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

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

举报
开通vip

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 各位游客(领导、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古镇的牌坊了。历史上,枫泾古镇 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 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 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 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 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土风民俗,让...

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
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 各位游客(领导、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古镇的牌坊了。历史上,枫泾古镇 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 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 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 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 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土风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 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 对联 描写春节的对联名家对联书法欣赏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概要幼儿园对联鼠年七字对联大全 的全文是: 发祥晚唐扬名元明毓秀钟灵沧桑久历 食货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来 此联集中反映了枫泾历史上既是文化名镇又是商贸重镇的双重地位。她最早兴起于唐朝 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 与松江、魏塘、盛泽等齐名的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当时盛产的枫泾土布,远销全国各地,商贩纷纷来枫泾采购,一派繁荣景象。 正面第二副对联则集中描写了枫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 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 联内嵌入“枫泾”二字,并点出了古代枫泾一镇跨吴越两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称 “芙蓉”。 牌坊背面相应的也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是: 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状荷叶依连五邑 宣公贤良学士天官蔼声名播扬四方 上联一口气道出四个枫泾镇别名: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白牛是枫泾最早的名字, 因地处白牛荡得名。相传一位船夫在荡中撒网捕鱼,曾见荡中有一头金链锁鼻的白牛浮出水 面,因此得名。对联上方的白牛头也反映了这个传说。到了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 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后半联说的 是枫泾镇形似荷叶,周边与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处金山, 故称“连五邑”。 下联主要写古镇枫泾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唐代有宰相陆贽(宣公),宋代有屯田员外 郎陈舜俞(贤良),明代有御医陈以诚,清代有状元蔡以台,曾做到学士、天官职的谢墉及 近现代陶芑生、顾水如、朱学范、丁悚、丁聪、程十发等名人,他们的美好名声远扬四方。 背面两侧边柱上的对联全文是: 南北峙分历经五朝终归一镇 古今融汇垂信八极长治万年 说的是古镇枫泾历来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嘉善,北镇属江苏松江,一镇南北分治,这 种奇特现象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镇并入北镇,才统归一镇。尽管南北分治,但枫泾繁荣的商业经济,丰厚的历史文化,始终融汇一体,流传 光大。 各位游客(领导、朋友),现在大家即将步入我们古色古香的老镇区,大家看这座精巧 雅致的门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这个门头是我们镇上的迎客门,走过 它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古镇区。大家再看一下这两边墙上刻的两幅顺口溜,它表达了枫泾的 饮食文化。因为枫泾水网遍布,河道纵横,是鱼米之乡,所以水产特别丰富,每个月都可吃 到新鲜的水产,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的拉司和弯转,请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学名叫蟾蜍,别名叫望天鱼,俗称为癞蛤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据说初夏吃 拉司,不会生痱子,拉司肉质细嫩,可红烧、可清炒、可椒盐、可熏烤,特别是熏拉司,色 泽金黄、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是枫泾的一道名菜。弯转其实就是河虾,那弯转是我们枫泾 人对河虾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大家知道新鲜的河虾烧熟后就会自然的弯曲,因此得名。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 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 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 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 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 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 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 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 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 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是河多、桥多、弄堂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最有传奇色彩的弄, 叫莫乃弄,这条弄原名金家弄,全长50多米,据说是古代姓金的两兄弟分家产时开的一条 分界弄,所以特别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两人对面行走要相互侧身才能过去。在旧社会,有一些浪荡子特意等在弄口,见有女人迎面走来,就走进弄堂,乘机耍流氓,去摸 女人的胸脯,吓得女人不敢走这条弄,摸奶弄的别名从此叫开,时间一长,人们只知摸奶弄, 不知金家弄了,后来定弄堂名字时,考虑“摸奶”两字实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还有个故事,相传有个地痞流氓,叫癞头阿三,最喜欢在莫乃弄调戏妇女,有一 天,阿三又看见一位身穿花布衫,头包花毛巾的姑娘走进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刚摸到 这个人的胸脯,两只手突然被竹弓夹住,顿时鲜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来这个姑 娘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名叫阿荣的年轻竹匠装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夹子绑在胸前来惩罚阿 三。此时,阿荣摘下头巾,脱下身上花衫,连同花衫里的两只竹夹,往癞头阿三头上一罩, 然后将阿三拖出弄堂,就在这里(廊棚)当着众多的父老乡亲揭露阿三的劣迹,阿三在事实面 前,想赖也赖不了,无可奈何只好低头认错,后来阿三被官府定了个“调戏妇女,扰乱治安” 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广大妇女对此拍手称快,并编出了“癞头阿三伸黑手,竹弓夹牢鲜血流,铁证如山赖不了,无可奈何低下头”的顺口溜。根据这件事,民间又称这条弄为莫奈弄,这个奈是无可奈何的奈字,这个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 堂里胡作非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远处的这座桥是泰平桥,它是我们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 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 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 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 在这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 一番情趣。 走出长廊,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个景点——东区火政会。