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举报
开通vip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习题答案 1.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是贸易的一种,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一种套利行为,这种套利行为寻求产品或者服务之间的差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比如说A地的产品价格低于B地,B地就会向A地购买产品;否则,B地就会把产品销售到A地;A和B可以是同一国家的企业,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2.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国家自己的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行为的冲突,而世界经济中又缺乏一个统筹考虑的强有力的全球性政府来协调各方利益与矛盾。 国际贸易牵涉到的都是主权国家,...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习题答案 1.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是贸易的一种,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一种套利行为,这种套利行为寻求产品或者服务之间的差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比如说A地的产品价格低于B地,B地就会向A地购买产品;否则,B地就会把产品销售到A地;A和B可以是同一国家的企业,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2.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国家自己的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行为的冲突,而世界经济中又缺乏一个统筹考虑的强有力的全球性政府来协调各方利益与矛盾。 国际贸易牵涉到的都是主权国家, 每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个体之间的贸易,都是在市场供需的原则下,按照同一国家的同一套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任何交易都不能违背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否则国内的法庭就要进行裁决。但是,这些各国的贸易政策几乎都是从保护本国某些利益团体出发,实施这些贸易政策的政府几乎都不会去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就使得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会发生贸易冲突和纠纷,而主权国家之间又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全球性的最高法院来裁决这些纠纷。虽然有些国际组织存在,例如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等,并且可以对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进行仲裁,但是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主权国家仍可以不受其制约,这些国际组织也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来使主权国家就范,最后,造成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巨大差别。 本章中的欧盟与中国纺织品贸易纠纷的案例中,随着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的降低,欧盟的纺织品企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政府大举游说。之后,欧盟开始启动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应急保护调查,并且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部分纺织品设立限制,美国随后也在5月对部分中国纺织产品设置进口限制,中国和欧美之间有关纺织品的贸易争端开始硝烟四起。但是,一方面是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另一方面欧盟内的零售商和进口商又因缺货而怨声载道,纷纷指责欧盟政府。如果把全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这个全球国家里有一个最高法院,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那么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销售的贸易限制根本就不会存在,也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冲突和矛盾。 3.在本章中,从六个方面对现今世界贸易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2004年的世界贸易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出口增长率都在20%左右,其中,虽然中国所占的份额较小,但其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对不同行业生产和出口在不同年代的增长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产出的增长率,制造业贸易的增长尤其明显,其中矿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变化幅度比较大,而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对比较平缓。 在2004年各国实物进出口额的大小位居世界前十名的国家中,实物出口额排在第一的是德国,实物进口最多的是美国,中国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 %以上,已经排在了全球第三。 最近几年实物进出口额增长迅速,达到了35 在全球服务行业进口和出口的前十名国家中,美国具有巨大的竞争力,位居第一,其中,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却排在全球服务业出口的第十名,中国的服务业近年增长迅速,进出口增长率都高出35,,未来几年更有可能跻身全球前五名之内。 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物进出口比例的比较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实物进出口来自发达国家,只有三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见,全球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数目很多,但是按照贸易额来看,仍然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 在对来自不同区域的实物出口走向的比较中,全球贸易的区域特性非常明显,区域内贸易非常突出。而且,国家间的距离、文化差异、传统等都是影响贸易紧密程度的因素,比如,进出口主要是在临近国家之间、同一区域内贸易量很大。 4.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14 221.2亿美元,翻了近五十倍。到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2%,其中,外资企业占所有进口和出口金额的58%以上,私营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快,在2005年增长超过60%。在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的15.3%;其次是美国。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是日本,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5.2%,其次是韩国和东盟。在与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和逆差最大的前十位贸易伙伴中,贸易顺差最大的是美国,占中国所有贸 易顺差的15%,而在前十个国家中,八个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两个是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逆差来自中国台湾,其次为韩国。中国的前十位贸易大省和城市中,前十位出口大省都在沿海地区,广东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1/3,前十大出口大城市占了全国大约60%的出口额。在对中国货物进出口的主要产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中国的进口主要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服务类贸易增长也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旅游、建筑服务、广告等行业呈现出贸易顺差。 5.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通常用出口占本国GDP的比例来表示,也可以用进口占GDP的比例,或者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作为衡量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而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愈大的国家,对国外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也越大。通过表1.14用出口对GDP的比例作为指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越大,依赖国外市场的程度越低。 第2章 习题答案 1((1)假设我国只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料,我们以横坐标表示布料, 纵坐标表示小麦,将各种生产组合用直线连接可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1所示。我们知道,B点到C点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切线的斜率值来表示,所以BC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就是等于这段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BC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就是1。 (2)和(3)答案略(参考课本相关知识解答) 2((1)我们已经假设中国和美国只生产鸡爪子(F)和鸡胸脯(C)两种产品,并且生产可能性边界呈现机会成本递增。同时也假设中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完全一致,中国人的无差异曲线偏向于鸡爪,而美国人的无差异曲线偏向于鸡胸。图2.2中,BE为中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HE为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两国的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鸡胸和鸡爪的最大组合,U1为中国的无差异曲线,U2为美国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了中国和美国的消费者的喜好。在没有贸易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 BE和HE同时又是两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两国的自给自足均衡分别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边界的切点。通过图2.1可以看出BG的斜率是大于BI,所以美国的鸡胸的价格是大于中国的。 图2.2 中国和美国的自给自足均衡 (2)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我们知道美国的鸡胸脯相对比较贵一些,若两国进行自由贸易,由于美国相对较高的鸡胸脯价格,将引起中国生产鸡胸脯的数量增加,并出口到美国(图略)。 (3) 当中美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时,因为美国的鸡胸脯比中国的贵,中国会设法增加鸡胸脯的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同样,美国会设法增加鸡爪的生产并向中国出口。 (4)答案略(提示:参考课本(图2.13)所分析的大国的贸易利得)。 3(一个经济模型(model)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之上来解释某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经济模型可以是逻辑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通过一组数学方程或几何图形来描述。如果想要得出清晰而有用的结论,一个经济模型必然要有许多高度抽象而且限制性很强的假设,这些假设有时候甚至可能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因为这些假设的存在而对经济模型不以为然。一个经济模型是否有用,并不在于它所基于的假设是否合理,重要的是这个经济模型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实质,以及得出的结论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 4(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PPF)是指在一定技术和一定资源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产品的最大组合。为了便于解释,我们假设这个经济体只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我们用字母C代表布料,用W代表小麦。 在图2.3中,点A和点B表示了两种生产的可能,也就是当生产要素完全被充分利用后,该经济体可以生产3米布料和8千克小麦(A点),或者可以7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B点)。 W E A 8 F , , 4 B , G , 3 0 4 7 D C 图2.3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我们注意到图2.3中的PPF为向外凸出(凹向原点)的形状。这种形状的PPF表示了递增的机会成本。当我们从点E(该经济体只生产小麦)沿PPF移向点D(只生产布料)时,为了多生产布料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小麦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布料的机会成本随着布料生产的增加而增加。在图型中,布料的机会成本可以用PPF上切线的斜率值来表示,例如,点A的布料生产的机会成本为经过点A的PPF切线的斜率值。沿着PPF从点E到点D,PPF切线的斜率值越来越大,表示布料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图2.4画出了另一种可能的PPF。直线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PPF上任何一点的机会成本是个常数。也就是说,当我们增加布料的生产,小麦产量的减少是个常量。如果每个行业所雇佣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相同的话, 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是条直线。例如,假定小麦和布料的生产都需要在每亩土地上雇佣10名工人,当布料行业扩张,其需要的生产要素必须以这个比例从小麦行业里获得,而这也正是小麦行业释放要素的比例。因此,增加每单位布料生产所导致的小麦减产量是固定的常数,并不因为布料生产的增减多少而有所变化。我们在下面讨论贸易模型时会不断用到这类PPF。 W E O C D 图2.4 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还有一类PPF是凸向原点的那种,见图2.5。这是在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种情况往往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有关。 W E 0 D C 图2.5 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5(相对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我们用Pc和Pw分别表示布料和小麦的价格。如果厂商生产C米布料和W千克小麦,那么厂商的收入为Pc , C + Pw , W。我们可以在图2.6中画出厂商的收入曲线AB,因为AB又显示了厂商必须面对的相对价格,我们又称AB为厂商的价 格曲线。 W A E Pc/Pw F B C 图2.6 厂商的收入曲线 厂商的收入曲线是一组平行于AB的直线,图中EF线也是厂商的收入曲线。这些收入曲线的斜率都是Pc/Pw。假如Pc=4元/米,Pw=8元/千克,那么收入曲线的斜率为1/2。我们称Pc/Pw为布料的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用上面的数字,布料的相对价格是1/2,也就是一米布料可以用来交换0.5千克的小麦,这时因为布料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为4元/米,小麦的名义价格为8元/千克,即买一米布料相当于买0.5千克的小麦。同样,小麦的相对价格是2,即一千克小麦可以用来交换2米布料。 厂商的决策就是选择生产布料和小麦的数量,在给定的限制下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厂商所面临的限制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因此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 MAX Pc , C + Pw , W (2.1) 限制: C和W必须在PPF上 以图象表示就是寻找C和W,以使企业的收入曲线尽量朝原点的反方向移动,但是C和W不能离开PPF,因此厂商的决策就是选择小麦和布料的产量以使其收入曲线与PPF相切。我们在图2.7中假设机会成本递增,点A为收入曲线与PPF的相切点,只有这时厂商的收入才是最大化的。