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

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

举报
开通vip

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   陕西省富平县医院(711700)   【摘要】目的:观察滋肾平肝、益气活血、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拟晕宁汤(石决明、枸杞、菊花、制半夏、川芎等)治疗眩晕患者10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7%。提示:本方法治疗眩晕疗效可靠。 我们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运用自拟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00例为我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症状较重。其中住院病人80例,门诊病人20例;男性38例,...

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
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   陕西省富平县医院(711700)   【摘要】目的:观察滋肾平肝、益气活血、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拟晕宁汤(石决明、枸杞、菊花、制半夏、川芎等)治疗眩晕患者10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7%。提示:本方法治疗眩晕疗效可靠。 我们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运用自拟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100例为我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症状较重。其中住院病人80例,门诊病人20例;男性38例,女性62例;40岁以下者13例,40岁~49岁者28例,50~59岁者32例,60岁以上的27例;病程最长21年,最短6个月;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28例,美尼尔氏综合征19例,颈椎病29例)颈椎拍片证实),冠心病15例(心电图可见明显心肌缺血表现),脑梗塞9例,均以CT确诊。   诊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头晕目眩症状在6个月以上且影响正常工作、学习。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或伴有耳鸣、胸闷、气短、乏力、四肢麻木等。   治疗方法  采用滋肾平肝,益气活血,升清降浊法。方剂组成:石决明20g,枸杞、菊花、生龙骨、生牡蛎、黄芪、当归、葛根、川芎各15g,制半夏、石菖蒲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均消失; 显效:眩晕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 无效:症状好转不明显。   治疗结果  按14天为1个疗程服药后观察疗效,痊愈65例,占65%;显效32例,占32%;无效3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典型病例  王某,女,60岁,农民,患者5年前无明确诱因开始发病,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且逐渐加重,曾诊断主颈椎病、椎基底A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在脊柱科,内科住院治疗多次无满意效果,半月前突然出现意识更丧失2次,醒后自觉头晕,头重,眼前发黑,房转床摇,持续不能缓解,且伴有胸闷,烦热,恶心呕吐,上肢麻木,经急诊以“冠心病,颈椎病”收住院。查体:血压144/mmHg,体胖,颈略强,颈部活动受限,心率96次/min,心音低。原颈椎片显示曲度变直,骨质增生,心电图报告,T波在Ⅱ,Ⅲ,Ⅴ4,Ⅴ5导联低平。舌紫胖、苔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眩晕,分析病机为:痰浊内盛,上犯清窍,且滞于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失润养,心血瘀阻。即给晕宁汤原方3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3天后眩晕大见好转,无景物旋转感,呕吐止,但仍诉胸闷,烦热,气短,辨证为:痰郁化热,血瘀气滞,用原方加瓜蒌、赤芍各20g,服用3剂后见效,再连用6剂后眩晕及伴有症状消失,6个月后电话询问,病情未复发。   讨论  晕宁汤可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眩晕,所用药物价廉易得,在治疗不同证型眩晕中互为主辅,协同取效。其中 枸杞、菊花、石决明滋肾平肝潜阳; 龙骨、牡蛎镇静安神; 半夏、菖蒲燥湿,豁痰开窍; 黄芪补气,当归、川芎补气行气,补血活血; 葛根解肌生津。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黄芪内含糖类,多种氨基酸、蛋白质(6.3~9.9%)、胆碱、甜菜碱、叶酸、维生素P、淀粉酶。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正常人服用后血中IgM、IgE及cAMP显著增加。黄芪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芪的“补气”、“扶正”作用与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维持要体内环境的平衡密切相关。黄芪促进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还具有强心,利尿,降压作用。 当归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既补血又能活血,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又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当归能抗维生素E缺乏病,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率失常,影响血压。 川芎能活血去瘀,兼有行气作用,为“血中之气药”。  在活血方中配用,可增强行气散瘀的作用;在补血方中配用,能通达气血,可使补而不滞。近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明显的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心肌供氧增加,耐氧量能力增强,降低心肌耗氧量。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能降低血压。川芎还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嗪不仅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可是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葛根具有降压,增加脑血流量,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缺血反应。 天麻僵蚕汤治疗眩晕82例 作者:于青 笔者自1993年以来以自拟天麻僵蚕汤治疗眩晕8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2例中69例来自门诊,13例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57例;年龄23~75岁;病程1天~20年;病种:美尼尔氏综合征27例,颈椎病21例,高血压病14例,脑动脉硬化11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9例。    2、治疗方法    天麻僵蚕汤基本方:天麻、钩藤、法半夏、丹参、白芍、泽泻各15 g,僵蚕12 g,陈皮、甘草各5 g。    