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

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安徽省水利厅二〇一七年八月I目录前言..........................................................................................1综合说明......................................................................................31基本情况................

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
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安徽省水利厅二〇一七年八月I目录前言..........................................................................................1综合说明......................................................................................31基本情况.................................................................................71.1自然条件................................................................................71.2社会经济状况......................................................................111.3农业生产状况......................................................................111.4水资源状况..........................................................................121.5自然灾害情况......................................................................182农田水利现状........................................................................192.1工程现状..............................................................................192.2运行管理与改革创新情况.................................................192.3存在的主要问题..................................................................212.4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243规划思路与目标任务............................................................263.1指导思想..............................................................................263.2总体思路..............................................................................263.3规划依据..............................................................................273.4规划范围和水平年.............................................................293.5规划分区..............................................................................303.6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314工程布局与建设内容............................................................354.1工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354.2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重点.................................................354.3农田水利建设内容.............................................................404.4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内容.............................................53II4.5贫困村农田水利建设内容.................................................605建设与管理改革....................................................................625.1工程建设改革......................................................................625.2管护及运行体制机制改革.................................................645.3技术推广..............................................................................67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96.1投资估算..............................................................................696.2资金筹措..............................................................................757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767.1经济效益..............................................................................767.2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787.3国民经济评价......................................................................797.4环境影响评价......................................................................808保障措施................................................................................848.1加强组织领导......................................................................848.2明确主体责任......................................................................848.3统筹协调推进......................................................................