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举报
开通vip

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Summary:近年来,伴随着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媒体机构的内涵和外延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专业媒体机构之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化媒体机构。媒体机构的用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转变,在人才“需求侧”发生改变之后,作为人才“供给侧”的新闻学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紧迫。文章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学教学中的“变”与“不变”,以及在此基础上,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移。Keys:专业化;社会化;新闻学教学;人才培养1918年1...

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Summary:近年来,伴随着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媒体机构的内涵和外延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专业媒体机构之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化媒体机构。媒体机构的用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转变,在人才“需求侧”发生改变之后,作为人才“供给侧”的新闻学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紧迫。文章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新媒体时代新闻学教学中的“变”与“不变”,以及在此基础上,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移。Keys:专业化;社会化;新闻学教学;人才培养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的诞生。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树立的新闻学研究具有浓重的实践取向,100年来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一直继承着这个传统。如今,整整100年过去,社会全面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专业和行业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与新闻业息息相关的新闻学教学需要改革,而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改革开放40年来,新闻学形成了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四个板块的基本体系。这样一个新闻学的框架一般被概括为“小新闻”框架,其立足点是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1]这种新闻学研究框架是和同时期专业媒体“一统江湖”的媒体实践相适应的,是媒体实践在新闻学研究上的具体反映。但是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近年来,作为一个行业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学同样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化,新闻学教育中原先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当下的媒体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正在出现巨大的裂缝,脱节情况变得更加明显。[2]随着新闻教育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张,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软硬件保障等方面的局限,新闻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媒介融合时代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3]因此,新闻学教育改革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教学实践作出了很大调整,数据新闻、VR&AR;新闻、传感器新闻、无人机新闻、H5新闻、视频新闻等主题的课程频频推出,新一代新闻学子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新闻学教学中的哪些课程应该变?哪些应该坚守甚至需要强化?是一个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从新闻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近年来在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调研所获得的实证材料,分析论述当下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移。一、需求侧:社会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传统的专业媒体,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包括各个政府机构所办的自媒体,也包括各家企事业单位所办的自媒体。[4]就前一种媒体来说,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和深入,传统的专业媒体在组织架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从业人员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原有新闻从业者不断流失的同时,各家媒体也持续地发布新的招聘信息,新闻生产者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都有了显著不同。就社会化媒体而言,这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新生的媒体类型,之前这些机构不具有内容生产平台,但是如今基本上都有了“两微一端”,是一类茁壮成长的媒体类型,它们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异常急迫。(一)专业化媒体的人才需求专业媒体近年来的人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对从业人员在学历、职业技能、语言能力、职业素养、性格品德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5]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专业媒体主要需要如下四种类型的人才。[6]1.融合型的采编人才采编人才是最体现媒体性质的一类人才,最为传统,也是新闻院校输出的最核心、最大量的一类人才。新闻院校以前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现在如果还这样培养人才,显然就不够了,因为媒体现在需要的是全媒体采编人才。当下的传统媒体都在融合发展,既然是融合发展,就不再是报纸的采编人员只做报纸的内容,网站的采编人员只做网站的内容,客户端的采编人员只做客户端的内容。当下的媒体内部,同样一批采编人员,既要做报纸的内容,也要做“两微一端”的内容,这就是媒体的融合新闻生产。这种变化也反应到了招聘环节,以前一家报业集团招聘新人,報纸和网站分开进行,报纸主要招聘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网站招聘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现在媒体招人,报纸和网站早已经合二为一。媒体的新闻生产平台变了,采写机制变了,呈现方式变了,人才的需求也变了。