它是我们上海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 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门面是西洋式的,这是受到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 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参观一下。 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在1923年我们镇上共设有八 处这样的火政会,共有义务消防人员200多人。那现在大家来到的东区火政会是目前唯一 保存下来的一处。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由原来的八处合并成东、南、北、 中四个区会。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 、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而木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在枫泾 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以前在我们枫泾,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的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员当天穿着整 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 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居民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是为了纪念历年来枫泾镇上为救火而牺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 的。1926年,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 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往这边看一下,这边陈列的就是当年镇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墙上挂的就是上 世纪20年代所使用的手压式洋龙,它是我们整个展馆中历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 看它的外表就知道当时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简陋的。大家再来看一下,这边地上有一台手推 式的消防车,它是我们镇上上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这火政会里最先进的消防器械就是天 井里的这台大马力轮式消防车,是我们镇上上世纪70年代所使用的,所谓的大马力轮式消 防车也就是相对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这样一来救火就更为有效 了。大家请看在我们上方还有一口警钟,因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讯设备落后,一旦镇上发生 火灾就由第一个发现火警的人摇响这口警钟,并在邻里间鸣锣报警,由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 了器械前往抢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请随我到东区火政会门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这艘消防船,因为 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 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了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 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 消防博物馆所收藏。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艘船是根据原船进行仿制的。 好了,参观完了东区火政会,就请大家随我走一下我们古镇里最宽最高的一座石桥—— 泰平桥,我们镇上有一种说法,走过泰平桥就一生平安,所以来到我们枫泾一定要走一下这 座桥。下桥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 我们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一代国画大师,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的 祖籍在我们枫泾镇和平街51号,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岁 时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风貌的明清式的三埭两天井的宅院,现在已被上海市列为市级 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起来,下面就请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国画大师,而他的祖上三代则是我们枫泾当地的医生,所以我们现 在来到的第一间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行医的一个诊所。大家请看墙上所挂的这块行医 牌,它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上面所写的就是“枫泾世医程思斋子子美儒理男妇大方脉”,按现在医院里分类就是中医内科,早在清同治年间, 程十发的曾祖父程思斋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枫泾,开了这家诊所,他悬壶济事,行医尽善,因 此人们把这小小的诊所称颂为“壹室带来太平之坊”。后来百姓顺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这条街称为“太平坊”,现在被更名为“和平街”。这桌上还有只小箱子,这是程家当时所用的出诊 箱,因为他们家是中医看病,所以这些药柜里放着各种中草药,罐子里放的是秘制的中成药, 程十发的祖辈不但医术超凡,而且医德高尚,乐善好施,时常接济穷苦的病人,受到了当地 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程十发的祖父程子美曾经被乡亲们推选为北镇自治公所的董事,程十 发的成长受祖父的影响较大,子美擅长书法,经常有三五同好来他家评书论画,其中有一位 叫张定九的先生经常教程十发写写画画,耳濡目染,程十发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38年,程十发考入了上海美专,四年后毕业,从此与丹青接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几十年不懈的 钻研和努力,成为了当代国画大师,并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等职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大家请看这幅对联,上联是:水浅游鱼浑可数;下联是: 山深药草半无名。它的意思就是水里的游鱼是数得清的,但在山里的药草多半是没有名字的, 需要人们去研究、探索,它与这幅《李时珍采药图》配合的可谓相得益彰。 大家看完这边的诊所就请往里走,我们去看一下当年主人的正厅。 大家请看这边的天井里有一个月亮形的石雕,其实它就是母亲怀抱孩子的造型,因为在 程十发的《丹青蕴情》一书中写到了这么一句话:“枫泾是江苏省和浙江省连系的一个小镇, 可以证明两个„母亲?共同喜欢这个孩子。”这个石像正体现了程十发的这句话,也充满了大师 对故乡枫泾的一片深情。我们枫泾地越江苏和浙江,积淀了深厚的吴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 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我们的正厅,在这边照片上的这一位就是程十发先生本人,程十发出生于1921年,现在居住于上海西区。大家请看,在正厅的左右两边墙上还有一些照片,左边的是:国家领 导人和上海市一些领导参加程十发个人画展和平时问候他的照片,右边则是程十发与书画界 的好友们在一起的照片。在我们的正厅里还有一幅镇馆之宝,就是在正中央的这幅《池塘秋 趣》,它是2003年9月程十发和他儿子程助为庆祝祖居对外开放时父子联手所画的,是程 十发的一幅真迹,大家可以欣赏一下。旁边这幅对联也是程十发亲笔所题的,它的上联是: 调和百药用当通神,下联是:燮理四时功同为相,它的意思就是:药用的好了就能治百病, 医生的责任和宰相一样重大。在这幅对联的上方还有“程十发祖居”这五个字,它是由著名书法家刘旦宅为程十发祖居开放而题写的,因为他俩是世交好友,在1971年9月12日,程老被下放到枫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他一起下放的就有刘旦宅先生。 在这边的祖居不仅保留有当年的正厅,还有在二楼的当年主人的卧室,但因为考虑到整 个房子是木结构的,为了安全,二楼暂时还没有开放。现在我们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书 屋看一下,在书屋里不仅有当年主人的画室,还有程十发较为详细的一些介绍。 大家请看,在这边的门楣上刻有“三釜书屋”四个轻灵飘逸的大字,这是程十发的手迹, “三釜”的立意有两层,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程咬金了, 而“三斧头”乃是程咬金的绝技,将自己书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头的本领, 显示了程老虚怀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锅之意,三釜意为大、中、小三锅,这三只锅子 好比国家、集体、个人,只有大锅满了,小锅才有份。程十发先生用“三釜”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立意高深,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可谓独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发先生爱国爱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动写照。 