848.4严格督促考核......................................................................858.5深化体制改革......................................................................851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转发<践行新理念站上新起点闯出发展新路仍需补足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活动首次回访调研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通知》(皖发〔2017〕2号)的要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解决全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安徽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全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旨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农田水利条例》,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基础性工作,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短板,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农田水利支撑。规划对于解决农田水利灌排工程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未来5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做好本次规划,省水利厅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组织调度,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专项规划(2018~2022年)》大纲,组织开展了技术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各县(市、区)水利(水务)局在省水利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按照“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系统规划、成片治理,建立台账、明确任务,建管并重、创新机制”的思路,对各县(市、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并就农田水利存在问题、规划内容、建设形式、资金筹措等,广泛听取乡(镇)、村干部群众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本次专项规划的任务和规模。组织技术人员及有关乡(镇)水利站人员按照规划编制大纲要求进行集中培训。依据《农田水利条例》、《农田水利规划导则》等有关法规、技术规程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各县(市、区)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并与当地的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进行沟通,确定了本地区未来5年农田水利的建设区域,编制完成了县级农田水利专项规划。全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2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在各市、县(市、区)专项规划审核、汇总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分析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上取得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专项规划对全省农田水利今后5年建设与管理运行进行全面布局,重点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贫困村农田水利建设等提出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工程总投资及年度实施计划,对规划的实施效益与影响进行了评价,对今后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改革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对完成本规划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我们在规划编制中,认真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依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了本规划的功能定位、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同时规划中还注重与已编制完成的《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4~2020年)》、《安徽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十三五”高效节水灌溉总体方案》等专项规划、方案的协调,并将其成果有机地纳入到本规划中。通过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2017年6月30日形成专项规划初稿。经省水利厅审阅并提出意见后,规划编制单位对文本进行了修改调整,于7月10日形成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及各市、县(市、区)意见。根据各方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于7月底形成规划报告(送审稿)。2017年8月7日,安徽省水利厅在合肥市召开了《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专家审查会,规划通过了审查。随后规划编制单位按照专家审查意见作了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3综合说明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是通俗的说法,泛指农田田间最末一级灌溉、排水系统及相应的工程设施,包括:灌溉渠、排水沟及与之相配套的闸、桥、涵、塘坝、泵站、机井、节水灌溉设施等。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不完善,直接影响农田的灌溉、排水,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本次专项规划所说的“最后一公里”是指支渠到田间的灌溉系统和田间到大沟的排水系统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设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533处,从灌区大小看,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9处,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97处,5万亩以下中型灌区427处,总设计灌溉面积3848万亩。