加减:口干苦者加菊花15 g,生地黄30 g;头痛者加石决明30 g;胸翳者加柴胡10 g,枳壳15 g;寐欠宁者加麦冬、山茱萸各15 g;颈椎病者加葛根20 g,怀牛膝15 g;高血压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30 g;脾虚加党参30 g,茯苓15 g;血虚加当归15 g,熟地黄30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3、治疗结果    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70例,占85.4%;好转(眩晕明显减轻,能坚持半天工作或能胜任家务者)6例,占7.3%;有效(眩晕减轻,生活能自理)4例,占4.9%;无效(眩晕无改善)2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56%。患者服药时间最短2天,最长30天。    4、病案举例    张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初诊。患者1月前因“左小脑半球出血、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入内科住院治疗。入院时BP 24/14 kPa,头晕、呕吐、神志模糊,呈嗜睡状,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足巴氏征阳性。经脱水、利尿、降压、改善脑部循环、营养脑细胞、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病人神志转清,无呕吐,四肢肌力基本正常,但住院1个月,仍觉头晕,四肢乏力,不能坐起。刻诊:病人面色萎黄,双目紧闭,头晕,不敢转动头部,纳呆,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滑。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脾虚痰浊阻络型。治以健脾燥湿、祛风化痰为主。方用天麻僵蚕汤加党参30g,山茱萸15g,蜈蚣2条。2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病人头晕大减,已能坐起,仍纳呆,口气臭,舌脉同前。守上方去山茱萸、泽泻,加鸡内金、金银花各15 g,再进3剂,病人精神好,少许头晕,可自行下地行走,胃纳好转。以上方加减续服半个月,病人体力渐恢复,痊愈出院。    5、体会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究其病因,多因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中阻,或气血亏虚所致。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古人亦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天麻僵蚕汤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白术健脾,僵蚕、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祛瘀,白芍养血柔肝,泽泻泻肾火,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祛瘀之功效。临证时灵活加减,故能收到满意疗效。   定眩汤治疗眩晕37例 作者:陆安锠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自拟定眩汤为根本方治疗眩晕37例,疗效中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8例,女性29例;年龄20~75岁;病程3天~3年。其中肝阳上亢型13例,肾精不足型4例,气血亏虚型13例,痰浊内蕴型5例,瘀血阻络型2例。   2、治疗方法   定眩汤组成:天麻10g、炒川芎30g、炒泽泻20g、炒白术10g、葛根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肝阳上亢型加钩藤15g(后下)、生牡蛎30g(先煎)、怀牛膝12g、炒黄芩12g;肾精不足型偏阴虚者加炙鳖甲10g、炙龟板10g、生地15g、黄柏10g、知母12g;偏阳虚者加熟地15g、山萸10g、巴戟天10g、甜苁蓉10g、仙灵脾12g;气血亏虚型加党参20g、黄芪30g、当归12g;痰浊内蕴型加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炙甘草3g;瘀血阻络型加当归12g、桃仁12g、红花8g、赤芍20g。   3、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眩晕消逝,1个月内未复发;好转:眩晕好转,或眩晕消逝后1个月内又复发,再服定眩汤后好转;无效:服药1个月眩晕无改善。   本组经治疗临床痊愈29例,占78.4%;好转7例,占18.9%;无效1例,占2.7%;总有效率97.3%。疗程最短7天,最长30天,均匀11.09天。   4、典型病例   张某,女,30岁,1998年4月22日初诊。患者眩晕3年余,每于劳累后加剧,面色少华,神疲乏怠,睡眠及纳食欠佳,大便溏,脉细,苔薄舌胖嫩,边有齿印。证属眩晕(气血亏虚型),予定眩汤加味:天麻10g、炒川芎30g、炒泽泻20g、炒白术10g、葛根15g、党参20g、生黄芪30g、当归12g、炒枣仁15g、炙甘草3g、木香6g、绞股蓝20g、红枣30g,7剂。二诊诉眩晕及睡眠好转,纳食增加,大便亦趋正常。再服14剂后症状消逝,恢复正常工作而愈,随访1个月未复发。   5、体会   本症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定眩汤即据此而设,其中天麻平肝潜阳熄风,为治眩晕之要药;川芎活血化瘀行气,增加大脑供血;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去湿化饮;葛根升阳,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诸药共用,可平肝潜阳、健脾渗湿、活血化瘀,再根据不同证型选加相应的药物,可分明进步疗效。 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45例 作者:吴芝兴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法将75例患者分自拟止眩汤治疗该病45例为治疗组,30例用颈复康颗粒剂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2.2%,总有效率达95.6%;对照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达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自拟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明显提高显效率。   【关键词】颈性眩晕 自拟止眩汤 中药治疗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易反复发作,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目前治疗方法颇多,我们从张介宾“无虚不作眩”入手,考虑“因虚致瘀”为最终结果,结合现代医学,自拟止眩汤治疗该病45例,颇有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有75例颈性眩晕病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0例,均系1996年1月~2002年1月就诊的病人,男34例,女41例,年龄27~69岁,平均48.5岁。治疗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7~69岁,平均51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9~60岁,平均52.3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症状表现:症状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眩晕,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脖子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并常伴有头痛,颈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视力减弱模糊或记忆力减退甚则晕厥。