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

举报
开通vip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 SUBJECTUNDERDISCUSSIoN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 受众异常行为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中南论坛》编辑方胜中 E些年来,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一谈到什么是 L新闻时,常常引用美国编辑博加特的名言: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甚至有人 把这句话尊奉为新闻的经典定义.由博加特的定 义联系到美国瓦特利尔提出的另一个新闻定义: 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的"妇女,金 钱,坏事". 笔者认为,引用这些定义来说明新闻的"稀 少性"和"不寻常性",启迪我们的记...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 SUBJECTUNDERDISCUSSIoN 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 受众异常行为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中南论坛》编辑方胜中 E些年来,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一谈到什么是 L新闻时,常常引用美国编辑博加特的名言: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甚至有人 把这句话尊奉为新闻的经典定义.由博加特的定 义联系到美国瓦特利尔提出的另一个新闻定义: 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的"妇女,金 钱,坏事". 笔者认为,引用这些定义来说明新闻的"稀 少性"和"不寻常性",启迪我们的记者不断地 挖掘新鲜的事实,不断开辟新的报道领域,最大 限度地满足读者,听众,'观众的需求,还是可取 的.但是,如果完全按照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新 闻实践,那必然会导致不顾一切地追求新奇,换 句话说,就是不顾一切地追求受众异常行为.这 样做,违背了我们的新闻工作原则.为什么呢? 在解答这一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就受众 异常行为的概念,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的联 系,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媒介应该怎样正确 引导受众行为等问颖,作一探讨. 受众异常行为,也称反常行为,偏差行为, 是与正常行为相对而言的.一般通常所说的异常 行为者是名声扫地的人,例如,人们从来不称诺 贝尔奖获得者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为异常 行为者.因此,异常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贬义词. 现在,国外有的专家把各种有关的异常行为的定 义分为几类:1.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不对头或是 很奇特的行为:2.使人感到厌恶或产生抵触的行 为:3.使人感到和被判断为违反了价值观念或行 为准则的行为:4.使人感到被判断为违反了道德 观念或道德准则的行为:5.被判断为违法,已构 成犯罪的行为;6.被判断为违反人性的行为. 世界上有些着名社会学家认为,人的异常行 为,既是社会结构失去平衡的产物,又是受异常 的社会团体和文化团体支持的结果. 根据这些概念和观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我们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革新,守旧,颓废, 反抗等社会现象必将大量出现,新闻传播媒介如 果不顾及社会效果,而一味追求新奇,反常的东 西,那会怎样呢? (一)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们发展中 国家的组织结构还是比较陈旧的,在这种情况 下,新闻传播,如果极力地反映新奇,反常的社 会问题,要求政府迅速予以解决,政府有关部门 当奇特,突出的问题接踵而来的时候,有可能穷 于应付,也可能因考虑不周,以致决策失误.这 样会招致群众不满,影响社会稳定,"造就"异 常行为. (二)新闻传播媒介不顾实际承受能力如何. 而增加开放和变革方面的新奇报道,必然会激发 受众表达利益的强烈愿望.就大多数受众来说, 这一愿望的目的是希望政府能注意,关心并帮助 实现他们的利益.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 原因,利益有时不能顺利地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出 来,就可能以不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就会形 成社会不稳定,"造就"异常行为.有时即使利 益表达了,但新闻传播综合和反馈信息做得不 够,以致决策部门反应迟钝,效率低下,这就会 引起受众产生失望感,同样"造就"异常行为. (三)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是层 出不穷的,新闻媒介作为大众舆论工具,必然要 协助决策部门对政策不断更新.然而这种协调又 主要是广泛的调查论证工作,如果调查论证不是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没有充分研究其可行 性,社会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而只是抓 住极少数新奇,反常的事例来渲染,就会使调查 论证失偏,促使政策调整出现"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的现象,可能产生政策前后矛盾,也可能 出现具体政策与大政方针相悖的情况,tt.