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猩红热

猩红热

举报
开通vip

猩红热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 西医学名: 猩红热 所属科室: 内科 - 主要症状: 发热,咽峡炎,皮疹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多发群体: 儿童 传染性: 有传染性 目录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1. 普通型 2. 脓毒型 3. 中毒型 4. 外科型 诊断鉴别 ...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 西医学名: 猩红热 所属科室: 内科 - 主要症状: 发热,咽峡炎,皮疹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多发群体: 儿童 传染性: 有传染性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1. 普通型 2. 脓毒型 3. 中毒型 4. 外科型 诊断鉴别 1. 实验室诊断 2. 疾病诊断 3. 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饮食注意 疾病护理 并发症 专家观点 展开 病原学 疾病危害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1. 普通型 2. 脓毒型 3. 中毒型 4. 外科型 诊断鉴别 1. 实验室诊断 2. 疾病诊断 3. 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预防 饮食注意 疾病护理 并发症 专家观点 展开 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直径为0.5~2.0μm,革兰染色阳性。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均能将其杀灭,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刚从体内检出时常有荚膜,无鞭毛、芽胞,易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按该细菌细胞壁表面的所含的抗原不同,可分为A~U(无I、J)19组,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已知该细菌有M、R、T、S四种表面抗原,与痢疾有关的主要为M蛋白。M蛋白是细菌的菌体成分,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免疫毒性作用。而脂壁酸对生物膜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助于链球菌黏附于人的上皮细胞。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产生的毒素有:①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链球菌能产生A、B、C、D4种抗原性不同的致热性外毒素,其抗议体无交叉保护力,均能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并以抑制吞噬系统和T细胞的功能,触发Schwartzman 反应;②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损伤心脏的作用,可分为O和S两种溶血素。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生的蛋白酶有:①链激酶,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②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得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③链道酶,又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能裂解具有高黏稠度的DNA,从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胞,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这种成分的组织和细胞,⑤血清混浊因子是一种a脂蛋白酶,可使马血清混浊,对机体产生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散。 疾病危害   患者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临床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引起死亡。2011年6、7月份以来,向来毒性温和的猩红热突然肆虐香港并造成两名幼童死亡,这是近十年来猩红热疫情最严重的一年。近年来严重侵袭性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欧美一些国家再次增多,人类开始重新关注该群菌引起的感染问题[1-2]。 流行病学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飞沫通过呼吸道而传播细菌,也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播。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感染后人体可以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发病机制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细菌本身的M蛋白和细菌荚膜能抵抗机体吞噬细胞的作用,在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产生的毒素包括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和溶血素:前者能致发热、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形成猩红热样皮疹;红疹毒素除了与各种免疫反应及细胞反应有关外,还能通过增强机体对链球菌各种产物的超敏反应引起致热反应及皮肤红斑反应[3]。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损伤心脏等。而毒素入血后,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如发热、头晕、头痛等。产生的蛋白酶类包括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以及血清混浊因子,致使宿主组织和细胞破坏、炎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A族链球菌有超过100种M蛋白血清型,机体感染后产生的抗M蛋白抗体只可以抵抗同型细菌的再次感染,机体感染后获得的抗菌免疫每个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因此儿童可能多次发生猩红热[4]。 病理改变   主要由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综合而成,并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①化脓性病变:A组链球菌感染机体后主要通过细胞壁的脂壁酸附着到宿主细胞上,因其M蛋白的抗吞噬作用而迅速繁殖,并产生溶血素、外毒素,使宿主细胞死亡,并通过破坏机体组织的防卫屏障,使感染得以扩散,引起化脓性改变。   ②中毒性病变:为毒素入血后引起的全身毒血症表现。皮肤:引起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后表皮死亡脱落,形成“脱屑”。黏膜:亦可见出血,形成“内疹”。肝、脾、淋巴结:可见间质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充血、脂肪变性。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   ③变态反应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肾及关节滑膜囊浆液性炎症,原因可能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某些型与受感染者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或关节滑膜的抗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是形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上述部位而致免疫损伤。 疾病分类   猩红热临床分型:   普通型   脓毒型   中毒型   外科型:包括产科型。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潜伏期1~7天,一般为2~5天,临床表现差别较大: 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临床主要表现为:   ①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②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③皮疹:皮疹是猩红热最显著的症状。典型皮疹为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一般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先后开始消退,2~3天内退尽。疹退后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近年来,由于患者很早使用抗菌素,干扰了疾病的自然发展,出现症状轻者多见,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等症状,皮疹、脱屑等症状较轻,但仍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并发症,损害心脏、肾及关节。   皮疹特征:   Ⅰ 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发疹;   Ⅱ 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   Ⅲ.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凸起,又称为“杨梅舌”。   