在图中,我们任意假设在最佳生 产点A的小麦的产量为4千克,布料产量为5米。在A点,布料的机会成本正好等于布料的相对价格Pc/Pw。用我们上面的数字,Pc=4元/米,Pw=8元/千克,布料的相对价格Pc/Pw就是1/2。 W E 4 A 2 B Pc/Pw 0 5 6 D C 图2.7 厂商的决策 当布料的相对价格为1/2时,收入曲线与PPF相切于点A,布料相对于小麦的产量为5/4。我们称之为布料的相对供给(relative supply)。假如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到1,也就是布料相对小麦变得更贵,在图2.7中,厂商的收入曲线的斜率为1,即收入曲线变得更陡。这时新的收入曲线与PPF相切于点B。在B点小麦的产量为2千克,布料的产量为6米。布料的相对供给为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时,布料的相对供给也增加,如果我们把布料的相对供给量与布料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画出来就形成了一条相对供给曲线。 Pc/Pw Sc/Sw 1 B 1/2 A 5/4 3 C/W 图2.8相对供给曲线 图2.8画出了布料的相对供给曲线Sc/Sw,如同一般的供给曲线,相对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线,说明当布料的相对价格(Pc/Pw)增加时,布料的相对供给(C/W)也会增加。图中A点和B点,与图2.7中的A点和B点相对应。 相对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经济学家用效用(utility)来代表一个人的满意度,通俗地说,效用就是衡量一个人幸福的程度,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福利(welfare)。我们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的喜好,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使得消费者获得同样效用的所有消费商品的组合。图2.9画出了两条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可以选择布料和小麦两种产品,图中的每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了相应地效用,无差异曲线越远离原点,其代表的效用越高。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点E所代表的消费商品组合就要比点D要好,原因是点E所在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的效用要比点D所代表的效用要高。而对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两点,消费者的偏好并没有差别,例如,图中点E和点F的消费组合为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消费6千克小麦加5米布料,与消费4千克小麦加8米布料在偏好上并无差别。 W A E 6 , F 4 , , D O 5 8 B C 图2.9 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增加她的满意度,也就是增加效用值。在图2.9中,就是要选择消费商品的组合以使得无差异曲线尽量向远离原点的方向移动。但是,消费者又不可能无限制地将无差异曲线推离原点,原因是,任何消费者必须受到其预算的约束。 我们假设消费者可支配的预算为I元。我们又假设布料和小麦的价格分别是Pc和Pw。那么消费C米布料和W千克小麦的总花费则是Pc,C+Pw,W。因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Pc,C+Pw,W = I (2.2) 在图2.10中,我们画出了这条预算曲线AB,我们称之为预算线。OA = I/Pw, W A F 6 , E 4 , 2 Pc/Pw=1 O 4 5 B C 图2.10 消费者的预算线 表示当所有1元全部用于小麦可以获得的消费,OB = 1/Pc表示当所有1元全部用于布料时的消费,当然预算线上或预算线内的任何消费组合都是预算范围内允许的。预算线AB又称为消费可能性边界(consump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区域OAB又称为消费可能性集合(consumption possibility set)。预算线AB的斜率值为布料的相对价格Pc/Pw =1。 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消费组合以使她的效用值变得最大。在图2.10中,她就是需要选择布料和小麦的消费,使得无差异曲线尽量远离原点。这样的消费组合,只有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时才有可能。点E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在E点,布料的边际替代率正好等于布料的相对价格。 根据图2.10,当布料的相对价格Pc/Pw =1时,布料的需求为5米,小麦为4千克,因此,布料对小麦的相对需求为5/4。如果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到2,最佳消费组合就会沿无差异曲线移到F点,也就是说,当布料相对较贵时,布料的相对需求就会减少到4/6。因此,布料的需求与布料的相对价格成反向关系。 Pc/Pw w w F 2 , E 1 , Dc/Dw O 4/6 5/4 C/W 图2.11 相对需求曲线 我们将这种反向关系显示在图2.11中就成为布料的相对需求曲线,在图中布料的相对需求曲线由 Dc/Dw表示,相对需求曲线上点E和F,分别相对应于图2.8中的点E和F。图中我们看到,当布料的相对价格从1上升到2时,布料的相对需求则从5/4下降到4/6。 6(我们考虑在一个封闭的国家里生活着一个代表性的个体(representative agent),该个体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封闭的国家表示没有国际贸易,没有进出口,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为了自己消费,这是一个自给自足式(autarky)的经济体,我们同时假设这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世界上很难找出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比较相近的可能的例子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和今天的北朝鲜,我们这里讨论完全抽象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是为了讨论的方便。 图2.12中,ED为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了当生产要素充分利用时各种产品的最大组合,U1为其无差异曲线,代表了该消费者的偏好。在自给自足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ED同时又是消费可能性边界。自给自足均衡就是无差异曲线U1与消费可能性边界ED的切点A。如果既没有进口,又没有出口,这个国家就会生产5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同时消费 5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也就是说,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消费点A和生产点A完全重合。 W X E 4 A U 1 Pc/Pw = 1 O Y 5 D C 图2.12 自给自足均衡 XY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在A点的切线,XY同时又是无差异曲线U1在A点的切线。XY的斜率值是衡量无差异曲线在A点的边际替代率,表示消费者为了多消费一米布料愿意放弃的小麦数目。对于生产商来说, XY的斜率值又是布料生产的机会成本,因此,该国家在自给自足均衡下,XY的斜率值就是布料的相对价格,我们用Pc/Pw表示,在图中,我们假设斜率值为1。 自给自足均衡又可以通过供求曲线来表示。图2.13中,Sc/Sw为该国布料的相对供给曲线,Dc/Dw为该国家布料的相对需求曲线,自给自足均衡意味着该国的供求关系必须平衡,因此,自给自足均衡是由相对供求曲线的交点A所决定,在A点,该国布料的相对消费为5/4,相对价格为1。 Pc/Pw Sc/Sw 1 A , Dc/Dw O 5/4 C/W 图2.13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 7((1)自由贸易对小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我们首先来考虑一个小国家,这里小国并不是一个地域大小或人口多少的概念,我们定义小国为价格的接受者,即小国的任何行为无法改变它所面临的价格。图2.14中点A为该小国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的均衡点,相对价格为1,它生产5米布料,4千克小麦。假设在国际市场上,布料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小麦相对比较便宜,即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高于该小国自给自足时的相对价格。让我们假设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为2 ,假如该小国现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购买或销售布料或小麦,这时该小国的生产商面临的不再是自给自足时的相对价格,而是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2,因此,生产商的收入曲线是一组斜率为2的直线,在图2.14中,这是一组与BF平行的直线,BF的斜率为2。显然生产商的最佳选择为收入曲线与PPF相切点B,即BF与ED相切之处,我们注意到,这时布料产量增加到7米,而小麦产量减少到2千克,这当然是可以预见的变化,因为现在国际市场上布料比没有贸易时贵,布料生产商因此增加生产,而小麦现在的价格相对较低,因此麦农减少产量。 W X E F , U2 A 4 , U1 B 2 , Pc/Pw = 1 7 Y 5 D C 图2.14小国的贸易收益 该小国的消费者的消费可能性边界不再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同,而是由BF所决定,这是因为当存在国际贸易时,该国生产点是B,它面对的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为2,如果我们将国际市场上布料的价格表示为P*c,小麦的价格为P*w,那么点B所生产的布料和小麦给厂商带来的收入为7 P*c+2 P*w,因为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因此,这也是消费者的收入。我们将消费者选择的消费组合记为C和W,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C , P*c + W , P*w = 7 P*c+2 P*w,这条预算约束线就是BF,因此,也就是消费可能性边界。很显然,当存在自由贸易时,消费者的消费可能性集合要大于生产可能性集合,说明消费不再受到生产产品数量的约束。 点F为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它是该国的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可能性边界的切点。我们注意到,当存在自由贸易时,消费点是F,而生产点是B,消费点不再与生产点重合。比较点F与点A,很显然,点F给该国带来的福利U2,要高于无贸易均衡点A所带来的福利U1,因此,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自由贸易要比闭关自守要好,也就是说,贸易为小国带来收益。 从闭关自守到自由贸易,小国布料的价格增加,小麦的价格减少,而布料为该国的出口产品,小麦为进口产品。我们把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称为贸易 条件或者交换比价(terms of trade),我们用TOT记之,即TOT = 出口价格/进口价格。从图中看出,当该国放弃闭关自守而转向自由贸易时,它的TOT改善,从而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TOT的改善带来了该国福利的增加。 (2)自由贸易对大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大国与小国不同的地方是,大国不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共同制定者,大国的选择会对世界价格产生影响。例如,哥伦比亚无论从国家大小和人口多少来看,都无法称为大国,但是,对与世界咖啡市场来讲,哥伦比亚显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大国,任何发生在哥伦比亚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世界咖啡的价格。再例如,智利对于世界铜市场,南非和安哥拉对于世界钻石市场都是可以影响价格的大国。 为了讨论贸易对一个大国福利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两国模型(two country model)。我们假设世界上只存在着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它们都只生产两种商品:布料和小麦。为了简化我们的讨论,假设这两个国家的偏好相同,即它们有同样的无差异曲线。两个国家的差异体现在它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布料的生产,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小麦的生产,我们也可以说,本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布料,外国的比较优势为小麦生产。在图2.15中,凡是牵涉到外国的,我们都以*号表示。 当没有贸易存在时,本国和外国的均衡点分别为A和A*。这两点分别是各自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之处。A点切线比A*点的切线陡,说明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布料的相对价格要低于外国布料的相对价格,即本国布料相对外国要便宜。这点是因为本国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布料生产这个假设所决定的。我们注意到,在A点,本国生产4千克小麦,5米布料,而在A*点,外国生产3千克小麦,4米布料。 W W 本国 外国 E* F 7 , E B* , U2 4 U, 1A 3 , A* F* , 2 G* * U* U, 12G B 3 4 Y* 5 C 7 D Y D* C 图2.15 大国的贸易收益 如果允许这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因为外国的布料比本国的贵,本国会设法向外国出口布料,同样,外国会向本国出口小麦。国际市场中对于小麦和布料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国际市场的均衡相对价格。在国际市场布料的均衡相对价格要高于本国没有贸易时的布料的相对价格,而低于外国没有贸易时的布料的相对价格。也就是说,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由一条比A点切线要陡但比A*点切线要平的直线的斜率所决定,在图中,我们用BF和B*F*来表示这两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价格曲线,BF和B*F*为平行的直线。面对BF价格曲线,本国的布料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价格,本国也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更便宜的小麦,因此,本国生产商会把生产要素从小麦移向布料,布料的产量增加,小麦的产量减少,本国的生产点从A移到B点,此时本国只生产2千克小麦,布料生产则增加到7米。同样,面对B*F*价格曲线,外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便宜的布料,小麦也可以获得更好的价格,因此外国的生产点也由A*移到B*,此时,外国小麦的生产增加到7千克,而布料生产则减少到3米。 本国和外国的消费点分别为它们的无差异曲线与国际价格曲线BF和B*F*的相切点F和F*。图中可见,自由贸易使得本国的福利(效用)从U1增加到U2,同 样,自由贸易也使外国的福利(效用)从U1*增加到U2*。国际贸易使得这两个参与贸易的国家都获益,大国也有贸易收益。 本国的贸易三角BFG表示本国小麦的进口为FG,布料的出口为BG。外国小麦的出口为B*G*,布料的进口为F*G*,本国小麦的进口应该等于外国小麦的出口,本国布料的出口应该等于外国布料的进口,既FG = B*G*,BG = F*G*。 8(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给她带来的总体效用与她必须支付的金额的差值,也就是消费者为了消费一定数目的产品而愿意支付的总数和她实际支付的金额的差值,因此,消费者剩余描述了因为消费产品而所获之收益。 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实际所获得的金额和为了使厂商不亏本而必需获得的金额之间的差值,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体内,为使不亏本而必需获得的金额正好是为了生产这批产品而支付的成本,生产者剩余因此描述了厂商提供产品所获的收益。 我们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两个工具来讨论贸易收益。图2.16中Dc和Sc分别为一个小国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当没有贸易存在时,自给自足均衡由点E表示,即本国的需求必须完全通过本国的供给来满足,自给自足的国内价格为6元,该国生产和消费5米布料。本国的消费者因为消费5米布料而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面积a + b,厂商因为提供了5米布料而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为面积c,因此,闭关自守的福利总数为面积a + b + c。 Pc G Sc 无贸易福利: a + b + c a 8 d b 6 E 自由贸易福利: a + b + c + d c 贸易收益: d Dc H O 5 C 图2.16 小国的贸易收益:供求关系 现在假设这个小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我们更进一步假设国际市场上布料的价格相对较高,假设国际市场布料价格为8元。因为小国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该国市场上的价格也是8元。这时,该国的布料供给将超过它的布料消费,因此该国将多余的布料出口到国际市场。这时,该国消费者剩余为a,生产者剩余为b + c + d,因此自由贸易时的福利总值为a + b + c + d。比较自给自足的福利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我们发现自由贸易使得该小国的福利增加了面积d。 同样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来讨论大国的贸易收益。