而使人 《新阐传播》2006第11期 SUSJECTUNDERDISCUSSloN 无所适从,同样会"造就"异常行为. (四)由于现代意识的大量传播,新闻受众 便逐渐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来判断政府官员和公 职人员.受众厌恶官僚主义,效率低下,以权谋 私,知法犯法,玩忽职守,滥用权力等等腐败行 为,这时如果新闻传播一味偏重于腐败现象中新 奇,突出的事例,却忽视督促政府机构通过内在 机制匡正自身,不能及时地对有不良行为的公职 人员进行有效制裁,那么,受众就会产生反感情 绪,甚至会"造就"异常行为. (五)我们新闻媒介在传播对外开放的信息 上,如果只盯住西方新奇的,冒尖的生活方式, 超度超量地报道,就会产生"示范效应".爱众 在生产能力尚低的情况下,模仿西方的消费方 式,重新确定衡量生活水平的参照系数.在这样 的情况下,如果宣传放任消费,显然不利于长远 的经济发展,如果宣传控制消费或降低消费水 平,受众怨言便会随之而起,心理沮丧,甚至对 国家的发展失去信心,逐渐出现异常行为. (六)如果新闻传播不讲从长远看,经济发 展会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于相对平等这 个道理,而只传播短期内经济发展造成分配不均 的奇特的突出现象,极力传播有人发财致富,有 人每况愈下,"今不如昔",好像是已经两极分 化,这样,就会促使一部分受众采取非法手段弄 来钞票填满自己的口袋.出现这样的状况,便会 有形无形地"造就"异常行为. (七)在改革开放中,如果新闻传播只考虑 新奇的吸引力,不注意促进经济体制与社会思想 文化体制之间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是"造 就"异常行为的一个方面.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需要人的理想,信念的发展与之协调一致.世界 上凡是经济上获得重大成功的国家,都很重视各 自的理想,信念系统与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上的 协调一致.例如,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较快,这与 日本民族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保持 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我们 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新闻传播媒介把新时期思 想教育这个"法宝"的传播丢在旁边,而只注重 以"趣味性"新闻和"奇特"新闻来吸引受众, 便会使相当一部分受众失去精神力量和精神支 柱,使受众的思想,信念与改革开放中的新形势 不能协调一致,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出现 异常行为. 我们分析了在改革开放中新闻传播追求新 奇,反常的东西,会"造就"受众异常行为的情 况.当然事实上肯定不只这些.笔者把它列上几 条,目的就在于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反 思:新闻传播媒介应当如何引导受众的行为7是 ?…,瞄新闻俺播 仅仅从新闻传播"需要"的角度出发,追求"新 鲜","异常"7还是为全社会利益着想,利用传 播舆论的手段来反对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异 常行为,制止异常行为的发生7回答是很简单 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异常行为,这 是缺乏社会责任感_的表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 者,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就失去了行动的准 绳. 既然如此,那么新闻传播媒介又怎样努力地 制止异常行为的发生呢7 第一,促进调节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 有的新闻传播至今还存在一个倾向,这就是:只 强调个人依赖于集体这一面,却回避集体依赖于 个人的一面:只强调个人离开了社会就不能作为 人而生存这一基本事实,却回避了另一个事实, 即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只能由富有创造力,富有 生气,个性鲜明的个人组成.对此,我们传播的 思想应体现公正原则.这个公正的原则对于个 人,并不一味要求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 求个人在发展自己时不要有损于社会,只要求个 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的 原则.公正的原则要求社会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前 提下,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人格上的平等, 给每个成员的发展以均等的机会:在对人的社会 价值的衡量上,不是以其职务,身份等外在因素 为考虑点,而是以个人自身的素质及其潜能的发 展程度,发展方向为依据. 第二,在新闻传播中应顾全大局.对于全社 会正在大力提倡,大力推进的事情,对于推动解 决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有利于改 革措施逐步完善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传播.相 反,对那些有可能引起群众情绪激荡,有可能激 化社会矛盾的报道,对于在一段时间内即使通过 努力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揭露性传播,则应采取 十分谨慎的态度. 在顾全大局上.我们还要非常仔细地注意社 会动向,不了解整个形势,离开大的社会背景去 判断某些具体事情的是非曲直是不行的O即使进 行传播的动机是好的,但由于掌握得不合适,也 会事与愿违. 第三,处理好揭露性新闻O美国传播学者施拉 姆在<人类传播的科学>一书中说:"大众媒介好像 过滤器和放大器,负责大众传播的传播人,每天从 社会上发生的众多的事件中选择…???传播给广大 的读者,听众或观众."因此,我们在对事件进行 "过滤"或"放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一定的倾 向性.从整体上看,"过滤"掉的应是社会中各种落 后或阴暗的东西,但是这里绝不是要新闻传播平 静而冷漠地唱着那首属于自己的古老的歌,躲躲 闪闪地回避不该回避的社会问题,或者轻描淡写 地将复杂的问题归结为某一观点,这样反而会脱 离社会现实,失却宣传效应.