大家走进书屋,迎面大堂上方就可以看到“修竹远山楼”几个大字,程老爱竹,养竹,赞 竹,故将此匾挂于堂中,加上两旁的对联“鸟鸣山更幽,蝉噪林远静”更衬托出书屋的典雅与幽静,也体现出程十发文人处事淡然的胸怀。中间所挂的这幅画是清同治年间任伯年的一幅 作品,游客们可以仔细欣赏这幅作品,可否发现什么?在这下方有一个程十发儿子程助的印 章,这幅作品其实是程助的临摹作品,画的如此逼真生动,程老真是后继有人了。挂在这两 旁的几幅画都是一些书法与国画新秀的作品,左边的这幅“荷塘清景”由吴谷生所画,左边“虚心高节”与右边的一幅作品乃是徐怀玉的作品。 请大家到里面的画室看一下,在墙上挂着一幅《满园春色》图,这是由吴超、程助、王 守中、董之蕾、乔苏苏、徐怀玉、陶为宏、吴谷生等八位新秀联手的一幅作品,图中画有松、 石头、牡丹、梅花、竹、灵芝及鸟,每位画家都画了自己专长的植物或动物,充分的寓意了 祖国百花齐放、满院春色的美好未来,也寓意开发和发展中枫泾朝气蓬勃的景象。 在中央的这张书桌就是少年时程十发用过的实物,在这张书桌上,少年时的程十发曾洒 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终成为了一代国画大师。 大家再往这边看,在墙上挂着的是“三釜系万钧”五个大字,此句意义深远,“三釜”乃“三釜书屋”,“钧”乃是一个重量单位,意思就是三釜书屋包容万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发这位国画大师成长、成名的过程,就请随我到“三釜书屋”的二楼看一下。 在这边的二楼,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个版块详细介绍了程十发成长、成名的全过程。 大家请看,这张大幅照片是2003年9月程老在古镇牌坊的留影。程十发父亲程欣木早年在 嘉善西塘行医,与西塘姑娘丁织勤结为夫妇,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1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发),取名程潼,小名美孙,既程子美孙子之意。后由师长改为程十发。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张子固的侄女张金琦考入上海美专专科学校,成为程十发同窗好友,后与程十发 结为连理生下长女,取名程欣孙。 在艺术上,程十发1938年就举办了个人画展。之后他不断向《申报》投寄画稿,开始 渐渐有了名气。解放后,程十发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创作员,1956年参加了上海画院筹备工作,担任一级画师。期间程十发风华正茂,其画作不断获奖。1957年,程十发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云南写生团。这样的机遇造就了程十发国画艺术创作的崭新道路。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程十发应聘去北京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创作工笔人物画 “神圣一票”。此画描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时刻。此作品荣获全国第 一届青年美展一等奖。1966年文革开始,他受到冲击,虽处境艰难,但仍保持顽强的创作 欲望。 程十发曾多次回枫泾。1977年9月12日,受当时左的思想的干扰,他被下放到枫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金秋时节,程十发不仅在枫泾镇文化站创作了连环画《马头 琴的传说》,还与家乡的百姓特别是一批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鼓励当地的美术爱好者, 使他们日后都在美术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2002年3月,八十多岁高龄的程十发携家人又一次回家乡。时隔两个月,一本集中收 集上世纪70年代程十发、刘旦宅、汪观清、韩和平、郑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画家到枫泾 体验生活期间留下的100幅精美画作的大型画集《丹青蕴情》出版了,程十发热情地为该 书封面题写了书名。《丹青蕴情》画册的首发式上,程十发和其他画家不仅回顾了当时的经 历,还与当时自己手把手教过的农民画家陈富林等一起作了画,为枫泾镇留下了珍贵的墨 宝。 大家请看这幅照片,这是艺术家们2003年9月参加丁聪漫画陈列馆与程十发祖居开馆时的一张合影,它代表着枫泾的文化旅游已正式翻开崭新的一页。这里有国画家程十发及儿 子程助、漫画家丁聪及夫人沈峻、著名美术史学家书法家黄苗子、书法家刘旦宅及区、镇领 导等合影。 好了,游客朋友们,大家参观完“三釜书屋”的二楼,就请从这边下楼准备参观下一个景点。 走出程十发的祖居,我们现在所走的就是和平街了,在我们当地又把它称为生肖街,因 为在这条路上的石板上依次刻有十二生肖,按当地的说法在生肖街上找到自己所相属应的生 肖再踩上一脚就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找一下。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枫泾的古戏台了,以前枫泾因为南、北镇分治,从明代开始,镇上 就建有两座城隍庙,一座位于南镇,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镇,叫东城隍庙,像这样一镇有两 座城隍庙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堪称江南一绝。 大家看一下,我们的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面开阔,而且景色优美。古时 候,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这边的东城隍庙就会举行庙会,古戏台上开锣演戏,收 成好的年份,庙会戏要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戏班、杂技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 台下显得十分热闹。 在枫泾旧志中还有一出看戏民众行刺“秦桧”演员的故事记载,说来有趣:事情发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当时戏台上正演出秦桧害岳飞的戏,戏演到尾声,忽然从观看人 群中跃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将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这位行刺者被 送进官府审讯,他傲首作答:“民与梨园从无半面,实恨秦桧耳。礼不计真假也!”判官怜其 义愤,竟对他以误杀罪从轻发落。 自从我们枫泾的旅游正式开放后,古戏台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天上、下午都会有传 统的戏曲节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兴趣的便可以在这边驻足观看。 —— 刚才大家参观了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现在就请大家看一下非常具有当地特色 的农民画世家展厅。 大家都知道金山农民画享誉海内外,其实我们枫泾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早在二十世 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画世家的第一代陈富林和当地农民就成功的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 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的运用到绘画中去,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将农民的生活、劳动作为创 作的源泉,创作了具有地方风韵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 现在陈富林一家四代九口人为他们共同创作的农民画注册了“红胜火”这一品牌,使它成为了一家集艺术品展览、民间艺术表演、传授、书画销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机构。 作为金山农民画的拓荒者,陈富林不仅影响了周围的农民,更使全家四代人都爱上了画 画,几十年来,陈富林一家与农民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妻子王美英在农村包田到户后,利用 空闲描绘妇女生活的精彩情景;长女陈修与邻村青年画家高风以画为媒结成连理;从未握过 画笔的老父母钱引珍在古稀之年把儿时看到的民间娱乐活动巧妙地融会在了画中,小女陈惠 芳在工作后,重又选择了绘画,而原先无缘接触绘画的小女婿沈林弟结婚后,业余也喜爱上 了丹青,如今,陈富林的两个孙儿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天真自然地以画的语言表达孩子们的真 情。这边就有陈富林一家四代九口人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大家看到的农民画,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非常鲜艳的色彩表达了枫泾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 和劳动场景,场面又大,且都是以喜庆为主的。到目前为止,农民画世家共创作作品八百多 幅,曾先后被欧、美、亚、大洋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订购、收藏,五十多幅作品 在国内外画展中获奖,二十多幅作品入编典集,三十多幅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农民 日报》、《新民晚报》、《美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新闻媒 体对其绘画事迹作过专题报道。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民画世家展示厅不仅反映了金山农民画的起源、形成及其在各 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折射出了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非凡风采。 