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承担单位:法律与政治系主讲:杨学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形成发展与理论基础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几个概念: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历史背景1、生产力大发展,机器大工业出现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基本矛盾开始暴露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尖锐4、无产阶级渐成独立政治力量,而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1)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2)马克思批判继承二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承担单位:法律与政治系主讲:杨学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形成发展与理论基础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几个概念: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历史背景1、生产力大发展,机器大工业出现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基本矛盾开始暴露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尖锐4、无产阶级渐成独立政治力量,而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1)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2)马克思批判继承二者,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主要贡献与思想局限主要贡献:奠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分析剩余价值具体形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思想局限: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成永恒的美好制度马克思批判继承之,这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判判继承之,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创立过程(自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列宁的贡献斯大林的贡献毛泽东的贡献邓小平的贡献江泽民的贡献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1、生存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2发展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提供人类其它活动的条件(二)环节及其相互关系1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关系:(1)生产是起点,并决定分配、交换与消费(2)分配、交换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2关系: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生产力1概念2要素人的要素(决定要素):劳动者物的要素:A劳动对象:自然物半成品人或其它抽象物B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最重要)其它物质条件例:农民用锄头挖地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技术拓宽劳动对象领域科学技术改善劳动工具性能科学技术优化劳动管理生产关系1、广义生产关系(包括四环节构成的生产关系体系)概念: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2狭义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要素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因素)B个人与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C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确立巩固;(2)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就阻碍生产力发展,被新生产关系取代。结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普遍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1、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以生产力为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二者相互作用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经济制度(2)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经济体制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1、经济规律的概念2、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3、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不可创造、废除与消灭可以认识与利用经济规律的特点与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与人的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联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在与发挥作用在阶级社会,其认识与发挥作用具有阶级背景2、经济规律的类型基本经济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共有经济规律:适用于某几个社会特有经济规律:适用于某一个社会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两个统一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意义(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二)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态度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一)原始社会经济制度(二)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三)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五)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五种经济制度特征的把握方法:抓住生产关系三方面构成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社会经济制度1、概念:2、内容: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3、分类:(1)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国家的社会性质(2)具体经济制度:表现为一定的经济体制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二)社会经济体制1、概念:2、内容:所有制形式(基础)、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形式)3、分类:(1)市场经济体制(2)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3)混合经济体制(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 系:1、联系:(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基础与前提(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资源配置方式2、区别:(1)概念不同:(2)内容不同:(3)反映的关系与意义不同(根本区别)(四)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1)概念:(2)运行过程:(3)条件:A、掌握充分信息B、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2、市场经济体制:(1)概念:(2)运行过程:(3)条件:A、掌握充分信息B、依法办事,自主经营3、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性质的标志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1、概念:2、基础:自然分工、特征:自给自足经济封闭型经济保守型经济单再生产经济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经济商品经济1、概念:2、条件:基础与前提:社会分工决定条件: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特征交换经济(本质)开放经济(3)开拓进取经济(4)扩大再生产经济二商品经济发展的两大阶段简单商品经济1、原始社会的简单商品经济:特征:物物交换(W—W)2、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简单商品经济:特征:简单商品流通(W—G—W)发达商品经济1、基础:社会化大生产2、目的:形成价值增殖3、分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概念(2)