从小型水源工程看,建成小型水库5697座,总库容30.45亿m3,设计灌溉面积727.3万亩;修建各类塘坝蓄水工程61.73万口,塘容48.9亿m3,灌溉面积1285万亩;发展机电井26.68万眼,灌溉面积约1500万亩;建成农业排灌泵站2.05万处、总装机227.25万kW,机电排灌面积约4500万亩。但是由于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支渠到田间的灌溉工程和田间到大沟的排水工程不配套的问题还比较突出。2013~2017年,我省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作,实施“5588”行动计划,对8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改造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灌溉、排水系统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改造的是塘坝、泵站等一个个点的工程,按水系治理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规划范围与规划对象:本次专项规划范围为全省的所有县(市、区),根据各地上报最后汇总为102个县(市、区),在全省105个县(市、区)中合肥市辖四区任务较轻没有上报,另外单列了淮南市毛集实验区。4规划对象主要为支渠到田间的灌溉系统和田间到大沟的排水系统,包括:沟渠疏浚;总装机功率小于1000kW的小型灌溉泵站的新建、重建与更新改造;机井、容积在500m3~10万m3的塘坝、设计引水流量小于1m3/s堰(闸)等的新建与改造;一般中型及小型灌区、大型与重点中型灌区支渠以下各级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等建设改造;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工程及非工程节水灌溉措施等建设;流域面积50km2以下的排水沟系清淤整治,闸、桥、涵等配套建筑物的新建与更新改造;低洼易涝区及万亩以下圩区排水沟系治理、堤防加固,新建和改造水闸及小型排涝泵站等。规划目标与任务:用5年的时间,通过系统成片治理,全面提高农田排灌标准,基本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2年底,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5,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规划期共治理灌排问题突出的灌溉1万亩以下、排水3万亩以下的小型农田灌排区共8275片4066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0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606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50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5万亩;新增治涝面积80万亩,改善治涝面积1300万亩。到2022年基本建立产权关系清晰、主体责任明确、管护内容规范、管护经费落实、运转正常有效的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总体布局:以小型农田灌排区域或行政村为单元,系统治理,突出重点,成片推进。总体布局是:淮北平原区以大中沟为单元,加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改善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条件,突出中小沟疏通整治和闸桥涵配套;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加强井灌管道输水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大中沟建闸蓄水试点,实施沟口建闸、沟河连通,增加灌溉水源,补充地下水。江淮丘陵区以大中型灌区支渠、小型独立灌区为单元,突出骨干渠系节水改造及建筑物配套,加强塘坝、泵站等水源工程建设改善水源串联条件,提高水源调蓄能力。沿江圩区重点以圩口或排5水区为单元,开展河沟综合整治与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实施灌区配套改造,加强圩堤达标建设。皖南、皖西山区以山洪沟、小水库及大山塘为单元,综合考虑涵养水源、生态建设,突出河道整治与拦河堰坝、引水干渠建设,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同时提高防洪标准。综合考虑地形、水源条件、灌排工程体系与特点,按淮北大沟灌排片、一般中型灌区及小型灌区(或行政村单元)、大型与重点中型灌区支渠灌溉片、圩区(含低洼易涝区)四种类型划分小型灌排区进行分片分年实施。以乡镇水利站为龙头,推进基层防汛抗旱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管护组织,完善全省小型水利管理体系和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内容:主要工程建设内容为:建设机井10.85万眼,其中新建3.32万眼,改造7.53万眼;改造塘坝11.60万处,新增蓄水容量5.13亿m3;新建和改造灌溉泵站7841座,其中新建3495座装机容量13.49万kW;建设引水涵闸2.59万座,其中新建1.55万座,新增引水规模1.65万m3/s;建设拦水堰坝2.36万处,其中新建6012处,新增引水规模4129m3/s;整治渠道8.63万km,其中新建1.14万km,衬砌5.45万km;配套渠系建筑物35.18万座,其中改造11.42万座、新建23.76万座;建设渠道防渗灌溉面积793.13万亩、管道输水灌溉面积84.10万亩、喷灌灌溉面积125.87万亩、微灌灌溉面积55.35万亩、非工程节水措施面积48.30万亩;加固堤防3674km、土方量11195万m3;治理大沟1.80万km、中小沟7.62万km、护砌面积8439.75万m2,配套建筑物23.09万座,其中改造6.49万座、新建16.53万座;建设排涝泵站2146座,其中改造1304座装机容量12.47万kW、新建842座装机容量7.36万kW。大力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规划期恢复和提升乡镇水利站1000个,恢复与提升农6村用水合作组织2232个,新建及扶持1560个水利专业化服务公司。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据测算,全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总投资为500.3亿元,其中淮北平原区投资159.97亿元,江淮丘陵区投资165.10亿元,沿江圩区投资74.78亿元,皖南、皖西山区投资99.29亿元,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建设1.16亿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统筹其他涉农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大力推行和鼓励受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组集体筹资投入。效益分析:本规划实施后,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量约为12.2亿m3,增加粮食产量35.7亿kg,增加经济作物收入13亿元,防洪除涝减灾效益为13.8亿元。项目经济净现值为65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1.2%,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18。