大家走出了农民画世家展厅,下一个景点就是我们枫泾景区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人民公社旧址,它是我们上海近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里面不仅有当年所使用的办公 室,在后院还有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飞机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丰富,请大家随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 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革命 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 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 大家请看,这边的门楣上方是红底金黄色的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两边墙上分别用红字写着两条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个时代的气氛显得愈加浓烈。走廊内侧的青砖墙面上悬挂着14幅毛泽东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黑白照片。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排房子就是当年人民公社所 使用的办公用房,在这里,按当时的原貌恢复了公社主任室、办公室、贫协会(贫下中农协 会)、知青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妇联、会议室、武装公安办公室等大家可以参 观一下: 右边的第一间是主任办公室,文革期间的革命委员会主任办公室,革委会主任相当于现 在的乡长(或镇长)的办公室,当时以农业为主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称为“三面红旗”。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人民解放军,是当时 喊红的口号,抓革命、促生产,搞好每年的“三夏”、“三抢”、“三秋”工作为公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挂出的农业茬口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请看,这里挂着的两件衣服也是当时 最高档最时髦的,相当于现在的名牌雅戈尔。桌上摆放着《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等 “红宝书”,还有一个小巧的钟。钟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侧面是林彪的红底照相,壁洞里有 1966年至1967年的各期《毛泽东》期刊和中共中央[1974]1号文件,在“中共中央通知”的标题上方,印有几个夺人眼目的红字“毛主席批示,同意转发”。看了这些展品,大家一定感触颇多吧! 看完了主任室就请大家到第二间看一下,这间就是当年的办公室,以前又被形象地称为 百管部,因为它除了履行应负的工作职责外,还得办理户口迁移、结婚登记、生产进度统计、 分配有关计划供应物资、票证等。 第三间就是贫协(贫下中农协会)、知青、妇联办公室,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农 村的主力军和阶级基础,贫下中农占领上层建筑,贫宣队管理学校、带头破四旧、立四新、 提倡移风易俗闹革命。知青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这是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而应运而生。是负责办理接收、安置、 调解、上调等城镇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工作的机构。在当时可是举足轻重的部门,影响和掌握 着多少知识青年的命运。六、七十年代,社、队办工业极少,“以粮为纲,种田为革命”,绝大部分农村男女劳动力在务农,共青团、妇联组织广大男女青年扎根农村一辈子,批判离农 思想,纷纷成立“青年突击队”、“先进七姑娘”、“模范八老太”等组织形式,争当无名英雄。提 倡所谓的“三到田头”即红旗、语录本、黑板报到田头。 这间最大的就是当年的会议室了,大家请看这边墙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 泽东思想”的大幅字画凸显着当年的历史氛围,这间会议室现在看起来非常地空荡、寂静, 但当年这里却是公社干部“早请示,中对照,晚汇报”的地方,也是整个公社里最为热闹的地 方。 在前院的最后一间就是当年的武装、公安办公室,当时鉴于办公人员较少,武装、公安 合署办公,分工不分家。当年“全民皆兵”、“深挖洞”是人武部的己任,“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批判、管制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为公安部门的首要任务,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看完了公社的前院,就请大家随我到公社后院看一下。在我们的后院里保留有当时为响 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而开挖的防空洞,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遗址,1969年,毛泽东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针对某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时代,毛泽东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被奉为“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而且必须立刻遵照执行。当时有这样一句口号,叫“忠不忠看行动,动不动三分钟”,所以全国各地掀起了深挖洞的热潮。当年在枫泾,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其屋前宅后普遍挖有简易防空 洞,但由于枫泾地势较低,雨季后多数防空洞倒塌废弃,以后,人防工程重点就放在了企事 业及公社所在地,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防空洞就是1971年建,在1974年又进行加固扩建,为钢筋砖石混凝土结构。现在开放的面积仅占整个防空洞的十分之一,在防空洞里有指挥部、 机要部、后勤部、武器库以及部分屯兵通道,它还与后院广场上展示的飞机大炮组成了一个 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基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防空洞内看一下。 走出了防空洞,请大家再看一下后院广场上的米格15飞机。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捍卫祖国的神圣领空不受侵犯,组建了人 民空军,米格15就是我国空军的第一代战鹰。它是前苏联研制的后掠机翼的喷气式歼击机, 整个飞机由一位飞行员操纵,其最大航程(在一万米高度)为1782千米,在低空最大平飞速度可达17.5千米/分,可连续飞行3小时,飞机的头部安装了一门H—37型机炮,并携带200枚炮弹,具有较强的空中作战能力,该机型在我军服役不久,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它与敌军英勇奋战,共击落敌机330架,这架3581号飞机就曾击落过3架敌机,被列为功勋战斗机。那为什么它会停在这边呢?因为当年抗美援朝时全国募集资 金买飞机,我们枫泾的人民也出了这么一份力,在米格15机型退役后就由南京军区选取了 这架功勋机作为历史的见证和留念放在了我们当地。后来,随着我国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 我国自行研制了更先进的飞机,米格15也于20世纪70年代退役,但它见证了那一个时代 的国际风云和人民空军的钢铁意志。 参观了这些旧址,请大家再随我去参观一下反映那个特别年代的又一重要景点——毛泽东像章珍藏馆。馆内收藏了由我们金山区的私人收藏家缪时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 毛泽东同志(公元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像章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与会代表就开始佩戴毛泽东像章了。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及后来的“劳动模范”奖章都曾有毛泽东头像。1966年开始至1969年4月,全国各地兴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制 作和佩戴毛主席像章的热潮。近3年时间里,全国约有2万多家单位生产制作了各种毛泽东像章,总量达80亿枚以上,耗用铝材5万余吨。毛泽东同志知道情况后,公开反对大量 制作像章,提出:如果把制造像章的金属用来造飞机,保卫国家,将会有用的多。于是像章 热开始降温。 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几个问题的指示》提出:毛泽东像章应尽量回收利用,以免浪费大量金属材料。这样,在全国各地又掀起了收缴像章 行动,相当一部分像章被回炉利用。 1982年1月9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文物保护法》将毛泽东像章列为“现代文物”,由此开始,毛泽东像章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越来越被国内 外学者和收藏家重视和青睐。 套章:少至3枚,多至19枚为一套的像章,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党、我军、我国各个时 期重大事件或表现毛泽东同志在各个时期的形象。还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而 发行的像章。 多头像章:陈列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一起的像章;由毛泽东在 各个历史时期多个头像排列在一起的像章;还有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的像章。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到馆内看一下。 走进我们的像章馆大家就可以看到这边墙上由1200枚毛泽东像章组成的造型图了,它的整体造型是一朵向日葵,其中的经、纬线勾勒出一个地球,中国地图居中,寓意着毛泽东 思想永放光芒,照亮全中国、放射全世界。 