只会文字采写不够了,照片、视频的拍摄,特别是后期制作越来越重要,大部分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难以胜任此类工作,在职员工需要重新学习和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招聘的新人一入职就要具备此种融合新闻的生产能力。2.“整合型”的经营人才这里说的经营人才指的是那些在媒体里专门做经营工作的人才,比如广告、发行、印刷等,这是传统报业里面最主要的几类经营人才。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广告、发行、印刷在不同程度地下滑,下滑环境下怎么做好经营?是很大的问题和挑战。以广告为例,传统媒体的广告曾经很容易做,因为那时广告版面稀缺,广告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而到了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各类广告平台剧增,广告主在投放的时候多了很多选择,需要媒体的广告从业人员全面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拿出更多更好的创意去服务好广告客户。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从业人员尤其要学会“整合营销”策略,给客户提供包括策划、文案以及售后服务在内的一揽子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此外,广告人员所推销的也不再单单是报纸广告,需要向广告客户推出包含所有新媒体终端在内的全媒体组合产品。如此一来,这些经营人才就不能只会做报纸广告,还要学会推销和制作新媒体广告,把报纸广告和新媒体广告捆绑在一起整合销售。媒体融合发展一般说的是内容的融合,其实经营上也要融合,单单内容的融合无法持续。经营上要融合,就需要对媒体的经营人才重新定义。3.“转行”必需的产业人才对媒体行业来说,产业人才是一个新的需求。什么是产业人才?简单来说,就是媒体里面不做媒体采编和经营但是也承担盈利职能的那部分人才。近年来,在媒体圈子里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最好的转型是转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媒体自身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不足以维持媒体的正常运转,就要考虑广告、发行等传统业务之外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投融资、文化地产、文化创意产业、游戏、户外广告等业务。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就有粤传媒这个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融资以后就要投资,而投资需要专门人才,原来从事报纸采编和经营的人才未必适合这种新的需求。上述业务和媒体有关,但又不是传统的媒体业务,要做好这些“非报”业务需要大量专门的产业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懂传媒又要懂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律,是非常急需又稀缺的一类人才。4.“走到前台”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现在来说,就是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过去十几年之中,技术人才对媒体来说一直都很需要,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出现了质变。以往媒体引进技术人才,主要做电脑系统的维护工作,采编系统、出版系统的维护离不开懂计算机的技术人才,但总体来看做的是维护和支持系统,谈不上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到了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技术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采编平台的搭建和内容分发数据库的建设上,离开了技术人才,这些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也就是说,技术人才已经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和新闻生产一线。在媒体里面,这部分技术人才除了熟练掌握技术以外,还要熟悉新闻操作,同时还要知晓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新闻平台,更精准地分发内容。(二)社会化媒体的人才需求在专业媒体用人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化媒体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用人需求。社会化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扩大,以往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去专业媒体就业,但现在去专业媒体就业的学生迅速下降,大量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表现出了对新闻系毕业生的强烈需求,新闻院校毕业生的去向发生了结构性转移。很多新闻院校鼓励学生“泛新闻化就业”,比如为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需要,政府部门大量开设政务类新媒体,对政务新媒体管理有巨大需求,还有银行、能源、地产、学校等单位越来越重视舆情和宣传,提供了很多新媒体和宣传岗位。[7]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200人左右,2013年和2014年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毕业生每年有40多人,占20%左右。2015年有20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传统媒体机构的只有21人,仅占10%左右,其他毕业生都去了新媒体、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电力、烟草、公交、银行、保险、能源、地产、信息科技等行业。[8]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暨南大学差不多,近年来,毕业生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专业媒体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一般不会超过10%。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社会化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度大大提高,主要不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专业媒体用人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明显加大,进入新闻行业的门槛大大提高。二、供给侧:新闻学教学中的“变”与“不变”新闻人才“需求侧”的巨大变化必然会促使“供给侧”发生相应的变化,新闻学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急迫。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各家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上动作频频,推出了很多新课程。其中,新闻实务课程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因为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中,继续读研读博做研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要走向实务岗位,无论是去专业媒体还是政府机构抑或是商业机构,从事的主要是内容生产,而以新闻“采写编评”为主的新闻学教学可以给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以“拿来就用”的知识。(一)新闻教学中的“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教学首先有“变”的一面,这方面内容很多,这里仅说其中的两点。1.内容呈现的改变:从文字作品转向全媒体作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手机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端口”,传统媒体在巩固既有纸质出版物的前提下,必须做好各个新媒体端口。