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全集 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全集 粤教版

举报
开通vip

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全集 粤教版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

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全集 粤教版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 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 入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什么是 化学 化学在我 们身边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活动 探究 小结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出示课后探究题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 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难点 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学法指导 观察记录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1、描述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演示[实验1—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1—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分 析 讨 论 归   形纳   成 总   概 结   念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演示[实验1-5] 举例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鼓励学生要对物质的性质以及探究方法的学习,会对身边的世界有更新的。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例如: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板 书 设 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重点 难点 教 法 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一、 课 堂 导 引   ①知识储备: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等组成。   ②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验,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③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探究蜡烛的 物理性质   点燃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  图1-11实验   熄灭时进行图1-12 实验      ④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 探究报告 探究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品(可自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二、 基 础 训 练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 (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A、空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4、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5、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         ;还可以使燃着的小木条         。 6、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方法 现象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 法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提问】 【分析 讨论】 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 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焰 。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学生分组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拓展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中应遵照什么原则选择药品?能否选择硫、铁丝、蜡烛?如果选用蜡烛做此实验应做如何改进?有哪些优缺点?  2.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说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讲述】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   [小结]: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学生可自选做如下实验: 竞争性抢答文字评价题。 1.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有哪些性质? 2.了解实验室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及选择药品的依据。 3.通过本节探究课,得到了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 2 氧气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 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活动一 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活动三 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 问: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 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纷纷带着好奇心观看,思考并回答:氧气。 思考得出结果:不能。 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 现象:复燃 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活动四  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活动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反应前物质: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制取氧气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 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激 趣 导 入 实 验 探 究 引 导 发 现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MnO2 过氧化氢=水+氧气 组内交流 学生按表格 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深 入 探 究 小 结 练 习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 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硫+氧气  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氧气+汞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 分析发现新问题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和评价。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重点 认识水的组成 难点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情景导入 实验: 交流讨论: 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1、 电解水 现象:正负两极都有气体产生,体积比约为2:1 提问:两极上产生的都是什么气体? 2、分别用带火星的和燃着的木条来验证两极气体 3、 氢气的燃烧 水氢+ 氧气 (H2O) (H2) (O2) 氢气 + 氧气水 (H2) (O2) (H2O) 1、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的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3、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问:什么是化合物和单质,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通过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判断是氧气和氢气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演示 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师: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生: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按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 1.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气的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3.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认识。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板 书 设 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是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 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部分】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三、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回答:酒精挥发了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组织讨论】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四、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小结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会做沉淀、过滤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重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难点 硬水的蒸馏 教 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展示自然界中的清澈的水和污水实物图,自然界的水是纯净物吗? 讲解:自然界中天然水含有许多不可溶的杂质、可溶性的物质、细菌等。 设问: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做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把它净化成自来水! 设疑:想把河水净化,需经过哪些处理?实际净化前先加絮凝剂,为什么? 指导并检查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 展示过滤操作示意图。 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经过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有什么不同? 小结: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主要除去什么样的杂质? 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设疑:用活性炭进行过滤有什么优点? 板书:吸附(除杂质、除异味、除色) 设问:现在我们得到的是自来水吗?缺少什么操作? 设疑:常用于水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设问: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有什么现象? 解释:这是因为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这样的水叫硬水,在加热或长时间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 什么样的水叫软水? 