二者关系A联系a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与基础b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c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结果是市场经济B区别a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特定的经济活动方式,市场经济是经济资源的配置形式b对应的范畴不同:商品经济对应的是自然经济与产品经济,市经济对应的是计划经济c发展阶段不同:商品经济存于有商品交换的全部时期,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阶段产物第三节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W)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理解关键:有用性)(1)概念:(2)属性:自然属性(3)反映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4)特点: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交换价值:(1)概念:(2)确定因素:劳动量的大小即价值确定(3)在此问题上的两种非科学观点A效用价值论B供求决定论3、价值(理解关键:劳动)(1)概念:(2)属性:社会属性:商品的本质属性A必须在社会交往中经过交换实现B体现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决定交换价值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联系:A二者不可分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B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2)区别:A目的的分离:商品生产者为的是实现价值,消费者为的是获得使用价值B占有情况的分离:商品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获得使用价值必须放弃价值*物质性商品与非物质性商品(活动形式)都具此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概念:作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2抽象劳动:概念:作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关系:人与人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二者关系:联系:同一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时空一致性区别:A形式与内容的区别:B作用的区别:C反映关系的区别:D回答问题的区别:4意义:“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价值量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个别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概念B生产正常条件的两方面性质:客观性质:大多数生产者达到的技术水平主观性质:劳动力的使用是多数人能达到的平均熟练程度与强度C作用:决定商品的价值量D意义: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盈利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亏本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2)复杂劳动(3)理论意义A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单位计算B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A概念B表示方法:两种用生产单位产品需要劳动时间表示:x小时/个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表示:x个/小时(2)二者关系A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高,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少,价值量就低,生产者盈利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价值量就高,生产者亏本B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3)理论意义:社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都要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2社会劳动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私人劳动具社会性作为具体劳动:具社会有用性作为抽象劳动:具社会认同性(2)解决:交换成功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内部其它三对矛盾A私人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必须在社会交换中才能变为价值B私人劳动投入的具体劳动,必须在社会交换中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必须在社会交换中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简单商品经济全部过程(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二货币(G)(一)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概念:(2)等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概念:(2)等式:1只羊=2把斧子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二者之所以交换的原因:A质上相同B量上相等(3)意义:(4)局限:3一般价值形式(1)概念:(2)等式:2把斧子3袋粮食=1只羊4包茶叶5克黄金其它一切商品(3)意义(4)局限4货币价值形式(1)概念(2)等式2把斧子3袋粮食=1克黄金4包茶叶5只羊其它一切商品(3)意义:(二)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1、货币含义及其理解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并实现交换的特殊商品2、与此相对立的观点(1)货币金属论(2)货币名目论(三)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1)概念: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尺度(2)表现形式:观念上的货币,但其依据是现实的货币(3)两对相关概念:A价值与价格(基础与表现形式)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价格标准:货币的计量单位及其等份的技术性规定(独立职能与所派生的技术性规定)2、流通手段:(1)概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手段与职能(2)必须是现实的货币(3)作用:由物物交换(W—W)变为商品流通(W--G—W)(4)二重性:A积极方面:打破物物交换时空局限,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时空分开,有产生经济危机可能性(5)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A自然贵金属条块B铸币:C纸币:概念: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贵金属货币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纸币发行量=流通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流通的金属货币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纸币发行量<流通的金属货币量(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纸币升值)3贮藏手段:(1)概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藏的职能(2)形式:A基本形式:足值贵金属B当今主要形式:存款(纸币储蓄)(3)纸币储蓄与金属货币贮藏的区别从能否减少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与能否调节货币供应量两方面理解:纸币储蓄金属货币贮藏不能减少能减少不能调节能调节(4)二重性:A积极方面:促进商品经济在更大的时空发展B消极方面:过量储蓄,潜伏经济危机可能4支付手段概念:在赊购赊销即用延 