笔者认为,揭露社会 的阴暗面,其目的是告诫人们警惕,增强人们的道 德观念,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需要信息, 更需要传媒提供分析,判断,见识.信息越丰富,信 息消费就越费力,就越需要传媒帮助梳理.人们会 把这样的分析,判断和见识引为思维材料,以努力 得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而,舆论影响能力不仅 体现在要有效提供信息,成为人们的信息源,更要 成为人们的思想源. 第四,搞好信息反馈.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能 迅速地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决策人的 头脑中去,从而及时修改计划,把矛盾和问题解决 在萌芽之中.目前我们的许多新闻传播媒介在信 息反馈上虽然办有一些反映情况的内部刊物,但 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反馈能力较弱,信息传 递失准,出现了为迎合领导意图而摸信息,不能及 时把下面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反映到上层的现 象.因此,改革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问题和矛 盾很难在萌芽或刚露苗头的时候就得到解决,而 总是要等到问题已经十分明朗化,甚至已成了全 局性问题时,真实信息才反馈给上级领导,问题才 给予纠正,于是难免造成较大的社会动荡. 由于信息反馈迟缓和失准,迫使我们的传播 思想和有关部门的决策往往要做较大的纠正,而 这种较大的纠正对社会,对新闻受众是很不利的. 笔者认为,增强反馈能力,就要从体制上解决问 题,广开反馈渠道,加强同政府机关的联系,加强 同学术界的来往,特别是与各种科研机构互通情 报,在信息反馈上广开言路,高度重视和处理好受 众的来访来信,为营造新的社会生态平衡搭建政 府与公众互动沟通的良好平台. 第五,在职业道德上,仅仅讲写新闻要真实是 不够的,还要讲对受众服务,为受众负责.在我们 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传播 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个"度",有些方面的新闻发多 了,超过了"度",就会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助长社 会不安定.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如果只传播犯 法的人和犯法的事,尽管传播的事是真实的,但由 于没有传播执法的人执法的事,没有传播人民群 众制止犯人犯法的事,那么这种传播就是用局部 的真实掩盖了总体上的不真实,结果就会给人以 坏人猖狂,好人无能的印象.此外,对同一件事 实的传播,写法也大有讲究:一种写法有利于团 结安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有好处;另 一 种写法可能就不利于团结安定,问题越弄越难 解决,对社会有害处.我们讲为受众服务,对受 众负责,它应该统帅着一切新闻内容.西方新闻 界虽然不提为受众服务这个词,但他们除讲"对 受众忠实","献身于公共利益"外,也都有另 外的规定,如意大利规定,"报道不得助长不健 SUBJECTUNDERDISCUSSIoN 康的>中动."比利时规定,新闻记者"忠于事实 的责任不容许他有闻必录","新闻记者在服务 公共福利上所能表现的是,增进和维护有益于保 卫国家社会的物质,精神,知识和道德财富." 因此,"为受众服务,对受众负责",应该作为 我们新闻工作的最高准则. 第六,新闻工作者可以使用"直接劝说传播 模式",成为已经出现异常行为受众的良师益友, 并直接帮助这些受众防止出现新的异常行为.由 于新闻工作者能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采访 活动可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掌握的信 息比较丰富,因此新闻工作者的直接劝说,能够 引起曾出现过异常行为的受众的高度注意,并逐 步接受.这种直接劝说传播模式的作用是:(1) 信息引起受方刺激;(2)从感受转变为一种认 识;(3)使他认识到信息可以为他所用;(4) 使他采取行动.《湖北日报》的一位编辑收到来 自监狱里一位青年的信,这个青年诉说了渴望得 到与他有关的信息的心情.这位编辑立即给这位 青年回信,答复了他的要求,还经常不断地给这 位青年写信谈思想,谈形势,传递信息,先后六 次到监狱看望并劝说这位青年.精诚所至,金石 为开.这个青年终于采取了行动,抓紧政治,时 事和文化知识学习,在监狱举办的"知我中华, 爱我中华"知识竞赛中名列前茅,出席了全省劳 改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减刑提前出狱,投入 了新的生活. 四 以上简单地分析了受众异常行为的概念,以 及新闻传播媒介容易诱发受众异常行为的因素, 新闻传播应当如何正确引导受众行为等问题.总 之,我们的新闻传播需要"新奇",我们新闻传 播又要反对异常行为,这看起来是个矛盾,其实 只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其矛盾也是统一的.我们 需要"新奇",就是要挖掘新鲜的事实,不断扩 大报道领域.我们反对异常行为,其目的在于促 进解决已经出现的矛盾,防止可能出现的矛盾激 化,引导发展方向,以达到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衣,食,住,行)逐步改善,社会友善互助与 和谐一致,让人们普遍具有安全感,和谐感和满 意感. 参考文献: [1]新华出版社编《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 [2]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当代新科学手册》1986.5版 [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资料中心《新兴学科》 [4]蓝鸿文主编长征出版社《外国新闻选评》长征 出版社 [5]新华社《新闻业务选编》1988.1_2004.12 [6]《中国记者》1990.1-2~5.12 《新闻传播》2006第11期
本文档为【改革开放时期新闻传播与受众异常行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