临床体征:颈椎生理弧度变浅,颈椎棘突偏歪(尤其C2 、C3 棘突),颈肌较紧张或两侧紧张度不对称,颈活动不同程度受限,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Adson’S试验阳性。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后缘增生,伴项韧带钙化,左右斜位横突孔变尖,钩椎关节增生。所有病例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均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自拟止眩汤治疗,方由熟地15g,山茱萸15g,淮山药15g,党参15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2g,当归15g,川芎10g,炙甘草6g,生黄芪30g,葛根30~60g,天麻12g,杜仲15g,羌活12g,陈皮9g,丹参15~30g组成。兼痰湿去熟地加制半夏10g;眩晕严重者选加钩藤15~30g,生龙牡各15~30g;阴虚严重者选加鳖甲15g;阳虚严重者选加巴戟天12g。   2.2 对照组 采取服用颈复康颗粒剂治疗,由河北承德中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冀卫药准字1999第08193号,规格10g/袋,口服1袋/次,3次/日,15天为一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之颈椎病动脉型疗效标准。显效:15天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有效:15天内眩晕症状有所减轻,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较以前有所改善;无效:15天内眩晕症状无变化或加重,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较以前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注:χ 2 检验,ˇ P<0.05,△ P>0.05。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有效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主要是颈部肌肉的急、慢性劳损和损伤并发生痉挛、炎症、粘连,使之僵硬,造成颈部力量平衡失调,从而损害了颈椎的外源性稳定性因素,导致椎间排列紊乱,加上颈椎本身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压迫颈椎动脉,使颈椎动脉变窄、扭曲,使血液动力改变,引起头晕耳鸣、颈项酸痛、头痛等症状。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肾精不足,不能生髓而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而且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导致清窍失荣又能产生眩晕,正如《医林改错》中“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景岳全书·眩晕》认为“无虚不作眩;眩晕之病则上气不足或上虚则眩;其论治当以治虚为主”。 并且认为“头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然伐下者必枯于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   由此综合景岳所用方剂自拟止眩汤治疗,方中四物汤和血补血,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并大剂量黄芪益气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而且黄芪能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量;山茱萸、淮山药、杜仲伍熟地滋阴益精;丹参伍四物汤能活血通络并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水肿、消除炎症之效;川芎又有显著增强脑血流量、改善软脑膜微循环和液态、增加脑血管搏动性流量;葛根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能解肌而且能直接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并能解除颈项部肌肉痉挛;羌活能散风寒,胜湿止痛善治肩项背部寒湿疼痛及解除项背部肌肉痉挛;并伍善治头晕之良药天麻,以及为防滋腻之品碍胃之弊配以理气化滞的陈皮。诸药并用共奏气血双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定眩止晕之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椎-基底动脉痉挛,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状况,经临床应用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具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另外若属于虚兼痰湿中阻型则因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原方去熟地加入半夏与方中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起到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之功。若属于虚兼肝阳上亢型则因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或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则原方加入钩藤、龙骨、牡蛎与天麻以起到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效。 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 作者:张学华 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 张学华   关键词:止晕汤;眩晕;疗效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6例,男8例,女28例;病程1~10d。临床表现为:眩晕为主,可伴见头痛,胸闷,多梦,恶心,呕吐,纳呆,苔腻,脉濡滑。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        2、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止晕汤治疗,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云苓30g,泽泻30g,钩藤15g,丹参20g,葛根50g,川芎10g,刺蒺藜30g,白芍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若呕恶较重者,加竹茹、生姜化痰止呕;若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芳香开窍。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3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4、典型病例        患者,女,38岁.2005年2月25日初诊。因头晕,视物旋转.胸闷,恶心5天,以梅尼尔氏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查BP105/80mmHg,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经肌注654-2,静滴丹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治疗,症状无好转,于2005年3月1日中医会诊。