设问:如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麻烦? 思考、回答。 实验1:向两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和另一杯河水对比,观察现象,讨论加明矾的作用 实验2:各组成员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进行过滤操作。 根据实验成败,讨论总结过滤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实验3:各组动手自制简易水过滤器; 各组展示过滤器并互相评价 用简易水过滤器得到的天然水,没有消毒。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小结 设问:怎样使硬水软化? 讲解:1.加入化学试剂除去硬水中的钙、镁离子; 2.加热煮沸。 设问:水壶盖上的蒸馏水是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到的? 设疑:能利用桌上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吗? 选出其中一组较好的装置进行实验。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原理及注意事项。 设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小结:水的几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净化;通过了解自来水制取过程,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思想。 设疑:是不是饮用越纯的水就越好? 课后作业: 收集一些资料,从卫生、健康角度对如何正确选择饮用水(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提出自己的看法。 实验4: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阅读教材并回答。 实验5: 通过迁移水壶盖上的蒸馏水的得到过程,讨论设计组装仪器。各组展示设计的蒸馏装置。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3. 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4. 初步学会一些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书写规范的调查报告 重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难点 学生汇报: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 法 多媒体展示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引入] (投影)请问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图标? 我们为什么要节水、爱水? [过渡]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展示ppt图片) 在地球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储备情况怎样呢?北京水资源总量又是多少呢?请阅读书P58~59 补充资料:北京水资源 (见ppt板书1) [设问]这有限的水资源是否都能用来孕育生命呢? 请听刘卓周小组的研究汇报。 [设问]看来水质直接影响到生命质量,那么我们周边的水质情况怎么样呢?陈子悦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下面请听他们的汇报: 中国节水标志 生命离不开水。 感受:失去了水,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通过看书、阅读补充资料分析水资源现状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几种化学日用品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对比了清水、盐水、洗衣粉液、电池液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通过持续一周的细心观察得出结论:水质直接影响生命质量。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昆玉河的水污染调查报告》。重点调查了昆玉河水质,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垃圾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水价上涨后,服务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设问]面对岌岌可危的水资源、不容乐观的水质,政府企业、普通居民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林亦清、苏亦煌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分析,下面请听他们的汇报: [小结]本次研究性学习总结, 详见ppt板书2 行业用水情况调查》。该小组在分析了北京市近十年水价的变化趋势后,提出了他们对水价上涨原因的思考,并对游泳馆、美发店、洗车行、居民社区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学生认真倾听,从老师的总结和其他小组的特色中吸取精华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家庭用水调查与探究》。针对居民用水情况精心设计问卷,并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又进行了再调查。 板 书 设 计 一.  水是生命之源 二.水资源现状——匮乏 三.水质现状——污染 四.节水、爱水人人有责 【ppt板书1】 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北京只能支持1700万人口。据2003年底的统计,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1400万,但每天滞留在北京的人口已达到1700万。 【ppt板书2】 本次研究性学习总结 1. 同学们对爱护水资源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意识到了节水要从我做起。 2.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做好节水宣传员工作的好帮手。 3. 活动中同学们运用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反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 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 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教学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复习提问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知识巩固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图片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为什么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讲述)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P70页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投影展示、评判讨论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1.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 2.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自主探究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认真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质子数等于核电子数; 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运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阅读讨论、归纳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8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思考)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阅读)课文表“几种原子的质量” 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小麦的质量一样不方便。所以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练习巩固 (阅读)课文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内容及旁白课文附录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氢、碳、氧、钠、铁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段课文的阅读,你能初步弄清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吗? 〔巩固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对吗?为什么? 仔细阅读课本,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完成练习,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回 答相应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 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元素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重点 难点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我们在水的组成中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但是什么是元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 1、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但组成的物质已超过3 000万种。    2.讨论 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并知道某些元素含量虽小,但作用巨大。    3.三份资料的处理:组织学生阅读并了解以下三点。     ①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     ②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30种元素编成口诀,兴趣记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     ③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单质存在的状态。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元素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5.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周期和族以及元素分类的小知识。     6.做游戏:同桌根据名称报位置,在规定时间内,找对一个得1分,按积分多少评出优胜。课外再进行比赛、评出全班人数1/4为寻元素冠军,并给物质奖励。     7.门捷列夫,何许人?看招贴画片介绍或上网查询。       同桌交流:看“蛋糕”分块,想市场份额,来理解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自由发挥 :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元素 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离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与想象,认识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对原子得失电子后变化的讨论,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与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观察图、表、动画,培养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与微观空间想象力。 重点 离子的形成 难点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情景创设] [展示] [引言] [提出问题] [动画演示] [展示并讲述] [启发] [讲述] [展示] [展示] [讲述] [提出问题] [动画演示] [提出问题] [讲述] 同学们,这里有从我们存在的宏观世界中截取下来的三副图片,你能从中找到你所熟悉的物质吗?它们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铁、水、食盐的结构图片 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本课题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饶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那么电子依据什么分层运动,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到高中后我们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 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 原子得失电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Na+、Cl-、NaCl的形成。 