图2.17中本国和外国布料的自给自足均衡价格分别为6元和12元。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本国消费者剩余为a+b,生产者剩余为c,因此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本国的福利为a+b+c,同样外国的福利为a*+b*+c*。如果允许自由贸易,本国自然会向外国出口布料以获取更好的价钱,外国也自然会向本国购买便宜的布料 。假设国际布料市场的自由贸易均衡价格为8元,在这个均衡价格下,外国进口的布料正好等于本国出口的布料。这时本国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为a,生产者剩余增加为c+b+d,总福利为a+b+c+d,相对自给自足的情况增加了d。同样,自由贸易时外国的总福利为a*+b*+c*+d*,比自给自足时的福利增加了d*。这里我们看到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同样可以说明大国的贸易收益。 Pc Pc 本国 外国 G Sc* Sc a* 12 E* a b* d* 8 b d 8 c* 6 E c Dc Dc* H H* O O* 8 C C 5 无贸易福利: a + b + c 无贸易福利: a* + b* + c* 自由贸易福利: a + b + c + d 自由贸易福利: a* + b* + c* + d* 贸易收益: d 贸易收益: d* 图2.17 大国的贸易收益: 供求关系 9(国家之间要有贸易的存在,国家之间一定有些差别,这些差别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体现。我们考虑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首先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他们的供给曲线完全相同。在图2.18中,本国和外国的相对供给曲线一致,我们用*来表示外国。假设这两国的差别来自它们的需求,图中我们还假设外国对布料的相对需求较高,本国的较低。每个国家的相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相交点就是各自的无贸易均衡,在图中,E和E*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无贸易均衡点(自给自足均衡点)。我们发现本国自给自足时布料的相对价格要低于外国自给自足时布料的相对价格。这点显而易见,当供给相同时,需求高的地方,价格较高。如果允许本国和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本国将出口布料,同样,因为本国的布料相对便宜,因此小麦相对较贵,因而本国将进口小麦。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对某种产品需求较大的国家将进口该种产品。 Pc/Pw Sc/Sw= Sc*/Sw* E* Pc*/Pw* E Pc/Pw Dc*/Dw* Dc/Dw O C/W 图2.18 贸易是因为需求的差别 我们再来考虑需求相同,供给不同的情况。在图2.19中,本国和外国具有相同的相对需求曲线,但是本国的布料相对供给大于外国。E和E*分别为本国和外国自给自足时的均衡点,我们可以看到本国的布料相对价格低于外国,因此如果允许本国和外国自由贸易,本国会出口布料,进口小麦,而外国会进口布料,出口小麦。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对某种产品供给较大的国家将出口该种产品。 Pc/Pw Sc*/Sw* Sc/Sw Pc*/Pw* E* Pc/Pw E Dc/Dw= Dc*/Dw* C/W O 图2.19 贸易是因为供给的差别 第3章 习题答案 1(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的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2((1)美国和日本分工前的计算机对小麦的价格比分别是1C=25W和1C=20W。 (2)日本在生产计算机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3)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时,日本出口1台计算机,可换回22单位小麦,比之国内的,台计算机只能换20单位的小麦,节省了6个工作日。美国出口1单位小麦,可以换回1/22台计算机,比之国内的1单位小麦只能换1/25台计算机,节省了6/11个工作日。 (4)根据(3)的分析结果可知,当两国每进口1单位的产品时,日本比在仅有国内贸易时多获得2单位的小麦,美国则多获得3/550台计算机,两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3((1)A、B两国贸易前的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是1C=1/2W和1C,2W,A国生产布料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2)如果按照Pc/Pw=1进行国际贸易,A和B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益。因为A国出口1米布料能换回1千克小麦,比国内1/2千克小麦的获益大;B国进口1米布料,只需要花费1千克小麦的成本,比国内2千克小麦的成本低。 (3)两国从贸易中得益的界限为C:W=1:(1,1/2) (4)两国间将不存在贸易,因为国内的交换比例和国际间的一样。在这样情况下,或许可能存在随机的国际贸易。 4(在图1中当Dw与Sw的水平部分在P w/Pc=2/3和120单位小麦产量处相交,意味着此时世界市场对于小麦的总需求只有120单位,且全部由在生产小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美国生产。由P w/Pc=2/3得P c/Pw=3/2,则对应于图2,Dc与Sc的交点将在120与240之间,此时英国生产其中的120单位,而剩余的部分由美国生产。由于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生产布料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达到在生产小麦上的最大产量,而英国将所有 的资源用于布料的生产后仍不能满足世界市场对于布料的需求,还需要美国分出部分资源投入没有比较优势的布料的生产。 5((1)设自行车用B表示,摩托车用M表示,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本国与外国的生产性可能边界如下: B M 本国 外国 400 A* 200 A B 500 M 400 生产者可能性边界 (2)本国和外国用摩托车表示的自行车相对价格分别为2/5和1。消费可能性边界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线。在自给自足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又是消费可能性边界。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消费突破了一国的生产限制,通过进出口扩展了消费集合。自行车表示摩托车的价格为4/5,本国出口自行车而进口摩托车,可以消费的自行车数量减少了,摩托车数量增加了,外国则是反之。 B M 本国 外国 400 E* E A* 200 A 500 M 400 B 消费者可能性边界 6(如果该国将20 000万劳动全部用于X的生产,将获得4 000单位的X,全用于Y生产将获得5 000单位的Y。当不发生国际贸易的时候,X与Y的相对价格为1X=4/5Y。由于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那么要进口 2 000个单位X,必需以4 000个单位的Y进行交换,对于该国需要花费16 000万单位的劳动力。 X 4000 200 0 0 400 5000 Y 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 界 第4章 习题答案 1(赫克歇尔、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禀赋的不同,从而导致供给价格的差别,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使得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H–O贸易理论建立在九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下,其中一个根本假设是两个国家的唯一差别在于要素禀赋不同,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可以用于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总量。H–O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即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定是密集使用它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国家间生产技术完全相同,即它们的要素生产率完全一样,不同的要素禀赋依然使得这两个国家愿意参与国际贸易,并从贸易中相互获益。 根据H–O定理,要决定一个国家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可以出口,只需要知道两个条件: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国家哪些要素是丰裕的,其次,我们要知道哪些产品需要密集使用这些要素。一旦我们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或者会出口哪些产品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和片面,忽视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的作用。根据H–O定理,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使得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是又穷又小的国家,它的要素禀赋相对于其他国家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的某种要素仍会可能存在比较优势,它就可以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3((1)从题意中可以得到该国钢铁的劳动土地比为10/5=2,而小麦的劳动土地比为2/4=0.5,所以钢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2)设I为钢铁的产量,W为小麦的产量,则根据题意,得到该国的要素充分利用方程: 10I+2W=100 W 5I+4W=100 B 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将所有50 劳动用于生产钢铁时,最多 可以生产10个单位的钢铁, F 25 即点A;如果用于生产小麦,G 它最多可以生产50个单位, 即点B,因此,AB线表示了A E I 该国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时它10 20 所能生产小麦和布料的组 合。同理,当将所有的土地用于生产钢铁时,它可以生产20个单位,即点E,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最多可以生产25个单位,即点F,因此,EF线表示了当土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钢铁和小麦的组合。通过对上述方程求解得I=20/3, W=50/3,即对应的G(20/3,50/3)点。生产可能性区域为给定要素禀赋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产品组合,该国的生产可能性区域为折线FGA所围住的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为FGA。 4((1)从题意中可以得到某外国钢铁的劳动土地比为5/2.5=2,而小麦的劳动土地比为2/4=0.5,所以钢铁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该外国的要素充分利用方程为: 5I+2W=110 2.5I+4W=100 W 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将所有 N 劳动用于生产钢铁时,最多55 可以生产22个单位的钢铁, 即点M;如果用于生产小麦,Q 25 它最多可以生产55个单位,H 即点N,因此,MN线表示了 该外国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时M P I 22 20 它所能生产小麦和布料的组 合。同理,当该外国将所有的土地用于生产钢铁时,它可以生产40个单位,即点P,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最多可以生产25个单位,即点Q,因此,PQ线表示了当土地充分利用时该外国所能生产的钢铁和小麦的组合。该外国的生产可能性区域为折线QHM所围住的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为QHM。 (2)本国和外国的要素富裕程度比较 本国 外国 人均土地 100/100 100/110 每单位土地劳动数 100/100 110/1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外国的人均土地小于本国,而每单位土地的劳动数大于本国,所以外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而本国为土地丰裕的国家。 (3)依据H-O理论和上面的图表中对本国与外国的要素丰裕度的比较,可以得到本国为土地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优势在于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小麦,而外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生产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钢铁。所以本国将生产小麦,而外国将生产钢铁,然后两国进行贸易,本国出口小麦,进口钢铁,而外国出口钢铁,进口小麦。 5(要素价格均等化指自由贸易必然导致不同国家里的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即在国际贸易中,只要允许商品进行自由贸易,要素的价格也会最终趋于相同。我们也可以用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直观分析来这样理解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含义是指某个产品价格增加并不会导致所有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是导致这一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没有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反而会减少。在这里,假设甲国为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乙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在刚开始没有国际贸易的时候,甲国的工资较低,资本的利息成本较高,而乙国的工资较高,资本的利息成本较低。一旦两国进行自由贸易,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甲国的工资就会增加,利息减少,而乙国的工资就会减少,利息增加。因此,甲乙两国的要素价格差别会因为贸易而减少。最后自由贸易会导致单一的商品价格,加上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和完全相同的技术的假定,两国要素的价格就必然会完全一样。 6((1)、(2)A国的劳动资本比为6/400 000,B国的劳动资本比为3/800 000,所以可以得到A国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而B国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 (3)如果汽车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而B国又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所以B国在生产汽车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7(A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汽车,这意味着该国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而劳动力比较稀缺。在没有进行自由贸易之前,该国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工资水平会较高,而资本的利息成本较较低。一旦两国进行自由贸易,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国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利息增加。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贸易会使该国的工资水平下降。这样,A国的资本所有者将会由于贸易带来利息增加而支持自由贸易,而劳动力将会由于贸易带来工资水平的下降反对自由贸易。 第5章 习题答案 1( 特定要素模型和H-O理论都强调了由于生产要素禀赋所谓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应用的范围和对于生产要素间关系的看法上。 特定要素模型指出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收入会在生产要素之间重新分配,从而影响贸易活动。其主要针对短期情况而提出,因为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技术的专一性,或者是因为产业间要素移动存在着各种行政或自然的障碍,并不是所有生产要素都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有些要素只能在特定产业内使用,即使在别的产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只能留在本产业。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不同要素持有者结成同盟,为共同利益游说政府的现象。对于长期时的国际贸易行为,由于各种要素可以在不同产业间移动,H-O模型则更具有解释力。并且在H–O贸易理论中,两个生产要素的持有者对于自由贸易总是持相反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由于技术创新会引起他国模仿,故技术优势不可能是永久的,也就是说,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新产品随这国内市场的饱和,便出口到其他国家,进口国会模仿生产,在国内市场销售,使进口减少,最终出口。