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举报
开通vip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语文教育与人的完整性建构 于漪,女,1929年生,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 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 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 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 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语文教育与人的完整性建构 于漪,女,1929年生,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 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 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 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 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于漪老师,当代语文教育家。长期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始终与时代同步。她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在扬 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建构”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求实性、 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的语文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在批判中继承了过去,在创新中开辟了未来,为21世纪中 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纵观于漪老师的教育人生, 其中不乏磨难,尤其在风雨如磐的“文革”岁月,然而她却凭着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走了过来。她怀着对理想的崇高追求,凭着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 释放着她的全部能量,燃烧着她的整个生命,她就像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将脂膏不息地流 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于漪老师曾深情地说:“教育事业是系统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是魅力极强的交响曲。几十年来,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 我一辈子钟情的地方。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的身上延续的。 教师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给学生,使学生成才。做一个铺路石, 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她就是这样执 著地在一条实实在在的路上从不间断地走着,实现着她的人生价值,这实实在在在本质上 就是“真”,是“爱”,是“奉献”,是她一生最简单也最传神的写照。 一、人的完整性建构:语文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家都必须是理想主义者,因为这种理想 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教育目的,它像航标一样,指导着教育发展的进程。不能想像,没 有目的的教育能给人以成功的喜悦。教育需要激情,这种激情就出自对理想目标的追求。” 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就充满激情,她对教育目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了“人 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 (一)确立“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标 “人的完整性建构”绝不是一个笼统的目标或者一个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有着实实在 在的内容。所谓“人的完整性建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提高其人文修养,完善其人格,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个 性的完整的人。 于漪老师“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得以确立,是因为她牢牢把握住了两个方面。 1、目中有人,注重发展个性 于漪老师常说,教育事业塑造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特殊的雕塑 家,塑造完整的人,就必须首先做到目中有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谈不 上什么教学。于漪老师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她说,教语文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心灵, 要有效地塑造,就得了解他们,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 化。教师应是教育学生的高度自觉的人,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方面处处做有心人,经常 地持久地注意观察学生,站到学生的世界之中去聆听、去感受,不仅要认清学生的共性, 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早在两 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观其所以’,即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即观 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即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私下的 言行。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应更加重视研究。” ? 于漪老师经常引用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 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 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并用这段话来时常提醒自己,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要做到“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须注意两点。 A.在发现上下功夫。教师和学生接触,随时随地都要开放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发 现学生,让学生的思想、个性特长、心理特征、知识构成、性格特征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 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只有心中有数,方可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的性格是开放型的,教师容易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更 ?于漪:《识质与雕塑》,《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第37页。 多的是心里某一角藏着奥秘,教师如果没有精细的态度、敏锐的目光,很难找到那根“独 特的琴弦”。有眼力的教师看学生总是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 走,从一些细微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动作,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窥见他们对某些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 所思所想。对学生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培养学生,完善其个性。 于漪老师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看二听三问四查,并进行材料跟踪”的科学方法,既深 入了解学生共性,又细致了解其个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塑造学生。而学生一个个从心底 深处感到了被尊重被塑造的舒畅和满足。 B.在理解上动真心。一个教师要做到真正理解所教的每个学生,那不仅要讲究科学, 而且要颇讲点艺术性。学生有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许多想法、做法在成年人看来是幼 稚的、粗糙的、鲁莽的,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想法、做法来框定,要多设身 处地为学生想想,理解他们的心情、愿望、欢乐、忧愁,少下禁止令,要正面引导,积极 为他们出谋划策。知心才能交心,师生之间有共同语言,那根“独特的琴弦”才能发出美 妙的声音。 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知识日益增长,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等等都 处在变化之中,教师也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要全面、 发展地去理解学生。 于漪老师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总是力求练就一双识质的慧眼,精心雕造可爱的学生。 2、高瞻远瞩,始终与时代同步 于漪老师语文教学探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未来。她的“人 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正是建立在时代的需求之上的。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它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 需要,去教育和影响青少年,用人们所憧憬、所希望、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来塑造新一代。” ?于漪老师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指出:“育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应放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有针对性、有时代的特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 ?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今日语文教学的实践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今的中学生 是21世纪各个建设领域的后备军,培养塑造他们,不仅须研究他们今日的心理特点、学 习能力,还要认真考虑他们明日应有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于漪老师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现代人 ?卓睛君、方晓东:《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语文学习》1988年第12期,第2页。 素质、思想活跃、富有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信息、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 构、勇于改革创新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她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指出语文教学应 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而努力,引导学生在素质、智力、能力等方面扎下深根,培养他们 成为现代的文明人,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 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有健全的个性与人格,从而成为“完整的人”。 