期付款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的职能(2)形式(5种)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劵、电子货币(3)二重性作用A积极方面:促进商品经济在更大的时空发展B消极方面:信用问题影响经济运行,潜伏经济危机可能5世界货币(1)概念: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执行购买手段、支付手段、社会财富的职能(2)实质: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3)主要表现:三个方面:购买手段、支付手段、社会财富(4)主要形式:足值贵金属;有信用的坚挺的纸币小结:第一:货币五种职能都由其本质一般等价物派生第二:货币五种职能的排序反映其产生顺序与重要程度第三:货币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四)货币流通规律1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起源、基础与服务、表现的关系2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1)待售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以上二者的乘积是:商品价格总额(3)货币流通速度3货币流通规律: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补充公式:见65页4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造成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造成通货紧缩)三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概念与基本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具体表现(1)供不应求:价格>价值(2)供过于求:价格<价值2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其表现:(1)从实质看:价格上下波动,始终围绕价值中心(2)从长期看:商品价格的平均值同价值相一致结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三)市场机制1概念: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市场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运行方式2本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3基本要素(1)核心:价格机制(信号系统:价格)(2)作用机制:供求机制(3)动力系统:风险机制(4)效应机制:竞争机制(四)价值规律主要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优化劳动管理,促进生产力3引起与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另外,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结论:第一:商品生产者必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政府必须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第三:社会必须把计划与市场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四劳动价值理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1商品二因素理论2劳动二重性理论3商品价值量理论4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理论5价值形式理论6价值规律理论(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据此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秘密2、据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外在表现形态3、据此揭示垄断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三)当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发展1对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出发点:新的历史条件(1)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经济条件不同:A生产力条件不同(工业化初期;信息化时期)B社会主要矛盾不同(资无矛盾;人民需要同生产落后矛盾)(2)认识劳动价值论目的不同:A创立时期: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斗争武器B当今时期: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依据2当前深化劳动价值论的重要问题:科学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1)当前劳动的新特点A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的意义增大B科学技术劳动渐趋主导作用C管理劳动作用日益增大D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比重日益增大(2)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发展A创造价值劳动的外延应当扩大B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并是创造更大价值的劳动C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并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阶段: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一)资本总公式(G—W—G’)及其矛盾: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即: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4点) 流通形式不同: (G—W—G’;W—G—W) 流通目的不同:(为卖而买 获得增殖;为买而卖获取消费) 流通内容不同:(终点货币 量同起点货币量是:大于;等于) 流通限度不同:(无限;有 限)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A矛盾表现:资本总公式的价值增殖结果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发生矛盾 第一: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原因之一:等价交换,不产生价值增殖 原因之二:不等价交换,价值总量不变,不产生价值增殖 第二: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产生 关键: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实现 B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资本家在流通领域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劳动力商品及其二因素: 1、劳动力商品(A) 概念: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储于人体中的脑力与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A、可能性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必要性条件:劳动者一无所有 2、劳动力商品二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特殊性,资本家愿意购买的原因) 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者出售的依据) A、决定因素:由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的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构成因素: 第一:维持自身的生活资料费用(糊口费用) 第二:养活后代的生活资料费用(养家费用) 第三: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教培费用)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同于一般劳动过程的特点: 之一:劳动力使用权属于资本家 之二: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工人劳动超过生产其劳动力价值(工资)的一定点而延长,形成了价值增殖的过程 即:G——W(pm、A)……P……W’——G’ 结论: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产生,在流通过程实现 3、资本的本质及其分类: (1)资本的本质: A表现形式:一定的物 B实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关系,是一定历史的生产关系(2)资本的分类: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 A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作用: B类别: 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 C区别:a概念:85页B、用途: 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 c、使用: 不变资本:转移原有价值;可变资本:创造比自身更大价值 d、结果: 不变资本:不形成价值增殖;可变资本:形成价值增殖 e、作用: 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意义: A、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即工人劳动创造的,不是全部资本带来 B、为确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与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基础3、剩余价值率(m’) (1)概念: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公式: Am’=m/v(基本公式) B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C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区别: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生 产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8页) 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率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概念: 图示:P87 决定因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A、资本的性质决定:工作日的最低时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B、社会的基本认识: a、工作日的最高时限:不大于劳动者生理极限 b、工作日的最高时限:必须有社会与道德的界限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概念: 图示: 决定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生活资料费用下降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A概念:B关系: a联系 第一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的原因与结果 第二方法相同:二者都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取得 b区别: 第一、前提不同:相对剩余价值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 第二结果不同:相对剩余价值归全体资本家所有,超额剩余价值只属于个别资本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体现和作用 A资本主义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B资本主义发达时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联系: (2)区别: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内容: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A、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手段与实质;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方面与主要过程;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与消亡全过程。5、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阐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目的、手段与实质及其历史命运;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区别: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1、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1)如果劳动是商品,必须在出卖前存在;但未同资本家达成交换前,劳动形式并不存在 如果劳动是商品,其价值量又由劳动决定,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如果劳动是商品,无论工资与劳动之间是否等价交换,劳动都存在矛盾现象;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关系: 为何存在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非劳动力的假象的原因: 劳动力潜藏于人体,直观见到的是外在的劳动工人在劳动后才得到工资,也形成一种假象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又造成一种假象。4、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更具欺骗性) 5、关于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 实际工资 二者关系 A、有时一致 B、经常不一致 (4)各国各阶段工资水平的差异及其决定因素: A、生产力水平高低 B、社会历史的状况与思想观念形成的习惯三、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 1再生产过程 概念: 形式(按规模划分)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a、外延扩大再生产 b、内涵扩大再生产 C、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与出发点 (3)内容: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A、概念: B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a、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工资是劳动者自己生产 b、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生产 c、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 A、概念: B、源泉:资本积累(二)资本积累 1概念: 2源泉:剩余价值(比较资本积累的源泉) 3目的与实质: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4原因:客观经济规律决定 (1)剩余价值规律成内在动力 (2)竞争规律形成外在压力 5影响因素:剩余价值量及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1)剥削程度 (2)生产力水平与科技进步程度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 (4)预付资本总量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1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构成 A、物质形态: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形成资本技术构成 B、价值形态: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形成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有机构成 A、概念及其表示 B、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情况 C、发展趋势:不断提高2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1)资本积聚: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的单个资本的增大 (2)资本集中:通过兼并与股份制来实现中小资本合成大资本二者关系: A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兼并与联合 第二:资本积聚增大资本总量,资本集中不增大资本总量 B联系:第一: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 第二:资本集中加快资本积聚 第三:共同促使个别资本扩大,资本 有机构成提高3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增值需求的人口过剩) (1)原因: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形成两极分化,中小资本家成无产者 (2)基本形式: A、流动的过剩人口 B、潜在的过剩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3)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1、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提供理想的劳动力市场 2、为剥削在业工人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利润与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K) A概念:资本家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看成成本价格 B公式:K=c+v C实质: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利润:(P) A概念: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转化为利润 B实质: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3)利润率:(P') A概念: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公式:P'=m/c+v C决定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5点P102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原因:不同生产部门间的竞争的结果 (2)表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3)平均利润率: A、概念: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B、公式: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资本总额 C、决定因素: a、各部门利润率的高低 b、各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量的比重大小 D、趋势:不断下降 (4)实质: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概念: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W=K+平均P‘或W=c+v+平均P’ (2)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关系 A联系: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B区别: a生产价格同资本直接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 b在数量上: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经常不一致 (3)生产价格形成,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化,但不是否定价值规律: A生产价格在商品价值基础形成 B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相等 