此时最初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转向其他新的产品的研发,老产品便由别国生产,最终原来的出口国有可能成为进口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H-O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一方面强调了了技术和知识是决定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比较优势或技术优势的国际转移,使得H-O理论更加完善。从这个角度上看,生命周期理论与比较贸易理论并不冲突。 3(产业内贸易指数 = 1 – – , 其中,X和M分别为出口和进口值,表示总和。|X – M|为每一产业的净出口的绝对值。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到1之间的数值 (如果我们采用百分比的来表示,其则介于0到100之间),根据这一公式得 (1) 100% ;(2) 66.7% ;(3) 0% 4((1)铝是从天然矿石中提炼的,世界上大部分的铝是由加拿大或挪威冶炼,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要素禀赋上的支持,因此最主要的原因是比较优势。 (2)传真机最早是在日本广泛使用的,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传真机出口国,除了由于在制造传真机方面的技术优势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早期形成的生产传统,传真机在日本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3)大型喷气飞机的制造和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沉没成本,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大型喷气飞机在西雅图生产最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 (4)纺织品的技术含量一般不高而成本较低,中国大量出口纺织品,最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 5(一个企业如果存在内部规模经济,那么它的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容易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当两个国家在消费偏好,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上没有任何差别,只要存在差别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国际贸易就能为每个国家带来贸易收益。 如果生产存在外部规模经济,那么当整个产业的规模增加时,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即当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生产某个产品时,会降低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成本。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将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此时两国参与贸易可以使得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从而降低成本。外部规模经济中,生产的形态和进出口形态则可能由历史和政策所决定。 虽然每个国家都希望能扩大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的生产,但是现实世界中,内部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常常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态,而外部规模 经济中的生产形态和进出口形态则可能由历史和政策所决定。 6((1)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将所有的飞机都在法国士伦组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其属于内部规模经济。 (2)美国纽约的曼哈顿积聚了大批的金融企业,整个产业的规模增加时,使得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属于外部规模经济。 (3)中国的彩色电视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如长虹、TCL等几个大的生产厂家手中,对于这些厂家而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生产成本越低,更有利于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这一现象属于内部规模经济。 4)外部规模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企业有区域集中的倾向,同产业企业趋( 于集中在同一个区域,美国硅谷的IT产业聚集正说明了这一点。 7( 对于一国在进口某种商品的同时也向他国出口该种商品的现象可以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衡量。但对于从国外回购的本国商品则不属于这一范畴。这些商店回购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进出口之间的差价而获利。对于同一种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和国外市场的售价可能是不同的,一方面,厂商通过根据不同市场消费者的情况差别定价,获取更大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出口产品打开国外市场,增加出口的竞争力。 第6章 习题答案 1(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具体分析如下。假如一个小国,生产两个产品:小麦(W)和布料(C),图6.1中曲线GAH为该小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AB线为国际价格曲线,AB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GAH的相切点A为该小国的生产均衡点,点B为其消费均衡点,与线AB相切的该国无差异曲线表示了它的福利,从图中反映出来的是,该小国出口布料进口小麦。假如该国发生经济增长,因此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到JEK,直线EF为与JEK相切的国际价格曲线,EF与AB相平行,说明小国无法改变国际价格。这时新的生产均衡点为E,消费均衡点为F,很显然,发生经济增长后的 小国的福利增加了。 W F J B E , G A , H K C 图6.1小国的经济增长福利分析 2(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大国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如果大国发生了经济增长,则要区分增长发生在进口行业还是在出口行业。如果增长发生在进口竞争行业,那么增长导致进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减少,或者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增加,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贸易条件变得更有利于该国,从而更进一步增加它的福利。但是,如果增长主要发生在出口行业,那么增长的间接效应导致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该国,它的出口产品必须在相对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这个间接效应与增长的直接效应相抵触。如果经济增长使得TOT下降非常之多,那么增长的间接效应可能大于增长的直接效应,反而导致该国的福利减少。 图6.2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偏向于进口竞争行业。在图中,该大国出口布料,进口小麦,原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GAH。当发生经济增长时,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向外移动,假如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进口竞争行业,即小麦行业,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如图所示主要向W轴移动。因为增长主要集中在小麦行业,小麦相比布料产量增加的更快,该大国就没有必要进口那么多的小麦, 因此在以前的国际相对价格下,国际小麦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小麦的相对价格减少,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即该大国的出口进口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TOT)增加,新的国际价格曲线由EF所表示,E为新的生产均衡点,F为新的消费均衡点。很显然,图6.2显示,该大国的偏向进口竞争行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它的福利。 W J F B G E , , A H K C 图6.2 大国的经济增长偏向进口竞争行业 3(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但是当市场存在扭曲时,小国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 图6.3显示了有关税时一个小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该小国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GBAN为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为国际价格,它的斜率表示了国际市场上布料相对小麦的价格,如果是自由贸易,该国的生产均衡将由P*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点A表示。但是,该小国对其小麦进口征收关税,从而增加了小麦的国内价格,因此其国内布料相对小麦的价格将低于国际布料相对价格。图中P为国内价格曲线,P线的斜率小于P*线,它们的差别来自对小麦征收的关税。存在关税时,决定厂商生产的是国内的相对价格,因此,生产均衡点由国内相对价格曲线P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B表示,我们注意到,进口关税导致小麦生产的增加,同时减少布料的生产。 W H P* P K D F M E , P G P* , B P , P* A N C 图6.3 有关税时小国的增长 消费均衡将由无差异曲线和国内价格曲线P线的相切点表示,但是与自由贸易时的情形不同,此时消费均衡点不在经过点B的P线上,原因是该国收取关税,如果我们假设所有关税都全部分配给消费者,消费均衡点应该在位于一条更向外的国内价格曲线上,在图中,该消费均衡点为D。HK为经过点D和B的国内价格曲线在W轴上的距离,反映了以小麦为度量的关税收入。我们注意到D又在经过B点的国际价格曲线上,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所有的消费产品的组合在国际价格下应该等于它所有生产的商品组合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 假设该小国的进口竞争行业 - 小麦的生产因为某种原因增长迅速,这些原因也许是生产小麦的技术发生了突破性进展,或者密集用于生产小麦的要素累积得很快,不管何种原因,该小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小麦轴扩展出去,图中我们用一条虚线MEN表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新的生产均衡点我们用E来表示,E为国内价格曲线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切点。根据罗勃津斯基定理,点E一定是在点B的西北角。点E可以是在BD线的左边,也可以是在右边。 图6.4仅画出了在BD线左边的情形。新的消费均衡点F为无差异曲线与国内价格曲线P相切点,F也必须在经过点E的国际价格曲线P*上。因为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经过点F的无差异曲线一定在经过点D的无差异曲线之内,说明虽然 发生经济增长,其福利反而降低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小国也可能发生福利恶化性增长,即使增长主要集中在进口竞争行业,这种福利恶化性增长也有可能。对于小国而言,这种可能性是因为关税的存在,关税对市场价格产生了扭曲,导致了资源的非最佳分配,从而引起资源的浪费和福利的减少。 4(20世纪的60年代,荷兰在北海领域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能源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导致了一批崭新的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荷兰的传统制造业却迅速发生了萎缩,大量传统制造 -industrialization)的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荷兰业工人失业。这种去工业化(de 病(the Dutch Disease)。 荷兰病的现象说明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未必是个好事。经济学家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一份研究中发现,即使控制了其他变量,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比资源贫瘠的国家增长要慢。许多非洲国家资源非常丰富,钻石、石油和黄金的储存量都很高,但是这些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却很贫穷。一种解释是,当这些国家发现石油和钻石等矿产资源后,患上了荷兰病,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受到挤压,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掌握着石油和钻石资源,因而不必通过税收获得必要的财政收入,这些国家政府制订政策时也因此不必对纳税者负责,而且大部分资源被政府少数人垄断,成为腐败的源泉。所以荷兰病可能会给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当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进行转移支付时,这些国家的福利,我们可以认为接受支付转移的国家出现了一次性的收入提高,而实施支付转移的国家出现了一次性的收入降低,在这些国家间购买力重新进行了调整,支付国将一部分购买力转移给了接受国。国家间的支付转移将影响国际相对需求,从而影响到相对价格。 国家间的支付转移经常发生在战争以后。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联盟要求战败国德国支付大量赔偿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重建日本和德国而提供的大量援助,其中的马歇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就是一次著名的重建欧洲的支付转移(transfer payments)。如果仅从短期看待它的影响,而不考虑未来还贷的话,国际借贷也可被看成是一种支付转移,一个国家进行贷款就是将一部分收入转移 给另一个国家。近年来中东地区油价上涨,使得中东国家积累大量财富,这些财务又以贷款的形式进入西方国家的市场,成为对西方国家的一种支付转移。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一些东南亚国际提供了大量贷款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暂时的难关,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成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提高了它们的购买力。下面通过一个模型加以分析。 我们假设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考虑中国向日本作一次转移支付,这相当于中国的整体购买力减少一定数目,而日本的整体购买力增加相同数目,中国购买力减少的部分和日本购买力增加的部分,就是两国间的支付转移,让我们用T表示,即中国向日本作了一次性的支付转移T元。我们假设两种产品:小麦和布料,中国向日本出口小麦,日本向中国出口布料。 这样的转移支付如何影响两国的贸易条件?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支付转移对小麦供求关系的影响。假设支付转移只牵涉到购买力而不牵涉到生产要素的转移,世界小麦供给曲线因此不会发生变化,支付转移只可能改变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图6.4中,RD为世界对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RS为世界对小麦的相对供给曲线,RD和RS相交于点为世界市场上小麦的相对价格,因为中国出口小麦,进口布料,小麦的相对价格又是中国的贸易条件,在图中我们用TOT表示。 中国因为向日本进行转移支付T元,中国的购买力减少了T元,从而减少对小麦的需求,同样,日本因为收到支付转移而增加对小麦的需求。那么对小麦的总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呢? 这要看中日两国的消费习性。我们用m和m*分别表示中国和日本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中,0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是不允许的,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是存在的。我们仍通过建立模型来加以分析。 让我们来考虑一个小国征收出口关税对福利的影响。图7.5显示了非洲小国加纳对可可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假设世界可可的价格为一吨60元,如果对出口没有任何限制,加纳会生产q4,而国内消费会是 q3,q4- q3为加纳的可可出口。如果加纳政府对可可征收出口关税25元,那么可可出口商的边际收益率则变为35元,原因是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一吨可可收入60元,但是必须交给加纳政府25元,自己只剩下35元。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加纳国内市场上可可的均衡价格必然为35元。 S w=60 Pc d e a b P = 35 D q q q q 3124 图7.5 小国的出口关税福利分析 在国内可可价格为35元的情况下,加纳的生产为q,消费为q,q- q为2121新的出口,即征收出口关税后,加纳的可可出口和国内价格都减少了。