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头部胀闷疼痛,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口干苦,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中医辨证:肝风挟痰浊。治则:清热平肝息风,燥湿化痰降逆。方药: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5g,白术15g,云苓30g,天麻10g,钩藤15g,刺蒺藜30g,白芍15g,泽泻30g,丹参20g,葛根50g,川芎10g,陈皮10,竹茹20g,甘草5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以原方随证加减治疗,4剂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5、讨论        眩晕的发生,虽然属虚者居多,但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之所述,临床上属肝风上扰,痰湿中阻等所致眩晕者亦不少见,且各种病因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兼挟为患。如肝郁侮脾,则脾虚生痰,痰湿中阻,日久则痰郁化火,风阳升动,挟痰火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故用自拟止晕汤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清热平肝熄风止晕,临床随证加减,主要用于痰浊中阻之眩晕。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柴胡、黄芩清热疏肝;天麻、钩藤化痰熄风而止头眩;白术、云苓健脾燥湿;泽泻利湿,使痰湿从小便出;刺蒺藜平肝疏肝,疏散肝经风热;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丹参、葛根、川芎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取其活血通脉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肝疏脾健,热清痰消,血行风熄,眩晕自愈。 定晕汤治疗眩晕98例 作者:周卿孚等 笔者自1986年至1999年用自拟定晕汤治疗眩晕患者9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98例,男64例,女34例;年龄26~78岁;其中肝阳上亢型30例,气血亏虚型18例,肾精不足型19例,痰湿中阻型26例,瘀血型5例。   上述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泰安会议(1994年6月)所拟定的诊断条件:①头晕目眩,视物运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②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③慢性病逐渐加重,急性病反复发作;④测血压,查血象、心电图,拍颈椎片,有条件时作CT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因风、火、痰、虚、瘀之不同,用自拟方定晕汤加减治疗。其基本方为 :天麻15g、半夏15g、白术12g、茯苓30g、泽泻30g、郁金12g、菖蒲12g、丹参1 8g、车前子40g。加减法:气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2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g、钩藤15g、白芍15g;呕吐痰涎者加用代赭石10g、竹茹12g;胃脘痞满者加砂仁9g、白蔻仁9g;痰饮内停者加制附子6g、葶苈子9g、白芥子9g;瘀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   将上药拣净放入砂锅内,以清水1000ml浸泡10min后煎煮30min,滤渣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服,每日1剂。7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治疗效果。   3、治疗效果   本组98例中,治愈62例(63.37%),治疗后眩晕消失;好转34例(34.69%),治疗后眩晕减轻,已不影响生活及工作;2例(2.04%)未愈。总有效率为97.96%。   4、典型病例   周某,女,48岁,1996年10月6日就诊。主诉头晕目眩,反复发作1年余,6天来加重。刻下头晕目眩,呕吐痰涎,肢体沉重,四肢麻木。查神志清,精神不振,形体肥胖,舌质淡红,苔白 腻,脉弦滑。血常规、心电图、颈椎片无特殊,头颅多普勒提示脑动脉硬化。中医诊断为眩晕(痰湿中阻型)。西医诊断为脑血管硬化。治以健脾活瘀,燥湿化痰,以定晕汤为主,重用茯苓、泽泻、白术、代赭石、桂枝以健脾化湿,降逆止呕,加用僵蚕、蝉蜕通络止麻。连续服用10剂后头晕呕吐诸症消失,精神转佳。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5、体会   眩晕多由于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的病邪,导致正气不足,风邪阻络或髓海不足, 脑失所养,湿浊不化,聚湿生痰,久之导致脉络瘀阻,而延及肝、脾、心、肾诸脏腑及经络。故在治疗上应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补气活瘀,滋阴固肾为治疗原则。   定晕汤中用菖 蒲通窍,聪耳目,祛痰浊;郁金清心解郁活血,与菖蒲合用对痰湿阻痹清窍之眩晕具有良好的功效;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不足;茯苓、泽泻、半夏、白术以增强健脾除湿,祛痰之功,根治生痰之源;葛根升清阳,扩血管;天麻熄风,有镇静作用。本方集熄风、化痰、渗湿、补虚、通脉、活瘀为一体,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均可使痰饮除、脉络通,肝肾得补,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脑窍得以充养,而眩晕症状得除而愈。 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 作者:张学华 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 张学华   关键词:止晕汤;眩晕;疗效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6例,男8例,女28例;病程1~10d。临床表现为:眩晕为主,可伴见头痛,胸闷,多梦,恶心,呕吐,纳呆,苔腻,脉濡滑。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        2、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止晕汤治疗,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云苓30g,泽泻30g,钩藤15g,丹参20g,葛根50g,川芎10g,刺蒺藜30g,白芍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若呕恶较重者,加竹茹、生姜化痰止呕;若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芳香开窍。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3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4、典型病例        患者,女,38岁.2005年2月25日初诊。因头晕,视物旋转.胸闷,恶心5天,以梅尼尔氏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查BP105/80mmHg,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经肌注654-2,静滴丹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治疗,症状无好转,于2005年3月1日中医会诊。