各项经济指标合理,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同时,工程建设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由省政府组织推动规划的实施。二是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具体组织本行政区的规划实施。三是统筹协调推进。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强技术指导和资金项目整合。四是严格督促考核。分解落实具体建设管理任务,签订责任状,加强检查督促,分年度进行考核,推动规划的实施。五是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建设、管理维护体制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管理维护。7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自然地理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跨淮河、长江的中下游,土地总面积14.01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全省地形条件复杂,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各占30%,江河湖泊约占10%。按地域分布主要有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与皖西山区。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除濉河以北有零星低山残丘外,是由河间平原、黄泛平原、沿淮滩地组成的连片区域。地面高程15~45m,地面坡度1/7000~1/10000,并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省丘陵区主要分布于江淮分水岭两侧和江南东部山圩之间。江淮丘陵西起大别山麓东讫高邮湖畔,主要由丘陵和台地组成,为安徽省丘陵的主体。江南丘陵南起黄山、天目山、九华山等山麓,北临沿江平原,西自青通河,东到苏皖边界,大多属低山、丘陵兼有开阔的谷、盆地。沿江圩区分布于长江两岸,总体地势低平、河网交织、湖塘密布,但间有台地、丘陵、小山、滩地等多种地貌。皖南与皖西山区总面积约占全省的28%。其中皖南山区以黄山山脉为中心,东自天目,西讫仙寓,北为九华山脉,约占全省山区面积的64%,均属中山类型。沟谷深切、起伏迭宕,其间分布着一系列的山间盆地。皖西山区与鄂、豫两省交界,总面积占全省山区的36%,主要由低山、中山组成,地形陡峭,坡度在30~40°左右。山地河谷切割较深,山间盆地坡度略缓,但面积一般较小。1.1.2气象条件安徽省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8风气候区,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北气候差异较大,5~9月为汛期,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天气多变。一般规律是梅雨显著,汛雨集中,常有洪涝;但受“副高”或大陆高压控制时,往往“空梅”少雨,气候燥热,旱灾为患。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mm,自北向南递增。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淮北为2.3~2.8倍,江淮之间1.9~2.8倍,江南2倍左右。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汛期,淮北平原为6~9月,江淮丘陵区为5~8月,沿江江南为4~7月。多年平均汛期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由南向北递增,其中大别山区、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为50%~55%,江南东部的水阳江流域在50%以下,而淮河流域为55%~65%。全省年平均气温介于14℃~17℃。夏季多高温天气,7月份气温大多为27℃~29℃,高温达35℃~40℃,极端高温个别地方达到43.3℃;一月份平均气温-1℃~4℃,低温-7℃,极端低温个别地方达-24℃。全省由北向南初霜期为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终霜期由南向北为3月中旬到4月上旬,无霜期200~250d。全省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700~1050mm,其中江南及大别山区为700mm左右,江淮丘陵地区800~1000mm,淮北地区为1000~1050mm。5~8月间蒸发量约占全年的54%。蒸发量一般随降水量大小呈反向分布,凡雨水丰沛年份,蒸发量值偏低;特旱年份则因高温酷暑蒸发量显著增大。1.1.3土壤条件全省土壤类属较多,但分布较有规则,依由北向南次序,大体上可分为七个区类:(1)淮北北部、西北部黄潮土区:由近代黄泛沉积发育而成,含有可溶性盐类数量较多,属砂壤土类,土壤透水性较强。除此之外,潮土还分布于淮河主要支流涡、颍、浍河及西淝河沿岸,并在沿淮和淮北9主要支流下游沿岸的岗地还分布有棕潮壤土。棕潮壤土结构密实,透水性能较弱。(2)淮北中部、南部河间平原砂姜黑土区:主要分布在沿淮岗地以北,临泉、涡阳、宿州、泗县一线以南地区,面积2.01万km2,占淮北总面积的53.6%。砂姜黑土土质粘重,结构性能差,干缩湿涨性强,耕性不良,易涝易旱,不利于农业稳产高产。(3)江淮丘陵黄棕壤区:广泛分布于岗坡地段,其中岗地大多属黄褐土,中下部多属黄白土,冲田一般为水稻土。黄褐土主要以马肝土为主,土体粘重,适耕期短,易旱;黄白土质相对较为疏松,通透性较好。(4)皖西山区黄棕、紫色土壤区:前者主要分布于山脚低坡,土层浅薄,常伴有碎石出现。由于地形坡度较大,故极易于产生水土流失;后者主要位于皖西山麓的桐城、太湖、宿松一带及霍丘、金寨、霍山、舒城等地的丘陵岗地。土壤多呈条状分布的紫色土体,土层浅薄,保水性能较差。在本区域的低洼冲田区,由于受到长期种植水稻的潜育影响,基本上由水稻土构成,其土壤通透性能极弱。(5)皖南山丘区黄壤、紫壤区:分布与特征类似于皖西山丘区。其紫色土体主要分布于皖南丘陵区的朗溪、广德、南陵一带的丘陵岗地。(6)皖南皖西山区黄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山地。其土壤多为山岩风化物,呈黄红色,颗粒粗细不一,通透性能随地形明显变化,山脚坡地透水性较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河谷盆地透水性显著减弱。(7)沿江水稻土区:位于长江两岸。土壤为第四纪湖相沉积地层,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山河冲积物、近代河流冲积物、湖积物。土壤基本上分潮土、水稻土两大类。土壤质地间于沙粘之间,沙性土一般分布于长江两岸冲积平原内侧、江湖交界地段的冲积平原;粘性土分布于冲积平原的较远处、湖泊四周、河流下游冲积平原的边缘沿江水网低洼区。其它大部分地区土壤沙粘适中。依地形而言,低洼水网地区水稻土10较为集中。1.1.4水文与地质条件安徽淮北平原,主要天然河道自西往东分布较为均匀。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大型人工河道自西向东或东南亦注入淮河或洪泽湖。这些河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汛期与雨季相一致。各河流涨水期一般集中在6~9月,濉河以北诸河更是集中在7、8两月。各河流枯水期长达8个月之久,除颍、涡、浍河外,流量均很小,甚至断流;淮北平原地下水含量比较丰富,覆盖全区。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开采模数可达18~23万m³/km²/a,水质较好,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适用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中深层地下水含量较少,且不易于补给。