对于加纳的可可国内消费者来说,因为价格的降低而获益,消费者剩余增加为a+b。但是加纳的可可生产商却因为价格的降低而受损,损失由生产者剩余的变化a + b + c + d + e 表示。加纳政府因为征收关税而获得d。综合起来,加纳的出口关税 带来的福利变化为:-c-e。即出口关税导致小国的福利减少。-c-e为出口关税导致的价格扭曲而引起的福利净损失。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a + b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a + b + c + d + e ) 政府收入的变化 d 福利的变化 ,c,e 图7.6 小国出口关税的福利分析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大国征收出口关税对福利的影响。对于一个大国来说,除了因为价格扭曲带来的福利净损失外,出口关税还会对大国的贸易条件发生影响,由于出口关税打击出口的积极心,将使大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减少供给,从而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升高,因此出口关税会改善大国的贸易条件,而这一影响会使大国的福利增加。 6(一个国家使用出口关税来限制出口。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征收出口关税的大部分商品基本上是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一直走低的趋势,认为如果出口集中在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国民收入会因为国际价格的走低而增长缓慢,这些国家因而认为必须发展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可可为生产巧克力的基本原料,传统上加纳一直为欧洲国家提供可可,作为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国际市场上巧克力的利润率一直高于原料本身。出口关税将导致国内价格的下降,变相地是对国内加工行业的一种补助,因此可以促进国内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这种限制传统出口,鼓励发展带有高附加值的传统进口行业的发展战略又被称为是进口替代战略。虽然出口关税可以降低传统出口行业的价格,从而鼓励使用这些传统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行业,但是出口关税也同时导致价格的扭曲,使得资源配置无效率,从而降低福利,这种进口替代战略对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往往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忽略,事实上这种扭曲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往往超过发展高附加值行业所带来的好处,这也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十几年的进口替代战略的 实践,都一致决定放弃这种战略而采取更自由的贸易政策。 其次,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征收出口关税的商品许多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例如大米。这些国家采用出口关税限制这些产品出口可能是出于国内福利政策的考虑,大米等基本生活消费品在收入低的人群中所占的支出比例相对较高,对这些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会降低国内的价格,变相地是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补助。 最后,大国可以通过这样的贸易政策来改善贸易条件,例如,巴西可以通过出口关税增加咖啡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中国可以通过出口关税增加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通过对石油出口额的限制来影响世界石油价格,这种政策相当于对石油征收出口关税,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迫世界石油需求国来支付这种关税,改善石油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来增加石油出口国的国内福利。 7(名义关税是指一国对同本国某行业相竞争的外国商品征收的进口税,显然,直接用附在终端产品上的关税已经无法正确地描述对该行业的保护程度。要衡量对终端产品所在的行业的保护程度,我们用有效保护率这一概念。有效保护率是因为征收关税而导致行业的附加值的变化率。如果我们用V表示终端产品所在行业的附加值,即一个单位的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减去所有的中间产品的成本。因为关税的缘故,终端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都会发生变化,我们用V’表示征收关税后终端产品所在行业的附加值。有效保护率就由下面公式表示为: 有效保护率(ERP) = (V′,V)/V 。 让我们来考虑中间产品的关税高于终端产品的关税的情况。假如汽车零件的进口关税增加到60%,汽车进口的关税不变。这时汽车行业的附加值V′=1*(1+50%) – 0.8*(1+60%) = 0.22元,因此,ERP = (0.22 – 0.2) / 0.2 = 10%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首先,对行业的保护程度不但依赖于终端产品的名义关税,而且还决定于中间产品行业的关税。其次,如果中间产品的关税低于终端产品的关税,那么有效保护率要高出终端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第三,增加中间产品的关税会减少对终端产品的有效保护率。最后,如果中间产品的关税高出终端产品的关税,那么有效保护率会低于终端产品的名义关 税税率。 上面的例子中只有一种中间产品,如果终端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许多种中间产品,有效保护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nn ERP,(t,at)/(1,a),,iti,1,1ii 其中,ai为生产一个单位价值终端产品所需要使用第i个中间产品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总共有n个中间产品,ti为附加在第i个中间产品上的进口关税税率,t为终端产品的关税税率。方程(7.2)的分母为终端产品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附加值,分子为存在关税时的附加值相对于自由贸易时的变化量。 有效保护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国家对不同行业的实际上的保护程度。例如,经过世界贸易组织多次的会议,许多发达国家的关税已经降到很低的程度,但是名义关税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实际保护程度的降低。 其次,有效保护率告诉我们哪些行业对于生产要素会更有吸引力,名义关税并不能准确地告知这一点。往往是那些有效保护率较高的行业,它们的行业回报率会较高,因而劳工和资本比较愿意流向这些行业。 最后,有效保护率是贸易谈判时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想要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让其对你的产品开放市场,名义关税可能不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而有效保护率可以用来佐证对方限制进口的严重程度。 第8章 习题答案 1(非关税壁垒指非关税的管理措施和控制贸易的政策和手段。非关税壁垒有很多形式,最常见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是进口配额,即进口国家通过进口配额限制进口的数额。有时候,出口国家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愿限制出口数目,这种变相的进口配额我们又称为自愿出口限制。 除了配额以外,反倾销政策也已经成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另外,许多国家还制定了许多产品进入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控制贸易,比如劳工标准、产品本地化要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健康标准、公平竞争和人权标准等,政府根据这些标准形成了相应的非关税壁垒,如政府采购政策、零配件国产化要求、健康安全标准等。 2(非关税措施比关税能更有效地限制进口,以配额和关税两种方式为例进 行比较。 当市场存在垄断时,假设国内所保护的企业是一个垄断企业。如果采用关税进行保护,国内垄断企业的价格不能高出国际价格加上关税,否则国外产品比国内垄断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虽然有关税保护,国内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设定得太高,它的垄断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如果采用进口配额的方式进行保护,国外产品不管价格如何,向国内销售的总量最多不能超出配额,因此国内垄断企业可以将市场需求减去进口的配额,以此作为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并且根据这个量来决定它的价格,即使这种价格远远高出国外产品在国内的价格,国外产品因为有进口配额的限制,无法对国内垄断企业形成挑战。也就是说,减掉配额后,国内垄断企业依然是一个垄断者,依然具有垄断能力。所以,配额对国内市场产生的扭曲要比关税要大,产生的无谓损失也要比关税要高。 当国内的需求增加时,如果采用关税政策就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满足需求,但如果采用进口配额,就无法通过进口国外产品来弥补需求增加的部分,同时还会使国内价格提高,导致更高的无谓损失。 所以,总地来说,非关税措施能够更有力的限制进口,但同时又会对进口国国内市场产生更大的扭曲,使国内市场的价格涨的更高,产生更多的无谓损失。 3(先来比较进口配额和等同的关税,即这种关税导致的进口正好是进口配额所允许的数量。这时,由于进口配额的限制降低了来自国外厂商的竞争,国内厂商因此可以增加销售价格,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正好是进口配额所允许的数量,这时配额对市场的影响应该类似于关税。销售价格的上升,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而政府的福利和国家的福利的变化还要看谁获得了配额租。 具体来说,如果政府把进口配额在市场上通过竞标方式进行拍卖,只要竞标市场是充分竞争的,政府可以获得拍卖配额的收入,也即配额租,综合考虑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政府拍卖配额获得的收入之后,进口配额造成了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的下降,即配额所产生的无谓损失。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竞标市场上拍卖进口配额所产生的福利效果与关税一样,因此如果进口配额是通过充分竞争的方式拍卖掉的话,配额的影响等同于关税。 如果政府无偿分发进口配额,配额的福利影响依赖于谁获得这些配额。假如配额是分配给国内生产商或者进口商,那么对国家的福利效果与政府拍卖配额的福利效果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这时候配额租转移到了国内厂商手中,国内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增加,而政府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假如配额无偿给予国外厂商,那么配额租就成为国外的收入,这时,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的收入都没有变化,而配额使得国家的福利下降,因为配额租流向国外。 如果国外政府采取自愿出口限制,这时就好像国外厂商免费获取了向本国出口的配额许可,因此,配额租由国外厂商所获得。这时带来的福利效果同于上面的政府无偿分发进口配额给国外厂商带来的福利的变化。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对国家福利的影响来排列政策的话,关税要优于进口配额,而进口配额要优于自愿出口限制。 4(除了在对福利的影响方面的差异外,关税和配额对进口国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进口国市场存在垄断时,配额对国内市场产生的扭曲要比关税要大,产生的无谓损失也要比关税要高;当进口国内的需求增加时,如果采用关税政策就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满足需求,但如果采用进口配额,就无法通过进口国外产品来弥补需求增加的部分,同时还会使国内价格提的更高,导致更高的无谓损失;在使用方便程度方面税和配额之间也存在差别,关税的使用相对比较简便和透明,而配额的行使却不是那么简单和透明。 5((1)根据题意,如右图,当Qd=Qs 时,中国的国内汽车市场达到供求均衡,由此联立求解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 Qd=2 000-0.02P Qs Qd P Qs=1 200+0.03P 得到:P=1 600,Q=1 680, 即图中的E点所对应的E P0 价格和产量。当国际市场 G N M S 上价格为10 000时,即 R H H点所对应的价格,将其K W T U 代入Qd=2 000-0.02P A B F C D Q 1500 1680 1800 和Qs=1 200+0.03P中,得到Qd=1 800,Qs=1 500,即对应于图中的D、A两点。 当中国为美国的汽车进口设定的配额为100辆时,即图中的MN曲线所对应的产量为100,这是价格上升到G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这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 MNESMS KRETKT等比性,有 := = ,又因为MN=100,KR=AD=1 800-1 500=300, KT=AF= 1 680-1 500=180, ET=16 000-10 000=6 000,所以,有ES=2 000,MS=60,即当配额为100辆时,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分别为:16 000-2 000=14 000 (美元),1 680-60=1 620(辆) (2)当配额为100时,价格上升为14 000美元,消费者剩余下降了()SSS++SGHKMMNKUNURGHKM,厂商的剩余增加了。 (3)当配额上升为150时,用同(1)中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 MNESMS KRETKT= = , 这时MN=150, KR=AD=1 800-1 500=300 , KT=AF= 1 680-1 500=180, ET=16 000-10 000=6 000,得到:ES=3 000,MS=90,所以,即当配额为150辆时,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分别为: 16 000-3 000=13 000(美元),1 680-90=1 590(辆) 第9章 习题答案 1(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即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或者说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当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得不到满足或者不能成立时,就会出现这种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等。自由贸易是理性世界的一种假设,同样也会遭遇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定的适度的政府干预,于是贸易政策就变成了保护贸易政策。 2(某国能够以每单位10的国际价格进口某种产品,该产品的在该国的供给曲线为S=50+5p,需求曲线为D=400-10p。每单位的产品能够产生机制为10的边际收益。试回答以下问题: (1)对每单位该产品的进口征收10单位关税时, a,100,5,0.5,5,(125,100),562.5生产者得益 a,b,c,d,250,5,0.5,5,(300,250),1375消费者的损失为 c,5,(250,125),625 关税收入为 10,(125,100),62.5社会边际收益为 (2)对每单位该产品给予5个单位的生产补贴时,社会福利净增加187.5 (3)由上述分析知,因为生产补贴不会造成消费者扭曲损失生产补贴的社会福利比关税。 Q S 15 a b c 10 d D 0 100 125 250 300 P (4)通过上述计算与比较,得出的最优生产补贴为10。 3(假定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与题2中相同,但生产不能带来边际社会收益,然而,该国政府处于政治原因的考虑,认为价值1单位的生产者所得相当于2单位的消费者所得或者政府的财政收入。试计算对每单位该产品的进口征收5个单位的关税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2a,(a,b,c,d),c,a,b,d,375此时国家福利的改变为 ,福利增加了,政府目标达到了。 4((1)如果一个工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向下倾斜的学习曲线,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企业发展的比较晚,缺乏生产经验,无法直接和市场上成熟的国外企业竞争,政府的扶持似乎可以帮助幼稚工业迅速地成长起来。这 是可以认为有理由对该工业的实行保护幼稚工业政策。 (2)当有某个企业承担了研发试制阶段的学习成本,学会了如何以1500美元生产汽车,其他企业只需通过模仿即可达到相同的水平后,国内的工业发展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由于虽然先期研发投入较高,但之后的模仿成本极低,国内企业将普遍获得与国外企业相比的成本竞争优势,可以向国外出口汽车。 采用对幼稚工业保护的政策结果不定,因为通过政府的扶持,幼稚工业并一定可以成长起来。在政府的保护政策之下,有些幼稚工业失去了成长的外部压力,缺少了增加竞争力的动力,而且,越是没有竞争力,越能够向政府证明保护政策的重要性,企业可能动用有限的资源游说政府保持扶持政策,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上。 5( 日本政府投资这行业,并不单纯地出自利益考虑,而是以国家的战略考虑作为出发点进行的对于幼稚工业进行扶持。 