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头部胀闷疼痛,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口干苦,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中医辨证:肝风挟痰浊。治则:清热平肝息风,燥湿化痰降逆。方药: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5g,白术15g,云苓30g,天麻10g,钩藤15g,刺蒺藜30g,白芍15g,泽泻30g,丹参20g,葛根50g,川芎10g,陈皮10,竹茹20g,甘草5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以原方随证加减治疗,4剂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5、讨论        眩晕的发生,虽然属虚者居多,但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之所述,临床上属肝风上扰,痰湿中阻等所致眩晕者亦不少见,且各种病因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兼挟为患。如肝郁侮脾,则脾虚生痰,痰湿中阻,日久则痰郁化火,风阳升动,挟痰火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故用自拟止晕汤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清热平肝熄风止晕,临床随证加减,主要用于痰浊中阻之眩晕。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柴胡、黄芩清热疏肝;天麻、钩藤化痰熄风而止头眩;白术、云苓健脾燥湿;泽泻利湿,使痰湿从小便出;刺蒺藜平肝疏肝,疏散肝经风热;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丹参、葛根、川芎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取其活血通脉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肝疏脾健,热清痰消,血行风熄,眩晕自愈。 自拟速效晕安汤治疗眩晕的体会 刘宏敏   (河南省郑州卷烟总厂职工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用自拟速效晕安汤(组成:葛根30g,泽泻30g,仙鹤草50g)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眩晕80例。结果:治愈76例,显效4例,治愈率92.5%,有效率100%。证明本方具有健脾利湿,升阳降浊,补虚开窍的功效,并对眩晕发生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笔者自1998年4月~2001年11月采用自拟的速效晕安汤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眩晕80例。疗效甚佳,总有效率达100%。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既安全、速效又经济,有推广价值。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眩晕80例,男性2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的2天。病程短者一般服3剂即愈,病程长者一般服6~9剂即愈,不易复发。所有患者均经各项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颈椎、肿瘤、骨折等原因所致,耳部检查:耳廓及外耳无畸形,鼓膜标志正常。   2、治疗方法   80例患者全部用“晕安汤”治疗。药方组成:葛根30g,泽泻30g,仙鹤草50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本方具有健脾利湿,升阳和浊,补虚开窍之功。该方药采取以理组方,以症选药,以方验证,以效明理,达到阴阳互调,升降共建,分清泌浊补益,各行其道,则窍道通畅,眩晕自瘥。方中葛根:入脾胃经,能轻举升阳,醒脾开胃,升津通窍、解痉、扩张血管等作用。还能使清阳之气上升,缓解迷路积水所引起的内耳高压。泽泻:入肾、膀胱经,有利于渗湿、消肿、利尿排钾等作用。能使浊阴之气下行,消除迷路积水和水肿。仙鹤草:入肺、肝、脾经,乃补虚强壮收敛之上药,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使瘀立化。总取三药之长, 一升一降一补之功,以行其效。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但1年内有多次程度不等的反复者。   80例患者中,服3剂痊愈20例,服6剂痊愈29例,服9剂痊愈25例,共占92.5%;有效6例,占7.5%。   4、病案举例 于某某,女,28岁,机关档案室人员。经常自感头晕,伴恶心,无呕吐2年多,加重1月,偶有耳鸣,不敢睁眼视物,天地旋转,如坐舟车。曾在许多医院就诊,经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颈椎X线检查无肿瘤、骨折等,耳部检查无畸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于2000年11月6日来我院就诊。检查:一般情况:病人呈痛苦病容,体温、脉搏、血压均正常。不敢睁眼视物,眼底正常,鼓膜完整,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舌尖红、苔微黄薄、脉弦稍数。诊断:眩晕。辨证为阴虚阳亢型。随给予速效晕安汤内服,服1剂后,自感头晕明显减轻,可睁眼视物,翌日又服2剂,一切不适基本恢复正常,服3剂后诸症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眩晕 半夏厚朴汤加减 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眩晕24例,获得满意疗效。   1、一般资料    共24例中,共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7岁,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3个月。   2、治疗方法    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6g(正耀注:配以天麻9g为佳)。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剂服。若伴气郁者,加香附、郁金,增强行气解郁之力;胁肋疼痛者,可加金铃子、玄胡以疏肝理气止痛;咽喉痛者加玄参、桔梗解毒,宣肺利咽。   3、治疗效果   24例经服药6~24剂全部治愈,其中服药6剂痊愈者8例,5~12剂者9例,7~24剂者7例。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眩晕3个月,加重伴呕吐,咽喉痛2天就诊。查体:形体微胖,精神不佳,心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及跳痛。曾用盐酸地芬尼多片及扩张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辨证为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上攻咽喉;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蒙清窍,故作眩。服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2个月,眩晕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5、体会   眩晕一症,按中医分证,一日风,二日痰,三日虚,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其书中用来治疗“梅核气”的,笔者用来治疗风痰眩晕颇有疗效。半夏、厚朴开结化痰,以降逆气;辅以茯苓,利饮化痰;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配以天麻,疏肝火,化痰饮。诸药合用,使痰蒙清窃得以祛除,故获佳效。 