缪时方收藏像章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其间一共收藏了近一万多枚各式各样的毛主席 像章,他收藏的像章不仅种类繁多,有套章、对章、摆件章、专题章,塑像和珍稀单枚名章 等,而且形质俱佳,曾被全国二十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相续报道。 大家请到这边来看一下,在这个玻璃橱里就展出有至今为止全世界只发现了两枚的像 章,这枚红色的像章是在1969年的时候由日本的东方轮船公司发行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物 以稀为贵,因此这枚像章也就显得特别珍贵。 大家还可以再看一下,在玻璃橱里还展出有一枚材质比较特殊的像章,在这个显微镜下 就有一枚象牙微雕的像章,在米粒大的体积上就刻有毛泽东头像和50余字的诗词,这是上海微雕艺术家唐洪亮先生特意制作赠送给缪时方的。 在我们展馆里有很多题材比较特殊的像章,在这边的就是抗美援朝军人带回的由越南人 用美军侦察机残骸制作的像章,很有意义。大家再往这边看,这些是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的 像章,像这样题材的像章现在社会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来到我们的像章馆不仅可以看到毛主席像章,还可以看到文革时的一些瓷器以及计划经 济时所使用的部分票证。 请大家先往这边走,瓷器的出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这些文革时期 的瓷器在悠久的瓷器历史中仅三年时间,可谓只是千年中的一个瞬间而已。这些出现为数不 多但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瓷碗、瓷壶、瓷杯、瓷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都围绕以一个中 心人物——毛泽东。可见,当时政治上的崇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看完了文革时的这些瓷器,下面我们就去看一下以前所使用的一些票证。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了商品供应的匮乏,开门七件事,件件都重要,老 百姓长期生活在“供给”被分配的状态下。 这里所展示的是自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至90年代初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票 证,有粮油布棉、鱼肉禽蛋、烟酒糖醋、五金百货等内容。今天大家看到这里的各种票证, 是否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足音呢?这里有以前上海发行的半两的粮票,一厘米的布票,据说当 时只能买一根扎辫子的头绳。大家请看,这是一张0.0055斤(五分五厘)的食用油票,它是当今世上现存的最小计量单位的油票了,只能购买一滴油!这张油票出自当年河南的一个 比较贫穷的县城----镇平,那这一滴油是怎样使用的呢?听说要买这一滴油的人先在家里用 盐水冲汤,再把碗端到店里,售货员就用筷子蘸一滴油直接滴到汤里,可见当时的计划经济 真是把各种商品计划的“无微不至”! 改革开放后,商品逐渐丰富起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票证时代”的彻底结束。 好了,我们大家参观完毛主席像章馆又要往外走了,下一个景点是枫泾的民间民间艺术 ——剪纸展。 各位游客朋友,这里就是枫泾的民间剪纸展了,请大家到里面看一下。这个展馆里的展 品全是由姚剑明先生个人所创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枫泾镇,1963年在建枫中学毕业后到新疆阿克苏建设兵团,在那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开始尝试剪纸艺术,那里的 条件非常艰苦,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时,他就一心扑在剪纸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 整整三十年,剪纸艺术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领袖像通过粗细线条,体现形象,独具一格, 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之后他便喜爱上了剪纸艺术,并先后创作100多幅剪纸作品,如《十美国》、《钟魁》、《十二金钗》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构思很巧妙,图案很细 腻,他的作品和事迹也先后被媒体报道。大家可以仔细欣赏一下。 看完了剪纸,下一个景点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三百园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园了,它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 米。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 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这房子就是谢家以前在我 们枫泾的旧宅。有人要问:为什么叫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现在我们对 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在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 风情和历史文化。 大家请看,这个门头上方的“三百园”三个字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的,四周的砖雕刻的非常细腻生动,下面的砖雕刻的是琴、棋、书、画,上面则是六官喜迎福、禄、寿,中间是 福、禄、寿,两旁是六官,根据古书《周礼》记载:六官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 冬官,六官代表空间和时间,所以这方砖雕的意思就是人间时时处处充满吉祥幸福。大家再 请看,这门墙上的两边刻的是百福和百寿,据说善良的人抚摸一下,就会添福添寿,福寿双 全,大家不妨可以试一下。 下面就请大家到三百园内看一下,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就是百灯馆。大家可以看到,百灯 馆的题字也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写的。在我们的馆内陈列了上百件的灯具,楼下展示的是 有关灯的故事,楼上展示的则是灯的历史。像这只根据原样加工放大的煤油灯,在我国最早 出现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个城镇和乡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蜡烛和豆油灯。直到解放后, 我国电力增强,这种灯才逐渐退出生活舞台而成为见证那一段历史的实物。大家请看这里, 这是我们枫泾以前喜闹元宵的场景,元宵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汉朝开始一直沿袭到现 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枫泾镇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这一天,镇上家家 户户张灯结彩以表达“丰登好年”的喜庆祝愿;青年与小孩提着各式的灯笼走街串巷,城乡民间文艺团体纷纷上街表演舞龙灯、串马灯、打莲湘、荡湖船等节目,街上人群攒动,欢笑声 和丝竹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其实这个场景展示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走的和平街过去喜 闹元宵的盛况。大家还可以找找看,我们现在所在的三百园在哪里?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灯,灯作为光明的使者陪我们度过了漫漫的长夜,因而也产生了许多 关于灯的美好传说和故事。大家请看这边,在月暗星稀的夜晚,从下塘街口(就是现在的生 产街)缓缓走来一老一小两个人,小的手提灯笼,在前面照路,老的笑眯眯的在后面跟着, 两人正准备走上泰平桥。这幅画面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一句谚语:“外甥提灯笼——照舅(旧)”, 还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它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有个读书人叫匡衡,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油点灯,为了晚上能够读书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引邻居的灯光勤学古 读,最终成为 了一个大学问家。 灯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在革命斗争中也发挥过重大作用。看到这个李铁 梅高举红灯的塑像,大家一定觉得很熟悉吧,它就取自现代京剧《红灯记》,表达了热血青 年继承烈士遗志,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其实,这盏红灯是千千万万红灯中的代 表,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红灯,才使得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使天安门城楼的彩灯更光辉 夺目。 好了,看完楼下的展品,我们再到楼上看看灯的历史,请大家上楼走好。 来到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历史年代比较悠久的青铜灯和陶瓷灯。我国最早的灯 具出现在战国,距今约三千多年,古代的灯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内涵。大家请看这边的青铜灯,它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王室贵族的 照明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融于一体。大家请看这盏灯,这是一 盏飞天铜人吊灯,上面系着三条铜链,它可以挂在厅堂或房间里,造型非常优美,更奇特的 是它能自动供油。