C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化变化4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3点P105 (二)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 (1)概念:P105 (2)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3)形成:社会分工的结果 (4)作用:3点:P106 (5)形式:4种:P1062、商业利润: (1)形成: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竞争与资本转移的结果 (2)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实质:商业资本家占有商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来占有产业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们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三)借贷资本与利息 1借贷资本:(1)概念:P107 (2)来源: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闲置资本 (3)构成:(3种)(4)特点:(3点)(5)作用:(3点) 2利息: (1)概念:P109 (2)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利息率:A概念: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B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X100% C幅度:0——平均利润之间 D决定因素:平均利润高低与资 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四)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1银行资本: (1)银行及其职能: (2)银行业务: A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来源3种) B资产业务:贷款与投资(主要有5种) (3)性质:职能资本 (4)银行地位:市场经济核心:资本市场的主体2银行利润 (1)形式: 贷款利息-存款利息 (2)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实质:产业资本家与银行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 (4)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 (5)幅度:获得平均利润(五)股份资本与股息 1、股份资本 (1)概念: (2)主要形式:股份公司 A、概念: B股份公司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与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D特点: a采取社会资本形式 b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实行有限责任形式 d资本自由转移2股票、股息与股票价格 (1)股票及其特点:p112 (2)股息及其水平: (3)股票价格及其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润率 (4)股票性质:虚拟资本(六)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2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1)级差地租 A概念: B条件:土地的有限性与优劣差异 C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 C分类: a级差地租1:土地肥沃程度与地理位置差异形成 b级差地租2: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形成(2)绝对地租 A概念 B来源:农产品价值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差额 C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D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E实质:农产品价值高于农产品 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其源泉仍 是农业工人改造的剩余价值 (3)其它形式3土地价格 (1)实质: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2)决定因素:地租与银行利息率 公式:土地价格=地租/银行利息率 关系:土地价格与地租数量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3)趋势:不断上涨(土地有限性与平均利润率下降所导致)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与实质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一)私人垄断的形成 1垄断的概念: 2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 (1)大企业的资本与规模使中小企业无法抗衡,自然形成垄断 (2)其它大企业与新企业加入本部门竞争困难,维持了垄断 (3)同一部门大企业间为避免竞争两败俱伤,达成垄断协议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与垄断程度提高 (1)生产集中程度提高:多种兼并形式出现 (2)垄断程度提高:出现巨型企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重大变化(二)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垄断组织的形式) (1)卡特尔: (2)辛迪加: (3)托拉斯: (4)康采恩: 2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资本及其形成途径(3种) (2)金融寡头及其经济与政治统治(参与制与控制国家机器)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1)意义: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2)形式: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 (3)结果:加强世界范围剥削统治与加快经济、科技发展(二重性) 4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三)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关系:垄断在竞争基础上形成但并不能消除竞争 (1)竞争机制仍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之一 (2)垄断组织内部的企业仍然存在竞争 (3)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仍然存在竞争 2垄断下竞争的新特点: (1)竞争目的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范围与规模扩大到国内、国际各个领域 (3)竞争手段更加多样 (4)竞争程度加深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概念 2发展三阶段 (1)一战以前:形成时期 (2)一战到二战:不稳定的发展期 (3)二战以后;迅速发展时期 A基本形式:(3种) B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起主导作用C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与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a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 b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加深 c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激烈 d西方经济学界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双重作用 1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 (2)私人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 (3)国有经济成分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2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A在一定程度克服垄断资本局限,适应新技术革命与生产社会化要求 B在一定程度克服私人资本运动的盲目性 C进行经济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经济与社会稳定及其对外扩张的要求(2)历史局限: A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各种内在矛盾 C潜伏经济危机的隐患 D存在自身发展的矛盾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 1生产力方面:生产社会化及其表现 (1)生产资料社会化 (2)生产过程社会化 (3)劳动产品社会化 2生产关系方面: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1生产的矛盾:个别企业有在组织生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2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者购买能力相对缩小 3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1自由竞争阶段: A无产阶级生活贫困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突出 