天麻僵蚕汤治疗眩晕82例 作者:于青 笔者自1993年以来以自拟天麻僵蚕汤治疗眩晕8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2例中69例来自门诊,13例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57例;年龄23~75岁;病程1天~20年;病种:美尼尔氏综合征27例,颈椎病21例,高血压病14例,脑动脉硬化11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9例。    2、治疗方法    天麻僵蚕汤基本方:天麻、钩藤、法半夏、丹参、白芍、泽泻各15 g,僵蚕12 g,陈皮、甘草各5 g。    加减:口干苦者加菊花15 g,生地黄30 g;头痛者加石决明30 g;胸翳者加柴胡10 g,枳壳15 g;寐欠宁者加麦冬、山茱萸各15 g;颈椎病者加葛根20 g,怀牛膝15 g;高血压者加杜仲20 g,桑寄生30 g;脾虚加党参30 g,茯苓15 g;血虚加当归15 g,熟地黄30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3、治疗结果    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70例,占85.4%;好转(眩晕明显减轻,能坚持半天工作或能胜任家务者)6例,占7.3%;有效(眩晕减轻,生活能自理)4例,占4.9%;无效(眩晕无改善)2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56%。患者服药时间最短2天,最长30天。    4、病案举例    张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初诊。患者1月前因“左小脑半球出血、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入内科住院治疗。入院时BP 24/14 kPa,头晕、呕吐、神志模糊,呈嗜睡状,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足巴氏征阳性。经脱水、利尿、降压、改善脑部循环、营养脑细胞、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病人神志转清,无呕吐,四肢肌力基本正常,但住院1个月,仍觉头晕,四肢乏力,不能坐起。刻诊:病人面色萎黄,双目紧闭,头晕,不敢转动头部,纳呆,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滑。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脾虚痰浊阻络型。治以健脾燥湿、祛风化痰为主。方用天麻僵蚕汤加党参30g,山茱萸15g,蜈蚣2条。2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病人头晕大减,已能坐起,仍纳呆,口气臭,舌脉同前。守上方去山茱萸、泽泻,加鸡内金、金银花各15 g,再进3剂,病人精神好,少许头晕,可自行下地行走,胃纳好转。以上方加减续服半个月,病人体力渐恢复,痊愈出院。    5、体会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究其病因,多因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中阻,或气血亏虚所致。临床所见多为虚实夹杂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古人亦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天麻僵蚕汤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白术健脾,僵蚕、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祛瘀,白芍养血柔肝,泽泻泻肾火,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祛瘀之功效。临证时灵活加减,故能收到满意疗效。   自拟平肝止晕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175例 向伯茂 牛敏静   (1、安微省合肥市瑶海区仁和中医院 230011;2、安微省合肥市瑶海区第三门诊部)   关键词 平肝止晕 肝阳上亢 眩晕   肝阳上亢型眩晕,是眩晕病中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机是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阳暗耗,内阳升动,上扰空,发为眩晕。笔者于2001年3月—2006年5月,以自拟平肝止晕汤治疗17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一般资料   175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76例,女99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d,最长6d。临床症状:眩晕,耳鸣(一侧或两侧),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眩晕欲仆,泛泛欲吐,舌红苔黄,脉弦数。脑部CT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发现,耳鼻喉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眩晕。   2、治疗方法   自拟平肝止晕汤内服。组方:天麻15g,钩藤12g(后下),生石决明30g,怀牛膝15g,益母草18g,黄苓9g,山栀10g(杵碎),杜仲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2g,茯神24g,龙胆草10g,丹皮12g,姜半夏12g,竹茹10g。阴虚明显加生地15g,麦冬、玄参各12g;兼头痛较甚者可加菊花15g,夏枯草12g。每日分3次服,每次口服500ml左右,7天为1个疗程。重症患者适当延长1个疗程。忌食生冷辛辣,嘱患者卧床休息。   3、治疗结果   175例经治后,治愈88例(占50.3%):临床症状消失,能适应正常工作生活,随访3个月无复发;好转78例(占44.6%):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症状消失而又复发者;无效9例(占5.1%):服药1周后,症状无改善者。有效率94.9%。   4、小结   眩晕为老年常见病症,除失眠多梦、头胀痛、心悸易惊外,还常伴有胸胁痛、急躁易怒、神疲乏力等症,皆为心肾肝诸脏病变,以心之阴气不足为主。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眩晕;肝阳升发太过,故易怒;阳扰心神,故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且数;火热灼津,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方中天麻、钩藤平肝风、治风晕,为主药;配以石决明潜阳,怀牛膝、益母草下行,使偏亢之阳气复为平衡;黄芩、山栀清肝火,平肝风;杜仲、桑寄生滋养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神、固根本;龙胆草、丹皮清肝泄热;半夏、竹茹和胃止呕。全方具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和胃止呕、平肝止晕诸功效,肝风平,肝火清,眩晕即可。(收稿日期:2006-10-16) 定眩汤治疗眩晕症65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林丽梅 【摘要】  目的:研究观察定眩汤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3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用自拟定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西药综合治疗。两组均治疗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其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3.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症较西药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眩晕症;定眩汤;西药治疗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症,常反复发作。