于漪老师深刻反思了最近几年语文教育培养目标在实施中发生偏差的现状,切中应试 教育的时弊,尖锐指出当今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警 示人们“应试教育已使教育工作走人了歧途”,她大声疾呼“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志气有抱 负有民族优秀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人”,要“着眼于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习做人”,“要 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目标的探索和思考,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宏观性、超前性,“人 的完整性建构”的教育目的观是富有创造性的目的观,对新世纪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 和实践的导向性,引领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实现“人的完整性建构”的途径 要完成“人的完整性建构”,培养完善的人,并非朝夕之事,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循章而为,注重方式方法。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思想,可归纳出两条有效途径。 1、以拓展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素质 于漪老师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思维的发展,这是由思维在语文学习 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首先,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语文能力。 人们在进行思想交流的时候,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而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着,思维和 语言密不可分。人们交流思想的过程又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过程。一个人在头脑中思考问题 的时候,他是凭借着内部语言进行思维加工的,而要把思维结果告诉别人的时候,就需要 把其转换为外部语言信息表达出来,表达的方法是说和写。从信息接受者来讲,如果接受 的是说出的话,就靠听;如果面对的是书面文字,那就靠读。听和读获得的信息传人大脑, 大脑再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从而理解对方的思想。听说读写的交流思想的过程,也就是 在语言和思维的交叉作用下信息转换的过程。 人们运用听说读写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就是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过程,这个过程既离 不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从语文能力的内在本质来看,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决定着 听说读写的能力。正如陶本一指出的:“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 写四个字,然而这四个字,我认为不能包括语文能力的全部内涵。听、说、读、写只是一 种外部形式,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可见,学生的 思维能力决定其语文能力。 其次,思维决定了思想的形成,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学生在学习 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从而形成自身 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和心理品质等等。而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提供了充 足养料的人文知识本身就是思维的结果。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脑就会对 问题进行思考,以语言为工具对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思想,思想必须通过说、写 表达,通过听、读接受,否则便毫无意义。学生在吸收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提高自 身素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对信息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综合、判断、取舍的思维加工过程。可以 说,正确的思想形成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 既然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须臾都离不开积极的思维,并且,学生在学习 期间不可能学会他在日后投入社会生活、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因此于漪老 师认为,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要紧的是培养他们会学习、会思考的本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 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那么,读就有口无心;看便浮光掠影; 说也不得要领;写亦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 刻地揭示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他的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也是以思为核心。“学”和“问”离开了“思”,会一无所得;同时,只 有“慎思”才能“明辨”和“笃行”。 于漪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解疑„„的过程。”语言训练与思 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虽不是于漪老师的独创,但她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时,却开辟了 广阔的途径。她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出了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规律, 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原则,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 素质,培养思维敏捷、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把“教文”纳入“育人”的目标 要建构完整的人,光“教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育人”。 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文字,当然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 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于漪老师早就提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 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 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 看法是不可取的。”?并且引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如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 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指出:“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 ? 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于漪老师多次强调,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做人的品质。教师教学生 学“文”也在教学生“做人”。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指导 他们多读好书,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培养他们学语文的韧性,培 养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教文”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做人”之道。 语文教学要通过“教文”,春风化雨般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渗透滋润,从而达到 “育人”的目的。于漪老师指出,教学中所选的“文”必精美,虽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这个“例子”必须是精美的范例。于漪老师的“育人”,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而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启发,情感受到熏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聪明才智得以充 分自由的挥洒。她认为,不促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育人就相应地失去光泽。可见,她的 “育人”是对人的一种立体观照和完整建构,是对人的全面唤醒,是全新的“育人”。 二、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 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 教育观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 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 ?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语文学习》1988年第12期,第2页。 ?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语文学习》1988年第12期,第2页。 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 生命的事业。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 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爱 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 倍功半。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 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 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 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并认为这种 “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 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 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教师只有自身拥 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 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 深沉、执著,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 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 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 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她对语文事业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源于她对语 文深深的爱。 