B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垄断资本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顶峰长期性经济低增长与财政危机货币信用危机相伴随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准备了取代的社会经济条件 (1)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 (2)准备了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3)为社会主义建成提供了发展生产与经济的有效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与组织形式(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长期性的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 (2)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巩固有艰难复杂的斗争 (3)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还在发展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合作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科学东西为己所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半期考试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1浅谈对价值规律的认识 2如何理解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简述价值形式发展过程及货币的职能与本质 4如何在当前历史条件深化劳动价值理论 5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政治经济学自考 一、自考性质:应试教育 二、学习方法及其注意 考题类型: 重点:1——6章 重中之重:2——5章(一)以教材为基础弄懂基本知识,结合《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通读教材, 1、逐一弄清考核知识点每一点有几个要点 2、弄清考核要求的不同层次要求及其不同把握方法 (1)识记(20%):概念(名词)、原理的含义表述,其表现形式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 (2)领会(35%):概念(名词)、原理间的区别与联系,其表现形式为: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3)应用(45%):用概念(名词)、原理联系实际说明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为多项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1、简单应用(25%):用一、两个原理相对集中说明。其表现形式为: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2、综合应用(20%):用较分散的多个原理综合起来说明。其表现形式为:问答题 1、单项选择:30分每题1分 2、多项选择20分每题2分 3、简答30分每题6分 4、问答20分每题10分(3选2)(二)以同步训练为辅助加深基本知识。 1、首先弄懂知识网络图 2、再以重难点为主把握(重点在2—5章尤其是2、3章)(三)以同步训练与试题汇编为辅助自测,巩固基本知识。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经济:来源与多种含义2—3页 2、政治经济学:来源3—4页 3、物质资料生产:11页 4、经济规律:16页 5、生产力:12页 6、生产关系:13页 7、生产方式:17—18页二、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训练》18页:3点 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经济规律: 4、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4方面 5、政治经济学研究意义:3方面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基本概念 1、商品27页 2、商品经济28页 3、使用价值31页 4、交换价值31页 5、价值32页 6、具体劳动34页 7、抽象劳动35页 8、个别劳动时间36页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6页 10、私人劳动40页 11、社会劳动39——40页 二、基本问题: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2点: 基础条件与决定条件28—29页 2、商品二因素: (1)使用价值与价值及其关系:33页 3、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及关35页 (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点:35页 4、商品价值量: (1)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主、客观条件37页 (2)其与相关概念关系:39页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38页 5、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1)条件:2点:40(2)表现及其解决:40页 (3)其成为基本矛盾原因40页第二节货币 一、基本概念 1、价值形式41页2、一般等价物44页 3、价值尺度47页4、价格47页 5、价格标准48页6、流通手段48页 7、纸币49页8、通货膨胀49页 9、贮藏手段50页10、支付手段51页 11、货币流通规律48、51页 12、世界货币52页二、基本问题: 1、价值形式发展4阶段:4点: 货币5职能:5点 3、货币的本质:46页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基本概念 1、价值规律53页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53页 二、基本问题: 1、价值规律表现形式:53页 2、价值规律作用53——56页 (1)积极作用:3点 (2)消极作用:5点 A自发性B滞后性C逐利性 D保守性E贫富悬殊第四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基本概念 1、市场57页2、市场经济59页 3、市场机制59页4、市场调节59页 二、基本问题: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 (1)区别:2点 A作用、内容 B对应范畴 (2)联系:2点 A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与基础 B都利用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手段) 2、市场机制3要素及其地位:A价格机制:核心作用 B供求机制:调节作用 C竞争机制:促进作用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基本概念 1、资本64或69页2、资本总公式65页 3、劳动力66或77页4、劳动77页 二、基本问题: 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及其两个公式的区别4点:63—64页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65—66页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6—67页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2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3方面构成:66—67页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67页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资本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剩余价值69页 2、不变资本73页 3、可变资本73页 4、剩余价值率及其公式73页 二、基本问题: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点:67—69页 2、资本的本质(71页)及其作用(72页)6点 3、资本的共性即“资本一般”3点:71—72页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意义:2点:73页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基本概念 1、绝对剩余价值73页 2、相对剩余价值75页 3、超额剩余价值75页 二、基本问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3点76页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75—76页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基本概念: 1、资本主义工资78页 2、计时工资78页 3、计件工资79页 4、名义工资78页 5、实际工资79页二、基本问题 1、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4点77页 如果劳动是商品,必须 在出卖前存在;但未同资本家达成交换前,劳动形式并不存在 (2)如果劳动是商品,其价值量又由劳动决定,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3)如果劳动是商品,无论工资与劳动之间是否等价交换,劳动都存在矛盾现象 (4)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关系 3、资本主义工资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关系 为何存在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非劳动力的假象的原因: (1)劳动力潜藏于人体,直观见到的是外在的劳动 (2)工人在劳动后才得到工资,也形成一种假象 (3)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又造成一种假象 