本省丘陵区按水系区分可为淮南丘陵、江北丘陵和江南丘陵。其中淮南丘陵水系由大别山区和江淮分水岭自南向北或东北注入淮河;江北丘陵水系由大别山区和江淮分水岭自北向南或东南流入长江;江南丘陵河流黄山、天目山、九华山自南向北或东北汇入长江。丘陵区河床纵向坡度一般较陡,汛期来水集中,丰枯季节变化较大,雨后河水消退迅速,储水作用甚微。丘陵地区地表径流主要靠塘坝、中小型水库、湖泊调蓄。本区地下水资源比较贫乏,在地层中基本上不存在含水砂层,仅地下岩层含有少量的裂隙水,不足于人畜饮用。本省山区河流坡度较陡,汛雨后,山川水流湍急,常爆发山洪,雨后久旱常告断流。山地径流主要依靠大中型水库调节。鉴于山区地形起伏,土地零星,可提取水库灌溉用水有限,农田灌溉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小型水库和塘堰。在大山深处,山高林茂,岩石裂隙水清冷,一些冲垄谷地、小盆地由于地势低洼、地表水和地下冷水汇集,农田经常会遭受到冷水侵袭。沿江地区地势低洼,汇集山区、丘陵区来水,长江汛期水位经常高于地面,时间平均维持在3个月左右。主要河道因自身来水量大并受长江水位顶托影响,水位也经常高居不下。汛期农田灌溉水源一般可自11流引进。沿江圩区沟港交错,各圩口沟塘率变化在6~12%左右,但大都深浅不一,迂回曲折、间距不定,疏密各异。本区农田地下水位较高,非汛期洼地一般保持在距地面1.0m以内,中高地1.0~3.0m。1.2社会经济状况全省共设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省辖市,55个县、6个县级市和44个市辖区,1549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14688个行政村。2015年底全省人口6949万人(户籍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276万人,占总人口的72.4%。全省国土面积14.01万km²,耕地面积8815万亩。近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加快、质量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安徽建设推进加快。全省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产业增加值2456.69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0946.83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8602.11亿元,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14:52.1:33.9调整为11.2:49.7:39.1。全年财政收入4012.2亿元,增长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54.3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21元。1.3农业生产状况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其中粮食作物占相当大的比重,并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在种植结构上,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淮北平原以旱作物为主。2015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42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9949万亩(含复种),其中稻谷面积3352万亩,小麦面积3685万亩,玉米面积1322万亩;豆类面积1340万亩;薯类面积21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5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7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538万t,油料产量228万t,棉花产量23万t,园林水12果产量300万t,蔬菜产量2714万t。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581万kW,农用拖拉机236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555万台,联合收获机17万台,农村用电量156亿kW·h。年化肥施用量338万t,农药施用量11.1万t。淮北地区午季作物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以上;秋季作物以玉米、大豆、薯类、棉花为主,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淮北全年的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45%,其中小麦总产占全省的3/4左右,玉米占90%以上,大豆、薯类均占约80%。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区,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已将双季水稻种植模式改为“麦—稻”或“油—稻”两熟制,江南丘陵区双季稻的播种面积也已大大减少。整个丘陵地区以中稻、单晚为主的水稻种植面积约有1950~2100万亩,亩产在400~600kg。秋季旱作物主要有山芋、玉米、大豆、花生等;午季粮油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油菜。沿江圩区土地肥沃,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除洲、滩、圩区种植棉花等旱作物外,一般圩田以种稻为主。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以双季稻为中心的耕作制度,多数为“一油两稻”、“一肥两稻”或“一麦两稻”;80~90年代随着种植结构的改革,双季稻面积逐步减少,很多改为“一油一稻”,有的扩种瓜菜等经济作物,有些进行改造后发展水产养殖,以增加经济收入。沿江圩区的棉花面积时增时减,皮棉单产120~160kg。圩区农业生产主要怕洪涝灾害,而洲、滩地带及依山傍丘的高圩区,也有因旱成灾的威胁。山区农业结构以水稻为主,由于气温偏低,主要为单季稻;山麓边坡耕地,地块很小,地面不平,无灌溉设施,大多种植旱杂粮或经济作物,单产较低。1.4水资源状况1.4.1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13根据《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2011-2030)成果,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11亿m3。按流域分,淮河流域水资源量为226.14亿m3,占全省的31.6%,长江流域420.73亿m3,占全省的58.7%,新安江流域69.24亿m3,占全省的9.7%。全省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长江、新安江流域水资源相对较丰,淮河流域水资源相对贫乏。按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价准则,淮北地区属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淮河流域的江淮丘陵区属水资源短缺区。安徽省分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表1-1。