随着技术的不断演变,新媒体端口一直在变化当中,就目前来说,标配是“两微一端一网”。生产平台变了,新闻生产流程也要变,报纸不再恪守24小时的出版周期,改为24小时滚动发稿,采编人员工作的节奏大大加快。为了配合生产方式的变革,媒体要在组织架构上调整,在原来纸媒编辑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央编辑部,统筹纸媒和各个新媒体端口的稿件采写和刊发。生产平台变了,新闻呈现方式也要跟着变。就报纸来说,原有呈现方式主要是文字加图片,现在变成了全媒体新闻生产平台,只有文字和图片不够了,需要大大强化视频新闻、H5新闻、数据新闻等形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也影响内容,随着新型呈现形式的不断推出,新闻的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之前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学讲授的是以报纸为中心的“采写编评”。鉴于业界发生的上述巨大變化,传统的“采写编评”已经不够,视频已经成为“新闻标配”,视频的采制技术就应当成为所有新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而之前,以复旦新闻学院为例,只是广电系的学生才必修视频制作课程。视频之外,与H5、VR、AR新闻的采制技术有关的课程也需要在全院铺开。因此,为了向日新月异的实务界输送人才,新闻专业实务教育必需从过去单纯文字的采写编评,扩大到音视频制作、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和展示、广告营销乃至网上直播等多个方面。[9]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在新闻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与新闻业界的联合,联合的方式包括学生实习、项目合作、定制培养、双向交流等等。[10]2.素材获取的改变:从传统采访转向数据挖掘新闻学院所教授的内容生产有特定的含义,这里说的内容主要指的是新闻,如果把外延向外扩张,可以把服务型资讯以及各类垂直类信息包括进来。即使如此,这里所指的内容生产依然是“非虚构”的,和文学性、艺术性的内容生产截然不同。在本质上,新闻学院所讲授的新闻生产更接近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它是运用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向社会传递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是一种知识生产或者类知识生产。这样一种内容生产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是信源的获取,第二是素材的获取,第三是写作成文,其中,承担素材获取任务的采访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业界常说的新闻“七分采,三分写”反映的就是这个观念。[11]在以往的新闻学教学中,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主要是传统的采访方式,主要包括现场观察、面对面交谈、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面采访、邮件采访、二手资料阅读等等。在很长时间里,这样的素材获取方式是新闻采访的主流,构成了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到了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政府信息公开速度的加快以及各类网络数据的海量沉淀,数据挖掘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素材获取方式,甚至记者足不出户,凭借高超的数据挖掘技术和专业知识,就可以写出漂亮的新闻文本。比如,《财新周刊》2017年第17期刊登的《穿透安邦魔术》一文,就是一位特约金融分析师写的稿子,其大量的素材来自安邦公开透露的各项财务数据。数据挖掘和一般的文字采访有明显不同,需要学生掌握网络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对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技术,这些内容是传统的新闻采写课程所无法涵盖的,需要开设大量相关的专业课程。(二)新闻学教学中的“不变”过去几年,整个新闻教育的主旋律是“变”,各类新闻传播学期刊发表了大量讨论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文章。不过,新闻学教学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甚至是需要更加巩固的一面,“不变”的内容很多,这里也仅列两点。1.基础文字的采写能力不变新媒体平台再多,表达的形式再五花八门,基础文字采写的需求是不变的。在文字表达方面,“两微一端”和传统报纸并无二致,都要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第一是把事情写清楚,第二是把事情有逻辑地写清楚,第三是把事情有文采地写清楚,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无需讳言,很多讲授新闻学课程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现在好多学生的文字功夫是不过关的,不要说三个层次的要求,仅仅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写清楚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视频、H5、VR/AR、数据新闻等新式新闻的学习上,是本末倒置的。因此,笔者在自己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上会明确地告诉选课的学生,这门课只讲文字作品的采访和写作,只要把文字作品写好了,这门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么说,并不是说视频、H5、VR/AR、数据新闻不重要,而是说一门课的容量有限,文字采写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定要花费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它掌握住。至于视频、H5、VR/AR、数据新闻等新式新闻的学习,需要专门安排相应的课程进行专项学习。如此一来,新闻采写课程的总量需要大大增加,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字”、“新聞采访与写作——视频”、“新闻采访与写作——可视化新闻”,这三部分课程应该都是新闻学院的平台课,是每个新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2.对复杂社会的认知能力不变新闻向来是“杂学”,在传统媒体时代是这样,到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这一特性仍然保持不变。新闻从业者一定要始终站在时代这艘航船的头部,观察、监视并记录航船的一举一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新闻从业者具有对复杂社会的认知能力。其他行业的人可以在某一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是新闻从业者不行。新闻从业者天生就是一个“杂家”,需要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敏感。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一剂粘合剂,把原本高度专业化、互不来往的各行各业“统合”在了一张纸或一块屏幕上,让不同行业的人员在这方寸之地的公共空间里相互交流和对话。