因为这个飞天铜人是空心的,里面可以储藏灯油,通过手臂与灯盘相连, 当盘中的灯油只剩0.5厘米的时候,体内的灯油就会通过手臂流入灯盘内,从而减少添油次 数,这种人形吊灯造型新奇、构思巧妙、经济实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工艺 品。 请大家往这边走,这是一盏长信宫灯,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双手持灯的宫女, 形象生动逼真,线条清晰,比例协调,光从外表看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这个灯具的结构 十分巧妙实用,它的整体是空心的,灯座、灯盘、灯罩均可拆卸,灯盘还可以转动,灯盘上 的灯罩可以任意调节灯光的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火冒出的烟尘通过上面的虹管流入溶于盛水 的灯座中,从而保持着室内空气的清洁。这座二千多年前的青铜灯具,在1968年河北满城 的古墓中出土后,曾经轰动了世界,被誉为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古灯,成为 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重要实证,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卓 越的才智和高超的技术。 大家再看一下这盏朱雀青羊灯,在古代,朱雀、青羊是道教中的吉祥动物,所以这盏灯 也称为吉祥灯。它是西汉时期(距今2100多年)陶豆式灯具,所谓陶豆式是一种浅盘,内 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你们看,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脚踏青羊,展翅欲飞,青羊抬头 望灯,似乎在期盼光明,形象极为生动,是汉代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下面我们到这里来看另一种灯——陶瓷灯。陶瓷灯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瓷灯,由于陶瓷灯主要用白陶、黄陶、黑陶、青瓷、 彩瓷等制作,材料广泛,制作简便,而且经济实用,老百姓用得起,所以流传下来的数量最 多。陶瓷灯的制作在增强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性、装饰性,因而更加丰富多彩,精巧美 观,更加具有观赏性。 大家知道,灯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用钻木的方法取得 火种,用火来煮食、驱寒和照明。但用了以后容易熄灭,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人们为 能够较长地利用火种,想方设法借用一些原始的盛器来保存火源。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演变, 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灯具。 我们再来看这一排展窗,这是煤油灯系列。自从18世纪煤油传入我国,打破了我国用 植物油作点灯燃料的习俗,煤油灯应运而生,并且广泛的在城镇和乡村中使用。因为煤油灯 是外国人弄进来的,所以当时称煤油为洋油,煤油灯也称为洋油灯。煤油灯结构分为灯座和 灯罩,大多数为玻璃制品,有的灯座用铜制作。富家的灯较大而豪华,穷人的灯较小而简陋, 有的干脆不用灯罩。而且,根据不同用途,出现了号志灯、航运灯、油汽灯、人力车灯、鸦 片灯等等特殊煤油灯。煤油灯出现的最晚,但消失的最快,前后不过100多年历史,但我 们的祖辈曾经用它渡过漫漫黑夜。 附:部分煤油灯简介 1、 豪华吊灯。这只造型精巧的吊灯是富豪人家挂在大厅的灯具。它的灯心比一般的煤 油灯要宽,所以亮度高。灯的上面安装了链条、齿轮和垂重球,这样可以轻松地上下升降, 以便于调节灯光。 2、 号志灯。我们在楼下看到的李铁梅塑像高高举起的就是这种灯。它是铁路上夜间发 信号的专用灯具,这灯里有一块反光镜,所以灯光能照射较远距离。号志灯象十字路口的红 绿灯,也能变换颜色,使行驶中的火车知道前方的路况。 3、 仓灯。是仓库的专用照明灯具,根据仓库防火的需要,所以做得比较结实,不易打 翻、破碎。 4、 油汽灯。利用气压,增加煤油的可燃性,从而提高了亮度。一般用于较大的公共场 所。如会场、戏院等。 5、 车灯。是二十世纪初人力车挂在车前的照明工具。它采用凸透镜聚光原理,所以有 一定的照射距离。 6、 航运灯。一般挂在船头船尾,作夜间航运信号之用。 7、 鸦片灯。是19世纪中叶,英国人将鸦片贩入中国后的历史特定产物,是点燃鸦片 的专用灯具。 好了,看完这边的百灯就请大家到百篮馆去参观一下。 这里首先欢迎大家的是这只大篮,它两头翘,中间凹,形状像元宝,所以称它为元宝篮。 这种篮不仅美观、实用,还可以买菜装东西,又可当做摆设,在过去几乎家家都有。我想你 们中间的老人家可能也拎过这种元宝篮去买东西,(对青少年团队可改说为:你们的祖父祖 母,外公外婆说不定也拎过这种元宝篮呢)这只大元宝篮宽3.8米,连篮环高2.8米,共用 了33根毛竹,而且只用篾青,不用篾黄,花了100个人工才做成。据我们调查,到现在为止,社会上还没有比这只更大的元宝篮,所以国画大师程十发欣然为它题名:天下第一篮。 这只篮里还装着一条昂首翘尾的金色鲤鱼,鲤鱼在民间寓意吉祥,它在这边祝愿各位游客日 日有余(鱼)、月月有余(鱼)、年年有余(鱼),人人都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如果哪位 游客能把一元的硬币投入鱼的嘴里,幸福之水就会喷流而出,祝你好运滚滚来,中奖又中彩, 有兴趣的游客不妨试试。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口古井,因为井水污染少,比较干净,从前大多数人家烧饭用井水, 洗衣用河水。原先我们镇上也有许多井,但后来由于自来水安装到了家家户户,人们再不用 花力气去吊井水,所以井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井作为那一段历史的见 证。这口井的栏圈厚重而井口较小,说明当时这座大宅院的主人很注意安全,为防止小孩子 在井边玩耍时出意外而特意设置的。以前有句话叫“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我们枫泾的竹篮编制的非常密,那这句话也要改一下,叫做“竹篮打水篮不空”!大家如果不信的话可以试一下。当然,竹篮打水需要一点窍门,谁能把水打上来,谁就是手段高、福气好。 好了,我们已经看完这边的天下第一篮,玩过能打水的竹篮,现在我们就到百篮馆去欣 赏一下琳琅满目的篮子,这大门上的百篮馆三个字也是著名漫画大师丁聪所题写的。 篮子的材料大多数是就地取材,北方用柳条编织,广东一带用藤条编织,江南一带用竹 编织。由于竹的特殊性能,许多能工巧匠把竹劈成条、剥成篾、切成丝,做成千姿百态的轻 巧实用的竹篮。大家请看这只首饰篮,用薄薄的竹篾编成,它分上下两格,是太太小姐们放 戒指、耳环、项链、玉簪等较贵重首饰的盛具。这只首饰篮的篮环左右各有一个小洞,大家 猜猜是做什么用的。(如猜中了,则加一个“对”,如猜不中,则直接说),这两个小洞是插 铜片的固定孔,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插上铜片可把篮盖固定住,二是可以上锁,防止失窃。 大家再看这只篮是放胭脂口红、夹针等普通化妆品,就没有固定孔,但做得也比较小巧玲珑。 在这边做的最精致的是这只梅花篮,它是用直径仅一毫米的竹丝编成,篮底和篮环刻有梅花 图案,非常精美。再看这只花篮,它是竹块合成,外型象正在开放的玉兰花,放在家里就是 不插花也是极好的装饰品。像这只篮是江南水乡用的船篮,它用宽宽的竹片做成,起到了防 水作用,这样在船上就不怕雨水溅湿里面盛放的东西。还有这只篮,上尖下圆,是清朝做官 的人放官帽的帽篮。我们这边还有许许多多的篮,大家不妨可以一一看一下。 看了这么多篮想必大家也眼花缭乱了,就听我讲个故事吧。大家听过“有眼不识泰山”这 句话吗?这句话中的泰山不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其实泰山是个人名,他是穷苦人家出身, 后来拜鲁班为师,因为泰山性格内向,虽然肯动脑筋,肯下苦功,但是不敢向师傅求教,也 不大和师兄弟交流,一直是默默无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学习成绩并不出色。泰山学满出师 后就来到了南方,他发现了竹子不仅有韧性而且有结,就不断摸索,终于做出了竹椅、竹凳、 竹床,并且掌握了分竹篾的技术,又从编中国结中受到启发,编出了各种各样轻巧实用的竹 篮,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竹篮很快就在江南流行起来,泰山从此名声大振。有一次,鲁班来 到南方,他发现竹篮有比木桶轻巧而美观的优点,而且工艺很有特色,感到编竹篮的人很有 创造性,于是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泰山。泰山见是师傅登门,立刻出门迎接,恭恭敬敬地 把鲁班师傅请进庄内坐在正堂,然后屈膝就拜。因为鲁班教的学徒很多,对泰山印象又不深, 一下子居然没有认出来,就赶紧把泰山扶起来,连连说不敢当,并称赞他竹器做的好。泰山 就说当初如果没有师傅教我做木匠的手艺,就不可能做出竹器来,既然今天师傅亲自登门, 还请 师傅多多指教。鲁班听了感慨万分,连连说:“我有眼不识泰山”。这句俗语就从鲁班的嘴里流传到现在,为纪念这位富有创造性的竹器祖师爷,我们给他塑了像,喏,就是那一位! 我们再看这边,这个厨房的灶头非常富有枫泾特色,灶上画满了寓意吉祥的画,我们把 它称为灶壁画,闻名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就是吸取了灶壁画的特色发展而来的。大家看到的这 个灶头是个三眼灶,又称为老虎灶,据说这样的灶头在当时只有比较富裕的人家才会使用。 小小的厨房里篮头特别多,饭篮、菜篮、果品篮、长篮、扁篮、元宝篮等一应俱全。我想大 家早就注意到了这张八仙桌上摆放着的八道大菜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八道大菜是全荤的 呢?当年农村一年都难得吃上一次这样的菜,因为这八道大菜在当年的档次是很高的,一般 都是家里有贵客或婚庆喜事才会出现这样的菜。这里是布机房,同样也要许多篮,什么针线 篮、布篮、纱篮等等。这说明了过去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篮子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楼上还有篮子的展示,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楼下更精彩,请大家步步高升,上楼参观。 来到百篮馆的二楼,我们先参观一下这间新房,这里面也有很多篮子。这是针线篮,那只是 果品篮,还有文房四宝篮,礼品篮。最有趣的是这只摇篮,按理说篮应该有篮环,就是摇篮 没有篮环而称为篮。实际上最早的摇篮是有篮环的,可以挂在梁上,像荡秋千一样,但是有 篮环的摇篮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且抱孩子时碍手碍脚,于是改进为这样的摇篮。我想婴 儿睡在这样的摇篮里轻轻地摇动,一定十分惬意,可惜我年纪轻,小的时候只睡过席梦斯, 没有睡过摇篮,我想在你们中间的老人家在幼小的时候可能享受过。 