表1-1安徽省分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单位:亿m3项目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淮河流域淮北65.8565.1218.48112.48淮南109.9324.2820.56113.66合计175.7889.4039.04226.14长江流域江北178.1446.9638.14186.96江南228.7643.6838.67233.77合计406.9190.6476.81420.73新安江流域69.2511.2911.369.24全省651.93191.33127.15716.11安徽省地处淮河、长江的中下游,有丰沛的外来过境水源,客水入境总水量8951.5亿m3,其中长江的入境水量8783.2亿m3,占总量的98.1%,水量丰沛,是我省跨地区跨流域调水的可靠水源。从淮河入境的水量为168.3亿m3,仅占总量的1.9%,水量相对有限。全省出境水量9530.3亿m3,其中由长江出境的水量9138.6亿m3。受用水和降雨影响,长江、新安江流域的出入境水量年代间略有变化,总体较为稳定;淮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增加,出入境水量年代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26.63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46%。其中可利用程度最高的是淮河流域王蚌区间北岸,水资源可利用率为56%;可利用程度最低的是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可利用率为11%。全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88.44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1444%。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仅计算淮河流域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42.09亿m3。二者重复计算量3.90亿m3。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分区水资源可利用量见表1-2。表1-2安徽省分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单位:亿m3项目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重复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率(%)淮河流域淮北22.3437.323.4256.2450淮南57.694.770.4861.9855合计80.0342.093.90118.2252长江流域江北78.0178.0142江南122.98122.9853合计200.99200.9948新安江流域7.427.4211全省288.4442.093.90326.63461.4.2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及评价(1)可供水量根据《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2011-2030)成果,结合《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和各地上报的资料等,以基准年工程实际供水能力为基础进行不同水平年的工程可供水量计算和统计分析。工程可供水量包括地表、地下和其它三类水源工程。其中地表水源工程又可分为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等四种,对于大、中型水库采用典型年法,小型水库及塘坝采用兴利库容乘复蓄系数法估算蓄水工程的可供水量;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根据取水口的径流量、引提水工程的能力以及用户需水要求计算,取可引流量、工程的引提能力及用户需水量三者的最小值。当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布井区范围内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以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作为地下水可供水量估算的依据,并取机井提水能力、当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及用户的需水量三者的最小值作为地下水可供水量。其它水源供水量我省主要是指集雨和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的供水量,以实际或设计供水能力确定。15(2)需水量需水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类。其中生活需水量又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量分为城镇生产需水和农村生产需水。城镇生产需水量包括城镇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农村生产需水量包括农田灌溉、林牧渔畜需水量;生态需水量包括城镇环境卫生绿化需水、城镇河湖补水和农村河湖湿地补水等。基准年及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以《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2011-2030)及等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并考虑与本次规划现状基准年及规划水平年的差别,参照各地上报的资料等进行修正后采用。(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分析结果表明:现状基准年在一般干旱(对应的频率为75%)年型,全省将缺水约23.74亿m3,严重干旱(对应的频率为95%)年型缺水82.89亿m3,缺水率分别为6.46%、18.53%;2022水平年,全省在发生中度干旱(频率为75%)时缺水15.32亿m3,发生严重干旱(频率为95%)时缺水57.32亿m3,缺水率分别为4.01%、12.62%。由此看来,全省的水资源尚不能满足75%保证率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此时缺水有限,淮北地区可以对浅层地下水适量超采,待次年补回。而95%用水保证率时缺水较严重,尤以淮河流域为甚。因此,从水资源的角度而言,必须积极引水调水,实施淮水北调与引江济淮等跨区域调水工程,同时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潜力,积极推行节约用水措施,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节流与开源并举。应在流域和区域业已形成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和供水水源总体布局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区域自然地理特点、水资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结合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可能,并充分考虑现有工程设施条件,进行水源工程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程类型、确定工程建设规模。水源工程首先立足于当地水资源和供水工程条件,通过配套、挖潜和新建提高区域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其次,通过区域间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解决缺水区16域的水源问题。分区而言,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河湖生态亏缺和地下水超采严重。