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

举报
开通vip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2005~2010年昌平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王瑞琴,蔡旭,唐雅清,李宏通,刘重程,隋吉林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昌平 102200) 摘要:目的 分析昌平区猩红热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昌平区2005年以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5~2010年昌平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49例,平均发病率为14.75/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18.14 /10万,各年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以散发流行为主,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春季多发,...

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
2005~2010年昌平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王瑞琴,蔡旭,唐雅清,李宏通,刘重程,隋吉林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昌平 102200) 摘要:目的 分析昌平区猩红热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昌平区2005年以来《疾病监测信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管理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5~2010年昌平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49例,平均发病率为14.75/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18.14 /10万,各年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以散发流行为主,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春季多发,2010年底出现了6年来的月发病峰值,学生发病数最多,3~10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92.14%,男性多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来人口聚集、人口密集的镇、街道发病率高。结论 学生、幼托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2010年出来月发病峰值,提示我区猩红热疫情有波动、多发的可能,应高度重视,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疫情的监测,同时加强对人口密集、外来人口聚集地区的管理。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1]。其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细小皮疹,5~15岁儿童多发,容易在托幼机构和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校造成聚集性发病。为进一步了解昌平区猩红热流行的特点和规律,探讨防制对策,现将2005~2010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Excel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按α=0.05。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5~2010年昌平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649例,以散发流行为主,涉及暴发疫情1起。各年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为14.75/10万,年发病率分别为11.12/10万、13.2/10万、18.14/10万、13.14/10万、14.96/10万及17.95/10万。其中 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18.14/10万,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8,P<0.01)。 2.2流行特征 2.2.1 年龄性别分布 男女性别比为1.90 :1,男性发病率为18.83/10万(425/ 2256935),女性发病率10.45/10万(224/ 2144452),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3,P<0.01)。4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年龄介于5月龄至37岁之间,主要集中在3-10岁,占病例总数的92.14%(598/694)。 2.2.2 职业分布 病例涉及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餐饮食品、家政、家务及待业、干部、农民、民工等10种职业,主要以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的44.84%(291/649),42.37%(275/649),和10.48%(68/649)。 2.2.3 地区分布 全区17个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59/10万~42.85/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和北七家镇,发病率分别为42.85/10万(171/399110)、40.82/10万(129/316005)和21.3210万(65/304832),兴寿镇发病率最低为1.59/10万(见表1)。 表1 昌平区2005-2010各镇猩红热发病情况 序号 地区名称 累计病例数 累计总人口数 平均发病率/10万 1 回龙观镇 171 399110 42.85 2 东小口镇 129 316005 40.82 3 北七家镇 65 304832 21.32 4 城南街道办事处 34 209075 16.26 5 沙河镇 52 408411 12.73 6 南邵镇 15 123825 12.11 7 城北街道办事处 92 837290 10.99 8 小汤山镇 21 249682 8.41 9 长陵镇 8 107597 7.44 10 马池口镇 18 260736 6.90 11 南口镇 21 406094 5.17 12 崔村镇 4 100601 3.98 13 阳坊镇 5 129477 3.86 14 十三陵镇 4 122584 3.26 15 流村镇 4 129403 3.09 16 百善镇 3 108548 2.76 17 兴寿镇 3 188111 1.59 合计 649 4401382 14.75 2.2.4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春季(3~5月)237例,构成比36.51%,夏季(6~8月)150例,构成比23.11%,秋季(9~11月)136例,构成比20.96%,冬季(12~2月)126例,构成比19.41%。4-6月形成春夏之交第一个发病高峰,构成比为44.07%(286/649);10-12月形成秋季之交的第二个发病高峰,构成比为20.96%(136/649)。每年的5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构成比为15.56%(101/649),8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少,构成比为2.77%(18/649)详见(图1)。 图1 2005-2010年昌平区猩红热发病时间分布图 3 临床特点 225例猩红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以发热、出疹,咽部充血为主,体温在37.5℃~41℃之间,出疹时间在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1天之间,血常规检测:WBC在7.6×109~19.9×109之间,部分有典型猩红热症状:20.44%患者有杨梅舌,16.44%患者有口周苍白圈,37.78%的患者伴头痛、恶心等症状,无中毒性心肌炎、全身其它部位化脓性并发症表现,均为临床诊断轻型病例(表2)。4.44%(10/225)的患者有明确的接触史,4.22%(14/225)名患者有外出史。 表2 225例猩红热病例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 皮疹 咽充血 杨梅舌 口周苍白圈 其它(头痛恶心等) 病例数 179 216 143 46 37 85 构成比(%) 79.56 96.00 63.56 20.44 16.44 37.78 4 讨论 2005~2010年昌平区猩红热发病率显示:昌平区猩红热流行周期约为3年,发病呈波浪式双峰分布,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为发病高峰,与国内相关报告一致[2],2010年底出现了6年来的月发病峰值,流行波动较为明显,与猩红热流行周期性有关,也可能与近年来易感人群长期积累,一旦传染源带入易引起暴发、流行有关[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警惕多发、爆发疫情,分析可能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城乡结合部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山区,回龙观、东小口、北七家、城北街道、城南街道、沙河镇6个人口密集、流动人口人群聚集的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病例数占总数的83.67%,这与居住环境、个人卫生意识及传染源经常存在等因素有关[4],提示,今后城区、城乡结合部的猩红热防治工作及膨胀的流动人口的健康与疾病问题面临新的挑战[5]。 猩红热发病的重点人群为小学生和托幼儿童,主要原因与该年龄组人群相互接触密切,空气流通较差,抵抗力较低,易引起交叉感染有关,提示,学校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猩红热发病的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多于女童,与猩红热年发病数性别无显著性差异的报导不同[6],可能与男生喜好活动,接触密切频繁,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 225份个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均轻型临床诊断病例,发热、出疹,咽部充血为主要症状,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猩红热典型症状不明显,流行病学史不明确,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提示临床大夫做好鉴别诊断,学校、托幼机构加强晨午检,确保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由于昌平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流动人口较多,近几年昌平区猩红热发病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1],由于该病主要侵犯的是少年儿童,其并发症急性肾炎、风湿病有可能造成患者终身痛苦,因此对该病的防控工作不能掉以轻心[7]。目前,猩红热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人为干预较少,且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再次感染[8]。由于感染途径容易实现,感染来源不太明确,加之人群普高易感,在防控工作中管理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本病的主导措施[4],同时,提高报告病例的准确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群自我保护意识,疫情处理中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照猩红热隔离治疗,指导病家消毒[9],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重点人群的病原学监测,开展气象特点等生态学研究为猩红热防治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白薇,杨鹏,王小莉,等.北京市2005-200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健康必读杂志,2010,8(8):200-201. [2] 郭菁,周蕾,程显欣.海淀区1993 -2002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05,20(9):50. [3] 曾丽萍,姚云波,李顺祥,等.玉溪市1994-2003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5(5):1002-1003. [4] 汤健闻,柳智豪.百色市1978-2005年猩红热流行趋势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06,11(12):741-742. [5] 姚光海,吕太害,何平.等 贵州省1951-199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杂志,2000,6(6):30-31. [6] 刘展,王本旭,汪水城. 全国2003-2008年猩红热流行动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2009,5:21-22. [7] 徐斌,黄夏萍,覃曲波.南宁市1965-2004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6,10(13):1208-1210. [8] 顾爽,赵影颇.2004-2005年本溪市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2006,8(22):4.457-458. [9] 2010年北京市猩红热疫情处理指南. 作者简介: 王瑞琴,女,本科,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本文档为【猩红热发病趋势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51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12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