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英达自考英语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串讲资料

新英达自考英语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串讲资料

举报
开通vip

新英达自考英语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串讲资料 座右铭: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育人;不讲求宏大,只注重实效;你成功,我自豪!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

新英达自考英语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串讲资料
座右铭: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育人;不讲求宏大,只注重实效;你成功,我自豪!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和批判精神。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使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去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 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实践。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五、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答:(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六、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七、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八、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九、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艮好的思想条件。没有各个阶段土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19世纪4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2)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之提供了阶级基础;(3)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其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4)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文化历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二、哲学问题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四、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它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从根本上解释世界。 它存在三个明显的局限性: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 六、一部哲学史实际上就是唯物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史。 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主张世界是运动变化观点的。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观点的。 七、物质(列宁的物质定义):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八、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建立的重要意义:①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②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九、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利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下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②没有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十一、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如“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生,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 十二、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因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生、绝对性,认为时阀空闻是主观的,是唯心主义观点。(2)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否认时间空阃的相对性、可变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也证明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的绝对性和具体特性的相对性。 十三、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②空间和时间也不能脱离运动着的物质。 十四、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十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右展的动力。 十六、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十七、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十八、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③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 总之,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十六、联系的复杂多样性:(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十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十八、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十九、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并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二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则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十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 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二十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十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十四、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①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它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是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②辩证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 二十五、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二十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二十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④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发展就是一物转化为它物,但这种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二十八、内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2)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⑦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二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它们的关系是: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络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三十四、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T-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三十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决不能只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大好形势,迷失前进的方向。②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大好形势。决不能因为主流是好的就忽视支流。 三十二、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三十三、【知识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三十四、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三十五、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②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三十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动力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三十七、量变的基本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三十八、质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如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由猿转变为人、科技革命等)。 三十九、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主要表现:①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变,这也是量变和质变复杂性的表现。②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③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变,即包含着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旧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消亡。 四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①辨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③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④辩证的否定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一、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第一,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第二,它把否定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第三,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四十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在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四十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四十四、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近似圆圈的周期性。 (3)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②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f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四十五、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①要有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⑨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我们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四十六、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由原因;1起的现象是结果。 、 四十七、【知识点】因果联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四十八、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如果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2)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四十九、【知识点】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 五十、【知识点】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它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 五十一、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①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五十二、【知识点】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五十三、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①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但两者的原因各不相同;②必然性导源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的产生则主要是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引起的;③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这决定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前途和命运。偶然性则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它只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使事物发展过程的具体特点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①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形:A在前一个过程具有必然性的东西,对后一个过程来说可以转化为偶然性,反过来也是一样。B在小范围是必然性的东西,对于大范围来说可以变为偶然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物主义的非决定论两种错误观点。 五十四、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我们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 ②其次,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五十五、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五十六、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五十七、为了全面理解“可能性”这个范畴,必须区分以下几种情况: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③要分清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一一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④要分清可能性的大, 五十八、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④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现实性是已实现了的当下的客观实在,可能性则是目前尚不存在,以后才会出现(或并不一定能出现)的东西.⑦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十九、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要把自、己活动的依据建立在现实性这个可靠的基础上。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六十、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渚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六十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①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②对于特定事物来说,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③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但是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只是对特定的事物和确定的关系才有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2)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②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活跃易变的内容与稳定少变的形式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六十二、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内容决定形式。要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②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形式,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把充实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 六十七、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的特点:①客观性;②稳定性和重复性:③普遍性。 六十三、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时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六十四、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认韶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能动}生,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中社会性和实践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 认识的主体包括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 三、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三种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四、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应转化。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五、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它们认识关系的基础。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主要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六、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的好处:(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七、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八、【知识点】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知识点】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九、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十、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十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辫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申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同时它们又是统一的:④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十二、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睢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十三、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3-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十四、要正确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③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十五、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十六、整个人类韵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S-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十七、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十八、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十九、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现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二十、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也称之为“相对真理”。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二十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二十三、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重要意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日月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十四、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人们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为它有价值,真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其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二十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十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 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2)地理环境虽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凡个方面:(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四、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
本文档为【新英达自考英语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串讲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22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4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3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