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恰恰丢失了激情,在教学中留下了些许遗憾。细细回想,竟然发现遗憾之处在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不佳表现 1. 气氛沉闷,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视导听课时,我仔细观察了学生的表现,发现在教师授课时,50多人的班级中有时竟然有15—20名同学始终是低着头,更有甚者,整节课连生物课本都没有拿出来,始终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提问时,也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地站起来回答问题,都是教师点名。甚至在教师组织对某同学的回答进行纠错时,也是由教师随机点名来纠错,有时被点名起来纠错的同学恰恰没有发现错误,教师只能让他坐下,再点其他的同学,如此反复2、3次,才有可能有同学来纠错,这种不了解学生反应的随机点名,既白白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也使课堂陷入了死气沉沉的局面。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教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否则课堂上就会冷场。 2. 回答问题声音小,没有面向全体的意识 听课时我还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普遍声音很小,我有时集中精力努力听,仍然听不清,有时一节课听下来,觉得听得非常吃力。可想而知对其他同学来说,一天要上7节课,怎么可能集中听力去听那蝇蝇小语,结果就导致这样一种局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仅仅面向教师一个人,其他学生思维停滞或游离在此环节之外。有时有的同学声音小得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听力,不知他们是怎么听清的,居然还给出了评价,也许也是听一半猜一半吧。 针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仔细剖析了一下,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朝夕相处的师生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容忽视。态度决定一切,不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满怀激情的投入教学工作的老师不可能培养出饱含激情的学生。运用李政涛教授的理论来理解:教师对自己都不满意,学生怎么会对你满意,教师对自己都不够热情,学生怎么会对你热情, 2.教师不研究学情,教学起点定位不准确。有的老师教学起点太低,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斗志,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萎靡,不屑于听讲和参与,有一种白费时间的感觉;还有的老师教学起点定位太高,没有立足本校学生的学情,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即使经过努力,也无力解决,整堂课始终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学生的脚始终是悬空着,教师生拉硬拽的拖着往前跑,整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更累,长此以往,学生信心备受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上不买老师的账是完 全可能的。 3.班级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没有发展目标。视导中,我们发现,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有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个别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缺乏经验,整个班级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4.学校文化特色缺失,学生缺乏理想教育。在视导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生精神面貌表现不佳的现象具有全校普遍性,这种现象与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现在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和渗透远远不够。 针对以上现象和原因,我想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三、解决对策 1.以情感人,做活力四射的老师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激情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影响和教育。教学需要激情,而学生更渴望有激情的教师。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只有拥有了激情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把学习快乐传播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才会演奏出一首首流畅和谐动人的乐曲。教师只有用自己旺盛的生命之火,才能点燃学生那旺盛的生命之火;教师只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可能唤醒学生那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以自己远大的生命理想,才可能培植出学生那远大而辉煌的生命理想~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吸引、召唤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激情也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教师的激情也会因此而升腾,这样师生共同升腾跌宕,一阵涌过一阵,一浪高过一浪,就会把课堂推向高潮,推向完美。所以说,教师会因激情而魅力四射,学生会因激情而生机盎然,课堂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发挥自己的激情,创造激情的课堂,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 老师充满激情地对待教学、面对学生,无形中会感染、熏陶学生。试想一个饱含激情、热情洋溢地对待生活和教学的老师,他的学生怎么可能毫无生气和追求,当然这需要教师既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自己的语言精湛而有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 想让自己的课堂成为艺术,那就磨砺自己的语言吧。”当然教师语言要贴近高中学生的心理,不是为了过分的煽情,而是为了那可贵的情感共振,也为了那些鲜活生命的滋养。 其次充满激情的教师要能够巧妙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取得平衡,把激情转化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驱动力,强化内力,提升学科素养和内涵,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要充分备课,大量阅读,只有准备充分了,知识底蕴丰厚了,在课堂上才能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从而真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自己的工作更高效,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内涵的老师、受尊敬的老师,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情感呢,在此我想起了在生物有效教学结题会议上岳玲老师展示的公开课。首先岳玲老师的课堂语言干练中不失幽默,温和中不失激情;其次在教学中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表情,通过展现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袁隆平杂交水稻以及描述袁隆平的梦想——培育长得像果树一样的水稻,解决全世界人的温饱问题,顺利引入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渗透了情感教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有了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悟——“今后要把装进脑袋的知识拿出来应用于实践,我们就是中国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让我们为新世纪的腾飞而读书”,最后他大声吟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而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赢得了入会教师多次不由自主的掌声。这一切的取得既有教师情感语言的立即和有效媒体的渲染,更得益于整堂课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精心组织,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得到了教师很好的鼓励与表扬,学生一直情绪高昂的参与学习,最后教师恰到好处的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学生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到的榜样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2.以点带面,做好情感的沟通与渗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激情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任课教师除在课堂上要有激情,教学组织有章有法外,在课后也要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特别是对新接触的学生,要真正做到师生间情感 的共鸣,课后要下相当的功夫。教师可采用先与个别学生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方式,锻炼一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带头主动发言,在课堂上给这部分学生展示的机会,并给予中肯的激励性评价。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也主动发言,大胆发言、声音洪亮的阐释自己的想法。如此反复几次进行个别渗透,其他未被单独谈话的同学也会在身边同学的影响下加入这个行列,自此还何愁课堂气氛不热烈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成功的欲望。教师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自信是一个人积极进取、走向成功的内动力。教师要使用自信式激励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人格上的健全。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喜欢赞美”,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滥用表扬。在表扬过程中,一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二要具体而不空泛,三要及时而不拖延。只有教师注意了适宜的表达方式,师生之间才会亲密无间,学生才会乐于与教师交流、沟通,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奋其志,启其思”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激情共鸣之“场” 河北省的特级教师孙瑞欣在《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激发情感共鸣》一文中提到激情共鸣需要“场”,我非常赞同。