对于离子你有了哪些认识?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找到的物质并描述其内部构成 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结构相对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得电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谈话] [课件演示] [引导] [动画展示] [延伸拓展] 通过以上学习,相信你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把你们特有的认识用图示表现出来吧!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眼光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食盐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营养物质,当你面对食盐晶体时你会从哪些角度去认识食盐?   点燃条件下,镁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个反应在微观世界里是怎样发生的?相信你会根据教材78页提供的镁、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课下探究出其中的奥秘。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重点 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难点 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教 法 合作讨论法、讲练法、调查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回顾] [简介] [布置] [归纳] [布置] [导出] [布置] [强调] 我们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物质有哪些?并试着书写它们的化学式。 化学式的定义 学生分组游戏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依据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来引出──化合价 学生记住表4-6中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学生回答,并书写其化学式。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学生分组活动:说明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活动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学生阅读教材P81页。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讲授] [布置] [设疑] [设疑] [讲授] [布置] 矫正] 应用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利用表4-6中提供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试着读出其名称。 提供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原子个数。 分子有质量吗? 例题 学生习题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矫正出现的不足。 学生练习。 学生书写化学式,并互相订正。(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 书 设 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二、化合价: 一价H F K Na Ag; 二价O Ca Ba Mg Zn; 一二CuHg四七Mn; 三Al四Si三五P; 二三Fe二四C、二四六S三五N; 一五七Cl常常见; 单质零价永不变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 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精彩,引生入境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动手实验、增强体验、探索新知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 微观模拟,加深理解 引言:通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回顾前面所学的磷燃烧化学反应原理,引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给出: 1.白磷的燃烧 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原理 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蜡烛、镁带燃烧的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讨论: 1.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相同吗?为什么? 2.对于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气球,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如果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呢?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镁带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 阅读,引发学生去思考 回忆、、思考 大胆的猜想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 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单总流体力学实验报告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报告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报告单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单 ――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阅读化学史,思考、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领悟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学以致用 反思小节 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前的广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加盟呢? 持续发展 思考、回答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 谈反思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a.概述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 法 组内合作、分组竞赛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将学生分成红、黄、蓝、绿四组。 播放幻灯片: 引导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 分组挑战: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①碳、②二氧化碳、③氯化钾、④氧气、⑤氯酸钾 并试着用上述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写出你熟悉的化学反应。 注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 几辆三轮车与几辆自行车的轮子个数相同?几辆三轮车与几辆小汽车的轮子个数相同?几辆自行车与几辆小汽车的轮子个数相同?      分析化学反应KClO3—KCl+O2 ①为什么不平衡? ②如何使它平衡? 讲述:配平过程 练习:配平化学方程式 ①HgO—Hg+O2 ②Fe+O2──Fe3O4 幻灯片上显示一句话:“我喜欢化学”,每个字对应一个化学方程式,选择后将它们配平。 我:NaOH+CuSO4—Na2SO4+Cu(OH)2 喜:C+CuO—Cu+CO2 欢:Zn+HCl—H2+ZnCl2 化:KMnO4—K2MnO4+MnO2+O2 学:P+O2—P2O5 阅读书本 ①完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小结 ①书写化学方程式: A组:①水通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主要成分为Ca(OH)2〗中,生成碳酸钙(CaCO3)沉淀和水。 B组:③一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红热的氧化铜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④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1.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 ①Mg+O2MgO2 ②Mg+O2↑==MgO ③2Mg+O2──2MgO ④2Mg+O22MgO↓ ⑤S+O2==SO2↑ 2.交流收获。 练习 板 书 设 计 第五单  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原则:尊重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 步骤:写→配平→注→查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难点 教 法 教学演练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复习] [引入]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 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  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                         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                     [解] 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C  +   O2  C O2               ③标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                           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指导学生学习] 小结: 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Cu—64、O—16、H—1)  [ 提 问 ] :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 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板 书 设 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  ①解,设未知量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标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                ⑤简明作答 3、小结: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         物质的质量;  (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 教 法 讨论探究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活动与探究 讨论。 练习 一、碳的单质 活动与探究 1、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2.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60呢? 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 练习。 完成课本习题外,并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二、碳的化学性质 古代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出木炭的燃烧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6-2]得出木炭的还原性质 分组实验 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总结木炭的三条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小结 归纳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及区别、碳的化学性质 碳元素在自然界里的含量不是最多的,但它形成物质的种类却是最多的。 