Ⅳ“口周苍白圈”如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 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Ⅴ“帕氏线”(在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称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或帕氏线) 脓毒型   以咽峡炎表现为主,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旁窦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还可引起败血症。此型已少见。 中毒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高热、剧吐、头痛、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感染性休克。咽峡炎不重但皮疹很明显。此型病死率高,目前亦很少见。 外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此型预后较好。 诊断鉴别 实验室诊断   ①. 一般检查:血液: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严重患者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5%~10%。尿液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如果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则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②. 血清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咽拭子涂片进行快速诊断。   ③. 病原学检查:可用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溶血性链球菌。血培养很少有阳性结果,而咽拭子培养常常可有链球菌生长。 疾病诊断   猩红热的病例多为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如病史中是否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临床上具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特征性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相应发现。确诊依据为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链球菌。 鉴别诊断   本病发生的咽峡炎需与其他咽峡炎如一般急性咽峡炎、白喉患者咽峡炎相鉴别;皮疹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药疹以及金葡菌感染形成的皮疹相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等方面来鉴别。   ① 其他咽峡炎 在出皮疹前咽峡炎与一般急性咽峡炎较难鉴别。白喉患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猩红热患者咽部脓性分泌物容易被抹掉,结合细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②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4天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特别多。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别。   ③风疹 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后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   ④药疹 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皮疹的严重程不相称。本病无咽峡炎、杨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红热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本病进展快,预后差,应提高警惕。 应根据药敏实验给予抗生素治疗。 疾病治疗   ① 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②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补充维生素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咽部症状较重时可以雾化、以减轻症状。   ③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2~3次/天,肌内注射,连用5~7天。脓毒型患者应加大剂量到800万~2000万U/d, 分2~3次静脉输入。儿童20万U/(Kg.d)分2~3次静脉输入,连用10天或热退后3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1.5~2g/d,分4次静脉输入,儿童30~50mg/(Kg.d),分4次静脉输入。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青霉素连续用药7天,一般均可转阴。 疾病预后   脓毒型与中毒型目前已很少见,中毒型病死率较高,普通型和外科型预后较好。 疾病预防   ① 本病流行时,儿童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② 隔离患者 住院或家庭隔离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③ 接触者的处理 儿童机构发生猩红热患者时,应严密观察接触者包括儿童及工作人员)7天。认真进行晨间检查,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与隔离治疗。 饮食注意   ① 饮食应清淡,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伴有咽峡炎的患者,在进食时可能伴有疼痛,予以软食或流质饮食是很有必要的。如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② 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虾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龙须面等。   ③ 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   ④ 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   ⑤ 如合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   ⑥ 总之,以上皮肤有痘疹类疾病患儿,饮食宜细、软、烂、少纤维素,并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复,其中肝类及发酵豆类制品豆腐乳维生素B12含量颇高。 疾病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里有儿童患猩红热时,要采取隔离消毒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经常开窗通风,餐具应和其他家庭成员分开隔离,且餐具、玩具等用热肥皂水清洗消毒。咽痛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有条件可在家中使用凉雾加湿器,以补充空气中的水分,有助于舒缓喉咙疼痛。可用湿毛巾来缓解孩子脖子周围的腺体肿大。当皮疹发痒时,应注意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避免皮肤过度的抓伤和感染。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并发症   ① 化脓性并发症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组织器官所引起。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② 中毒性并发症 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引起,多见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   ③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专家观点   ① 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抗菌治疗效果好,但是有时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所以应当注意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② 病愈后的护理和卫生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有可能接触的用品(包括大人)应该进行彻底消毒。   ③.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参考资料 ∙ 1.  杨永弘.沈叙庄,重视A族链球菌和相关儿科疾病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6):443-444. ∙ 2.  Liang Y,Shen X, Huang G,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treptococcus pyogenes strains isolated from Chinese children with scarlet fever[J].Aeta Paediatr,2008,97(12):1 681~1 685. ∙ 3.  Jing HB, Ning BA, Hao HJ,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i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recovered from patients in China[J]. J Med Microbiol, 2006, 55(Pt 8):1 101-1 107 ∙ 4.  高宝珠,李军,黄鸣,等.331例猩红热暴发流行的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J].疾病监测,2000,15(1):25 开放分类: 医学,内科,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本文档为【猩红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