首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本钢铁工业和70年代末80年代的半导体工业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因此无法直接与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的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因此需要在幼稚企业成长过程中进行支持和保护,给予其一定的成长空间和时间。随着国内幼稚企业的成长,它们逐渐积累经验,导致成本的逐渐下降,最终这些幼稚企业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去除贸易保护扶植政策,这些企业也有能力与世界市场里强手进行充分的竞争。 同时,像钢铁产业,半导体工业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所拥有的技术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尤其当国家处于战争或者冲突的紧急状态下,这些产品和技术可以使得国家间的力量平衡产生倾斜。由于在紧急状态下,通过贸易等平常渠道无法很快获得这些产品和技术,没有这些产品和技术可能导致国家的安全和战略的失势,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国内生产能力,而为了获得这些国内生产能力,有必要在平时对这些行业进行贸易保护,以保证国内生产的延续性。 6(保护国内市场的理由有很多,主要有国内市场失灵论,幼稚工业与夕阳工业的保护、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国家战略考虑和吸引外资等。 国内市场失灵论认为没有市场失灵的假设下,市场价格能准确地反映了生产的机会成本或者消费的边际效率,任何的贸易保护政策都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因 此最佳的贸易政策就是自由贸易。但是如果存在市场失灵,资源的配置已经受到扭曲,有必要由政府采用政策来更正,此时可以选择贸易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保护幼稚产业论认为需要对幼稚企业进行保护,尤其需要通过关税等贸易政策把国外竞争力强的企业拒之于国门之外,给予国内幼稚企业一定的成长空间和时间,直到它们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后再去除保护政策。保护夕阳工业提出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限制进口,为国内夕阳工业提供一个生存的空间,否则将给国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渐弱化,但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税虽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社会福利,但其使得政府能够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终社会总体福利仍然是增加的。国家战略考虑是指必须对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的行业进行贸易保护,以保证国内生产的延续性。此外,有些国家为了引进外资也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7( 在没有市场失灵的假设下,市场价格能准确地反映了生产的机会成本或者消费的边际效率,任何的贸易保护政策都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因此最佳的贸易政策就是自由贸易。但是如果存在市场失灵,资源的配置已经受到扭曲,有必要由政府采用政策来更正,此时可以选择贸易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此外,保护贸易理论的出现还基于对于幼稚工业与夕阳工业的保护、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国家战略考虑和吸引外资等原因,该理论的出现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对于自由贸易理论也是一种补充。 第10章 习题答案 1(倾销指的是在国外销售的产品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或者“公平市场价值”。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价格,另一种是基于成本。基于价格的定义: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是同样产品在出口国的价格,如果在出口国没有同样产品,那么就选用出口到第三国的同样产品的价格;基于成本的定义: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是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成本里面包括了人员成本和资本成本。根据这个定义,倾销就是以低于总成本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 倾销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指同样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或者时间,或者针对不同对象以不同价格进行销售。 倾销能够存在有两个前提。首先,市场必须是分隔开的,即必须没有把在国外低价位的产品转卖回本国的可能,也就是没有这种套利的机会。国家之间的运输成本,或者关税的限制,都有可能使得低买高卖无利可图。其次,必须存在非完全竞争的情况。假如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任何企业就必然只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在不同市场定出不同价格,而且价格也不会低于平均成本。由此可知,出现倾销的另一个必然条件是在某个市场存在着非完全竞争。 2(掠夺性倾销和周期性倾销则对进口国总地来说是不利的,季节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对进口国总地来说是有益的。理由如下: 掠夺性倾销一个企业在国外暂时把价格压低,其目的是把国外竞争对手赶出市场,一旦国外竞争者退出市场后,该企业就变成了垄断者,便可以设定垄断价格以牟取垄断利润。 倾销使得进口国能以低价进口产品,消费者因而获利,当然进口国的生产商会受到损害,进口产品的低价会减少进口国的生产厂商。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因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条件会改进,从而增加它整体的社会福利,也就是说,虽然进口国厂商会因为倾销受到伤害,但消费者的获益要大于厂商的损失。但是进口国的这种受益是短期的,一旦倾销商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后,它就变成了垄断者,价格也会因此被抬高到垄断价格。我们知道,垄断降低社会福利。因此,掠夺性倾销使得进口国短期获益,但是长期受害,总地来说,人们认为掠夺性倾销对进口国来说是有害的。 周期性倾销是指当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面对低迷的需求不得不降低价格。假设在一个竞争市场里,刚开始时,企业的价格等于平均生产成本,如果碰上经济衰退,需求减少,企业价格就会降低,这样价格就会低于平均成本。这种因为经济周期而导致企业在国外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称为周期性倾销。 但问题是,这里牵涉到一个公平问题。进口国可能认为周期性倾销是出口国将经济衰退的成本转嫁给进口国的一种手段。当出口国面临经济衰退时,需求减少,失业增加,若通过周期性倾销,将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就可能会引起进口国的失业问题,就好像失业率也随着周期性倾销“出口”到了其他国家,所以周期性倾销对进口国总地来说是不利的。 季节性倾销,每年过完新年后超市都要进行年货大甩卖,冬季过后冬衣的价格会被打上很多折扣。这些产品的价格很可能要比平均生产成本还要低。这样的大甩卖都是季节性的,如果这种大甩卖出现在国外市场上,就成为了季节性倾销。 经济学家们认为,季节性倾销是一种无害的行为。我们大家都欢迎新年大甩卖,或者圣诞节大甩卖,从来也没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有害的商业行为。所以季节性倾销对进口国总地来说是有利的。 持续性倾销,如果企业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那么它就会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弹性来决定产品的价格。企业因为国外需求弹性较高而进行的倾销我们称为持续性倾销。 与季节性倾销一样,持续性倾销对于进口国来说是有益的,也就是说,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进口国应该欢迎持续性倾销,而不是限制它。道理很简单,持续性倾销使进口国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消费更多的产品。 3(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在满足两种条件的情况下,进口国可以对倾销进行报复制裁。一个条件当然是倾销行为必须存在。但是仅仅发现存在倾销行为并不足以成为制裁的理由;另一个条件是,这种倾销行为导致了进口国企业的实质性损害(material injury)或者存在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威胁。 4(我们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考虑对一小国实施出口补贴政策,给小国的福利和整个世界的福利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假定小国在国际市场上是个价格接受者,其任何政策的执行都无法改变国际价格。图10.1中,D和S分别为该小国大豆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国际价格为10元,在此国际价格下,该小国大豆消费为10吨,大豆生产为18吨,超出国内消费的8吨大豆作为出口。假如这个小国家的政府为了鼓励出口而提供 价格 S 12元 a b c d 10元 D 0 6 10 18 26 大豆吨数 图10.1 出口补助, 小国家情形 出口补2元,那么对于出口商来说,每吨大豆出口的收益将会是12元,即每吨10元的价格加上2元的出口补助。实施出口补助后该小国国内的大豆价格也变为12元,这是因为在均衡状态,在国内销售大豆的边际收益应该等于出口的边际收益。在此新的高价格下,该小国国内大豆消费减少到6吨,生产则上升到26吨,差额20吨则为补助后的出口,即在出口补助的政策下,出口增加了。 这样的出口补助政策对该小国的福利带来的是什么影响呢? 出口补助增加了消费者必须支付的价格,因此,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出口补助又增加了厂商的边际收益,因此,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但是政府对每吨大豆出口补助了2元,总出口为20吨,因此,政府为鼓励出口必须多支付b+c+d,这部分支出最终也必须由整个社会来承担。把社会所有成员的社会福利变化综合起来,出口补助导致整个社会的福利变化-(b + d),即出口补助反而使得执行鼓励出口政策的国家受损。小三角b衡量出口补贴对消费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出口补贴的消费效应,即出口补贴导致国内价格升高而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小三角d则衡量出口补贴对生产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出口补贴的生产效应,它表示了因为价格的扭曲而导致资源在成本高于世界价格下过多流向被补贴的行业而产生的浪费。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 a + b )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a + b + c 政府收入的变化 ,(b + c + d) 福利的变化 ,(b,d) 图10.2 小国家出口补贴的福利分析 那么出口补助政策是否有益于全世界的经济呢? 或者说,出口补助是否让国外得到利益,而且所得到的利益超过出口国损失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实施出口补助的国家是一个小国,无法改变国际价格,因此,其余国家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其余国家的福利并不发生变化。所以,小国的福利损失– (b + d)也就是整个世界的福利损失,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出口补助减少全世界的福利。所以我们不同意题中的观点。 5(我们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考虑对一大国实施出口补贴政策,给大国的福利所带来的影响。 图10.3显示了大国提供出口补贴的情形。其中,D为大国国内的大豆需求曲线,S为大国国内的大豆供给曲线。图10.4同时也画出了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供求关系,该大国的出口供给曲线和其他国家进口需求曲线相交处表示了国际均衡价格和国际贸易量。图中我们假设在自由贸易的情形下,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为10元,在此价格下,该国出口为14吨大豆。假设该大国对每吨大豆出口提供补贴4元,因为是大国的缘故,国际大豆价格会因为大国出口的增加而减少到每吨8元。而大国国内的价格则上升为每吨12元。国内价格的增加,使需求减少到6吨,供给增加到26吨,出口因而增加到20吨。大国的价格补贴使得国外进口商以每吨8元的低价进口大豆,而大国的出口商的边际收益则为每吨12元,之间的差距即为大国政府所提供的出口补贴。 A. 国内市场 B. 国际市场 价格 价格 出口供给曲线 S v 12元 g 12元 u h i j h+j 10元 n 10元 a b c d e f k l m 8元 8元 进口需求曲线 D 6 8 22 26 14 20 大豆吨数 图10.3 出口补助, 大国情形 出口补贴对大国的福利影响如何? 出口补贴使的国内价格从每吨10元涨到12元,因此生产者剩余增加了g+h+i,消费者剩余则减少了g+h,两者之和为i。但是,每出口1吨大豆,政府需要补贴4元,出口总量为20吨,因此,政府的出口补贴成本为80元,在图中以b+c+d+e+f+h+i+j表示,综合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成本,该大国使用出口补贴政策的福利影响为-(b+c+d+e+f+h+j),即出口补贴反而使得提供补贴的国家福利减少。大国出口补贴的福利计算见图10.4。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 (g + h)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g + h + i 政府收入的变化 ,(b + c + d + e + f + h + i + j) 福利的变化 ,(b + c + d + e + f + h + j) 图10.4 大国出口补贴的福利分析 我们可以将减少的福利-(b+c+d+e+f+h+j)解剖成三部分。小三角h为出口补贴的消费效应,即出口补贴导致消费市场的扭曲而产生的资源浪费。j为出口补贴的生产效应,即出口补贴因为导致生产市场的扭曲而产生的资源浪费。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与小国的出口补贴所导致的效应是一样的。区域b+c+d+e+f表示的是因为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的减少所导致的福利减少,我们称之为贸易条件效应,这是因为当大国提供出口补贴后,增加的出口导致国际价格的减少,因而大国的贸易条件降低,从而减少该国的福利,这点是小国的情形下所没有的。我们这里看到,相对于小国来说,大国使用出口补贴,不但会因为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导致福利的减少,而且会因为贸易条件的降低而受损。 6(事实上,相对于反倾销案,反出口补贴案和征收反出口补贴关税在实际中使用的的确不是很多。1999,2000这一年里,全世界仅有56起反出口补贴的新案子,加上正在审理的,反补贴案子总数目为87件,美国算是最喜欢进行反出口补贴的国家,大约占了全世界一半的案子。而同一年,全世界反倾销案总共有628件,远远超过了反出口补贴案子的数目。实际上,因为获得出口补贴的产品往往以低于国内的价格销往国外,因此有许多反出口补贴的案子其实是以反倾销案的面目出现的。 虽然理论上讲反出口补贴关税可以更正由于出口补贴所带来的资源扭曲,从而对全世界福利有益,但在实际情况里,反出口补贴有一点是与反倾销类似的,即它可能为进口国所滥用。我们知道,出口补贴虽然使得进口国获益,但是进口商却会受损,从而竭力抱怨出口补贴所带来的危害。在许多国家,政府往往在商业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扶持了当地的企业,因此,这些进口商总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的证据,如果这些进口商还可以提供受到或者可能受到这些产品实质损害的证据,那么这些进口商就有可能成为反出口补贴关税保护的对象。 7(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那些能够使得企业战略发生变化的补贴或其他政策手段的总称。战略性贸易政策未必能够增加本国福利,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能够增加本国福利,应该依市场情况而定,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如下: 战略性贸易政策可能改变市场竞争的格局从而使得国内企业获益,福利增加。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甚至可能是损人不利己的政 策),它可能在减少它国的福利基础上增加本国的福利,正是由于它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甚至可能是损人不利己的政策),所以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也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贸易报复,这样就会导致所有国家都会受损,世界整体福利也会因此而下降。所以说,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能够增加本国福利,应该依市场情况而定。 第11章 习题答案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除美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为了避免以往的错误政策,以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和繁荣,48个国家的政策制订者于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其中,国际贸易组织被涉及为致力于减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通过自由贸易把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以减少发生国家间冲突的可能的正式机构,具有一套规范贸易和投资的规则以及有效的执法机制。 