板 书 设 计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 石墨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 深灰色鳞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最硬 较软 导电性 无 良好 导热性 良好 良好 用途 钻探机钻头、刻刀、装饰品等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 法 实验探究 、讨论归纳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演示 【问题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知识再现】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么? 【各抒己见】其中哪一个化学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先提出假设,再实验验证,最后小结结论。 为了便于控制、易于收集。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问题讨论】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大家思考实验时选择实验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 CO2↑ 思考、讨论、回答。 1、  反应物的状态。 2、  反应条件。 3、  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学生回忆并进行比较。 分工合作,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仪器并进行制取。 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及知识的总结,并写出探究报告。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问题讨论】请大家用提供的实验仪器,结合化学反应原理,设计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连接实验装置。如没有仪器选择,画出简图即可。补充、释解学生的回答。 【问题讨论】如果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 【体验实践】请大家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 学生讨论后提出设计方案,连接装置,展示成果。 并简要说明装置连接的理由。 回忆旧知识,讨论方法。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成功。 小结、汇报自己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并关注温室效应。 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 法 (1)实验探究法 (2)现代媒体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并板书课题。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安排学生实验的内容,同时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巡查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指导学生继续探究,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讲述]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展示一瓶雪碧)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讲述]发生这一反应的原理就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用大屏幕展示) ③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思考动画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学生探究内容详见附件2) 学生实验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学生实验2 教材[实验6-4] 学生实验3 教材[实验6-5](学生探究完毕,填好相关《实验报告》并汇报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4:教材[实验6-6] 学生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 学生分析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或鉴定二氧化碳。 [多媒体播放](详见附件4) 干冰是什么?干冰与二氧化碳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5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继续阅读教材P116有关内容,看完后汇报交流。 (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温室效应”内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多媒体播放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详见附件5) [讨论]:如何防止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作为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用大屏幕展示)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 进行小结(再用大屏幕展示) ①学生思考,参与班级的讨论与评价。 ②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各抒己见。 ③上台演示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观看、聆听, 并思考和参与讨论。 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②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H2CO3=CO2↑+H2O ③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利用此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3.用途:①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气体肥料;③灭火;④“干冰”用作制冷剂和用于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 4.温室效应 ⑴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⑵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保护绿地等。 ③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等。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观察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重点 了解燃烧的条件。 难点 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 法 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引入】 【实验探究】 打开课件封面(一堆篝火熊熊燃烧) 师:这是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能不能离开火? 师:想不想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完成表格(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表扬) 探究内容 用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水和酒精的蒸发皿中 实验现象 水不燃烧,酒精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物质具有可燃性 探究内容 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实验现象 烧杯罩住的蜡烛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氧气 探究内容 向金属片(覆盖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上各放少量红磷和白磷。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讲评) 解释概念──着火点。向学生介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课件展示) 生:火! 生:不能! 生:想!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补充实验】 讨论: 【小结】 可然物 白磷 红磷 硫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60 320~370 558 700~750 (充分利用多媒体:当学生答出一个条件就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当三个条件都出现时,在屏幕中央显示一堆火。) 讨论:水中的白磷能燃烧吗?如果能,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易行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从学生中选出一种方案:让学生自己用一支空试管倒扣入热水中,罩向水中的白磷,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现象。 强调:只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是水火也相容。 提问: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有哪些共同点?你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师:人们掌握了燃烧的特点,利用它发出的光来照明、发出的热来烧煮食物、炼钢等,把人造卫星送上天!(边用课件展示图片)为人类造福。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呢? 生:不是!(要求学生举例后,用课件展示火灾的图片──说明燃烧失控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师:请同学们看看常见的灭火方法。(每看完一种方法,要求学生说出该方法的原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 1、隔离法 2、窒息法 3、冷却法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完后,教师简单评。) 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学生思考并讨论 板 书 设 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产品及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重点 1、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到合理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难点 教 法 小组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复习引入] [讲授新课] 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问: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一、化石燃料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需预先布置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前需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课件连接]:在www.k12.com.cn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学资源-教育软件交流中心-化学教育软件。 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实验7-3]: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讲解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教师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 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课堂总结]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 [实验7-4]:教师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 [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 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 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难点 教 法 分组实验、讨论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课] [复习引入] [组织小组实验] [组织讨论、观察] [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 [讲解介绍] [组织讨论、归纳] [讲解介绍]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     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原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在市区内几乎不使用煤作燃料,可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也会如此恶劣?