4、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关系79页 5、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2点:80页第五节资本积累 一、基本概念: 1、再生产80页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81页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83页 4、资本积累83页 5、资本技术构成86页 6、资本价值构成86页 7、资本有机构成86页 8、相对过剩人口88页 9、资本积聚87页 10、资本集中87页 11、资本原始积累91页二、基本问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80—83页 2、资本积累:83—85页 3、资本有机构成:86—88页 (1)途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及其关系 (2)趋势:不断提高 4、相对过剩人口88—89页 (1)原因:3点88页 (2)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2点89页 (3)形式:3点89页 5、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两极现象:2点89页6、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与趋势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2点90—91页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B暴力掠夺劳动人民的过程 (2)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2点92页 A社会生产力提高 B劳动社会化 (3)资本积累趋势93—94页 A生产日益社会化:3点 B由此产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决定其他3方面矛盾 C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趋势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基本概念: 1、资本循环96页 2、产业资本96页 二、基本问题 1、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 3点:96—97页 G—W(pm、A)…P…W’—G’(1)购买阶段:m生产准备阶段: G—W(pm、A)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2)生产阶段:m生产阶段 (决定性阶段): W(pm、A)…P…W’ 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3)销售阶段:m实现阶段: W’—G’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是3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点:99—100页 G—W(pm、A)…P…W’—G’/G—W(pm、A)…P…W’—G’ (1)货币资本的循环及公式: G—W(pm、A)…P…W’—G’(2)生产资本的循环及公式: P…W’—G/G—W(pm、A)…P (3)商品资本的循环及公式: W’—G/G—W(pmA)…P…W’ 3、产业资本循环条件及关系:2点:100—101页 (1)空间上的并存性 (2)时间上的继起性 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的继起性的前提与结果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基本概念: 1、资本周转101页 2、资本周转时间102页 3、资本周转次数102页 4、固定资本104页 5、流动资本104页二、基本问题 1、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及关系102—103页(1)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 N=U/u (U:1年u:周转1次的时间) (2)关系: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生产时间: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 B流通时间:购买时间与销售时间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03—106页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不同:3点:104—105页 (2)固定资本: A损耗:有形损耗(物质磨损)、无形损耗(精神磨损) B折旧及公式:106页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公式:106—107页 (2)影响因素:2点:107页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07—108页 (1)影响因素:2点:107——108页 (2)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A年剩余价值率及公式108页 B关系:正比关系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与流通 一、基本概念: 1、单个资本108页 2、社会总资本109页 3、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118页二、基本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09—111页 (1)考察社会资本运动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 (2)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A实物构成:111页 a生产资料b消费资料 据此:社会生产分两大部类 B价值构成:c+v+m C据此形成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2个理论前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111—114页 (1)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必须实现的3方面交换:112页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公式: A基本公式:1个:113页 B引申公式:2个:114页 记忆方法:简单、硬记:等于符号,无分号与三角符号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14—118页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及公式: 基本公式2个:114、115页 记忆方法:“大于符号”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公式: A基本公式:1个;117页 B引申公式:2个:117页 记忆方法: 等于符号+分号与三角符号 小结:8个公式的记忆方法:4、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118—119页 (1)原因:3点118页 (2)正确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3点118—119页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基本概念: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19页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121页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20页二、基本问题 1、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19—120页 (1)特征与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A含义: B表现:2点:120页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121页 (1)周期性4阶段: (2)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2点121页 3、二战后经济危机与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4点:122页第五章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第一节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基本概念: 1、生产成本125页 2、利润127页 3、利润率128页 二、基本问题 生产成本:124—126 (1)形成及其公式 (2)意义4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27—128页 (1)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2点:127页 (2)转化的原因:2点 (3)本质与理论认识:128页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含义与公式:129页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关系4点:129—130页第二节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基本概念: 1、平均利润132页 2、平均利润率133页 二、基本问题 1、平均利润与平均利润率形成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旋律
几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财务主管一职!精通各种财务管理软件
格式:ppt
大小:42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20
浏览量: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