本区除南部沿淮的蚌埠、淮南等城市和县城(城镇)及其辖区的生活生产用水主要为地表水(河道、湖泊)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地下水(城镇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因此,该区水源工程的建设应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适度增加地表水蓄、引、提水能力,全面加强蓄、引、提、调水工程及地下水井供水量的联合调度,特别是要合理安排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及本省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受水区的灌溉配套水源工程。江淮丘陵地区,应结合淠史杭、驷马山、女山湖等大型灌区和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灌区、塘坝,以及省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改造和配套现有及拟建水源的灌溉供水工程,新建蓄水(水库、塘坝等)和引、提水等水源和供水工程;同时,加强不同水源供水工程的联合调度,实现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沿江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水源工程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河流、湖泊、水库的联合调度,合理布置相关配套工程、提水工程和引水工程。沿江圩区应针对近年来长江干流水位下降的影响,重点进行引水工程和已建泵站的技术改造以及灌区配套,规划新建一批提水泵站,以提高引提水能力,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皖南、皖西山丘区,在改造、配套现有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堨坝的基础上,主要应进行调蓄(水源)工程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堰坝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以提高当地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和灌溉供水能力。全省基准年和2022年不同频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详见表1-3。17表1-3安徽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单位:亿m3流域分区水平年多年平均50%年型75%年型95%年型需水量供水量缺水量缺水率(%)需水量供水量缺水量缺水率(%)需水量供水量缺水量缺水率(%)需水量供水量缺水量缺水率(%)淮河基准141.995134.9157.084.99133.48133.4800167.635152.4115.239.08193.685147.52546.1623.832022146.84141.964.883.32136.57136.5700168.83159.519.325.52194.05162.3531.7016.33长江基准180.38174.875.513.05171.54171.5400193.70185.338.374.32244.55210.1334.4214.082022192.36188.433.932.04183.43183.4300207.20201.206.002.90251.04227.5123.539.37新安江基准5.525.360.162.815.255.25005.905.750.152.469.006.692.3125.6320225.625.530.091.585.385.38005.955.95009.036.962.0722.89全省基准327.89315.1412.753.89310.26310.2600367.23343.4923.746.46447.23364.3482.8918.532022344.82335.928.892.58325.39325.3900381.98366.6615.324.01454.12396.8357.3012.62备注:本表规划水平年(2022)供需平衡是在挖潜配套现有水源工程和规划新建水资源配置工程情况下的分析成果。181.5自然灾害情况安徽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地形多样,气候多变,特定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和境内河流的基本特征,使安徽成为水旱灾害的频发地区。据《安徽省水旱灾害》统计分析,1450~1949年500年间全省共发生水灾244年次(2年一遇),发生旱灾133年次(3~4年一遇)。1949年建国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水旱交错是安徽省水旱灾害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干旱而论,局部性、地域性、季节性的干旱几乎年年皆有,面广灾重的特大干旱也频频出现,严重制约着全省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与稳步发展。建国以来全省共发生大小旱灾43次,约合五年四遇;其中特重旱年7次即1959、1966、1978、1994、2001、2009、2011年,约合十年一遇;重旱年13次,约合四年一遇;中旱年17次,轻旱年13次;共发生连续干旱年7次,即1958~1959、1966~1967、1976~1978、1985~1986、2000~2001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在这些年份因连年少雨,旱灾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较大。66年来累计干旱成灾面积5亿多亩,年均成灾面积达到930万亩。本世纪以来,严重以上干旱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安徽干旱地域主要是在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区,其中江淮丘陵分水岭两侧和定、凤、明一带干旱程度不仅重于江淮丘陵南部,也重于淮北平原北部。据统计,全省年平均洪涝受灾面积为559万亩,成灾面积281万亩,洪涝受灾面积最大的是1954年,达3642万亩,成灾面积最大的也是1954年,达2145万亩。全省洪涝受灾面积大于全省耕地面积50%或成灾面积大于全省耕地面积30%的机遇均为40~50年一遇,且淮河流域比长江流域多一倍,淮河流域的流域性洪涝灾害较多,受灾、成灾面积范围最大,是安徽省的洪涝灾害重点地区。长江流域流域性洪灾机遇较少,而支流洪灾机遇较多。192农田水利现状2.1工程现状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设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533处,从灌区大小看,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9处,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97处,5万亩以下中型灌区427处,总设计灌溉面积3848万亩。从小型水源工程看,建成小型水库5697座,总库容30.45亿m3,设计灌溉面积727.3万亩;修建各类塘坝蓄水工程61.73万口,塘容48.9亿m3,设计灌溉面积1285万亩;发展机电井26.68万眼,设计灌溉面积约1500万亩。除自流灌溉排水外,全省已建成农业排灌泵站2.05万处、总装机227.25万kW,机电排灌面积约4500万亩。