篮子是以前江南水乡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组组塑像更加形象的说明了篮子的用处。人们 摘果子、采桑叶需要篮子,买菜卖菜更需要篮子,农民和渔翁把农产品和鱼虾挑到城镇来用 的也是篮子,杂货店、花店更少不了篮子。所以过去篮店生意比较好,花色品种也特别多。 从摇篮到菜篮,可以说过去篮子几乎陪伴了人们的一生,虽然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而成为古 董,但我们回味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大家请看这幅百篮图,它是金山著名的农民画家创 作的,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枫泾的另一道风景线——枫泾三桥。大家可能知道,周庄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我想我们的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 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 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 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 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 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我们看到的清风桥、 清风阁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员外郎。 走到这边的桥湾里,正好体现了我们江南水乡古镇的三大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走 在幽静的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也是一种享受。 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就是施王桥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在岳 飞遭秦桧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桧,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桧所骑马的腿上,行刺没有成功, 而他却被五马分尸。在民间关于施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行刺秦桧未果后,就隐居来到 我们金山一带,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他死后当地的百姓就自发筹集银两为他建造 了施王庙。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施王庙了。 走在这座桥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边是我们的古镇,另一边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具有 北美风格的新城,所以在我们当地有种说法:站在这座施王桥上就能看到枫泾的过去和未来。 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枫泾还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 众多的祠堂庙宇构成了枫泾除伊斯兰教之外四教汇聚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现在看到的就是施 王庙,在我们当地又称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并扩建为前、中、后三隶殿堂的建筑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吴越近邻一带颇具规模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历史上施王庙是金山区道教的一个主要宗教活动 场所,特别是主奉神灵施王的诞辰日,即农历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这个日子,施王庙 都会举行施王爷出巡会,远近数十里的乡民,摇撸齐集,舟塞泾满,人娱神欢,热闹非凡,。 1966年,施王庙宗教活动停止,庙业渐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枫泾 被列为上海重点城镇建设之一,区政府对枫泾镇作出了相应规划和调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 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愿望下,2003年7月,经上海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 府批准,在枫泾的北大街409号重建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 3000平方米。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丁聪漫画陈列馆了,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门头上方就是由丁聪的世交好 友、我国著名的美术史学家、评论家、书法家黄苗子所题的,下面就请到馆内看一下。 走进了漫画馆,迎面就是这棵树龄已有400多年的古银杏了,这棵树高25米,胸围3米,现在它被列为区文物保护树种。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这是一棵雄性的、只开花不结果 的银杏,最为奇特的就是在这棵银杏树的半腰还长了一棵枸杞树,像这样树中长树的奇观应 该还是比较少见的。在银杏的旁边还有紫薇、芭蕉、桂花、腊梅,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 致。下面就请大家到展馆里面看一下。 这边的第一间就是前言厅了,丁聪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他出生于1916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已经在发表漫画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作品至今仍在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在墙上的左右两边就是丁聪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画的两幅代 表作,左边是丁聪在1944年画的《现象图》,形象勾画出了抗战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当时 社会的惨状。贪官、伤兵、淑女、官商、穷教授、沽名钓誉的画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画面。右边则是丁聪在三年后创作的另一长卷《现实图》,它描 绘了在内战风云中大发战争财的中外商人、饥饿中的穷人、被迫上阵的“炮灰”……在丁聪的笔下不同性质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我们的第二个展厅里还是一些有关于丁聪的图文资料的介绍。丁家原先一共有兄弟姐 妹十一人,但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丁家六兄妹,丁聪排行老大。丁聪 的一生基本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不到20岁就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离开老家上海,后又转辗香 港、内地。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了上海,在1946—1947年间画了大量有影响的“争民主”的漫画。大家看到最大的一张照片,就是我国第一届漫画展上,当时的四位漫画界的新秀, 其中就有丁聪。丁聪出生在一个漫画世家,他的父亲丁悚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因此 他从小就在当时文艺界的名人中很有人缘,这张就是丁聪和上海有名的金嗓子周璇的合影。 除了画画外,丁聪还喜欢京剧,这张照片就是丁聪以京剧票友的身份登台的情景。在我们这 边还展出有丁聪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宋庆龄的合影,1939年宋庆龄在香港举办了抗日画展, 选中了丁聪所画的这幅《逃亡》作为当时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画,这幅作品呈现了战乱中在 广袤土地上流离失所的中国民众,画中手牵毛驴逃亡的一家老小凄惨地伫立着,其中怀抱孩 子的妇女和回头凝望的老奶奶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当时宋庆龄将这副作品在海内外广为散 发,以呼吁世界友好人士关注中国民众的苦难,慷慨解囊相助。大家再看一下,这幅就是丁 聪父母的合影,很多游客都说丁家父子长得非常相像。 1956年丁聪总算有了个家,可幸福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丁聪才得以翻身,但那时大好的年华已过去22年,此时他已63岁,他曾戏说:“人家60岁下岗,我是63岁才上岗。”这一幅就是丁聪以四人帮为素材所画的一幅作品,应该说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的。 大家看一下这幅作品“良民塑像”,描绘了嘴巴被锁住,思想被当局检查限制,耳朵被收 买的现象,辛辣讽刺了当时没有言论自由的中国现状,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当年的丁 聪呼唤民主和自由,对法西斯式的独裁统治有着天然的批判精神。 在一楼都是丁聪的一些图文资料的介绍,二楼则是丁聪在历年所创作的漫画作品,大家 可以上去看一下。 在二楼一共有五间展室,前四间都是丁聪的作品,最后一间则是丁聪的父亲——丁悚的作品。 这里的第一、第二间展室展出了丁聪的部分讽刺幽默作品。丁聪喜爱笑话也爱听笑话, 所以他选择部分古代、现代笑话配以漫画与读者共享。有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他对旧社会反动 统治的不满,给予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 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无情的鞭挞,从这些作品中也处处透射出 他的正义和良知。