这里的“场”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合作默契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和顾虑,心情舒畅自由,能高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沟通。师生、生生共处于这个“场”中,和谐互动,共同成长。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注重多向交流。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不但要注重自己与学习小组及其成员的交流与讨论,也要注重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另外,激情共鸣还需要选准动情之“点”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之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设疑,思源于疑,疑引人思,有了疑问,思维活动才能不断进行,情感才能不断被激发。 3.加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与理想 一个班级的班风和一个学校的学风,决定着一个班级和学校发展潜力大小 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一个班有着良好的班风,学生愉快地生活学习,健康成长;教师上课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班主任管理得心应手,乐在其中。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班主任的倾情投入,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定期开展好主题班会活动,利用名言警句、名人名事来激励学生。好的名言警句不会因为事易时移而失去光彩,它能激励人上进,能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奋发不懈的力量。魏书生老师就认为,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观念,照亮人的思想道路,照亮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定时交流,用以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努力上进。同时在班级中要实施民主化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学习,从而树立良好的学风,真正建设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同时学校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是一所学校的展示窗口,也是一个学校的社会声誉。作为学校要有自己的主题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学生在学校主题文化特色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健康的成长。 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二测试题高中生物选择题技巧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试题高中生物会考必背资料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鞠传刚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课堂提问有 效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研究的还不够透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在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下: 一、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提问表面化,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2、提问随意性大。在一节课中,多的可提问几十个问题,少则一两个甚至没有。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砖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想到什么提问什么,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的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提问,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有的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3、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问对象的片面性,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 4、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 5、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 二(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实例或生命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我们在教学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节时,设计了一个情景:假设在鲁滨逊漂流的小岛上,有一些玉米,有一只鸡,那么,为了使鲁滨逊的生命能够维持更长的时间,请选择:A:先吃鸡,再吃玉米,B:用玉米喂鸡,再吃鸡,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情景非常感兴趣,观点各不相同,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以及本节具体的教学目标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在讲授“细胞衰老”时,可以用“为什么老年人会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并且会长出老年斑,”这样联系实际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容易记住。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 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提问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提问,“师问生答”,导致学生跟着老师关注的问题走,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学生缺少自己提问的权利和机会。由于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考角度的差异,师生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关注点也可能会迥然不同,造成课堂提问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违背了教学应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生问师答;可以同桌互相提问;可以小组内提,也可小组间提问;也可以男女同学互提。 3、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明确。 老师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明确而具体,答案必须确切,不能含糊。最好能把提问设计在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包括关键处和转折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消化教材,提高能力。所提的问题要少而精,这才有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集中精力,深入思考,从而有利于突破难点。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4、提问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编制问题时,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的答"对"与"不对",提问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如在学“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可把“人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分为以下几步:人的体温是多少,(37?。)为什么要保持 37??(酶发挥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怎样才能保持37??(机体内产热和散热的相对平衡。)机体是怎样产热的,当你吃饭后或跑步后有什么感觉,(骨骼肌、内脏产热。)产热多 会把人烧死吗,为什么,(皮肤有散热作用。)皮肤又是怎样调节散热的呢,这样的分步提问才能使学生始终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主动而积极地学习。 三、定期开展讲评课活动,以评促教,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们组除鞠传刚老师外,其他都在30岁以下,年轻的我们虚心好学,精益求精,每节课都会按照四中“三级备课”的要求,先自己备课,再备课组备课,最后大组集体教研的模式,确实每节课都是精品,这种氛围下,年轻的我们不畏困难,信心满满,进步很大。鞠传刚老师勇挑重担,不分份内和份外,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指导青年教师中都处处尽职尽责,为生物组的健康发展,我教育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带动,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本学科的课,对每一位参加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师所讲的课都要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共同研究和策划,就授课教师教材处理策略、教学方法选用、教案设计等提出改进性意见。在评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人人发言,做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评价,以此来加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并对每次的评课活动做出记录,整理成册。通过这种评教活动,我们都要求课题小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以评促教,在反思中找差距、在反思中找问题、在反思中找出路,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有效性。 四、问卷调查,及时改进、完善有效上课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上课的效果如何学生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为此我们采用了翟应品编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度调查问卷,让学生谈问题、进建议。同时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课题小组成员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梳理整合,使教学效果优质化、高效化。
本文档为【【精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3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9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04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