这是什么引起的? 目前,多数汽车都使用什么作为燃料? 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 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我们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对空气的污染呢? 正如同学们所说,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1.乙醇(俗称酒精)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多媒体出示乙醇的化学式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组织讨论]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 (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2.氢气 学生发言。 学生回忆,发言。 学生小组操作实验。 认真观察、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认识并记忆。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组织讨论] [组织阅读] [组织讨论] [课堂小结]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言。 学生发言,归纳。 学生听讲,了解。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学生阅读,了解。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发言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重点 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 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活动探究 知识共享 归纳整合 第一课时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在教师指导下观看录像、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展示他们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师生交流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活动探究 拓展探究 归纳整合 第 二 课 时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思考、查资料、讨论及总结,独立或集体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 板 书 设 计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重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引入 问题 衔接生活小知识 活动与探究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表格并交流: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反思小结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二、金属活动性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重点 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 难点 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 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实验导入 交流展示 指导阅读 讨论分析 例题自学 自主评价 第一课时 铁的冶炼 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 阅读课本 讨论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课题 学生展示 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 动画展示 讨论交流 小结评价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 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防腐蚀,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展示铁钉 讨论 阅读教材 讨论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情境创设 活动与探究(一) 设疑: 联系实际: 教师设疑: 活动与探究(二):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们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均一、稳定。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活动与探究(三) 教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四): 小结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板 书 设 计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溶质、溶剂 二、乳化现象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 g 不放食 沉?浮?   2 250 g 1匙(约5克) 沉?浮?   3 250 g 2匙(约10克) 沉?浮?   4 250 g 3匙(约15克) 沉?浮?   … … … …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实验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练习 教师小结: 小结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质的质量分数= 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重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游戏: 分析讨论: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做游戏实验: 第一板块:指示剂 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 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教师扩展引导: 师生互动实验: 学生探究结果: 教师引导: 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浓硫酸?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实验”) 启示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第四板块:小结 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的,我们学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理。知识、方法、道理就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板 书 设 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指示剂 几种常见的酸 浓硫酸的腐蚀性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环节一:慧眼识酸 环节二:猜它是谁 环节三:除锈专家 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运动员 肢体语言 表情 变化 名次 铜 摇晃、抖腿 冷笑 无气体产生 1 铁 耸肩、腿颤 皱眉、抽冷气 Fe+H2SO4=FeSO4+H2↑ 2 锌 浑身乱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镁 双手紧掐颈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 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环节四:盘点收获 原因是什么? 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 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 板 书 设 计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 碱的化学性质。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引入新课 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 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 演示: 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问题: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 3.它能做干燥剂吗? 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材料引入: 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问题: 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 学生疑问: 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 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溶解。 3.试管外壁发热。 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1.潮解。2.密封。3.能。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涉及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 我想知道!1、放热 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引导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分组实验: 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 演示实验1010: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 问题:1.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 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3.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反思小结: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学会运用哪些方法?③明白哪些道理? 1.遇石蕊都变蓝色! 遇酚酞都变红色! 2.软瓶变瘪!CO2与NaOH反应后压强减小。哦,蛋是这样掉下去的! 3.石灰水变浑浊 哦,“清水变牛奶”原理如此! 4.我能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真有趣!小灯泡发光了! 1.能导电的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2.导电是因为发生电离,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3.酸会离解出H+;碱会离解出OH-。 我又有了一些进步!(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小结) 板 书 设 计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碱的化学性质 1、 碱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 2、 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 碱能与酸反应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 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引导性材料 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对数据进行分析,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老师有意用一组不同浓度的溶液,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明白,物质浓度不同,其pH不同。通过怎样操作和读数的讨论,有效地弄清了学科知识,并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探究要尊重事实这个基本观点。课堂中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自主理念,如让学生先摆后测,这样处理,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常识。