2、对学生满腔的爱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 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于 漪老师正是“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满腔爱并鼓励和 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 她常说:“热爱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 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并说,爱学生,就要给学生爱心、耐心、 信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有人就把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称为“爱的教育”。爱 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爱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望和信心,爱的情 感带来的鼓舞促进了教学高效率的实现。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爱,全身心投入,才会创出具 有自身风格的高水平的教学业绩。 “爱是一种情感,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交往中,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实实 在在地感受到教育对象的可爱之处,才能引发真情实感。”?知之深,爱之切。一个重要的 问题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可 爱之处。于漪老师非常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具有正处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很容易讨人不喜欢,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细致 入微地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她还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要精 心雕琢,不能怕麻烦,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只有对学生丹心一片,才能与 他们心心相印。 于漪老师深知,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和发展,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 成长。母爱和师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它最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无坚不摧。她说:“表达 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情深似海、师 爱荡漾。”对学生的爱,难就难在这“荡漾”二字。所谓“荡漾”,一是自然和谐,讲究真 切;二是细雨润物,讲求透彻;三是涓涓细流,讲求持久。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有明显缺陷的差生, 很难;爱自己的孩子,表达亲子之爱,容易,推亲子之爱到学生身上,甚至为了爱学生而 牺牲亲子之爱,更难。然而,这一切,于漪老师都做到了。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绵绵不尽的爱,才有了她语文教学中春 风化雨般的情感。 (二)熏陶感染塑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善于把人类的 智力财富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在他们心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且是塑 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于漪老师也说:“教师不是工 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塑造他们的心灵。” 于漪老师还认为,“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 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 ?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 1、披文入情,发掘文章蕴含的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 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 生命。”?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就要首先做到“披文以入情”,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 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 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所蕴含的那个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 感染。 于漪老师说:“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 语言文字,深刻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 尚的。”?“披文入情”的过程,有赖于教师整体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 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把文章所蕴含的情 愫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先燃烧自己,然后撒播感情的火种给学生。 2、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力量和迁移功能,因此教师要以情去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 将认知教育的情感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 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于漪老 师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 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 鸣。” ?于漪老师善于传情激情,她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 号,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汐。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 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 ?于漪:《识质与雕塑》,《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第36页。 ?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第5页。 ?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第5页。 ?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第5页。 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完美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 术境界,充分显示出于漪老师课堂教学独特的感染力。 情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 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教师应创设与教学 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心田得到滋润。苏霍姆林斯基 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 灵。”于漪老师正是以饱满的教学激情,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手段创设情境,开 启学生心智、塑造他们的心灵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唤醒他们的内心情感,引 发他们心灵的震颤。 3、情感交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情感教学要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合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 的教学乐章,也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心灵。 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自己的感情。教师是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生活中各种不尽 如人意的地方,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心境,阻碍教师教学情感的形成。教师教学时,一定 要抛开一切影响教学心理的不愉快因素,纯净心理,进入角色。教师还要克服情感冷漠心 理,由于教材的固定性,教者经常在作品所描写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时间一长,感情就淡 化、冷漠了。教师要善于克服这种心理定势,时刻以全新的认识、亢奋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情感参与意识,使之与教师的情 感进行交融。“亲其师,信其道”,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于漪老师善于把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这“三情”合一,使它们相互交融。她心中 充满阳光,并能撒播阳光到学生心中,照亮学生的心灵。 (三)兴趣激发求知欲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 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 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兴趣能激发浓 郁的求知欲。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着力启发 学生‘好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于佳文 ?美什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于漪老师就是以她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感情、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编织了一个充满情趣、美趣,且又很富实效的兴趣世界。她让学生在这个世界 里健康成长,收获知识、收获美德、收获成功。正像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他 们共同体验着一种精神上的振奋,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 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 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 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 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学生兴趣的“潮湿的土壤”。于漪老师把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 激发和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抓住青少年“好奇”、“趋新”、“感奋”等心理特点,提 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她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 兴趣的突破口,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 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于漪老师认为,世界之大,无处不是语文。因此,她没有把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引向更高的境界。 ?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第4页。
本文档为【于漪语文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