虽然国际贸易组织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并一直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但是美国国会迟迟没有最终批准国际贸易组织的章程,导致国际贸易组织一直未正式成立。而就在国际贸易组织的章程等候各国批准的时间里,美国和另外22个国家在1947年签署了关贸总协定(GATT)。GATT当时只是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协议,一旦国际贸易组织的章程得到所有签署国家的批准就会被取而代之,然而因为国际贸易组织无法获得美国的批准,最终胎死腹中,因此关贸总协定虽然没有正式得到参与国家的批准,但作为规范国际间贸易行为的协议却一直延续使用到了1996年。 2(乌拉圭回合从1986,1993年,历时7年多,有108个成员国参与,如果考虑到作为观察员身份参加的非成员国,则有120多个国家参加会谈。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谈判。本次谈判涉及关税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知识产权问题,服务类贸易开放等。中国作为非成员国参加了会谈,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或者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是这次会谈的主要议题之一。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份针对制造业产品的协议,乌拉圭回合的在修订补充关贸总协定(GATT)外,签署了服务类贸易总协定(GATS),知识产权协定(TRIPS), 分别规范了服务业和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贸易行为。此外,还签署了两份附加的重要协定。一份是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范了因为卫生方面的考虑而必须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另一份是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旨在防止利用国内投资法规限制贸易与投资。这一系列的协议的签订构建了更为完备的国际贸易协调体系,有助于国际贸易活动的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促成了规范国际贸易的新的而且是强有力的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 3(关贸总协定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世界贸易组织延续了其谈判的惯例,继续通过主持谈判,运用争端机制有效地调节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两者在宗旨和原则上有高度的一直性,都为促进对自由贸易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关贸总协定只是针对制造业产品关于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的国际性组织,除了修订和补充了有关制造业产品的规定外,还规范了服务类贸易和知识产权的国际经贸行为,并对非关税壁垒问题的加大了关注力度。 其次,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设置更加健全,决策机制与关贸总协定有了很大的不同。 GATT的决策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认同,世贸组织虽然也把获得所有成员国的首肯作为首要目标,但是采用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用超级多数原则。 最后,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仲裁机制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很大的改进。对处理争端有明确的操作程序和时间规定,权威性也大大加强。 4(WTO的非歧视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条款: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最惠国待遇条款是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无条件的给予缔约国其他方。国名待遇条款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有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的同等待遇时不应受到歧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非歧视原则一方面能使得我国自动地享受WTO成员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非常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对其他成员国提供最惠国和国名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国内市场的保护,特别对一些还处于起步阶段或是发展水平远低于世界同类水平的行 业冲击很大。 5(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里,贸易争端必须由包含争端双方在内的仲裁小组的一致同意才能得到解决,由于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其结果往往一些国家绕开关贸总协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 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仲裁机制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很大的改进。在世贸组织的框架里,首先由发生贸易争端的国家必须先进行相互间的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问题,争端的起诉方可以要求争端仲裁机构组成一个专家小组来审议,除非遭到争端仲裁机构的否决或修改,专家小组的意见就成为对争端的正式的裁决。如果争端双方对裁决不满,可以向一个三人法庭提出上诉。一旦三人法庭对上诉进行了裁决,裁决结果基本上是最后的结论。一般从发生贸易争端并进行协商开始,到争端仲裁机构最后得出仲裁结论,大概需要12到15个月的时间。 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制则不但更加有效,而且更加具权威性,上诉的案子肯定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审议,而且一旦获得裁决,WTO也为实施裁决的结论提供了有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里原则上是一视同仁的。这种有效的争端仲裁机制,重新恢复了成员国对在多边谈判框架里寻求解决问题的信心,成员国更加愿意通过世贸组织的渠道来解决争端,而不是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采取单边行动,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6(在适当条件下,世贸组织是允许成员国对国内市场采取保护措施的。例如,如果可以证明因为进口产品的价格低于一个公平价格,得到不公平的出口补贴,或者进口产品突然猛增,而导致国内产品的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那么进口国可以采取特定保护措施。 但由于条例的应用都依赖于人为的阐释,因此存在着人为的因素的干扰,不确定性很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许多人批评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保护措施可能沦为保护主义的变相的手段。虽然世贸组织意识到反倾销等保护条例可能被滥用作为保护主义的手段,也允许被涉及到的成员国可以向世贸组织的争端仲裁机构申诉,但是裁决的结果依然决定于专家小组对各保障条例的阐释,而且也依赖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大国是否会服从于最后仲裁的结论。因此保障条例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在现实的应用中往往会给自由贸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7(自由贸易区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壁垒和数量限制, 使商品在区域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然保持着各自的关税结构,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虽然自由贸易区是违背世贸组织的最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但是这一点作为特例其存在仍然得到世贸组织的认可。 众多的自由贸易区,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南方共同市场等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众多的自由贸易区可以看作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区的组成部分,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再进行谈判可以加速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更加容易达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众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出现体现的是区域主义的兴起,区域外的国家将面临更大集团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是与世贸组织所提倡的多边主义相违背的。并且自由贸易区形成自我保护的封闭系统,缺乏进一步扩张成全球性自由贸易系统的动力,这将不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12章 习题答案 1(自由贸易区指几个国家之间相互给予自由贸易的待遇,从区域内任何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不予征收关税,但是从区域外国家进口的产品仍然需要交纳进口关税。依据经济一体化程度,自由贸易区可以分为最一般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国家间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以北美为代表的最一般的自由贸易区为例,成员国之间没有贸易壁垒,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实行自由贸易,但是每个国家对来自区域外的进口都保持了各自的壁垒。关税同盟是指自由贸易区内的成员国不但废除针对各自间的贸易壁垒,而且还采用相同的措施针对来自区域外产品的关税。共同市场指在一个关税同盟里,所有的成员国允许联盟内的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力和资本,自由跨境流动。独立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层面是经济同盟,在经济同盟内,成员国不但有对外统一的关税,有统一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而且经济同盟内成员国所有的关于货币、财政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都是一致的。可以看到,这几种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最后向经济同盟发展。 2(自由贸易区只是在区域内自由贸易,在区域以外就存在贸易壁垒,这从整体上来说是有害的。但是有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建立在一个本来就有贸易壁垒的世界里,部分国家之间拆除贸易壁垒,使得这些国家的平均贸易壁垒降低 了,更趋向于自由贸易,进一步促进了全球贸易,从而提高了全球福利,成员国的福利也能得到提高。但是,自由贸易能否提高成员国的福利,要看形成自由贸易区后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是否超过贸易转移,如果贸易创造超过贸易转移,那么自由贸易区会增加成员国的福利,反之,自由贸易区会减少成员国的福利。所以,从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贸易创造超过贸易转移,提高全球福利上来看,自由贸易区在总体上是有益的。 3(形成自由贸易区后,如果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就会提高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在下面的几种情况下,都有可能使得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 首先,如果在形成自由贸易区之前两个国家的产品结构具有很强的相互竞争性,而一旦形成自由贸易区后产品结构其实存在潜在的互补性的话,贸易创造就会大于贸易转移。 其次,如果原来的关税税率越高,形成自由贸易区后所带来的福利增量就会越大,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保护越严重的国家形成自由贸易区越可能带来福利增加。 第三,当两个国家形成关税同盟时,如果对外的共同关税低于形成关税同盟之前各自关税税率,就可以减少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这样的关税同盟更容易增加成员国的福利。 第四,自由贸易协定所涵盖的区域越大,区域内越有可能含有最有效的生产者,贸易转移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小,所带来的福利增加就越大。最极端的情形就是当自由贸易区涵盖了整个世界,形成了全球自由贸易。 第五,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间交易成本越低,产生贸易转移的可能性就越低,这样的自由贸易区更可能增加成员国的福利,因此,许多自由贸易区都是由临近国家所组成的。 4(在非完全竞争下,自由贸易区除了带来成员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外,在非完全竞争的现实世界里,自由贸易区还可能带来如下的额外好处:自由贸易区可以增加区域内的竞争,并且降低区域内价格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自由贸易区可以通过增加区域内的竞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自由贸易区可以扩大市场的规模,使得规模经济成为可能;自由贸易区可以增加跨国企业对区域内的投资。 5(多边主义以达到全球自由贸易为最终目标,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即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就反映的是一种多边主义,世贸组织努力通过多边的会谈,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贸易自由化,以达到全球自由贸易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施中这种理想的多边主义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使得一些国家将工作重心转向区域自由贸易的谈判中,形成了自由贸易区,它是一种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区域主义。世贸组织虽然以多边主义作为它的核心,但由于直接构建全球性自由贸易比较困难,而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相对比较容易,另外不同的自由贸易区可以看作是构建全球性自由贸易区的组成部分,可以先让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然后再把这些自由贸易区组合在一起形成自由贸易的全球性市场。所以,世贸组织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种特例而加以允许。单边主义指有的大国在国际谈判中的某些议题上停滞不前时而自己单独率先采取行动,把国际组织抛在一边,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精神完全相违背。 而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种特例而加以允许,希望通过逐步把这些自由贸易区组合在一起形成自由贸易的全球性市场。但是,也有很多批评者认为,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区域主义可能与最终的全球自由贸易相违背。除此之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 6(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欧洲重建而诞生,其目标是重建经济并且防止战争的重现。刚开始时以政治联盟作为基础并走向经济的整合。为此,欧盟的六个创始国在1951年签署了《欧洲煤炭和钢铁共同体》协定,给予煤炭和钢铁的自由贸易地位,1957年,关于成立欧洲共同体的意向协定在罗马签署。1987年,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签署了一份单一欧洲法案,使得欧共体真正走向统一的共同市场。随着欧洲货币联盟和欧元的出现,欧共体为欧盟所取代,欧盟不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更是一个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经济和政治联盟。 欧盟的组织机构分成四大块:欧盟委员会、欧盟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其中,欧盟的主要决策机构本来是欧盟委员会,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欧盟委员会的决策权利已经逐渐转移到欧洲理事会手中,欧洲理事会是欧盟各国政府首脑四年一度的会议,但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欧盟越来越重要的决策机构。欧盟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政策执行机构,具体实施欧盟委员会通过的法案。