2013~2017年,全省通过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预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任务为: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995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7.84万kW,加固新建小型水闸5951座,改造灌溉面积1-5万亩的中小灌区406个,扩挖塘坝46.5万口,整治农村河沟3.8万条,修复新建机井17.0万眼,改造灌区末级渠系1694万亩,各类工程基本按计划完成。预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675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400万亩以上,排涝达标面积约3520万亩。2.2运行管理与改革创新情况2014年,省水利厅、财政厅制定《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省通过实施水利建管改革,理顺了管护机制,提升了工程效益。一是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以“两证一书”为抓手,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省选择定远、怀远、广20德3个县作为试点县,全面发放“两证一书”,其余各县区结合实际选择1~2个乡镇开展“两证一书”、“一证一书”试点,逐步向面上推进。此外,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将定远、蒙城、庐江、望江、南陵、广德等6县列为国家试点,探索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二是探索创新管护运行长效机制。在全省选择264个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创新试点,在管理载体上,着重扶持、培育水利专业化管护实体、水利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管理等新型管护组织;在运行模式上,对跨村的和小水库等重点小型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范围内的,原则上由该经营主体自主维护;对多主体受益、范围明确的工程,通过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形成受益主体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统筹管理运行机制。2017年初,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情况问卷调查”活动,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71.4%的乡镇全部发放了“两证一书”,24.2%的乡镇部分发放了“两证一书”,“两证一书”发放进展较为顺利;完成小型水利工程县级统一登记建档的占比53.2%,以乡镇为单位登记建档的占比45.2%,基本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统一登记建档工作;85.3%的县区制定了分类工程管护标准、运行制度;73.8%的县区制定了工程管护绩效考核奖补办法;57.4%的县区制定有关工程确权划分办法。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发放“两证一书”78.9万份(其中:所有权证20.8万份,使用权证26.9万份,管理维护责任书31.2万份),成立各类管护组织1.52万个、管理人员56371人,筹集管护经费11.5亿元,管理服务农田3861万亩,受益人口约3500万人。同时,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式管理逐渐加强。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乡镇内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管理主体依次(按比例从高到低)是:村组集体(70.0%),乡镇水利站(58.9%),水利专业管护公司(50.0%),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46.7%),农民用水户协会、21农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40.0%);行政村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依次(按比例从高到低)是:村组集体(76.7%)、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3.3%)、专业化公司(19.0%)、各类合作社(13.5%)。2.3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2013年以来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作,实施“5588”行动计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乡镇、村及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对塘坝、泵站等8类工程进行了改造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到田间的配套工程未能得到系统治理,奖补及整合资金不足,管护经费难落实,运行管护不到位等原因,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农田水利抗灾标准还比较低,基础依然薄弱虽然农田水利骨干工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①标准比较低,很多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十~七十年代的“大跃进”、“学大寨”时期,标准较低。②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不配套,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③管理跟不上,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当前,农田水利的防灾减灾兴利能力和标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有灌排骨干工程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田间沟渠淤塞、中小沟排水不畅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目前全省尚有近一半的耕地灌溉保证率不高或无灌溉设施,部分易涝地区达不到除涝标准,多数灌排工程配套不完善,建筑物与设备老化失修较严重,部分沟塘渠道淤塞,调蓄容积减小,水质下降,水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排灌渠系所建配套建筑物标准低,部分老化失修严重,完好率在60%左右,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目前,全省尚未建立“合理分配、定额管理、计量收费、以水养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仍然采取粗放管理方式
本文档为【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090281
常年从事设计、施工及相关教育工作,一线工作经验丰富。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0-03-25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