通过对操作方法的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和设计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像把一张纸分成几张小纸(节约),用放大镜观察头发,用测力计测拉断所需要的力,用手触摸头发的表面确定粗糙程度等等,这些教科书中没有的东西,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因为这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做主持,同学之间有更强的亲和力,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老师的组织、引导、帮助的角色到位。整个课堂活跃而不失严谨,开放而不失章法。溶液的pH。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提出问题 猜想: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我们怎样应用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通过对操作方法的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和设计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像把一张纸分成几张小纸(节约),用放大镜观察头发,用测力计测拉断所需要的力,用手触摸头发的表面确定粗糙程度等等,这些教科书中没有的东西,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因为这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做主持,同学之间有更强的亲和力,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老师的组织、引导、帮助的角色到位。整个课堂活跃而不失严谨,开放而不失章法。溶液的pH。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重点 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阅读教材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教师指导 练习巩固 自我反思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板 书 设 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重点 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1.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2.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3. 分组实验,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 学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分组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教学小结 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 板 书 设 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粗盐的初步提纯 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固体的转移 二、过滤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重点 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 法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创新尝试 第三课时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问题拓展 自我反思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1.分组讨论2.交流讨论情况 板 书 设 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发生条件: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2 化学肥料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创设情境 再创情景 教师小结 第一课时 认识常见的化肥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3.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类别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名称                 化学式                 主要作用                 植物缺少时的症状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讨论交流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问题拓展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2.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3.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组内交流: 交流观察结果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 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二、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 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教 法 “三段六步”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定向自学 释疑探究 1、 揭示学习目标 2、 自学指导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总结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培养学生口才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速算及准确能力 板 书 设 计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人体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了解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元素的。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 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难点 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活动与探究 贵州某山区盛产芭蕉,一外地人问卖蕉人怎么卖?答:1角钱3只。4只行不?答:不卖。2角钱卖一串(少的也有十多只)行吗?答:行。这个卖蕉人数学概念为何这样差?原来他在婴儿时期因缺碘而得了呆小症,智力缺陷。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板书课题)。 活动一:知识抢答:(记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题目: 1.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50多种) 2.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多少种?(11种) 3.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约占人体质量的多少?(99.9%) 4.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的元素是哪几种?(C、H、N、O) 5.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总量不超过人体的质量的多少?(4%) 6.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元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7.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是常量元素吗?(是) 8.钙是微量元素吗?(不) 9.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多少种?(20多种) 10.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Fe、Zn、Se、I) 师投影知识网络图: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过渡:已知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体重的0.05%,可谓是“微不足道”,真是这样吗? 活动二:特长展示 各队表演节目:我的作用大。(记分办法:其余三组无记名投票,以票数记分) 过渡:你们对人体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但在人体内的含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反思 学以致用 活动三:真情表白 记分,能说记10分,分队陈述摄入过多的危害 活动四:挑战对手 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钙、铁、锌、碘的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答对记10分) 例如:碘:不仅仅是“智力元素”锌:多种酶的激活剂 钙:参与构成人体的硬组织 铁:造血的主要原料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下面进行最后一轮竞赛,以决胜负。 活动五:智力陷阱 (规则:第一名与第二名,第三名与第四名互相挑战。四道题分别以“合”“作”“创”“新”为题号。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合:谈谈你从加碘盐包装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作:谈谈你从牛奶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创:芳芳同学长期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患上了佝偻病,经医院检查还患有贫血,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推断芳芳可能缺乏哪些元素,并对她的食谱提建议。 新:俗语有“多吃五谷杂粮,身体壮如牛”的说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小结:评价竞赛情况,表扬优胜小组。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关爱长辈,倾注亲情”,建议陪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医院检查一个体内的含钙量,必要时向老人推荐几种补钙的保健品,当然要向他们说明你的理由。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教 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 课 题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教 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导入 活动探究一 活动探究二 活动探究三 “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9活动与探究。 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生:瓷器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汇报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活动探究四 学生实验: 小结过渡: 辩论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1、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2、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1、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幻灯片展示: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可以看服装标签 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橡胶树 学生讨论 板 书 设 计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 学 反 思 年 月 日 � INCLUDEPICTURE "../../../../01化学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pep/pep1/pic_283802.jpg" \* MERGEFORMAT ���
本文档为【九年级化学 教学案全集 粤教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源文库
从事幼儿保育多年。
格式:doc
大小:99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2-24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