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文豪矛盾在1980年与丁聪再次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了一首《五绝》:“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爽直友谊, 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评价。 在文革期间,丁聪没条件发表漫画,他就以一种“交保险”的方法给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图,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牛天赐传》等,还为鲁迅、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 等名家名作绘过插图。所以我们要看的第三个展室就是丁聪所画的一些名著的插图。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人物肖像》作品展室,老舍、鲁迅、矛盾、黄苗子、冰心、梅兰芳、 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等一个个名人的漫画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些作品 中,我们可以看到丁聪不但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广泛,而且与他们都有深厚的友情。在此 还展出了丁聪的自画像以及他儿子、孙子的漫画像。 丁聪有如此的成就和他父亲从小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个展室展出的就是 他父亲丁悚的部分作品。丁悚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上世纪前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 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的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美专时专门请丁悚 担任第一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恒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 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美女《百美图》曾广为流传。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 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鸳鸯蝴蝶派”,因为丁聪的一个大妹妹在国外,他们家也被说成是“特 务联络站”。丁悚患有肺气肿,有一次抄家,他很生气,吃了饭后上楼洗脚,过了一会儿没 动静了,上去一看已经过世了,最后只叫了一辆黄包车送去火化,而当时的丁聪还在“牛棚” 里,所以没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每次想到此,丁聪总不免伤悲,而这所有的困难与打击都 没有使丁聪放下画笔,他把他对社会的不满与讽刺用他的一支画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终成一位“天下无人不识丁”的一代漫画大师。1994年3月,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公墓安葬。 参观完展室后,请大家再到“小丁书屋”看一下。丁聪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深邃的观察 能力,深刻的漫画大作,皆因胸有万卷书。丁聪一生爱书,他上街光顾最多的就是书店,买 的最多的也是书本。日积月累,他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家里成了书的海洋,丁聪孜孜不倦地 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老且愈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生除了画画外,最大的嗜好就是买书,我是买的多,看的少,原因是工作一直很忙,没有时间看书,看见喜欢的买回来翻一翻, 放在书柜里就放心了。我准备老了退休了再慢慢享用,但谁曾想到今年已经88岁,仍抽不 出多少时间看书,而书却越来越多,弄得家里连走路的都困难,也常为此闹出不少家庭矛盾。 我已近90岁,唯一的财产就是书,将来怎么办也不知道。现在的四居室已堆的满满的,桌 上、地上、走廊里,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全被占满了。陌生的朋友来看见那个乱劲还以为我搬 家呢!正在此时,枫泾老家来人看到这种情景,主动提出要为我盖个小书屋,让我搬一部分 书到枫泾去,这就是为什么有„小丁书屋?的由来。”大家看到这里所陈列的仅是丁聪的一小部分藏书,大概近两千册左右,从中我们可看到丁聪广文博识的名家风范和热爱故乡的赤子情 怀。 丁聪藏书中,有一部分是作者亲自赠送的,在玻璃橱柜里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 家钱伟长、著名作家池北偶、周而覆的书,还有诗人邵燕祥、艺术家张瑞芳、戴爱莲、赵青 等人的书,他们的著作与丁聪的作品交相辉映,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光华。 大家请看这本书是著名的美术史学家、评论家、书法家黄苗子及夫人郁风亲笔签名的书, 黄苗子与丁聪有70年的交情,他是广东人,年轻的时候是丁家的常客,称丁聪的父亲叫丁 家伯伯,丁聪1935年中学毕业后,家里困难,就没有继续上大学,第二年由黄苗子介绍进 了《良友》编辑部和黄苗子一起工作并成为好友。1958年的一天,丁聪和黄苗子一起乘上了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被送到荒凉的北大荒,流放北大荒虽然只有三年,但在丁聪的一生 中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在那段时间里和黄苗子同甘苦共患难结 下了深厚的友谊。2003年9月陈列馆开馆时,黄苗子也陪伴丁聪来到了枫泾并留下了墨宝。 大家再看这本书,他的作者是手冢治虫,他就是著名的日本漫画《铁臂阿童木》的作者, 他对丁聪先生的漫画很是欣赏,经常在漫画方面请教丁聪先生。 看完楼上的展室,请大家再到楼下看一下。这三间所陈列的就是丁聪少年时用过的一些 实物,墙上挂着少年时丁聪和弟妹们一起玩耍、与父母游园以及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到北大 荒劳动时的一些照片,这些各个时期的照片无声的向我们讲述了丁聪的一生。 走进偏房,这边有一张书桌,丁聪曾在这张书桌上看书、作画,为党为人民创作了大量 的作品,抽屉里曾经存放过当时有共产党背景的中国美协、漫协的图章。每次丁聪回故乡都 在这张书桌上为游客签字,与游客合影。在柜子上面还有个旧木箱,这是丁聪小时候的“百宝箱”,曾装满了他喜欢的连环画、老杂志、旧画报等。 上世纪二十年代,丁悚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时,丁家是明星、艺术家聚会的场 所,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周璇、聂耳、金焰等上海文艺界名人是丁家的常客,他们聚 在一起畅谈人生、社会,嬉笑怒骂,自由交流。丁聪从小就是在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环 境中成长,这给丁聪今后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现在来到的就是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了。 农民画是上世纪中叶以来产生于中国大陆广受世人瞩目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金山 农民画是继江苏邳县、陕西户县之后掀起的中国农民画创作的第三次高潮,我们枫泾则是金 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早在1963年,枫泾镇中洪村陈富林等一批农民受民族、民间传统造型 艺术的启发,成功地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将 江南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作为绘画题材,以朴实的手法,创作出 了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程十发、韩和平、郑家声等当时下 放到枫泾的上海名画家和县文化馆美术指导老师吴彤章等几位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农民画 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创作出大量富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农民画,并参加 了县、市有关展览。1980年4月,金山农民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首展就轰动了京城。1988年,金山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自此,金山农民画走出国门,先后在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17个国家展出,博得一片好评,金山农民画作品被誉为“世界民间艺术珍品”。在前后几十年时间里,枫泾涌现出了陈富林、陈芙蓉、曹秀文、王金喜、朱 素珍、曹金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画家,枫泾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农民画画乡。 我们的展示中心共有十个展室,不仅介绍了农民画在枫泾产生的渊源、发展的历程,而 且集中展出了枫泾地区近三十位农民画家创作的100多幅代表作,在这里还能欣赏到精美 的以农民画为题材的系列衍生品:农民画刺绣、农民画丝毯。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本文档为【枫泾古镇内部导游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