欧洲议会直接由欧盟的公民选举产生,它代表的是大众的利益,有权对 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进行质疑,并发布无约束性意见。 欧盟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区,不仅能够使得资源在欧盟区域内的有效配置而导致各国的长期福利增加,而且还能为其成员国带来其他方面的诸多好处。 7(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共同组成,它的形成不仅有经济原因,而且还有重要的政治原因。 从加拿大的角度来看,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加拿大对付美国保护主义和全球化挑战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法。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保护主义变得越来越严重,美国政府越来越倚重于反倾销、反出口补贴和自愿出口限制等贸易保护措施,加拿大的许多出口产品深受美国这些政策的危害,同时加拿大也感受到全球化加速的强大压力。通过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迫使美国继续向加拿大开放市场,同时也给加拿大的企业施加压力,迫使它们进行必要的技术革新。 从墨西哥的角度来看,墨西哥也希望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保证美国市场的开放,但是与加拿大不同的是,墨西哥希望通过一种外界的力量来保证本国发展战略的改变。墨西哥希望在经济发展中,能够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来锁定经济改革的进程,加快吸引外资参与私有化的进程,增加墨西哥改革的可信度和永久性,避免墨西哥国内政治变化和政策变动对经济改革产生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因为而对与美国来说, 墨西哥在拉美国家里被看作是领袖国家,其市场改革成为拉美国家学习的榜样。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则可以向拉美国家传递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同时,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三国容易融合在一起,加强各方的紧密合作交流。另外,美国还可以同墨西哥更好地解决边界非法移民问题和边界城镇的发展问题。 第13章 习题答案 1(外部性分为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污染的外部性是一般是指的负外部性,即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污染的企业获得收益,却不要为污染负担相应的成本。这时往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力量来更正市场失灵。由针对性原理可知,政府的最优的政策应该是直接针对污染源的政策――对相应的企业增收污染税。此外,污染外部性问题 也可以通过明确产权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谈判来解决。 在跨境污染情况下,污染问题涉及多国。对污染问题实施直接政府政策或者利用科斯定理都缺乏可操作性,可以考虑利用贸易政策对本国环境进行保护。世贸组织允许其成员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采取贸易措施保护本国环境,但其条件往往非常严格。 2(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除了依赖政府政策的力量外,还可以通过市场本身的力量来解决。科斯定理为用市场本身力量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是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因此,通过明晰产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谈判解决。 与政策为主导的解决方式相比,应用科斯定理的解决方式的以市场为主导,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合理,不需要考虑到由于政策制订中的信息不对称,时滞等问题。但科斯定理存在的假设比较苛刻,在实际中不易达。如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物的产权不易界定,谈判也不可能没有成本等。因此,借助政府的力量用政策的手段,还是借助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谈判解决外部性问题,都只是在理想的状况下可以得以实现。 3(如果市场是竞争性的,政府就不会有动力将环境标准降低到最优标准之下。而且如果政府有影响市场的能力,却不能是使用贸易政策,那么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国家将倾向于制订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国内产出,以改善贸易条件,同时改善国内环境。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性的,理论政府会倾向于降低其环境标准。例如,在寡头垄断的情况下,一家国内厂商在第三国与一家外国厂商竞争。假定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这种污染是非跨国的。两国政府都只能采取环境政策,而且政府的环境政策是给定的。厂商往往会做出声场决策使利润最大化。在政府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情况下,如果厂商们采用数量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把环境税降低到最优水平来鼓励国内厂商扩大出口。这样,国内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有是,本国福利上升。不过,实际中政府往往可以采用国内产业政策来对国内生产实行补贴以鼓励厂商扩大产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这种情况下,利润会出现转移,但不会造成国内环境的破坏。 4(环境问题变成全球性问题,就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参与,因此,全球性的协议是必须的。当世界主要国家都成为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协议的一分子后,相应的保护措施才可能真正发挥效用。当然对于各缔约国的实际状况也要充分考虑,一些因污染而获益更多的国家应该负更大责任,比如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也要允许各国在充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条件下,根据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成员国可以利用贸易保护本国环境。以实现在统一协调的同时,局部的环境状况的改观。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促进自由贸易,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世5 贸组织对环境问题也做了相关规定,允许主权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政策。但是,世贸组织也担心这一条款被保护主义者所利用,作为保护国内企业的借口,因此要求援用该条款的理由必须是充分的,而且不应该带有任何歧视国外企业的成分。 由于对于条款使用的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社会活动人士认为,世贸组织的规定使得各主权国家无法有效运用环保政策。另一方面,世贸组织所倡导的自由贸易,也间接的导致了一些国家环境恶化的加剧,如一些企业将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处罚力度较轻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每次世界贸易组织召开会议,必定会有人在会场外抗议世贸组织导致世界环境的恶化。 第14章 习题答案 1( 外商直接投资指的是投资者对投资对象具有控制权或者可以影响投资对象运作的那些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又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一般指在不同国家都有业务的公司,跨国公司的总公司可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分公司。所以,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密切相关,但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区别。区别之一是,跨国公司不仅仅是向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本,更重要的,还提供许多无形资产,例如,专有技术、专利、品牌、营销渠道和管理能力等;区别之二是总公司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分公司从母公司那里只是接受很小一部分资本,即外商直接投资只为分公司提供了部分,甚至是很小部分的资金,分公司大部分资本可能来自东道国。 2(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企业可以直接选择向海外出口来扩大市场;可以通过许可证方式委托当地企业进行生产并在当地销售,企业并不一定要对当地生产厂家有管理控制权,母国企业和当地企业都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实体;企业直接在国外设厂投资,并对海外企业有生产控制权。 在这几种方式中,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比较佳的方式,可以从企业、区域、政策和竞争四个方面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优于其他方式的原因:从企业自身因素来看,跨国公司本身可以利用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克服其在国外的劣势,这些优势可能包括独一无二的技术或者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全球的采购能力、 充足的资金、产业链在纵向或横向上的进一步整合;从区域因素来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充足的原料配件等区域因素,另外还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时间;从政治因素来看,跨国公司直接在国外投资生产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小进口关税或绕过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还能享受当地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从竞争因素来看,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可以掌握在国外生产的管理控制权,并且把在国外生产时面临的竞争风险内部化。 总地来说,跨国公司进行外商直接投资而不是采用其他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使用跨国公司的特有的专有技术、品牌、管理方式和营销渠道等资产,在国外市场占据先行者的竞争优势,占据更大的国外市场。 3(跨国公司的公司总部所在国称为母国,国外分部所在国称为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影响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增加东道国的产出,提高当地的工资水平和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东道国的出口,提高当地的出口创汇能力;为东道国带来更多的税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还有可能打破当地的垄断,增加竞争,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率。 消极影响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可能导致当地企业的破产关闭,从而引起失业;跨国公司在可能打破当地企业的垄断的同时,可能自身变成为一个垄断者,垄断了东道国的市场,反而会降低经济效率;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可能是比较落后的,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东道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可 能会对东道国的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当地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还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带来较大的风险。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而言是好还是坏,必须视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分析来决定。 4(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参与者可以分成三类:劳动力和原料提供商、母国的政府、跨国公司的所有者或者股东,外商直接投资对母国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这三类参与者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跨国公司把母国的部分资本输出到国外,对母国劳动力的需求也会下降造成母国的失业增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而减少了在母国的经济活动,从而减少了母国政府的税收,如果母国的税率高于国外的税率,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转移定价来减少总体纳税,使得母国政府更难征税;跨国企业把自身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带到国外,增强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力,但可能会造成母国的外部效应的丧失;不过外商直接投资通常能够使跨国公司的资产价值增加,从而为股东们的投资带来更高的回报率。 不过,如果我们把母国的劳动力、供应商、政府、跨国公司股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综合起来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对母国来说是好是坏,最后也只能根据具体国家和具体行业,通过实证分析而定。 5(移民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使得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移民成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实。影响移民的因素即人们决定是否移民到别的国家主要决定于移民的成本和收益,而影响移民的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异,迁移的成本,不同地方生活指数的差别,医疗系统,受教育的机会,宗教信仰和政治自由度,文化上的差异等等。 6(假设甲国为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乙国为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则甲国的劳动力会向乙国流动。 在甲国没有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随着甲国的劳动力向乙国流动,甲国的工资水平会逐渐上升,甲国劳动力的福利水平也随之增加,而乙国的工资水平会逐渐下降,其劳动力的福利水平也随之降低,当两国的工资水平达到相等时,工资水平达到均衡,不再发生变化。而这时,在没有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甲国由于劳动力流向国外,甲国的产出减少了,而乙国由于移民的移入,产出增加了。但 是,由于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甲国的产出的减少不及移民迁出的人数,甲国的人均产出反而增加了;而乙国产出的增量低于劳动力的增量,因此乙国的人均产出反而减少了。 而在移民移出国有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这时,甲国由于存在剩余劳动力,当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迁出到乙国时,他们对甲国的产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甲国的工资水平会逐渐提高,而且人均产出会上升;而乙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工资水平会下降,产出会增加,但人均产出降低。如果在甲国的剩余劳动力减为零后,还允许进一步移民,则工资水平将进一步变化,直到最后两国的工资水平达到均衡,各变量的变化情况同没有剩余劳动力时的情形一样。 7(移民对输出国和移入国的影响都比较复杂,应当根据移民的经济影响制定移民政策,而不能简单地限制或鼓励移民。 对于移民移出国,其移民政策应当分情况考虑。如果移民移出国内存在大量的失业劳动力,移民输出国政府可能更支持这部分失业人口移到国外。但对于大量人才和青壮年技术工人而言,政府应当适当限制他们的移民,但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他们的移民,会带来巨大的负作用。所以,政府一方面可以对技术工人移民海外征收出境税,以补偿政府对他们的人力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鼓励已经在海外的移民回到母国进行投资和创业,以此来促进当地的高科技的发展。 对于移民移输入国来说,如果从移民的经济影响的角度来考虑,那么移民输入国应该执行以技术或者教育程度为依据的移民政策,或者执行以年龄为依据的移民政策,即移民政策应该是尽量鼓励年轻的和有技术的移民,限制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龄偏大的移民。同时,输入国还应当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人道主义的考虑,协助家人团聚,给予难民帮助等。
本文档为【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6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