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参差不一。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06年7月,采用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症65例,取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经确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脑部肿瘤病例)共130例,为本院门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65例,男25例,女40例;年龄18岁~76岁;病程2 d~11 a。对照组65例,男23例,女42例;年龄16岁~75岁;病程1 d~9 a。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列为观察治疗对象。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自拟定眩汤治疗,其基本方药为:天麻15 g、钩藤15 g、石决明30 g(先煎)、川芎10 g、白芍15 g、法夏15 g、白术12 g、茯苓15 g、泽泻15 g、石菖蒲12 g、女贞子15 g、甘草5 g。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党参、当归;肾精不足加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痰湿加胆星、陈皮;血瘀加丹参、牛膝、赤芍;呕恶加竹茹、苏梗、代赭石;高血压加葛根;夜寐不安加酸枣仁、远志、麦冬等。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入肌苷0.4 g、维生素B6 0.1 g、辅酶A 100 U、维生素C 0.2 g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3次/d;谷维素片3次/d;20 mg/次,3次/d,维生素B6片20 mg/次,3次/d。连服7 d为1个疗程。两组可视病情转归需要再行第2个疗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0.5 a无复发;有效: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头晕或漂浮感;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93.8%,对照组总有效率73.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略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涉及到多个学科,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或如坐车船、甚则扑倒为主要特征。而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与肝、脾、肾脏功能失调及风、火、痰、湿、虚、瘀有关。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肝风、痰、火、湿浊、血瘀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肝风内动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旋转”,指出眩晕是风火为患;《丹溪心法·头脑》有“无痰不作眩”,指出眩晕是因湿痰阻遏气机而成;《灵枢·灵气》认为“上虚则眩”。“无虚不作眩”,指出眩晕因虚可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眩晕则生;或肝阳化火,上扰头目;或思虑劳倦,脾失健运,痰浊水湿;或气滞血瘀阻于经络,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被蒙,头脑失养均可致眩晕。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镇逆定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生物碱能够通过脑屏障,较好地改善脑血流[2];白术、泽泻、茯苓健脾利水、燥湿化痰;石菖蒲祛痰化湿辟浊开窍醒脑聪耳目;女贞子益肾滋阴,平肝明目,祛痰化浊;白芍养血柔肝、解痉缓急。诸药合用具有平肝养血、化痰活血之功,从而达到肝阳平则风火熄。痰湿祛则清窍开,阴阳调、气血和眩晕愈之目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治疗效果参差不一,但从本研究的治疗效果来看,不失为治疗眩晕症一种有效的措施。  【参考 HYPERLINK "http://www.studa.net/" 文献】      [1] 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唐丽.经颅多普勒评价化瘀通脉液配合按摩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疗效[J].中医杂志,1997,(38):329380.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会 作者:赵涛 【摘要】  眩晕症状在中医作为一种诊断,西医见于多种疾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等,通过中医辨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结合西医诊断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颈椎病加用葛根、川芎,高血压加用钩藤、丹参、葛根、泽泻,内耳性眩晕加用石菖蒲、生葱治疗,通过这种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就这一方法可在多种疾病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  眩晕;中医辨证;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西结合治疗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多伴有恶心,欲吐或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辨证则偏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汤以二陈汤化湿祛痰,白术健脾和胃,天麻熄风定眩,半夏兼具降逆止吐之功。该方切中病机,用之临床,每获显效,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西医诊断,加减用药更是有事半功倍之效。   眩晕病在现代医学中,有耳源性眩晕,颈椎病引起眩晕以及高血压病、贫血、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多见的是内耳性眩晕、颈性眩晕和高血压病所致的眩晕。       1  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由迷路水肿导致的,眩晕同时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检查多有眼球水平振颤,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泽泻、车前子、石菖蒲、生葱,每获良效。葱白,辛温,归肺、胃经,散寒通阳。《本草从新》载“通上下阳气”。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开心窍、祛湿浊、醒神志,为其所长。《本经》载“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菖蒲与葱白合用,起到通窍、通阳作用,加强化痰之功。泽泻、车前子,利湿、利尿使痰湿有出处,与西医用脱水剂、利尿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病案举例:患者,女,36岁,初诊,2005年10月15日。