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普遍陷入了“信息过载”的困境之中,每天似乎接触到了大量的新闻和信息,但是这些新闻和信息真真假假,甚至让人越看越迷糊,究其本质,就是因为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但并非“人人都是专业记者”,接受过新闻学院专业训练的记者要和普通记者拉开距离,无论在专业媒体机构工作,还是在社会化媒体机构工作,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一方面来自技术训练,另一方面来自对复杂社会快速认知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讲,培养学生对复杂社会的认知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单新闻学课程难以完成这一重任,需要更多的课程承担起这一任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经运行多年的2+2制度是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不过,到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院的本科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既有传统的基础采写训练,又要掌握大量的技术类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时间精力有限,其中的矛盾和冲突需要协调解决。三、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到“社会化”需求决定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在新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上,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2012年以后,移动互联网开始快速普及,短短几年时间,其威力尽显,使新闻生产进入全新阶段。以传统媒体为标志的大众媒体时代宣告结束,分众化媒体时代到来,圈子、部落文化形成,算法推送主导的个性化阅读取代了原来千人一面的大众化阅读。在这种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了发声平台,各个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产品和品牌推广活动对大众媒体的依赖程度显著下降。此种媒体格局促使新闻生产由原来的“专业化”转变为“社会化”,同时对新闻学教育带来了直接影响。近年来,新闻学院的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学生从事的也不再仅仅是公关、品牌等工作,很多人从事的就是社会化的新闻生产工作。比如,如果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去到中纪委的网站工作,那么他所从事的就是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去专业媒体机构所需的技能没有本质差别。毕业生去向的转变需要新闻学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学生去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从事的都是单位所属“两微一端”的内容生产和运营。“两微一端”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和传统纸质媒体的内容生产有很大差异,大到选题,中到写法,小到标题制作,甚至是推送时间都有自身规律。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培训机构在举办自媒体运营的培训班,参加者绝大部分都是企业自媒体的运营人员,从中可见这部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有学者提出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着范式的转变,需要从“新闻传播”转变为“公共传播”。[13]不过,大学新闻学院提供的不只是技能训练,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熏陶,但是新闻学教育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采写编评的技能训练,当社会上对新闻采写技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之后,新闻学教育也需要跟上这种时代的步伐,与自媒体写作和运营相关的课程应该及时推出。笔者曾经长期在传统媒体单位工作,对专业新闻怀有深深的眷恋,也深知专业新闻对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来说不可或缺,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化组织和个人的“赋权”,传统媒体机构原来所享有的新闻生产垄断权已经被打破了,新闻生产从原来的专业化生产向现在以及将来的社会化生产的转移不可避免。新闻学作为研究新闻生产的一门学科,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把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化”新闻机构调整为“社会化”新闻机构。当然,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新闻学的研究而“另起炉灶”,而是在新闻传播革命的背景下,将新闻学的教学和科研推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新闻学的教学和科研要超越专业媒体及其内部,要面向整个社会,积极关注并且回应现实问题,同时,新闻学也要超越单一学科,实现与社会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总之,从100年前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始,新闻学就是一个与新闻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如今,新闻实践在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惊天巨变,新闻学也没有必要固守原来的“原教旨主义”,要与时俱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Reference:[1]李良榮,张华.从“小新闻”到“大传播”——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新取向[J].现代传播,2013(8):34-38.[2]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7):26-35.[3]陶建杰.新媒体时代新闻学子专业承诺及其与新闻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8(2):137-146.[4]窦锋昌.媒变:中国报纸全媒体新闻生产“零距离”观察[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93.[5]刘蒙之.媒体人才需求及对新闻教育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7(6)上:62-63.[6]窦锋昌.报纸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人才[J].青年记者,2016(4)上:22-23.[7]曹林.新闻学致命危机: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EB/OL].http://m.hongdezk.com/a/hantangguilai/20180609/201668.html[8]范以锦.究竟谁将谁抛弃——对传媒毕业生入职传统媒体大幅下降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5(8):42-44.[9]白净.新闻专业教育如何应对融媒科技的挑战[J].新闻记者,2017(4):91-94.[10]周舟.论我国新闻教育中学界与业界的合作[J].编辑之友,2016(9):48-52.[11]薛翔.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实务教育的培养方向与启示[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77-80.[12]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4):144-149.[13]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7-84.(刘第红) -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完-
本文档为【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教之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03-15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