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举报
开通vip

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一、要创设充满趣味或情趣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一、要创设充满趣味或情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大猴子1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二猴子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三猴子3份。……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满足猴子们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的?如果四猴子要4块,猴妈妈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积计算”时,我完全改变了书本中例题的教学思路,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课始出示校办厂签定的一份合同:双福面粉集团与盛桥镇中心小学校办纸箱厂签定生产20XX只面条纸盒。让学生帮厂长想一想该买多少硬纸板。这一生活中的问题,马上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首先必须知道生产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然后再乘20XX。“怎样才能知道生产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我又抛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们马上投入了探究中,他们边讨论,边摸索,经过操作发现:首先量出这个纸盒的长、宽、高,然后分别求出纸盒每个面的面积,最后将这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这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盒子的构造,明白实际购买硬纸板时必须多买一点,因为在制作纸盒时还有接头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实践意义。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三、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着眼于待学习的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建立的 [1][2][3][4]下一页 过程中,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建构性问题情境: ①媒体演示:两只小乌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道跑步,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圆的周长。 ②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一根细绳,一端系着小球,用力甩转小球,然后改变系小球绳子的长短,再甩转小球,形成几个大小不同的点的轨迹(圆)。让学生联系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议一议: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③出示直径与边长相同的圆形和正方形的比较图 (媒体先后呈现圆形和正方形,并闪烁圆周和正方形 周长,然后演示重叠比较图)。猜想:圆的周长是直 径的几倍? ④测量填表: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分组测量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把数据填人下表。 圆的周长(厘米) 圆的直径(厘米) 周长÷直径的商     1 上一页[1][2][3][4]下一页 2 3 5 ⑤让学生计算出圆的周长÷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引导学生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归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验证推理,得出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即C=лd。 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数学知识的构建者,既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模型,又在建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而是这样进行的: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出1、10、100三个数。 师:它们相等吗?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此时,学生露出惊诧的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来,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 生1:1元=10角=100分。 受到启发,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手来: 生2:1米=10分米=100厘米。 生3: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师: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吗? 生4:0.1米=0.10米=0.100米。 进一步推理:0.1=0.10=0.100 师:看到这个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师注意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三个小数末尾零的变化上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这样,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页[1][2][3][4] 第1页 共1页
本文档为【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档
千万精品文档模板,下载即用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8-10-05
浏览量:2