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曾在我院五官科住院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为内耳性眩晕,出院后多次反复发作,门诊输液,甘露醇、VitB6等能缓解,因头晕,视物昏花、旋转,不能视物,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及清水痰涎,4 h就诊。诊见: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血压100/60 mm Hg,眼球有水平振颤,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内耳性眩晕。拟方:法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5 g,陈皮10 g,茯苓25 g,甘草6 g,石菖蒲15 g,葱白10 g(自加),泽泻12 g,车前草15 g,二付水煎服,症状痊愈。去葱白、车前草加丹参15 g十付续服,随访1年未复发。   2  颈性眩晕   颈椎病所致眩晕由颈椎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共济失调所致,经X线或CT、磁共振等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膨出等病变,多伴有颈部不适或疼痛,发病多与头部位置忽然改变有关,治疗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粉葛、川芎治疗。粉葛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可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本经》注:“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能扩张血管,能较好缓解项紧症状,川芎能行血中之气,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还能旁通络脉,用之于颈性眩晕,可取得更好良效。   病案举例:患者,男,62岁,初诊,2004年5月3日,于行走途中忽然发作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欲吐,继而昏倒在路边,神志清楚,但不敢活动,扶行入院,眼闭不敢视物,颈项强,不敢转动,诊见: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30/86 mm Hg,无眼球水平振颤及耳鸣,予卧床休息,西药对症支持治疗,中药:半夏10 g,白术10 g,茯苓25 g,甘草6 g,黄柏10 g,天麻15 g,陈皮10 g,石菖蒲10 g,一付水煎服,5月4日,症状缓解,但仍不能转动头部,颈部不适,活动仍有恶心、欲呕,颈椎CT示:C4~5、C5~6椎体骨质增生,C4~5椎间盘膨出、硬膜囊受压,于前方中加粉葛50 g,川芎10 g,续服五剂,停止输液治疗,住院5天,症状痊愈出院,出院后续服十剂,随访1年未复发。       3  高血压病所致眩晕   高血压病部分患者以眩晕为主症,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多体胖、痰湿较重、痰湿蒙蔽清窍引起眩晕,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钩藤、丹参、粉葛、泽泻治疗,对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有较好的效果。钩藤甘微寒,归肺,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又能平阳,《本草纲目》用于“大人头旋目眩”,现代药性研究,钩藤有降压作用,粉葛、丹参具有扩血管、降血压作用,泽泻有利尿作用,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切中病机治疗相结合。   病案举例:患者,男,58岁,初诊,2007年12月14日,有高血压病史5年,起始无症状,逐步有头昏、睡眠欠佳症状出现,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马米酸依拉普利、丹参片,血压一般能保持在(130~150)/(80~90)mm Hg,但近半月来血压控制不理想,时高时低,最近已达180/110 mm Hg,于12月13日出现头晕目眩症状,伴恶心,欲呕,但未呕出,检查:血压170/110 mm Hg,神清合作,面红耳赤,形体肥胖,心(-),肺(-),眼球无水平振颤,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拟中药:法半夏10 g,茯苓25 g,生苡仁20 g,泽泻15 g,天麻15 g,白术10 g,钩藤20 g,丹参20 g,葛根20 g,枣仁18 g,三付水煎服,二诊,症状消失,血压140/90 mm Hg,续服二十付,血压一直保持正常,后改为粉剂吞服,随访1年,血压稳定,无类似发作,降压药已减至2天1次。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往往要求明确自己的疾病(诊断),又要迅速改善症状,减轻痛苦,现代医学的各种先进检查设备给我们明确诊断提供了条件,现代的药理研究(这里主要是指对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而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致力于解除人民疾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用之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取得更好的疗效,我们通过对眩晕病的治疗,尝试这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先把具有相同病机的疾病,拟定一基本方(如本文痰浊上犯蒙蔽清窍为共同病机,拟定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结合辨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紧扣病机,选择加减用药,同时结合该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的作用,紧扣疾病用药(如内耳性眩晕,选择石菖蒲、生葱、泽泻、车前子,颈椎病选择葛根、川芎,高血压选择葛根、钩藤、泽泻、丹参),这样有机结合的结果,最终是提高了疗效,较快地解除了病人的疾苦,这种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做更广泛的探索。 眩晕的经方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廖世煌   眩和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眩指眼花,视物模糊;晕系头晕,或昏蒙不清或摇晃不定。因二者往往互相并见,故统称眩晕。本证在《伤寒》、《金匮》里没有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如《伤寒》太阳病中有吐,下后,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言为脾胃虚弱饮邪为患者,有邪在少阳的目眩;有肾阳虚,寒水为泛之头眩。《金匮》书中论述更详。如第三篇百合病之头眩;第五篇附篇中记载脾肾阳虚家挟风寒之头眩,历节病中之头眩;黄疸病之头眩,皆为湿热所致者;虚劳病篇阴阳两虚之头眩;痰饮病篇多处论述有关头晕等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寒热虚实证,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饮,湿热,外邪为患,是后世医家治疗眩晕的重要理论指导,现将临证较常用而且有效的分类方证分析以下。   1、外邪内传,邪留少阳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耳聋耳鸣,脉弦,舌红或淡红苔
本文档为【晕宁汤治疗眩晕100例 李清泉 张百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292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5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9-11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